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普通人也很自豪:我在瑞典生活,發現了幸福的寬度 (電子書)

當個普通人也很自豪:我在瑞典生活,發現了幸福的寬度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媛媛
图书标签:
  • 瑞典生活
  • 幸福感
  • 个人成长
  • 生活哲学
  • 北欧文化
  • 慢生活
  • 自我认知
  • 游记
  • 电子书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趕流行,不瘋名牌,不執著第一
  美好的眼界越廣,摸得著的幸福就越多


  在一次家庭聚會裡,有位十歲小女孩很驕傲地說:「我的成績是全班的平均!」
  她的神情認真,在場的大人也不覺有異,
  身為台灣人,直覺想到「不能輸在起跑點」的我卻陷入沉思,
  為什麼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才平均有什麼好驕傲?」

  瑞典鏡子,看見另一種生活風格
  追流行讓我們快速填滿衣櫃,卻總在換季斷捨離時懊惱自己衝動消費!
  在瑞典,品牌官網直接開設「二手交流專區」,提供消費者汰舊換新的不同選擇;
  「行行出狀元」雖然勵志,背後卻隱含著「出人頭地」才是成功?
  在瑞典,職業不分高低!有健全工會制度當靠山的工友阿伯,也能理直氣壯向老闆反映心聲;
  「馬路如虎口」的警語,讓台灣路人總是膽戰心驚!
  在瑞典,汽車主動禮讓行人才是反射動作。

  幸福國度可能的模樣
  來自台灣、移居瑞典的作者吳媛媛,以開放的態度,記錄瑞典簡單日常的背後,每一種選擇都其來有自,除了稱羨成果,理解脈絡也很重要。她觀察瑞典安靜的選舉文化、冷靜的媒體敘事,如何打造理性的公民與社會;在每一個生活環節裡,瑞典人如何體貼不同階層的公民,在投票日外的每一天,實現民主生活。

  點點滴滴進步中的理想社會
  清廉政府、福利社會、讓人嚮往的現代化生活……,
  瑞典並不是一開始就那麼美好,現在也正持續優化中。
  改革不是對立,是對體制的反省與長遠規劃,是致力讓每個人都過上有安全感、有自尊的生活。
  當幸福的定義越廣,幸福的人也就越多,
  窄梯上的珍寶或許讓人仰慕欽羨,
  但也別忘了環顧四周,尋找和爭取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尊嚴。

  來自瑞典的幸福提案,
  踏著溫柔的腳步,走向各自心中的夢想生活

真心推薦

  《報導者》總編輯 李雪莉│《上報》主筆 李濠仲│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高中公民教師 黃益中│Instagram 創作者 瑞典阿爸│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廖雲章 (依姓氏筆畫排序)

  閱讀吳媛媛新作《當個普通人也很自豪》最大收穫,就是讓人一步步明白,斯堪地那維亞的幸福感,許多原來並非從天而降。在當地人看似簡單無暇的美好生活背後,可能是始於一連串人為素樸的價值觀養成,又因為瑞典堪稱現代化國家典範,它的素樸就不全然是在標榜摩登原始人式的反璞歸真,若串連起書中每一章節故事,讀者眼前終將浮現一幅清晰的畫面——人類社會原來可以靠「普通人的想法」就進步到這個程度。

  透過這本書自我對照,不僅很有意思,也是有意義的。首先,我們藉由它標示出了一個理想國度的經緯,接著,我們再自腳下的地理人文環境,一一丈量身邊每一風貌、習氣和它的距離是遠、是近,是近在咫尺,還是根本背道而馳,這種比對,本身實已蘊涵了對「進步」的追求和反思,一旦啟動,我們就已經在通往北歐的路上了。──《上報》主筆 李濠仲

