幽靜人類學:文化的匿蹤與現身 (電子書)

幽靜人類學:文化的匿蹤與現身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世忠
图书标签:
  • 人類學
  • 文化研究
  • 幽靜
  • 匿蹤
  • 現身
  • 電子書
  • 社會科學
  • 田野調查
  • 文化現象
  • 思辨性閱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An Anthropologist with Secluded Eugene

  探索原民文化,比較臺美社會,析論東西文明--人類學者謝世忠多年生活與學術札思結集,全書共分文化的平易書寫、文學的原住民族、人類學者的書房以及跟上時代的筆觸等四輯,既有幽微書寫的人類點滴,亦具大剌剌的平易書寫,從人類學的觀點燭照世界,洞見社會百態,
靜謐的低語:當文化在邊緣呼吸 一、 迷失的場域:都市底層的非線性空間 本書深入探討當代都市化進程中,那些被主流敘事遺忘、被基礎建設排擠的邊緣地帶。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構築於城市縫隙、橋樑底層、廢棄工廠區的非正式聚落。這些「非空間」(Non-Places)並非單純的地理位置,而是特定社會力量作用下的產物。人類學家長期以來關注儀式與公共空間,然而在當前全球資本的流動性下,這些底層空間的社會性如何重塑? 我們不著重於對這些聚落進行「殖民式」的觀察與定性,而是試圖理解其居民如何運用極其有限的物質資源,創造出具有高度能動性的日常實踐。例如,對於電力、水源等公共資源的「竊取」或「借用」,在社會學層面看來是違法行為,但在其內部邏輯中,這是一種對國家資源分配不公的策略性挪用,而非單純的犯罪。這種挪用,建立了一種隱性的、暫時性的互助體系,維繫著這些臨時社區的生命週期。我們將分析這些「流動的家」(Homes in Flux)如何挑戰傳統家庭結構的穩定性,探討在移動性成為常態後,個體如何定義「歸屬感」的邊界。 二、 物質的殘響:從廢棄物到新意義的轉譯 在消費主義高度發達的社會中,廢棄物(Junk/Waste)是極其豐富的文化載體。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拾荒者」(Scavengers)社群,特別是那些以回收產業鏈為生的人群。他們的工作,本質上是一場對現代工業生產邏輯的反向操作。主流經濟學視這些物品為「零價值」,但拾荒者社群卻能從中發掘出可再利用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我們將詳細考察特定「回收站」或「跳蚤市場」中的物品流通路徑。一把被丟棄的舊椅子,可能在轉手過程中,從「無用之物」變成維修者的「零件庫」,再轉變為新遷入者的「傳家寶」。這種價值轉譯過程,揭示了商品生命週期在邊緣社群中的非線性延展。這種對「剩餘物」的依賴,並非僅僅是貧困的結果,更是一種對過度生產社會的消極抵抗——以極少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物質循環。研究將會觸及他們如何形成一套獨特的、非正式的商品評估標準,以及這種標準如何與外部市場的價格機制產生微妙的、有時甚至是協同的互動。 三、 無聲的抵抗:儀式化與隱蔽的知識體系 當傳統的公共表達空間被壓縮時,文化意義的傳遞往往轉向更隱蔽、更儀式化的途徑。本書的第三部分關注邊緣群體如何構建其內部的規範與識別系統,這些系統鮮少被外部觀察者察覺。 例如,在跨代際的流動人口群體中,語言的變異速度極快,形成了一種高度情境化的「暗語」(Coded Language)。這種語言的複雜性遠超於簡單的俚語,它包含了一套針對外部監控和內部信任建立的精妙編碼。掌握這些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社群成員資格的證明。 此外,我們將探討這些群體在面對結構性暴力(如驅逐、歧視)時所採取的非公開性應對策略。這並非是公開的政治抗議,而更接近於一種身體性的記憶與操作。例如,對於特定建築結構的非標準化使用,對特定時間節點的規避行動,這些看似不經意的日常行動,實時地重塑了他們與權力空間的關係。這些「微觀政治」(Micro-politics)的實踐,構成了抵抗歷史的活體檔案,它們需要深入且長期的田野工作才能被捕獲。 四、 情感的棲居:流動性中的親密關係與時間感 流動性不僅是地理上的漂移,更是情感經驗的時間化。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呈現出高度的強度與脆弱性。本書的第四部分專注於分析這些關係如何維繫。 在傳統的人類學框架中,「家庭」往往是穩定的錨點。然而,在邊緣群體中,「臨時家庭」(Kinship by Necessity)成為常態。這些基於共同困境、短期合作或臨時庇護所的關係,其情感深度並不亞於血緣關係,但其持續性卻極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的衝擊。我們將分析在這種不穩定的親密關係中,責任的劃分、情感的投入與抽離的機制。 更為關鍵的是,時間感的重塑。當未來不可預測,對「長遠規劃」的承諾便變得虛妄。這些群體的日常時間感往往被壓縮在「下一次生存確保」的極短週期內。這種「即時性生存」(Imminent Survival)的時間意識,如何影響個體的自我認知、希望的表達,以及他們對「等待」與「加速」的文化理解,將是本章的核心論點。我們試圖理解,在這種時間的碎片化中,個體如何為自己編織出一個足以應對當下的、有尊嚴的生命敘事。 總結:在缺席中尋找在場 本書最終旨在突破將邊緣社群簡單視為「受害者」或「異化者」的傳統視角。它主張,文化實踐並非只在穩定的場域中活躍,它同樣在結構性擠壓的夾縫中,以一種極其低調、近乎於「匿蹤」的方式持續運作、適應與創新。這些文化實踐是「在缺席中尋找在場」的典範,它們不以宏大的結構性宣告為標誌,而以無數微小、重複、卻至關重要的日常儀式為證明。這是一部關於如何在被排除的角落裡,堅韌地維持人性與意義的田野素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生於臺北大湖退去遺跡處處之際。時而餵餵雞,又偶來個幽幽靜,最常寫寫字,發發楞。忽地被催知已在臺大31年,之後呢?人家是逐鹿中原,而我,則是足出校園啦!
 

