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能外送!比臥底報導更真實的故事,資深社會記者轉行做外送、代駕、揀貨員,揭露惡性競爭內幕、拆穿高收入假象 (電子書)

什麼都能外送!比臥底報導更真實的故事,資深社會記者轉行做外送、代駕、揀貨員,揭露惡性競爭內幕、拆穿高收入假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夏永
图书标签:
  • 外送平台
  • 外送員
  • 代駕
  • 揀貨員
  • 勞工權益
  • 惡性競爭
  • 底層勞動
  • 真實故事
  • 社會觀察
  • 職場內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平臺經濟迎接盛世,平臺勞工只能厭世?
資深社會記者變身平臺勞工,上線跑透透觀察,下線思索時代解答
為了追求「更人道的平臺經濟」,寫下這本「我們這個時代的新勞動故事」
 
  ★強勢入選2022年韓國「青少年人文學閱讀全國大會」官方指定選書
  ★上市兩個月火速再版!賣破五刷,持續長銷,在韓國各地發揮影響力
 
  在智慧型手機的這一端,消費者打開APP,一鍵送出需求,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另一端,勞動者接到訂單,為了夢想與生計開始奮力一搏......將這些人牽連起來的,正是「平臺企業」。
 
  【平臺企業翻轉了現代生活】
  我們所熟知的臉書(Facebook)、亞馬遜(Amazon)、網飛(Netflix)、優步(Uber)、Airbnb等公司都是平臺企業。有別於傳統商業模式單純的線性運作(生產者直接提供產品或服務給消費者),平臺企業則是提供一個中央系統,讓包括生產者與消費者在內的各種人在系統內互動,藉此獲利。
 
  平臺經濟翻轉了現代生活,為我們帶來便利,讓許多人有賺錢的新機會。但平臺經濟也有黑暗面──當個人或公司過度仰賴平臺,而平臺企業的實力足以壟斷市場時,便能單方面改寫遊戲規則,產生消費者權益受損、勞動剝削等問題。尤其,平臺的運作與升級是由人工智慧(AI)等高科技來支持的,因此也衍生出照顧平臺勞動的法律與社福制度,有可能跟不上科技變遷的隱憂。
  
  【作者為何辭去記者一職,轉行投入平臺勞動?】
  一切要從「TADA」風波說起。
 
  就像Uber進駐世界各地,當地傳統計程車業者會有反彈一樣,2018年10月韓國出現一款叫車APP「TADA」,也引起抗議聲浪,還有司機為此而自焚。後來TADA「以租車服務之名,行計程車載客之實」的商業模式被認定違法而在2020年4月終止運作,但其母公司仍繼續開發新產品與服務,投入代理駕駛等新市場。
 
  在這過程中,本書作者、資深社會記者金夏永感到相當「鬱悶」。他認為,「社會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無法讓人滿足,並未提出對時代變化大趨勢的討論和方向,只是迫於壓力而進行眼前的利益調整」。
 
  無獨有偶,在TADA退場的同一年,作者還看到了一則「美食外送員上億年薪(約新臺幣兩百多萬元)」的報導,讓他相當好奇:「真的可以賺這麼多嗎?」
 
  這兩個「平臺經濟」下的勞動事件,讓他想要進一步探查實情。但擁有近二十年記者資歷的他,沒有選擇去訪問司機、外送員,也沒有「臥底報導」,而是毅然決然地辭去記者一職,直接投入平臺勞動現場成為「當事人」,因為這樣才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在三大平臺勞動現場進行「田野調查」】
  作者開始投身平臺勞動的時間是2020年初,剛好是新冠肺炎疫情即將延燒之際。在接下來的兩百多天,作者用幽默又溫暖的筆觸,記錄了他初任外送員、物流中心揀貨員與代理駕駛時的點點滴滴,包括各種業界行規、工作「撇步」、路上觀察學、疫情對市場的影響、平臺企業搶生意的奇招與話術、同業三言兩語間透漏的人生故事,還有人工智慧與傳統人力之間的「角力」,以及由此而來、浮上檯面的平臺勞動權益議題。具體來說,作者有這些發現:
 
  1.在韓國最大的美食外送平臺「外送民族」擔任外送員
  因為疫情的關係,外送需求大增。為了搶單,作者體會到這一行的重要技能之一是「不能思考」,因為一旦對著手機上的接單螢幕想太多,生意就被其他同業搶走。搶你生計的,竟然還有機器人。為了搶快,等電梯有什麼技巧?馬路上最致命的威脅是什麼?外送平臺業者之間想提升市占率想瘋了,出動哪些奇招募集外送員?讓人非常猶豫要不要跳槽......
 