  瑞典不只全球新聞自由度、民主指數、人類發展指數都名列前茅,反映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也是最低國家之一。當台灣不停追求經濟成長、追求財富累積之際,吳媛媛的書寫,恰可提醒我們另一種「幸福的可能」。──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好的,以下是为一本虚构的书籍撰写的详细简介,该书与您提到的瑞典生活主题无关。 --- 书名:《城市边缘的秘密:现代人的隐秘生存指南》 作者:林哲宇 出版社:寰宇文化 定价:RMB 88.00 ISBN:978-7-5509-1234-5 简介 第一部分:迷失的坐标——都市化巨兽下的个体焦虑 《城市边缘的秘密》是一部深刻探讨现代都市生活中个体迷失、精神异化与身份重构的非虚构作品。作者林哲宇,一位长期关注社会心理学与城市变迁的独立观察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读者深入当代大都市最不为人知、却又最真实存在的“边缘地带”。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密度、高效率的社会结构中。钢筋水泥的森林固然提供了物质的丰裕,却也无形中压缩了个体精神的空间。本书的开篇,聚焦于“通勤”这一日常仪式。作者通过对不同城市群体的深度访谈,揭示了每日数小时在地铁、公交或车流中度过的时间,如何逐渐成为吞噬个人生命力的黑洞。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损耗,更是精神上对自我价值感和生活掌控感的持续剥夺。 林哲宇并未止步于表面的抱怨。他剖析了“效率至上”的文化如何悄然渗透到家庭关系、人际交往乃至内在思维模式中。在追求“时间就是金钱”的逻辑下,慢下来、走神、无目的的闲逛,都被视为一种奢侈或浪费。这种内化的压力,催生出普遍的“成就焦虑”——即使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当下,许多都市人依然感受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够好”的恐慌。 书中特别设置了“幽灵空间”一章,探索那些被城市规划遗忘或刻意忽视的角落:那些在城市扩张中被边缘化的老旧社区、午夜的便利店、以及深夜仍在运转的非正式服务业。这些空间是城市肌理中最柔软也最脆弱的部分,居住其中的人,往往是社会高速列车上最容易被甩下的群体。作者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了他们在高压下如何发展出独特的生存策略,以及他们对“成功”二字的另类定义。 第二部分:解码“断连”——人际关系的数字重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从未如此“连接”过,然而,个体感受到的“真实连接”却日益稀薄。本书的第二核心部分,深入剖析了数字技术对现代人际关系和身份认同的重塑。 林哲宇探讨了社交媒体如何从一种交流工具异化为一种“自我表演”的竞技场。人们精心构建的线上人设,与日常生活中疲惫不堪的真实自我之间产生的巨大鸿沟,是许多都市人内心冲突的根源。他提出了“数字疲劳”的概念,描述了持续在线状态带来的认知超载和情感耗竭。当所有的互动都通过屏幕过滤,共情能力是否会逐渐钝化? 更进一步,作者分析了职场文化中的“隐形孤立”。在高强度协作与高度个人化的绩效考核机制下,同事关系往往被简化为纯粹的利益交换。那些表面上热络的午餐会和团建活动,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疏离感。本书通过对数个跨国企业和初创公司的案例分析,展示了精英阶层在光鲜亮丽的职业外表下,如何应对孤独感和同伴压力。 “周末的疗愈迷思”一章则极具启发性。都市人热衷于通过昂贵的周末旅行、密集的健身课程或付费的精神工作坊来“充电”。然而,这些被包装成“自我投资”的行为,往往只是对工作周压力的一种被动反应,而非主动的生活重塑。林哲宇质疑:我们是否过度依赖外部消费来填补内在的空虚? 第三部分:寻回节律——边缘地带的抵抗与重塑 《城市边缘的秘密》并非一本悲观的控诉之作,它的价值在于指引读者如何在看似僵硬的现代体系中,发现并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呼吸空间”。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将焦点从“问题”转向了“实践”。他深入走访了那些拒绝完全融入主流城市节奏的社群和个体:选择远程工作,迁居至卫星城镇的数字游民;热衷于社区园艺、建立食物互助网络的都市农夫;以及那些主动缩减消费、追求极简生活的实践者。 作者细致观察了他们的生活哲学:他们如何重新定义“成功”——不再是财富的累积,而是自主性的维持;如何重建时间观——接受随机性,尊重自然节律而非闹钟和KPI;以及如何培养真实、深入的社区联系,而非浅尝辄止的泛社交。 林哲宇认为,真正的“生存之道”,并非彻底逃离城市,而是在其内部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心灵飞地”。这种飞地可能是一个固定的阅读角落,一次坚持了十年的非功利性爱好,或是一段与家人、挚友建立起来的、不受任何数字干扰的深度对话。 结语:重新定义“在场” 《城市边缘的秘密》最终指向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在一个被算法和时间表精确控制的世界里,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在场”?作者邀请每一位读者,审视自己被城市生活重塑的坐标系。它鼓励我们勇敢地质疑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效率和速度,重新学会倾听内心的微弱声音,从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有温度的生存宽度。 这本书适合所有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迷茫、渴望重获生活主导权、并愿意进行深刻自我反思的都市居民。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共同的焦虑,更是一张地图,指引我们走向更具人性、更自主的未来。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媛媛


