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洞舞廳 (電子書)

洞洞舞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成林
图书标签:
  • 电子书
  • 舞厅
  • 爱情
  • 成长
  • 都市
  • 小说
  • 言情
  • 怀旧
  • 青春
  • 台湾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什麼是「砂舞」?跟交際舞有何不同?
哪些舞女可稱「孃孃」?哪些是「女神」?
洞洞舞廳的文化又是從何演變而來?

不論舞女舞客,會不會跳舞不要緊,
重要的是,微明之中,隨著音樂共舞或挪動腳步,
不關精神,無視身家,或許讓你暫時忘掉絕望孤獨和荒誕人生。

「男人心知肚明但沒幾個作家敢沉浸道破的公開的屏蔽題材。」
──陳冠中,作家

  ◆本書賣點
  ●《洞洞舞廳》描寫流行在中國社會底層的情色產業「砂舞」舞廳文化。從旁觀的第三者到個人親歷的視角轉換,挑戰禁忌的第一手考察與描寫。

  ●本書不僅僅是新聞記者的報導,更是親身考察後的再創作。沒有批判,只有從身體延伸到筆端的人物面貌與撫觸。

  「不依附建制的獨立作家靠自己的文字謀生,只依附恩客的獨立舞女靠自己的身體吃飯,我們是同類。」

  本書從旁觀者的角度,深入四川成都一帶發展已久、依附於情色產業的「洞洞舞廳」文化。作者與不同年齡、出身的舞女對話,塑造出不同的小人物容貌。

  那些生活經歷與背景,或許經過作者刻意的重組與變形,但基調不離發生在這個西南省城聲色場所的大小事。這些舞女各有各的辛酸,更帶出一個時代立體的橫切面──縱然整體經濟成長,但仍不乏被迫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人們。

  一如周成林所言:「這本書,不是學者的社會學與人類學田野調查,也不是新聞記者的暗訪報導內幕揭祕,只是一個舞客嫖客兼作家的非虛構書寫。我關注的首先是人,男人、女人,包括跳出自我、關注執筆的這位舞客嫖客兼作家。我想讓這本十萬字的書,盡量靠近非虛構的文學寫作。」

  作者從第三人稱的敘事觀點,漸漸轉換到第一人稱的參與者,挑戰社會邊緣的禁忌題材,凸顯在地下經濟蓬勃之下,盡是有血肉的小人物的徬徨無奈與奮力掙扎。

  周成林是獨立作家,也是資深譯者、旅行者、報導者,人文學養深厚,觀察角度犀利,筆鋒有如雕刻刀之精準,在《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這本南亞人文旅行散記中,展露無遺。

本書特色

  ●少有人著墨的庶民題材:本書深入四川、成都一帶發展已久,長年流行並依附於情色產業的「洞洞舞廳」,挑戰社會邊緣的禁忌題材,凸顯在蓬勃的地下經濟之下,各式人物的徬徨無奈與奮力掙扎。

  ●觀點獨到,筆鋒犀利:周成林是獨立作家,也是資深譯者、旅行者、報導者,人文學養深厚,觀察角度犀利,筆鋒有如雕刻刀之精準,將洞洞舞廳的親身經歷及人物描寫得活靈活現。

  ●深入特種行業職人的生活與面容:這部作品與不同年齡、出身的舞女舞客對話,最後塑造出層次豐富的人物容貌。其生活經歷與背景或許經過刻意的重組與變形,但基調不離發生在這個西南省城聲色場所的大小事,帶出一個立體的時代切面。

  ●打破階級,以及書寫與被書寫的主客之分:書寫、創作是主觀的,被描寫的人事物經過書寫者的消化與詮釋,進而被讀者判斷、解讀。作家的細膩觀察與個人視角,將不說即隱沒在成都街坊中的相遇與對話,折射出一個個綺麗魔幻的有機場景。
  
  ●打破虛實界限的心理描寫:這本非虛構創作中,作者試圖跨越虛實的分野,最後將觀察的「鏡頭」轉向自己──「周眼鏡」,用筆對著自己一刀剖下。從那一刻起,一件描述他者的敘事工具也把自己變成作品的一部分,進入另一層次的敘事觀點。

