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匿名正義:抹黑中傷、獵巫肉搜,你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傷人的利器 (電子書)

失控的匿名正義:抹黑中傷、獵巫肉搜,你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傷人的利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每日新聞採訪團隊
图书标签:
  • 网络暴力
  • 匿名性
  • 诽谤
  • 人肉搜索
  • 数字犯罪
  • 舆论操控
  • 社会心理学
  • 法律责任
  • 媒体伦理
  • 信息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木村花條款」通過!
混亂的失控正義迎來秩序
日本國會最新修法,網路霸凌者將被依法開罰!

  「每天湧入近百則毫不留情地批評指教……去死、噁心、消失吧!一路走來,我比任何都還要強烈地這麼想。」 ——木村花/因《雙層公寓》「擂臺裝」事件被網友群起出征而走上絕路的職業摔角選手

  「我發現要是被打,還會有『流血』這個看得到的實質損傷;但抹黑、中傷所帶來的『心傷』,是第三者看不到的。」——微笑菊池/因被影射為殺人兇手的不實謠言而遭受死亡威脅的日本諧星

  「我覺得自己好像被三萬人監控,而且其中還有殺人魔王。」——土屋紫苑/因在推特發表對時事的感想評論而被網友攻擊的日本演員

  「對我們這些被害人而言,既看不到敵人的長相,也不知道石頭會從哪裡丟過來。這真的讓人痛苦至極,痛苦到心都被逼得走投無路。」——伊藤詩織/具名控訴遭上位者性侵,卻被網友嘲諷是「用身體換工作」的新聞工作者

  「網友會把我沒說過的話塞到我嘴裡,還到處散播;或企圖惡意操作我的形象……」——石川優實/為女性歧視和政治議題發聲,因此飽受網友抨擊和性騷擾的演員兼模特兒

  「豬頭、笨蛋、去死……雖然只是一些單純的謾罵,但一天出現好幾百則這種留言時,就會覺得全世界都這樣看我。」——春名風花/為自己支持的議題發聲而被網友惡意中傷的日本演員兼配音員

  不只是公眾人物要遭受一句句惡評的無情傷害,就連一般素人也無法逃過被私刑制裁:

  2020年3月上旬,日本新冠肺炎疫情升溫時期,在節目上逆風發言的呼吸胸腔內科醫師,因言論被認為「反政府」導致上班的診所不斷接到電話騷擾;一名女性因確診後謊報足跡,她的本名、照片、工作地點、家人職業等都被肉搜出來,甚至有網站放出她公司的電話鼓舞網友打電話去告發……

  原本因匿名特性而充滿言論自由、包容多元聲音的社群媒體,為什麼會成為任何人都能肆意攻擊、難以咎責的灰色地帶?我們秉持的正義到底是誰的正義?

  日本《每日新聞》團隊記者對現今網路霸凌亂象進行深入報導,讓讀者瞭解網路霸凌造成的危害與普病性。書中不僅探討當事者面臨霸凌及受到實際傷害時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和無助,也分析網路這項匿名工具是如何加深群眾心理,讓許多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化身為加害者。另外,本書也提出既有法律體制與環境對網路霸凌認知仍有所不足,條理性地分析應該如何改善。

  ◎加害者就像路上隨處可見的普通人
  因在現實生活中覺得不被理解,既孤單又缺乏罪惡感,網路成為確認自我、證明自己的場域。自己隨便打出的一句話能引來大量的贊同和回響,讓人感覺被網路上的社群所接納、包容。

  ◎扭曲的正義,到頭來變成仇恨成癮
  加害者發文攻擊的動機有兩種,一種是「看這話題炒得很熱我也要湊一腳」的「朝聖型」;一種是「我覺得你做錯了需要受點教訓」的「制裁型」。不論出於何種動機,被害人的反應例如出面反擊或封鎖帳號,都會激化加害者行為,引起更激進的攻擊,像成癮一般。

  ◎大眾媒體是網路公審火上添油的幫凶
  調查發現,有近五成的民眾是從電視知道網路公審事件,而電視新聞報導的角度多半帶有譴責的偏頗性,導致民眾容易對遭受公審的對象有負面印象,並且透過新聞聳動的標題渲染,會吸引更多人參與,讓原本的網路公審事件再次延燒。