  2.在電商龍頭酷澎(Coupang)的物流中心擔任日薪制揀貨員
  揀貨員的工作就是在接到訂單後,找到正確的商品裝進推車裡,送到包裝臺。作者對一切都感到很新鮮,第一次知道有一種女寶寶紙尿布不是女寶寶用的。揀貨的技巧可多了,要怎麼利用俄羅斯方塊技在推車裡堆疊物品,減少奔波次數?前輩為什麼捨棄便利商店打工,來到物流中心?
 
  作者也想起亞馬遜的貝佐斯花最多錢在成立機器人公司上,欲打造完全自動化的物流中心。他看過一個電視廣告,一家人去參觀礦泉水工廠,媽媽對孩子說:「哇!這麼大的工廠裡居然一個人都沒有呢!」讓人不寒而慄。科技最終會把人類趕出物流中心嗎?電商越來越壯大,以後還會有社區小店嗎?
 
  3.利用市占率最高的通訊軟體Kakao成為代理駕駛
  做過外送員、揀貨員,疫情趨緩後,作者接著挑戰了代理駕駛。開手機導航,但手機要放哪?據說高手都會把手機放在杯架裡,但有更好的做法。什麼是爛單?費用低,而且跑一趟跑到一個很難脫身的地方就是爛單,怎麼避免?代駕也是一個情感勞動吃重的工作,客人想跟你聊家庭、政治、抱怨社會,你該怎麼辦?
 
  Kakao 招募司機的廣告寫著:「透過人工智慧系統,任何人都能做到。」人類好像變成幫助AI累積數據的工具,變成AI的四肢了......
 
  【今日韓國,明日臺灣?】
  除了科技、個體、社會之間的關係,作者最關注的還是平臺勞動權益議題。作者認為,平臺勞動這類「不特定僱用」危機的突破口在於「基本收入」和「終身教育」,因此必須重新檢視國家的作用。
 
  國家也必須吸收一部分工會的功能,因為平臺勞動者不會在同一空間一起工作,沒有溝通的機會,也很難串連起來,而且以「論件計酬」來看,彼此與其說是「同事」,不如說是「競爭者」,再說應該很少有人會把外送或代駕視為自己的終身職業,因此平臺勞動者組成工會進行團體行動的可能性非常低,政府應該為他們的利益代言,發揮更積極的功能。
 
  今日韓國面臨的難題,是否會是明日臺灣的處境?本書提供了一個思索的起點。
 
本書特色
 
  1.作者捨棄傳統採訪形式,直接投身平臺勞動第一線,以資深社會記者的銳利視角進行田野調查,挖掘潛藏在平臺企業遊戲規則背後的新勞動權益議題。臺灣同樣處於全球性的平臺經濟之中,韓國的經驗有值得借鑑之處。
 
  2.收錄多張作者親繪的插畫,讓人會心一笑、如臨現場。
 
各界同聲推薦
 
  Fion(作家、在韓YouTuber)
  JoJo(Podcast《啾團》主持人)
  公民不下課(人氣知識平臺)
  孔德廉(報導者記者)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邱羽凡(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兼內容長)
  蔡淇華(作家)
  鄭凱文(日日春放送局[韓國獨立音樂評介粉絲專頁]版主)
  鄭麗君(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顧玉玲(臺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以第一線揀貨、外送、代駕的勞動為軸,探究平臺經濟的發展,敏銳又即時地回應當下的社會議題,全書橫向參照國際,縱及在地歷史,聚焦人力資本兩極化,提出國家取代企業、回歸社福公共化的政策思索,值得臺灣借鑑。」──顧玉玲(臺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
 
  「作者帶領讀者實際走進『平臺勞動時代』現場,再由這些經驗描繪出『斜槓人生』、『內捲躺平』這些共存於整個亞洲的現象。本書除了記錄疫情時代下不斷加劇的不平等外,也從改變政府體制與推行基本收入等方向提出另類解方。」──孔德廉(報導者記者)
 
