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與土:現代奴隸、生態滅絕,與消費市場的責任 (電子書)

血與土:現代奴隸、生態滅絕,與消費市場的責任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文.貝爾斯
图书标签:
  • 现代奴隶制
  • 生态灭绝
  • 消费主义
  • 环境伦理
  • 社会责任
  • 可持续发展
  • 人权
  • 全球化
  • 伦理学
  • 环境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人權被踐踏,大地亦在淌血

即使在人權昌明的時代,奴隸仍然存在。
貧窮、天災、戰亂,剝奪了他們的尊嚴與生計。
為了求生,他們被迫從事對地球生態傷害最大的產業。
3580萬奴隸對地球的傷害,僅僅次於人口數億的中國與美國。

以暴力、詐欺宰制奴隸的犯罪集團,
同時也是自然環境最兇殘的破壞者。
可喜的是,終結這一切,比想像的容易。

  【孟加拉】舒米爾一家人生活在沿海的桑達爾班斯群島上,那裡是世界上最大的魚蝦供應產地之一。16歲的時候,人口販子來到他的家中,答應給他的父母2000塔卡(約1000台幣),包吃包住,還有更多的錢,讓他去島上幫忙宰殺清洗海上捕來的魚獲。但到了島上,他過著奴隸般的生活,吃不飽、穿不暖,拿不到任何一毛錢,卻得日以繼夜的工作。睡眠剝奪導致精神渙散,精神渙散導致他們經常在工廠裡受傷。營養不良、衛生條件不佳,更讓他們苦於腹瀉、發燒。傷者無法得到醫療,許多同伴因此病死。其中兩個年幼的同伴甚至遭到守衛的強姦……

  【迦納】亞伯拉欣是誠實的穆斯林,在父母相繼雙亡後,隨著叔叔一起流亡迦納南方的金礦區討生活。礦場老闆承諾他們只要辛勤工作就能存到錢,然而,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地在岩壁上敲鑿、在礦坑裡挖掘、在烈日下賣命搬運一籃又一籃的礦石,老闆總是不付錢,因為他們微薄的所得尚不足償還他們的伙食費、工具費,以及看病的錢。他們沒有看穿這是奴隸主慣用的「債務陷阱」,虔誠的他們只是對自己的不夠努力感到自責。有一次在礦坑裡他被落石擊昏,醒來後的醫療費又為他增添了400美金的債務……

  對生活在富裕、安定、法治保障完備之中的台灣人來說,「奴隸」似乎是一個遙遠的概念。然而,像是舒米爾、亞伯拉欣這樣的苦命人其實在全球高達3580萬人(2016年的統計)。他們或是遭遇戰亂、或是被天災摧毀了原本的農田,或是僅僅因為過於貧窮,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人蛇集團哄騙,最後因為暴力脅迫或債務陷阱淪為所謂的「現代奴隸」(modern slave)。

  本書作者凱文·貝爾斯(Kevin Bales)是現代奴隸領域的專家,為了撰寫本書,他費時七年,拜訪了遭到軍閥戰火肆虐的剛果錫礦場、孟加拉南方的養蝦場、迦納的金礦場,在巴西被非法暴力集團濫墾的熱帶雨林,透過對倖存者、廢奴工作者的親自訪問與各種調查,記錄下非法的人口販賣、奴役、性侵、詐欺的慘狀,同時思考解決之道。

  人權侵害 = 生態滅絕

  在他的記錄過程中,貝爾斯開始注意到另一個罕為人知但極其重要的事實:奴隸存在的地方,也存在大規模、殘忍無情的環境破壞與生態滅絕,包含破壞紅樹林、森林砍伐、殺害野生動物、排放溫室氣體、毒害土壤與水源等。奴隸都出現在非法的產業之中,而且都是難以查緝的地點,如深山或叢林深處等人煙罕至之地。既然連人的性命與尊嚴都不顧了,更遑論任何對環境的保護與尊重。於是,大片有高度經濟與環境價值的樹木被砍伐,土壤遭到汞、硫酸等毒物的汙染、原始生態遭破壞,大地原本具備的碳捕捉與碳固存能力也一點一滴的瓦解……