  台大中文系畢業,瑞典隆德大學東亞所碩士,瑞典達拉納大學中文講師。偏左意識的洗禮和衝擊來自北歐,而每一個省思和開悟都是以台灣為出發點。著有《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上一堂思辨國文課:瑞典扎根民主的語言素養教育》。天下雜誌獨立評論、風傳媒特約撰稿人。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愛拚才會贏的台灣人,如何相信當個普通人也能很自豪?   廖雲章
推薦序  瑞典鏡子,提供台灣另一面可能的想像   瑞典阿爸
各界好評
作者序 幸福的定義越廣,幸福的人就越多
 
PART1 在瑞典看見不一樣的公民社會
第一章 幸福的來源
第二章 瑞典人爭什麼?
第三章 另一種消費哲學
第四章 瑞典的公民社會
第五章 公民自治的意義
 
PART2在瑞典看見不一樣的公民文化
第六章 瑞典式選舉
第七章 政黨方向和價值
第八章 被燒掉的十萬瑞典克朗
第九章 灌溉民主的媒體敘事
第十章 一隻和資本主義抗衡的熊
第十一章 在瑞典和中國之間,看見民主的文化和習慣
第十二章 瑞典平權大國的神話構築
第十三章 從政治人物身上看見瑞典式政治文化
 
結語  讓最多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幸福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988175
  • EISBN:978986398818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愛拚才會贏的台灣人,
如何相信當個普通人也能很自豪?
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廖雲章


  身為天下獨立評論頻道總監,我最大的特權,就是擔當作者的第一位讀者,享受作者產地直送的新鮮觀點。擔任媛媛第一讀者多年來,看著她在新住民、母親與勞工的多重角色中,細膩觀察、理性剖析她所處的瑞典社會、家庭與職場。她「有時瑞典、有時台灣」的位置,提供讀者一種更親切、有人性、有脈絡的方式,認識瑞典的同時,也回看台灣,知道自己的位置。

  書中多數文章,我幾乎都讀過,然而,即使再讀一次,我還是被媛媛理性的文字與冷靜的概念撼動,那是對台灣主流社會追求成功富有、高人一等迷思的迎面痛擊。

  媛媛寫出瑞典值得參考之處,也指出,並非瑞典人特別聰明高尚,打造出令全世界豔羨的清廉透明政治與社會福利國家背後,是持續艱辛而務實的改革。這個在百餘年前(一九○○年前後)還極其艱難貧困的國家、有大量人民為逃離貧困而移民出走的國家,一步步成為舉世肯定的幸福國度,有其脈絡可循,媛媛這本書,就是想告訴大家:事情不能只看結果,脈絡很重要。

  媛媛寫過一篇文章,提到家族聚會時,有個十歲女孩很驕傲地告訴大家:「我的成績是全班的平均!」,而她的反射回應是:「才平均有什麼好驕傲?」

  在台灣受過教育的人大抵都聽過「行行出狀元」,強調職業無貴賤,但你得是「狀元」才行。對於出人頭地的焦慮,不斷透過媒體廣告洗腦,許多家長相信要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填滿各種超前學習,即使影響兒童身心發展也不在乎。近年來,台灣學童的「學習工時」之長,已引起關注,但各類才藝補習班仍門庭若市,「怕輸」彷彿魔咒,是纏繞台灣社會的不散幽魂。

  這種價值觀也讓媛媛反思,為何她認為「平均」不值得驕傲,為何成為「人生勝利組」才是值得追求的人生,而「普通」不是一種價值嗎?所有群體裡只能有一個第一名,其他人難道就不值得幸福了嗎?

