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外來者:在德國、臺灣之間,獨立記者的跨國越南難民探尋【電子書加值版】 (電子書)

誰是外來者:在德國、臺灣之間,獨立記者的跨國越南難民探尋【電子書加值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文鈴
图书标签:
  • 越南難民
  • 德國
  • 臺灣
  • 移民
  • 報導文學
  • 獨立記者
  • 跨國調查
  • 社會議題
  • 文化衝擊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電子書特別加值版:獨家收錄《受訪者英州的信》 ★
 
訪問逾50人、越洋串聯德國與臺灣,獨立記者從心而發的萬里追尋。
他們以肉身化作橋樑,來到島嶼,
帶著記憶、文化與語言,從此他鄉變故鄉。
 
  「當我們面對移民或難民,不再是以面對特定外來族群的態度,而是以同為人的身分,在同一塊土地上,往『我們未來如何共同生活』的目標邁進,這個社會是不是就不會這麼分歧了?」
  
  你知道,臺灣曾經接收過難民嗎?
  他們在高雄、木柵、澎湖……在你我身邊生活超過40載。
  為什麼我們幾乎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
 
  賭上生死的「船民」
  1975年4月,越南共產黨拿下西貢,內戰長達20年的南北越就此統一,然而戰爭結束並未帶來和平,反而讓載滿難民的船飄蕩海上。這些「船民」逃難異國,他們的移居擴大了人們對民族與國家的想像。 
 
  映照德國與臺灣,不一樣的族群融合之路
  《誰是外來者》作者黃文鈴往返德國與臺灣,採訪超過50位越南移民,聽他們述說驚心動魄的親身經歷,書中並陳西德、東德、臺灣三地接收越南移民的方式、政策,探討理想的族群融合可能之道。
 
  ● 西德-70年代末,西德因納粹歷史而對越南難民產生共感,民間出資買下救難船,多次出航營救,接納德國史上首批大規模的亞洲難民。
 
  ● 東德-80年代,越南政府派數萬契約工至同為共產政權的東德,卻意外遭遇兩德統一,在無融合政策之下,他們與西德船民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 臺灣-越南華僑在越戰結束前後搭乘中華民國政府的軍艦、專機來臺,散居各地的他們自身即是歷史,但我們為何遺忘了這段活生生的逃難史實?
 
  40年了,他們還是「外來者」嗎?
  記者黃文鈴以移民身分發出探問:當膚色與文化截然不同,「外來移民要做到成功融入一個新的國家,我們能給出哪些答案?」越南移民已定居德國、臺灣社會逾40年,我們可曾真正探究他們的歷史?是否還片面狹隘地以外貌、膚色、口音區分「你」與「我」?
 
  我們可能在保有彼此相異處的情況下,仍視彼此為一個群體嗎? 
 
各界推薦
 
  【注目推薦】
  白曉紅(記者/作家)
  李岳軒(獨立媒體《移人》總編輯)
  林育立(駐德國記者)
  黃雋慧(《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作者)
  劉吉雄(澎湖難民營三部曲導演)
 
