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我的人類學田野筆記 (電子書)

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我的人類學田野筆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瑜
图书标签:
  • 生活
  • 奶茶
  • 人类学
  • 田野调查
  • 观察
  • 文化
  • 台湾
  • 轻松
  • 散文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穿行田野,我是誰?
跨越偏見地圖,他是誰?
一個台灣原住民女孩的中國人類學壯遊。

  「旅行是終究會離開的到訪,生活不是;田野則像一場很長的旅行,但必須以生活體驗。」

  「我學習人類學家帶著一些預設和想像進入陌生的地方,而實際狀況往往與想像不完全吻合,甚至更多是全盤推翻,只能重新來過,而重啟的過程中,唯有將自己縮得很小很小 ,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空間——學習和獲得知識的空間。」

  在台灣她是原住民,在中國她是「台胞」,在新疆、甘肅她是「北京人」⋯⋯

  一個女孩在中國的三年之旅,順應「人類學研究生」身份,以田野調查的心態度過在這裡的每一天,通過日常生活體驗,試圖做個「當地人」,然而當外來者的界線開始變得模糊,好不容易建立的認知,以及攜帶在身上作為台灣人的固有思考,卻往往又是處處碰壁的「偏見地圖」。

  「北京來的」研究生?或是「台灣姑娘」?得到的會是兩種不一樣的對待眼光和互動模式,那麼,我究竟是誰?作者藉人類學的研究面向,透過語言、飲食、時間、移動、家鄉以及差異,觀察田野上的自己以及遭逢的種種窘境、衝突,不僅印證、反思所學,更是一次拋開書本、知識之外的壯遊。

  作者以「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喝兩碗。」一文,獲2016年網路平台「芭樂人類學」舉辦「第一屆芭樂籽大賞」首獎「金芭樂」。該文引起廣大的轉貼,以及網友熱烈迴響,「作為一個新疆人,我被你真誠的記述所感动,能這般白描新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可見你人類學者的素質。謝謝你做的事情,希望你從中找到快樂。新疆需要這样的記述。」「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堆疊出奶茶的重要和所佔的文化份量,無論是閱讀或想像都是令人神往的體驗。真想來一碗奶茶。」「看完我也想去田野。」