图书目录

代序 餵雞之後的幽靜寫作/浦忠成
自序

【輯一】文化的平易書寫
認識文化
發現文化
多元文化
多元的問題與解題──臺灣的國家治理分水嶺

【輯二】文學的原住民族
躍過文化圈的文化英雄──代序《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
古典臺灣的西人書寫
因果的悲劇與再生的時代──評孫大川著《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
看重「死亡」,積極「活出」──評孫大川著《山海世界:臺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
「民族生態人」知識體系的建構──評亞榮隆‧撒可努著《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
古老故事的再生與新時代原往民文化──《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套書評論
如古香如今痛 疼疼原生命──《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論評之一:〈詩歌卷〉
原味民族誌甘甘濃濃──《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論評之二:〈散文卷〉
妳(你)我她(他)的故事──《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輯》論評之三:〈小說卷〉
眷愛與忽略──《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論評之四:〈評論卷〉
復興鄉迷妳歷史文化說帖‧序
石門水庫的泰雅論斷
回望與動心
四位主角的故事
幽靜完書情事
《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重新出版序
臺灣原運三十年的前臺與後臺
一個鄒男兒,端出了鄒歷史

【輯三】人類學者的書房
原民教育的定見與異見
多元與多元之後
雨林不見雨,卻有永誌溫馨
演化、演變及演出──代序《150法則》中譯出版
典慶的觀光與弱觀光
二十年之後
擺夷與老黑的生存穿越
異的呼喚
視界的大視野
埔里人類學發凡
專題醒目
人類學者嘗試認識人類學界
「服貿」作為建置客家中國主義的前鋒:傳統客家世界主義與新興臺灣本土認同的危機
人類學的終結
推廣人類學──學科的神祕主義與「人類學」焦慮
退休人類學

【輯四】跟上時代的筆觸
紅藍綠之間──還我天地母親原色
高峰迭起:先住民與工業國首腦較量
「孤島」教授國際線「孤鳥」行
近鄉/進鄉──西雙版納出缺二十年
雞犬相聞
總統拼字Tailand之餘:泰/泰/傣的語意故事
周玉山的毛澤東知識
世紀謊言的大曝光──國泰民安、聖徒你當、及一元川普
無知的渴望
綠色黏身
賭場樣態東西方
戰爭與觀光的馬祖狂想
擁護母土:北國寒食與南國熱鍋的真精神
退休的焦慮與悠閒
中秋烤肉的解釋
公共貢獻與先進國度
市容點線面
一次一個真理:一神教文化的日常生活
屈辱、聖戰、與「燭紙花」場景
東亞情色
只有「開始囉!」,沒有「快死了!」──越南媽媽的賭場/戰場/菜場
遠海孤寂 山高太寒

「面式殼」的假人假意
鐵窗與洋房:居家安全東西方
美國認同
獎學金與墓碑
東方健康神祕主義

人行道
美國人用舊貨
隱士
前後稍息
野味的疑雲與道理

代後記 寂寞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268215
  • EISBN:978986326821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代序

