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住之島:給臺灣青年世代居住正義的出路 (電子書)

無住之島:給臺灣青年世代居住正義的出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庭輝
图书标签:
  • 居住正義
  • 臺灣
  • 青年世代
  • 無住之島
  • 房地產
  • 社會議題
  • 公共政策
  • 城市發展
  • 電子書
  • 經濟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經濟發展了,政治民主了
我們卻還沒有安穩的家?

無論月薪多少,每個人都有要求安穩居住的權利!

  當房價已成天價,我們還只有拚命存錢買房一條路嗎?
  買不起房子,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
  買房=拚經濟?推動保障居住權益的政策=犧牲經濟?
  打破居住權益的迷思,我們其實有不同的選擇!

  臺灣是一座「無住之島」。根據統計,臺灣平均房價與人均所得比將近十倍,房價更被國際評比為「極度不可負擔」。然而,房價明明那麼高,為何社會仍舊鼓勵買房?除了背負千萬房貸,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讓我們住的安穩嗎?

  買不起房,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

  長久以來,高舉經濟發展大旗的建商、缺乏完善住宅政策的政府,以及夢想炒房致富的大眾價值觀,三者共同造就了臺灣的高房價景觀。原本賴以居住與生活的家,就此成為難以負擔的商品。原本應當人人享有的居住權益,則成了少數人才有權享有的圖利工具。

  本書指出,這種少數人獲益的高房價制度,不僅已讓臺灣成為無住之島,更會賠掉整個臺灣社會的未來。當買不起房的青年世代淪為崩世代,在租屋黑市中孤立無援,卻還要被貼上不努力與不爭氣的標籤,最終只會加劇社會與世代對立,更將全面衝擊國家的人口結構、年金制度與勞動體制。長遠來看,每個人都將為此受害。

  「家」不該只是商品:重新思考「居住」的意義

  身處無住之島的無助青年,真的有可能打破炒房致富的惡性循環,重新定義「家」的價值,找到居住正義的新方向嗎?

  這正是長年研究都市改革的廖庭輝,希望透過本書解答的問題。本書藉由回顧臺灣三十年的住宅運動,帶領讀者展開一段「何謂住宅、何謂家」的思索歷程,一步步回顧臺灣高房價的歷史成因,分析各種買房迷思背後的人為與制度因素,同時試圖解開住房商品化的困境。

本書特色

  ★臺灣第一本住宅運動史,爬梳歷年重大的住宅政策攻防,
  同時幫助讀者思考與居住正義相關的重要議題:
  ・空屋率高,房價卻仍居高不下,這違反供需法則的現況是如何造成的?
  ・臺灣政府只有房地產政策,沒有住宅政策?
  ・房地產增值,是誰拿走了最大的利益?
  ・是誰讓我們相信,住宅是投資獲利的商品,而忘了真正重要的,是滿足居住需求的家?
  ・攸關我們每個人權益的居住議題,為何我們卻如此軟弱無力?
  ・跳脫商品思考,我們如何重新拿回居住的主導權?

專文導讀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金權城市》作者
  彭揚凱|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各界好評推薦

  李幸長|無殼蝸牛運動發起人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吳宗昇|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
  邱威傑|臺北市議員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憲法學者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崩世代》作者
  林于凱|高雄市議員、《公門菜鳥飛》作者
  徐禎苓|作家、《流浪巢間帶》作者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張金鶚|政治大學地政系退休教授
  鄭中睿|台灣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
  鄭仰恩|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發中心特約研究員
  劉維人|《北歐不是神話》、《不穩定無產階級》譯者
  cheap|Youtuber

各界閱後書評

  一九八九年房價狂飆,揭竿起義,一晃三十三年過去,我也已經退隱江湖移居美國,但臺灣仍有許多戰友奮力戰鬥至今,實在令人感佩。「居住是基本人權」是你和我都必須存有的觀念,不管你的月薪是多少,你都有權要求安居。貢獻與分配嚴重失衡!大家不表達,政府就會怠惰,以為社會很公平、人民很知足。我要誠摯推薦本書對臺灣居住權奮鬥的整理與分析,更期待未來的年輕人再次「憤怒」起來!——李幸長,無殼蝸牛運動發起人

