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口社會學 (電子書)

巷仔口社會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宏仁/等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台湾社会
  • 都市社会学
  • 社区研究
  • 文化人类学
  • 民俗学
  • 口述历史
  • 地方知识
  • 台湾文化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開了社會學之眼,再也回不去了!」

  為什麼要學社會學?這是2014年台灣網路上一個熱門的話題。

  「社會學有什麼好學的,我社會大學都念好幾十年了!」「你們老師都在教導你們如何搞社會運動吧!」這是一般人常有的反應。社會大眾對於社會學的認識,遠低於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但近年來的大學在校生,卻似乎越來越被這門莫名的學科所吸引。台大社會系大一才招收50名學生,可是必修課經常湧入上百名同學擠爆教室。

  另一個例子是「巷仔口社會學」這個共筆部落格,用專業的素養,淺白的口吻,將學術語言轉化為日常語言,在短短的一年半內,吸引了2.1萬個FB粉絲,網頁的點擊次數也高達180萬次,可說成果斐然。

  但我們為什麼要認識社會學?這些學生和社會人士,又從社會學上汲取了什麼的視野和觀點?一語以蔽之,是突破個人看事物的盲點,社會學跟其他學科很重要的思考差異在於,不會滿足於單一的答案,而是去分析個人處境背後複雜的環境結構因素,並且對於常識性的說法提出質疑。

  「當我們看到了個人問題,也必須同時看到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分析背後複雜的環境結構因素是如何作用在個人身上,以同情的態度去理解活生生個人所處的困境。」