  ◎社群媒體公司、政府都開始動作
  推特訂定了一套「推特規則」,明文禁止用戶謾罵、脅迫或做出歧視行為,只要貼文被檢舉,就會執行刪除貼文或帳號停權等強制措施。各國政府也紛紛研擬應對的法條,像是加強管制仇恨言論的德國,就立法規定社群媒體公司需刪除涉及違法的貼文,否則將面臨天價罰款。

  ◎保障言論自由?先具備網路的使用素養吧
  以法令限制效果有限,還會引發「言論自由已死」、「言論審查」的疑慮,根源的解方是提升是我們的網路使用素養,把網路上發生的事換成現實世界來思考,不會在現實世界做的事就不應該在網路上發生,並搞清楚批評指教與惡意中傷的界線。

  當我們享受社群媒體匿名所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是否應負起相對應的責任?是否正確地使用這項工具?透過本書,一一審視社群媒體的功與過,並進一步探索未來可能落實的規範,避免悲劇再度重演!

本書特色

  1.本書是由具公信力的媒體針對飽受矚目的社會議題進行剖析,敘事舉例條理分明,具可信度,例如備受矚目的「木村花」事件、遭受性侵後勇敢出面發聲,反而承受更多網友「二度傷害」的伊藤詩織案例等。

  2.本書不只是聚焦於發布惡意謾罵或威脅訊息的加害者,團隊更採訪諮商心理師、接觸過個案的律師等專業人士,深入剖析被害者無助的心理、一般人如何在無意之間造成特定人士傷害等諸多面向。