  【書店推薦】
  孩好書屋
  苑裡掀海風
  飛地書店
  晃晃書店
  烏邦圖書店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完全不同书籍的详细介绍,内容聚焦于一个虚构的、关于全球金融体系与地缘政治冲突的宏大叙事,并力求语言自然、信息丰富,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书名:《赤道之锚:新世纪的货币战争与全球秩序重塑》 作者: 亚历山大·科尔宾 (Alexander Corbin)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页数: 688页(精装版) --- 内容概要 《赤道之锚》并非一部历史回顾录,而是一部极具前瞻性的政治经济学预言与深度分析报告。本书以21世纪初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矛盾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残余如何在全球权力转移的浪潮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亚历山大·科尔宾,这位在华盛顿和新加坡享有盛誉的独立地缘经济战略家,用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描绘了一幅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全球经济权力版图。 全书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宏大篇章,层层递进地揭示了“锚定”与“脱钩”的博弈如何重塑国际关系。 第一篇:美元潮汐与债务黑洞 (The Dollar Tide and the Debt Singularity) 本篇深入探讨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所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负利率实验)对全球资本流动产生的深远影响。科尔宾认为,这种政策并非简单的经济刺激手段,而是一种维护既有金融秩序稳定的“系统性自我保护机制”。 书中详细比较了美国国债、欧元区主权债务以及日本“安倍经济学”的内在脆弱性。作者引入了一个原创模型——“流动性溢出风险指数 (LSRI)”,用以量化特定区域的金融不稳定如何通过衍生品市场迅速传染至全球。书中尤其关注了那些被全球资本潮汐反复冲刷的“前沿市场”(Frontier Markets),描述了它们在美元加息周期中如何被动接受外部冲击,并在国内政治中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 科尔宾对“去美元化”的讨论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聚焦于具体的交易机制:从石油贸易的清算货币替代到新兴的数字支付基础设施(如亚洲支付联盟的运作),他详尽分析了这些替代方案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流动性深度、法律兼容性以及地缘政治阻力。 第二篇:数字藩篱与数据主权 (Digital Fences and Data Sovereignty)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数据地缘政治”。科尔宾指出,未来的权力竞争不再仅仅是钢铁和石油的较量,而是对信息流和计算能力的控制。 他详细剖析了几个关键领域:首先是5G/6G基础设施的全球部署及其背后的安全考量;其次是全球芯片供应链的脆弱性,特别是台积电等关键节点的战略意义;最后,本书花了大量篇幅讨论“数据主权”的兴起。作者认为,各国开始收紧数据跨境流动的政策,其核心目的是建立数字化的“经济藩篱”,保护本国产业生态,并防止外国情报机构对本国关键基础设施的渗透。 这一部分通过对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与中国《数据安全法》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治理模式在数据全球化浪潮中的理念冲突。科尔宾强调,数据管辖权的争夺,正在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关税壁垒。 第三篇:供应链的逆向工程与“韧性”的神话 (Reverse Engineering the Supply Chains) 在全球疫情和地缘冲突的催化下,“供应链的韧性”成为了各国政府的口头禅。然而,科尔宾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反直觉的观点:过度的“韧性”追求,本质上是对效率最大化的反叛,这种反叛正在以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创新速度为代价。 作者深入探讨了“友岸外包 (Friend-Shoring)” 和 “近岸外包 (Near-Shoring)” 政策的实际经济后果。通过对关键原材料(如稀土、锂电池组件)的全球分布进行地图绘制,他展示了从“刚刚好 (Just-In-Time)” 到“以防万一 (Just-In-Case)” 的转变,如何悄然推高了全球制造成本,并可能在特定时间窗口内,加剧贫富国家间的经济鸿沟。 最具洞察力的是,本书探讨了“供应链的逆向工程”——即各国如何利用其在特定领域的领先技术或关键资源,反过来影响或限制其他国家的生产能力。这部分内容揭示了看似中立的行业标准制定过程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国家利益博弈。 第四篇:多极化下的“赤道之锚” (The Equatorial Anchor in a Multipolar World) 本书的终篇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国家,特别是那些地理上位于赤道附近,经济上正经历快速工业化的新兴经济体。科尔宾认为,这些国家正在成为新冷战结构中,决定全球平衡的关键“锚点”。 这些国家不再满足于在两大阵营间选边站队,而是采取一种精明的“动态平衡”策略,同时与主要经济体进行能源、基础设施和市场准入的谈判。书中分析了金砖国家扩容、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 (AfCFTA) 的发展潜力,以及拉丁美洲国家在关键矿产出口中所占据的战略地位。 作者总结道,未来的世界秩序不会是简单的两极对峙,而是一个“多点连接、相互制衡”的复杂网络。能否成功地在不完全依附于任何单一经济体的前提下,确保关键资源(能源、技术、市场)的稳定输入,将是这些“赤道之锚”能否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本书以对全球治理新范式的探讨收尾,呼吁建立更加灵活、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经济对话机制,以避免系统性的“硬脱钩”导致的全球衰退。 --- 本书特色: 数据驱动的叙事: 作者结合了宏观经济数据、卫星图像分析和独家专家访谈,为复杂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跨越学科的视野: 将国际关系理论、货币政策分析和信息技术前沿研究无缝融合。 独特的全球视角: 避免了西方中心主义或单一国家叙事,重点关注全球权力转移中的边缘地带和新兴力量的战略选择。 《赤道之锚》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经济焦虑与政治重塑的必备读物。它不仅解释了我们身处何地,更严谨地推演了我们可能走向何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文鈴
 
