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登斯的社會學基本概念 (電子書)

紀登斯的社會學基本概念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東尼.紀登斯
图书标签:
  • 紀登斯
  • 社會學
  • 基本概念
  • 結構化理論
  • 現代性
  • 後現代性
  • 社會思潮
  • 學術著作
  • 電子書
  • 社會學理論
  • 結構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代最知名社會學家新作,首度引進繁中版★
紀登斯的社會學大師課,開課了!
解析68個關鍵字》社會學不難,掌握這些概念就夠

  /全球化、現代性、理性化……社會學家從哪些角度思考?
  /異化、工業化、移民……社會學如何詮釋人的生活?
  /資本主義、消費主義、分工……決定我們生活的社會結構有哪些?
  /階級、性別、父權、種族……為什麼人生總有不平等?
  /文化、身分認同、意識型態、媒體……關於人際互動與溝通的概念又有哪些?

  【以上社會學基本概念,你用過哪些?讀懂哪些?】
  我們每個人都受社會影響,接收各種資訊、思想,同時透過互動去塑造社會。如果想知道社會究竟如何塑造我們,以及該如何因應,就不能不讀「社會學」。社會學給我們一副特殊的眼鏡、清晰的視角,能穿透清楚社會現象背後的脈絡,深入社會問題的核心。社會學並不提供標準解答,而是強調批判、反省,指引另一種思索問題的方法。

  《紀登斯的社會學基本概念》就為此而生。紀登斯是享譽國際的社會學大師,對當代理論發展及社會政策都有卓越貢獻。在導言他便提出本書的目的:「藉著一些基本概念,提供了提供一份精準且最新的當代社會學概念地圖」,點出了理解當代社會學的核心,就是熟悉這些概念的起源與當代用法,了解社會學議題是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步發展。

  全書分為10大主題,精選68個概念,包含如「全球化」、「現代性」、「消費主義」、「社會流動」、「生命歷程」、「身分認同」……,每個概念以定義破題之後,便依照時序講解,點出歷史上每個思想家的見解,以及概念在當代創造性解讀,更重要的是也著墨於批判、反思之處,以及延伸的探討。一步步帶領讀者將概念融會貫通,形成系統化的思考。

  全書有簡潔的文字、透徹的解說,你可以學到:
  ■概念的現行定義

  明快短句抓出概念的重點。
  例如階級(class)是一個群體,依據相關職業、擁有的財產與財富或選擇的生活方式,所界定的相對位置。

  ■概念的起源
  沿著時間軸依序講解歷來思想家的看法與概念流變。
  例如馬克思認為,基本的階級對抗發生在擁有生產工具的資本家和工人(馬克思稱他們為「無產階級」)之間。

  ■概念的意義與詮釋
  當代社會學家如何超越原有的理論框架,賦予新的詮釋。
  例如當代社會學家大都認為,階級是一大群擁有相同經濟資源的人,資源強烈影響他們的生活形態。「財富」和「職業」是階級差異的主要基礎。

  ■概念的批判
  這個概念不足之處為何,面臨哪些批評,被哪些概念取代。
  例如以階級為基礎的社群和階級認同逐漸淡化,反而以性別、族群、性取向和政治聯盟作為認同來源。
 
  ■延伸相關
  這個概念近來的相關研究與發展。
  例如「平台資本主義」公司和「零工」經濟部門興起,優步(Uber)等平台仲介的「零工」,是中產階級、工人階級還是一個全新的階級分類?

  培養社會學批判思考的眼光,我們才得以立體地理解、反思自己與他人的處境,社會才有被鬆動、改變的可能。關心社會、了解社會、批判社會,就由紀登斯帶著我們開始。

本書特色

  1.當代社會學巨擘,寫給入門者的小書
  紀登斯堪稱當代社會學界巨擘:享譽國際多年,學界、政界皆有卓越貢獻;其所提出的「第三條路」政策廣為人知。本書為大師寫給所有人的社會學概念解析,除人文社科系所師生之外,也適合一般喜好社會學的讀者、想提升知識與思考的每個人。

  2. 解答你一直想弄清楚、卻不知道問誰的社會學疑問
  社會學盤根錯節,讓你霧煞煞?社會學確實不容易,本書梳理繁複理論,從基本概念入手,從定義開始解析,溯及源頭、相關討論及詮釋,更包含正反觀點,幫入門者打基礎,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一步步找到指引前進的地圖。