  3.本書同時注重新的法律規範與「自由應建立於充分的公民素養之上」,期望透過務實手段改善社會的理想。

專業推薦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
  王紹蓉/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所所長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作家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林靜如/律師娘
  柯慧貞/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暨名譽理事長
  重點就在括號裡/影評人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許哲涵律師/律師真心話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依姓氏筆劃排序)
镜面下的迷宫:深度解析现代信息战、群体心理与道德困境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复杂性、社会群体行为的非理性倾向,以及个人在匿名化和群体压力下所面临的道德抉择与心理冲击。它并非关注具体的网络暴力事件本身,而是从社会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的多重视角,解构了“信息流”如何重塑公众认知、如何被用作权力或情感宣泄的工具,以及这种新型社会互动模式对个体心智和公共信任结构造成的深远影响。全书力求提供一个冷静、批判性的框架,用以理解那些看似“正义”或“揭露”的行动背后,隐藏的社会动力学和认知偏差。 --- 第一部分:符号的僭越与认知的重塑 在信息爆炸的洪流中,我们如何确定什么是“真实”?本书的开篇即直指信息环境的核心矛盾:“事实”与“叙事”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传统的媒介环境依赖于把关人(gatekeepers)来过滤和核实信息,然而,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中,每一个点击、每一次转发都成为新的信息源的放大器。本书细致分析了“情绪驱动型叙事”的传播机制。这种叙事往往绕过理性的分析,直接诉诸恐惧、愤怒或道德优越感,其传播速度远超基于证据的论证。我们研究了“符号性语言”的威力——那些被高度情绪化的词汇,如何迅速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二元对立(善与恶、受害者与加害者),从而构建出一种易于被群体接受的“集体现实”。 此外,本书详细探讨了“回音室效应”与“过滤气泡”对个体认知固化的影响。当人们持续接收到强化其既有观点的声音时,对异见的理解和容忍度便会显著下降。这种环境不仅加剧了群体间的隔阂,更使得个体难以跳脱出自身构建的信息茧房,去审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排斥的视角或细节。我们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的概念,解释了“确认偏误”如何在算法的助推下,演变成一种难以撼动的集体信念。 第二部分:群体心理的非线性动力学 现代社会中的集体行动,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其行为模式往往呈现出高度的非线性和不可预测性。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对“群体非理性”的深度剖析。 书中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并结合当代网络现象进行了修正性阐释。我们关注“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现象在匿名环境下的极端化表现。当个体身份被隐藏,社会约束和个人责任感被削弱时,强烈的群体情感(如集体愤怒、道德义愤)便可能驱动出超越个体平日行为规范的激进行为。这种“替身”式的参与,使得责任的稀释成为可能,个体感觉自己是宏大正义行动的一部分,从而合理化其在行动中的攻击性。 本书重点分析了“道德自恋”的社会心理机制。在某些信息战中,参与者并非单纯出于恶意,而是深信自己正在执行一项更高的道德使命。这种强烈的“道德优越感”成为行动的内驱力,使得任何旨在平息或质疑行动的呼声,都会被视为对“正义事业”的玷污或阻挠。我们探讨了这种心理如何制造出一种“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一方的胜利,必须建立在另一方的彻底击溃之上。 第三部分:信任结构的瓦解与公共领域的重构 信息战的最终影响,往往指向社会最深层的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公共信任的脆弱性与社会资本的消耗。 我们考察了当信息核查机制失效,或当核查本身成为被攻击的目标时,社会如何应对。当“真相”本身被工具化,成为攻击或辩护的武器时,人们对权威机构、专业人士乃至邻居的信任便会系统性地瓦解。这种对“中立性”的怀疑,导致社会共识的形成变得异常困难,任何公共议题的解决都可能被拖入无休止的“动机揣测”的泥潭。 书中还涉及了“数字身份与现实后果”的鸿沟问题。在虚拟世界中轻易形成的指控、标签和排斥,如何映射并固化到现实的职业、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中?本书强调,即使是匿名的“发言”,其投射到真实世界中的熵增效应是巨大且持久的。我们审视了这种互动模式如何迫使人们在公共讨论中采取更极端或更谨慎的姿态,最终导致那些原本愿意参与理性辩论的声音选择沉默,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公共讨论的环境。 第四部分:边界、责任与重建健康的对话空间 在批判性分析之后,本书转向对未来路径的探索。这并非一本提供万能解药的指南,而是一份关于“数字伦理”和“媒介素养”的深度思考录。 我们探讨了在技术无法倒退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个体的发言边界和应承担的责任。这包括对“言论自由”边界的重新审视——理解自由的行使,必然伴随着对他者基本权利的尊重,以及对“公共讨论”的建设性贡献。我们分析了提高媒介素养的真正含义:它不仅是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更是理解信息背后的经济动机、政治意图和社会心理投射的能力。 最后,本书呼吁在技术工具的加速下,社会应着力于重建“对话的耐心”。真正的进步不是消灭分歧,而是在承认分歧存在的前提下,找到共同协作的最小公约数。这要求参与者从“击败对手”的心态,转向“理解困境”的尝试。通过对人类集体行为模式的深刻洞察,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复杂、更少情绪化、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观察和应对我们共同身处的这个不断被信息流重塑的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每日新聞採訪團隊


  五味香織(Gomi Kaori)
  出身於東京都,1998年進入每日新聞社,曾於岐阜分社、東京社會部、生活醫療部等單位服務,自2020年春季起調任目前所屬部門擔任記者。合著作品包括以性別認同障礙為主題的《活在邊緣》,探討產前檢測等議題的《追蹤送子鳥》(以上皆由每日新聞社出版)。在本書中主要負責第二章及第四章。

  牧野宏美(Makino Hiromi)
  出身於德島縣,2001年進入每日新聞社,曾於廣島分社、大阪社會部、東京社會部服務,並曾出任廣島副分社長,自2019年春季起調任目前所屬部門擔任記者。過去曾負責廣島核爆報導、經濟案件和訴訟等,於目前所屬部門曾擔綱「求職冰河期世代」等主題連載。在本書中主要負責第二章及第三章。

  野村房代(Nomura Fusayo)
  出身於大阪府,2002年進入每日新聞社,曾於岡山分社、生活報導部等單位服務,自2020年春季起調任目前所屬部門擔任記者,主要負責採訪包括時尚在內的食衣住領域,並關注身心障礙及歧視等較難成為鎂光燈焦點的少數族群議題。在本書中主要負責第三章及第六章。

