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二版) (電子書)

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二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大為
图书标签:
  • STS
  • 科学技术社会学
  • 科学史
  • 近代科学
  • 知识社会学
  • 科学哲学
  • 技术哲学
  • 社会建构论
  • 文化研究
  • 台湾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往學界常認為,STS是從孔恩開始的,但為何孔恩與STS有著多年的緊張關係?在STS興起的60、70年代,世界有許多的戰爭、抗議、與後殖民時代的開展,STS的起頭,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SK)是如何因緣際會而努力興起的?本書不認為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是導致STS誕生的關鍵原因,反而企圖探討一個孔恩讓位後的SSK新視野:包括她的緣起,及她在哲學、人類學、科學史三個方向的多重建構,她的社會網絡與系譜關係。同時,回應那個批判的時代,本書討論了70年代初的孔恩,以及後來80年代SSK與科技史社群的「新當代批判意識」。本書的視角來自東亞與臺灣的STS觀點,兼具反身性的自覺,作者企圖打造一個「橫看」近代科學的新視野,並指出過去歐美STS人在回顧自己歷史中的許多問題。是為本書所作的貢獻。
 
專家推薦
 
  東亞和科技的關係很特別嗎?為這問題,傅大為深入探究科技爭議與後殖民歷史。他考掘英美的STS系譜史,更提供了STS學術與社會參與的精彩洞見。對所有想在科技的時空脈絡中去思考人的情境、價值與目標的人而言,這是本必讀的書。──Dagmar Schäfer(柏林Max Planck研究院教授暨2020德國萊布尼茲獎得主)
 
  以挑戰客觀科技知識與現實為目標的STS,從發軔之初即海納百川地融合多種學科取徑。本書細緻釐清歐洲STS早期進展脈絡,也提供作者參與發起、拓展的在地情勢。在這些基礎上,推薦讀者用心釐清與理解這些差異化機緣,也期待後繼者鑑往知來,持續在地化(provincializing)STS。──林文源(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暨圖書館館長)
 