  3. 10大單元,68個概念,社會學知識一網打盡!
  全書架構完整,網羅主要基礎概念與新知,無論是想掌握整體視野,或是想深入理解最新詞條的讀者皆適讀。

專業推薦

  「這是一本非典型的社會學之作……正因為不是詞典,不會枯燥,使本書更有可讀性;不是法典,才得以刺激讀者開放思考;也因不是經典,方能指引讀者走向經典之路。」—— 陳宗文(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社會多變,社會學的概念自然令人眼花撩亂,站在基礎上以不變應萬變,順著紀登斯的指引,也許可以減少我們在認識大千世界時的困惑。」—— 許雅淑、李宗義(本書譯者)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社会学基本概念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紀登斯的社會學基本概念 (電子書)》无关,并力求详实自然: --- 《社会结构的透视:当代社会学核心理论与实践》 导言:理解我们所身处的复杂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被重塑的时代。全球化浪潮、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身份认同的多元化以及社会不平等的持续存在,都要求我们拥有一套清晰的工具来解析这些错综复杂的现象。本书《社会结构的透视:当代社会学核心理论与实践》并非是对既有经典的简单复述,而是旨在为渴望深入理解现代社会运作机制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富有批判性的分析框架。 本书的写作初衷,是弥补当前社会学入门读物中常见的一种局限性:即理论的阐述往往脱离了当代的社会现实。我们相信,真正的社会学洞察力,来源于将宏大的理论视角与微观的日常经验紧密结合的能力。因此,本书采用了“理论锚定、案例驱动”的叙事结构,确保读者在掌握核心概念的同时,能够立即将其应用于分析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 全书共分为八个核心模块,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坚实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社会学的诞生与基础维度 (The Foundations) 本部分追溯了社会学的知识谱系,着重探讨了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对现代社会形成的奠基性作用。 第一章:从哲学思辨到社会科学的跨越 我们将详细考察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的“实证主义”主张,以及如何将对人类社会的观察提升到科学研究的层面。重点讨论了社会事实(Social Facts)的提出,它如何确立了社会学研究的独立对象——超越个体意志的外部约束力。 第二章:古典理论的三大支柱 这里深入剖析了奠定现代社会学基石的三位巨匠的思想遗产: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不仅仅是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家,更是关于劳动异化(Alienation)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深刻剖析者。我们聚焦于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逻辑,以及对资本积累过程的批判性解读。 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侧重于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与社会连带(Social Solidarity)的概念。通过对“机械连带”到“有机连带”的演变分析,探讨现代社会中道德约束力的来源,并详细审视其关于自杀的经典实证研究方法。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本书着重阐述其关于“理解的社会学”(Verstehende Soziologie)方法论。重点解析了“理想类型”(Ideal Types)作为分析工具的效用,并详细梳理了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进程,尤其是其对现代官僚制(Bureaucracy)结构及“铁笼”隐喻的构建。 ---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与互动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本部分将视角从宏观理论转向微观和中观层面,探讨社会是如何被组织和体验的。 第三章:结构化的权力与阶层体系 本章超越了单一维度的阶级分析,纳入了更丰富的社会分层模型。我们讨论了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Field)、惯习(Habitus)和资本(Capital)概念,解析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复杂转化机制。此外,还探讨了种族、性别作为结构性不平等载体的当代表现形式。 第四章:日常生活中的互动逻辑 聚焦于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和戏剧社会学(Dramaturgy)。我们详细分析了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前台/后台理论,理解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进行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本章还引入了“社会脚本”和“角色期待”,用以解释日常行为的规范性和可预测性。 第五章:组织、机构与官僚的悖论 探讨大型社会组织(如政府机构、跨国企业)的内在逻辑。除了韦伯的经典模型,本章还引入了“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s)的特征,并分析了组织环境的变化如何导致“非理性化的理性”——即组织目标可能偏离其设立的初衷。 --- 第三部分:文化、规范与社会化 (Culture and Socialization) 文化是社会的黏合剂,也是社会差异的源泉。本部分聚焦于文化如何被创造、传递和挑战。 第六章:文化的层次与符号的意义 区分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重点分析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的立场及其伦理边界。更重要的是,本章深入探讨了符号(Symbols)和语言在构建共享意义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数字文化中意义的快速生成与消解过程。 第七章:社会化:从个体到社会成员 社会化是个体习得社会规范和角色的过程。本书详细对比了初级社会化(家庭)与次级社会化(学校、媒体、同伴群体)的差异。我们特别关注“再社会化”和“代际文化传递”的现象,探讨身份认同如何在不同社会场域中不断被重塑。 第八章:偏差、控制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本章系统梳理了社会控制理论。从早期的失范论(Anomie)出发,探讨了拉贝尔(Labeling Theory)如何揭示“偏差”的建构性本质。本部分强调了法律、媒体和“社会病理学”叙事在界定何为“正常”与何为“异常”过程中的权力运作。 --- 第四部分:社会变迁与全球化 (Change and Globalization)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宏大的历史进程,探讨现代性(Modernity)的后续发展与全球格局的重塑。 第九章:现代性的轨迹与后现代的辩论 分析社会学家对“后现代性”的判断:究竟是现代性达到了顶峰,还是社会形态发生了一种本质上的断裂?本章梳理了诸如李欧塔(Lyotard)的“宏大叙事终结”观点,并对比了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关于“再反思化”(Reflexivity)的观点,即社会系统如何不断地将自身的产出纳入分析和修正的循环中。 第十掌:全球化:连接、流动与不平等的新形态 全球化不再仅仅是经济现象,它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重构。本章探讨了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的“网络社会”理论,分析了信息流、资本流、人口流对传统国家主权和社会认同的挑战。同时,也批判性地分析了全球化如何加剧了南北差距和内部的“全球化赢家”与“输家”之间的社会断裂。 --- 结语:社会学的伦理与行动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读者成为积极的社会观察者和批判性思考者。社会学不仅是描述世界,更重要的是提供理解世界并可能介入改变的工具。我们呼吁读者运用所学的概念工具,审视自身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并对那些被视为“自然而然”的社会安排保持永恒的审慎与质疑。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将社会学理论与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中的相关论述进行交叉印证。 丰富的案例库:每个核心概念后都附有详实的当代案例分析,覆盖从社交媒体现象到环境正义运动等广泛主题。 方法论的强调:不仅仅介绍“是什么”,更强调“如何知道”——清晰阐述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应用逻辑。 --- 目标读者: 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 对社会热点现象有深刻探究兴趣的普通读者。 希望将批判性思维应用于日常观察的职场人士。 翻开本书,即是踏入理解人类社会复杂性的关键一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


