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的旅人 聖經視角下的外方人、移民與難民 (電子書)

漂流的旅人 聖經視角下的外方人、移民與難民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阮文清
图书标签:
  • 漂流者
  • 移民
  • 難民
  • 聖經
  • 外邦人
  • 神學
  • 文化
  • 社會
  • 關懷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們學會像鳥兒一樣翱翔天際,
  像魚兒一樣在水裡游來游去,
  卻還沒學會最簡單不過的──如手足般和諧共處。」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
 
  ▍「你們會歡迎我嗎?無論我來自何方、說什麼語言、膚色和宗教如何,都能彼此包容和尊重。」
  ▍「不惜一切離開,為的是尋找更好的歸宿。」
  ▍「我依靠神,相信祂對我不離不棄!」
 
  翻開聖經,映入眼簾的是人類一代代遷徙移動、尋找家園的故事。從原祖父母亞當和厄娃被逐出伊甸園、諾厄造方舟躲避洪水、聖祖亞巴郎離開故鄉、若瑟被賣到埃及、梅瑟帶領以色列子民在曠野裡流浪,到猶太人被虜充軍、飄蕩離散;就連耶穌一出生就得舉家逃往異鄉,躲避黑落德王的追殺。他們不都是離鄉背井的移民、外方人與難民?
 
  本書以廣博的視角和扎實的聖經學識,帶領讀者探尋聖經人物如何在天主的陪伴下走過顛沛流離的漫長旅程,深入淺出地探討現今移民與難民相關議題,如人口販運、難民與尋求庇護者、戰爭暴力的受害者、氣候變遷與天災、最為脆弱的婦女和兒童、圍牆和邊界、對於合法與非法移民的疑問,以及移民的貢獻等等。
 
  詳盡剖析聖經如何回應外方人、移民與難民,尋求指引和光照,同時反思教宗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的熱切呼籲。這些故事真的離我們不遠,從看見、關懷到付諸行動,我們攜手踏上慈悲與愛德之路。
 
本書特色
 
  ◆ 以移民的現況與真實故事為基礎,引起讀者共鳴;列舉文獻統計和聯合國資料,拓展國際視野,正視難民危機與移民的全球現象。
 
  ◆ 提供淺顯易懂的導引,清楚認識舊約與新約時代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文化。
 
  ◆ 聖經的作者、寫作對象和內容都與外方人、移民和難民有關。回顧聖經歷史並作為借鏡,在面對當前最具挑戰的移民現象時,有助於做出適切而富同理心的回應。
 
  ◆ 每章結尾提供【反思與討論】,結合教宗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協助基督徒深入思考兄弟友愛的意義,激發人道關懷的精神,推倒互相隔絕的高牆,搭建相遇與彼此交流的橋梁。
 
  ◆ 培養研經的興趣,閱讀與了解他人的生命故事;試著換位思考並站在對方的處境設想,學習尊重多元文化,敞開心包容與接納。
 
  ◆ 整合信仰與生活並邁向行動,關懷周遭需要幫助的弟兄姊妹,適合青年會、慕道班、讀書會等成長團體共讀討論;為教友靈修、神父、神師、靈修指導者深具啟發意義。
 
佳評如潮
 
  「淺顯生動地說明聖經的教導,鼓舞我們克服人性的軟弱,不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考量,發自內心為弱小者服務。誠摯推薦此書,邀請你一起為弱勢族群發聲。」──阮文雄神父,新竹教區越南移工移民辦公室主任
 
  「簡明扼要點出各地移民與難民的困境,激發對社會正義的熱情,號召我們關心世界,重視人權及尊嚴,永遠與受壓迫者站在同一陣線。」──吳偉立神父,比利時籍聖母聖心會會士、天主教修會會長聯合會全人發展組召集人
 