  這是社會學在處理社會現象的一把利刃,針對家庭、性別、政治、階級等各類型台灣社會現象,這本書一一展演如何揮動這把利刃,解開問題背後千絲萬縷的糾結。
浮光掠影下的市井百态:一份关于“巷仔口”的社会切片报告 书名: 浮光掠影下的市井百态:一份关于“巷仔口”的社会切片报告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笔名,例如:林风] 出版社: [此处填写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杏林文库] 出版日期: [此处填写虚构日期,例如:二〇二四年仲夏]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社会学专著,也非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官方记录。它更像是一份在时间洪流中被小心保存下来的、泛黄的速写本,记录着一个特定地理空间——“巷仔口”(巷弄口、街角)——所承载的、那些细碎而真实的生命纹理与人情冷暖。 我们总习惯于仰望城市的天际线,关注宏大的叙事与制度的变迁,却常常忽略了支撑起整个城市骨架的那些最微小的角落。本书的焦点,正是这些被现代规划学家忽略、被主流媒体遗忘的“边缘地带”——巷仔口。它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台湾(或特定地域)社会结构、人际互动模式和文化韧性交汇的微缩景观。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通过田野观察、口述历史的碎片重构,以及对日常物件的象征性解读,试图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在场感”。 第一辑:街角的呼吸——空间与记忆的交织 本辑聚焦于巷仔口的物理形态及其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巷口不仅仅是出入口,它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模糊的过渡带。作者从巷口的“气味图谱”入手——从清晨的油条香、午后的烟草味,到夜间的潮湿气息——这些气味如何固化了居民对时间流逝的感知? 我们深入探讨了巷口作为“非正式协商场域”的功能。在没有正式会议或公告栏的年代,邻里间的矛盾化解、信息的传递、乃至政治风声的探听,都经由这个半开放空间完成。书中收录了几则关于“水沟盖归属权”、“晾衣杆的边界线”的口头争执记录,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实则映射出特定时代下,个体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与共存的智慧。 此外,本辑特别关注了“信仰的低语”。许多巷口必然伴随着一座小小的土地公庙或神龛。这些微小的信仰符号如何介入日常生活的琐碎,成为居民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精神锚点?作者试图描绘出,在钢筋水泥的包围下,传统信仰如何通过这种微观的、触手可及的方式,延续其生命力。 第二辑:时间的缝隙——人际互动的细致描摹 如果说巷仔口是舞台,那么居住于此的人们就是永不落幕的演员。第二辑着重于描绘巷弄间的复杂人际网络,这是一种介于血缘和纯粹陌生人社会之间的“熟人社会”的残余形态。 书中细致分析了“串门子的艺术”。台湾社会中常见的“随便坐坐”、“吃一点”的邀请,其背后的社会学意义何在?这是一种维护社交距离的仪式,还是一种无条件的善意展现?作者通过跟踪记录,发现这些看似随意的互动,实际上蕴含着一套高度程式化的行为规范,一旦有人逾越,便可能引发连锁的负面评价。 “管闲事的智慧”是本辑的另一核心议题。在高度互相了解的社群中,对他人私事的关注既是潜在的权力监控,也是必要的安全屏障。书中呈现了“邻里守望相助”的积极面,例如对独居老人的照料,以及对“坏小子”的集体规训。然而,这种过度渗透也带来了隐私的消解,作者探讨了在高度透明的目光下,个体如何努力维持最后一寸的“可被隐藏的自我”。 第三辑:物件的语言——物质文化中的社会结构 物件,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本辑将镜头对准那些被长期遗弃或频繁使用的物质载体,解读它们如何折射出巷仔口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阶层变迁。 我们检视了“阿公留下的铁皮信箱”,它见证了通信方式的变迁,也暗示了特定一代人对书信交流的执着。书中有专门的篇幅讨论了“巷弄的公共电话亭与菜市场摊位的更迭”,这些曾经的公共枢纽如何因时代进步而衰落,又留下了怎样的空间遗迹? “阳台上的生命力”是本辑的视觉重点。从那些精心培育的盆栽,到用来储物的杂物堆,阳台不再仅仅是晾晒衣物的地方,它成为了家庭审美、经济状况、乃至对未来希望的无声陈述。一个装满高级园艺工具的阳台,与另一个堆满回收纸箱的阳台,它们共同构成了关于“何谓成功”的多元诠释。 第四辑:消逝的声景与未来的回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的巷仔口正在被拆除重建,成为标准化的公寓大楼或商业空间。第四辑着眼于这种“空间失忆症”的现象。 作者记录了那些正在消失的“职业声景”:清晨收废品的叫卖声、木工店的刨木声、以及贩卖糕饼的小贩手摇的传统乐器声。这些声音构成了特定时代的背景音轨,一旦消失,便带走了大量非文字的文化信息。 本书以一种怀旧而克制的态度,呼吁我们对这些微小空间的消失保持警觉。巷仔口社会学的意义,并非要逆转现代化的步伐,而是要提醒我们,每一次空间上的更替,都伴随着社会关系的重塑与文化记忆的断裂。 总结 《浮光掠影下的市井百态》是一份献给“被遗忘者”的社会学观察报告。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走进那些日常生活中被视而不见的角落。通过对巷仔口的细致描摹,我们得以一窥传统社群面对现代性时的挣扎、适应与不朽的生命力。这本书希望能唤起读者心中那份对“邻里”的熟悉感,理解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互动中,所蕴含的深厚社会智慧与人情温度。 本书适合人群: 城市规划研究者、文化人类学者、关注民间社会变迁的普通读者,以及所有对故乡街景怀有深厚情感的人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宏仁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吳嘉苓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梁莉芳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彭渰雯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楊佳羚

  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婉琪

  台北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唐文慧

  中 山大學社會學系兼通識教育中心合聘專任教授

陳美華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曾嬿芬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林文源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曾柏文

  荷蘭國際亞洲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張晉芬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蔡明璋

  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王國羽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張恆豪

  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曾凡慈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伯偉、游淑華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藍佩嘉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葉高華

  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王奕婷

  瑞典哥德堡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王金壽

  成功大學政治系、中山大學社會系合聘教授

田畠真弓

  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董建宏

  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學程助理教授

鄭祖邦

  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何明修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邱花妹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吳宗昇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劉侑學、呂建德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博士生、副教授

