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保存與多元文化的社會學分析 (電子書)

眷村保存與多元文化的社會學分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廣均
图书标签:
  • 眷村
  • 文化保存
  • 多元文化
  • 社会学
  • 台湾历史
  • 社区研究
  • 文化认同
  • 移民研究
  • 社会变迁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探討台灣眷村保存的起源、發展與限制,反思台灣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的現在與未來,此一提問又可分為兩個面向來討論。其一,我們該如何理解眷村作為一種文化資產保存對象的出現與盲點,其中有何選擇性與特殊性,又有那些成果與瓶頸?本書採取階級、族群與國族的社會學觀點,以房舍土地、進度成效、參與人士、論述作法為主要觀察對象。其二,我們該如何解析眷村保存的多元文化意義?本書以眷村保存為研究案例,提出一個以多元文化為核心內涵的分析光譜,討論多元文化的概念、類型與爭議,探究台灣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的可能與限制。
探索城市变迁与社会记忆的交织:一本关于历史遗迹与社区活力的研究 图书名称: 都市肌理的重塑:历史建筑、社区认同与城市更新中的权力动态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全球化与城市化浪潮下,历史建筑群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它不再仅仅是关于钢筋混凝土和砖瓦的物理记录,更是承载了集体记忆、社会阶层变迁与权力博弈的活态文本。本书聚焦于一系列案例研究,探讨了在城市更新的宏大叙事背后,那些被边缘化或被选择性遗忘的社区记忆,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政府、开发商、原住民、文化工作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 第一部分:历史的场域与记忆的固化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即“记忆的物质性”——历史遗迹如何通过其物理形态固化特定的社会叙事,并排除其他声音。 第一章:遗迹的社会建构:何为“需要保存”的历史? 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官方标准和实践。我们考察了“符号性价值”的构建过程,探讨了哪些历史叙事被主流文化选中并置于聚光灯下,而哪些源于底层或边缘群体的历史痕迹则被忽略或系统性地抹去。通过对特定历史街区的保护条例文本分析,揭示了权力机构在定义“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时所采取的隐性意识形态。 第二章:空间的断裂与时间的叠加:城市化进程中的时间性危机 城市更新往往以“效率”和“现代化”为名义,切割了历史的连续性。本章运用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分析了新旧建筑并置所造成的空间张力。我们关注拆除与重建过程中对原有社会网络(邻里关系、日常路径)的破坏性影响,以及这种物理性断裂如何转化为社区成员的身份焦虑。研究发现,当历史记忆的载体被移除,社区的集体认同感往往面临崩溃的风险。 --- 第二部分:社区的能动性与抵抗的空间实践 本部分将焦点从宏观政策转向微观的社区行动,探讨居民在面对城市改造压力时所采取的适应、协商乃至抵抗策略。 第三章:从“被规划者”到“行动者”:社区主体性的重建 本章通过田野调查,记录了数个因拆迁或改造而面临生存危机的社区案例。我们详细分析了居民如何利用法律途径、媒体曝光以及文化抗议等非正规手段,来争取话语权。特别关注那些由老年居民或本土艺术家发起的“慢行动”——例如,通过在旧建筑上绘制壁画、组织口述历史工作坊等方式,以柔性的方式抵抗硬性的开发力量。 第四章:适应性再利用:功能转换中的权力交易 当历史建筑被“拯救”时,其用途往往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居住或生产场所转变为商业、旅游或文化机构。本章探讨了“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背后的经济逻辑。我们揭示了这种转换如何常常导致原住居民的“文化驱逐”(Cultural Displacement),即建筑的物理形式得以保留,但其原有的社会功能和使用者阶层已被完全置换,最终沦为一种精心包装的“怀旧景观”。 --- 第三部分:多元声音的交响:文化表征的政治学 本部分着重于文化生产与身份政治的交叉点,探究文化活动如何在城市空间中被编码和消费。 第五章:主题公园化的历史:旅游业对地方叙事的侵蚀 随着地方政府对文化旅游的日益重视,一些历史街区被塑造成高度统一、缺乏真实生活气息的“老街样板”。本章批判了这种“主题公园化”的趋势,分析了文化符号如何被简化、去语境化,以迎合外部游客的审美期待。这不仅固化了单一的、安全的历史版本,也使得社区内部复杂、矛盾的真实生活被压抑。 第六章:代际间的文化断层:青年视角下的传统空间 我们考察了年轻一代对于被保留或改造的历史空间的态度。对于新一代居民或创意产业从业者而言,这些空间可能代表着“酷”或“独立精神”,但他们的介入是否真正带来了对原有社区文化的尊重和延续?本章通过访谈展示了代际间在理解和使用这些历史空间时所产生的文化摩擦与误解。 --- 第四部分:治理的悖论:规划、资本与社会的张力 本部分回归到城市治理层面,分析制度设计中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流动对文化保护工作的影响。 第七章:规划中的“模糊地带”: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脱节 本章细致考察了城市更新规划文本的结构性缺陷。许多保护性法规在面对高额利润的资本运作时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分析了“容积率置换”、“历史街区划定”等技术性工具如何被灵活运用,以在满足开发商利益与履行文化保护责任之间寻求脆弱的平衡。 第八章:谁拥有城市记忆?——文化资本的再分配 本书认为,城市记忆的保存与展示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资本的分配过程。通过考察若干大型文化地产项目,我们揭示了文化机构和私人投资者如何联手,将历史街区转化为高价值的文化消费品,从而导致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进一步固化。成功的保存项目往往是那些能够有效吸引主流文化资本的项目,而非仅仅是社区内部自发的努力。 --- 第五部分:迈向共存的未来:协商式治理与动态保护 最后一部分提出建设性的视角,探讨在复杂多变的城市环境中,如何实现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保护模式。 第九章:协商式规划的实践:构建多方参与的对话机制 本章推介了国际上一些成功的“协商式治理”(Deliberative Governance)案例,强调在保护决策初期就引入受影响最深远的社区成员、小商户和地方学者进行深度对话。这种模式试图超越简单的听证会,建立起一个持续的、权力对等的互动平台,使保护目标更贴近地方的实际需求。 第十章:活态的遗产:动态保护与社区内生发展 本书的结论部分主张,真正的“保存”不是将历史建筑冻结在某个时间点,而是促进其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有意义的、受控的“演化”。这要求政府和规划者从“管理者”转变为“促进者”,为社区内的微小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创新提供制度支持,确保空间肌理的生命力而非僵死的纪念碑化。 --- 读者对象: 城市规划师、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人士、城市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城市变迁与社区命运的市民。 本书的价值在于: 它超越了对历史建筑的浪漫化想象,以严谨的社会科学视角,揭示了城市空间改造背后深刻的社会结构性矛盾与权力运作,为构建更公平、更有韧性的城市未来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实践参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廣均