  宇多川遙香(Utagawa Haruka)
  出身於神奈川縣,2007年進入每日新聞社,曾於鳥取分社、仙台分社及橫濱分社服務,自2018年春季起調任目前所屬部門擔任記者,負責採訪311東日本大地震的災區報導、相模原身心障礙者收容機構殺傷事件等,並持續追蹤報導兒童議題、身心障礙者福利和各類騷擾問題。在本書中主要負責第一章及第六章。

  塩田彩(Shioda Aya)
  出身於大阪府,2009年進入每日新聞社,曾於前橋分社、生活報導部位服務,自2019年春季起調任目前所屬部門擔任記者,持續追蹤報導心智障礙或發展障礙者的生活扶助、漢生病問題、性暴力問題等。2020年曾參與國際婦女節企劃「串起每個聲音」。在本書中主要負責第四章及第五章。

  鵜塚健(Uduka Ken)
  出身於東京都,1993年進入每日新聞社,曾於大津分社、大阪社會部等單位服務,並曾擔任德黑蘭分社長、京都分社副分社長等職,自2019年春季起調任目前所屬部門擔任副部長(編輯臺)。著有《伊朗的野心——『什葉派大國』崛起》(集英社新書)。在本書中負責第五章的部分內容撰寫與全書整合。

譯者簡介

張嘉芬


  日本法政大學日本文學碩士,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認證中日文專業會議口譯,現為專職日文譯者,擅長不動產、餐飲、長照、經營管理等領域之口筆譯。譯稿指教:ccfjp@hot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網路公審與愈演愈烈的私刑
女子職業摔角選手之死與網路公審
木村媽媽——響子女士揭發「煽動」真相
綁架木村花的切結書
為什麼不得不重啟社群帳號?
想讓人看到職業摔角裡的機會和選擇
職業摔角界紛表哀悼
抹黑中傷是「掉進湯裡的蒼蠅」
從謠言到網路公審,接著是死亡威脅
警方會因為見「血」而行動,但見「寫」不會
被誤認為是「拿老人機的女人」
收到上百萬次死亡威脅的「箭靶律師」
從虛擬轉為現實的攻擊
風頭會過,恐懼猶存

第二章 加害人的真面目
網路公審平均一天發生三件
我也要直接向她表達憤怒……
求助內容的兩種類型
直擊中傷「加害人」
失控的正義魔人,在職場上總是笑容可掬
箭靶律師去見加害人
把網路當作歸屬的網友,既孤單又缺乏罪惡感
演員為什麼願意一再地和年僅十多歲的加害人對話?
屬性各不相同 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出來的「普通人」
被害與加害是一體兩面
助長網路公審的肉搜部隊
動機是娛樂性和些許正義感

第三章 當語言化為利刃時
參與網路公審者僅一%
大眾媒體讓網路公審越演越烈
各大網路服務平臺的貼文走向
網路公審參與者=位居要職的高收入男性!?
加害人的動機可分為「朝聖型」和「制裁型」
「正義中毒者」的大腦裡發生了什麼事?
扭曲的正義,到頭來會變成仇恨成癮
相信公正世界的一群人
認為「染疫都是自作自受」的日本人
群眾心理,到了網路上也一樣

第四章 日益嚴重的受害真相
網路公審的歷史
不知道是哪裡丟來的石頭    
讓「二度傷害」在我們這一代劃下句點
自即日起改設為私人帳號
攻擊勇於發言的女性
社群網站是一種新的權力?
中傷是天外飛來的橫禍
從惡意中傷發展成殺害案件
儘管勝訴,但創傷和痛苦仍在
「人家說的也有道理」的錯覺
無法「不看就好」的心理機轉
無從商量的被害人
名為「牽繫」的成癮現象
社群網站是超級風向主宰社會

第五章 遠離「匿名」這把利刃的傷害
進入追查發文者的法律程序,與惡意中傷正面對決
每天湧入大量批評,「好像整個世界都在中傷我」
從刑事和民事來向加害人究責
不可能向普通人請求損害賠償!?
為落實被害人救濟所做的制度修訂
政壇的迅速因應與一絲擔憂
如何保障「表達意見的自由」
如何對抗網路上的仇恨言論?
社群網站營運商的試探
企業能為「打造安心的使用環境」做什麼努力?
深受社群網站上的中傷所苦,因而陸續有民眾尋短的韓國
為消除仇恨言論,對營運商祭出天價罰款
「橫向移植」國外社群網路管理法的危險性
假新聞與法規
「確定要發布嗎?」少女的提問成為發明