名人推薦

  理解他者原來是看見自己的最好途徑,這本書領著我們經由日常生活,成為(世界)文化公民。──王舒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好的,为您构思一份不包含《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我的人類學田野筆記 (電子書)》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避免生成痕迹。 --- 《文明的裂痕: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重塑与文化冲突》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学者或作家的名字,例如:艾伦·霍尔姆斯]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严肃出版社名称,例如:大地文库] 字数(预估): 约 15 万字 装帧/格式: 精装/平装(纸质书),或 EPUB/PDF(电子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二十一世纪初期,全球化浪潮与地方性实践之间复杂张力的深刻剖析。作者艾伦·霍尔姆斯,一位资深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并未将目光聚焦于宏大的历史叙事或抽象的经济模型,而是深入到被高速信息流冲击的前沿地带,对不同文化群体的“身份重塑”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田野考察。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框架为基础,同时辅以极富洞察力和现场感的叙事风格,揭示了在跨国资本、数字媒体和传统信仰相互交织的复杂场域中,个体如何艰难地维系、协商乃至颠覆其既有的自我认知与社群归属。 《文明的裂痕》的核心议题围绕“断裂与连接”展开。它探讨了在全球化“去地域化”的趋势下,地方社区如何通过重塑其文化符号、语言实践和仪式生活,来抵御或吸收外部冲击。作者通过对三个地理上截然不同但都面临剧烈社会变迁的案例的深入研究——南亚某新兴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主义迷思、北欧原住民社区在资源开采压力下的传统知识复兴,以及东欧边境地区移民群体在数字空间中的虚拟社群构建——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模型。 第一部分:消费的异化与新阶层的崛起 本部分聚焦于新兴经济体中产阶级的崛起及其文化后果。霍尔姆斯教授首先描绘了在一个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物质财富的积累如何迅速转化为新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他记录了在摩天大楼与贫民窟并存的城市景观中,人们如何通过对特定品牌的追逐、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模仿,试图构建一套超越传统社会结构的新型身份认同。 然而,作者的田野观察揭示了一种深刻的“消费的异化”。尽管追求现代化,但这种身份构建往往是脆弱且充满焦虑的。他通过对家庭聚会、私人诊所和精英学校的长期观察,揭示了消费主义背后的文化张力:上一代人对稳定的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与下一代人对流动性、个体自由的狂热追求之间的内在冲突。书中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当物质满足达到一定阈值后,身份认同的需求如何从外部的占有转向内部的追问,最终导向一种难以言喻的文化失语。 第二部分:边界的模糊与传统的韧性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焦点转移至那些传统上被视为“边缘”的地理空间,特别是那些因气候变化、资源掠夺或政治变迁而面临生存困境的少数族裔社区。作者深入到北欧的苔原和中亚的山区,探讨了在全球资本对自然资源日益渴求的背景下,传统知识体系如何被重新评估。 霍尔姆斯摒弃了将传统文化视为僵化不变的“遗产”的观点。相反,他展示了传统是如何作为一种动态的“韧性策略”而运作的。例如,在北欧的案例中,原住民社区并非简单地拒绝现代技术,而是创造性地将卫星定位系统与古老的迁徙路线知识相结合,以此在与大型能源公司的谈判中争取更强的话语权。书中对仪式、神话叙事在现代语境下被赋予新意义的分析尤为精妙,揭示了文化符号在抵抗外力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性。 第三部分:数字拓扑学与虚拟归属地 全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数字时代对“社群”和“家园”概念的颠覆。在第三部分,作者考察了那些因经济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故土的移民群体,他们如何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中构建起“数字拓扑学”意义上的新家园。 这一部分最引人深思的论点是:对于流散的群体而言,“社群”不再依赖于物理的邻近性,而是由共享的叙事、定期的数字互动和共同面对的外部压力所维系。作者对加密信息群组、在线宗教集会以及跨国亲属网络进行了细致的数字民族志研究。他分析了虚拟空间中身份的“多重曝光”现象——个体如何在面对面互动中扮演一个角色,而在网络中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更具理想化的自我。这种双重存在,既是应对现实压力的保护伞,也是身份认同持续漂移的证明。 总结与展望:在碎片化中寻求意义 《文明的裂痕》最终将所有的田野案例整合在一起,提出了一个关于当代人类状况的核心疑问:在一个“世界性”日益成为默认状态的时代,个体如何才能在身份的巨大不确定性中,寻找到持久的意义和真正的归属感? 本书不仅是对人类学方法论的一次有力展示——它证明了深刻的文化洞察力仍是理解当代复杂性的关键工具——更是一部对现代性焦虑的深刻诊断书。它迫使读者超越对“全球化”的简单二元对立(进步与倒退),去正视身份重塑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痛苦、创造力以及那些尚未被完全理解的文化暗流。本书适合对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以及当代全球政治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梁瑜


  台灣大學政治系、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高雄茂林的魯凱族,母親為漢人。在新疆做過研究之後發展出對文化複合地帶的興趣,覺得混雜就是美。把自己當作接收異文化的媒介,也把自己看作他者來觀察。以「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喝兩碗」一文,獲2016年台灣社群網站「芭樂人類學」第一屆芭樂籽大賞首獎「金芭樂」。
 