  從數字上來看,雖然2016年全球的奴隸人口約3580萬人,但整個非法奴隸產業產生的碳排放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碳排放者。以2010年的數據來看,全球的碳排放總量在318至331億噸之間,但僅僅是以奴隸為勞動力的非法森林砍伐導致的碳排放就高達25億噸,這個數字超過印度全國與整個非洲的排放量。

  更重要的是,這一切對人與壞境的破壞,不只是發生在遠方、與我們生活無關的事。貝爾斯藉著爬梳物品的供應鏈,讓讀者了解到這些破壞如何與我們的日常環環相扣。我們餐盤上的佳餚,可能就是孟加拉的血汗鮮蝦,建立在摧毀紅樹林和對童工的虐待。身邊的電子產品,可能就藏有來自剛果的鈳鉭鐵礦,從武裝民兵運作的奴役營地中開採出來。手上的金戒指,也可能是來自迦納,透過奴工用傳統方式,以有毒物質鍊洗出來的金子。然而,也正因為這些染上鮮血的現代奴隸的產物與我們息息相關,產業鏈末端的消費者其實掌握了打擊非法產業、終結奴隸的權力:只要我們願意多盡一點心力,不再消費染上鮮血的商品,或是要求生產商提供層層生產環節都沒有使用現代奴隸的證明,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拯救奴隸 = 永續發展

  《血與土:現代奴隸、生態滅絕,與消費市場的責任》字裡行間展現出對我們所在的自然環境的敬畏與尊重,反思人性的尊嚴與價值。我們可以讀到作者對人權與生命深刻的關懷,更透過作者的文字,看見倖存者的堅韌;環境保護者、廢奴運動者在面臨強敵環伺時寧死不屈的勇氣、看見執政者改革的決心,更看見企業和消費者如何可以盡我們的心力,推動改變的發生。更重要的是,作者憑藉著對奴隸現場的親身採訪調查,以及對整個產業鏈的研究,鏗鏘有力地宣示:奴隸不是不能徹底消除,改變是可能的,而且一點都不難,只要我們願意從自己開始。

  危機也正是轉機所在。3580萬的現代奴隸雖然對地球造成不成比例的巨大傷害,然而,正面觀之,當代奴隸的數量已經來到世界歷史上最少的程度,依靠奴隸運作的產業的產值也下降到歷史性的新低點。在全世界各國,奴隸都是非法的,終結奴隸是各國政府、人權團體、環保組織的共識,而終結奴隸所需要的資金,以全球經濟規模來看根本微不足道,但其經濟與環境效果卻非常巨大。也正因為如此,只要能消滅奴隸體制,對維護地球環境生態、改善碳排放,將收事半功倍之效。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羅秉成(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發言人)
  聯合推薦──李麗華(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楊智強(《報導者》記者)