第六章 社群網站的功過
一則推特撼動政壇
「前所未有的規模」真相究竟如何?
「#沒抽中托兒所」和「#MeToo」
數位民主元年
從網路空間發展到現實社會的行動
網路空間並不是另一個世界
真正需要的是「人文素養」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正義
開成中學的實驗性課程
讓孩子自己想一想,而非一昧地「不准用」
當事人紛紛向能提供協助的機構求助
為追求自我肯定而成癮
惡意中傷被害人援助條例
職業摔角選手議員的努力
現在是「生長痛」的階段
有愛的社群網站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社群網站抹黑、中傷案件的主要諮詢窗口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64129
  • EISBN:978626716444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4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讀《失控的匿名正義》——「炎上」心理學:每個憤怒和嘲諷的文字背後,都有一道傷口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回想一下過去這段時間,那些在社群上發生的炎上事件,你曾經在風頭上做過下面的事情嗎?
  1.在文章下面留言,得到了一些人的認同
  2.上網肉搜當事人的資料
  3.轉發文章
  4.在下面「卡位」、「看熱鬧」

  如果你曾經做過上面這些事情,那你應該很清楚社群網路可以給你帶來的快感。不過,當這些快感推展到極致,你很可能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助長「炎上」的人在想什麼?

  作者從「木村花雙層公寓」事件開始談起,整本書採訪了不同的「網路公審」(炎上)事件加害者或被害者,收集了各種聲音。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找出這些網路公審者的行為動機,在這裡簡單整理摘要給大家:

  1.    覺得好玩、跟風:有些人只是覺得好玩,在下面留一兩個字,其實沒有特別多想。就像你在中學時期,班上起鬨,你也曾經加入其中成為一員一樣,根據作者群的訪談,學者將這類型的人稱之為「朝聖型」,遇到浪頭上的事件,就去看看、瞧瞧。

  2.    日常生活的壓力出口:作者談到,公審者有可能是「對現實世界中感受到的壓抑做出反動」。根據「黑羊效應」(Black Sheep Effect)的觀點,那些在網路上攻擊他人的人,可能是不知道要如何處理自己的壓力,然後把壓力丟到一個無辜的受害者(黑羊)上;而根據「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當一臺腳踏車的籃子裡已經有一點垃圾的時候,你就會下意識地把手上的垃圾也丟進去,心想「反正都已經髒了,再多我一個也無所謂」。這兩個效果組合起來,或許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某些網路公審的受害人其實「什麼都沒做」,很可能只是某一個人丟了「垃圾」(惡意留言)在他們的「社群腳踏車籃子」裡面,就會引來大量生活當中充滿壓力的人,往他的籃子裡面丟垃圾。

  3.    陰影投射:在榮格心理學裡面,把一個人不願意面對、內在很抗拒的部分稱之為陰影(Shadow)。當你看到一個人,覺得他很討厭,很可能並不是因為他這個人本身超級討厭,而是他身上有某些讓你討厭的特質(例如肥胖、講話比較直接),你抗拒成為這樣的人,或者是你身上也有一點點這樣的特質。你藉由抨擊、追擊這個人,得到心靈的舒緩。

  4.    享受成為注意力焦點(蹭流量):如果你注意過LINE Today新聞下面的留言,你就會發現不論是什麼新聞都有人罵;而且在留言的右下方,會有支持和反對這個意見的數量。在茫茫網海當中講話,你的話不一定會被別人看到,但當你遇到了炎上事件、或是在大家關注的新聞、平臺上面討論,大家就會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你可能一夕之間就成為「網紅」。

