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態現代性 (電子書)

液態現代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齊格蒙.包曼
图书标签:
  • 液態現代性
  • 流动性
  • 后现代主义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齐格蒙特·鲍曼
  • 现代性
  • 全球化
  • 风险社会
  • 消费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切堅固的事物都煙消雲散了。
在宛如流水般不斷變動的城市裡,我們四處游移,不知何去何從……
 
從現代到後現代 為兩個世紀把脈的思想家
當代社會學大師包曼 剖析後現代社會經典之作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黃厚銘 專文導讀



本書為社會學大師齊格蒙.包曼的代表作,是其晚年思想的核心源頭,更是後現代研究中自成一家之言的經典。他運用「固態/液態」的概念,取代既有的「現代/後現代」區分,並從五個基本概念著手:解放、個體性、時間/空間、工作,共同體,試圖理解並診斷當代的社會文化。

包曼認為,當今社會最重要的特質,就是「液態」。以前強調固態靜止的空間占據,現在是流動輕盈的時間至上;舊有資本主義的大工廠式、持久耐用的商品被屏棄,現在創造利潤的是輕薄短小、可高速流動傾銷更替的商品。游牧式菁英掌控了固定人群,掌握移動方式取代據地為王,成為新的權力工具。在快速變化的全球化社會,個體從長久穩定的共同體中解放,社會地位不斷流動,多重身分快速切換,親密關係脆弱易碎,個人的不確定感與不安感也隨之加深。面對如此困境與機遇,如何省視個人主義不斷深化下流動個體的道德責任,成為包曼關心的焦點。

他經歷了整個 20 世紀最悲觀和最樂觀的時刻,為如今的 21 世紀人類生存處境,道出了至為深刻的預言。
现代社会形态的深度剖析:一个多维视角下的理论构建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超越传统社会学框架的、对当代社会形态进行全面且深入批判性审视的理论工具箱。它聚焦于解构“固定”与“流动”这一基本二元对立在二十一世纪的演变轨迹,尤其关注在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以及消费主义文化主导下,社会结构、个人主体性以及权力关系所经历的根本性转变。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而是力图构建一个统一的、具有解释力的宏大叙事框架,用以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不断消解、重组、又难以被明确界定的时代。我们所栖居的现实,已经失去了巴特·巴迪(Bart Badi)所称的“硬性结构”的支撑,转而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易变性与瞬时性的新阶段。 第一部分:凝固的消融与新形态的浮现 本部分将追溯现代性(Modernity)从其早期工业化阶段向当代形态演化的关键转折点。重点在于分析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1. 空间的重新拓扑(The Retopology of Space): 传统的社会理论,如马克思主义或早期韦伯(Weber)的分析,往往基于固定的地理空间和集中的生产场所来界定社会关系。然而,本书认为,在后福特主义的生产模式和数字通信技术普及之后,空间本身被“液化”了。地理距离不再是社会互动的决定性障碍。我们将详细考察“虚拟空间”如何渗透并重塑“物理空间”,导致了“失域化”(Displacement)和“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的双重效应。例如,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以及社交媒体催生出的“无界社区”,都标志着传统领土概念的瓦解。我们将引入“超域性”(Trans-territoriality)的概念,描述那些不依附于任何特定地点的权力网络和文化符号的流动性。 2. 时间的碎片化与加速悖论: 现代性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建立在工业生产节律上的线性、可预测的时间观。本书将分析,在信息时代,这种线性时间如何被“瞬时性”(Immediacy)和“永恒的现在”(The Eternal Present)所取代。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以指数级速度压缩了从创新到过时的周期,从而迫使个体和组织处于一种持续的“准备状态”。这种加速并非带来了效率的普遍提升,反而常常导致了一种“疲惫的循环”——人们在试图跟上节奏的过程中,反而丧失了对深度时间(Deep Time)的感知和规划能力。我们将探讨,这种对“即刻满足”的文化要求如何渗透到政治决策、人际关系乃至个人身份的构建之中。 3. 身份的柔性与能动性的困境: 在“凝固”的现代社会中,身份(如阶级、职业、国籍)相对稳定且具有较强的定义性。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当代社会要求个体不断地进行“自我塑形”和“身份表演”。为了适应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和不断更迭的文化潮流,主体必须不断地“拆解”和“重组”自我。然而,这种被鼓励的“柔性”并非全然解放,它恰恰成为了一种新的规训形式。个体在“做自己”的压力下,实际上被困在了一个永无止境的自我优化项目中。我们将分析这种“表演性主体”与权力结构之间的复杂张力。 第二部分:新控制机制与风险的社会化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当代权力运作的机制,指出它已经从传统的、集中的、惩罚性的模式,演化为更加微妙、渗透性更强、更侧重于“预警”和“管理”的体系。 4. 从规训到“塑形”:数字监控与自我优化: 福柯(Foucault)对规训社会的分析在理解当代权力时仍具启发性,但我们需要更新其范畴。今天的控制不再主要依赖于物理上的隔离(如工厂、监狱),而是通过无处不在的数据采集和算法预测来实现。我们不再是被“监视”的对象,而是一个“持续产生数据的资源”。本书将详细探讨“预测性治理”的逻辑——权力不再仅仅惩罚已发生的越轨行为,而是通过计算模型,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提前干预和“塑造”。这种机制使得个体在无意识中内化了外部的期望,将自我监控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 5. 风险的全球化与“去罪化”的政治: 在高度互联的社会中,风险(无论是金融危机、环境灾难还是流行病)不再是地方性的,而是全球共担的。然而,这种普遍的风险感并未带来普遍的团结,反而催生了新的不平等。本书深入分析了“风险社会”(Risk Society)的内在矛盾:风险被广泛认知,但责任却被高度分散化、外包化。在涉及灾难或危机时,我们观察到一种“去罪化”的政治倾向——权力主体倾向于将系统性失败归咎于不可抗力、技术故障,或是被边缘化的少数群体,从而有效地回避了对结构性缺陷的追责。 6. 消费的本体论地位: 在物质短缺的时代,消费是满足需求的手段;在当代,消费成为了界定存在的基础。本书强调,在“流动性”社会中,购买什么、如何购买、购买的“风格化”成为构建可信身份和获取社会资本的主要途径。我们不再是生产者(如传统工人阶级),而是“永久的消费者-体验家”。这种体验经济的逻辑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到医疗,一切都被重新包装成可供选择和评级的“套餐”。这种对体验的无休止追逐,进一步加剧了主体的焦虑,因为一旦体验停止或未能达到预期标准,个体便面临“不存在”的风险。 结论:在“流动”中寻找立足点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使读者能够识别并命名我们周围那些无形的力量。它不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或回归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而是主张一种“清醒的参与”。理解我们所处的形态的流动性、脆弱性和不断变化性,是重建社会能动性、抵御新形式控制的第一步。它呼吁社会理论家和实践者,必须放弃对稳定结构(如阶级、传统)的过度依赖,转而关注那些在看似瞬息万变的数据流和符号交换中,正在悄然形成的、新的、暂时性的聚合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 1925-2017),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思想家,也是研究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問題最著名的理論家。他對社會學與社會理論的卓越貢獻,使他分別於 1990 年與 1998 年獲頒亞馬菲獎(Premio Europeo Amalfi per la Sociologia e le Scienze Sociali)與阿多諾獎(Theodor-W.-Adorno-Preis),更於 2010 年獲頒極受歐美科學文化界重視、堪稱西班牙語世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 (Prince of Asturias Awards)。