推薦好評

  「這是一本重量級的著作,揭示了地球生態的惡化與地球上最弱勢的一群人的處境的惡化兩者之間的循環關係。對那些認為地球擁有無盡的資源任由人類揮霍的思維來說,本書是一個振聾發聵的提醒。」──美國著名環保人士、《地球·地殏:如何在質變的地球上生存?》作者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完全不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侧重于探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及其对艺术和文化生活的影响。 --- 书籍简介:钢筋水泥上的缪斯:19世纪末欧洲城市化浪潮中的艺术转型与社会镜像 作者: [此处假设一位作者姓名,例如:伊芙琳·里德] 出版社: [此处假设一家出版社名称,例如:历史文脉出版社] 出版年份: [此处假设一个年份,例如:2023年] 页数: 约650页 --- 导言:巨变时代的开端 《钢筋水泥上的缪斯》深入剖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大陆,一个被工业革命的余烬和现代化建设的洪流所重塑的时代。这不是一部关注宏大政治事件或军事冲突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生活世界”的细致考察——聚焦于城市作为新型社会结构、文化熔炉和艺术前沿阵地的崛起。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现代性的加速进程,特别是城市空间的剧烈扩张,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经济活动,更彻底颠覆了艺术的创作主体、接受方式以及其社会功能。 本书将读者带回到巴黎的林荫大道、维也纳的环城大道、柏林的工业区以及伦敦的泰晤士河畔,探寻在这片钢筋水泥与煤烟构筑的景观中,艺术家们如何挣扎求生、如何进行反思,以及如何开创出全新的表达语言。 第一部分:城市的诞生与艺术家的迷失 第一章:摩天楼的阴影与“群众”的觉醒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城市化作为历史性转折点的地位。大规模的人口涌入都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密度和匿名性。作者详述了城市规划的革命,从奥斯曼对巴黎的改造到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萌芽,分析了空间治理如何成为权力的新形式。 艺术家的身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宫廷或教会的附庸,而是挣扎于新兴资产阶级赞助体系和不断扩大的大众消费市场之间的“局外人”。本章详细考察了咖啡馆、沙龙和新兴的画廊如何取代旧有的赞助模式,成为艺术孵化和交流的场所。特别关注了“波西米亚”群体的兴起,他们对传统道德的反叛,是城市空间中异化的直接投射。 第二章:光线、速度与感官的超载 现代都市生活对人类感官系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电灯、有轨电车、留声机和摄影术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本书认为,这种感官超载是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爆发的直接催化剂。 艺术家们,特别是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家,试图捕捉流动的瞬间、光影的无常以及城市交通的节奏感。本章深入分析了莫奈笔下的车站景象,以及德加对剧院和舞女的观察,揭示了他们如何用短促的笔触和破碎的色彩来模仿现代生活速度下的视觉体验。同时,对“奇观”的迷恋——如大型百货公司、展览会和城市夜景——被视为艺术家对工业奇迹的一种复杂混合了敬畏与焦虑的回应。 第二部分:空间重构与形式的解体 第三章:内部世界的景观: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张力 随着家庭结构在拥挤的公寓中被压缩,私密空间的概念受到了挑战。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复装饰风格(如新艺术运动的某些倾向)被视为对过度暴露和僵硬社会规范的反抗。 作者对比了海报艺术和室内设计的发展。公共广告牌的爆炸式增长使得艺术品从私人领域涌向街头,形成了公共视觉景观的竞争。在室内设计领域,诸如霍夫曼和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师,则试图通过简洁、功能化的几何造型来创造一个脱离传统历史包袱的“现代居所”,这反映了对外部混乱城市环境的心理防御机制。 第四章:机器美学与艺术的机械复制 本部分聚焦于机器生产对艺术本体论的冲击。福特主义尚未完全成型,但工厂的流水线逻辑已经渗透到创作领域。本章重点讨论了未来主义的兴起。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者们不仅赞美速度和机器,更试图将艺术创作本身也“机械化”和“去个性化”。 本书细致分析了立体主义对传统透视法的颠覆,认为这种对单一视角的放弃,是对城市中多重、同时发生的观察角度的视觉模仿。通过分解物体并将其重组在二维平面上,立体主义者实际上是在模拟身处复杂城市网格中观察事物的思维模式。 第三部分:声音的入侵与文化的抵抗 第五章:爵士乐的幽灵与都市的节奏 城市不仅仅是视觉的舞台,更是声音的剧场。本书探讨了新音乐形式,特别是新兴的爵士乐和受其影响的古典音乐,如何成为城市化经验的声音载体。 作者分析了德彪西和拉威尔如何吸收了异域的和声色彩和城市夜晚的氛围,创造出流动、模糊的音乐质感,以对抗德奥传统中那种严格的结构主义。在东欧和中欧,如布拉格和布达佩斯,民族主义音乐家如何利用城市中不同文化交汇产生的紧张感,创作出既现代又根植于本土的“城市民谣”。 第六章:文学的深度与小说的迷宫 现代主义文学的巨著,如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作品,被视为对城市心理体验的最深刻记录。这些作家通过“意识流”技术,试图捕捉个体在大规模社会结构下,内心世界复杂、跳跃且充满联想的内在对话。 本书将城市的“迷宫”隐喻与小说叙事的非线性结构进行对照。在城市中,方向感和确定性丧失,个体必须在无数选择和信息流中导航;同样,现代主义小说也拒绝提供清晰的道德指南或统一的叙事终点,迫使读者像现代都市人一样,主动构建意义。 结论:现代性的双刃剑 《钢筋水泥上的缪斯》总结道,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革命,本质上是对城市化带来的深刻社会心理震荡的回应。艺术形式的破碎、抽象化和对新材料的采纳,并非是对旧传统的轻率抛弃,而是在新技术、新空间和新社会群体面前,艺术家们寻找新“真理”和新“秩序”的艰辛努力。本书为我们理解现代艺术的起源提供了一个立足于社会地理和感官科学的全新视角,揭示了艺术家是如何在钢筋水泥的巨大阴影下,捕捉并重塑了现代生活的复杂灵魂。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首次将城市规划史、感官研究、艺术史和文学批评进行深度对话。 丰富的视觉案例: 收录了大量罕见的一战前夕的建筑草图、海报设计以及私人信件插图。 拒绝简化论: 强调现代主义并非单一的“进步”,而是对社会裂痕的复杂、矛盾的回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文.貝爾斯(Kevin Bales)