  生於台南市(1963),成長於屏東、高雄地區,畢業於高雄中學、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1986)。退伍後赴美求學,畢業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校區(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社會學系碩士班(1991)與博士班(1997)。返台後,曾先後任教於東海大學、長庚大學與中央大學,現職為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合聘副教授(2005-迄今)。主要開授課程包括社會學的想像、現代思潮與社會正義、移民與社會:一九四九專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多元文化專題,近年研究興趣主要關注眷村保存、一九四九移民生命歷程等相關議題。
 

图书目录

自序  1949的曲折與脈動
 
第一章  台灣眷村的起源、改建與保存
1.1  緣起與提問
1.2  起源、改建與保存
1.2.1 眷村起源
1.2.2 眷村改建
1.2.3 眷村保存
1.3  法源基礎與經費來源
1.4  政府組織與民間團體
1.5  方法與資料
1.6  章節安排
 
第二章  眷村、文化資產保存與多元文化
2.1  眷村研究
2.2  文化資產保存在台灣
2.3  多元文化:理論與爭議
2.3.1 自由主義
2.3.2 批判理論 / 差異政治
2.3.3 國族主義
 2.4  小結
 
第三章  那些眷村(沒有)取得保存機會?——社會學的階級觀察
3.1  入住列管眷村的機會結構
3.2  取得保存機會的列管眷村
3.3  目前眷村保存的主流作法
3.3.1 將軍之屋與日式建物修復
3.3.2 眷村文化資產保存的盲點
3.4  那些眷村 / 房舍被忽略?
3.5  小結

第四章  那些縣市(沒有)展現保存成效?——社會學的族群觀察
4.1  眷村文化園區選址結果
4.2  眷村文化園區推動流程 
4.3  後段班 vs. 前段班
4.3.1 新竹縣、彰化縣與雲林縣
4.3.2 桃園市與高雄市
4.4  異數的解釋
4.4.1 台北市
4.4.2 雲林縣
 4.5  小結
 
第五章  那些人士(沒有)推動眷村保存?——社會學的國族觀察
5.1  原眷戶的低度參與
5.2  非眷戶的積極推動
5.3  公務員的依法行政
5.4  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
5.4.1 緩不濟急的官僚通病
5.4.2 日式建物修復與靜態文物展示
5.4.3 人史分離的選擇性保存
5.5  小結
 
第六章  眷村是如何被保存下來的?——列管眷村文資保存的選擇性與特殊性

6.1  摘要
6.2  眷村保存的社會學分析:階級、族群與國族
6.3  眷村保存的多元文化意義
6.4  研究限制
6.5  代結語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65926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4MB

图书试读



1949的曲折與脈動

 
  七十年,可以訴說多少人生曲折,又可以承啟多少時代脈動?