  本書所描繪的絕不止是「科技與社會」(STS)的學術史,而是二十世紀人文社會學界極其艱苦、關鍵、而又撼動人心的一役:如何將原先敬而遠之的現代科技轉化為可以理解、參與、甚至改善的人文活動,從而開創出全新的視野與可能性。──雷祥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暨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合聘教師)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假定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籍: --- 书名: 《寂静之河:一个失落文明的考古学解读》 作者: 艾略特·范德比尔特 出版社: 启明学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 页数: 680页(精装) 定价: 45.00美元 --- 内容简介 《寂静之河:一个失落文明的考古学解读》是一部雄心勃勃、跨学科的学术著作,它将读者带入对“泽诺比亚文明”的深入探索。泽诺比亚文明,一个长期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视的、存在于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二世纪之间,主要分布于今日中亚与南亚交界地带的复杂社会形态,其兴衰过程充满了谜团与深刻的启示。 范德比尔特教授以其数十年的田野考古经验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地质年代学、古气候学以及文本碎片分析技术,构建了一个关于泽诺比亚人社会结构、技术成就、宗教信仰及最终衰落的全面图景。本书的突破性在于,它不仅关注物质遗存——如宏伟的灌溉系统、复杂的城市规划和精美的工艺品——更致力于重建其认知世界和文化逻辑。 第一部分:地理之谜与初始发现 本书伊始,作者详尽描述了泽诺比亚文明的核心地理区域——一个被古代文献称为“双河之地”的干旱冲积平原。范德比尔特教授回顾了20世纪初首次零星发现的艰辛历程,并重点介绍了近二十年来“阿莱夫项目”的重大突破,该项目首次揭示了泽诺比亚文明并非单一政体,而是一个由多个城邦网络构成的松散联盟。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早期欧洲探险家基于偏见所做的记载,主张必须用更加去中心化的视角来理解这个文明的起源。 书中特别探讨了泽诺比亚文明的农业适应性。他们如何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下,利用复杂的地下水渠系统(称为“卡雷兹”)维持了数百万人口的生存,这种工程智慧在当时的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与思想体系 深入到文明的内部运作,本书的焦点转向了社会组织。通过对不同墓葬群的比较分析,范德比尔特推翻了过去认为泽诺比亚社会是严格神权统治的观点。相反,他提出了一个“功能性分层”模型,其中祭司阶层负责天文观测和时间管理,而一个高度专业的工程师行会则掌握了实际的资源分配权。 精神生活方面,本书对泽诺比亚的“无名神祇崇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该文明似乎没有留下大型的宗教建筑,其信仰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用品、工具的装饰纹样以及天文历法之中。作者通过对发现于乌尔图斯遗址的刻有符号的青铜圆盘的解读,首次提出了一种关于其宇宙观的完整假说:他们似乎相信时间是一个循环且可预测的实体,与季节性洪水和恒星位置严格对应。 第三部分:技术、艺术与外部互动 泽诺比亚的物质文化同样令人惊叹。本部分集中展示了其冶金技术的先进性,尤其是在合金配方上的创新,使得他们能够制造出比同时期周边文明更坚韧耐用的工具。 艺术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镜面陶器”的制作工艺。这种陶器表面经过特殊抛光,能够反射天空的景象,被认为在宗教仪式或政治象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范德比尔特教授还详尽考察了泽诺比亚与东方丝绸之路以及西方地中海贸易网络之间的复杂互动。通过对出土的琥珀和特定金属矿物的同位素分析,他精确地勾勒出贸易路线的动态变化,并揭示了泽诺比亚如何扮演了关键的文化和商业中转站的角色。 第四部分:衰落的维度与历史的沉默 本书的高潮在于对泽诺比亚文明为何及如何消亡的探讨。传统的理论多归咎于蛮族入侵或单一的干旱事件。然而,范德比尔特教授提出了一个多因复合的衰落模型。 通过对古气候数据的深入挖掘,他证明了在公元一世纪末期,该地区遭遇了长达数十年的“季风断裂期”,导致其赖以生存的灌溉系统全面崩溃。更具创新性的是,作者指出,正是其高度专业化的社会结构,在面对突发环境灾难时,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最终导致了内部信任的瓦解和精英阶层的流失。 最终,泽诺比亚文明没有经历剧烈的战争或彻底的毁灭,而是缓慢地、系统性地“溶解”进了周边的游牧部落和新兴的区域王国中,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残迹,却几乎没有明确的自我记载,这也是其被称为“寂静之河”的原因。 结论 《寂静之河》不仅是对一个失落文明的考古学报告,更是一次关于人类社会韧性、复杂系统脆弱性以及历史记忆选择性遗忘的深刻反思。范德比尔特教授的这部作品,凭借其严谨的实证基础、创新的理论框架以及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无疑将成为古代近东与中亚研究领域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为我们理解古代世界的复杂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书附有数百张高清考古照片、地形图以及详细的文物测绘图,是专业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傅大為
 
  清大物理系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前任國立陽明大學STS所特聘教授,現為國立陽明大學榮譽教授。研究領域為:科技與社會研究、基進知識分子研究、近代臺灣的性別與醫療、科技與東亞社會、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發表數十篇各領域的中、英、義、韓文論文。著有《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2005)、《回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別與科學哲學》(2009)、《異時空裡的知識追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論文集》(1992)等書,創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科技、醫療與社會》、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EASTS)國際季刊等,並曾擔任EASTS創刊主編(2007-2012)。

图书目录

致謝辭
凡例
導言

第一章 孔恩vs. STS的興起:《科學革命的結構》五十年後的謎團與新視角
一、從一位老物理學家的回首談起
二、「輕率的評價,就看不見一個真實的哲學挑戰」
三、《結構》是冷戰保守的經典?符勒的執著及其問題
四、在20世紀科學史學史中的孔恩與佛曼,及其多重評價
五、小結:孔恩與SSK的協商思考