  本書完整紀錄了臺灣戰後住宅政策及住宅運動演進發展史,亦是從倡議觀點對住宅運動研究的教戰手冊。
  作者認真爬梳了大量官方、學界、媒體,運動組織的內部資料,加上本身投入住宅運動政策倡議工作,掌握了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是外部媒體及研究者所無法獲取的深度視角。
推薦本書給關心居住正義、住屋運動發展的讀者們。——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重大問題,如居住,知識上區分Polity、Politic、Policy三個角度,制度、政治、政策,述說行動者眼中應然與實然、理想與行動、框架與界線。「經濟發展了,政治民主了,為什麼我們還住不好?」廖庭輝自問,也自答,他冷靜沉痛地梳理過去,洞悉當前,他說:「居住權」。願能引領困眾回到日耳曼法哲學家耶林的示語:「為權利而鬥爭」,此其時矣。——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憲法學者

  居住權是台灣社會最值得關注的社會議題之一,《無住之島》對於1980年代以來的無殼蝸年等反高房價運動、民主轉型過程裡政黨輪替下的居住政策變遷,以及關鍵學者與首長的政策論述,進行完整回顧,同時對當前的高房價困境,提出金融管制、囤房稅、租屋市場、租金抵稅與擴大社宅等五大建議,是台灣居住權議題必讀的傑作!——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崩世代》作者

  無住之島,一語雙關點出在臺灣要買房很無助,社會住宅抽不到無法住;臺灣居住政策,沒有談到居住本質,只有考量房地產交易,導致三十年來薪水沒漲房價大漲。龐大房貸壓力,衍生出消費力降低;租店成本高,導致商業衰退;政府不敢得罪少數房屋大戶,只能採用政策補貼,而無法從市場結構來對症下藥,在本書都有精闢的剖析,並提出具體的建言,值得一讀。——林于凱,高雄市議員、《公門菜鳥飛》作者

  如果想了解臺灣的居住正義,這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吳宗昇,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

  住宅運動已經多年,臺灣房價毫不回頭地飆高,租屋環境一年比一年險惡,到底發生什麼事了?廖庭輝詳盡爬梳三十多年來住宅政策的發展和囿限,從中尋找突圍方法。這不只是一本所有無住與無助之人必看的書,更是所有人都不該錯過的書。——徐禎苓,作家、《流浪巢間帶》作者

  關於臺灣落實居住正義的艱難,《無住之島》爬梳了三十餘年來關於居住權問題的政策決策及社會運動的脈絡,提供讀者一張清晰的地圖,並標示出其中的關鍵轉折,讓社會更能抽絲剝繭的掌握問題樣貌。無疑,立基於作者的研究者和行動者雙重身分拳拳到位的深入分析,這本書亦將成為未來滿足人民「安穩居住」需求政策決策的重要參考。——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多年前廖庭輝(洛書)參與住房改革組織相關運動就和我有密切接觸,雖然他剛從研究所畢業,還很年輕但卻充滿對住房改革的熱忱和學習動力。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實際積極參與住宅修法及政策倡議等相關活動,累積許多居住正義實踐的心得,如今很高興他能將這些經驗撰寫出書,提供給臺灣青年一條世代居住正義的出路,相當有意義且值得參考。
  此書內容豐富,除詳細說明臺灣的住房問題,特別是針對年輕人買不起、又租不好、更住不到的居住困境外,也非常淸楚描述臺灣住房改革運動的發展歷史,讓社會可以進一步凝聚共識,成為未來年輕人為自己居住環境努力的方向。
  住房最重要是要讓「家」不要成為投資炒作的「商品」。重新思考「居住」內涵,勉強辛苦有負擔壓力的「擁有」房子,或者只想透過借貸「投資炒作」房子,賺取未來可能價差,忍受資金周轉及房價變動風險,如此「拚房」與「賭房」心態,對年輕人未必是有品質且有品味的生活居住方式,值得深思!——張金鶚,政治大學地政系退休教授

  「青年世代必須為父輩的貪婪、財團的炒作以及政府的放任,承受高房價之苦,以及延伸出來的各種居住困境。」
  買這本書,讀完它,然後記得:不要買房、用腦投票、參加社區組織、支持居住正義運動。這樣,你的人生跟臺灣的未來,說不定還有點希望。——鄭中睿,台灣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