  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是當今世界研究仍然存在的奴隸制度的權威,也是「解放奴隸」(Free the Slaves)的共同創始人和前任主席。「解放奴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權組織「反奴隸國際組織」(Anti-Slavery International)的美國姐妹組織。他同時也是《全球奴隸制指數》(Global Slavery Index)的共同編撰者,該指數是當今全球各界瞭解奴隸問題之嚴重性最權威的參考指標。

  曾著有《可被遺棄之人:全球經濟下的新奴隸》(Disposable People: New Slavery in the Global Economy),該書深入探索泰國的性產業、茅利塔尼亞的水資源稀缺、巴西的木炭生產、印度的農業,以及巴基斯坦的燒磚業,並被屠圖大主教譽為揭露當代奴隸之殘酷現實的傑出學術研究。另外與人合著有《隔壁的奴隸:今日美國的人口販賣與奴役》(The Slave Next Door: Human Trafficking and Slavery in America Today)、《現代奴隸:兩千七百萬人的秘密世界》(Modern Slavery: The Secret World of 27 Million People)等書。

譯者簡介

江玉敏


  出生於高雄,成長於屏東,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畢業。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發展學學院(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of University of Sussex)碩士畢業。曾於2015年在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交換學生一年,並在2016年於坦尚尼亞巴加莫由鎮(Bagamoyo town)的當地天主教大學中工作一年。作為港口的巴加莫由是東非當年奴役貿易的必經之地,也是後來19世紀時,東非終結奴役工作的主要地點。她在東非的經驗與見聞刊載於《皇冠雜誌》的《故事東非》專欄之上。

  現於英國擔任Humanity Research Consultancy創辦人。該組織作為一間社會企業,致力於透過提供顧問與研究服務,終結現代奴役與人口販運,推動人權與勞權保障,曾在2019年競選成為英國劍橋大學育成孵化器的培育新創之一,並於2021年獲選為「最佳打擊人口販運與現代奴役顧問公司」(Best Human Trafficking & Slavery Research Consultancy 2021)。

  玉敏也在天下《獨立評論》擔任專欄作者,分享她的社會觀察。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施逸翔
推薦序(二):羅秉成

第一章    啟程
◎看不見的奴工、看不見的傷害
◎打破循環

第二章    手機、錫礦與奴隸
◎東剛果的戰亂
◎屠殺與奴役的循環
◎十九世紀的美國如何獵捕黑人?
◎美國如何結束奴役制?
◎奴役即強姦
◎精神創傷
◎衝突中人們的生活
◎大猩猩之死
◎維龍加的木炭

