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抗爭:1977—2019臺灣社會運動 (電子書)

非暴力抗爭:1977—2019臺灣社會運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佳善
图书标签:
  • 臺灣社會運動
  • 非暴力抗爭
  • 社會運動
  • 臺灣歷史
  • 政治運動
  • 公民運動
  • 民主運動
  • 1977-2019
  • 電子書
  • 臺灣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臺灣社會運動同時存在「非暴力化」、「頻繁化」及「多樣化」的發展特徵,無論在國際文獻及新興民主國家,乃至西方民主國家中都是相對少見的。作者蘇佳善曾任警務人員,後轉至內政部參與管理社團的工作,參與管理示威人群、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因工作關係得以長期觀察臺灣逾30年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變遷。

  在本書中,蘇佳善爬梳警政署自1987年至2019年集會遊行逾19萬3千餘次統計資料、人民團體統計資料、政黨統計資料、中央選舉委員會歷屆公職選舉資料(包括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及直轄市暨縣、市長等政治選舉活動)、司法院對集會遊行及言論自由的解釋、《集會遊行法》等相關法規文獻資料,並蒐集媒體報導及網路評論文獻、訪談長期從事社會運動的領袖人物,篩選較具代表性的社會運動案例,就臺灣解嚴前後社會運動發展的演進,進行整理、分析、比對與歸納。他期待臺灣社會運動的發展經驗,未來可以在國際社會運動理論及非暴力抗爭運動比較中成為一個新的研究案例。

本書特色

  ★爬梳警政署統計資料,篩選具有代表性的社會運動案例,分析歸納臺灣社會運動與眾不同的趨勢!
  ★攤開四十餘年臺灣社會運動史,見證臺灣民主轉型與社會變遷!