  「普通」也是一種好價值

  媛媛持續追問,瑞典人為什麼不怕自己很「普通」?「普通人」為什麼覺得自己很幸福?她在瑞典學術型勞工組織網站上,看到一項有意思的數據,計算學生如果選擇上大學,平均薪資要幾歲後,才能趕上高中畢業就工作的同學。

  瑞典上大學的白領受薪階級的生涯總體薪水,比起沒上大學的藍領階級,只高了十六%,大學畢業生大概在三十八歲那年,才能趕上同齡的藍領階層的平均薪資。這樣扁平的薪資結構,對於從小被諄諄訓誨「好好讀書,長大才能找到好工作」的台灣人是很大的衝擊,難免會有「那我書都白讀了」的感嘆,然而,正是這樣的安全感,讓瑞典普通人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別人:「他高中畢業就開始工作。」、「我有讀高職。」而不是「他才高中畢業」、「我只讀到高職。」

  媛媛看見,安全感與自尊,在瑞典不是成功人士專屬的特權,但在台灣,往往扣連了消費能力的高低,所以台灣人相信「愛拚才會贏」、「有錢才會幸福」。過去數十年的經濟起飛期,努力的台灣人確實造就了經濟高峰,越過高峰後,也會面對高原期的停滯,以及國際企業與資金流向他方的現實。

  台灣的少子高齡化,更讓缺乏未來勞動力成為社會的隱憂。當過去有豐沛人力可以海選、盡享人口紅利的運作模式再也行不通的時候,社會與企業都需要轉型,而轉型的引擎是教育與社會文化。

  媛媛從教育、公民社會、選舉制度細細爬梳,讓讀者看見,瑞典式冷靜不激情的媒體與選舉,如何打造優質公民與社會,民主的文化與習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而不只在投票的那一刻。

  瑞典並不完美,而是持續優化,文化與國情都不同的台灣,也許可以學習瑞典,如何善用珍貴的「普通人」,不把人做強弱分類、不需要抱怨自己沒有「富爸爸」,而是讓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做最好的自己。擁有二千多萬個「最好版本自己」的台灣人,也能發展屬於台灣獨特的幸福模式。

推薦序

瑞典鏡子,提供台灣另一面可能的想像
Instagram 創作者 瑞典阿爸(a.k.a Circus 小馬)


  車子正往我不知道的方向疾駛著,開車的是岳母,她用瑞典話和坐在副駕的太太聊得起勁,窗外的景色就像一幅畫,金黃色的陽光灑落在一望無際的田地上,你可以想像一個身穿傳統歐洲服裝的村婦正彎腰撿著……「等等!我現在確實就在歐洲啊!」

  我們駛進一片森林,最後停在一座被樹林圍起來的紅色小木屋前,「歐洲感爆棚!」這是我下車後的第一個感想,但我也同時發現太太面露難色,似乎想說什麼卻又說不出口。我只知道在即將到來的冬天,我和太太加上一個即將出世的孩子,將暫時住在這個小木屋裡。一直到後來幾年我對瑞典漸漸有些了解,我才明白當時我們住的地方叫做Sommarstuga(夏季小屋),照字面意思來翻,就是瑞典人夏天去避暑度假的地方,這類屋子的「生存條件」相當基本,熱水只能洗五分鐘,沒有暖氣,沒有洗碗機(對瑞典人來說洗碗機是生存條件之一),以及你必需用木材生火!