曾薰慧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訪問學者

劉正、殷志偉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碩士生

图书目录

Part I      政治人生
搖搖欲墜的臺灣民主?從民主態度調查談起                                    葉高華
難以對話的兩種民主觀?秩序、政府效能vs 自由、人權保障       王奕婷
司法改革路迢迢:社會學的觀點                                                        王金壽
軍隊集體霸凌的社會學分析:從洪仲丘死亡談起                            田畠真弓
恐懼的修辭:恐怖主義與民主的反挫                                                董建宏
瞧!香港人!台港中的三角習題                                                        鄭祖邦
 
Part II     勞碌人生
階級凝視下的魯蛇人生                                                                  王宏仁
低工資與台灣人才流失的困境                                                      曾嬿芬
台灣為何沒人才?人才危機的體制與文化根源                          林文源
搶人才,新加坡憑什麼?─地緣價值、國家資本,與階級化的社會結構            曾柏文
「平平都是人」,女人就是賺得少                                              張晉芬
要市場社會,不要市場經濟:  以台灣為主體的發展                   蔡明璋
核電生死簿:苦難的分佈                                                              王宏仁
 
Part III    性別人生
我媽是怎麼生下我的?母親節的社會學提問                                    吳嘉苓
我媽生下我之後呢?「做媽媽」的社會學觀察                                梁莉芳
我在家裡生小孩:生產是愛、滋養和力量                                        梁莉芳
你家小孩跟誰的姓?子女姓氏選擇的家庭政治學                            彭渰雯
小孩自己帶才不會輸在起跑點?不同育兒論述的競逐                    楊佳羚
一堵打不破的牆?從高中女生程度落後談起                                    陳婉琪
相愛真的沒有那麼容易嗎?于美人家暴事件的社會學考察            唐文慧
揪團買春去:台灣男與中國女的複雜多元性關係                            陳美華
 
Part IV    邊緣人生:
缺角的台灣社會學研究:身心障礙研究                                    王國羽
誰來為獅子寫歷史?身心障礙者故事的社會學分析                邱大昕
我們還在為上公車抗爭:制度歧視與障礙者文化資訊權        張恆豪
你是過動兒嗎?看你住在哪個國家而定                                    曾凡慈
在巷仔口碰見「街友」                                                                戴伯芬
社會學對家暴男的讀心術                                                            陳伯偉、游淑華
番仔、外勞與阿兜仔:種族主義的社會學                                藍佩嘉
 
Part V     另類人生:
為何賤人就是要矯情:一個社會學的解讀                                何明修
能源使用的新思維:小即是美                                                    邱花妹
拯救世界,社會企業行嗎?                                                        吳宗昇
世代互助還是個人自助?年金政策的未來                                劉侑學、呂建德
鳳凰花開,又到了博士求職「祭」                                            曾薰慧
麥當勞的雞住五星級?談消費者的認知困境                             殷志偉,劉正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17986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5MB

图书试读



打開社會學之眼 看見彩色人生


  社會系的學生或老師,經常被親朋好友問到,你在大學∕研究所讀(教)什麼?

  「社會系。」
  「是社會工作喔?很好找工作哦~」
  「不是社會工作,是研究社會的。」
  「是喔,很好啊,現在社會很亂,需要好好研究一下。」

  要不然就是:
  「社會學有什麼好學的,我社會大學都念好幾十年了!」
  或者318學運後:
  「你們老師都在教導你們如何搞社會運動吧!」
  接著一片靜默。

  社會大眾對於社會學的認識,遠低於對於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的認識,雖然一般大眾可能也不一定真的知道這些學科在搞啥,但至少會猜是在「處理個人心理困擾」、「用來賺大錢」或者「搞政治的」。但是社會學呢?只能跟「社會工作」、「搞社會關係」或者「搞社會運動」這無三小路用的搞在一起嗎?。

  其實,社會學是開大門、走大路的!