各界推薦

  朱金池(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管理學院教授兼院長)
  江明修(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
  何明修(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林保華(香港政治評論家)
  胡忠信(政治評論家、政論節目主持人)
  徐世榮(惜根台灣協會理事長)
  張五岳(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張博雅(前監察院院長)
  陳健民(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香港「占中三子」之一)
  陳國恩(前內政部警政署署長)
  謝立功(台灣民眾黨秘書長)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歐陽新宜(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專文導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非暴力抗爭:1977—2019臺灣社會運動 (電子書)》无关。 --- 图书名称:山海的回响: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与生态智慧探微 作者: 李文渊 著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页数: 488页 装帧: 精装 定价: 880元 --- 导言:重返天人合一的古老视域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中关于自然、生命与宇宙的深层认知。在当代全球环境危机与生态伦理困境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先秦至魏晋时期那些被现代性逐渐遮蔽的自然观与生态智慧,已成为构建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迫切需求。本书并非简单地对古代文本进行考据,而是试图通过跨学科的视角——融合哲学史、思想史、宗教学以及生态学理论——构建一套理解古代“天人关系”的复杂图谱。 作者李文渊教授,当代著名思想史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早期哲学中“关系性”思维的研究。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动态张力的、不断被诠释和实践的知识体系,它深刻地影响了古代的政治、艺术、医学乃至日常生活的美学取向。 全书分为“溯源”、“思辨”、“践行”与“回响”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勾勒出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完整脉络。 第一部分:溯源——神话、巫术与宇宙秩序的初探 本部分考察了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文化根源,追溯其在早期社会结构和宇宙观中的体现。 一、图腾崇拜与地域精神: 探讨了早期部落社会对山川河流的拟人化认知,分析了“山神”、“河伯”等信仰形态如何构建起人与特定地理环境间的初级伦理联系。书中特别引入了考古学和人类学资料,比对了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中出土的与动物、自然元素相关的器物,论证了早期的“敬畏”是如何演化为后来的“节制”。 二、阴阳五行:宇宙的生成与运作模式: 详细梳理了阴阳学说和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框架,阐释其如何超越了单纯的术数范畴,成为理解物质世界、生命节律乃至社会治理的元模型。作者强调,五行并非是机械的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周期性的“转化论”,是古代中国人处理不确定性和变化的思维工具。 三、早期文献中的“自然”意象: 集中分析《尚书》、《诗经》等早期典籍中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考察“风”、“雨”、“雷”、“电”等元素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揭示古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变化来预测人事吉凶,并以此规范自身的行为模式。 第二部分:思辨——先秦诸子的自然本体论与方法论 本部分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轴心时代”,探讨诸子百家如何从不同维度建构了对“道”与“自然”的理解。 一、儒家:仁爱、礼序与“中庸”的生态诠释: 本章深入辨析孔子与孟子对“天命”和“性”的观点。作者认为,儒家的“仁爱”概念,从人与人之间的扩展到人与万物,其核心在于维护一种和谐的“关系结构”。重点阐述了“中庸之道”在生态层面的体现,即寻求适度、避免极端,反对任何形式的过度开发或肆意僭越。同时,分析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讨论其在促进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发展中的双刃剑效应。 二、道家:无为、自然与返璞归真: 这是本书最核心的章节之一。老庄思想被置于生态哲学的核心地位。重点剖析“道”的本体论地位——作为万物之源却不可名状,以及“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顺应事物本性的最高效能。书中引用大量篇章,阐释了“知足常乐”、“知止不殆”如何构成了对现代消费主义和无限制增长的深刻批判。 三、墨家:兼爱、节用与科学的萌芽: 区别于浪漫化的道家描述,本章探讨了墨家对资源分配的功利主义考量。墨家的“节用”观是基于对有限资源有效利用的理性计算。作者认为,墨家对工程技术与自然规律的尊重,体现了古代朴素的系统工程思维,即在改造自然时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平衡。 四、名家与阴阳家:逻辑建构与宇宙模型: 简要探讨了名家对事物界限的辩论,及其如何间接促进了对自然分类和认知的精确化。阴阳家则被视为试图为古代生态现象提供一个全面、自洽的解释体系的早期科学尝试。 第三部分:践行——魏晋风度、山水文学与生活实践 此部分将理论探讨转向实际的文化景观与生活形态,考察生态智慧如何在艺术、宗教与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变异。 一、魏晋玄学中的“旷达”与“逍遥”: 探讨了竹林七贤等士人阶层对僵化教条的反叛,如何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沉浸式体验,来实现精神的超脱。这种“逍遥游”体现的,是对人工秩序的反思和对自然秩序的回归,是社会压力下个体寻求生态平衡的一种精神策略。 二、山水画的兴起与空间伦理: 分析了东晋至唐代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山水画不仅仅是风景描绘,而是一种“卧游”的实践,是人将自身嵌入宏大宇宙图景中的尝试。通过对“留白”、“点景”等技法的分析,揭示了画中人与山石的比例关系,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对“小我”与“大我”关系的微妙处理。 三、道教的存生养性与“符箓”自然观: 探讨了道教如何将生态智慧融入身体实践。从炼丹术对物质转化的探索,到气功导引对生命能量的调和,道教提供了一套微观层面的“人与自身自然”的调节方法,强调人体的微观世界必须与宏观宇宙的节律保持同步。 第四部分:回响——当代意义与生态现代性的反思 本书的收束部分,着眼于古代智慧在当代语境下的重估与激活。 一、现代性对生态关系的切割: 批判性地分析了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二元对立(主体/客体、人/自然)思维,如何导致了生态危机的爆发。重点剖析了这种切割如何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进程。 二、激活传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本章提出,中国古代的整体性、关系性思维,可以为当前推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深厚的哲学资源。例如,如何将“天人合一”的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原则;如何利用“中庸”思想来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三、从“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共生”: 作者总结认为,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主仆关系,而是一种伙伴关系。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启发读者重新审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倡导一种更具谦逊、更注重长远和谐的生存哲学。 结语:未竟的对话 《山海的回响》是一次漫长而细致的田野考察,它试图重建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困境的桥梁。本书论证了中国古代文明,在其最深沉的哲学内核中,早已孕育出成熟且富有生命力的生态伦理。这些回响,在当今世界寻求出路的时刻,依然清晰可闻。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融汇哲学、历史、考古与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文本细读: 对《道德经》、《庄子》、《孟子》等核心文本进行了富有洞见的重新解读。 图文并茂: 附录收录了多幅与山水哲学相关的古代绘画拓本与地图,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与审美体验。 学术前沿: 对“中国环境史”和“中国生态哲学”的边界进行了积极的拓展和定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佳善