  享譽國際的社會學家,前倫敦政經學院院長

  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獲得博士學位。1961年開始於萊斯特大學教授社會心理學,於1969年開始受聘於英國劍橋大學,1997年至2003年任倫敦政經學院院長。現有倫敦政經學院名譽教授、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終身研究員、英國上議院議員等榮銜。

  公認是當代社會學領域有卓越貢獻的學者,也跨足政界,曾任英國工黨政府的首席顧問,與首相布萊爾提倡的「第三條路」政策也影響了英國乃至其他國家。

菲利普.紀薩頓(Philip W. Sutton)

  獨立研究員,曾任職於里茲大學和羅伯特高登大學。

譯者簡介

許雅淑


  台大圖館系畢業,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博士,現任教於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觀光人類學。

李宗義

  政治大學英語系、東亞所畢業,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現為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之餘也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翻譯工作。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譯者序
導 言

主題一 社會學之思
01數位革命(Digital Revolution)
02全球化(Globalization)
03現代性(Modernity)
04 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 
05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
06理性化(Rationalization)
07社會(Society)

主題二 社會學研究方法
08理念型(Ideal Type)
09質化研究/量化方法(Qualitative/Quantitative Methods)
10實在論(Realism)
11反身性(Reflexivity)
12科學(Science)
13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
14 結構/能動性(Structure/Agency)

主題三 環境與城市生活
15異化(Alienation)
16環境(Environment)
17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
18移民(Migration)
19風險(Risk)
20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1都市主義(Urbanism)

主題四 社會結構
22科層體制(Bureaucracy)
23資本主義(Capitalism)
24消費主義(Consumerism)
25分工(Division of Labour)
26教育(Education)
27組織(Organization)
28宗教(Religion)

主題五 不平等的生活機會
29階級(Class)
30性別(Gender)
31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
32父權制(Patriarchy)
33貧窮(Poverty)
34種族與族群(Race and Ethnicity)
35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
36地位(Status)

主題六 人際關係與生命歷程
37社群/社區(Community)
38家庭(Family)
39生命歷程(Life Course)
40網絡(Network)
41性(Sexuality)
42社會化(Socialization)

主題七 人際互動與溝通
43文化(Culture)
44論述(Discourse)
45身分認同(Identity)
46意識形態(Ideology)
47互動(Interaction)
48媒體(Mass Media)
49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

