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池上:地方的可能性 (電子書)

成為池上:地方的可能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宣衛
图书标签:
  • 池上彰
  • 地方創生
  • 台灣
  • 社會運動
  • 公民參與
  • 紀錄片
  • 媒體識讀
  • 文化研究
  • 公共領域
  • 數位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們如何想像地方發展的可能性?
 
  池上,或許是台灣最有名、自我經營最成功的鄉鎮。
 
 在「地方創生」這個名詞尚未成為流行用語之前,伯朗大道、金城武樹,還有那片無敵稻景,早已成為我們講到池上時理所當然浮現出的景象。「池上米」、「秋收稻穗藝術節」,更是將當地主要產業及歲時活動,成功打造成品牌、行銷推廣的知名案例。
 
  池上如何成為池上?或許我們該問的是:台灣的地方社會具備怎樣的能動性,除了壯大自身,更為台灣的未來摸索出一條可能的出路?
 
  本書從講述這塊平原的歷史及人群開始。從清代到戰後,不同統治者的治理政策及疆域劃定,地理政治上的界線逐漸明確;從島內到島外,不同地區、不同族群的住民陸續移入,產業生計、人群互動、宗教儀式,一步一步凝聚出池上的「地方感」。
 
  1990年代之後,WTO帶來的稻米產業衝擊、城鄉差距及人口組成所造成的社會問題,新自由主義經濟對每一個人的生活都造成影響,池上結合官方資源與民間動能,推動池上米認證、發展兼顧生態與觀光的大坡池國家級濕地和無敵稻景等景點,充實地方經濟,並進行各種形式的財富再分配,規畫出一套改變地方的社福制度。
 
  三十年前,社區發展、社區總體營造蔚為風潮,近幾年則轉型為地方創生,但我們究竟如何想像地方發展的可能性?或者說,我們「該」如何想像?而人類學的視角可以為地方創生帶來怎樣不同的視野?
 
  傳統人類學擅長村落研究,透過田野調查及歷史文獻的爬梳撰寫地方的故事。《成為池上》將空間尺度擴大到鄉鎮層次,納入「政府」與「人」的互動,並著重描寫每一個人的行動是如何環環牽動地方的改變;本書也將池上近三十年來的變化嵌進台灣社會發展脈絡,從過去的社造到今日的地方創生,地方社會的民主參與,何嘗不是社會運動回歸在地的生活實踐呢?
 