餵雞之後的幽靜寫作
浦忠成


  這本書收納作者九年前出版《餵雞屋人類學》之後,陸續撰寫的各式各樣文章,譬如在高中公民教科書講述文化意義、受邀撰序,推介學友出版的書籍、說明擔任社團或計畫主持人的主張、敘述進入不同國家或社區部落的訪問與研究歷程,或者純粹是生活、工作上感觸追憶。收入的七十四篇文章,千姿百態,誠如作者自言「內容規模差距蠻大」,佐證一個人類學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歷程。

  作者通過一甲子年歲之後,近年來成為薩克斯風演奏者、阿美族和泰雅族語的發聲者(傣語嘛也通),而在平日生活、友朋聚會及旅遊田野中展現對萬般事物的高度好奇,正好可以跟這些文章內涵呈現的幅度對應。本人跟作者熟識多年,除了找時間吃肉飲酒、偶而胡謅談笑,更重要是長年來我們都有慢跑的習慣。慢跑是暫時脫離日常生活常軌的幽靜空間,在步伐輕緩、呼吸稍快之下,許多平時靜坐難得的創意、巧思,經常霎時閃現,因此慢跑也成為我們對抗失智失能的利器。在相對嚴肅的事務上如高等教育評鑑工作,我們由二○○六年就經常一起被分派在其他人文類到各大學校院去評鑑;後來臺灣開始重視研究倫理,作者被臺灣大學禮聘為行為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我也以校外專家名義受邀參加研究倫理審議工作迄今。生命情調由嘻笑到莊嚴,變異之大,我們差堪比擬。

  作者在教學研究是出了名的嚴格嚴謹,從他這些年受教的碩博士生言談中可以得知,但是對於學生的呵護、疼惜也是確定的。一旦學生需要幫忙,必定豪邁出手;尤其對於認真的學生絕不吝於讚賞,這本書對於學生表現的讚許與引以為榮,讓人動容!對於朋友的支撐則具現於在餐敘後跟「爐主」慷慨分攤,或者在當事人全然不知情的狀況下,在生日場合突然現身祝福。這是Tristan(作者美名)待人誠懇、真摯與暖男的一面。

  一九八六有「天真人類學家」(奈吉爾‧巴利)、一九九六年出現「傷心人類學」(露思‧貝哈),接著二○一一年作者出版了《餵雞屋人類學──迷妳論述一○一》,之後就有《芭樂人類學》(二○一五)、《巷仔口社會學》等書出現。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透過各種視頻媒體工具出現在我們眼睛耳朵的訊息實在是太多太快了,新聞主播播報新聞之際,螢幕同時呈現跑馬燈、分割畫面、隨時插入的快訊之類;手機內建的APP之多之雜,隨時強迫手機主人瀏覽各種畫面、訊息。各種來路的資訊不斷出現,想讓閱聽者願意停下來多看、多聽、多想一點,只好在標題上嘗試新奇的點子。現在的珍貴、垃圾資訊流通的情況已經遠遠超過莊子曾感嘆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的情境。

  由上世紀末到現在,臺灣社會的語言應用真是到翻天覆地的境況。讓一些正經八百的語文專家頻頻感嘆那是「語言之癌」、「語病」之類。譬如很有fiu、芒果乾、(聖母型)渣男、型男、正妹(其實這是古文)、辣妹、酷哥、母湯(不要)、裸退、佛系、用肺發電、豬隊友等,其實具現人們、尤其年輕一輩的慧心閃現。有些可以經過時間的淬煉,堂而皇之進入經典文章。之所以這般煞費心思鋪陳語文巧思的足以引人注目,就是要提醒讀者們,不妨留意本書的行文風格!作者雖然是人類學者,卻在文字的使用上完全跟得上年輕人時髦!師友、學生們都知道,作者一直是拒絕使用手機的臺北人,他能夠跟上風騷顯然是深刻的觀察所得。真正的意思是,這本書仍然是扎實沉重的人類學書籍。

  這本書我有機會先讀為快,有責任將我知道的作者風格以及本書的特色簡略敘述一過,回報作者也是我幾本書的寫序者,相信很多人會喜歡這一本書與它的主人。最後謹以鄒語祝福本書的閱讀者,yokeoasu(平安福泰)!