名人推薦

  王盛弘
  李桐豪
  阿潑
  陳冠中
  盧郁佳(導讀)
  作家們不曖昧推薦
 
好的,这里为您呈现一本不同于《洞洞舞廳 (電子書)》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自然,不带任何人工智能的痕迹。 --- 《星尘织路者:失落文明的最后回响》 内容简介: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深处,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如同被揉皱的丝绸,扭曲、拉伸,最终汇集成一个被遗忘的文明——塞勒斯提亚(Celestia)。这不是一个关于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文明黄昏、知识传承与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挣扎求存的史诗。 故事背景: 塞勒斯提亚,一个存在于第三象限之外、以超光速航行和心灵感应技术著称的古老帝国,在万年前的“大寂静”事件中神秘崩塌。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他们的技术和知识如同沙塔般在宇宙射线中消散。留下的,只有散落在星际尘埃中,被称为“回响点”的残骸——那些记录着塞勒斯提亚巅峰时期的复杂数据晶体。 我们的主角,卡伊·凡登堡,并非身负血统的贵族,而是一名在边缘星系靠倒卖古董碎片为生的“拾荒者”。他冷静、多疑,拥有极佳的机械天赋,但在他内心深处,埋藏着对“无根”状态的深刻恐惧。卡伊的飞船“渡鸦号”——一艘经过无数次非法改装的旧货运输船,是他唯一的家。 核心冲突与旅程的开端: 卡伊在一次危险的深空淘宝任务中,意外地从一颗被引力坍缩摧毁的行星残骸中,获取了一个不完整、却散发着微弱生物电信号的“谐振器”。这个装置并非常见的技术残片,它似乎在主动与卡伊的精神频率共振。 当卡伊试图激活谐振器时,他卷入了一场跨越星系的阴谋。他发现,一个名为“纯净之光教会”的极端组织正在全球范围内搜集所有塞勒斯提亚的遗物。教会相信,通过重组“核心编年史”——一个据称能重启塞勒斯提亚文明的超级AI程序——他们可以净化宇宙中所有“不纯净”的生命形式。 为了保护谐振器,并揭开其背后隐藏的真相,卡伊被迫踏上了一条前人铺设的、布满危险的“星尘织路”。 复杂的角色群像: 卡伊的旅途中并非孤单,他遇到了几位关键的盟友与对手: 1. 奥菲莉亚·雷恩 (Ophelia Raine): 一位曾是纯净之光教会的顶尖语言学家和渗透特工。她拥有记忆回溯的能力,能够通过接触特定材料来重现历史影像。奥菲莉亚的加入充满了矛盾,她既是卡伊的保护者,也是一把悬在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为教会仍在追捕她。她对塞勒斯提亚文化的热爱,与她亲手销毁遗物的经历形成了强烈的内心冲突。 2. “铸铁者”格雷格 (The Smith, Greg): 一个被植入了大量早期塞勒斯提亚工程代码的人造生命体。格雷格的外形是粗犷的仿生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生命定义”的挑战。他沉默寡言,但对宇宙物理学的理解远超卡伊所能企及。他唯一的驱动力是修复那些他认为被错误开启的“时空锚点”,以防止历史重演。 3. 执政官维里迪斯 (Consul Viridis): 纯净之光教会的最高领袖。他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演说家,坚信秩序高于一切。维里迪斯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他认为塞勒斯提亚的毁灭是由于其过度自由和情感泛滥所致,只有通过铁腕集权才能实现宇宙的永恒和平。他的每一次行动都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演之上,使他对决更像是一场哲学上的交锋。 探索与揭秘: 旅程的关键地点包括: 静默之环 (The Silent Gyre): 一个被时间冻结的星云,塞勒斯提亚的中央计算核心被认为埋藏于此。进入这里需要精确计算引力梯度,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船体被撕裂。 维度边缘的“图书馆”: 一艘漂浮的、由活体金属构成的巨大构造物,它记录了塞勒斯提亚如何发现并最终被他们所掌握的“时空折叠技术”反噬。 意识熔炉 (The Cognition Forge): 最后的遗迹所在地,那里不再有物质形态,只有纯粹的能量和信息流。在这里,卡伊和他的同伴必须面对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塞勒斯提亚并未灭亡,而是主动将自己“上传”并融入了宇宙的基础法则,他们成了“织路者”——影响着每一个后来文明的潜在概率。 主题探讨: 《星尘织路者》深入探讨了知识的代价、记忆的可靠性,以及个体在面对超越理解的宏大力量时,如何定义自身的价值。故事质疑了“完美文明”的可能性,揭示了任何试图强行“重置”历史进程的行为,都将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卡伊最终必须决定:是利用谐振器带来的强大力量去“修复”过去,还是接受历史的残缺与不完美,引导人类文明走向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本书适合谁? 如果您着迷于硬科幻中对时间、信息论的严谨探讨,喜欢《沙丘》般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哲学思辨,或者对《基地》系列中文明兴衰的宏大叙事抱有兴趣,那么《星尘织路者》将带领您进行一次既烧脑又充满情感张力的星际探险。它不是一部快节奏的太空歌剧,而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关于宇宙记忆的深度剖析。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成林