  「我們享受到的各項快速與便利,來自許多人付出可見與不可見代價。看似時代前沿的平臺勞動與AI經濟,其實鑲嵌發展於過往的歷史與社會脈絡之中。本書不僅探究韓國外送行業的結構性議題,更是關於勞動價值的深度再思考。」──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自由,是所有勞動者共同的期待與夢想,然而本書作者親自投入韓國外送勞動市場,揭露『人類逐漸成為AI的四肢』的真相,打破平臺經濟下,勞動者手持手機隨時上、下線的自由假象,描繪平臺操控『外送民族』的人心與人力的各種策略,實值得臺灣的外送經濟作為參照。」──邱羽凡(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
 
  「當終身僱用制像北極冰川般地消失,外送、宅配、代駕、Uber滿街跑的平臺卻帶來更多操勞又不穩定的工作。此刻是該順應?抵制?還是改變它?無論答案為何,這本深層解剖韓國平臺就業生態的好書,都是我們面對及思索衝擊的最佳出發點。」──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作者親自進入這些以正面詞彙包裝的領域中,近身仔細觀察『人』在其中是什麼狀況。除了揪出高收入的假象,還適時地搭配時代背景,點出現代人會對這種不穩定的勞動方式感到有魅力的原因,為讀者導覽外送世界的真實面貌。」──吳燦浩(韓國社會學者、作家)
 
  「本書是萌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勞動現實報告,彰顯了特殊勞動者受到的特殊差別待遇。希望勞動者能夠生活在受到尊重、健康和幸福的社會。在此向訂購外送的人、以外送工作維生的人,以及把外送當作兼職的人推薦本書。」──鄭惠允(韓國CBS電臺製作人、作家)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信息无关,且力求详实自然: --- 《航向失落文明的残响:深海勘探与古老智慧的重构》 —— 一部关于海洋地理、考古学与现代科技的史诗级探索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积超过百分之七十的蓝色疆域,至今仍是人类知识版图中最为神秘和广阔的未知领域。我们对月球表面的了解可能比对深海峡谷的认识更为深入。本书将带领读者潜入那片永恒幽暗、压力足以碾碎钢铁的深渊,追寻被时间与海水封存的、关于人类早期文明最原始的线索。 第一部分:蓝色帷幕下的召唤 本书的叙事始于一次对北大西洋中脊异常磁场波动的偶然捕捉。顶尖的海洋物理学家,艾莉森·里德博士,坚信那不是简单的地质活动,而是某种宏大、规律性的结构残留。里德博士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对传统海洋学理论的挑战,她始终对那些散见于全球神话传说中,关于“沉没的大陆”和“失落的智慧”的记载抱持着近乎偏执的探索欲。 故事的核心冲突在于,里德博士的理论遭到了主流科学界的冷遇与嘲讽。他们认为她痴迷于伪科学,然而,随着一系列深海自主潜水器(AUV)部署的深入,数据开始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模式聚集——在数千米深的海底沉积物中,发现了规则排列的巨型玄武岩结构,其几何学精度远超自然形成的可能性。 我们详细描绘了此次被称为“深蓝计划”的首次远征的准备过程。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一场跨学科的博弈:资助人必须在保守的科学机构和里德博士孤注一掷的野心之间寻求平衡。我们深入探讨了当时最尖端的深海作业技术,包括超高压生命维持系统、实时声纳成像阵列的突破性应用,以及如何应对深海环境中复杂且突变的洋流与热液喷口。 第二部分:时间之茧的开启 当“海神号”深潜器携带高精度激光雷达首次抵达目标区域时,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景象是令人窒息的。那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庞大、半埋于淤泥之下的、高度工程化的“枢纽站”。结构主体由一种未知的、对腐蚀具有极强抵抗力的黑曜石状复合材料构成。 本书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述了考古团队如何克服重重障碍,进入第一个保存相对完好的中央腔室。这个过程充满了悬念与危险,每一次机械臂的延伸、每一次气密门的开启,都可能引发不可预见的灾难性后果。 在核心发现中,我们揭示了“发光文字”的谜团。这些文字并非刻在墙壁上,而是以微电流形式镶嵌在材料内部,只有在特定的频率激活下才会显现。语言学家和符号学专家们介入了这项工作,他们发现,这种语言体系并非基于字母或象形,而是基于宇宙常数与数学拓扑结构的直接表达。破解过程缓慢而艰辛,充满了反复的失败与灵感的乍现。 第三部分:智慧的碎片与现代的回响 随着对这些深海遗迹的深入解读,一个宏大的叙事逐渐浮现:一个远早于苏美尔或古埃及文明的、掌握了行星级能源调控能力的“前文明”。他们并非毁于核战或瘟疫,而是因为对“熵增”规律的认知达到了极限,选择了主动、有序的“退出”——将他们的全部知识储存在地球的深处,等待一个更成熟的文明来接收。 我们探讨了这些文明留下的技术遗产。书中详细介绍了关于“引力谐振推进器”的基础原理模型,以及他们对气候系统进行宏观干预的能力。这些发现立刻在能源、物理学乃至哲学领域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然而,发现也带来了新的伦理困境。里德博士的团队发现,这批知识的接收并非没有代价。前文明设定了一套复杂的“阈值系统”,只有当现代人类社会在道德、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上达到某个临界点时,这些知识才会被完全解锁。当前的社会状态,尚处于“模拟保护”模式。 第四部分:深海的启示与未来的锚点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这些深海发现对当代社会产生的连锁反应。地缘政治力量试图控制这一发现的知识产权,跨国企业觊觎其能源技术,而宗教与哲学界则面临对人类历史观的根本性颠覆。 里德博士和她的核心团队拒绝将技术简单地武器化或商品化。他们选择公开了部分关于生态平衡与和谐共处的哲学信息,以此来推动人类文明的“自我校准”。故事的高潮在于,当一次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迫在眉睫时,人类终于展现出足够的集体协作意愿,中央枢纽的保护屏障开始缓慢溶解,预示着下一阶段知识的“授予”即将开始。 《航向失落文明的残响》不仅是一部关于海底探险的纪实文学,更是一次对人类自我认知的深刻拷问:我们是否准备好面对自身渺小,并继承来自更古老、更智慧的灵魂的遗产?这本书带领读者体验了从冰冷的数据到宏大历史的转变,最终,它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文明的终极目标,究竟是无尽的扩张,还是完美的平衡? 全书融合了硬核的科学细节、紧张的探险叙事、错综复杂的人物心理刻画,以及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深沉思索。它是一部将深海探秘提升到哲学高度的壮丽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夏永 김하영
 