主題八 健康、疾痛與身體
50生物醫學(Biomedicine)
51醫療化(Medicalization)
52病人角色(Sick Role)
53障礙的社會模式(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
54社會自我(Social Self)
55脫序(Anomie)

主題九 犯罪與社會控制
56偏差(Deviance)
57標籤化(Labelling)
58道德恐慌(Moral Panic)
59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
60污名(Stigma)

主題十 政治社會學
61權威(Authority)
62公民身分(Citizenship)
63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
64衝突(Conflict)
65民主(Democracy)
66民族國家(Nation State)
67權力(Power)
68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

參考書目與進一步閱讀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19711
  • EISBN:978986551980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非典型的社會學之作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社會學是不是一門專業?這本書提供了正面回應:如果需要用到一本不算薄的書來介紹一些關於社會學的關鍵概念,而且這些概念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談清楚,社會學的專業門檻還真是高。

  社會學的專業來自深厚的傳統。倘若物理學和生物學是揭露事物紋理和生命原理的科學,社會學就是為了理解群體生命並與事物之間的各種現象,是伴隨著都市、產業、政治與宗教等的巨大變遷而生成的一門科學。這場促成社會學生成的變遷始於十九世紀,到今天還進行著。

  將近兩百年以來,社會學已經積累相當豐富的思想成果,且持續不斷自我更新,絕不是數十個關鍵名詞可以道盡。更何況萌生於西歐,傳播北美,繼而回流歐陸,並擴散到全球的社會學,早已在各處建立起學系制度,札根教育。在地的社會學教育,或當有在地的情境配合,但社會學的核心關懷並不因此而有太大差異,這是因有如這本企圖為社會學的關鍵概念定調的書之故。

  英國社會學家紀登斯為促進社會學知識擴散功不可沒。他有硬底的學術著作,也出版有課堂裡不可少的入門讀本,當然在社會實踐方面也有高度成就。是少有在研究、教學和服務兼備的社會學神人。這本書是紀登斯後期之作,他以數十年的功力,焠鍊出十個主題概念組,為這些重要概念的說文解字。

  但請不要以為這本書格局簡單,就直接跳入詞語的詮釋。讀者一定要讀過前言部分,必須先明白紀登斯編寫此書的理念及原則。紀登斯秉持的立場在於社會學是一門多元認識的科學,且社會學概念是與時俱進的,必須以批判的精神予以闡釋,並藉由相當數量的延伸閱讀來擴大認識範疇。

  並且,要特別提醒讀者這本書的非典特徵,畢竟這是一本非典型的著作:

  一、非詞典
  雖然本書是以社會學的關鍵詞構成,提供專業名詞的溯源、意義和運用,但關鍵詞選擇有作者的偏好,不可能窮盡社會學領域内的所有用語。例如宗教社會學或藝術社會學領域的語詞並沒有收納在内。故此,本書並不足以作為詞典,反如紀登斯所言,可與他的其他著作相佐,可一覽紀登斯的社會學關懷,也是理解他理念的工具手冊。

  二、非法典
  這本書當然也就不能用以界定社會學範疇,或作為定義社會學知識之欽定本。既然作為輔助工具,也就有其待欲實現之目標,也就是冀望這本書的使用者,能藉由書中對每個關鍵詞的定義和解說,有機會更進一步自修社會學。因此,本書對關鍵詞的定義與範疇不是規範性的,更不能視之為權威,反而強調開放性與發展性。

  三、非經典
  研讀社會學或可經由工具書入門,卻仍要有經典的洗禮。只熟記專有名詞,並不能參透社會學的精義。此書不是經典,也不能是手邊唯一的社會學著作,卻可作為不少經典著作的索引。讀者當從有興趣的條目,從概念起源、意義詮釋,經批評,到延伸,在段落之間找到可能的經典之作,進一步去研讀。

  這三項非典特徵是重要的:正因為不是詞典,不會枯燥,使本書更有可讀性;不是法典,才得以刺激讀者開放思考;也因不是經典,方能指引讀者走向經典之路。

譯者序

一份探索社會學的知識地圖


  概念,是對事物普遍而抽象的認識;概念,是我們認識與理解世界的首要方式;概念,承載著人類過去的經驗與知識,也涵蓋當下的發展與未來的轉變。

  當初接下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紀登斯,從一九八〇年代開始,紀登斯的作品大概是每一個讀社會學的學子,或多或少都會接觸的作品,不論是講述社會學基本原理的教科書,抑或是探討現代性後果、自我認同與親密關係的現代性三書,每一本在全球都造成洛陽紙貴的熱潮,值得一提的是其「第三條路」(third way)的主張,甚至影響二十一世紀之後臺灣的現實政治。