  菜市場長大的孩子。35歲那一年決定離開熟悉的臺灣,目前定居柏林邁入第五年。喜歡這裡的自由跟可能性,但常常想念臺灣各種好吃的美食。
 
  曾獲柏林政府文學研究補助、國藝會長篇小說補助、文化部青年創作等補助計畫;曾任國內報社記者、《報導者》特約記者,因為想第一線採訪難民,選擇出走臺灣。目前定位自己是寫作者與記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到達很遠的地方,讓更多人聽見受訪者的故事。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帶給當下社會啟發的越洋追尋/林育立
推薦序 在困逼與關懷中闖出新天地/黃雋慧
自序 尋找社會融合的最佳答案

主要名詞釋義&越南移民大事記
地圖

序章 我們與他們

第一部 前往異國
第一章 去了西德的越南船民

前言 
從遠東來 
全體動員
終航
非政府的力量 
來到西德之後:船民的真實故事

第二章 飄洋過海的越南移工 
前言
時代巨變 
不再安靜的越南移民
非法的生活、合法的生活

第二部 前往中華民國
第三章 坐船來臺的越南華僑 

前言 
越南華僑是怎麼來的?
中華民國政府派艦救僑胞
海漂來臺
越棉寮歸僑

第四章 中華民國政府的仁德專案 
前言
從啟航到降落
木柵的越南家鄉味:蘇英葉與阿荷的雜貨店
依親來臺
越南歸僑協會 

第三部 抵達
第五章 越南移民第二代

前言
自我認同的糾結
亞洲來的家庭關係
阮氏瓊:被丟來火星的孩子

第六章 北方的小鎮
前言 
拿撒勒之家
船民會所 

結語  如果我們不把自己隔離起來

後記 
致謝 
注釋
附錄 受訪人物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4342
  • EISBN:978957086482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0.0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1(節錄)
 
帶給當下社會啟發的越洋追尋
林育立/駐德記者
 
  走在柏林街上,處處可見越南人經營的餐廳、花店和美甲店。從東柏林郊區的捷運站走出來,迎面就是賣私菸的越南年輕人。在春光明媚的櫻花季,偶爾還可見越南女性花枝招展穿著傳統服飾奧黛在自拍,引起路人側目。
 
  越南人在今天的德國首都無所不在,相當程度決定德國人對亞洲人的觀感。整體來說,柏林的越南人工作勤奮,花店大清早就開門,連商店全關門的星期天也照做生意。
 
  不過,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東、西柏林的越南餐廳河粉口味不太一樣,而且東柏林的越南人與在地居民似乎處在平行世界,彼此不大往來,背後的故事實在很想讓人一探究竟。
 
  我跟本書作者文鈴一樣以記者為業,對臺灣的媒體亂象也同樣感到迷惘,初次見面就有聊不完的話題。她剛抵達柏林的二○一七年下半年,正好是德國社會為上百萬中東難民忙得焦頭爛額、排外勢力趁機崛起的動盪時刻,置身風暴中心,難免對難民融入問題有深刻反思;何況第一次以異鄉人身分在西方社會生活,她不免對身邊同樣來自亞洲的越南人感到好奇。
 
