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讀本II:象徵價值與美學經濟 (電子書)

文化創意產業讀本II:象徵價值與美學經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天鐸
图书标签:
  • 文化创意产业
  • 美学经济
  • 象征价值
  • 文化研究
  • 产业经济
  • 设计
  • 艺术
  • 传播学
  • 台湾文化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化創意產業是那些涉及有形或無形藝術性與創意性產品創製的產業, 它們有一個共通點,即是運用創意力、文化知識、智慧版權去生產具有 社會文化意義的產品與服務。這個議題在高等教育體系裡應該是一個具 備高知識門檻的學科。

  本書援引社會學、經濟學、商管學、美學、哲學等論著,來論證當代文化 與人文藝術是如何地被轉化為一種具備美感素質的象徵財貨,並探究作 為一種可交易的財貨,其「所值」(worth)為何?其價值驗定(valuation) 的邏輯又是如何?還有,它在產業營運的過程中,與眾多的相關產業(如 製造業、科技業、服務業等)比較,應有何不同的思維。

  探討的議題有:創意管理與象徵經濟的辯證思維/作為奇點財貨的文化 商品/ 文化商品的評斷機制/商品意義與市場/特許經營的社會性結構 與文化產品關係/文學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從蘇格蘭格紋飾到韓國流行 風潮的解讀/審美、感知與設計/亞里斯多德與廣告人/表演藝術產業 從創意生產到消費遲滯/房產物業與表演藝術交融的百老匯劇院/文化 創意產業的策略與基模。
跨越藩篱:当代艺术与社会变迁的深度透视 本书集结了一系列对当代艺术生态、文化现象及社会结构进行深刻剖析的学术论文与前沿观察。它并非聚焦于特定行业的运作机制或某个单一的美学流派,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用以理解艺术在信息爆炸、全球化加速和身份政治日益凸显的时代中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现代性遗绪与符号的解构 本部分首先回溯了西方美学思想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转向,重点探讨了福柯、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思想家对“原创性”和“作者权威”的颠覆性批判。我们不再将艺术品视为一种永恒的价值载体,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流动的、由社会权力关系所建构的“符号系统”。 其中一篇关键文章深入分析了“大众文化”与“高雅艺术”之间界限的消融。作者通过对波普艺术(Pop Art)后续影响的考察,揭示了日常消费品如何被提升至审美的层面,以及这种提升背后隐藏的资本逻辑。例如,对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作品的再解读,不再仅仅关注其对批量生产的模仿,而是深入探究这种模仿如何反映了后工业社会中个体主体性的碎片化。 另一章节则聚焦于“记忆的物质性”。在数字档案和云存储日益普及的今天,实体物品,如老旧的照片、废弃的工业物件,如何承载着集体和个体的历史重量?研究者们考察了档案学、博物馆学与艺术实践的交叉领域,探讨了“遗物”在当代语境下的情感价值与历史叙事重构的可能性。这种对物质性的回归,是对过度依赖屏幕媒介的一种有意识的反思。 第二部分: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地域与流动性 全球化无疑是过去数十年间影响艺术格局的最重要力量之一。本部分侧重于考察“中心”与“边缘”概念的瓦解,以及艺术实践如何在跨国流动中产生新的张力与对话。 我们不再用单一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线性叙事来评估全球艺术史。相反,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非西方”或“后殖民”艺术实践的案例研究。这些研究强调了地域性知识(Indigenous Knowledge)的复兴,以及艺术家如何利用本土材料、传统工艺和非主流叙事方式,挑战由西方文化工业主导的话语权。例如,对拉美现代主义在冷战时期的独特发展路径,以及东南亚当代艺术如何回应经济奇迹与社会不平等的并存状态,进行了详尽的梳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探讨了“迁徙者艺术”(Migrant Art)的复杂性。对于那些生活在多重文化场域中的艺术家而言,他们的身份本身即成为一种创作媒介。这种创作往往游走于“归属感”与“疏离感”之间,探讨了语言、习俗和身份认同的转换成本。这为理解当代社会中“流动性”这一核心议题提供了艺术层面的注解。 第三部分:技术、身体与新的感知维度 技术革新对艺术形态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本部分将焦点投向了数字媒介、生物技术以及虚拟现实(VR/AR)对人类身体感知和审美经验的重塑。 我们审视了“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思潮在艺术领域的投射。当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开始模糊生物与非生物的界限时,艺术家如何表达对“人”的定义?书中分析了那些利用算法生成图像、构建交互式数字环境的实践,它们挑战了观众作为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要求观众成为作品意义的共同创造者。 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对“沉浸式体验”的批判性分析。虽然沉浸式艺术(如大型装置和虚拟现实体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但本书同时警示了这种体验可能带来的“感官饱和”与“意义稀释”的风险。艺术家们如何在追求最大化感官冲击的同时,保持对社会议题的批判深度,成为了本部分讨论的核心。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生态美学”的兴起。面对气候危机,艺术不再局限于对自然的纯粹描绘,而是开始直接介入环境问题,利用可降解材料、展示污染数据,甚至进行“生态修复”的艺术行动。这标志着艺术从纯粹的象牙塔内审视,转向了对生存环境的直接干预。 结论:美学与批判的张力 本书的整体基调是审慎而富有洞察力的。它避免了对任何特定艺术运动的盲目颂扬或彻底否定。相反,它主张在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持续对“美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进行批判性反思。艺术的价值,并非在于其能带来多少即时的经济回报,而在于它能否持续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质疑既有的权力结构,去揭示被主流叙事所掩盖的人类经验的复杂性。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套跨学科的工具箱,以便更精微地解读我们身处的光怪陆离的当代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天鐸(Tain-Dow LEE)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影視傳播博士,專攻電影電視美學與批評。近期致力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本邏輯與其爭議,與華語媒體產業的文化經濟取向研究。曾於2006至2007年擔任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並於2002至2003年、2014至2015年兩度擔任日本駒澤大學社會學系訪問教授(Visit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Komazawa University, Tokyo, Japan)。現為台灣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講座教授。2009 至2011年連續主持兩項行政院新聞局委託「台灣流行音樂產業調查研究」計畫,2011至2012年執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產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澳門文化產業發展定位與競爭優勢評估」;並於2007至2011年編撰完成專書《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A 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ies Reader: Creative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Economy)。2009年與2017年分別完成專書《電影製片人與創意管理:華語電影製片實務指南》共兩冊(Film Producer and Producing Management, 2 Volumes)。其他著作有:“The Globalization of Transnational Media: Imaginary Spheres and Identity Incorporation”(Barjesteh Van Waalwijk Van Doorn & Co’s.)、“We are Chinese? Music and Identity in Cultural China”(Curzon Press)等。
 
