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迷惘、煎熬、躁鬱、厭世……愛情的痛,社會學也懂! (電子書)

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迷惘、煎熬、躁鬱、厭世……愛情的痛,社會學也懂!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娃‧易洛斯
图书标签:
  • 爱情
  • 情感
  • 心理学
  • 社会学
  • 迷惘
  • 痛苦
  • 抑郁
  • 厌世
  • 两性关系
  • 自我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問世間,情為何物?愛情,為何令人遍體鱗傷?
到底情感挫折來自童年陰影,或是源於社會與文化結構的影響?
跟著知名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一層一層探索現代愛情產業鏈,找出讓我們創鉅痛深的真相。

  愛情痛苦的經驗非常普遍,幾乎可以說是人類集體共通的經驗。情傷創造一大票專家,驅策出版業、電視、無數媒體產業持續運轉。正因為整個社會認為痛苦是個人精神史的體現,相信訴說與認識自我具有療效,「自助」產業才會如此欣欣向榮,並將感情煎熬的矛頭轉到自我的私密史,以及自我形塑的能力上。

  面對現代親密關係產生的疑難雜症,《為什麼愛讓人受傷?》企圖切換分析的角度:問題的癥結不在失能的童年,不在個人自覺不足,而在社會文化的衝突和矛盾,已構成現代人自我與認同的基本架構了。

  作者伊娃‧易洛斯想告訴大家:愛情是被具體社會關係形塑和創造的!愛情在市場內流通,市場內充滿相互競爭、地位不對等的行動者;某些人較有能力界定被愛的條件,認為自己比別人更有資格被愛。

  社會學主要研究對象是痛苦的集體表現形式,不過對尋常精神痛苦卻相對輕忽。這是由於社會學為了避免蹚個人主義和精神分析這一潭渾水,不太願意涉足情感方面的痛苦,畢竟那被視為臨床心理學之骨幹。可是,社會學若想跟得上時代,就無法迴避這一塊,勢必得面對、探索可充分反映近現代自我脆弱性的情感。因為,自我脆弱易傷,有其制度性原因,也有情感層面的因素,而愛情正是這樣一種情感。

  愛情痛苦,不是旁枝末節,也不是看起來比較嚴肅的痛苦型態的附庸。《為什麼愛讓人受傷?》揭開現代愛情產業鏈的真相,證實了愛情痛苦可具體呈現現代性自我無能為力的困境和樣貌。

國際媒體專家一致推薦

  不參考這本書,沒有人可以討論愛情。──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

  一本大膽、發人深省的書!──《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伊娃•易洛斯向我們展示了最親密的感受的深刻社會性質,從而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情感輿圖。──蘿拉‧吉普妮斯(Laura Kipnis),西北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教授,著有《反對愛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

  切中現代情感狀態的核心,是解析社會權力以及性與愛的意義必不可少的一本書。──季特林(Todd Gitlin),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著有《給青年行動者的信》
 