  《無住之島》作者廖庭輝藉助歷史回顧呈現出臺灣「居住不正義」的實況與困局:買房路走不通、房產結構扭曲、居住權難倡議、住宅運動卻步……青年世代的居住權似乎遙不可及。這讓我想起希伯來聖經裡有一個「拿伯葡萄園」的故事,呈現強權奪取弱者土地的悲劇,主角拿伯勇敢對蠻橫的亞哈王說:「上主不准我把祖產讓給你。」這是猶太人對土地的基本態度,祖先領受上帝恩典所分得的土地絕對不能買賣或轉讓給別人。結果,藉助國家政治機器的操弄與運作,拿伯被殺、土地被奪。然而,先知以利亞的聲音仍然勇敢發出,挑戰霸權。但願本書也成為先知的聲音!——鄭仰恩,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發中心特約研究員

  臺灣的居住問題不僅嚴重侵蝕生活品質,更已威脅到整體經濟發展。這本書充分顯露問題的複雜性。居住困境之所以三十年如一日,原因絕非「炒房」這麼簡單;而是國家欠缺整體規劃、年輕民主國家的人民與政府之間尚未找出共同推動改革的方法、加上人民在財務不安全感之下利益彼此對立的結果。
  這絕非單一政策或從單一方向就能解決。本書給了一個很好的起點,值得以讀書會的方式細部研讀,找到關鍵槓桿,推導政治上可行的方案,才能跨出真正改革的第一步。——劉維人,《北歐不是神話》、《不穩定無產階級》譯者

  臺灣房價高漲,拿來住的房子竟然變成了投資工具,白手起家的年輕人普遍買不起房,到底為什麼臺灣的房價這麼高?年輕人除了買難道沒有別的選擇?這本書或許提供了我們另一種思考。——cheap,Youtuber