第二章 從俗民史到系譜學的視角轉換
一、誰是STS奠基者的謎團
二、從SSK的一些史話到視角轉換
三、一個商榷:孔恩與SSK的「自然主義式」態度
四、小結:視角轉換之後的回顧

第三章 SSK之哲學議程
一、「維根斯坦現象」與SSK社群的浮現
二、SSK哲學議程的提出:數學哲學與前期拉卡圖
三、哲學議程的核心之一:赫賽與變動的結盟網絡
四、哲學議程的核心之二:維根斯坦與約定主義
五、小結:哲學議程下的評估

第四章 思考部落社會:SSK早年的人類學時期
一、社會人類學與「理性辯論」
二、霍頓、巴恩斯與SSK介入的諸角度
三、道格拉斯、布洛爾與SSK的神聖聯盟
四、拉圖的遺忘與科學人類學的新故事
五、原住民理性研究的替代品:柯林斯與聘區的當代超心理學研究
六、小結:STS的人類學起源?

第五章 SSK與科學史:在兄弟般的互動中一起成長
一、70、80年代科學史研究與SSK興起的相互重要性
二、謝平對科學史的社會學重構
三、四分之一世紀的《利維坦與空氣泵浦》
四、80年代的SSK科學史:從粒子物理到泥盆紀地質學爭議
五、小結:今天是科學史的什麼時代?

第六章 多重建構的整合性視野:社會利益、禮物、與政治
一、整合性視野與多重的緣起與建構
二、SSK的社會學與巴恩斯的利益理論
三、作為整體STS網絡建構的書評禮物
四、小結:SSK的學術與政治之間

第七章 當代政治社會的實踐:從孔恩到SSK
一、High Church反身性的政治社會介入
二、孔恩的另一種社會實踐:普林斯頓大學的孔恩委員會(1970-1971)
三、從80年代軍火科技史看SSK與科技史的「新當代批判意識」
四、小結:原子彈與核武的SSK
結語 從我的個人經驗談到臺灣STS

附錄 東亞STS的發展與前景
全書徵引文獻
特別詞彙解釋
重要人名英中對照表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4429
  • EISBN:978986350461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9MB

图书试读

導言(摘錄)
 
  當年Michel Foucault(傅科)出版《性史》(History of Sexuality)(1978),普通人會以為傅科對人類的性很有興趣,想去瞭解歷代研究人類的性之各種學者如何說,藉此以瞭解性的奧祕。但其實,傅科興趣的方向剛好相反,他其實對人類的性興趣不大,也不想瞭解性的奧祕,反而他對歷代研究人類的性之各種學者、人物、機構、論述很有興趣,也就是要研究:究竟過去歷史是靠著什麼論述與權力的力道,構成了近代歐洲權力的四種性部署(sexual deployment),進而聯合建構了我們今天對人類的性知識、論述與真理。當然,我在2018年完成《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的定稿,所討論的主題與內容,及其歷史時空,與傅科的很不一樣,但是此書的主要興趣,也不在於瞭解近代科學的核心意義為何,或說科學真理的奧祕是什麼,反而我對英美70年代以來STS學門的興起感到興趣,並對許多第一、二代的學者、人物、機構如何辛勤建構自己「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後簡稱SSK),積極與一些哲學家、社會人類學家還有科學史家頻繁的互動甚至共同建構——我是被這個歷史過程所吸引。也正是這整個過程,它的社會緣起、它的歷史建構,它如何形塑了我們今天在STS影響下的科技認識、科技論述、與科技的政治,才是我的大興趣。就是這個類似傅科的「反方向」興趣,讓我在寫本書的導言時,想起了傅科的《性史》,並請我的良師傅科作為導言的起手式。
 