  大學主修社會學,二〇〇二~二〇一四年擔任網路媒體「Pressian」記者。期間於二〇〇三年採訪對工會的損害賠償扣押、貨物聯盟罷工、非正職員工衝突、新萬金填海造陸工程、平澤美軍基地遷移等社會議題。平時嚮往朝鮮王朝時期著名文學家朴趾源的人生,抱著寫下「二十一世紀版《熱河日記》」的覺悟,二〇一四年辭去工作,與妻子一起花了一年二個月的時間環遊世界。二〇一五年回國擔任「故事經營研究所」主編,在全國各地發掘各種珍貴的故事。二〇一九年擔任「佛羅倫斯餐桌」主編,深入評論社會政策改革。二〇二〇年再度辭職,投入外送、物流、代駕等被稱為「平臺勞動」的現場。親自勞動、記錄身為記者無法知道的人生現場。
 
譯者簡介
 
馮燕珠
 
  新聞系畢業,曾任職記者、公關、企劃。赴韓進修回國後踏入翻譯界。譯有小說《破果》、《飛機雲》、《天國少年》、《現場鑑證》以及《我是遺物整理師》、《南山的部長們》等書。
 
  工作聯繫:yenchu18@gmail.com

图书目录

序 為平臺勞動者而寫的報導
推薦文

第1章貨運全盛時代的一天──酷澎
我的第一個平臺勞動:酷澎揀貨員
PDA登入,登出
沒有人的工廠
人們如何使用酷澎
最低薪資一萬元的真相
對誰是珍饈,對誰是狗食?
新冠疫情衝擊下的酷澎
沒有掛繩的口罩
可靠的「酷澎Man」
喧賓奪主的酷澎Flex
市場、超市、量販店消失
給螞蟻們的悲歌