林立敏(Li-Min LIN)

  北京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產業博士,美國馬里蘭大學劇場與表演研究碩士(MA in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曾為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特別研究員(Special Research Fellow, School of Drama, Yale University),現為上海交通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助理教授。2018年及2020年擔任美國劇場研究協會(ASTR)年度大會分論壇的組織與主持工作。劇場實務經驗橫跨中國、美國、英國等地,參與工作包括演員、製作人、劇作家、藝術指導等。研究專注於以文化經濟相關理論,探究劇場與表演藝術的管理,以及當代藝文展演活動的價值生成等議題。著作有:《表演藝術產業的價值創造》(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AKB48 與慾望橫流:媒介融合時代中現場演出的時間特性〉、“Symbolic Economy and Creative Management: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Urging for New Approaches”(ENCATC Journal of Cultural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15)等。其中論文“Cost Disease in Consumption and Spectatorship Management: A Cross-Country Study on the Value Creation Mechanism of Performing Arts Industries”,獲第14屆世界文化藝術管理雙年會最佳博士論文獎(Best Paper for Doctoral Research,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s and Cultural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17)。

图书目录



作/譯者簡介
 
PART I 價值/經濟/商品
CHAPTER 1 評價獨特:作為奇點財貨的文化商品
Lucien Karpik 著/嚴昱如 譯
CHAPTER 2 商品意義與市場:品質不確定性與價值構建的主體間性
Jens Beckert 著/劉義菡 譯
CHAPTER 3 以範例作為文化商品的評斷機制
Erwin Dekker 著/徐玉瓊 譯
CHAPTER 4 文學作為一種文化產業
Sarah Brouillette, Christopher Doody 著/成伶俐 譯
 