  既然要研究英美70年代以來SSK/STS第一、二代的學者,還有他們的知識與社會脈絡,我在無意中開始了一個未曾經歷的知性冒險。我需要讀許多今天STS人已經不太讀的早期SSK/STS文獻,也需要讀一些不見得是我原本興趣的經典,而且除了STS文獻與經典外,我也需要接觸不少STS文獻所指向的其他鄰近學門文獻,瞭解到他們都曾在SSK/STS建構過程中與STS密切合作,例如哲學、人類學、科學史等。這是一種耐心的編織,編織起當年STS學門在幾個鄰近合作學門間的「多重建構」的事業。
 
  但是,朋友也許會問,我為什麼要對SSK當年第一、二代學者、人物、機構、還有如何辛勤建構SSK這個議題有興趣呢?固然,這些第一、二代的學者,在今天臺灣甚至東亞的脈絡中,仍然被認定是STS學界的大老或資深研究者,他們當年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本來就很值得去理解。不過對我來說,這個主題,還有另外幾層的意義,我簡單描述一下。首先,因為當年我開始做教學研究時,就對Thomas Kuhn(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Revolutions,後簡稱《結構》或SSR)一書相當欣賞與重視,而後來我逐漸從科哲與科學史轉向STS時,這個過程對我而言很順利,不曾有過什麼要跨越鴻溝的困難。但後來我才逐漸理解,孔恩其實與STS並不親近,甚至有時不合,所以,雖然我同時喜歡孔恩與喜歡STS,但孔恩與STS其實彼此問題很多,那麼為什麼我的轉向過程會很順利?這是我困惑的來源。而我越深入到孔恩與STS關係的議題上,就發現越多有趣的問題。所以,要解決我的困惑還有回應那些問題,除了研究孔恩外,也需要從第一、二代的STS人的文獻與想法著手。
 
  其次,在解決困惑與問題的過程中,我又逐漸發現了兩件事:(一)當年SSK的元老們在發展與建構的過程中,其實很少提到孔恩,很少對孔恩有種STS「奠基者」的情感。(二)但是許多STS之外,或是STS朋友的學者們,卻常常不假思索、理所當然地就認為孔恩是STS的奠基者。有趣的是這兩件事彼此有很強的潛在衝突。本書開頭的書寫,就是在解答自己的困惑、分析STS與孔恩的問題關係,特別是由上述那兩件事的衝突來開展的。開展之後的成果,也是本書的基本論點:STS的發展,很少用到孔恩的資源,而且孔恩並不太喜歡STS的種種發展,但另一方面,STS之外或之友的學者們,常述說著一種STS的俗民史(folk history),強調STS奠基者孔恩的地位,而訴說這些俗民史,往往有著另外有意或無意的功能。之後,本書下一步的作法是,讓孔恩從STS奠基者的位置離開,成為STS的一位謙虛的先行者,如此,脫離了孔恩俗民史的籠罩,我們才能更仔細而清楚地去觀察STS的緣起與建構。於是,本書的後續重點,就是在發掘SSK當年的緣起、如何走自己的路,並終於能看到SSK的三條因緣之路,或說三條共同建構之路。這就開始了筆者長期編織與打造這本書的一段歲月。以上,在簡單交代了筆者書寫此書的緣起與早期的問題意識後,本導言下面,會更加仔細地去說明本書主體(共七章)的內容概要,包括進一步說明本書的緣起與問題意識。記得有位日本STS朋友曾問我,這樣一個討論英國SSK的緣起與建構的STS專著,為什麼不用英文來書寫並在國際學界出書?這是個好問題。自然,用母語來書寫,比較迅速而達意,何況,如我前面所提到,這樣一個主題,是很值得讓臺灣、中國乃至華人世界的讀者容易閱讀與理解的。若是用英文來書寫出書,自然主要讀者成為英語世界的學者,而目前歐美STS第一代的學者很多都已經退休,又碰上《結構》出版的五十週年紀念(2012),還有愛丁堡學派成立的五十週年紀念(2016),我們期待將有更多的回顧與STS當代史著作的出現。所以,本書若用英文書寫,可能也只是成為更多STS歷史著作中的一本,同時也失去了它在華人乃至東亞社會中的特別意義。反之,作為一位東亞的STS人,立身於東亞以及臺灣當代STS的問題意識中,我寧可在現階段以中文書寫,一方面提升華人世界對STS認識的程度,另一方面也為未來具有臺灣或東亞特色的STS理論來鋪路。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此書的重點並不是在對華文讀者「介紹」孔恩與SSK,那種書或翻譯,臺灣與中國都已經有一些了。本書是從一個具有東亞臺灣觀點來研究SSK的緣起與建構,同時也是一個具有類似SSK反身性的研究。所以,在書中的不少地方,筆者自覺對這個主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且指出目前歐美STS在回顧與檢討自己歷史中的許多問題。
 