图书目录

忘了我是誰吧
「聽你說話,台灣來的吧?」
「台灣人到底咋想的?」
「你說,咱們中國真適合民主嗎?」
 
大陸尋奇和流星花園
「哇,他們說話真的跟大陸尋奇一模一樣!」
「哎呀,好像在看台灣偶像劇!」
 
吃啥?怎麼吃?這是個問題
「這是啥?」
「那是啥做的?」
「就⋯⋯可樂啊!」
 
北京時間新疆生活
「有的時候好像看得見自己仿若一隻轉個不停的陀螺,
置身於一個充滿樹獺的世界,
但⋯⋯你覺得他們慢那是因為你快。」
 
遠行的意義
「他們不願意要我的車費,留下了電話讓我回北京以前通知他們一聲。
『有知識好啊,到哪裡都不害怕』,
小哥關上車門後、靠在車窗上樂呵呵的這麼對我說。」
 
家鄉是因為離去而設
「覺得所踩的這塊土地是屬於自己、
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事情也都關乎自己,
這好像才是所謂故鄉真正的含義。」
 
月亮隱蔽的一面
「你看你千里迢迢從台灣來,
從台灣那一半面的月亮摔下來,摔到北京來,
你想看見的究竟是什麼?」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13790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6MB

图书试读

後記

人類學的成年禮


  加娜和我說,她為了排解做田野期間的苦悶,帶了一本《人類學家在田野》作為心靈調劑,遭遇挫折困難時就拿來翻一翻,閱讀別人也曾有過的煩惱憂愁多少平衡一下自己正面臨的窘境。想想真覺有道理,很後悔自己當初做田野帶去的淨是些理論書和地方誌,難怪越讀越憂鬱。後來,讀到了馬林諾夫斯基遺孀整理、出版丈夫田野期間的日記《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便決定再去做田野的話一定帶這本書。

  以研究西太平洋庫拉環(Kula ring)著名,進而成為人類學田野工作方法一代宗師的馬林諾夫斯基,在著作中百般強調深入田野工作是每一位人類學者不可少的責任,藉著與當地人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生活體驗,趨近一種絕對意義上的「他者」,最後反求諸己。他在書中這樣說:

  ….我們可以進入野蠻人的意識裡,並通過他的眼睛觀察外面的世界,感受一下他的感受——但我們最後的目的是豐富和深化我們的世界觀,了解我們的本性,並使它在智慧上和藝術上更為細緻。若我們懷著敬意去真正了解其他人(即使是野蠻人)的基本觀點,我們無疑會拓展自己的眼光。如果我們不能擺脫我們生來便接受的風俗、信仰和偏見的束縛,我們便不可能最終達到蘇格拉底那樣認識自己的智慧。

  本著這樣高貴的學術情操和道德覺悟,馬林諾斯基所表彰的田野工作形式成了人類學者心中的麥加,更被視為每一位人類學學生的成年禮──未經此磨練,便不得稱為成熟的人類學者。然而在他的《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中所揭露的內容卻推翻了這整套論述,日記裡不僅以若干帶有歧視性、不尊重的詞句形容當地人,也不諱言自己對此地的不耐與偏見,甚至還有一些對當地女性的性幻想描述。此書甫出版便在學界掀起輿論狂浪,人類學與人類學家被批偽善,但也有聲音以學理角度捍衛這本書存在的價值。《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究竟是怎樣的日記?克利福德•格爾茨的說法是:「暴露了馬林諾夫斯基在田野中『身心分離』的狀態⋯⋯以及長達三年身在此處心在遠方家鄉的『人格分裂症』」。 但,這樣一本真實到似乎過分了的日記,卻也說明了人類學者在面對異文化和田野時所遭遇的切實處境:人類學者帶著情懷和期待進入田野,同時也在田野中受到道德感和知識論的綑綁。」

  至於我讀這本日記所受到的震撼,則並非對人類學大師或是田野工作的幻滅,彼時的我已經做過幾次田野,在北京也生活了一段時間,因此對遭遇「異文化」的挫折和沮喪頗有同感,並常以那些負面經驗和情感鞭策自己,進而懷疑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才導致這麼多不如意事情發生。因此,《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對我來說,是一種救贖。