  獨立作家、譯者、旅行者。一九六六年出生於四川成都。早年做過工人、眼鏡店驗光師、省政府賓館客房服務生和培訓幹事。後在澳門和深圳工作和居住十年。

  二○○一年開始寫作和翻譯,作品發表於《萬象》、《南方都市報》、《財新週刊》、《民主中國》、《騰訊大家》等海內外報刊或網路媒體。著有非虛構文集《考工記》、《愛與希望的小街》、《就當童話讀吧》、《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譯作有毛姆《客廳裡的紳士》、《時光中的時光:塔可夫斯基日記》和《奈波爾傳》等。

  二○一三年,因為《考工記》一書,周成林入選《南方都市報》主辦的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五人提名(其他入選者為:劉亮程、李娟、梁鴻、野夫),提名理由為:「《考工記》是周成林第一部結集出版的散文……篇幅不長,卻帶給人一種真實的沉重,這是上世紀八○年代普通人生命中的沉重,充滿了家庭關係的殘酷、瑣屑生活的不堪和受命運擺布的無奈,就是看不到一個光明的結局。作者冷峻的筆調讓人很難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態來閱讀本書,但這種沉重亦會讓人安心,即使天地不仁,也要在這世間求生。」
 

图书目录

導讀 夢裡不知身是客,別時容易見時難/盧郁佳
 
自序
這兩年多,除了透過一位朋友認識的二三舞女,我從未告訴洞洞的娘娘和小姐姐自己是個寫作者,情願她們把我當成舞客甚至嫖客。
 
愛與希望的舞廳
我第一次走進省城的舞廳,不是跳舞(當年學的三步舞早忘了),而是看看「傳說中」的舞廳。是在西門內,門票不到十元。燈光昏暗,客人不少,舞池深處就像黑洞,神祕誘人。
 
五元舞女德陽娘娘
時間久了,我去得最多的,還是五元一曲的舞廳。原由有二,一是所有消費相對便宜,很適合沒興趣也無財力獵豔的窮作家流連。二是在這類舞廳謀生的,多為最「低端」的舞女。
 
老舞客林彪大爺
四千多元退休金,一個月耍四次。每次不超過兩百塊,總共也不到一千塊。老頭很會安排,內外兼顧,他對人生應該沒啥怨言,只要這個小祕密好好保守,他可以耍到耍不動的那一天。
 
蒲公英與淡抹煙燻妝
蒲公英和淡抹煙燻妝,都是三十來歲,前者是五元舞女,後者是十元舞女。她倆是老鄉,來自重慶某地。兩人生的都是女兒。蒲公英離婚了,女兒五歲;淡抹煙燻妝形同離婚,女兒小學二年級。
 
深深愛你
她的第二個睡前故事,終於說到自己。她結婚早,生小孩也早,總共生了三個孩子,就沒怎麼上過班。第一胎是男孩,現在都十一、二歲了。第二胎是雙胞胎,超生,都是女孩。


在舞廳過年
今晚,吃完團年飯,她本來想看春晚,但是,現在的春晚又不好看。七點鐘,還得等一個小時,她三心二意。還是出來跳舞吧,就騙孫女,說她接了一個電話,要跟幾個朋友打麻將。
 
跟舞廳的娘娘們聊天
周眼鏡想,等到哪天,他也成了沒有愛情之水流出來的老頭,射一次精等於要了他的老命,他不知道自己會不會也對女人這樣粗暴。也許不會。但他不敢高估自己。
 