第2章外送ON,外送OFF──外送民族
想工作時工作,想賺多少就賺多少
在緊張中結束的第一次外送
看得出是菜鳥嗎?
誰會成為我的顧客?
一般人如何運用外送民族
為三千元賭上性命
每月四五〇萬元的假象
不能安全配送嗎?
幾乎什麼都可以送
外送機器人不會寫留言簿
比想像中還會思考的AI
外民不是謀生手段
外民預備軍,退休人員的進退兩難
捨正職而選代送公司的理由
從一碗烏龍麵學到的路上之道
好吧,我們是什麼民族?

第3章送你去想去的地方──Kakao代理駕駛
挑戰Kakao代理駕駛
已經啓動了
人們如何運用代理駕駛
滿是紅點點
好不容易才達到最低薪資
抓到爛單也傷心
咬住技術和低價競爭的尾巴
Kakao的成功與極限
沒人會教的代駕司機六大祕訣
為什麼代駕可以,但TADA不行?
優步和代駕,勞動和事業之間

第4章平臺勞動的光與影
「WLB」還是「斜槓」,同根源的不同面貌
老師的教誨,一億種子基金
消逝的職業
機器人法官的時代也會到來嗎?
財富兩極化,人力資本也兩極化
無所屬者的悲哀
公司就代表身分
新型態的連結可行嗎?
問問國家該做什麼
湯匙階級論和現代版佃農們
社會的AI也要變聰明
人為了人做的事

後記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5141
  • EISBN:978626307816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MB

图书试读

 
為平臺勞動者而寫的報導
 
  在我住的大樓附近商圈,有間炸雞店的炸雞很好吃,我常去買,有時會先打電話預訂再去取餐。我不曾訂過外送。比起點擊幾次就能成交的網路購物,我更喜歡推著購物車到處閒逛的消費方式。不管買衣服或鞋子,我一定要到現場親自試穿過才買。偶爾若是想買照相機之類的高單價商品,不免俗地我也會上網查找最優惠的商品,但我都會選擇「現場領取」。這樣看來,我顯然是落後於現今這個「外送全盛時期」的人,然而這樣的我,卻投身「外送前線」。
 
  我會投入外送前線,大概可以分為兩大原因。
 
  第一,好奇。二〇一八年韓國出現了貨運司機「上億年薪」(註1)的報導;二〇二〇年,又出現了「上億年薪」的外送員。在此之前,我只聽過很努力的代理駕駛司機,一個月最多可以賺四百萬元以上的例子。嗯,所以現在只要跑外送,就可以賺那麼多錢嗎?應該是不可能的吧。
 
  在韓國,「酷澎」(coupang)、「11 street」、「薇美鋪」(WeMakePrice)、「Gmarket」等具代表性的網路電商急速成長;而以「外送民族」(以下簡稱「外民」)、「Yogiyo」為象徵的餐飲外送平臺,以更快的速度改變餐飲文化的版圖。二〇一六年,韓國最大的通訊軟體「Kakao Talk」正式將觸角涉足代駕市場;二〇二〇年,從計程車業退出的「TADA」也轉入代駕市場。在韓國,代駕的市場規模達到三兆元,讓我很好奇這個市場的發展背景。
 
  第二,鬱悶。二〇一九年韓國社會經歷了「TADA風波」(註2),一邊是擁護技術進步和消費者便利性,主張打破舊制;一邊則死守生存權,甚至不惜動用自焚抗爭的極端手段,造成強烈對立局面,讓人非常遺憾。過去在教科書中讀到的「盧德運動」(Luddite)(註3),似乎在二十一世紀的韓國重演。雖然最後TADA被迫退出,但在我看來,社會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無法讓人滿足,因為並未提出對時代變化大趨勢的討論和方向,似乎只是歸結為眼前的利益調整,真是讓人感到很鬱悶。
 
  媒體上經常出現類似「一日體驗記」的報導,但仍難解我的好奇心與鬱悶感,所以我決定自己找答案,在二〇二〇年一月毅然決然辭去工作,投入外送市場。我在酷澎物流中心做日薪制兼職人員;加入外民擔任美食外送員;還當過Kakao代駕司機。從不同的工作中,傾聽所遇到的各種故事。
 