第三章    錫從哪裡來?
◎一座錫礦山的沉淪
◎武裝團體入侵
◎錫的全球供應鏈:從地底到走出非洲
◎錫的全球供應鏈:電子場工廠的上游與下游
◎錫的全球供應鏈:全球知名品牌與零售商
◎錫的全球供應鏈:你與我
◎和平之後的新挑戰
◎我們創造了這個市場
◎戰爭不是唯一的因素

第四章    消失的紅樹林
◎被老虎吃掉的男童
◎廉價海鮮席捲市場
◎建造養蝦場
◎養蝦場裡的女人們
◎跛行的孟加拉
◎保護海岸的紅樹林
◎如果桑達爾班斯消失不見……

第五章    失速的暖化
◎暖化由何而來
◎四倍的儲存量
◎奴隸誕生於社會崩解之處
◎燒炭、燒磚,燒輪胎
◎地球之肺
◎非法伐木的危害
◎終結奴役其實很容易
◎在地的努力與跨國合作
◎反奴役是當務之急
◎尚卡爾的同伴

第六章    黃金的代價
◎礦場裡的謊言
◎誠實的小奴隸
◎黃金海岸淪為奴隸海岸
◎窒息的恐懼
◎致命的肺矽病
◎汞之毒
◎一粒金子的誕生
◎遠端遙控的金主
◎他們為什麼不逃走?
◎天真的小奴隸

第七章    記憶之屠殺
◎沒有記憶的人
◎挖掘與清洗
◎合法的與非法的礦場
◎勞動檢查員
◎五美元就可以帶來改變
◎亞伯拉欣的祈禱

第八章    當森林倒下
◎魯拉推動持來的改革
◎奴隸主的反擊
◎前往北部荒原
◎一位倖存者的故事
◎沒有土地的人
◎兇殺現場
◎難以查緝的短期奴隸
◎堅果樹與養牛夢
◎槍桿子就是法律
◎克勞迪奧夫婦的犧牲
◎我們願意付出多少?

第九章    解答沒有我們想像的遙遠
◎大地的荊棘
◎開心家庭農場
◎來自農民合作社的可可
◎塔博卡錫礦場
◎生物燃料是轉機還是危機?
◎終結甘蔗糖廠上的奴隸

第十章    你無法假裝不知道
◎我們的選擇關係到存在的意義
◎向我們的孩子學習

附錄
謝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9241
  • EISBN:978626712928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在知識密度的呈現上,簡直像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智力挑戰,對於我這個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某些關於供應鏈金融或複雜的國際貿易規則的闡述,確實需要反覆咀嚼才能領會其深意。但正因為如此,它提供的深度遠超那些只停留在道德批判層面的作品。它強迫讀者從「消費者」的角色跳脫出來,去理解自己是如何被捲入這場全球資本運轉的巨大齒輪中。我發現,作者在論述的過程中,不斷地在質問讀者:你的「方便」值多少代價?而這個代價,不只是金錢上的,更是關於未來世代生存權利上的。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權力結構的描繪,不是簡單的「好人」與「壞蛋」的二元對立,而是揭示了一種權力如何透過制度設計,將責任無限稀釋、轉嫁的過程。當你讀完,你會感覺到,你過去對於「市場自由」的美好想像,被徹底打碎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複雜現實的敬畏與警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套理解當代世界運作的底層邏輯工具,即便只是理解了冰山的一角,也足以讓人對未來感到憂慮。