  剛好那個冬天是當地所謂的嚴冬,住在附近的親戚常過來探望我們一家人,在我們搬走後幾年他們才終於開口:「其實那個冬天,我們很怕你們會不小心凍死在裡頭。」

  下定決心住在一個新的國家,真。的。很。不。容。易。好幾次我都有乾脆搬回台灣的念頭,然而當你開始抱怨,你就會有十萬個抱怨的理由:「為什麼我要受到這種委屈?為什麼我要學奇怪的瑞典話?為什麼我還要再考一次駕照?為什麼這邊的亞洲超市沒有賣曾拌麵!」負面情緒到了這裡已經開始歇斯底里……。當一切從零開始,在心態上總是特別難調整。不過也是因為如此,才有了真正誠實審視自己的機會。

  可不可以當個普通人?

  什麼是成功?賺很多的錢?開名貴的車子?衣錦還鄉?但仔細想想,為什麼你要討好一群你不喜歡的人呢?「做個普通人也很自豪」是我這些年在瑞典慢慢領悟出的道理,隨著居住的時間越久,感受也越深刻。當個普通人,意味著你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陪伴家人,有更多的時間注意自己的健康,培養興趣愛好……這樣算不算是一個成功的人生?

  在瑞典可以,在台灣可不可以也當個普通人呢?台灣未來要變成什麼模樣,想要什麼樣的政府,是當年從中國來到台灣的「大國」,做事要有「大國」的氣派、數不清的繁文縟節、歷史包袱?還是要作為一個小國,一個「普通」的國家,讓各行各業都感到尊嚴,社會更公平,人民充滿幸福。

  媛媛的這本書透過瑞典這面鏡子,提供了台灣另一面可能的想像,讓我們可以拓展眼界,不是只有中國、美國二選一,我們還是有機會去追求另一種價值觀。作為個人,成就、金錢真的是人生唯一的奮鬥目標?還是有尊嚴、幸福的人生其實更適合我們?

  就像是我把過去的自己放在後頭,從螢光幕前的「Circus」退居幕後,與半個瑞典人的英國太太在新的國度展開新的生活,當兩個臭小子接力報到,我們也醞釀出一個為北歐孩子設計的中文學習盒子FunBox。從單身、成家、移居、創業,就這樣一路摸索,練習擁抱新的自己。

  一個國家也可以決定如何打造一個更適合每個人發展的社會,這個社會並不是有錢人就比較高尚,不是去貴的餐館用餐就比別人神氣,就像媛媛在「瑞典人爭什麼?」這一章節裡舉的例子:「瑞典的薪資透明,收入有多少可以輕易推算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與其錦上添花或打腫臉充胖子,還不如炫耀自己有時間培養人生目標、生活熱情,或是炫耀自己有知識,有體魄,有關懷。瑞典人聊天的開場白常常是:你讀了哪本書、看過哪篇報導嗎?他們開Hybrid,騎自行車上班,用純天然洗衣粉每天清洗棉布尿片,站在知識和道德的制高點上對著我微笑。」這樣的微笑不是嘲諷,而是每個人都可以自信地投入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或許也正因為瑞典人炫耀的和多數人不太一樣,所以更覺幸福。

  對了媛媛,我們家的屋頂最近要開始安裝太陽能板喔!(笑)