 
靜默的群島:海洋文明與島嶼韌性探微 ——一部關於自然、歷史與未來身份的深度考察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那些被時間與地理邊緣化的島嶼社群,如何在全球化與氣候變遷的雙重壓力下,尋找自我存續的可能與發展路徑。它並非聚焦於單一政治或經濟議題,而是嘗試從人類學、生態學和歷史地理學的交匯點,描繪出一幅關於「島嶼性」(Insularity)的複雜圖景。 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散佈在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上,面積大小不一、文化多元的群島區域。這些島嶼,宛如鑲嵌在廣闊水域中的獨特實驗室,其生存的條件、社會的結構、乃至於價值觀的形成,都與大陸文明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第一部:水之疆界與時間的沉澱 第一章:藍色邊界:島嶼的地理學與心理學 本章首先界定「島嶼」作為一種特殊的地理實體,探討其作為天然屏障與文化熔爐的雙重特性。我們分析海洋如何不僅是阻隔,更是連接的動脈。地理學的隔離效應如何塑造了島嶼居民的集體心理——一種既對外部世界保持警惕,又內在極度依賴社群共榮的特質。探討從古老的航海知識到現代的衛星定位,人類如何不斷重新定義和測繪這些「藍色邊界」。 第二章:被遺忘的航線:歷史的疊加層 島嶼歷史往往是大陸歷史的邊緣註腳,但其本身卻蘊含著驚人的複雜性。本章梳理了幾個關鍵群島從史前遷徙、殖民接觸、到後殖民時代的轉變軌跡。特別關注那些因戰略地位或資源掠奪而被捲入全球權力鬥爭的島嶼,它們的文化和生態系統是如何在一波波外部力量的衝擊下,經歷重塑與消融。我們將檢視口述歷史與考古發現如何共同還原這些「被省略」的敘事。 第三章:風土的低語:生態與文化的共生演化 島嶼的生態系統是極度脆弱且獨特的。本章深入探討特定群島(如加拉巴哥斯群島、馬達加斯加或特定太平洋環礁)的生物多樣性,並分析人類如何在極度有限的資源下發展出極具適應性的生存哲學。討論傳統的漁獵、耕種技術如何體現對環境的尊重與深刻理解,以及現代的環境壓力(如入侵物種、過度捕撈)如何威脅到這種微妙的平衡。 第二部:現代性衝擊與身份的重塑 第四章:外來風暴:全球化下的結構性轉變 全球化浪潮對島嶼社會的衝擊是全面且迅速的。本章側重於分析經濟結構的劇變:從單一作物經濟(如香蕉、蔗糖)向旅遊業或離岸金融的轉型,這些轉變帶來的利弊權衡。重點探討了「依賴性理論」在島嶼經濟體中的特殊體現——即資源流出與資本輸入的非對等關係,以及這對地方自主性的侵蝕。 第五章:文化的遷徙與留守者的困境 隨著青年人口為了教育和就業機會外流,許多島嶼面臨「空心化」的危機。本章關注留守在島上的老年社群的韌性,以及「歸鄉者」(Returnees)試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立足點的掙扎。探討在數位時代,文化認同如何透過網路得以維繫,但也面臨「被他者化」或「被商品化」的風險。 第六章:基礎設施的悖論:連結與孤立 島嶼的發展高度依賴於穩定的交通、能源和通訊基礎設施。本章分析了現代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提升生活品質的同時,如何加劇了環境負擔,並加深了與主要大陸的依賴關係。探討在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如更強的颱風、海平面上升)時,這些基礎設施的脆弱性如何成為最直接的生存威脅。 第三部:韌性之路與未來的視界 第七章:地方知識的復興:創新與永續的橋樑 真正的韌性並非盲目追隨大陸模式,而是從自身的歷史資源中汲取智慧。本章聚焦於當代島嶼社群如何復興和轉化傳統技術,以應對現代挑戰。例如,如何將傳統的雨水收集系統與現代淨水技術結合,或如何運用傳統的航海智慧來發展永續漁業管理。強調「地方知識」作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資產。 第八章:群島網絡:超越邊界的主權與合作 島嶼國家與地區之間,往往存在著比與大陸國家之間更深刻的文化和歷史聯繫。本章探討建立「群島網絡」(Archipelagic Networks)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分析跨區域合作在氣候變遷調適、共同文化遺產保護、以及在國際舞台上發聲方面的潛力。討論如何將「群島性」從地理上的限制轉化為政治與文化上的集體力量。 第九章:島嶼的未來:慢活哲學與生態倫理 本書最後展望島嶼社群在二十一世紀可能採取的道路。這條路徑可能與全球對「高速發展」的追求背道而馳,而更傾向於一種強調社群密度、生態平衡與精神豐裕的「慢活哲學」。討論如何建立一套適合島嶼環境的經濟模型,使繁榮不再以環境退化為代價。總結島嶼經驗對全球人類如何重新定義「好生活」(The Good Life)的深刻啟示。 總結: 《靜默的群島:海洋文明與島嶼韌性探微》是一部對邊緣地理的致敬,它邀請讀者跨越海平面,去理解在有限空間中孕育出的無限智慧,以及這些看似孤立的土地如何為我們理解人類與環境的永續關係提供最清晰的鏡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廖庭輝


  筆名洛書,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碩士論文《從無殼蝸牛到巢運:臺灣住宅運動的倡議模式形構與轉化》獲得第二屆「臺灣住宅建築學生論文獎」以及臺灣社會研究學會二〇二一「批判與實踐碩士論文獎」。現任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與OURs都市改革組織合聘政策研究員,臺北市政府住宅審議會第三屆委員。

  學生時期曾參與巢運的夜宿活動,進入住盟與OURs擔任政策研究員後,推動了《住宅法》、「實價登錄2.0」的修法倡議,是住宅運動政策倡議路線的實際參與者。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居住正義的求索之旅/彭揚凱
自序   買房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未來我們該如何爭取居住的權利?
第一章 臺灣居,真的好不易!
第二章 八○年代末期:住宅運動初萌芽
(無殼蝸牛運動後的崔媽媽基金會與OURs)
第三章 金融風暴到扁政府時代:居住權進入倡議
第四章 馬政府時代:進入法制面改革攻防
(住宅團體與行動小事典)
第五章 民進黨二次執政:改革的美麗與哀愁
第六章 經濟發展了,政治民主了,為什麼我們還住不好?
第七章 住宅運動的下一步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52464
  • EISBN:978626705250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看到关于青年居住的议题,我的心情总是很复杂,既愤怒又带着一丝无奈的自嘲。我们这一代人,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却被困在最差的居住前景里,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时代错位。这本书的副标题聚焦在“出路”,这让我感到一丝希望,但我也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界定这个“出路”的范围的。它指的是物质上的拥有,还是精神上的安顿?是自下而上的草根行动,还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改革?更重要的是,这个“出路”是否考虑到了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青年群体的差异性?例如,在台北工作和在南部工业区打拼的年轻人的需求是截然不同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不把所有青年都视为铁板一块,而是能针对性地提出多元化的解决方案,避免“一刀切”的政策陷阱。如果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可适应台湾本土复杂社会结构的思考框架,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给青年”的书,而是对台湾未来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叩问。