  另一方面,本書英文書名是社會學基本概念,既是社會學又是基本,那由我們來做自然再合適不過,沒想到,這一路翻下來卻是吃盡苦頭,越是基本的概念,理解和翻譯起來也就更加的困難,也讓我們益發敬佩作者深厚的社會學功底。

  本書翻譯的困難主要有二:一是名稱上的差異。概念是對現象、事物普遍抽象的描述,簡單來說就是定義的過程。然而,相同的詞在不同脈絡就有不同的譯法,例如community(社區/社群/共同體)、status(身分/地位)、identity(身分/認同)、nation(民族/國族)。翻譯對這種事當然早已習慣,但在本書中卻有特別困難,因為概念力求前後的統一,其指涉通常簡潔扼要,脈絡的鋪陳也相對有限,而許多概念如兩位作者所言其實充滿爭議,各種說法以及適用的脈絡莫衷一是,再加上社會學者對於既有概念「帶引號」的各種轉化,往往讓人讀到抓狂,也造成我們在翻譯選擇上分外躊躇。

  二是概念的演化。如作者在前言所述,社會學的概念往往結合理論與實證研究,而且具有「雙向」過程,概念本身會影響並改變人對世界的認知。這也意味著所謂的基本概念本身不會永遠固著不變,包括對於何謂基本概念的選擇,與概念的指涉及應用範圍都是充滿辯證,要達到前後一致、普遍性的「概念」認識似乎沒那麼簡單。

  不過,翻譯上的困難並不影響閱讀本書的價值,本書仍然是掌握目前社會學基本概念最好的著作之一。社會學概念何其多,作者卻只精挑細選出六十八個,讓我們重新思考當代社會學去蕪存菁後留下的核心。此外,本書編排也非常用心,主要架構是先依照議題區分不同章節,每一章節挑選數個重要概念,重要的概念選擇也經過反覆琢磨。不同於二○一四年與二○一七年推出的舊版本,第三版以「數位革命」開場,這也向讀者宣告數位化、網路、社交媒體等當代獨特的現象已經滲透到社會行動者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是過去社會學基本概念未能涵蓋的內容。除此之外,作者也帶入當代社會影響最深遠的社會事件,新冠狀病毒(Covid-19)的擴散,這些都是非常具有時代性的概念分析。

  接著作者一一說明每個概念的現行定義(特別強調是現行定義是為了凸顯概念的可變性,其定義會隨著不同時間、空間而有所改變),這部分作者通常會使用簡短的內容說明、接著說明每一個概念的起源、意義與詮釋、批評之處、延伸相關、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作者採用統一的架構,在短短的篇幅中清楚扼要地交代了每一個概念的前世今生,說明了概念興起的系譜(過去知識生產的脈絡)、相關的批評與爭議(當下概念應用的問題與分歧)、以及自此延伸的相關概念(未來發展與轉變的可能)。

  翻譯完這本書之後,有一種以簡勝繁、越簡越難的感觸,作者介紹概念的語言精準、精鍊、層次清晰,總結概括的能力驚人。功力不夠的人,往往用盡篇幅仍然無法掌握一個概念的精髓,唯有非常精透社會學這門知識領域的人方能駕馭分析社會學基本概念這樣的根本著作。我們非常榮幸能夠接下這份挑戰,也對於此書中文版的出版戰戰兢兢,許多過去視為理所當然、毋庸置疑的基本概念,在翻譯的過程中再經歷一趟重新學習、理解、檢視與反思的歷程,相信這本書無論是對於想要了解社會學為何的一般大眾、新入門的社會學學子、已經在社會學領域鑽研許久的學者、教師,都有很大的助益。

  社會多變,社會學的概念自然令人眼花撩亂,站在基礎上以不變應萬變,順著紀登斯的指引,也許可以減少我們在認識大千世界時的困惑。  
 
 