  冷戰年代,德國曾分裂為東、西德兩個國家,各自擁有來自北越的契約工、及以船民身分從南越逃出來的難民。兩德統一後,南、北越人跟東、西德人一樣也有格格不入的問題。相較於美國、法國等擁有大量越南移民人口的西方國家,德國可說相當具有特殊性。
 
  在歐洲難民危機才剛過去、數百萬烏克蘭難民又湧進歐洲的此刻,這本臺灣首見探討德國越南移民的書尤其別具意義。德國一般討論移民融入的困難時,往往聚焦西德一九六○年代起從土耳其招募來的外籍勞工,卻少有人注意當年接納越南船民和契約工的經驗,能給當下不少啟發。
 
  舉例來說,由於同情船民逃離共黨迫害、投奔自由,西德接納了好幾萬的越南船民,可是該如何將這些信仰和文化完全不同的族群融入、同時讓他們保有自身特質?書中舉的「拿撒勒之家」例子就很值得參考。
 
  外界對德國近年接納這麼多中東和烏克蘭難民感到敬佩,卻不知當前針對難民的地方援助網路和免費住處、語言課、職業訓練等配套措施,其實早在當年接待越南船民時就已經摸索過……
 
推薦序2(節錄)
 
在困逼與關懷中闖出新天地
黃雋慧/《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作者
 
  和文鈴是在二○一九年透過網路認識,當時她正在籌劃寫作本書,蒐集資料的時候接觸到敝作《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之後收到她的來信,希望我能引介一些受訪者。記得在全球新冠疫情前,我每年都收到私信提出類似的請求。做過相關專題的人,都能體會尋人過程的艱難,而且很多當事人未必信任陌生採訪者,文鈴能贏得眾多受訪者信任,成功走完整個書寫過程,實在難能可貴。
 
  處理移民問題有如踏平衡木
  《誰是外來者》以一九七八年越南人蛇貨輪「海鴻號」」事件作起點,回顧德國朝野應對一路惡化的印支(中南半島)難民潮。當年難民潮震撼西方媒體的程度,從美國CBS(當時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長壽新聞雜誌節目《六十分鐘》可見一斑。《六十分鐘 》每集一般分成四個單元,每單元一個專題。一九七九年,《六十分鐘 》採訪隊特地飛到馬來西亞探訪比東島難民營,製作越南船民特輯,整個特輯就占盡四個單元。
 
  在這段時間,聯合國開過兩次會議,協調國際社會聯手化解危機。
 
  西德是其中一個積極伸出援手接收越南難民的國家,政府會依據他們的背景提供相關的德語和技能訓練,盡可能協助重拾故業,令我印象深刻。西德政策背後的核心價值是尊重新移民的過往,而新移民愈快適應和投入社會,對國家的貢獻自然更大,少有國家能如此細心。大部分國家的現實,是新移民都做本地人不願做的工種。民間方面,大報《時代週報》,和美國CBS一樣,派人去馬來西亞比東島實地採訪,更大膽承擔安置難民的交通和語言服務的經費。然而要數德國最突出的舉措,就是募款組織人道救援船阿納穆爾角號,在南海搜救遇險的難民船,發揮強大的行動力和人道精神。
 
  阿納穆爾角號出動以來救治的難民上以萬計,數目可觀,但遠在西德,安置難民的配套很難追上速度,而幾年後,阿納穆爾角號一度要緊急煞停。我們一方面會出於惻隱之心,同情逃難的人,但同時也會矛盾:這收容的門會不會開得太大?興許一些富裕國家有足夠資源安置難民,卻未必充份考慮接納的速率;比如配額十萬人,是一年內全入境?還是分十年接納?接納的速度對醫療等各項社會資源的衝擊大有分別。再者,偷渡往往牽涉到蛇頭、人口販賣這些錯綜複雜、黑暗的操作,很多偷渡客都無證件,或用假證件,有很多令人頭痛的現象要克服。作者再指出,面對持久的難民問題,收容國的政府和民間都要拿出無比的勇氣、行動力和智慧去承擔。我更認為,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每個有能力的國家都需要預備一些預建樓房(Prefabricated homes),應付突如其來的危機,除了臨時救濟難民,更可用作安置災民或檢疫。
 