  1949至今已歷經七十個年頭,當初因為戰亂抵台的百萬軍民多已老去,第三代甚或第四代也已長大成人。回首凝視,我們該如何理解或是認識這批戰爭移民?對照近年來屢屢引領媒體關注的「本土化 / 台灣化」之說,所謂的「外省人」是否也能成為本土化的主角,進而豐富台灣化的內涵?對此,筆者認為至少仍有以下幾個盲點值得探究,也是本書的寫作關懷。

  首先,1949前後來台的百萬軍民如何落地開枝,他們的人口軌跡或是家族地圖該如何繪製?例如,他們是否可以、又或是在何種情形之下結婚成家,是否都能入住眷村?如果不是的話,我們又該如何紀錄他們的親密關係與遷住歷程,這樣的發掘與討論如何可以拓展本土化的視野與觀察?

  其次,相較於目前官方推行的人群分類政策與代表性機構的成立,1949來台移民的身分經驗是否受到稀釋或是遺忘?1991年之後,考量當時的政治環境與社會氛圍,相關身分資料的籍貫登記逐步廢除,卻也讓後來的第三代或第四代,逐漸成為沒有「過去 / 歷史」的台灣人。更有甚者,不論是媒體報導或是自我定位,私領域中原本流動多元的身分特質逐漸出現一些選擇性的消音,或是朝向特定方向(族群優惠措施)的傾斜,抹拭早期省籍之間大量通婚的事實與影響。然而,這樣的走向與趨勢又意味著何種的本土化意義?

  第三,相較於本土化與台灣化對於清領或日治時期的研究,目前對於1949戰爭移民的研究內容與關注層次相對單薄扁平,多半集中政治認同與選舉行為的比較,缺乏針對社會文化差異面向的探討。例如,至今多數報導或是相關著作仍然認為眷村是1949移民的主要居住模式,此一說法不僅不符合實證資料,反而落入省籍之間刻板印象的複製與誤導。

  為了提供對於1949來台移民的另類思考圖像,本書試著採取階級、族群與國族的社會學分析視角,探究眷村作為一種文資保存對象的起源、推力與限制,進而關注眷村保存多元文化意義的比較與批判,期能豐富本土化與台灣化對於1949來台移民的認識與了解。

  對於筆者而言,本書的寫作也有一些特殊的人生意義。2013年初,內人於健檢中發現第三期肝癌腫瘤,震驚之際全家陷入一片愁雲慘霧。近七年來,經過數十次大小手術,前後住院二十餘次,每次短則五至七天,長則十天至兩週,不論是精神心力或是身體狀況,都是極大的折磨與考驗。面對病情治療的不確定性或是心情體力的低落透支,1949來台移民人物故事的閱讀與整理,猶如黑暗中的一絲微光,引領我在反思沉澱之中,得到再次出發的信心與勇氣。相較於戰亂帶來的諸多磨難與衝擊,我期許自己和家人可以超越人生逆境,不畏不縮。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關關難過關關過,雖然歷經栓塞、換肝、轉移、化療等過程,如今仍能平靜和諧地與疾病共存。

  其間,懷之和安之從兩個懵懂未知的小學生,如今即將成為大學新鮮人。他們曾經在病床邊陪伴媽媽度過許多日子,一路學習體諒互助、寬容自制,這樣的成長經驗毋寧是特殊而令人不捨,卻也協助我度過不少關鍵時刻。最後,我要感謝一路走來許多好友的支持和鼓勵,讓我與家人可以毅然平靜地走下去,不輕言放棄努力與希望。七十年來,這不也是許多1949來台移民用生命寫下的體悟與心情嗎?
 