  我當了十八年的記者,若採訪貨運司機、美食外送員和代駕司機,對我來說會是比較熟悉也方便的方式,但這一回我想成為當事人,不是旁觀者,因為成為當事人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東西。然而才剛開始投入,馬上就面臨巨大的改變—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美食外送及貨運的需求大增。外送員不足,貨運司機也因突然暴增的貨運量而頻頻傳出過勞的不幸消息。我們的社會再次等到付出生命代價,才開始正視問題。另一方面因疫情影響,聚會減少,人們避免面對面接觸,導致代駕司機的收入減少了一半。
 
  美食外送和貨運、代駕司機均是「特殊僱傭勞動者」,又稱「平臺勞動」、「訂購型勞動」,都是智慧型手機誕生後,因技術變化而產生的職業。科技不斷變革,職業的型態也會跟著變化,但當我實際投入現場才發現,技術發展超前,但制度卻很落後。
 
  ....
 
  二〇〇三年我為了採訪韓國貨運聯盟發起的罷工,認識了一名貨運司機,我坐進他那二十五噸重的貨車,一起從釜山前往首爾。一路上我們聊了很多。我們在新灘津休息站暫時停下車,吃著烏龍麵,他對我說:
 
  「IMF時期(註4)我被公司裁員,因為我在當兵時就考取大貨車執照,為了生存,我用遣散費加上貸款買了一輛二手大貨車,開始跑車送貨。二〇〇〇年開始經濟復甦,算是賺得還不錯。但是後來油價上漲、過路費調升,連吃個飯也變貴了。什麼都漲,運費卻仍原地踏步,因為層層剝削的關係,上游包給下游,下游再轉包,即使主客戶提高運費,但實際上落到貨車司機手上的收入,大概會被扣掉三○%以上。真的很委屈啊。但中間的物流業者們為了利益勾搭在一起,隨意決定中間的抽成。大家都以為我們這些貨車司機常常聚在一起打打小牌、泡茶聊天,凝聚力一定很強,但實際上並不團結,所以不管在哪裡都發不出聲音,一旦有什麼抱怨,人家的貨就不分配給你,所以有苦只敢往肚裡吞,什麼話都不敢說。
 
  但聽說在美國的工會中,最強勢的就是貨車司機工會,所以為了讓我們的聲音可以發出去,才會成立貨運聯盟。記者先生你也是因為貨運聯盟誕生,司機們在車上貼著聯盟的貼紙,聚在一起高喊口號,才會聽我的故事對吧,要不然怎麼會對我們這些人有興趣呢?不過能聚在一起集會、發表新聞稿,應該就是有力量的人吧?今天這碗烏龍麵我請你,希望你以後可以聽聽那些沒能力發表新聞稿的人們的聲音。」
 
  ....
 
  我把過去二百多個日子,在現場一邊工作一邊觀察、傾聽、感受以及思考的東西都記錄在這裡,而現在我仍在現場,希望這本書成為今天在路上孤軍奮戰的平臺勞動者的報導。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
金夏永
  
  【註1】譯註:本書中若無特別註明,幣值皆為韓幣。目前新臺幣一元約等於韓幣四三元。
 
  【註2】譯註:TADA(타다)的韓文為「搭乘」之意,是一種共享租車服務,顧客加入會員後可以用APP叫車。TADA以十一人座車、優質司機、絕不拒載、安全等優勢,瞬間取得廣大支持,但也對傳統計程車業造成莫大衝擊,因而導致傳統計程車司機的強烈反彈、抗議,甚至還有司機自焚。最後TADA於二〇二〇年四月被迫終止服務。
 