跟舞廳的娘娘們繼續聊天
在敬老角,周眼鏡最喜歡看一位中年按摩師給舞客和舞女按摩。他有些瘦小,有些禿頂,不知省內哪裡人。他的手勢,很像交響樂團的金牌指揮,或像一個胸有成竹的魔術師。
 
在撒旦的燈光下
「一鍵燈光,就是這些舞廳都要裝白熾燈,亮得要跟寫字樓一樣,燈不能暗,而且只能有一個開關,不像以前,警察來的時候調亮,警察一走又調暗……」老頭說。
 
最黑暗的地方
娘娘伸出兩手給周眼鏡看,她的十指有些彎曲。風濕,她說,膝蓋也有,這麼些年,吃藥都吃了十多萬了。不像其他娘娘,她一個月只能跳十來天,每天可以掙個七、八十或八、九十。
 
洞洞政治學
因為這個國家並無合法的性交易和性場所(不論何種檔次),跳舞,尤其砂舞,就成了草根階層在外尋歡的性交(還有口交和手淫)前戲。舞池雖然漆黑一團,或者燈光朦朧,但這的確也是「公開的性交」,就像一位五元舞女告訴周眼鏡的:「他們在直播。」
 
附記 洞洞舞廳與街頭茶館
至少,對於草根市民,這裡還有五元一杯茶的街頭茶館與五元一曲舞的洞洞舞廳,比起大熊貓、川劇變臉、杜甫草堂、寬窄巷子和米其林川菜館,它們是真正的人間煙火。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18658
  • EISBN:97862671188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MB

图书试读

導讀

文/盧郁佳
夢裡不知身是客,別時容易見時難


  上大學前的暑假,我在上海待了一個月,用雙腳把市內市郊走了個遍。在這充滿性騷擾的地方必然存在的行業卻不見蹤影,回程去機場的計程車上,我問司機大爺:「這裡的妓女在哪兒呢?」他說沒聽清楚。我信以為真,再問,一樣。我換著問:「這裡怎麼叫雞?」他答:「我不知道妳在說什麼。」我恍然大悟,靜默了。

  司機要用「我不知道」搪塞我很容易,但他不。無論他承認知道或推說不知道,他都跟我討論起一件嚴禁跟外人討論的事了。妓女在哪裡,不僅關於妓女,也是犯罪告白,這尋常一問就使我成了警察,車內成了偵訊室。

  涉入禁忌領域,日譯《銀座媽媽桑說話術》、《ROLAND我和我以外的人》等系列明星教主教你如何成功,有《最貧困女子:不敢開口求救的無緣地獄》、《裏面日本風俗業界現場:對走投無路的最貧困女子來說,風俗業界為什麼會是最後救贖?又或是,註定沉淪的地獄?》、《瀕窮女子──正在家庭、職場、社會窮忙的女性》由性產業底層探討女性貧窮。臺灣有警員張榮哲《樓鳳,性淘金產業大揭密》俯瞰產業鏈,陶曉嫚《性感槍手》、《手槍女王》寫手槍店小姐。甚至搭劇集《華燈初上》熱潮,推出了敦子媽媽《華燈之下:條通媽媽桑的懺情錄》,就是獨缺嫖客觀點,最接近的是外籍漁工經紀人李阿明《這裡沒有神:漁工、爸爸桑和那些女人》旁觀碼頭流鶯。

  然而,中國作家周成林的報導散文《洞洞舞廳》開天闢地,脫去偽裝,在機器國度裡有一個活人誕生。因為舞廳早年開在防空洞,所以人稱「洞洞舞廳」。此書訪談輾轉成都多間舞廳的自雇者老少舞女、退休老人常客,他們不知道被側錄,因而無所避忌地閒話家常,使前人多數顯得拘謹。作者身為舞客的視野,像杜可風的鏡頭般力求搖晃、俗艷。陌生人的鼻息、體臭或花露水味噴上讀者的臉,使人需要摘下VR頭盔喘口氣。

  ●

  作者以黑色幽默開局,寫殘舊落伍的舞廳開在地下室,下午擠得像春運車站,舞女拉客像搶親般凶狠。舞廳盡頭有裡廳,便於雙雙對對打手槍、站立性交,孃孃觀音坐蓮、把老頭在沙發上超度。擠到「昏黑中,她的腳上一陣濕熱,原來是一旁誰的精液射到或滴到她的腳上」。保安帶手電筒、掃帚、畚箕穿梭人潮掃地,「若是裝上兩扇鐵門,就像奧斯維辛毒氣室了。」於是他暱稱此間為「毒氣室」。各篇落款寫於「毒氣室」、「羅馬」(作者住的便宜公寓樓),彷彿巴黎文人的花神咖啡、雙叟咖啡,是他靈感的泉源。