  澎湖人,中央警官學校(中央警察大學前身)畢業。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歷任內政部新聞科科長、內政部社會司社會團體科科長、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社會團體科科長、職業團體科科長、合作行政管理科科長。

  個人著作:
  《民主推進器:兩岸三地的公民社會》
  《中華民國合作社法規彙篇》

  合著:
  《臺灣合作社運動發展史》

  專業領域:
  行政管理、人民團體政策與實務、非營利組織、社會運動、合作事業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深入剖析臺灣社會運動發展的全貌/朱金池
推薦序 見證解謎臺灣經驗/江明修
推薦序 體制外促成社會變遷之策略與觀察/何明修
推薦序 社會運動帶來新的價值──以反對浮濫土地徵收抗爭為例/徐世榮
推薦序 彌足珍貴的臺灣和平抗爭經驗/陳健民
推薦序 加速民主、自由及開放的臺灣社會運動經驗/陳國恩
推薦序 社會運動的重要啟發/謝立功
導讀/歐陽新宜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第一節 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 社會運動理論
第三節 非暴力抗爭理論與文獻
小結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架構
第三節 概念化與操作化

第四章 臺灣社會運動的特徵
第一節 社會運動非暴力化
第二節 社會運動頻繁化
第三節 社會運動多樣化

第五章 社會運動非暴力化因素分析
第一節 環境因素
一、全球非暴力抗爭運動
二、全球非暴力抵抗變化趨勢
第二節 政府治理
一、威權政體時期聚眾活動處理原則
二、民主政體時期集會遊行處理原則
第三節 群眾認知
一、非暴力抗爭理論的引進與實踐
二、非暴力抗爭的深耕培育
三、社運領袖菁英對臺灣非暴力抗爭觀點
小結
第四節 非暴力抗爭因素分析
一、非暴力抗爭指數
二、政黨輪替前非暴力抗爭社會運動因素分析
三、政黨首度輪替後非暴力抗爭社會運動因素分析
四、政權二度輪替後非暴力抗爭社會運動因素分析
小結

第六章 社會運動頻繁化因素分析
第一節 臺灣社會運動發展階段
一、1977年至1987年(萌芽時期)
二、1988年至1999年(成長時期)
三、2000年至2018年(新型態社會運動)
第二節 集會遊行法制化
一、司法院釋字第445號解釋
二、司法院釋字第718號解釋
第三節 結社限制的鬆綁
第四節 保障言論自由

第七章 社會運動多樣化因素分析
第一節 社會運動運用網際網路的擴大效應
一、全球化網絡社會之崛起
二、西方社會運動經驗的啟發
三、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運動
第二節 社會運動活動性質與類型
第三節 集會遊行法的違憲解釋
第四節 言論自由的解禁
一、司法院釋字第445號解釋
二、司法院釋字第644號解釋
三、刑法第100條修法的政治意涵
第五節 新興網路社會運動模式
一、全球化社群媒體的力量
二、「複製社會運動」

第八章 政治選舉活動與集會遊行活動的連鎖效應
第一節 政治選舉活動頻繁
一、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
二、省長、直轄市長暨縣、市長選舉
第二節 政治選舉活動與集會遊行的關聯性
一、中央政治選舉活動與集會遊行的因素分析
二、地方政治選舉與集會遊行活動的因素分析
第三節 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的集會遊行

第九章 非暴力抗爭
第一節 戒嚴時期
中壢事件(1977年)
美麗島事件(1979年)
中正機場事件(1986年)
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1986年)
第二節 民主政治時期
台灣農民運動(1988年)
野百合學運(1990年)
反閱兵、廢惡法運動(1991年)
反核運動(1986年-2019年)
百萬人民倒扁行動(2006年)
大埔事件(2010年至2014年)
洪仲丘事件(2013年)
太陽花學運(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
323占領行政院事件(2014年)
330反服貿遊行活動(2014年)
臺灣反年金改革行動(2016年9月3日─2018年4月26日)/軍公教反汙名要尊嚴九三大遊行(2016年)
419反年金改革抗議(2017年)
退伍軍人主導的八百壯士衝突案(2018年)