  「立基於扎實的聖經學術和天主教社會倫理,刻畫移民的無奈悲慘,也提供積極的思考面向,開啟讀者的視野和胸襟,慷慨接納周圍最脆弱的弟兄姊妹。」──韋薇修女,前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主任、天主教修會會長聯合會全人發展組執行祕書
 
  「我們進入移民時代,聖經早已做好準備!」──詹德隆神父,加拿大籍耶穌會會士、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我們都是人生旅途上的旅人,但移民與難民的經歷卻大不相同。作者以親身經驗和廣博的聖經學識,深入淺出地引領讀者思考移民議題,並以慈悲的福音精神來回應當今的迫切挑戰。」──蘇耀文主教(台中教區)
 
  「精簡有力的入門書,有助於激發人道關懷的精神,教會和每一位基督徒都不能袖手旁觀。耶穌是神聖的客人,渴望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尋找溫暖的家。」──東恩.克雷蒙(Don Clemmer),天主教作家
 
  「本書探討今日世界失根浮萍的悲慘遭遇,詳述遭受邪惡迫害之受害者的處境。從聖經故事中找到類似的情境,強調古時的天主子民和我們現代人擁有同樣的信仰傳統,得以修補改善世間的種種不幸。有助於個人深思反省,也適合小組深入討論。」──黛安.柏甘特修女(Dianne Bergant, CSA),芝加哥天主教聯合神學院(Catholic Theological Union)舊約聖經研究榮譽教授
 
  「移民不僅是當前熱切關注,也是聖經裡反覆出現的主題,亦即我們對外方人、移民和難民的責任。本書以平易近人的撰寫方式、結合當代視角和聖經學識,深入探討移民與難民相關議題,期盼吸引更多讀者關注。」──唐納德.希尼爾(Donald Senior, CP),芝加哥天主教聯合神學院名譽校長
 
  「以平易近人的高明手法,將移民複雜多樣的現況與聖經中經歷類似的章節連結起來;具體說明聖經道出了現今因社會政治與氣候而成為難民、尋求庇護者、奴隸買賣,以及遷徙世界各地的移民所遭遇的困境。雖然書中論及天主教的教導,但為所有基督徒帶來的收穫,遠遠超乎想像!」──丹尼爾.卡羅(M. Daniel Carroll R.),知名基督徒作家、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聖經教授
 