PART II 創意/管理/實踐
CHAPTER 5 創意管理與象徵經濟的辯證思維
林立敏、李天鐸 著
CHAPTER 6 文化創意產業的策略與基模
Jonathan Gander 著/程雨萍 譯
CHAPTER 7 特許經營的社會性結構與文化產品關係
Derek Johnson 著/范虹 譯
CHAPTER 8 表演藝術產業的鮑莫爾成本病:從創意生產到消費遲滯
林立敏 著
CHAPTER 9 房產物業與表演藝術交融的百老匯劇院
Derek Miller 著/李若然 譯
 
PART III 美學/批評/感知
CHAPTER 10 亞里斯多德與廣告人:作為一種戲劇形式的電視廣告
Martin Esslin 著/林立敏、羅瑤 譯
CHAPTER 11 重構「被發明的傳統」:從蘇格蘭格紋飾到韓國流行風潮的解讀
林立敏、李天鐸 著
CHAPTER 12 尋思文化工業理論:鏈結文化產業  
Christian Lotz 著/林立敏、羅婧婷 譯
CHAPTER 13 審美、感知與設計:跨學科取向的文化模式
Harry Francis Mallgrave 著/羅慧蕙、劉義菡 譯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4597
  • EISBN:978957329623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6MB

图书试读



  本書的問世可說是走了一條漫漫長路。作為本書的前篇《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出版於2011 年,當時曾想一鼓作氣將手邊尚未刊載的論文集結出版續篇「系列二」。但隨後因獲得一項研究獎助金而前往東京,展開為期一年的訪學,接續又承接兩個委託研究計畫案,使得原本續篇編整的步調節奏就此打亂。直到林立敏博士由美國耶魯大學返回台北探親,而我剛巧也從歐陸回來,我們久別再敘並經過一番腦力激盪後,我便立刻邀請她共同參與本書的編整工作,並且當下議定了本書大致的內容方向。這時候已是2017 年了。

  在高等教育體系裡,文化創意產業應該是一個跨領域、高知識門檻的學科,但是許多年下來,兩岸學界應和著產業體系的浮誇與躁動,結果呈現的是學理基礎淺薄,學科專業門檻相對低落,絲毫沒有引領產業發展的研發動能。因此,我們在議定新書的導向時決定,與其緊貼著產業實踐的商管步調,高喊「感性創意與理性管理」、「科技應用與產業創新」、「創意城市與文化群聚」等,諸如此類的泛議題,倒不如回溯到源頭,由文化創意產業的本真屬性來著手。其實,在前篇讀本即有著近似的認定,只不過這回的續篇新書將議題更進一層次導向經濟學、社會學、文藝美學的結合與思辨。

  亦即是說,在本書我們首先要問,用文化與創意作為生產素材的一項產業,其產出為何?答案是,一種具備美感素質的象徵性財貨。那麼這種象徵財貨的本真屬性為何?經過系統化組織的運作,這種財貨在特定的社會經濟情境中,作為一種可交易的財貨,其「所值」(worth)為何?其價值驗定(valuation)的邏輯又是如何?還有,它在產業營運的過程中,與眾多的相關產業(如製造業、科技業、服務業等)比較,產生何種混淆與爭議,應有何不同的思維?

  針對這一連串的問題,我們分頭進行尋訪邀約,並藉由各種管道取得十篇翻譯文章的授權,再匯入林立敏博士與我長年合著的四篇文章,最終確立了本書的內容架構。這時剛好是2019 年底─新冠(COVID-19)疫情爆發前夕。

  其實在本書之外,還另有三篇有關科技與創意的著作,由於授權取得的困難,結果只能忍痛割捨,很是遺憾。關於本書收錄的著作,有幾篇早早已經於相關國際出版物發表,但應我們的請求幾位作者都再做了相當幅度的編修更新,以符合本書的題旨與當前的社會文化情境;還有幾篇則是應我們的邀約而專門「客製」撰寫的首稿。在此我要由衷地對這些慷慨無私的學界先進表示感謝。