《都市群像:看不見的連結與個人邊界》 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當代都市生活形態下,人與人之間複雜的互動模式,以及在高度密集化社會結構中,個體如何界定與維護其心理與物理邊界。不同於聚焦於單一情感主題的著作,《都市群像》以社會學、都市人類學及心理地理學的視角為基礎,剖析城市空間如何塑造我們的行為、期望與孤獨感。全書結構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從宏觀的城市結構,過渡到微觀的日常互動,再探討數位化對社交實踐的影響,最後聚焦於個體在群體壓力下的調適與重塑。 第一部:鋼筋水泥中的空間政治學 本部分首先建立起對現代城市作為一個「巨型系統」的理解。我們不再將城市視為單純的居住地,而是具備其自身運行邏輯的有機體。 1. 空間的階級劃分與區隔: 探討城市規劃、基礎建設的分配如何不自覺地固化社會階級差異。從高級住宅區的嚴密保全到邊緣社區的資源匱乏,空間本身成為一種社會語言,默默地傳達著「誰屬於這裡」的訊息。我們將分析「鄰里效應」如何作用於跨階層的互動,以及人們如何利用空間標籤(如地段、學區)來鞏固自身社會地位。 2. 錯位的公共領域: 公共空間(公園、廣場、圖書館)在現代社會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本書將仔細檢視這些傳統上用來促進公民交流的場所,如何被商業化、私有化或被監控技術所侵蝕。我們將討論「在場的缺席」現象——人們在公共場所,卻沉浸於各自的電子設備中,使得真實的、偶發的社會接觸變得稀有且珍貴。這種錯位對形成公共意識和共同體感造成了哪些長期影響? 3. 遷徙的疊加與流動的孤島: 分析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無論是跨城區通勤還是跨國移民)如何導致社會網絡的碎片化。新到達的居民如何在既有的城市紋理中尋找立足點?本書將呈現不同群體(如新興專業人士、服務業工作者、長期定居者)在同一地理空間內,如何生活在彼此「平行」卻鮮少交集的軌道上,形成「流動的孤島」。 第二部:日常儀式與潛在的衝突 此部分將目光轉向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過微小的行為與無聲的協議來管理複雜的社會共存。 1. 鄰里關係的閾限管理: 當代城市鄰里關係的特徵是「疏離的親近」。人們必須在保持個人隱私與遵守社群規範之間尋找平衡點。本書將詳細分析「噪音投訴」、「停車糾紛」、「寵物管理」等常見的鄰里衝突背後所體現的邊界協商。這些看似瑣碎的事件,實則是個體對其「私人領域」被侵犯的強烈反應。 2. 服務業中的情感勞動與表演性: 深入探討在高度專業化與客戶導向的都市經濟中,服務提供者(無論是咖啡師、店員還是客服人員)所必須執行的「情感勞動」。這種要求將個人的真實情緒與工作角色分離,導致一種持續的表演狀態。本書探討這種勞動如何影響服務者的自我感知,以及消費者如何無意識地成為這種表演的見證者與評斷者。 3. 偶然相遇的社會學: 儘管城市擁擠,但真正的偶然相遇(Serendipitous Encounters)卻越來越少。探討交通工具、大型商場等半封閉空間中,人們如何主動設置「防禦機制」來避免與陌生人進行不必要的眼神接觸或對話。這種對偶然性的規避,如何間接強化了原有的社交圈層,並導致社會資本的積累更加困難? 第三部:螢幕的濾鏡與虛擬的社群 數位技術重塑了人際交往的載體與形式。本部分專注於探討虛擬平台如何介入、扭曲或補充了現實生活中的連結。 1. 線上社群的「強化」與「稀釋」效應: 分析網路論壇、社群媒體群組如何讓擁有特定興趣或身份認同的個體找到歸屬感。然而,這種歸屬感與現實生活中的支持系統之間存在何種張力?本書將研究「強化效應」(使特定觀點極化)與「稀釋效應」(將時間和精力分散於眾多膚淺聯繫上)的共同作用。 2. 訊息過載下的注意力經濟: 探討在訊息爆炸的環境中,個體如何篩選、處理和記憶人際資訊。這種對注意力的爭奪,如何影響我們對「真誠」的定義?當所有的互動都可能被記錄、編輯和公開時,人們在網路空間中呈現的自我,與其在物理空間中的行為之間產生了多少合理的距離? 3. 數位遺產與持久的在線痕跡: 討論數位足跡的持久性對個人身份認同的影響。過去的社交失誤或公開表達,在數位時代如何被「永恆化」,並在未來的社交互動中持續發揮作用。這迫使個體必須對其過去的言論保持一種高度的審慎,進而可能抑制了真實、大膽的自我表達。 第四部:重塑邊界:尋求自主與和解 最後,本書將探討個體如何對抗前述的結構性壓力,試圖在擁擠的都市與虛擬的連結中,重新建立清晰的個人邊界。 1. 退出(Opting Out)的策略: 分析現代人對「極簡主義生活」、「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或回歸鄉村的趨勢。這些行為不僅僅是生活風格的選擇,更是一種主動拒絕當代城市社會對個人時間和情感的無止盡索取。探討這種「退出」策略的社會階級基礎與其局限性。 2. 重新定義「親密」的維度: 在傳統的家庭結構與鄰里支持瓦解的背景下,本書考察人們如何建立「選擇的家庭」(Chosen Families)或「契約式友誼」。這些新型的支持網絡,其穩定性和情感深度是否能與傳統模式相匹敵?如何在使用現代溝通工具的同時,保持高質量的、非表演性的親密關係? 3. 城市中的「微型抵抗」: 觀察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實施的、不易被察覺的抵抗行為——例如堅持不使用某些應用程式、固守某個私人閱讀角落、或在擁擠的交通工具中維持絕對的沉靜。這些微小的行為,構成了一種對抗標準化都市生活的個人宣言,是個體在龐大系統中尋求心理空間的努力。 總結: 《都市群像》並未提供簡單的解答或情感慰藉,而是旨在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幫助讀者理解我們在城市中如何被環境塑造,以及我們在互動中如何不自覺地建構或破壞著自己的界線。它邀請讀者放慢腳步,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充滿社會張力的日常瞬間,從而更清醒地面對現代生活的複雜性與其所帶來的疏離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