  《洞洞舞廳》始於局外人的疏離,把嚴肅的營業看成煞有介事的荒唐胡鬧。像碧娜.鮑許舞蹈那樣發條玩偶的癲狂,每每從千軍萬馬衝撞之勢一瞬間挫身彈起,陣形更有如她的《交際場》:舞女站成四方陣,「淡定自若,守株待兔,男人團團亂轉,或在陣前張望,極似兩軍對壘,神色萬千,暗中較勁。」

  寫舞女伴舞「吊帶短裙,汗津津,有些發福,一對乳溝深陷的大乳貼緊我」,髖部使勁磨蹭他的髖部。她北方口音,邊跳,邊在他耳邊高叫「我愛你」當禮貌,為了謀生。筆下舞女像周星馳電影鬍渣男扮「如花」尾指挖鼻孔,將女性特質、戀愛儀式誇張到怪誕,壓迫感吞噬鏡頭。反串醜女投懷送抱,受害者被勒頸掙扎高喊救命,觀眾笑噴,其實笑是需要解除緊張。周成林不寫他的感受,而通過寫舞女表達了嫌懼。像羅特列克畫紅磨坊舞會、妓院,舞女踢高裙擺、露出底褲,憔悴滑稽,狂熱蕭索。

  舞客常有妻室、兒孫滿堂,穩定退休金花不完,沒有找個舞女解決不了的煩憂,一個不夠就來兩個。沒錢的男人也享有他們很小的生活裡很小的娛樂,鄰居快九十歲的大爺,常來坐著看人,「看看錶,九點半,該回去了,老年人要早睡。」「有些淡定常客,靠著椅背,脫了鞋子,兩腳蹺上另一把椅子,鬧中取靜,打個低俗的小盹。」像打禪一樣閒靜。

  但他看著不到六十歲的舞女臉上脖頸皺紋,尋思她為何不在家含飴弄孫。看她無人光顧,猜測她嫉妒、悲涼。讀者期待他悲憫,但他不,真的假的一概不要。沒有郁達夫的自恨,沒有劉以鬯的綺想,只有如〈紅玫瑰與白玫瑰〉佟振保嫖得精刮上算,最好一臉生無可戀,貪戀與鄙夷交織,隱密地把喜劇推上高潮。

  他說省城舞廳有潔癖的人不屑去,我想他也有潔癖,不是地方髒,是他嫌髒,迷戀這種髒,一種保持距離的迷戀,像用望遠鏡隔街遙窺心上人臥室的窗子。他喜歡他所討厭的東西,好像吃麻辣被螫得腫痛是愛吃辣的一部分。那悲傷的眼光,無論往何處看去,眼中一切都會顯得惆悵詩意。他不喜歡他的喜歡,一來總要假裝討厭它。

  (未完)
  (本文作者為作家)

自序

  書中不同篇章,敘述者的人稱,從最初的「我」漸漸變成「周眼鏡」,乃是想要擺脫「我」的局限,也讓敘事更為客觀,更有諷喻色彩。

  前年六月到去年六月,「愛與希望的舞廳」系列在我的微信公號陸續出籠。隨後,線上或線下,好幾位讀者或朋友這樣問我:你寫的,都是真的嗎?這個問題,除了好奇,對洞洞舞廳知之不多,也許還有不好直言的疑問,夾帶幾分八卦:你真的在舞廳做過筆下那些事,遇到筆下那些人?