  《成為池上》從對「池上現象」的好奇,寫出一個「池上如何成為池上」的故事。
 
名人推薦
 
  林瑋嬪,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陳東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本書跳脫了台灣人類學研究區分原住民與漢人的傳統框架,以獨特多元族群視角帶我們進入池上,並以更大的空間尺度展現東台灣國家治理與民間動能。池上的環境地理、歷史脈絡以及人們的群策群力在黃宣衛教授細膩且紮實的筆觸中真實且生動地呈現出來。──林瑋嬪,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成為池上》是讓從事社會實踐和社區營造研究的學者引領期待的一本作品。1990年代開始推動的社區營造發展至今,需要有根據台灣在地經驗為基礎所發展的理論,方能使地方社會近二十年來的不同變遷路徑,有一個創新理解的視角,而本書達成這樣的目標。本書從紮實的社會人類學田野調查出發,以鄉作為社區的範圍,放置在全球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脈絡和台灣國家體制下,並且相當細膩地將微視層次和鉅視層次材料整合在一起來進行分析,不僅讓我們知道池上如何成為一個獨特的地方社會,更重要的是在這塊土地上所建立的另類合作經濟形態,揭示一個嫁接在新自由主義體制、由下往上的資源分配與提供所有成員福祉的創新模式是可能發生的。我相信本書的出版會對許多在地方蹲點的朋友有很大的鼓舞,除了分析地方社會議題的能耐得以提升,更實際看到了真實烏托邦的存在。──陳東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綿密且活躍的地方社團與透過宗教活動而來的地方感,不僅生產了「池上米」與伯朗大道,也打造出了共善與共好的池上地方社會。本書整合歷史縱深、田野工作與當代議題,並且以親近讀者的方式來呈現紮實的研究發現。想了解地方社會如何創意地因應世界巨變的讀者,都可以從本書獲得深刻的啟發。──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這是一本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專著,卻能突破人類學的方法與視角,從池上一隅,映照台灣東部多元族群的社會文化發展歷程,經小區域的深入探究,書寫的是台灣的大歷史。──謝國興,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书名:《古镇新生:乡土社会的转型与传承》 副标题:重塑地方认同,激活传统活力 作者:李明哲 出版年份:2023年 --- 第一部分:引言——“逝去的田园”与“重生的乡土” 在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无数曾经繁荣的乡镇和村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外流、传统技艺失传、地方文化认同感薄弱。本书并非简单地回顾过去的美好时光,而是深入探讨当代乡土社会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如何寻求一条既能保留自身独特肌理,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生之路。 《古镇新生:乡土社会的转型与传承》聚焦于中国及东亚地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乡村案例。本书的探讨核心是:地方性(Locality)是否注定要被普适性(Universality)所吞噬?在经济驱动的结构性变革下,如何构建一种“新地方主义”,让传统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激活未来发展的内生动力? 本书的叙事结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诊断、探索与展望,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规划师、社会学者以及所有关注地方文脉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和实践路径。 第二部分:诊断——现代化进程中的地方性危机 第一章:景观的失语与记忆的断裂 本章首先对当代乡土社会面临的危机进行系统梳理。我们观察到,许多古镇在“文旅开发”的口号下,正经历一场“主题公园式”的改造。原住民被边缘化,传统生活方式被精心编排,最终形成一种精致但缺乏灵魂的“景观”。 “同质化陷阱”:探讨不同地域的古镇如何因为模仿成功的商业模式(如“江南水乡”、“西南吊脚楼”),而逐渐丧失其地理独特性和历史层次感。 生活世界的消解:分析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对地方社会网络、互助机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链条造成的冲击。 规划的悖论:审视自上而下的、以“效率”和“美观”为主要指标的规划模式,如何无意中破坏了乡土空间中微妙的、非正式的秩序和功能嵌合关系。 第二章:经济逻辑下的文化价值重估 传统手工艺、地方方言、民间信仰,这些曾经被视为“落后”或“不经济”的元素,在市场经济中被赋予了新的经济价值。然而,这种价值重估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 “符号消费”的陷阱:研究当地方文化元素被迅速转化为旅游商品时,其原有的社会功能和精神内涵如何被剥离、简化,最终沦为单纯的符号符号。 “技能的断代”:通过对木工、织染、酿造等传统手艺传承人的深度访谈,揭示经济回报的不足和年轻人观念的转变如何导致关键技能面临“休克式”失传。 第三部分:探索——激活地方潜能的实践路径 本书的重点在于提出并分析了多种“在地化”的转型策略,这些策略强调从内部生长力量出发,而非单纯依赖外部资本的注入。 第三章:参与式规划与“共建社区” 成功的乡土复兴,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在地协商之上。本章详细剖析了如何从“为村民做规划”转变为“与村民一起做规划”。 “最小干预原则”:介绍在文物保护和风貌维护中,如何坚持“少做即是多做”的理念,保留历史留下的“不完美”和“使用痕迹”。 微观经济的重建:案例分析了如何通过扶持小型、家庭作坊式的在地产业(如有机农业、特色民宿、手作工坊),将旅游收入的回报更有效地留在社区内部,形成良性循环。例如,某地如何通过成立“社区信托基金”,确保旅游红利用于公共事务和文化设施的维护。 第四章:教育的“回望”与人才的回流 地方文化的延续,最终取决于对下一代的培养和对人才的吸引。 “在地课程”的实验:探讨将地方历史、生态知识和传统技艺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实践,培养孩子们对自身生长环境的深厚情感。 “创客式归乡”:研究针对城市专业人才(如设计师、建筑师、教师)返乡创业的激励机制和支持体系。这些人才带来的不仅是资本,更是现代思维与在地资源的有效结合。本书提出,关键在于为他们提供“在地身份的接纳”和“专业价值的实现空间”。 第五章:数字赋能与全球链接 在当代,地方的“封闭性”不再是保护的唯一手段。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让地方文化以更灵活、更精准的方式走向世界,是本章关注的重点。 “数字化田野”:分析利用三维扫描、数字档案等技术,记录和保护那些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细节。 “慢速网络化”:探讨如何通过高质量的电商平台、纪录片、社交媒体叙事,推广地方的“慢生活哲学”和高品质手工艺品,吸引“价值认同型”的游客和消费者,而非仅仅追求数量的“大众游客”。 第四部分:展望——迈向韧性的未来乡土 本书的结论部分,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案例,而是提出了关于未来乡土社会形态的宏观思考。 韧性(Resilience) 成为关键词。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古镇或乡村,不是一个停滞不变的“历史切片”,而是一个能够自我适应、自我修复、并且能够将自身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创新潜力”的有机体。 作者呼吁,政府、市场、社区、学界应共同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治理结构,保障地方在转型过程中,其“文化主体性”不被稀释。唯有如此,乡土才能真正实现从“被消费的对象”到“自我定义的行动者”的转变,确保地方的历史深度,能够支撑起未来的经济高度。 --- 目标读者: 城乡规划师、文化遗产保护者、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人员、地方政府官员、关注乡村振兴的商业投资者及对乡土文化有深厚情感的普通读者。 关键词: 乡土再生、地方认同、参与式规划、非遗传承、社区营造、可持续发展、景观叙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宣衛
 