  社會學家,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教授。著作有《冷親密》(Cold Intimacies: 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消費浪漫的烏托邦》(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痛苦的魅力》(Oprah Winfrey and the Glamour of Misery)等,其中《痛苦的魅力》獲美國社會學聯盟圖書獎。2018年,易洛斯獲得了EMET獎,是以色列最高的科學榮譽。

譯者簡介

黃宛瑜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碩士。專職譯者,譯作包括《想望台灣》、《他方,在此處》、《觀光客的凝視 3.0》等書。
 

图书目录

導論 愛情的悲苦
何謂現代性?╱現代性中的愛情,作為現代性的愛情╱為何社會學不管當前或將來都是必要的?╱社會學與精神痛苦
 
第一章 愛情大轉型或婚姻市場的崛起
品格和浪漫選擇的道德生態╱品格之愛,愛之品格╱社會網絡下展開婚前交往╱明規暗矩╱符號一致性╱利益之為激情╱名聲和信守承諾╱角色與承諾╱愛情生態大變革:婚姻市場崛起╱愛情選擇的性愛化和心理學化╱婚姻市場和性場域╱小結
 
第二章 承諾恐懼症與新興愛情選擇架構
從女性矜持到男性疏離╱男子氣概與承諾的式微╱女性專一型策略之動態╱享樂型承諾恐懼症╱意志缺乏型的承諾恐懼症╱全新的愛情選擇架構,抑或意願的瓦解?╱信守諾言和現代選擇架構╱性充裕與情感不平等╱小結
 
第三章 認可之需求──愛情和自我的脆弱
愛情為何如此美好?╱從階級認可到自我認可╱現代性的認可與本體不安全感╱認可vs自主性╱從自愛到自責╱自責的道德結構╱小結
 
第四章 愛情、理性、反諷
魅惑之愛╱將愛情變成一門科學╱政治解放:理性化的一環╱去常規化的權力╱職場戰勝情感╱程序主義和中性語言╱對等原則崛起╱選擇技術╱愛慾,反諷╱情色是一種創造深厚差異性的行為╱情色之為間歇性╱全神貫注與自我放棄╱情色是一種浪費虛擲的行為╱符號確定性╱不確定感、嘲諷或是追求平等所引發的不安╱小結
 
第五章 從浪漫幻想到失望
想像,愛情╱虛構情感╱逼真╱敘事認同╱失望作為一種文化實踐╱失望的人生╱日常生活的失敗╱摩擦╱心理本體論╱想像與網路╱自成目的之慾望╱小結
 