  另外有一個事後發現,就是本書作者的組成,其地緣位置的分布有法國、德國、荷蘭、加拿大、英國、美國,還有兩岸,這種均勻的分布純然是個巧合,卻也體現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在高等教育體系裡的特質:一個應該具備多元文化視野,匯聚各方人文社經知識的跨領域學科。

  本書的出版,首先要感謝的就是共同編著者,現在於上海交通大學任教的林立敏博士,她奠基於台灣大學、美國馬里蘭大學、耶魯大學到中國北京大學的豐厚學經歷,並在文學、戲劇、劇場創作到表演藝術等領域的研究積累,均為本書帶入嶄新的思維與視野,加上在文稿審校的全面參與也加速推動了本書的問世,要不然還不知道得等到何時。

  再來要致上誠摯謝意的是,幫忙翻譯的幾位傑出學者。他們分居兩岸各地,並且有著各自的學術專攻,在我們兩位編者的央求之下,毫不遲疑地將一篇篇艱澀難懂的原文轉化為簡明流暢的中文。對此,我們很是感激!

  過去十多年,我除了於歐美日本長居訪學,也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登訪中國大陸多個學府做學術交流,並得以對大陸文化產業與媒體的驚人發展有近身的體悟。因為我的造訪,帶給了各個機構與教學同仁的煩擾,在此要向他們表達無盡的謝意。他們分別是:北京大學向勇教授、陳旭光教授,北京電影學院胡智鋒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戚強飛博士,東北師範大學張文東院長、敖柏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單世聯教授,上海復旦大學曹晉教授,華東政法大學錢偉教授,南昌大學周明娟教授,南京藝術學院張捷教授,重慶大學楊尚鴻院長,重慶西南大學曹怡平教授,浙江大學韋路院長、盤劍教授,廣州暨南大學李學武院長,深圳大學溫雯博士、秦晴博士、劉輝博士,香港浸會大學卓伯棠教授,前香港中文大學鄭潔博士。還有許多在上海、北京、重慶、南京、合肥、成都、杭州、長春、深圳等地相識的年輕學人,我對他們很是懷念。

  在台灣要表達感念的有:新竹清華大學邱誌勇教授,政治大學李世暉教授,崑山科技大學劉現成教授,實踐大學李瑞元教授,還有長年推動研究的鄭綸博士與每月讀書會的同仁。

  最後要特別感謝兩位好友。一位是東京駒澤大學的川崎賢一教授,由於他數度安排我到日本長居訪學,讓我深深地體會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對自身國族文化,比日本還要執迷且自傲的,也沒有幾個民族像日本那樣行事嚴謹有序,處處講究細節與周詳。另一位是英國劍橋大學約翰.湯普生(John B. Thompson)教授,經由他的安排,讓我有幸長年沉浸於劍橋這個學術聖地,期許跟隨著先賢哲人的步伐邁向卓越之境。只是多少年下來深深地領悟到,這個卓越之境真是無邊無際,永遠看不到盡頭,而身為一個學者唯一該做的就是─毫不猶豫地堅持,再堅持!

  現在書出版了,也是該還債的時候了。當初我們非常鍾意法國卡皮克(Lucien Karpik)教授的一篇著作(即本書的第一章),我特別與他聯絡徵求轉譯的許可,這位年高德劭的尊長對我許久未與他聯絡甚是在意,說什麼都不肯同意,除非我保證,當本書問世後,會帶著熱騰騰的版本到巴黎,和他一起喝杯咖啡,並由他請客,甚且他把地點都選好了。因此,現在當務之急即是上網查詢航班行程,開啟下一個旅程了。
 
李天鐸
2021 年11 月12 日於台北石牌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某個章節後,我忍不住跑去誠品晃了一圈,想看看現在書店裡那些擺在最顯眼位置的文創商品,是不是真的如書中所提,只是在進行一場廉價的「符號挪用」。過去我們總覺得,只要加上「設計師聯名」或是「限量版」的標籤,東西的價值自然就水漲船高。但這本書的觀點,顯然更往深處挖。它讓我開始質疑,那些所謂的「美學經濟」,究竟有多少比例是建立在堅實的文化底蘊上,又有多少只是純粹的市場操作。這種由內而外的反思,其實很考驗讀者的定力。畢竟,我們每天被各種網紅和業配轟炸,很難不被表面的光鮮亮麗所迷惑。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及時的警鐘,提醒我們在享受美感經濟帶來的便利和愉悅時,別忘了去探究那個「價值」背後的生成機制。我個人覺得,對於想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真正做出有國際視野的文創品牌的人來說,光是理解這一層次的區辨,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评分