  《誰是外來者》其後的章節也不時刺激思考。第二章涵蓋東德在一九八○年代引進的越南移工,越南統一後,因不事生產以及受到多國制裁、經濟蕭條,故透過輸出勞工賺取外匯,這不得不讓人聯想起近日的俄羅斯,因攻打烏克蘭而受到制裁,日後整個局面的布局發展有何異同? 
 
  作者也訪問在德國和臺灣的越南移民和下一代,分享種族歧視的經驗及身分認同的看法,移民為免被排擠、被邊緣化,會有意識地尋求主流社會的認可,不時要在不同文化間的夾縫處掙扎。書中的訪問令我想起一個在香港難民營出生的越南青年,他回憶小時候獲得香港居留權後,行動自由了,但母親一下子要在一個語言不通的陌生環境自力更生,深受壓抑,經常抱著他哭,再加上屋內正播放著淒怨的越南歌曲,令情緒更加膨湃,故有段時間他非常抗拒越南歌曲,每次家人一播他就發脾氣,有客人來他就出門,而他就在這樣不時的陣痛中,一步一步成為香港講粵語的一分子……
 
自序(節錄)
 
  二○一七年九月,我隻身離開臺灣來到德國。
 
  當時我辭去任職近三年的報社記者工作,身懷近十年的新聞採訪經驗,我想掂掂自己的斤兩,挑戰擔任獨立記者,目的地就是自二○一五年因敘利亞戰爭而收容百萬名中東難民的德國。
 
  我想第一手採訪那些在戰火中離開家園、在異鄉重建人生的難民們,面對面聽他們說話,寫他們的人生故事。
 
  就因為這麼簡單的起心動念,我開始著手申請簽證、找房子,最後在一期德文課都還沒上完的情況下,落腳柏林,這個先前我只旅行過一週的城市。
 
  至於為什麼是德國?在我離開正職工作不久後,因緣際會透過網路聯繫上一名敘利亞難民阿里,他原本在首都大馬士革是名專業的工程師,但因為拒絕好友邀請加入塔利班,遭到多次暗殺,只好逃離家鄉。我在電腦的這一頭,聽著他鉅細靡遺述說著逃難的經歷,多次千鈞一髮,甚至在匈牙利的監獄遭獄警脫光衣服羞辱。
 
  那通電話是在臺灣的半夜兩點,整整兩個小時過去,我的手心直冒汗,隨著他講到自己終於踏上德國土地,才終於鬆了一口氣。他在電話那頭笑說,逃來德國的那一天,他在火車上累到睡著、忘了車票放在哪裡,查票員竟然悄悄在他耳邊說:「你是難民嗎?剛到這裡嗎?不要緊,下一站你先下車,但不要出站,避免遇上警察。」這個新國度對難民的友善,讓他至今仍深懷感激。
 
  這是我鑽研難民議題的開端。等我自己也到了德國,陸陸續續寫了多篇關於難民的專題,難民這個詞,不再只有戰火、需要人們施捨的刻板印象。他們有血有肉,許多人雖然背負著逃離家園的創傷,但仍為自己的未來努力打拚,就像你我一樣。
 
  隨著獨立記者的生涯展開,在德國以異鄉人的身分生活,我在難民受訪的話語裡看見自己,聽他們說失語的困境、談人生道路的不確定性。他們不知道多年的等待後是否能得到一紙合法留在德國的居留許可,我當時則是掙扎著在德國只靠寫報導要養活自己究竟可不可行,雖然兩者的命運無法比擬,但同樣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很能感同身受。
 
  另一方面,我是出了國之後才深刻感受何謂移民。在西方人的主流社會裡,亞裔族群始終是少數,加上臺灣是個多數國家都不承認的小國。因為這樣,我將關注的視野放諸移難民在德國的發展。我想知道,這個社會怎麼看待龐大的移民群體。我們移民,會一直都是德國社會的外來者嗎?我們和他們,有沒有可能擁有相同分量的話語權?有沒有可能彼此的界線,因為彼此多一點努力,淡去一些些?
 