用户评价

评分

這電子書的版本,操作起來倒是挺方便的,尤其是在做筆記和查閱關鍵詞的時候。我的閱讀習慣是,遇到重要的術語或定義,一定會標註起來,然後試著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電子書的介面設計如果友善,真的能大大提升學習效率。不過,我必須說,雖然內容本身是嚴謹的,但在電子版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上,偶爾還是讓我有點出戲。有時候大段的理論論述,如果字體沒有設計好,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確實會比較容易疲勞。這或許是傳統紙本書籍難以被完全取代的原因之一——紙張的質地和墨水的排版,對視覺的友好度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回到內容本身,它對於一些社會分層的討論,給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間。特別是關於資本、權力、合法性的交互作用,作者的論述層層推進,很有說服力。它讓我重新審視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社會位置和不平等現象,意識到「習慣性」背後隱藏的巨大社會機器。

评分

說真的,我對這類被標榜為「基本概念」的教科書,向來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個穩固的基礎,畢竟社會學的理論分支太多,沒有一個好的起手式,很容易在迷宮裡打轉。怕的是「基本」往往變成「過度簡化」的代名詞,把複雜的社會現象硬塞進幾個框架裡,結果失去了原本應有的細膩度和批判性。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還算中規中矩,它確實涵蓋了幾個學派的重量級人物和核心觀點,你不能說它不紮實。但當我讀到某些關於結構與能動性辯證的部分時,還是忍不住想,如果能多增加一些當代台灣社會的在地案例來輔助說明,效果可能會更震撼人心。畢竟,社會學這門學問,最終還是要用來解讀我們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目前呈現的案例雖然具有普遍性,但在詮釋上略顯保守,比較像是標準的國際學術範本,少了那麼一點「在地感」。不過,也許這就是它定位為「基本」的限制吧,畢竟要涵蓋全球學術光譜,就難免要在深度與廣度之間做取捨。

评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或許是「嚴謹的入門磚」。它不是那種讀起來讓你拍案叫絕、充滿激情澎湃的批判性文字,而更像是一個需要耐心咀嚼的學術飯菜。它提供的知識是穩固的、經過時間考驗的,足以應付大多數學術場合的基本要求。對於想了解社會學核心思想,卻又不想一頭栽進過於艱澀的德文或法文原著的讀者而言,這本譯作(或編著)提供了一個非常實用的捷徑。書中的一些術語的翻譯,我認為處理得相當到位,保留了學理上的精準性,沒有過度口語化而失去原意。總體來說,我認為這本書成功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提供一個清晰、系統化的社會學基本概念導覽。但讀者必須記得,這只是起點,真正的社會學探索,往往從你闔上這本書,開始觀察你身邊世界的每一個互動瞬間時,才真正開始。

评分

這本書,老實講,拿在手上的時候,第一個感覺就是「厚」。不是那種虛胖,而是紮紮實實,讓人有種「哇,這下可以啃一陣子了」的踏實感。對於剛開始接觸社會學這個領域的新鮮人來說,或許會有點望而生畏,畢竟動輒幾百頁的學術著作,閱讀起來的門檻確實不低。不過,一旦你翻開第一章,開始跟著作者的思緒走,就會發現那種排山倒海而來的學理壓力其實是漸進式的,它不會一開始就用一堆拗口的專有名詞把你淹沒。書裡的編排,看得出來是下了功夫的,它試圖用一種比較貼近現實生活的例子來切入那些抽象的理論,這點對我這種比較務實的讀者來說非常重要。畢竟,社會學要不是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扯上邊,那讀起來就真的變成死背硬記了,失去了探索世界的樂趣。我特別欣賞它在建構概念體系時的邏輯性,每走一步都有前一步的基礎在支撐,讓讀者在心裡慢慢畫出社會運作的骨架圖,而不是一塊一塊零散的知識碎片。整體來說,它像是一張導覽地圖,雖然地圖本身很複雜,但只要跟著指標走,你就能掌握這個知識領域的地理樣貌。

评分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的「宏觀視野」。它不像有些專書只鑽研某一個特定主題,而是試圖建立一個涵蓋了社會結構、文化符號、歷史變遷等各個層面的理論框架。這對於想建立完整社會學知識體系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優勢。你可以從書中看到,不同的社會學家是如何嘗試解釋「社會」這個龐大且複雜的實體。然而,也正因為這種包山包海的企圖心,導致在某些深入的議題上,探討的深度難免被稀釋了。譬如,當談到文化霸權或意識形態的批判時,我會期望看到更多關於符號學或後現代思潮如何與古典社會學理論進行對話和修正的內容。目前的呈現,更多的是對經典理論的梳理與介紹,對於後續發展的脈絡交代稍嫌簡略。因此,我會建議讀者,在讀完這本書建立基礎框架後,務必搭配一些更具體、更聚焦的專論來進行延伸閱讀,才能真正感受到社會學理論的生命力與流動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