  花蓮人。英國St Andrews University社會人類學博士,目前為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合聘教授。長期在東台灣做研究,期望以區域研究的視野,跳脫原住民研究與漢人研究的分野,從人的創造性與侷限性出發,探討歷史過程中,個人、社會/文化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图书目录

自序
導論
「池上」成為一個品牌・東台灣及其當前處境・民間動能、國家治理與池上社造路・研究過程、方法與各章重點

第一章 池上這個地方
近代定居到疆域確定・聚落分布與地景變化‧產業、國家政策與移民・家族與地方政治生態・全鄉宗教活動概觀

第二章 社造與地方社會
台灣的社造政策與發展‧1990年代池上地方社會的轉變‧大坡池與民間力量崛起

第三章 稻米產業、無敵稻景與新自由主義
擺盪在自由貿易與保價收購下的稻米產業・池上米的產地認證・稻米的觀光及文化價值

第四章 觀光、在地性與地方治理
蓬勃發展的觀光產業・空間地景與在地生活・米鄉治理

第五章 以鄉為社造單位如何可能?
國家形塑下的地方社會・行政與市場中心的移轉・宗教活動與地方感的形成・社區發展協會與民間團體合作的池上地方社造・稻米產業、地景維護與觀光發展・稻米之鄉的再分配政治

結語 想望「地方」的未來
重新定義「地方」・池上經驗可以複製嗎?・想望地方未來發展

徵引書目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64682
  • EISBN:978626958850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對「地方創生」這個詞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好像帶有一種商業操作的氣味,但這本書的書名又讓我感覺到一股清新的力量。我很好奇作者是怎麼平衡「理想」與「現實」的?要讓一個地方重新被看見,勢必會面臨到很多現實的挑戰,像是人口外移、產業結構的轉變等等。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剖析這些問題,而不是用太過樂觀的濾鏡去美化一切。如果能深入探討,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究竟該保留住什麼、又該捨棄掉什麼,那這本書的深度就夠了。我希望這不只是一本記錄文,而是一本能夠引發讀者反思,關於「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未來」的社會觀察報告。

评分

從書名來看,作者似乎很專注於探索「地方」的潛在價值,這點我很欣賞。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大型城市或國際性的議題所吸引,反而忽略了腳下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的微小而深刻的變化。我猜測這本書的筆觸可能會很像一位老農夫在細心照料他的田地,充滿了耐心與對土地的敬畏。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可能性」的?是不是指經濟上的翻轉,還是文化上的復興,又或者只是單純地讓居民找到歸屬感?如果能看到一些具體案例,闡述如何從「被動接受命運」轉變為「主動創造未來」的過程,那對身處在快速變遷社會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這本書應該會提供一種非常實在、接地氣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美好生活」的定義。

评分

哇,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很引人注目耶,那種樸實中帶著一點點文青氣息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看看。光是看到「地方的可能性」這幾個字,腦海裡就浮現出很多畫面,像是小鎮的日常、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還有那些努力在土地上扎根的人們。其實我平常很少接觸這類主題的書,但最近剛好在思考自己的生活步調是不是該慢下來一點,好好看看身邊發生的事,所以這本書的出現時機點真的很剛好。我猜測,作者應該是用一種很真誠、很貼近生活的筆觸,去描繪出台灣某個角落的生命力吧?那種不是宏大敘事,而是從微小處著手,去挖掘出每個地方獨有的氣味和故事,光是想像就覺得很療癒。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新的啟發,讓我對「家鄉」這個詞有更深層的理解,而不是只有一個地理上的定義。

评分

最近剛好跟幾個朋友聊到,現在大家好像都對那種快速、標準化的生活感到有點膩了,很渴望找到一些「慢活」的出口。這本書光是書名就給人一種沉靜下來的感覺,我猜測內容可能不會是那種教你「如何成功」的勵志書,而是更像是陪你一起散步、一起觀察週遭環境的過程。我比較期待看到一些具體的人物故事,比如說那個堅持在老街上開著一間很特別的小店的阿伯、或是那個選擇回到故鄉種田的年輕人,他們是怎麼看待「地方」這件事的?又是如何把自己的生命力注入到那個小小的空間裡去的?如果能捕捉到那種在地特有的生活哲學,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高了。我希望它能提醒我,所謂的「可能性」,其實就藏在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裡面,只是我們需要一副新的眼鏡去看待它。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很強烈的「回歸原點」的感覺,就像是回到了自己成長的地方,重新用成人的眼光去審視那些兒時的記憶。我總覺得,很多地方的魅力,其實都深埋在那些老舊的建築、沒什麼人去的巷弄,以及那些口耳相傳的在地故事裡。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搜集了不少這樣的「非主流」的記憶片段,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連結到自己生命中那些被時間沖淡的角落。如果內容能帶有一點點懷舊的情緒,但同時又充滿了對未來的期許,那這種複雜的情感交織,讀起來應該會非常過癮。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杯溫熱的茶,讓人心靈得到慰藉,同時也激發出一些改變的勇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