  5.    公平世界假說(Just World Believe):當你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很可能會想要矯正這個不公平,做點什麼。可是,在現實世界當中,你「出手」說一些「正義」的話,很可能會惹得一身腥;相形之下,在網路的世界裡面出手,成本就似乎比較小一點。你可以在肉搜過程中獲得快感和正義感,躲在帳號後面。相較於前面的「朝聖型」,學者把這樣的公審者稱為「制裁型」,透過社群互動實踐他們心中「自己以為的正義」。

  6.    匿名效應(Anonymity):社群帳號本身有兩個效果,第一個是,讓人比較有可能執行殘忍的事情(因為你看不到帳號後面的「這個人」);第二個是,當受害者想要討回公道、看看是誰在「攻擊」他的時候,他會發現無從下手——因為他不一定能夠查到帳號後面的人,進而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爛、覺得很氣餒等等。事實上,作者發現參與網路公審的人很少(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卻占很大的影響力。因此,如果你是受害者,可以跟自己說「討厭你的人並沒有那麼多」;而如果你曾經當過加害者,也要謹記:「每個帳號背後都有一個真實的人」!

  從這六大因素可以看出,公審者在整個過程當中勢必獲得了一些「社群流量」的好處,但也因為這個好處,類似的事情才會層出不窮。

  意識到自己的仇恨成癮

  當社群裡面出現一隻「過街老鼠」的時候(儘管牠可能實際上不是老鼠,而是一隻貓),你可能會跟大家一起追著這隻老鼠打,透過這種方式來滿足兩個需求:

  ●    歸屬感:你是跟大家在一起的,跟風向在一起的。

  ●    舒暢感:實現「壞人應該被制裁」、「糟糕的人應該被罵」的價值觀、有種大快人心的感覺。

  所有的渴求都來自於匱乏。所以如果你曾經參與過網路公審,你可以問問那個時刻的你,心裡發生了什麼?是不是現實生活當中有一些無法排解的壓力,讓你把壓力投射到這隻「老鼠」上?

  「惡意中傷的人,其實也在求助。會說『去死」的人,我覺得某種程度上也對自己懷著一種『去死」的心情,所以才會把那些負面情緒都發洩在別人身上。』木村花的母親木村響子在書中談到(第XXX頁),她曾經為了女兒的離開而感到憤怒,但在收到一些加害者的來信致歉和告白之後,這個憤怒慢慢轉化成悲傷。其實響子說的就是我前面談到的「陰影投射」——所有的攻擊背後都蘊含著一個傷口,受害者只是很無辜的承受了加害者身上同樣背負的傷口而已。

  這並不是要幫那些公審者說話,而是想要邀請大家一起看見,這個世界其實有很多個面向,仇恨是一個面向,溫柔也是一個面向,如果只看到公審者糟糕的那一面,然後「出征」公審者,那麼自己不就成為下一個公審者?

  「與怪物戰鬥的人,要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尼采說。避免讓自己「也變成怪物」的方法有很多,這裡提兩點:
 
  ●    有意識選擇自己的追蹤對象:不要只追蹤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也可以追蹤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這樣子就可以獲得多元的觀點,避免「團體迷思」(Group Thinking)。

  ●    將焦點放在正面、積極的事物上:人類是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的動物,當你關注的仇恨愈多,你被挑起的憤怒也會愈多,長久下來,你可能會變成書裡面談到的「仇恨成癮」,在人肉搜索、網路論戰當中,找尋自己的成就感;相形之下,如果你花多一點時間關注在正面、美好的事情上,也比較能夠得到平靜的情緒。
 
  每天我們都要經歷各種大大小小的壓力,成長的歷程一定也是千瘡百孔,沒有人身上完全沒有傷口。但意識到自己的傷口和壓力、避免讓網路上無辜的當事人成為出口,是社群時代一種長久而持續的訓練,也是每一個人的社會責任。社群就像是一把雙面刃,連接我們,也可能撕裂我們。在發送訊息之前,多想二分鐘,或許這二分鐘,可以拯救一個人的生命。

前言
  
  那是個新綠耀眼的時節。二〇二〇年五月二十三日凌晨,一名女子在東京的自家住處內,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是職業摔角選手——木村花,得年二十二歲。