如果以一個在業界摸爬滾打一段時間的人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章節編排邏輯,幾乎是為了解決產業痛點而設計的。當市場進入飽和期,產品的差異化不再是靠功能取勝,而是靠「故事」和「認同感」。這本讀本的結構,似乎正是在拆解如何建構這種高階的認同感——也就是所謂的「美學經濟」。我特別好奇,它對於數位轉型和IP授權這塊是如何切入的。畢竟現在的文化商品,很少是單點作戰,多半都是跨載體、跨平台的。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實戰模型,讓我們知道如何將抽象的「美學資本」轉化為可衡量的商業回饋,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面,那將是極大的助益。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努力想在傳統製造基礎上,嫁接高附加價值服務的企業來說,這種「如何量化非量化資產」的探討,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我希望它能帶來一些紮實的策略工具,而不僅僅是提供一些美好的願景。

评分

這本《文化創意產業讀本II:象徵價值與美學經濟》的封面設計,乍看之下有點沉穩,但仔細品味,那種設計感其實蠻有深度的,完全不像坊間那些流於表面的文創產品說明書。我特別喜歡它在顏色搭配上選用的那種低飽和度的灰藍和米白,給人一種知識分子在閱讀時的沉靜感,不會過度煽情或譁眾取寵。你知道嗎?很多時候,台灣的出版品在封面設計上,總是卡在「太學術」和「太商業」這兩個極端之間,但這本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似乎找到了一個絕妙的平衡點。它讓我覺得,這不只是一本教科書或工具書,更像是一本邀請你進入高階思辨場域的門票。光是光碟(雖然現在很少用光碟了,但假設這本有附帶的視覺輔助材料的話)的設計理念,如果能像封面一樣有質感,那絕對是加分不少。整體來說,這種設計語言,傳達出來的訊息是:我們談的不是曇花一現的流行,而是需要長期耕耘的價值體系。這在現在這個追求快速變現的時代,顯得格外珍貴。我會期待內文的論述,能承接住封面所營造出來的這種嚴謹而優雅的氛圍。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充滿了「辯證性」的張力。它似乎不斷地在拉扯「文化」的純粹性與「經濟」的現實性之間的矛盾。這正是台灣文創產業當前最糾結的地方:我們想保留文化的根,卻又必須面對市場的殘酷。我覺得,作者並沒有試圖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將這個複雜的兩難攤開來,邀請讀者共同面對。這種處理方式,比那種販賣「成功學」或「快速致富指南」的書要高明得多。它更像是一份長期發展的路線圖,而非短期獲利的秘笈。對於剛從校園走出來,還懷抱著滿腔熱血,卻又對商業規則感到迷惘的年輕世代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宏觀的架構,讓他們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它的價值不在於告訴你「該做什麼」,而在於讓你深刻理解「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進而培養出獨立的批判性思維。

评分

從行文風格來看,這本讀本的作者群顯然是下過苦功的,他們沒有將複雜的理論用過度艱澀的學術術語來包裝,而是努力用一種「對話式」的方式來引導讀者思考。這點非常符合台灣讀者近年來對知識普及化的期待。我注意到,在闡述「象徵價值」時,作者引用了好幾個我們在地熟悉的案例,例如某個老工廠轉型的故事,或是某個地方創生計畫的得失,這種在地化的視角,立刻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讓我們感覺到,書裡討論的不是遙不可及的歐美理論,而是活生生地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課題。然而,這種親切感並不代表內容會流於膚淺;相反地,他們能在親切的表述下,依然保持著對理論框架的嚴謹結構。這種「好讀而不失深度」的拿捏,在台灣的學術類書籍中,其實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畢竟,要讓非本科系的讀者願意翻完一整本深入探討經濟與美學交織的書籍,是需要高超的敘事技巧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