  相較於一般大眾或者高中生,近年來的大學在校生,似乎越來越被這門莫名的學科所吸引。台大社會系大一才招收50名學生,可是必修課經常湧入上百名同學擠爆教室。國內的許多社會學教授,大學時期都不是念社會系,中山大學社會系的老師,更有一半以上在大學時期是主修其他學門,博士期間才轉而攻讀社會學。為何社會學會吸引這麼多英雄豪女投入?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每次若出現社會運動或政治運動,幾乎都看得到社會學者的身影。早年野百合時代,中研院社會所的瞿海源教授就跟著學生在自由廣場靜坐抗議。2008年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時,站在第一線抗議的社會學老師李明璁事後遭到起訴。2014年318學運時,台大社會系的眾多老師在街頭進行公民審議的教育,台北大學社會系也有一群老師,默默調查參與者的基本背景資料,至於南方的中山大學社會系師生,更是公開罷課支持學運。也難怪社會大眾會這樣問:社會系到底在「衝」三小啊?是不是「暴民」出身的?

  社會學觀看世界的特有方式

  張晉芬老師寫了〈平平都是人,女人就是賺得少〉之後,有高達135則的留言回應,對於為何一樣的學歷、一樣的工作內容,女生就是賺得少?兩個典型反對意見是:

  「男女染色體有差異,天生對左右腦的發展也有差異,這是先天就不同的」;「女生有生理假的需求,所以妳的生產力硬是比男性朋友少了一天呀!讓我告訴妳怎樣跟男性並駕齊驅吧!去做卵巢摘除,讓自己沒有月經的困擾。」

  我寫的〈魯蛇人生〉裡,有一段討論到台中科博館禁止穿拖鞋、汗衫入館是一種階級的歧視。有人反駁:

  「中國人和狗不可以進入,的確是強烈的歧視,但穿拖鞋汗衫不可以進入科博館,那是禮儀。禮儀中皮鞋本來就是比拖鞋隆重的東西,便鞋介於這之間。」「這穿著除了不雅觀,也會有異味等問題,而且萬一被踩後跟,穿拖鞋也比鞋子易絆倒。基本上我很贊同科博館的標示,而且拖鞋型的涼鞋也要禁止才對。」

  從這些讀者的回應可以看到,不具社會學思維方式的人,通常會以「個人主義」的思考方式來解讀世界(要不然你自己去變成男人啊!),並且比較容易肯定既存的社會規範(穿拖鞋就是不雅觀!)。社會學跟其他學科很重要的思考差異在於,當我們看到了個人問題,也必須同時看到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個人的問題通常是社會環境問題造成的。

  在過去,台灣的外交人員特考都會限定女性名額,理由是她們考上之後,經常不願意配合政府政策外放。這種說法正是把問題歸因到女性個人的不配合。但社會學會繼續追問:這是因為女性「天生」就比較不願拋頭露面(個人式的歸因)?還是她無法「拋家棄子」(家庭因素)?如果她真的出國工作,會有什麼後果?永遠單身?跟丈夫離婚?有可能丈夫放棄工作,跟著她出國當外交老爺嗎?

  從這個例子來看,考上外交特考的女性不願意出國工作,真的只是個人意願問題而已嗎?還是牽涉到她所處的家庭、社會、文化種種因素?若以家庭因素來考量,倘若全家一起出國,丈夫的工作怎麼辦?小孩子的教育怎麼辦?丈夫願意陪著妻子參加外交宴會嗎?人家會不會認為這個丈夫很沒用?顯然,問題很複雜,牽涉到台灣家庭仍以父系為主的組織形態,整個社會對於男女工作的期待仍然不同,所以女性不願意外放出國。這不是簡單一句「女生就是不願意配合」就可以簡單打發的。通常會說出這種簡單答案的人,也會造就出性別歧視的政策。