  換句話說,這個問題可能也是:我相信你寫的基本上是真的,但這些,或許也有虛構加工,因為大家曉得,一個寫作者不必也不可能經歷一切,就像為了寫妓女,作者不一定要變成妓女,為了寫強盜,作者更不可能去偷去搶。

  好幾年前,讀過英國作家派翠克‧佛蘭區(Patrick French)寫的一本傳記,為了寫好筆下人物──一位跨越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帝國主義冒險者楊赫斯本(Sir Francis Younghusband,中文名為榮赫鵬),作者佛蘭區專程走了一趟傳主當年走過的中亞地區,行旅艱辛,翻越喀喇崑崙山口時,還盡量吃著傳主當年吃的食物,穿著傳主當年穿的冬衣。為了寫妓女或強盜,作家當然不必變成妓女或強盜。但是,有別於純虛構的寫作,非虛構寫作,跟廣義的歷史敘述乃至新聞報導更為接近,作者應該盡可能忠於真實和還原真實。

  這個真實,且不說必要的資料爬梳與研究,僅靠聆聽(包括極為重要的偷聽)與觀察顯然不夠。你不單需要身歷其境,還得在很大程度上親身體驗,浸淫其中,絕不能像我讀過的某些中國記者寫的色情場所「探祕」、「曝光」,或像也曾寫過洞洞舞廳的作家廖亦武,到了「關鍵時刻」,要麼虛晃一槍,告訴讀者你手足無措托辭開溜,要麼寫自己把一個舞女請到酒店房間,也不跟她上床,對方立刻就像見到失散多年的親人,主動跟你傾訴一切,甚至像個異見人士那樣痛斥中共當局。這不真實,甚至有著智力優越感和道德虛偽,我憑直覺就能嗅到。

  所以,用兩年時間浸淫洞洞舞廳,書寫洞洞舞廳,就像我在自己的另一本書《愛與希望的小街》自序所寫,「作家不必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更不應該自我膨脹」,不論智力上還是認知上。這兩年多,除了透過一位朋友認識的二三舞女,我從未告訴洞洞的娘娘和小姐姐自己是個寫作者,情願她們把我當成舞客,甚至嫖客。

  她們也的確如此。去年夏天,省城舞廳疫情之後陸續重開,我遇到寫過的眼鏡胖妹。好幾個月沒有見到,她從西門的五元「毒氣室」跑到東門淨居寺街一家五元舞廳搵食。昏黑的舞池前,眼鏡胖妹依然露出半截豪乳,依然生意不好,只能像個廉價的站街女那樣伸手拉客。我跟她打招呼,問她還認得我不。「咋個認不到,某某舞廳的老嫖客嘛!」

  我喜歡眼鏡胖妹這麼說。舞客(儘管我不會跳交誼舞,跳的都是砂舞)、嫖客、作家,三重身分循序漸進,或難分彼此。只有這樣,我才能盡量「踐行」上面提到的那句話:「作家不必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更不應該自我膨脹。」去年在英國《衛報》網站讀到一篇文章,說是作家雨果,生前也曾頻繁出入巴黎風月場所;雨果死後,花都性工作者集體為他送葬。

  我當然沒有雨果那麼豪氣,浸淫當代中國的色情場所或準色情場所,更有十九世紀的雨果也想像不到的諸多風險。但是,舞女叫你嫖客,或老嫖客,至少是她對你的職業認同,不會對你心存戒備。而在嫖客或老嫖客眼中,她們放鬆自如「做生意」的時候,也是她們最有魅力的時候。

  《洞洞舞廳》這本書,不是學者的社會學與人類學田野調查,也不是新聞記者的暗訪報導內幕揭密,只是一個舞客嫖客兼作家的非虛構書寫。我關注的首先是人,男人、女人,包括跳出自我,關注執筆的這位舞客嫖客兼作家。我想讓這本十萬字的書,盡量靠近非虛構的文學寫作。

  書中不同篇章,敘述者的人稱,從最初的「我」漸漸變成「周眼鏡」,乃是想要擺脫「我」的局限,也讓敘事更為客觀,更有諷喻色彩。這個敘述人稱變化,定稿時我一度猶豫,究竟要不要統一處理或從一而終,最後一仍其舊,也讓讀者見出寫作者的微妙心理。為了尊重書中寫到的人物與場所隱私,抑且出於安全考量,我盡可能模糊或更換了這些人物與場所的真實身分或地址。

  感謝騰訊大家編輯趙瓊兩年多以前約我寫寫省城的洞洞舞廳(我寫舞廳的第一篇〈愛與希望的舞廳〉,就是發表於騰訊大家)。若沒趙瓊「唆使」,我可能不會去洞洞舞廳鬼混,而且一混就是兩年,謝謝她讓我有幸成為舞客嫖客兼作家。