結語
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241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MB

图书试读

導論(節錄)

  《咆哮山莊》(一八四七)隸屬的文學傳統,源遠流長,總是把愛情描摹成創鉅痛深的情感。主人翁希斯克里夫和凱瑟琳,原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從小感情深厚,但長大以後,凱瑟琳決定嫁給門當戶對的林頓。希斯克里夫無意間聽到凱瑟琳說嫁給自己有失身分,憤而離家。凱瑟琳追出去,一人在茫茫原野上尋找愛人,始終遍尋不著,結果一病不起,瀕臨死亡。

  《包法利夫人》(一八五六)的故事遠為尖刻,描述一位生性浪漫的女子,從小嚮往羅曼蒂克的愛情,憧憬時髦的社交生活,無奈卻嫁給一位善良而平庸的鄉下醫生,兩人的婚姻並不快樂。後來,艾瑪.包法利結識風度翩翩的地主魯道夫,認定他就是自己在浪漫小說中時常讀到的夢中情人。兩人偷情三年,決定私奔。命運之日到來,魯道夫並未現身,艾瑪只收到一封失約信。故事裡頭的敘事者,每當在刻劃女主角的浪漫情懷時,不免流露嘲諷之意,這時卻斂容正色,憐憫起艾瑪的遭遇:

  她抵著窗沿,忿忿不平,又重讀那封信。可她愈專注,想法就愈紊亂。她又看到他,聽見他,用雙臂環抱他。她的心幾乎要跳出胸臆,像榔頭一擊又一擊,愈催愈快,間距不一。她環顧周遭,希望地板片片崩裂。何不一了百了?還有什麼攔著她?她有自由。她探身注視鋪路石,自言自語,「跳吧!跳吧!」

  從我們的標準看來,凱瑟琳和艾瑪的痛苦看似太過極端,但我們多少可以理解。不過,誠如本書一貫的主張,兩位女子經歷的浪漫劇痛,其內容、色彩、紋理早已徹底改變,今非昔比。第一,凱瑟琳和艾瑪受苦,是因為她們的愛情難以見容於世,但社會阻力在當今之世早就銷聲匿跡,與今人何干?當然啦,不管是凱瑟琳或艾瑪,縱使生為現代人,依然有可能礙於道德規範,或囿於經濟困境,無法跟自己的真命天子長相廝守。但就算現在出現什麼反對聲浪,也多半要我們「聽從內心的聲音」,而非屈從於世間壓力。第二,我們現在有一批專家,可及時搭救猶豫不決的凱瑟琳,挽回艾瑪平淡乏味的婚姻。心理諮商、伴侶治療、離婚律師、冥想專家,一干人浩浩蕩蕩,圍在即將嫁作人婦的凱瑟琳或無聊人妻艾瑪身旁,干預、論斷她們的私人困境。就算沒有專家協助,為情所困的現代女子,總能找個人(女性朋友居多)訴說她們不可告人的愛情,至不濟,還可找個不期而遇的匿名網友傾訴,減輕獨自面對情慾的煎熬。在她們慾望和絕望之間,流淌著綿密的文字、自我分析和密友專家的建議。現代的凱瑟琳或艾瑪可能花大把時間反思,訴說內心的痛苦,甚至有機會發現問題的癥結原來出在自己(或情人)兒時的缺憾。事過境遷,現代凱瑟琳和艾瑪內心如果浮現一絲榮耀,那不是因為她們歷經一段傷痛,而是因為她們借助各種自我療癒術,戰勝了憂傷。面對浪漫之痛,世人一再闡述、解釋,鍥而不捨,只因為,我們不只渴望一窺痛苦的根源,更希冀斬草除根。當今之世再也沒有為愛情殞命、自殺、離家出走遁入空門這種文化戲碼了。但這不表示,吾輩「後」現代或「晚期」現代人不識愛情創痛,相反地,我們可能看得比前人更透澈。不過,這確實意味著說,整個社會面對跟處理情傷的方式,跟過去大相徑庭。因此,為了了解變革的本質,全書將追溯自我三大關鍵面向本質上有何改變,它們分別是:意志(我們究竟多麼渴望一樣東西)、認清(什麼才是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慾望(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又是如何追求它)。