  顯然,社會學不會滿足於單一的答案,而是去分析個人處境背後複雜的環境結構因素,並且對於常識性的說法提出質疑。

  又例如太陽花學運時,占領行政院的群眾跟學生究竟是否為執政者口中的「暴民」?社會學者會說:是不是「暴民」,要看你是處在哪個社會環境、哪個時代而定。大家都知道,「民主」的英文是「democracy」,字首「demo」跟抗議示威的「demonstration」或人口學的「demography」都是相同字根,意思是「一群人」。十九世紀初,英國工人階級要求平等投票權且到處示威抗議時,英國貴族和資產階級便是以「暴民」汙名化這些工人,所以「democracy」根本就是一群暴民想要建立的政體(demo-cracy),目的在於挑戰既有的社會秩序。這種說詞跟現在台灣執政者所說的「依法行政」「法律不容挑戰」是否如出一轍?但是當英國工人抗爭成功之後,democracy這個負面詞彙,卻成了正面意義的「民主政治」,所以「暴民」的定義,要看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下、出自哪些人的口。

  這個就是以社會學之眼觀察世界的方式。如同一位同學所說:「開了社會學之眼,再也回不去了!」

  社會學的價值認同與行動

  既然社會學經常質疑既有的社會規範和秩序,社會學者是否就很少認同主流價值?與其說社會學的思考是故意破壞既有價值,不如說是迫使我們去反思習以為常的想法、行為,並以同情的態度去理解活生生的人所面對的困境。

  我的外祖父很早就過世,留下寡母跟三個女兒,住在貧瘠的台南鹽分地帶。為了傳宗接代,外祖母領養了我舅舅來繼承子嗣,也為了給男生念書,我母親與阿姨都沒上學,是文盲,阿姨甚至還送人當童養媳。

  記得我在國中時,收到朋友從鄉下寄來的新年卡片。朋友祝福我快樂,永不「破病」!讀完卡片我一直狂笑,還把這個笑話講給母親聽。她顯然無法理解我在笑什麼,但是為了附和我,她文不對題地回答:「對啊,哪有人在卡片裡面講破病的!」

  大約30年前,阿姨來我家住一陣子,某日早上我看到她拿著報紙看了很久,最後我忍不住跟她說:「阿姨啊,妳報紙拿顛倒了啦!」她聽到後一直傻笑,說:「你嘛知道我沒有讀過冊啊!看起來都一樣啊!」她接著又笑著說:「阿姨不認識字,卡沒水準,國語也聽無。」

  過了好幾年後去德國留學,才真正體會到失語人的痛苦。我母親在當下的場合,試著要「過關」,掩飾她不懂華語的難堪。我阿姨則內化了殖民者所強加的價值,外在的嘲弄恥辱竟轉化認定為自身的缺陷。

  我們看到社會結構的不公是如何作用在她們兩人身上。在男女不平等的父權社會下,女性受教育的權利低於男性;在強迫台灣民眾只能學習華語且不遺餘力打壓本土語言的政策下,接受華語教育的新一代開始嘲笑不懂華語的上一代,卻沒看到語言政策造成的社會不平等。這些外在於個人之外的力量,雖然遠在天邊,但是卻深深影響了每一個在整個結構底下的每個人,只是身處其中的人,往往看不出個人的困境,經常是這些結構造成的。

  從主流的價值來看,沒受過教育的人,常被貼標籤是「人口素質差」,將來養育出來的子女一定是社會的負擔(一如我們對於東南亞籍女性配偶的描述)。但如果從她們所處的特定環境時空來看,我們就能同情地理解,為何某些人無法脫離困境(例如無法聽懂電視的華語新聞)。這樣同情性地理解能為我們注入強大動能,希望以實際行動來改變制度、歧視,而非只是訕笑這群人是魯蛇,一昧指責這些人不努力、不會自行掙脫環境。

  最後,我要感謝所有巷仔口社會學的作者。讀者可以看到,貢獻給該部落格的眾多台灣社會學者,並不是基於自身利益來書寫這些短文,而是追尋更加公平正義的台灣社會,貢獻自己專長給哺育我們成長的台灣社會。他們沒有收到半毛錢的稿費,甚至本書出版後的版稅,也都捐給台灣社會學會,讓學會可以獲得額外的財務支援,服務更多社群人口。我要致上十二萬分的感謝,沒有大家的無私奉獻,這本科普社會學小書,是無法成形的。透過此書的印行,我們看到,台灣社會不是只有財團政客治國而已,還有一群熱血奔騰的傻子正衝出好幾條小路來用!