评分

从书名“無住之島”这个意象来看,我猜想作者可能想描绘一种集体性的失根感。在高度都市化和高度资本化的环境下,年轻人可能感觉自己像是一群被困在孤岛上,即便身处繁华的都市,也找不到真正可以扎根的角落。这种“无住”不单指物理上的没有房产,更深层次的是心理上的疏离与漂浮不定。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重建“在地连结”的思考。毕竟,居住正义的核心,不光是钢筋水泥的问题,更是人与人、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重塑。如果只是单纯地靠政府大规模兴建公屋,而忽略了社区的活力和人际网络的构建,那么即便住进去了,依然可能感受到那种“孤岛”的寂寞。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将个体追求安居乐业的愿望,与构建一个更有韧性、更具互助精神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探讨在缺乏传统大家庭支持的当代,青年如何共同开辟出新的生存空间。

评分

坦白说,我对市面上所有标榜能解决“青年居住正义”问题的书籍,都抱持着一种审慎的保留态度。太多时候,这些探讨最终都会落入两个极端:要么是过于理想主义的空想,提出的政策建议在台湾的政治经济现实面前根本无法落地;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的现象描述,无非是重复抱怨房价如何之高、政府如何不作为,却没有给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新视角。我真正想看到的,是作者能否深入到土地所有权、都市规划法制,乃至于金融资本如何渗透进房地产市场的肌理中去进行解构。如果这本书能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的视野,例如结合社会学、经济学乃至建筑哲学的深度思考,来重新定义“居住”的意义,那才算得上是真有价值。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几间可负担的房子,而是构建一个让人感到安全、有归属感的社会环境。我好奇这本书有没有触及到“共享居住”、“社区自治”或是“公共住宅”在台湾实践中遭遇的文化和行政阻力,这才是决定“出路”能否走通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看着就很有画面感了,「無住之島」,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漂泊无依、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的意象,特别是点明了是给“臺灣青年世代”看的,这就更让人心里一紧了。我们这代人,面对的住房困境,简直是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眼看着房价年年往上飙,薪水却像被冻结了一样停在原地,那种无力感和焦虑,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一直在想,难道我们真的就得一辈子做房奴,把大半辈子的积蓄和希望都押在这一小块水泥地上吗?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应该跳脱出“拥有自己的房子”这个传统观念的框架,去寻找新的生活模式和社区关系?这本书的提法,听起来似乎就是要挑战我们现有的思维定式,探讨一些更具前瞻性、更贴近现实困境的“出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毕竟,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最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实实在在能让我们看到希望的路径图。希望它能深入剖析造成这种局面的结构性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个人努力不够。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非常精准地抓住了我们这代人面临的时代困境,它没有回避“正义”这个沉重的词汇,反而直接将其与“居住”挂钩,显示出一种不妥协的姿态。在我看来,台湾的居住问题之所以棘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土地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式信仰,这种信仰往往使得任何试图进行土地重新分配或加强公共管制的努力都寸步难行。如果作者能在这个敏感的议题上,提供一些有力的论据,去挑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例如参考国际上其他成功案例中对土地公共性的再认知,那将会非常有启发性。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勇于“破局”的论述,敢于触碰那些政治上难以言喻、经济上既得利益者极力维护的禁区,为年轻一代争取一个更公平的对话基础。如果这本书只是停留在呼吁的层面,那它就和街头口号无异,但我相信,一个电子书的篇幅,应该有足够的空间来搭建更严谨的论证结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