第十章 結論
第一節 主要發現
第二節 臺灣社會運動案例的政治意涵
第三節 與社會運動理論的文獻對話

誌謝辭
參考文獻

附錄 總統府前廣場大型集會遊行──1980年代遊行至2020年社會運動
1980年代遊行
1990年代遊行
2000年代遊行
2010年代遊行
2020年代遊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86905
  • EISBN:978626958694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7.4MB

图书试读



  本書係在個人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再增加臺灣從解嚴前後社會發生較具代表性、影響性與民主政治意義的非暴力抗爭社會運動個案,藉以剖析臺灣非暴力抗爭社會運動形成的背景因素。研究發現,臺灣社會運動轉型趨勢區分為三種特徵,包括抗爭運動的「頻繁化」、抗爭群體類型的「多樣化」與抗爭模式的「非暴力抗爭」,在同時間的國際比較上也屬特例。

  經由對社會運動的理論與文獻資料耙梳,本研究歸納「環境因素」、「政府治理」及「群眾認知」三項為解釋臺灣社會運動呈現「非暴力抗爭」、「頻繁化」及「多樣化」的自變項,是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

  本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法為主。研究資料來源,包含官方統計及民間媒體報導,並深入訪談臺灣社會運動中的關鍵人物。

  在官方資料方面,本研究採用了:

  1. 行政院內政部警政署自1987年至2019年集會遊行逾19萬3千餘次統計資料;

  2. 內政部自1977年至2019年人民團體統計資料;

  3. 內政部自1989年至2019年政黨統計資料;

  4. 中央選舉委員會自1989年至2020年間歷屆公職選舉資料,主要係以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及直轄市暨縣、市長等政治選舉活動;

  5. 司法院對集會遊行及言論自由的解釋;

  6. 集會遊行法等相關法規文獻資料。

  在民間資料方面:

  1. 媒體報導及網路評論文章;

  2. 對臺灣長期從事社會運動的領袖人物的非結構性訪談;

  3. 梳理臺灣具代表性的社會運動,以勾勒出非暴力抗爭社會運動,皆是本研究的重要資料來源。

  經由上述資料的分析,本研究發現:全球非暴力抗爭的氛圍、政府對社會運動的理性治理政策、群眾對非暴力抗爭效果的認知,以及民間團體維權意識的抬頭等,都是造成臺灣社會運動呈現「非暴力抗爭」、「頻繁化」及「多樣化」特徵的因素,其中又以社會運動領導者對貫徹非暴力抗爭理念與行動的體認最具關鍵性。

  證諸國內有關社會運動相關文獻,本研究對學術的貢獻在於提供實證的官方及民間資料探討臺灣社會運動轉型趨勢與特徵,並剖析臺灣社會運動發展非暴力抗爭的關鍵、運作模式及形成非暴力抗爭現象之人文因素。

  臺灣社會運動同時存在非暴力化抗爭、頻繁化及多樣化的發展特徵,無論在國際文獻及新興民主國家,乃至西方民主國家中相對少見,臺灣社會運動的發展經驗,未來或許可以在國際社會運動理論及非暴力抗爭比較中成為一個新的研究案例。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從敘事風格來看,這本電子書的編排非常流暢,雖然主題嚴肅,但作者的筆調卻保有台灣特有的那種「韌性」與「草根感」。它沒有過度使用艱澀的學術術語,使得即使是沒有法律或政治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進入狀況。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穿插了許多當事人的口述訪談片段,這些第一人稱的敘述,瞬間拉近了歷史與讀者的距離。那些關於被捕經驗、家屬探視的描述,讓人感受到政治抗爭的沉重代價,不僅僅是個人自由的犧牲,更是對整個家庭的衝擊。透過這些真實的聲音,我們得以超越官方的論述,去體察那些隱藏在宏大歷史敘事背後的個人情感脈絡。這種將微觀經驗與宏觀結構分析完美結合的寫法,是台灣社會運動史研究中極為難得的典範。它讓我們明白了,每一次的「街頭角力」,其實都是無數個普通人生活被捲入歷史洪流的縮影。