  「移民是現代刻不容緩的迫切議題,尤其在當前美國的政治氛圍之下。阮博士是越南難民和新約學者,他對社會正義懷抱熱情,關愛移民和難民,使聖經關於外方人、移民與難民的教導更加鮮明生動。我不僅向負責移民公共政策的相關人員大力推薦這本書,也鼓勵每一位移民細細閱讀。」──潘庭卓(Peter C. Phan),越裔美籍神學家、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講座教授
流浪与归属:人类境遇的永恒追问 一部深刻洞察人类迁徙图景,追溯历史长河中“他者”身份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著作。 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作者以恢弘的史诗视角和细致入微的田野观察,构建了一幅跨越古今、横贯东西的“移动中的人类”图景。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单一的宗教文本或特定的神学诠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社会结构中最具活力、也最令人不安的现象之一:迁移、漂泊与定居的永恒辩证关系。 本书的探讨范围远超地理边界的线性叙事,深入挖掘了“异乡人”(The Stranger)、“闯入者”(The Intruder)、“暂居者”(The Sojourner)等核心概念在不同文明、不同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学意涵和心理学重量。它拒绝将人类的迁徙简单地归类为经济驱动或政治强制,而是将其视为人类文明自身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张力点”——正是这种流动性,塑造了我们的语言、习俗、艺术乃至对“家园”的理解。 第一部分:空间的重构与身份的消融 本书开篇即对“空间”与“身份”的关系提出了颠覆性的见解。作者认为,在传统农耕文明中,“固定”是身份的基石,土地是权力的来源。然而,随着贸易路线的开辟、帝国版图的扩张以及早期工业化进程的启动,“非原生地”成为一种新的常态。 作者详细分析了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贸易飞地”现象,探讨了在这些多语种、多民族的商业中心,身份如何从血统传承转变为基于契约和交易能力的动态构建。例如,威尼斯商人、热那亚银行家,他们既是城邦的公民,又本质上是全球资本流动中的“无根者”,他们的忠诚只依附于利润的流向。 在这一部分中,一个重要的核心议题是“语言的异化”。当一个人被迫使用非母语进行交流时,他不仅失去了沟通的便利,更失去了文化身份的微妙表达。作者引用了大量早期流亡知识分子和工匠的私人信件和日记,展示了“他者”如何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发展出一种“混合性表达”(Hybrid Articulation),这种表达既是对新环境的适应,也是对故土记忆的委婉保留。 第二部分:边缘的智慧与社会的张力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对“边缘群体”社会功能的深入考察。作者挑战了主流历史叙事中对“局外人”的负面描绘(如小偷、麻烦制造者),转而探究他们在维持社会复杂性方面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1. 知识的媒介: 探讨了在封建社会中,那些因宗教、职业或种族原因被排斥在核心权力结构之外的手工艺人、炼金术士、吟游诗人等,如何成为跨地域知识传递的载体。他们的“不归属感”反而赋予了他们更高的视角和更少的偏见,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吸收和传播异质信息。 2. 法律的灰色地带: 重点分析了在不同司法体系交汇处形成的“混合法域”。例如,在早期殖民地的港口城市,原有的部落法、宗教法和新殖民者的成文法相互碰撞。这些流浪者或移民群体,往往成为了法律适应性最强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策略迫使既有制度进行调整和妥协,从而催生了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契约。 3. 边界景观的艺术: 作者对流浪群体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这不是关于宏大建筑,而是关于“临时性艺术”——他们的音乐、服饰的混搭、烹饪方式的融合。这些艺术形式,如同文化基因的突变,往往在不经意间成为未来主流审美的先声。例如,一种在丝绸之路沿线发展起来的音乐调式,其忧郁的旋律完美地捕捉了“离散”的集体情绪。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幻象与永恒的寻找 进入现代,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身份认同的日益趋同化,迁徙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书的第三部分批判性地审视了现代工业化带来的“伪定居化”。 作者指出,现代城市为流浪者提供了一个看似稳定的结构,但这种稳定却是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功能化的基础之上。个体的身份被简化为“职业标签”和“消费能力”,传统的社群联系被稀释。现代的“异乡人”可能拥有本地户籍,但他们依旧感到与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疏离。 1. 记忆的负重: 分析了现代科技(如快速交通和即时通讯)对记忆的影响。它使得“家园”可以被远程感知,但这同时也造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双重在场”——身体在此地,心神却被拉扯回一个可能已不存在的过去。这种记忆的负重,是现代漂泊者与古代旅者最显著的区别。 2. 机构化的边缘化: 本部分也探讨了国家机器如何通过官僚程序来管理和界定“他者”——从护照的发放、居留许可的审批,到对“文化适应性”的考核。这些机构化的行为,将人类自然的迁徙冲动,塑造成了一个由文件和条文构筑的迷宫。 结语:回归的悖论 本书的结论指向一个深刻的悖论:“家园”或许根本不是一个地理上的终点,而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内在状态。 那些看似在不断流浪的人群,可能比那些固守一地的人更深刻地理解“归属”的真正含义——那不是一个可以标记在地图上的点,而是个体在认识到自己是世界公民这一事实后,所建立起来的内心秩序。 《流浪与归属》是一部邀请读者进行深刻反思的作品。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社会系统边缘化、被历史叙事忽略的“流动人口”,认识到他们的存在并非文明的“错误”,而是文明得以延续和创新的驱动力与试金石。通过对这些“他者”的考察,我们最终得以清晰地洞察我们自身——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无论是否亲身跨越过国界,都携带者某种程度上的“漂流的旅人”的印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大而富有同情心的框架,用以理解人类永恒的迁徙、适应与自我定位的复杂过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阮文清(vănThanh Nguyễn, SVD)
 