  《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寫的也是日記。這本書取材最多的是我在北京生活的日記,和在田野期間所記錄的筆記。總和這些文字的樣貌狀似參差不齊,既非呈現線或面的分佈,且充滿日常生活的不確定感,一言以蔽之,就是散漫。相較之下,田野筆記會更紮實一些。在田野,每當一天結束,總要強迫自己好好寫下今天發生的大小雜事和思考,以便成為未來撰寫論文的取材。我甚至曾希望藉由這些厚薄不一的生活經驗與材料,能寫出一本知識量驚人的書,但放眼台灣出版,寫中國、寫新疆的書並不少,如何脫穎而出呢?每每思考到此,我就當機了,然後會有一段時間不敢直視自己的文字。

  寫《消失的老北京》的梅英東在一次訪問中說到,寫中國很難。許多美國讀者讀了他的書之後,很納悶地問他,那些無處不在、高壓集權的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緊張關係,在書裡為什麼變得這麼清淡?為什麼你不談談法輪功?他的回答是,我不可能天天纏著人家問他們一些敏感的政治問題,也不會有人天天上門來專門和我談論這些。「我只是在寫我知道的事情,『法輪功』不是我的故事。」梅英東這麼說。他描寫的是最普遍的生活,沒有過多的壓迫色彩,不需要過度想像的他人生活。這正也映照了我的觀察角度。

  在三年的時間裡,這個國家發生的許多事情也曾使我氣憤難平,有的甚至我引起我強烈同情,這個失速的環境與無所不在的政府,一次次打擊我對美好社會的期待。我與新疆產生連結之後,這樣的經驗更是不減反多。在烏魯木齊,晚上與我共乘出租車的少數民族男性朋友,甫上車便被司機喝令坐到後座,前座與後座之間架著與囚車內部無異的封頂柵欄,我和朋友就這樣像牲口、罪犯一樣,隔著鐵欄杆望向擋風玻璃的前方。朋友悄聲對我說,由於擔心攻擊事件發生,晚上少數民族男性是不被允許坐在出租車前座。我不禁悲觀地想,方才無顧我們招手疾駛過去的出租車,有幾輛會是因為朋友少數民族的臉孔?

  我寫了親眼目睹的平淡故事,也難過於聽聞的負面經驗。一個群體、一個地方或者說一個國家,應該如何被敘述才足夠正確?我不知道,但始終相信這些瑣碎的故事有其存在的價值。

  去中國上學以前,我和大部分台灣年輕人一樣,對中國可以說一無所知。這種無知並非字面上的意義,而是由於對表象的過度信任導致的整體迷失。所以,剛到北京,我會先注意到滿街鋪天蓋地的社會主義標語、符合我想像中的髒亂街景,以及被我寫進日記裡的北大宿舍沒有門的「落後」澡堂。我們必定都帶著某些特定的濾鏡觀看自己和外在社會,對某些地方與人群的濾鏡尤其深厚,例如台灣人看中國,內地人看新疆。「偏見地圖」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揭露了無知的普遍性,在引起共鳴的同時,似乎也默許了偏見的持續發生。

  然而學他們一樣過日子一段時間,面對北京、新疆乃至整個中國,我已經無法再有多麽精準或批判性的言論了。時間平等地在我們之間流逝,我和他們一起經歷的平淡日常,我覺得至為珍貴。在北京,我以一個台灣人、絕對的外來者身份,向他們描述新疆最為平凡不過的一切;回到台灣,我也試圖展示那些屬於中國的,被「狼性」、高壓、競爭,以及因失速火車般發展而引發社會崩潰底下的柔軟部分。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總有一股力量隱隱的壓迫著我的感知,它不斷地質問我:「你夠不夠像原住民?」又像與小惡魔對立的小天使一般自我開解著:「沒有人能定義你是誰,又該像誰」。認同障礙最使人痛苦的一點是,它使你無法摸清自己的輪廓,不敢磊落敞亮的宣稱你自己是誰。我一邊像個業餘的研究者一樣觀察著我所屬的群體,一邊學習和模仿使自己看起來更為自然。