用户评价

评分

書名裡的「寬度」,這個詞用得非常精妙。它暗示的應該不只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心靈視野的開闊。我猜測,作者在瑞典的觀察中,一定會不斷與台灣的既有框架進行對照。例如,在人際關係上,瑞典社會的疏離感是否會讓人感到不適應?還是說,那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反而提供了一種喘息的空間,讓人不必時刻扮演熱情或親密的角色?這種「保持距離的美感」,在我們習慣了高密度社交的文化裡,也許是個需要時間消化的新觀念。幸福的寬度,或許也體現在對失敗的容忍度上。在一個鼓勵嘗試、不輕易批判的環境中,人們是否更敢於活出自己的樣子?反過來說,當作者回到自身的「普通」狀態時,是否還能保有那份從瑞典帶回來的空間感?這本書若能清晰呈現這種內外觀照的拉扯與融合,那它就不只是一本旅遊心得,而是真正觸及了身份認同與存在價值的探討。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視角出發,我們對「社會安全網」的想像總是帶點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複雜情緒。瑞典的社會制度,如同一個巨大的保護罩,讓「普通人」可以安心地犯錯、安心地生活。這本書勢必會觸及到這一塊,比如全民健保、育兒福利、或是長照體系是如何具體運作,讓人民感受到那份「被照顧」的踏實感。這種制度層面的支持,是個人努力難以企及的幸福基礎。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宏大的社會結構,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可感知的體驗?例如,一個孩子生病時,父母的焦慮感是否因為制度的完善而減輕了?這種減壓的過程,對於一個長期處於高壓環境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誘惑。這本書若能將制度的優點,用生動的生活故事包裝起來,讓讀者讀完後不是只有羨慕,而是能更理性地思考,我們社會可以如何進步,來讓更多的「普通人」感到自豪。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很有感觸,「當個普通人也很自豪」這句話,在我們這個社會裡,好像有點難以啟齒。我們總是習慣被教育要追求不凡,要出類拔萃,好像平平淡淡就是一種失敗。看到作者在瑞典的生活經驗,那種把「普通」當作一種值得驕傲的態度,真的很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這不只是一個關於移居的故事,更像是一場心態上的轉變。我常常覺得,我們在台灣的生活壓力下,為了擠進那個窄窄的「成功」窄門,搞得自己精疲力盡,卻忘了停下來看看身邊那些其實很美好的日常細節。這本書裡或許會呈現出一個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一種更溫和、更注重內在滿足感的幸福觀。我猜測,作者一定會細膩地描寫,在一個相對平等、重視生活品質的社會裡,人們是如何定義「好日子」的。這種對「普通」的重新詮釋,對於我這個長期被「比較」文化綁架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劑清涼的藥方。它讓人有勇氣去質疑,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不是真正想要的,還是只是被社會推著走的慣性。

评分

這本書的另一個潛在魅力,想必是文化上的「去中心化」敘事。我們習慣了用英美文化的標準來審視世界,而瑞典,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參照系。我想像作者在描述瑞典的設計美學、飲食習慣,甚至是如何應對漫長的冬季時,那種「不是為了迎合誰,而是為了自己舒服」的生活哲學,一定會散發出強烈的獨特光芒。這種生活哲學,其實才是「幸福寬度」的核心。它不是物質的堆砌,而是對生命節奏的掌握權。在我們這個不斷要求「向上攀爬」的社會,能夠欣賞「向內收斂、向外平穩」的價值,是非常難得的視野。我希望作者能多描繪一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累積起來成為生活底色的片段,比如,瑞典人如何看待咖啡時光,或是他們如何與自然共處。正是這些日常的細節,決定了一個社會整體的氣質,也決定了「普通」二字,究竟是平庸的代名詞,還是深厚寧靜的同義詞。

评分

每次讀到探討北歐生活模式的書籍,總會被那種近乎「冷靜的幸福」所吸引。瑞典,這個聽起來既遙遠又充滿理想國色彩的地方,它如何處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種平衡感,在我們台灣,簡直是個神話。我特別期待書中對於工作文化差異的描述,畢竟,效率至上往往伴隨著無止盡的加班和隨時待命的焦慮。如果作者能深入描繪瑞典人如何堅守下班時間,如何看待休假權利,那將會是極具參考價值的內容。這種對個人邊界的堅守,或許才是構成「寬闊幸福」的基石。我們總羨慕他們的高福利,但更深層次的,是他們對個體價值的尊重。那種尊重,讓「普通人」也能享有高品質的生活,而不是只有少數菁英才能享受。我想,這本書不只是分享異國見聞,更像是一份「生活哲學的田野調查」,觀察在不同體制下,人類如何選擇讓自己過得舒服一點,而不是被體制反噬。這種對社會結構的細微觀察,往往比單純的風景描寫來得更有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