评分

閱讀這本鉅著的過程,簡直像是一場漫長的精神洗禮。它不像一般暢銷書那樣追求快速的閱讀體驗,它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塊沉甸甸的基石,需要時間消化吸收。我個人最感觸良深的部分,是作者對於「道德責任」的歸屬探討。在一個高度分工的現代社會,我們很容易將「我只是個小螺絲釘」作為不作為的藉口。然而,這本書卻巧妙地指出,正是無數「小螺絲釘」的集體選擇,才共同建構了這個龐大的、正在自我毀滅的系統。書中的語氣是強硬的,但其核心卻是一種深沉的悲憫,是對那些在系統中被犧牲的生命,以及對我們自身被剝奪的道德主體性的哀悼。讀完後,我對「選擇」的重量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認為只要自己少買一件東西就算盡責了。它促使我去思考,如何在這個巨大的系統中,找到那些我們可以施加影響、甚至可以稍微扭轉局勢的關鍵節點。這本書的影響力,不在於它讓你多麼憤怒,而在於它讓你多麼清醒地意識到,改變的起點,始於對現狀的徹底認知與不妥協的質問。

评分

說實話,在台灣社會,我們很習慣將環境問題與「環保人士」連結,將勞工權益問題與「工運團體」劃清界線,彷彿這些是少數人關注的邊緣議題。但這本書最顛覆我思維的地方,是它將這些議題徹底地「主流化」了,它用一種極為無情的筆法證明:這些都不是邊緣問題,而是我們每個人日常息息相關的生存問題。作者的文風相當堅定,沒有太多溫情脈脈的呼籲,更多的是一種不容置喙的論斷,讓你不得不正視他提出的每一個論點。我特別喜歡他對「進步」這個詞的解構,在書中,「進步」往往是建立在對某個群體或物種的犧牲之上,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定義,什麼才是一種真正永續的發展。我會推薦給那些總覺得「事情很複雜,所以不關我的事」的朋友們,因為這本書就像一個引路人,用極其清晰的步驟,把你從那種「事不關己」的舒適區拉出來,讓你看到事件的全貌,那種被觸動的震撼,是無法用三言兩語帶過的。

评分

說真的,第一次接觸到這類型的專題書籍,我的內心其實是抱持著一絲懷疑的態度的。畢竟,我們台灣社會對於「進步」和「便利生活」的追求是如此熱切,許多人寧願相信眼不見為淨,也不願意深究背後的代價。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卻是一種冷靜到近乎殘酷的理性剖析,它避開了過度煽情的口號,而是用紮實的數據和案例,構築了一個無可辯駁的邏輯網。我尤其佩服作者在結構上的安排,那種層層遞進,由微觀的個人選擇如何匯集成宏觀的系統性壓迫的描繪,非常具有說服力。它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解方」,這點我認為是它極為誠懇之處——因為真正的系統性問題,哪有那麼容易一本書就能解決?它更像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讓你意識到,你我每天生活中的「理所當然」,其實是建立在地球另一端的極度不公之上。當我讀到關於某些特定產業的生態破壞細節時,那種震撼程度,遠超過過去在新聞上看到的任何畫面,因為書中加入了更多人為決策的脈絡和背後的利益糾葛,讓整個事件從單純的災難,昇華為一場有預謀的「系統性謀殺」。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本身就充滿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那種暗沉的色調和粗獷的字體,讓人一看就知道內容不會是輕鬆愉快的讀物。我得說,光是光是翻閱那些章節標題,就足以讓人心頭一緊,彷彿被拉進了一個難以迴避的道德困境之中。我本來以為,作為一個在資訊爆炸時代長大的台灣讀者,對於「剝削」和「環境議題」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免疫或麻木,畢竟媒體上每天都有類似的報導。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只是陳述事實,它更像是用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切開了現代消費體系中最幽微、最不願被觸碰的那些連結。它不跟你玩虛的,而是直接把你拉到最底層的生產線旁,讓你真切感受到那種無法喘息的重量。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資料搜集上的那種近乎偏執的認真,那種跨越國界、追蹤供應鏈的決心,使得書中的論述紮實得讓人無處可逃。這絕對不是一本適合在通勤時輕鬆翻閱的書,它需要你備好一杯濃茶,靜下心來,準備好面對一些可能顛覆你日常認知和消費習慣的殘酷真相。讀完之後,我常常會對自己剛買下的那件衣服、剛喝下的那杯咖啡產生一種複雜的情緒,那種罪惡感與無力感交織的滋味,久久無法散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