  在我到新疆做田野之後,覺得自己「很不文明」的這種念頭不斷地發生。這種不文明感是來自於與穆斯林、遊牧文化的遭遇,我在受到這套陌生宇宙觀規訓的同時,發現自己只能以一種最為蒼白普遍的「現代化知識」與之抗衡。偏偏這套知識是行不通的,科學與進步觀在幽遠流長又饒富趣味的民族知識面前如卵擊石。我開始羨慕起能以族語表達天氣狀況、地理位置的朋友,他們擁有一套不同於現代知識的宇宙觀,能看見我所看不見的。

  在尋求異己的同時,我必然回到自己。

  人類學於我是解決自己個人問題的學科。再沒有任何知識,能像人類學這樣同理那些因成長背景的結構和歷史所造成的傷口;也沒有其他學科方法如此鼓勵你承認己文化的侷限、正視異文化,或是民族知識的獨尊地位。人類學像是最經世濟民的一種學科,它將聰明又有抱負的研究者潑灑到不為人知的角落,進行與該社會息息相關的研究,並且要求研究者進入之後勢必展現獨善其身的面貌。在寫作此書的過程中,我每每想著,究竟怎樣的期待、怎樣的背景的人會對我述說的故事有所共鳴?共鳴和同感很重要。我們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挾帶著過往的偏見,但共鳴和同感會讓我們能夠對話。而人類學強調的「共感」,則不只是人群之間的彼此認識與理解,還有我在新疆經驗體會到的同理彼此的歷史。

  去年(2016年)我在網路平台「芭樂人類學」投稿,文章發表後被北京的師兄轉載到微信上,不只北京的師長同學表示喜愛,連在新疆認識的朋友都紛紛發來賀電,給予我太多太多熱情的鼓勵。我受寵若驚,甚至覺得太為過譽,不好意思再承認那篇文章是我寫的。回頭細細檢視朋友給予的回饋,發現他們無一不感動於「這樣一篇溫暖的文章是來自遙遠的台灣朋友所寫就的」,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遙遠,更有文化之間不可化約的陌生。

  文章底下有一則評論這麼說:「作為一個新疆人,我被你真诚的記述所感动,能这般白描新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可見你人類學者的素質。謝謝你做的事情,希望你從中找到快乐。新疆需要這樣的記述。」我感動於他對這件事情所寄託的祝福「希望你能從中找到快樂」,即便在田野期間、在中國求學的日子裡,我並不全然快樂,很多時候被憂鬱和沒自信綁架,也常在一些相對普世的標準下隱隱感到後悔。但,在學習謙卑和同理的過程中掙扎,接受知識的陶冶和洗煉,把自己從「自己」裡面拔除出來,不可諱言是快樂的。

  人類學在此時又像是一門博愛的學科,展示著發生在這個世界不同人們的生命故事,串連起彼此無法相互控制的每具身體,搭建了相互看見的橋樑。不管哪一個時代、什麼歷史前提之下,都是我們生而為人最珍貴的責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現在的出版市場上,各種「個人經驗分享」的書籍多到氾濫,但能真正觸動人心的作品並不多。這本《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的強烈個人色彩,反而讓我感到一絲期待與懷疑並存。人類學的田野,意味著長期浸潤、深度參與,而奶茶,則像是給這段艱辛旅程打上了一個輕鬆的註腳。我猜測作者在田野中,可能遇到了許多文化衝擊、溝通上的障礙,最終透過那杯甜甜的飲品,找到了與環境和解的契機。這種將個人「脆弱性」攤開來書寫的勇氣,在學術寫作中是很難得的。我更希望看到,作者如何處理「旁觀者」與「參與者」之間的張力,在紀錄他者的過程中,也誠實地面對了自己的文化預設立場被顛覆的過程。如果能把這些內在的拉扯寫得真誠有力,這本書絕對是值得一讀再讀的佳作,而不是膚淺的遊記。