  也要感謝所有鼓勵我的讀者,如同開篇所寫,這本書的所有篇章,都在我的微信公號陸續出籠,正是讀者的欣賞與打賞,讓我砂了下去寫了下去。

  最後,必須感謝所有跟我砂過或沒有砂過的舞女。不依附建制的獨立作家靠自己的文字謀生,只依附恩客的獨立舞女靠自己的身體吃飯,我們是同類。

二○二一年二月九日寫於金仙橋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探討台灣近代建築美學演變的專書,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在資料蒐集上的用心與紮實。從日治時期受日本風格影響的公共建築,到戰後隨著美援進入的現代主義影響,再到解嚴前後的本土化嘗試,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清晰且富有層次的梳理。作者並沒有流於學術術語的堆砌,而是用非常口語化、容易理解的方式,將複雜的建築思潮和設計理念講解得清清楚楚。特別是針對幾個關鍵地標的案例分析,配圖精美且解說到位,讓我這個非科班出身的讀者也能領略到建築設計背後的哲學。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穿插了許多建築師的訪談片段,讓這些冰冷的鋼筋水泥背後,有了更多鮮活的人性故事。這是一本值得建築愛好者和關心城市面貌的市民都該擁有的深度讀物。

评分

這本探討台灣流行音樂產業變革的文集,簡直是為我這種資深樂迷量身打造的!作者的切入點非常獨特,不只是單純地羅列暢銷金曲,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年代唱片公司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摸索出符合台灣市場的行銷策略。書中對於幾個關鍵的音樂類型,像是校園民歌時期的清新氣質,到八、九零年代搖滾樂的爆發力,都有精闢的論述。我尤其喜歡作者分析幾位指標性歌手的曲風轉變如何呼應社會氛圍的章節,那種將音樂視為時代縮影的觀點,讓我對過去熟悉的歌曲有了全新的理解。書中還提到了一些已經消失的錄音室和小型音樂活動的場景,讀來讓人有種時光倒流的懷舊感,非常懷念那個還沒有網路串流主導的純粹年代。

评分

這本關於台灣民間信仰與祭典儀式演變的田野調查報告,內容之豐富,絕對超乎我的想像。作者顯然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地方上與耆老、宮廟主事者進行深度訪談,才能捕捉到這些逐漸式微的傳統細節。書中對於不同族群在祭祀活動中的異同點比較,處理得非常謹慎且尊重,沒有任何價值判斷,只是忠實地記錄。我特別著迷於其中關於「好兄弟」文化和地方守護神信仰的章節,那些充滿在地智慧的解釋,讓身為本地人的我都感到大開眼界。相較於一般偏重歷史考證的書籍,這本更著重於儀式的「動態」呈現,讓你彷彿能聞到香火的味道,聽到鑼鼓的喧囂。這是一部既有學術嚴謹性,又充滿生活溫度的人類學鉅作。

评分

這本關於台灣文化發展的著作,從早期戒嚴時期的社會風貌切入,細膩地描繪了那個時代人們在生活中的壓抑與掙扎,那種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韌性,讀起來讓人感觸良多。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對於當時的政治氣氛、社會階層的互動,都有著深刻的觀察與獨到的見解,彷彿能帶領讀者回到那個特定時空,親身體驗那份歷史的重量。書中對於一些地方風土民情的描述,更是讓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重新認識了自己成長的這塊土地,許多過去被忽略的細節,在作者的梳理下重新煥發了光彩。尤其是在探討城鄉發展差異時,那種對底層人民的關懷,更是讓人動容,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素養。這本書不只是歷史回顧,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社會的一些影子,引人深思。

评分

如果說要推薦一本能讓人快速掌握台灣文學發展脈絡的入門書,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這本。它最大的優點就是結構清晰,從日治時期受日文影響的書寫,到戰後「中國大陸文學」與「台灣本土意識」的拉扯,再到後現代主義的解構,作者幾乎是用白話文把複雜的文學史梳理得一清二楚。書中選取的範例作品,雖然都是文學史上的經典,但作者的解讀角度很新穎,不會讓人感到枯燥。特別是對於幾個重要作家的生平與創作背景的介紹,寫得非常生動,讓我們看到文學家不只是在紙上談兵,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篇篇精彩的故事。對於剛接觸台灣文學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開啟興趣的最佳敲門磚,它成功地拉近了嚴肅文學與一般讀者之間的距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