  既然談到了本書可能的讀者,我在這裡就先簡單說明一下此書預設的幾種讀者。(一)對孔恩、《結構》、以及他/它與STS的關係有興趣的朋友。雖然本書的主角是英國的SSK,但它大概是STS裡面與孔恩前前後後的思想,還有經典《結構》最接近且互動最頻繁的流派了。本書希望還給孔恩一個公平的天地,讓讀者理解冷戰脈絡下的《結構》,還有孔恩與SSK真實而細部關係的歷史演進。(二)對STS與科學史、STS與哲學關係有興趣的朋友。本書以第五章為主,花了整章以上的篇幅來談科學史的當代史學史、科學史與STS在當代歐美政治社會脈絡下的共構關係,並稍稍旁及技術史。另外,本書第三章討論SSK與哲學家的有趣歷史,SSK如何策略性地與哲學建立重要關係,包括了後期Ludwig Wittgenstein(維根斯坦)哲學的部份、早期Imre Lakatos(拉卡圖)的數學史與數學哲學,還有劍橋科哲家Mary Hesse(赫賽)的科學哲學。原來,SSK的發展有其重要的哲學之翼,有這些重要哲學家的守護,而沒有一般科學哲學家與強綱領維護者彼此辯論不休的刻板印象。(三)對當代社會中的科技有興趣的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本書第四章談SSK早年的人類學時期,談SSK如何思考部落社會,還有非洲的部落思考與歐洲科學理性如何比較等問題。這是相當少見但又十分重要的題材,這也是人類學家走進科技議題最有趣的一條路。包括在第六章中我以「禮物」的概念來分析STS的大量書評,以及其所導致的STS社群建構。再者,第三章也談了過去的科學社會學、知識社會學與SSK社群浮現的關係,而第六章則特別談到SSK的社會學與利益理論。何況作為一種學派研究導向,SSK基本上興起於知識社會學與科學社會學,所以社會學家也很合適來瞭解這條從社會學通向「科技與社會」之路。(四)對科學在當代世界的意義與政治、對科學如何走過高科技戰爭頻繁的20世紀有興趣的讀者。從60、70年代美國反戰反核武的學生運動以來,冷戰時代的核武科技以及它如何形塑了美國校園中的科學研究,還有科學史及STS學者後來如何來研究與介入這個英美冷戰時代的大科技爭議,特別還有孔恩本人的介入。這些題材的討論,大致散佈在本書的第一、第五章,但特別集中的是第七章。它同時也涉及了二戰後的高能物理史與大科學實驗室的社會意義。(五)最後,但也是最關鍵的,是對STS本身及其歷史發展有興趣的讀者、師生、以及我親愛的STS學者們。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書名中散發出來的氣場來看,這絕對是一部充滿「雄心」的作品。它試圖在一個已經有眾多經典論述的學術領域中,開闢出一個獨特的「編織」方法論。這對於長期關注科學哲學和社會學的台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及時雨。我們常常在引介歐美前沿理論時,面臨著如何將其有效融入本土脈絡的挑戰。雖然這本書主要探討的是「近代科學」這一全球性現象的形成,但其採用的分析工具和視角切換的技巧,對於我們思考台灣的科技發展史、產業轉型,甚至公共政策的形成,都具有極強的啟發性。簡而言之,它提供的是一套「看世界的透鏡」,而非僅僅是「講述歷史的故事」。這種方法論上的突破,才是真正考驗作者深度的關鍵所在,也讓我對這本「二版」的更新與深化充滿期待,希望它能更貼近當前的學術前沿。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嗯,坦白說,初次看到時會讓人有點「咦?」的感覺。那種帶著些許學術氣息,又試圖營造出某種時代感的排版,在現在這個追求簡潔俐落的數位閱讀時代,顯得有點……厚重?不過,這種「不時尚」反而讓我對它背後的內容更添一份好奇。畢竟,談論「STS」(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緣起與多重建構,這本來就不是什麼輕鬆的下午茶讀物。我特別注意到「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這個副標題,它給了我一種宏觀的期待,希望作者能像一位精細的織工,將那些看似零散的歷史節點、社會脈絡和科學發展,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串連起來。如果它只是單純的學科史梳理,那市面上的教科書已經夠多了。我更期待的是那種「編織」出來的、具有強烈結構感的論述,能讓我對近代科學的成形過程產生一種「原來如此,它從來不是單一線性的直線前進」的震撼感。這種對既有知識框架的挑戰,才是吸引我點擊「購買」的最大誘因,希望能從中窺見一些不一樣的解讀路徑。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版面設計與排版邏輯,說實話,在閱讀體驗上是個考驗。雖然是電子版,但保留了相當多的引註格式和章節標題的層級感,這對於需要頻繁跳轉查閱參考資料的學術型讀者來說是極大的便利,可以馬上定位到自己想找的段落或文獻來源。然而,對於只是想輕鬆瀏覽的讀者,那種不斷跳出來的頁碼和註釋標記,可能會打斷閱讀的節奏感。不過,這也側面反映了作者對學術規範的堅持。畢竟,STS的研究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它必須與廣泛的歷史文獻、社會學理論相互參照。我個人習慣將書籤設定在每一次思想轉折點,並在旁邊寫下自己的初步反饋,這本書的結構似乎很適合這種「邊讀邊做筆記」的研究式閱讀法。它不是讓你放鬆的,而是讓你捲起袖子,準備好和作者一起進入知識的迷宮探險。