  因為身為這個社會的少數族群,我很自然在路上特別留意亞洲人的身影。在柏林這個大城市裡,不消長駐,就會察覺到越南人的普遍存在。在這裡,越南菜幾乎與亞洲菜畫上等號,越南餐廳、小吃店遍布,甚至有許多店家兼賣越南河粉與壽司,是這裡的有趣特色。
 
  幾乎每個地鐵站轉角的花店都由越南人經營,尤其是東柏林的花店、雜貨店、衣服修改店、美甲店,一進到店裡,店員們彼此都以越南話交談。我自己也好幾次走在路上被亞裔臉孔的路人以越南話搭話,或被亞洲雜貨店老闆詢問是不是來自越南?
 
  同為亞裔的好感,加上龐大的好奇心,我開始查閱越南移民來到德國的歷史。從「為什麼這裡越南人這麼多?」這個疑問出發,我更好奇,為什麼明明街上隨處可見越南人的身影,但新聞或政治討論裡,卻聽不見他們的聲音?
 
  這本書即是從這個疑問出發延伸出的訪談研究。本書分成三條軸線:七○年代末被西德政府收容的越南船民,以及八○年代透過短期工作契約,來到東德的越南契約工(Contract Workers)。這兩大族群是目前德國的越南移民最主要的來源。我在第一、第二章會分別深究探討他們來到德國的歷程,帶給德國的影響,與這個國家的關係。
 
  第三條軸線與臺灣人民切身相關,中華民國政府在一九七五年越戰結束前後,以海軍軍艦、專機等方式,從淪陷的南越接收了數千名越南華僑;一九七七年,由於海漂來臺的越南難民人數逐漸增加,基於人道立場,我國政府在澎湖更興建難民營,成立中南半島難民臨時接待所。
 
  這段史實是中華民國歷史上重要的一頁,記錄著我國曾在援救越南難民上不遺餘力。一般談到難民,會覺得距離臺灣很遙遠,但其實早在四十年前,我們就已經憑一己之力搭了一座橋梁,讓戰火中的人民來到安全的國度。這當中的脈絡會在本書的第三、第四章詳加闡述,並將場景拉回越南華僑最早在越南落地生根的過往古今。
 
  我在開始書寫這本書之前,對於越南移民的認識僅停留在臺灣人一般熟悉的外籍配偶,一直到了柏林才發現這個族群的複雜性,越南因為曾經分裂成南、北越,各自被民主、共產政權統治,和曾經分裂成東、西德的德國,在歷史的軌跡上意外地交會,撞出命運的火花,也是本書一大關注重點……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震撼,那種跨越文化和空間的意象,光是看著封面,我就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敘事張力。尤其「誰是外來者」這個標題,直指核心,讓人不禁思考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身份認同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複雜的邊界與流動。對於一個長期關注移民議題的台灣讀者來說,這種帶著探尋口吻的標題特別引人入勝。我總覺得,台灣社會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在「外來」與「本土」之間拉扯的縮影,所以當看到有獨立記者願意深入挖掘越南難民在德國與臺灣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場域中的處境時,那種好奇心就被徹底點燃了。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僅是事實的羅列,而是能透過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這些人在面對身份轉換、文化衝擊時,內心深處的掙扎與韌性。封面上的配色和字體選擇,都透露出一種嚴肅且深沉的基調,預示著這將是一趟充滿思辨的旅程,而不是輕鬆的休閒讀物。它成功地在第一眼就建立了專業與深度兼具的形象,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內頁,看看作者是如何鋪陳這段跨越歐亞大陸的追蹤故事。