用户评价

评分

仔細琢磨這本電子書的標題,我感覺到一股強烈的學術企圖心,它試圖在「眷村」這個極具情感色彩的議題上,建立一套嚴謹的分析框架,並將其置於當代台灣「多元文化」的宏大光譜中進行審視。這種跨領域的對話,對我這個長期關注社會變遷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特別期待作者在論述中能提供足夠細緻的田野資料支持,畢竟,社會學的說服力最終還是要落實在具體的田野觀察上。例如,在某些眷村已經轉型為文創園區或公共住宅的場景下,原有的社群網絡和文化實踐是如何被重塑或斷裂的?這種空間重塑對居民的社會資本和心理健康產生了什麼長期影響?如果書中能呈現不同類型眷村(例如,已完全改建、部分保留、或維持原貌但居民已大量更迭)的對比分析,那將能更全面地展示「保存」這一行動的多重結果,而不是只聚焦於理想化的保存成果。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預期它能成為理解台灣集體記憶工程的關鍵文本。

评分

老實說,看到這種專門探討特定社會現象的學術性著作,我總會帶著一種「又愛又怕」的心情去接觸。愛的是,台灣社會的許多面向,尤其像眷村這樣的特殊群體歷史,往往在主流敘事中被稀釋或簡化了,急需嚴謹的分析來還原其複雜性。怕的是,如果論述過於抽象或理論化,脫離了基層民眾的真實生活經驗,那讀起來就會變成一種學術上的自我滿足,對實際的文化保存運動幫助不大。我個人比較關心的點在於,作者如何處理「保存」這個概念的內涵。所謂的「保存」,是指維持原貌,像博物館一樣靜態陳列嗎?還是指活化利用,讓社群機能得以延續?眷村居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對於這些老房子和共同記憶的感受,恐怕已經與第一代大不相同了。他們或許更傾向於將眷村視為一種「懷舊的符號」,而非生活的必需。這本書若能細膩地勾勒出不同世代對於「家鄉」的定義差異,並探討在多元文化光譜下,如何平衡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與空間使用權,那才算真正抓住了問題的核心。這種內部的張力,遠比單純的官方政策討論來得引人入勝。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部作品似乎承載著一種強烈的時代反思重量,它不再僅僅是回憶錄式的溫情書寫,而是試圖以社會學的冷靜之筆,去解構一個特定歷史遺產在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功能與定位。我特別想知道的是,作者如何界定與分析「多元文化」的介入對眷村認同的影響。眷村本身就是一種特定歷史脈絡下的「他者」文化,它的存在與發展,自帶著某種邊緣性與特殊性。當我們在談論台灣的多元文化時,眷村如何被擺放位置?它是否在被納入更廣泛的「族群融合」敘事時,反而喪失了其獨有的歷史標記與記憶的尖銳性?我擔心的是,為了追求政治上的和諧與文化上的包容,最終導致了對眷村文化特殊性的消解,讓它變成了一種可以被消費的、無害的歷史遺跡。如果作者能深入探討文化保存過程中的權力關係,例如誰有權力定義「什麼是值得保存的」,以及保存的經費與資源分配背後隱藏的政治意圖,那這本書的社會學價值就會大大提升。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很「硬」,但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厭倦了那些流於表面、只是在老照片上加濾鏡的懷舊之作。我總覺得,眷村議題的討論,常常停留在對過去美好時光的緬懷,卻避開了它作為一個特定政治時期產物的複雜性。社會學分析的價值就在於能把情感抽離出來,直視結構性的矛盾。我尤其好奇作者在探討「保存」的過程中,有沒有深入分析都市空間的資本邏輯是如何凌駕於文化價值之上的。在房地產價格節節高升的台灣,任何一塊有歷史的土地都面臨著被「金融化」的風險。眷村保存要面對的,或許不是單純的文化觀念衝突,而是赤裸裸的經濟壓力。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案例研究,說明在地社群如何利用社會學的洞察力,在與建商、地方政府的博弈中,為文化空間爭取到一席之地,哪怕只是一點點喘息的空間,那都會是非常有啟發性的實務參考。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充滿了好奇與期待,特別是「眷村保存」與「多元文化」這兩個關鍵詞的結合,彷彿打開了一扇通往台灣社會變遷核心的窗戶。我成長的過程中,對於眷村的印象總是在不斷地消逝與轉型中浮現,它們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建築群,更是承載著數代人記憶與身份認同的容器。我一直很想了解,在現代化的浪潮下,當這些記憶的載體面臨拆除或改建時,社會學的視角能為我們揭示出怎樣的深層結構性問題?是經濟利益的驅動?是都市更新的必然?還是國家敘事的重塑?單從標題來看,作者顯然沒有滿足於表面的感性懷舊,而是試圖從更宏觀的社會結構層面,去剖析保存行動背後的複雜角力。特別是「多元文化」的加入,讓人猜想,這本書或許會探討眷村文化在被納入更廣泛的文化資產範疇後,如何與在地既有的文化,甚至是新遷入居民的文化產生碰撞、融合或排斥的動態過程。我很期待能從中看到一些紮實的研究方法,而不僅僅是空泛的口號,能讓我更清晰地理解,我們究竟在保存什麼?以及保存的意義對於當代台灣社會又意味著什麼樣的文化價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