Pasu’e Poiconx 浦忠成
二○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於志學

自序

  說自己喜歡動筆,的確也是,否則看看這批文字,又是哪兒來?但,人類學成了專業之後,並不有時而生成以專業來看日常生活的念頭,反而一直希望能用普通隨筆,記記有趣好玩的人事物心得。無料,事與願違,竟然完成任何一文,短短長長,總是人家一眼就會回應「原來人類學的觀點是這樣子喔!」很羨慕譬如說醫生作家,看他文章,根本猜不到正職,推斷當事者生活必定多彩多元。而我呢,大抵就宿命似地專職與小品難分難解了。數年前筆者出版《餵雞屋人類學―迷妳論述一○一》,高興終於有一本輕鬆文集。惟「很學術」卻是多位好友的共同評斷。曾為此驚嚇了好一會兒,最後就認了,認當下,也認未來,而未來之一,就是本書。

  除了擺脫不了的終日纏身之外,樣樣都很人類學,難道不也好處多多?應該就是一種觀察之眼的特性吧!特性常常有機會展現,成了專業知識一定程度的另類發揮,或許也可帶來些許樂趣,包括給自己,和著書立說之後的給讀者。想到此,會心有小小笑容了。

  現在,這本類似餵雞屋的冊集又成,那是積累九年的書書寫寫。裡頭至少有四多,寫序評述者與老闆自居的話多,原民探索者多,臺美比較者多,還有,東西方論者多。這些多多,直接道出作者的平日身分:老是受邀替人寫推薦序文和自薦發表單位總管之言;必定有不少原住民好友;老是跑去美利堅洽公辦私;以及好奇各地不同款人類樣態。為何老作序寫評外加以組織負責人立場說話(如,動不動就理事長的話)?或許和個性趨向喜歡將諸事統合成一個整體有關,畢竟,寫序總得讀完人家數百頁大作,而長字輩開講,也是要合於所有成員之需。一份短序或一個講話,可以顧全道白,也是樂事。原民老友新朋當然眾,也常一起聚眾尋樂訴苦,然後大家就都轉到文字闡述之林。原民文學在其中,我也沾到些許歡笑與榮幸。

  至於美國之魅力引力是什麼?怎老是到那兒取得靈感?或許異文化分二類,其一是總以人類學民族誌和相關標準學術語言予以論說者,譬如筆者的泰寮族群題目與北海道愛努範疇,而寫就他們的篇章,只能歸到一派正經另處,而不會加入從餵雞屋到此的游散陣容。其二是適合使用生活性觀察角度看一個寫一個者,北美社會應屬此類。我每每一入美國機場,就有數不盡的靈感跑上來,那些均須立即坐下完成一篇或至少半文。換句話說,凡是該寫寫遊散小品文的動機一旦出現,登上太平洋航線就對了。而藉此更進而廣泛討論東西方差異,或跑來跑去所看到之不同人類特色的道理,也於不久之後篇篇到位。

  這本書取名幽靜,自認典雅,其出身基礎和餵雞屋類同。後者因為華盛頓州地名Wedgwood,前者則是奧瑞岡州Eugene音轉。全書分文化的平易書寫、文學的原住民族、人類學者的書房、以及跟上時代的筆觸等四輯,內含規模差距蠻大的七十四文。愈到後頭的篇幅,愈多係於幽靜市居所寫成或至少有了概念起頭。筆者二○一六年九月至二○一七年七月至奧瑞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訪問,學校所在地Eugene,標準小城,幽幽靜靜不在話下,於是不理會既有名稱如尤金或雨津等,就專愛幽靜。

  筆者的多款平日身分,以及二類異文化之一的在此呈現,共建了本書的絕大部分內容,它有幽微書寫的人類點滴,低調到不行,例如文學原民與時代筆觸多屬之,也有大剌剌的定義標準找答案,平易書寫和書房紀錄是為典型。於是,匿蹤與現身的副標題就水到泉成地報到了。

  我曾為課本為報紙為雜誌為專著為書店為展館為個人等等寫字,這些種種,哈不啷噹竟可合成輯,也能有幽靜好名字的加持,真可高興許久。

  書成大事,老是獨孤如代後記的寂寞,似也不妥,於是特邀兩人多次相互為對方作序的阿里山鄒族大將浦忠成教授(Pasu’e Poiconx)再度賜序,等著看他如何以文學論文學與非文學。感恩再三!