王宏仁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
2014.09.12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很有意思,它沒有嚴謹的章節劃分,更像是一系列零散的觀察筆記被巧妙地串了起來。有些篇章的筆觸非常細膩,像是老舊公寓裡的公共走廊氣味、鄰居之間互相幫忙顧小孩的默契,甚至是一場紅白帖的禮數往來,都被他寫得有聲有色。我特別喜歡作者那種近乎詩意的觀察,他總能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挖掘出深層的文化意涵。這讓閱讀過程充滿了驚喜,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頁會拋出一個多麼貼近你童年記憶的畫面。雖然有些場景可能已經隨著時代變遷而消逝,但書裡頭那種堅韌的生命力和對土地的依戀,是跨越時間依然能引起共鳴的。它讓我想起小時候在眷村或老城區裡遊蕩的時光,那種自由又有點迷茫的感覺,被文字精準地捕捉住了。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運用非常到位,帶有一種老派文人的沉穩,但又不會讓人覺得遙遠。作者擅長使用一些在地化的詞彙,但即便是對社會學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毫不費力地進入情境。更難得的是,他並沒有將任何一個群體臉譜化或過度美化。書中對於社會底層的描寫,有著真實的辛酸,但也飽含著對他們生存智慧的敬意。當描述到一些社會矛盾時,他的筆鋒是克制的,沒有激昂的控訴,卻有著更深層的悲憫。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參與了一場漫長的、關於「我們是誰」的無聲對話,它不提供廉價的情感宣洩,而是邀請讀者一同進行一場安靜的內省。

评分

老實說,現在市面上很多社會觀察類的書籍,動不動就想談宏大敘事,試圖用幾個理論模型套住整個台灣社會的複雜性。但這本《巷仔口社會學》,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它專注於「微觀」,專注於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掉的角落和人物。舉例來說,作者對於地方宮廟的運作模式、甚至是某條老街上幾家店鋪的興衰交替,都能夠寫出一整套精妙的社會生態學。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社會脈動,往往隱藏在這些看似毫無章法的小事之中。這本書的節奏是緩慢而堅定的,它要求讀者放慢腳步,去仔細聆聽那些被快速生活節奏淹沒掉的「巷仔口」的聲音。讀完後,我對自己腳下這塊土地的理解,又多了一層厚實的紋理。

评分

坦白講,一開始看這書名,還以為內容會是那種硬邦邦的理論分析,畢竟「社會學」這三個字擺在那裡嘛。但翻閱後才發現,作者的功力實在是高明,他把複雜的社會結構和變遷,化成了生活裡頭那些瑣碎的片段。例如,對於傳統市場裡攤販的叫賣聲、不同行業間微妙的階級對立,甚至是大家對於「好野人」和「呷頭路人」的不同看法,他都捕捉得入木三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面子」這回事的探討,那種微妙的心理拉扯,台灣人懂的,書裡寫得淋漓盡致。這種描述,不是在書本上學來的,而是真正駐紮在我們的生活肌理裡。讀完後,再走在街上,看著那些擦肩而過的面孔,腦中自然而然就會浮現出書裡那些生動的對話和場景,彷彿整個城市都變成了一個大型的社會學田野調查現場。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看到封面設計那個樸實中帶著點歲月感的字體,就覺得對味。翻開內頁,那種墨香和紙張的觸感,在現在這個數位時代,簡直是種奢侈的享受。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接地氣,讀起來就像是跟一個住在巷仔口的在地人聊天一樣,沒有那些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他把一些社會現象,用最日常、最生活化的例子切入,讓你看著看著,會忍不住點頭說:「對欸,我們身邊就是這樣。」特別是描寫早期台灣社會的鄰里互動,那種人情味,雖然現在越來越淡了,但書裡頭的溫度感是真真切切的。有時候會為了某個場景笑出來,有時候又會因為某些人性的描繪,心頭微微一酸。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給你標準答案,而在於提供一個觀察社會的獨特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這個小環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