评分

我特別關注「多重建構」這個詞彙在書中的操作方式。在科學史的範疇裡,傳統上總有一股強大的敘事力量,傾向於將科學描繪成一種單一的、進步的、客觀真理的累積過程。然而,STS的視角恰恰是要打破這個「神話」。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處理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聲音——那些失敗的實驗、被否決的理論、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同一技術的截然不同的解讀。這種「重構」的過程,不只是文字上的修飾,更需要嚴謹的案例分析來支撐。如果作者能舉出一些出乎意料、顛覆傳統理解的實例,來證明近代科學的「打造」過程是如何充滿了偶然性、權力鬥爭和文化選擇,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越了一般的學術普及,它能真正地改變讀者看待世界運作的基本框架。

评分

從文字的密度來看,這本書顯然是寫給有一定基礎的讀者,或者說,是準備好要「啃」書的讀者。我對這種紮實的寫法向來是抱持著敬意的,畢竟,要能將如此龐雜的「多重建構」概念清晰地闡述出來,背後的功力絕對不一般。我個人對於那種過於口語化、試圖把艱澀概念「白話文翻譯」到失去原味的寫法,其實是敬謝不敏的。我更喜歡能保有原始學術語境的論述,即使需要我多花一點時間去消化那些專有名詞,但只要作者的邏輯鏈條足夠堅固,最終的收穫絕對是紮實的。尤其,這種涉及「緣起」的探討,往往需要極大的歷史縱深感來支撐,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早期的思想源頭,以及如何將那些看似古老的哲學辯論,巧妙地連結到後來的技術實踐上,這需要極高的歷史敏感度,不是隨便翻幾本入門書就能達成的境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