  當時新冠病毒的疫情已漸趨緩,日本政府發布的「緊急事態宣言」在多個行政區都已解除,大東京地區預估也將在兩天後解禁,民眾紛紛看好疫後展望。

  不過,對木村花而言,舉目所及或許盡是一片漆黑。她在個人推特(twitter)帳號上,留下了這樣的訊息(現已刪除):

  每天湧入近百則毫不留情的批評指教。
  我覺得很受傷,因為我無法跳出來否認。
  去死、噁心、消失吧!一路走來,我比任何人都還要強烈地這麼想。
  媽媽,謝謝妳生下我。
  這不被愛的一生,
  感謝在我身旁支持我的每個人,
  我愛你們。
  很抱歉我這麼脆弱。

  木村花原本是一位備受期待的新秀,肩負著女子職業摔角界未來的希望,更廣受男、女摔角迷的喜愛。在她過世的四個半月前,也就是一月四日那天,她登上了夢寐以求的東京巨蛋,和其他選手搭檔出賽。儘管比賽吞敗,但她在賽後記者會上仍表示:「這段時間簡直像是在作夢一樣」。一頭粉紅的髮色,一身搶眼的擂台裝,木村花英勇地面對她的對手,還會不時露出從容的笑臉。她在擂台上的影片或照片,散發出一種開朗、堅強的女性形象。

  然而,在推特等社群網站上,抹黑、中傷木村花的戲碼一再上演,和她在現實生活中的光鮮呈現鮮明的對比。而引爆這些攻訐的導火線,其實是木村花在富士電視臺(FUJI TELEVISION)熱門節目《雙層公寓》(Terrace House)上的舉止表現。社群網站上那些攻擊性的留言一再地糾纏,讓木村花直到臨死前都為此飽受折磨。

  推特、臉書(Facebook,簡稱FB)或Instagram(簡稱IG)等「社群型會員服務」,就是所謂的SNS(社群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自二〇〇〇年代後期起在日本迅速蔓延。如今,它能為我們提供新聞、蒐集資料,以及分享朋友之間的近況與話題等,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是你我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社群網站跳脫原本「建立社群網絡」的功能,透過惡意留言來撕裂人群的運用方式日益猖獗。社群網站上的抹黑中傷、霸凌、歧視……等,屢屢造成問題,卻遲遲不見治本的因應之道,呈現近乎放牛吃草的狀態。

  我們《每日新聞》整合數位採訪中心,是以「迅速地對社會大眾關心的議題做出反應,寫成報導供讀者在網路上瀏覽」為目的所籌組的部門。平時就常運用社群網站來作為蒐集資訊、發布消息的管道,也切身地感受到它的方便與價值。而這樣的社群網站,為什麼會被用來當作使人不幸的凶器?究竟有哪些人受害?而加害者又是誰?

  為了解答這些疑惑,我們自二〇二〇年五月底起,便展開多次訪談,並於網站及報紙上連載。考量到「社群網站有時會因為使用者匿名而帶有暴力色彩」的這個特質,我們將報導定名為「匿名的利刃——社群網站暴力考察」。在採訪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你我都有可能成為社群暴力的受害者,而網路霸凌的加害人並不特別,和你我沒什麼兩樣。

  本書以連載為基礎,加入大量採訪內容,整理成六章。在第一章當中,我們要回顧包括木村花在內的社群暴力個案,剖析社群暴力受害的樣態;接著在第二、第三章當中,我們將深入挖掘加害人的樣貌、發動暴力行為的動機、心態,以及引發社群暴力背後的社會結構;而在第四章,要帶各位瞭解社群暴力的多樣性與嚴重性;第五章則要思考從受害中復原的方法與應有的規範;最後在第六章當中,我們要檢驗社群網站的功與過,並探討它的未來發展。文中所提及之年齡,皆以二〇二〇年八月底時的年齡為準。