  【註3】譯註:盧德運動是十九世紀英國民間對抗工業革命、反對紡織工業化的社會運動,因為工業革命運用機器大量取代人力,使許多工人失業。
 
  【註4】編註:指一九九七年時,股市暴跌、韓元狂貶、外匯存底嚴重不足,引起企業倒閉、失業潮,政府在十二月三日宣布破產,後來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求援,借了一九五億美元,二〇〇〇年底才還清債務,影響民生甚鉅。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書名,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一個曾經握有麥克風、擁有發言權的人,現在卻默默地在街頭巷尾穿梭,默默地完成別人指令的那種巨大的反差。這不僅僅是行業的轉換,更像是一種對現代社會價值觀的挑戰。我們到底重視什麼?是效率還是人性?是數據還是勞動者的尊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當這些看似獨立的零工,被一個龐大的平台串聯起來後,它如何演變成一個巨大的、難以撼動的利益共同體,並且將風險轉嫁給最底層的工作者。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運用他過去累積的媒體資源和批判能力,來解構這些看似無懈可擊的商業模式,讓讀者不只是看熱鬧,而是能真正理解到,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正在發生什麼結構性的變革,而且這些變革,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遠。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真的很吸引人,感覺就像是現代社會的縮影,把我們平常只看到光鮮亮麗的一面,但其實底下的辛苦卻沒人知道。我對這種「轉行」的故事特別感興趣,因為在現在這個變動快速的年代,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從資深記者變成基層服務業,這種視角的轉換本身就充滿戲劇張力。我猜測作者在書裡應該會用他當記者的敏銳觀察力,去剖析這些外送、代駕、揀貨員的生活,不只是單純的抱怨,而是會深入去探討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像是平台經濟的剝削、低薪困境,還有那些「假高收入」的迷思。這會讓人更清楚地了解,光鮮的科技產業背後,其實需要無數的基層勞力在支撐,而這些勞力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我希望書裡能多點真實的酸甜苦辣,而不是只談理論,畢竟親身經歷的體悟,才是最扎實的。期待能看到他如何用媒體人的筆觸,把這些冷冰冰的數據和殘酷的現實,轉化成讓人感同身受的故事。

评分

說真的,現在這個時代,外送和各種零工平台真的太普及了,我每天打開手機,點個幾下,熱騰騰的食物就到家了,方便到有點可怕。這本書如果能揭開這些方便背後隱藏的真相,那絕對是功德一件。我最想知道的是,那些平台如何利用演算法來控制這些工作者的工時和報酬,還有所謂的「彈性工時」是不是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自我剝削。一個曾經站在鎂光燈下的記者,願意放下身段去體驗最底層的工作,這份勇氣和誠意,就值得讓人尊重。我預期這本書不會只是單純的流水帳,而是會像拆解社會結構一樣,一層一層地剝開這些產業的運作模式,讓讀者看到那些我們習慣了、卻從未深究的黑暗面。如果能點出一些可以改變現狀的可能性,那就更好了,畢竟我們身為消費者,也有責任去思考,我們享受的便利,是不是建立在別人的血汗之上。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取得很有意思,「比臥底報導更真實的故事」,這句話就讓人覺得,哇,這絕對不是走過場的體驗,而是真的「下海」去感受了。我總覺得,現在的社會新聞,很多時候都只停留在表面,報紙上寫的數字、圖表,總是少了一點人味。但如果是一個資深記者,用他訓練有素的筆法去記錄這些真實的日常,那畫面感一定很強。想像一下,他可能親身經歷過被惡意取消訂單、為了爭搶一單而互相競爭的場景,那種被平台系統制約的無力感,我想一定很深刻。我期待看到的是,他如何平衡記者時期的批判精神和身為工作者的無奈,這兩者之間的拉扯,或許正是這本書最精彩的地方。這不只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份對當前勞動環境的深度田野調查報告,只是是用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實在太聰明了。

评分

身為一個小資族,我平常真的很依賴各種外送服務,每次看到那些騎著機車、頂著大太陽或下著暴雨的人,心裡總會有點愧疚,但忙碌起來也就顧不上了。這本書的出現,或許能給我一個重新審視自己消費習慣的機會。我很好奇,作者在體驗了「代駕」和「揀貨員」之後,對「高收入」這個概念會有什麼樣的重新定義?在過去的認知裡,這些可能被歸類為低技術門檻的工作,但如果扣除掉時間成本、保險風險、以及平台抽成之後,剩下的淨收入真的還能稱得上「高」嗎?我猜測,作者會用他慣有的犀利風格,把那些包裝在光鮮科技外衣下的殘酷事實,毫不留情地揭露出來。這種從上到下的視角轉換,絕對能讓原本只是想輕鬆看書的讀者,瞬間清醒過來,意識到我們現在生活模式的脆弱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