謝世忠 於不久之後即將樓空的臺大人類學系研究室
二○二○年四月十六日 下午三點三十一分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有意思,那種淡淡的、有點霧面的質感,搭上那個標題——《幽靜人類學》,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最近特別迷戀那種探討社會邊緣、那些不被大聲喧嘩的群體如何存在的著作,這本的調性似乎很符合我的胃口。我猜想,作者可能不是那種傳統人類學家,會背著大包包深入叢林或偏遠部落,而是更像一個城市裡的觀察家,用一種近乎隱形的視角,去捕捉那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悄悄發生,卻又被主流話語給忽略掉的文化現象。或許會談到都市裡的獨居者、次文化社群的自我建構,甚至是網路上那些匿名發聲者的集體意識如何形成。我對「匿蹤與現身」這個概念特別感興趣,這不就是在說,當我們不再是鎂光燈下的焦點時,我們的文化實踐反而變得更真實、更具生命力嗎?我希望能從中讀到一些對於現代人「在場」與「缺席」的深刻反思,而不是生硬的學術術語堆砌。總之,光是書名和外觀,就已經成功勾起了我身為一個關心在地社會脈動的讀者那種好奇心。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討論文化現象的書實在太多了,很多都是來來去去、蜻蜓點水的。但《幽靜人類學》這個標題,帶著一種學術上的重量感和一種文學上的美感,讓我感覺這不是一本隨便出刊的「熱門話題」書籍。我尤其在意「人類學」這個詞彙如何被重新定義。在後現代的語境下,我們不再相信單一的、宏大的詮釋框架,我們需要的是更細緻、更貼近生活紋理的觀察。我猜想,作者在處理這些「匿蹤」的文化現象時,一定採取了非常謹慎的研究方法,避免將這些邊緣群體或現象「他者化」或「浪漫化」。從一個關心社會公平的讀者角度來看,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工具,讓我們這些習慣了發出最大聲量的人,學會如何「聽見」那些微弱的聲音,並理解這些沉默的實踐如何構成了我們文化身份的重要部分。這本書不該是給專家看的,它應該要能觸動每一個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活、感受著時代變遷的普通人。

评分

拿起這本電子書,我立刻被它那種沉穩的敘事節奏所吸引。它不像有些社會科學書籍那樣咄咄逼人地拋出論點,而是像一條安靜流動的溪水,緩緩地帶領讀者進入它所建構的世界觀。我個人非常欣賞那種「靜默」的力量,台灣社會的發展速度太快,很多重要的轉變都是在無聲無息中完成的,然後等你回過神來,一切都變了樣。我期待這本書能揭示的,是那些在喧囂的政治和經濟新聞背後,那些真正支撐著我們日常運作的底層邏輯。也許是關於家庭結構的微小變化,也許是關於某些傳統儀式如何在現代生活中被重新詮釋和挪用。這本書的觀點,或許會讓我對「公共性」和「私密性」之間的界線有新的理解。如果作者真的能做到「幽靜」,那就表示他一定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觀察那些「不願被看見」的角落,並將其提升到理論層次,這需要極高的敏銳度和同理心。

评分

這電子書的閱讀體驗很棒,排版很舒服,讓我在通勤時也能沉浸其中。這本讓我聯想到一些我年輕時讀過的、探討日常生活哲學的著作,但它似乎更專注於「如何不被框架」這件事。當我們談論台灣文化時,大家總會提到夜市、便利商店、或是特定的節慶活動,這些都是「現身」的文化。但那些在小巷弄裡安靜進行的、不被媒體報導的、甚至是被主流社會不屑一顧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才是真正展現韌性的地方。我期待作者能深入挖掘這些「暗流」,例如某些特定族群如何在一層層的現代化進程中,成功地保留了他們的精神領地,儘管他們的物質生活可能沒有大幅改變。如果這本書能讓我更謙卑地看待周遭的一切,並且意識到自己習慣性地「過濾」掉了多少重要的訊息,那麼它就非常成功了。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已經超越了一般的學術興趣,它更像是我在尋找一種心靈上的錨點。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大腦不斷地被餵食快速、淺層的刺激,很少有機會進行深度的、靜態的內觀。這本《幽靜人類學》的名字,本身就像一個邀請,邀請讀者暫時從日常的奔忙中抽離出來,進入一種慢速的、沉思的狀態。我猜測,作者在書中可能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那種「等待」和「存續」的狀態,如何抵抗時間的侵蝕,如何不發一語卻堅定地存在著。這對我個人來說,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確定性時,或許能提供一種穩定感。我希望讀完後,能對「幽靜」這個概念產生更豐富的理解,不只是指物理上的安靜,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持與文化上的堅韌。這本書若能做到這一點,它就不只是一本人類學作品,更是一本生活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