  現代人鮮少能擺脫情愛之苦:尋找公主∕王子的路途上親吻了太多青蛙;在茫茫網海中載浮載沉;從酒吧、派對、盲目約會落寞而歸。就算找到對象,也不可能離苦得樂,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交往後,人照樣感到厭倦、焦慮、憤怒。雙方可能爆發激烈的爭執和衝突,最後面臨分手或離婚的混亂、沮喪、自我懷疑。愛情路上崎嶇難行,身心飽受煎熬,以上列舉的例子,不過是冰山一角,現代男女鮮能身免。假使社會學家聽得到尋愛男女的聲音,她∕他聽到的肯定是陣陣悲嘆與呻吟,綿長又響亮。

  感情痛苦的經驗非常普遍,幾乎可以說是人類集體共通的經驗,可是我們的文化卻依然堅稱這一切都是扭曲或不夠成熟的心靈所致。無數自助手冊和工作坊將矛頭指向個人,說一切都是個人潛意識作祟,導致我們一步步走向失敗,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如何覺察自我,妥善處理自己的感情生活。而無所不在的佛洛伊德文化更振振有詞道:想了解一個人的性魅力,答案就在她∕他以前的經驗和遭遇;人偏愛什麼類型的對象,從她∕他早年的親子關係便可見端倪。佛洛伊德學說認為家庭決定一個人的情慾模式,對許多人而言,這就足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找不到或維繫不了一段感情。儘管難以自圓其說,佛洛伊德理論卻仍推斷道,無論我們的伴侶跟我們的父母像不像,對方都直接反映了我們的童年經驗—而童年正是解釋一個人感情宿命的關鍵。而佛洛伊德本人所提出的「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更將精神分析領域往前推進了一大步;他說童年時期若遭逢重大失落,儘管痛徹心扉,將來長大成人,那樣的經驗還是會在生命中一再重演,如此才有機會戰勝它、克服它。這一概念對西方社會造成了劇烈衝擊,扭轉民眾看待跟處理感情痛苦的方式,也就是說,感情痛苦有它健康的一面,是人類邁向成熟的必經之路。佛洛伊德文化甚至宣稱,感情痛苦很難避免,且多半是人自己一手造成的。

  現今有不少人認為,既然,我們必須從個人的精神史來解析一段感情的成敗,這不就意味說,感情成敗是個人完全能掌控的事;而此一觀點的普及與推廣,臨床心理學不只扮演了關鍵角色,更賦予它科學合法性。不過佛洛伊德當年提出潛意識,原先是為了消解傳統的責任概念(traditional authorial notions of responsibility),沒想到在實際操作時,心理學卻反將愛情和情慾劃歸成個人私領域責任。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療提供了大量的技巧,他們有意也好、無心也罷,現代人在心理專家引導下,喋喋不休,冗長訴說,得為自身的感情煎熬自負全責。

  回顧二十世紀,或許是因為心理學答應提供我們一套慰藉的方法,向我們保證一切都可以挽回,所以「浪漫痛苦乃咎由自取」這一論調才會出奇地成功跟普遍。愛情痛苦像座強大引擎,創造一大票專家(精神分析師、心理學家,及各種治療師),驅策出版業、電視、無數媒體產業持續運轉。正因為整個社會認為痛苦是個人精神史的體現,相信訴說與認識自我(self knowledge)具有療效、釐清痛苦的型態與源頭可幫助大家擺脫痛苦,「自助」產業才會如此欣欣向榮,並將感情煎熬的矛頭指向自我,轉到自我的私密史,及自我形塑的能力上。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