  越裔美籍聖言會會士暨新約學者,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聖經神學博士。1965年出生於越南富國島,西貢淪陷那年與家人逃難至美國紐奧良,1997年晉鐸成為神父。自2005年起任教於芝加哥天主教聯合神學院,擔任「新約研究」教授,亦為現任「天主教傳教學」講座教授,2019年曾應邀來臺演講。
 
  聖經學養扎實深厚,特別關切福傳、移民議題與社會正義,作品散見於各學術期刊,著有Peter and Cornelius、Stories of Early Christianity、God's People on the Move等書。
 
譯者簡介
 
倪淑蘭
 
  美國德州理工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博士,現於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擔任客座副教授。譯著包括《塑:救贖中的性格》、《生命的地標:依納爵式的內心之旅》(光啟文化)。近年在生命的轉彎之處,深切體會天主的愛與大能。

图书目录

好評推薦
推薦序 接納最脆弱的弟兄姊妹/韋薇

前言 天下一家,休戚與共
第一章 旅居人間的過客
第二章 人口販運的悲劇
第三章 難民與尋求庇護者的困境
第四章 戰爭與暴力的犧牲品
第五章 氣候變遷與天災等危機
第六章 異鄉異客,何處是我家?
第七章 婦女和小孩的慘境
第八章 好籬笆造就好鄰居?
第九章 合法與非法移民,有何差別?
第十章 移民是福傳使者
後記 踏上慈悲與愛德之路

為世界移民及難民祈禱
註釋
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036743
  • EISBN:978986603676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0.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接納最脆弱的弟兄姊妹
 
  我原本設想臺灣素稱移民之島,大家遷移到臺灣只是時間早晚的差異,本地人理當會將心比心善待移工及新住民。
 
  但在我服務移工和新住民二十多年經驗中,常常接觸到許多移工及新住民受到不平等對待、歧視或忽略。移工及新住民被濫用、被管制、人格不受尊重,甚至移工及新住民遭受性騷擾和虐待、成為人口販運的受害者等問題也層出不窮。
 
  臺灣出版界有關現代移民、移工的華文專書或是翻譯書籍,屈指可數。我服務移工與新住民多年,是基於天主教社會倫理及社工專業角度去關注,個人一直期盼能夠閱讀既有聖經基礎,又有人文關懷移民移工的華文專書,鼓舞我自己及更多人萌發深刻尊重與欣賞移民移工居住在我們當中的學養。
 
  很高興上智文化出版了越裔美籍聖言會會士阮文清神父的作品,《漂流的旅人:聖經視角下的外方人、移民與難民》滋潤了我等待已久的飢渴心靈,書中每一篇章都針對移民移工普遍經歷的困境,給予聖經基礎的回應。
 
  很特別的是,作者阮文清神父童年時遭逢越南淪陷,全家被迫拋棄家園,搭乘破船逃難到美國。他經歷難民在船上漂流,大家節省口糧、飲用水為生存而挺住,對於未來十分茫然;後來,他也切身體會移民在移住的美國處於邊緣的地位。阮神父引用聖經,光照現今因為政治、經濟,或是暴力衝突、自然災害等因素所造成的難民和移民景況,非常生動及貼切地導引我們反思與行動。
 