评分

光是想像那位獨立記者是如何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體系——高度組織化的德國與充滿人情網絡的臺灣——之間穿梭,就已經覺得這份工作的艱辛非同小可。德國的難民政策與社會福利體系,想必與臺灣處理類似群體的方式有著天壤之別,而作者能夠捕捉到這些細微的差異,並將其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敘事,這絕對需要極高的敏感度和新聞倫理。我特別好奇,當這些越南難民在異鄉落地生根後,他們是如何在記憶中保留對越南的連結,同時又努力適應全新的生活規範?這種雙重存在(simultaneous existence)的狀態,往往是報導中最能觸動人心的部分。如果書中能細膩地呈現他們在飲食、語言、甚至情感表達上的細微轉變,那將會是一次極為深刻的文化觀察。畢竟,對於我們這些在島嶼上習慣了單一(或相對單一)主體敘事的人來說,這種多重身份的複雜性,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視角來反思「家」的定義。這種深入田野、不畏艱難的報導精神,是當前媒體環境中越來越稀缺的寶藏。

评分

從獨立記者的視角切入,這本身就賦予了這本書一種獨特的品質保證。相較於主流媒體可能受限於時效性或商業考量,獨立報導往往能提供更長遠、更具批判性的觀察。我猜想,作者在處理越南難民的故事時,必然會避開那些簡化的標籤,轉而去挖掘每個個體生命經驗的獨特性。這種「去標籤化」的努力,對於理解任何邊緣群體都至關重要。對於我們臺灣社會來說,我們如何看待「難民」這個概念,往往帶有一種複雜的歷史包袱,可能混雜著對中國大陸的戒心,也可能與自身的移民史相互投射。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外部的參照系,讓我們能更冷靜、更人性化地去審視「流亡」與「尋求庇護」的本質。我希望作者在描寫德國與臺灣的對比時,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差異,而是能深入到制度層面,讓我們理解結構如何形塑了這些人的命運。這種由下而上的視角,往往比官方文件更具力量。

评分

整體來看,這本書的選題非常具有時代意義,尤其是在全球政治格局持續動盪的當下。越南難民的故事,其實是冷戰後亞洲地緣政治變遷的一個縮影,他們的漂泊,牽動著美蘇對抗的餘緒、東南亞的歷史糾葛,乃至於今日全球化的挑戰。我預期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會是緊湊而富有層次的,要同時處理跨國背景與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跨度,對作者的組織能力是極大的考驗。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越南難民的書,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德國如何處理其戰後責任與人道主義承諾,以及臺灣在處理國際人道危機時的模糊地帶。一個優秀的非虛構作品,最終的目的應該是促發讀者採取行動或至少引發深刻的自我詰問。我非常期待透過這位獨立記者的眼睛,看到那些被主流媒體忽略的、關於人性、關於記憶、關於歸屬感的細膩光影。這本書的出版,無疑是給所有關心社會正義與跨文化理解的讀者,一份厚重的精神食糧。

评分

這本書的「電子書加值版」標題,讓我猜想內容上應該有所擴充,或許增加了更多的訪談片段、補充了背景資料的圖表,甚至可能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的隨筆或後記。對於這種嚴肅的非虛構作品,額外的內容往往能補足正文因篇幅限制而無法詳述的脈絡,使讀者能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例如,針對越南難民在臺灣,他們是否也像某些早期東南亞移工一樣,面臨著社會階層的固化問題?而在德國,他們又是如何融入那裡既有的社會結構,尤其是在面對歐洲內部近年來興起的排外情緒時?我十分期待加值內容能夠提供這些更深層次的對話空間。一個優秀的獨立報導,絕不只是報導「發生了什麼」,更重要的是探討「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對我們有何意義」。如果加值部分能提供更多反思性的文字,無疑會讓這本書的價值更上一層樓,從單純的記錄提升到公共議題的論述層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