评分

老實說,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公共議題的讀者,我對這段歷史並不陌生,但這本厚重的著作,還是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和全新的理解框架。它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不只是單純地梳理了從1977年美麗島事件到2019年各類社會運動的時間軸,更著重於「方法論」的演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隨著時代進步,抗爭的工具箱也日益多元化,從早期的街頭集會、靜坐,到後期的網路動員、法律戰術的運用,甚至包括了文化創意介入等軟性手段。作者的分析極具深度,他探討了不同世代運動者之間的代溝與理念差異,這點非常真實,因為身處其中,我們經常能感受到不同群體對於「何謂正義」、「如何達成目標」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張力。尤其對後期的議題運動,比如環保、性別平權的論述,本書提供了一個宏觀的歷史脈絡,讓我們理解這些看似獨立的運動,實則都承繼著過去幾十年來累積的社會能量。書中關於「動員效率」與「訴求純粹性」之間的權衡分析,更是值得所有社運工作者深思,它展示了理想主義在實務操作中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评分

這本書的資料密度高到讓人需要反覆咀嚼,我必須承認,第一次通讀下來會覺得資訊量龐大,但正是這種紮實的考據和豐富的田野資料,奠定了它不可撼動的學術價值。它真正做到了「以小見大」,從地方性的抗爭事件切入,最終映照出整個國家政治結構的鬆動與轉變。我特別欣賞它對於「非暴力」這個核心概念的辯證探討。在面對國家暴力、警力壓制時,運動參與者如何堅守非暴力的原則,這背後需要的心理素質和組織訓練是極其嚴苛的。書中呈現的案例,有成功堅守的,也有在極端壓力下產生摩擦的,這種誠實的記錄,避免了將歷史浪漫化的陷阱。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快速資訊傳播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強迫我們慢下來,去理解每一次的抗爭行動背後,需要多少次的秘密會議、多少次的文宣設計、多少次的風險評估。它讓我們看到,非暴力抗爭並非只是口號,而是一套極其精密、需要高度紀律的行動哲學。

评分

這本書的貢獻,我認為在於它提供了一個極為清晰的「光譜圖」,讓我們得以對照台灣社會自解嚴以來,社會運動光譜是如何不斷擴大和細分的。它讓我們看到,從早期的追求「民主化」與「本土化」的核心訴求,如何逐漸擴散到環境保護、勞工權益、轉型正義等更為多元的議題群組。特別是關於世代交替的描寫,本書細緻地勾勒出不同年代運動者在價值觀上的碰撞與融合,這種內部動態的分析,遠比單純的外部觀察要深刻得多。讀完後,我對於當代台灣社會的各種爭議點,都能更理性地追溯其歷史根源,理解為何某些議題會成為社會的頑疾,又該如何從歷史的經驗中尋找超越當前困境的啟示。它不僅僅是一部歷史文獻,更像是一份操作手冊,告訴我們在面對未來的社會挑戰時,如何有效地組織、如何堅守價值,以及如何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保持清醒的批判性思維。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在台灣的每個知識分子書架上佔有一席之地的重量級作品。

评分

這本書的出現,簡直是為我們這一代人補上了一堂至關重要的社會學必修課。翻開書頁,就像走進了一條時光隧道,從戒嚴的陰影中緩緩走出,見證了台灣社會如何一步步蛻變。我特別有感觸的是,作者對於早期抗爭的細膩描寫,那種在威權體制下,人們如何摸索、如何在街頭用肉身築起防線的勇氣,讀來令人熱淚盈眶。書中不僅僅是記錄了大事記,更深入挖掘了那些關鍵人物的內心掙扎與抉擇。例如,對於一些運動的初期策略失誤,作者並沒有迴避,而是坦然分析了當時社會結構的限制,以及決策者面對巨大壓力的真實處境。這種不偏不倚,卻又充滿同理心的敘事角度,讓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史詩。它提醒著我們,今日所享有的自由,絕非理所當然,而是前人付出巨大代價換來的。每次讀到關於黨外運動如何從零星的火花匯聚成燎原之勢的段落,我都能感受到那股沛然莫之能御的信念力量。對於年輕一輩來說,這本書絕對是理解台灣民主進程的基石,它教會我們如何辨識體制內外的權力流動,以及公民主體意識如何被一點一滴形塑出來的過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