  希望本書可開啟大家的視野和胸襟,慷慨接納與保護我們周圍最脆弱的弟兄姊妹。積極推動公、私部門促進移民、移工的持續進修及發展的政策,共同建立互相尊重及融合的社會。
 
韋薇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点开这本书的电子版时,心里还有点忐忑,毕竟“圣经视角”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严肃,我怕会不会读起来像在啃一本神学专著,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绕来绕去的论证。不过,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相当高明,它把那些古老的经文和现代社会的复杂情境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作者仿佛是一个高明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古代的客店和今日的边境检查站之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接待”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在我们的文化里,“热情好客”是很重要的,但这本书让我们看到,这种好客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神圣的命令,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自己与上帝的关系。它没有直接给出解决全球移民危机的“标准答案”,反而是提供了一个强健的伦理框架,让我们有工具去审视自己面对“他者”时的态度——那个陌生的、需要帮助的、可能威胁到我们既有秩序的“漂流的旅人”。这种从根源上去重塑观念的过程,比单纯的政策讨论更有力量,因为它触及的是人心深处的恐惧与慈悲。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力扎实,阅读体验是相当有深度的。它不会给你那种读完之后“豁然开朗”的简单快感,而是会留下一些需要时间慢慢消化的“渣滓”,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又会想起某个章节的论点。对我而言,它不只是一本关于宗教伦理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成为人”的教科书。我们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漂流的旅人,无论是主动选择迁徙,还是被命运推着走,我们都共享着这份脆弱和对安稳的渴望。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属于“边缘群体”的议题,提升到了探讨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窗外行色匆匆的路人,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多了一份理解和一份审慎的尊重。这本书,绝对值得所有关心社会正义和人道议题的读者,安静下来,认真品读一番。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灌输。作者的语气是充满关怀但又保持着学者特有的严谨,这一点非常难得。他没有将难民议题简单地“浪漫化”或“妖魔化”。很多时候,我们看媒体报导,很容易被情绪带着走,不是感动到流泪,就是愤怒到想关掉电视。但《漂流的旅人》提供了一个冷静的、却又饱含同理心的视角。它迫使你去面对那些不舒服的真相:流动性是人类历史的常态,而安定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权。我特别喜欢其中引用的某些古代文献片段,它们放在现代的语境下,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对照效果,让你不得不承认,人类在面对“谁是局内人,谁是局外人”这个问题上的挣扎,几千年来似乎都没有太大改变。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面镜子,让现代的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偏见和盲点。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处理得非常好,逻辑链条很清晰。它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议题都抛给你,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从古代近东世界的流动性谈起,到旧约律法中对寄居者的保障,再到新约中基督本身成为那终极的“无家可归者”的形象。对我这个在台湾生活的人来说,思考“边界”和“认同”的问题特别有代入感。我们常说“台湾人”,这个身份的定义本身就包含了许多外来元素的融合与冲突。作者在探讨“归属感”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张力的观点:真正的安息之地可能不是地理上的某个具体位置,而是在一个超越国界的社群关系之中。这种哲学思辨的层次感,让我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新闻里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激烈争论。它让我反思,我们社会内部那些对新住民、对移工的排斥心态,是不是源于我们对自己“家园”定义得太狭隘、太脆弱了。

评分

这本《漂流的旅人》真是让人读完之后,心里头涌起好多好多感触啊。我从小在台湾长大,对“离乡背井”这件事,可能不像那些真的经历过战争或政治迫迁的人那么深刻,但光是看着新闻里那些关于全球难民的新闻,心里头总会觉得有点沉重。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只是在讲时事,它是从一个非常宏大、而且非常古典的角度——也就是《圣经》的视角——来切入探讨“外方人”(The Stranger)、移民跟难民的议题。你看,从亚伯拉罕出吾珥,到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再到后来被掳到巴比伦,整个希伯来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漂流、不断迁徙的历史。作者的笔触很细腻,他没有去美化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是很诚实地揭示了上帝对于这些“局外人”的看顾和心意。读着读着,我发现,原来我们今天看待这些议题时常常带有的那种政治色彩和民族偏见,在圣经的叙事里头,似乎被放到了一个更基础、更人性化的层面去思考。它提醒我们,无论我们自认为是“主人”还是“客旅”,我们都在一个更大的历史洪流中,而且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在世上都是寄居的。这种深度的反思,对我来说非常震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