  接下來,期盼能與各位一起來揭開「社群網站」這個「社會黑暗面」的真相。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和论证逻辑都非常严谨,它将复杂的社会现象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因果链条。它没有试图提供一个简单的万灵丹,而是聚焦于现象的剖析。作者对数字言论环境的描述,让我想起过去我们对“言论自由”的浪漫化想象。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当“言论”演变成“攻击”和“骚扰”时,我们该如何界定?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这种模糊地带。特别是关于“肉搜”的部分,它展示了信息时代下个人隐私的脆弱性,以及一旦信息泄露,后果将是多么难以挽回。对于许多习惯了在网络上保持一定程度的曝光的台湾使用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个及时的警钟,提醒我们,我们所构建的数字身份,随时可能被那些怀着“正义”名义的匿名者所利用和颠覆。阅读此书,如同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集体心理建设训练,让我们对每一次点击、每一次留言,都抱持一份审慎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议题触及到当代社群媒体环境下,匿名性与正义感之间的复杂张力,读完后让人深思现代社会的道德边界究竟被推向了何处。我们总以为网络提供了发声的自由,但当“正义”被包裹在匿名的外衣下,其杀伤力似乎被无限放大了。作者对于“猎巫行动”的细致描摹,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了群体心理的阴暗面。那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在键盘侠的鼓动下,迅速演变成一场场无情的文字审判。特别是在某些社会事件发生时,舆论的导向常常在事实尚未完全明朗之前,就已将某人判了“死刑”。这种即时性的、无需承担后果的言论暴力,正在腐蚀着公共讨论的空间。我看到很多案例,当事人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或是被断章取义的言论,就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所有过往的努力和成就都被一笔勾销,只剩下无休止的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带来的巨大压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反思契机,提醒我们每一个字符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活生生的人,敲击键盘的手,其实掌握着足以摧毁他人生活的权力。面对这种“失控的匿名正义”,我们是该继续保持沉默,还是应该主动站出来,为理性和同理心发声?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严肃对待的课题。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因为它揭示的真相太残酷了。它不是在讨论虚拟世界的道德规范,而是在探讨现实生活中,网络匿名如何成为一把双刃剑——既是保护弱势者的盾牌,也成了施暴者最得心应手的武器。作者对于“猎巫”过程的还原,那种从怀疑、发酵到大规模攻击的链条,写得极具画面感。你会清晰地看到,当一个群体认定某人“有罪”时,他们会如何系统性地搜集、筛选、甚至“创造”有利于自己结论的证据。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对传统权威和正式司法程序的一种蔑视,转而寻求即时、情绪化的“伸张正义”。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在网络上获取即时资讯的台湾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慢下来”的机会,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转发、点赞和评论背后的真实影响。它强迫我们面对一个令人不安的认知: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一场对无辜者的集体围剿。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匿名”与“责任缺失”之间的心理学关联。作者对于“正义”一词被过度挪用和稀释的观察,非常到位。如今的“正义感”似乎成了一种低成本的道德资本,人们通过公开声讨他人,来快速建立自己的道德高地。这种行为的驱动力,往往不是真的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获得社群的认同和满足感。而那些被瞄准的个体,其承受的心理创伤是巨大的,这种创伤远非网络上的几句道歉就能抚平的。书中引用的案例,无论真假,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悲剧结局:当一个人的生活被放在网路广场上公开展览和审判时,他已经失去了为自己辩护的有效空间。因为在“失控的匿名正义”面前,证据、逻辑和程序的正当性,都抵不过情绪的洪流。我们真的需要重新思考,这种“零成本的道德优越感”,是否值得我们用他人的名誉和人生作为代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犀利,它没有流于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案例,构建了一个关于数字时代“私刑”的生态地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语言暴力”的深度剖析,那种通过不断重复、标签化和群体压力形成的共识,是如何一步步将一个议题导向极端的。在某些特定的议题上,一旦你被贴上“错误”的标签,你就失去了辩驳的权利,因为你面对的不是个体,而是一股强大的、被匿名的集体情绪。这种现象在台湾的社群媒体上,尤其在一些热点新闻后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急着表达自己的立场,却往往忽略了事实的复杂性和多面向性。作者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记录了这些“键盘侦探”们如何化身为没有执照的检察官和法官,仅仅依靠片段的信息和主观的臆测,就对他人进行道德上的“处决”。读完之后,我常常会回想自己过去在网络上的发言,是否也曾不经意间成为助长这种“数字暴力”的一份子。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网络身份下的那份不负责任和盲目跟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