评分

這本《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的副標題「我的人類學田野筆記」,立刻讓身為文化愛好者的我精神為之一振。人類學這門學問,在台灣其實有著一批忠實的讀者,我們關心的不外乎是那些在主流敘事中被忽略的邊緣聲音、快速變遷的社會結構,以及那些深植於生活細節裡的文化密碼。不過,傳統的人類學田野報告,有時候讀起來會有點硬邦邦,學術術語多到讓人需要隨時查字典。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田野筆記」的真實感和學術的嚴謹性之間找到平衡點的。那個「奶茶」的符號,顯然是個絕佳的切入點,它可能象徵著文化交流的中介物、快速全球化下的在地挪用,甚至可能是某種「文化潤滑劑」。如果作者能透過奶茶這個日常物件,帶出對於身份認同、地方感營造的深刻觀察,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普通的田調記錄了。我對這種能把大哉問,用最生活化的語言包裝起來的書,有種莫名的偏愛,希望它能給我們帶來耳目一新的啟發。

评分

從台灣的讀者視角來看,書名中的那份「幹話哲學」其實藏著深層的韌性。我們這個社會,在面對各種內憂外患時,常常需要發展出一種自我調適的幽默感,才能撐下去。「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這句話簡直就是一種集體心靈按摩。我預期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會非常貼近我們熟悉的、帶點自嘲又充滿生命力的表達方式。人類學的田野筆記,理論上應該是客觀的,但透過「奶茶」這個主觀的錨點,作者顯然是在告訴我們,田野的最終成果,還是會被「人」的經驗所定義。我期待看到作者在記錄異文化時,如何避免陷入那種將他者「他者化」的陷阱。如果作者能將田野中那些雞毛蒜皮、看似無足輕重的小事件,透過人類學的濾鏡,轉化為理解人類行為的關鍵線索,那這本書就成功了。我準備好被那些藏在珍珠裡的智慧所驚艷了。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設計得非常巧妙,它成功地避開了所有嚴肅學術書的窠臼,讓人一眼就知道,這是一本「接地氣」的作品。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讀者,我關注的不只是人類學理論本身,更在乎它如何能反過來照亮我們自身的處境。我很好奇,作者在哪些特定的場域進行了田野?那些場域的文化脈絡,與我們在台灣的日常經驗有何異同?或許作者在異地體驗到的「無力感」,正是我們在面對現代社會複雜性時,也共同經歷的一種漂浮感。而那杯奶茶,就是暫時的依靠。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的不僅是田野觀察的資料,更是一種方法論上的啟示:如何在喧囂和混亂中,找到那個能讓你慢下來、重新校準自己感官和判斷的「小儀式」。如果這本書能提供給我看待日常的新工具,而不是一堆新名詞,那它就具備了超越學術範疇的生命力,成為一本值得推薦給所有對生活有熱情的人的讀物。

评分

哎喲,看到這本書名《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我的人類學田野筆記》,光是標題就覺得很有親切感,好像抓住了我們台灣人生活中的某種精髓。雖然我還沒實際翻開來看內容,但光是想像那個畫面——一個人類學者,在田野調查的辛苦之餘,來上一杯珍珠奶茶,那種「嗯,人生沒過不去的坎,至少還有這一味」的療癒感,就讓人忍不住想買來瞧瞧。我猜,這本書肯定不只是紀錄學術上的發現,更像是作者在異鄉或複雜的文化場域中,尋找自我慰藉、與在地人建立連結的一種獨特視角。台灣人對於「小確幸」的追求,絕對是融入日常的儀式感裡,而奶茶,無疑是這儀式裡最重要的主角之一。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這種看似隨意的生活哲學,巧妙地編織進嚴謹的人類學框架中,打破學術的距離感,讓我們這些讀者也能從中找到共鳴。畢竟,誰說田野調查不能配著波霸慢慢嚼呢?這書名本身就是一篇迷你田野報告,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