1925 年生於波蘭猶太家庭的包曼,曾是堅定的共產主義者,於 1968 年政府反猶運動之際遷往英國,並在里茲大學任教直到 1990 年退休。失根的他,漂泊的猶太人意識,漸漸使他與「液態現代性」產生選擇性的親近關係,在批判理論與後結構主義之間,最終形成自成一格的「後現代性預言家」。

其學思歷程可分成三大階段:1980 年代後期,包曼關注現代性對道德的抹煞,具體表現便是大屠殺,此階段可稱為對現代性的反省。延續此觀察,1990 年代包曼看出現代性在不斷改變當中,全球化下的消費主義盛行,如今的社會不確定性提升,已然步入後現代社會。2000 年,包曼正式捨棄後現代一詞,改以「液態現代性」來描述新的後冷戰時代社會性質,此後便延續此概念,探討液態現代性社會下的人類關係,並企圖從中尋求倫理規範。

不同於70、80年代後現代主義者對語言學及解構的關注,包曼所反思的後現代性,無不圍繞在民族國家的未來、個體自由與安全議題上。他長年抨擊現代性帶來的惡果,並深思世紀末以降的全球化和消費主義問題。從大屠殺到柏林圍牆倒塌,從數位時代到保護主義再興,他的思想,是對一個世紀以來人類生存狀態的持續觀察。

筆耕不輟的包曼,一生出版了超過 60 本著作和發表過百篇文章,其中包括知名的「現代性三部曲」[《立法者與詮釋者》(1987)、《現代性與大屠殺》(1989)、《現代性與矛盾心理》(1991)];以及「後現代性三部曲」[《後現代倫理學》(1993)、《斷片生活》(1995)與《後現代性及其缺憾》(1997)]。晚年,包曼以《液態現代性》(2000)為核心,以驚人的毅力與速度,陸續出版《液態之愛》(2003)、《液態生活》(2005)、《液態時代》(2006)和《液態邪惡》(2015)等液態現代性系列作。

2017 年年初包曼與世長辭,享年 91 歲。他經歷了整個 20 世紀最悲觀和最樂觀的時刻,為如今的 21 世紀社會道出了至為深刻的預言。

譯者簡介

陳雅馨
臺大社會所畢,現就讀清大社會所博士班,專職譯者。
聯絡信箱:zoethealien@hotmail.com


图书目录

 
導讀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黃厚銘
2012年新版序言:再訪《液態現代性》
序言:論輕盈與流動

Ch. 1 解放
自由:好壞參半的祝福/批判的偶然性及多變的命運/與公民作戰的個體/個體社會中批判理論的困境/重探批判理論/生命政治批判

Ch. 2 個體性
資本主義——沉重與輕盈/有汽車,就能旅行/不要空口說白話,做給我看!/從強迫症到成癮症/消費者的身體/購物做為一種驅魔儀式/自由購物——表面上看起來是/我們彼此分裂,我們購物

Ch. 3 時間/空間
當陌生人遇見陌生人/嘔吐之地、吞噬之地、無有之地、虛空之地/別跟陌生人說話/做為時間史的現代性/從沉重到輕盈現代性

Ch. 4 工作
歷史上的進步及信任/勞動的興衰起落/從結婚到共同生活/附記:拖延短史/流動世界中人的結合/無信賴的自我存續

Ch. 5 共同體
民族主義,標誌 2/透過相似性還是差異性而來的合一?/代價高昂的安穩性/民族國家之後/填補真空/衣帽間共同體

後記:論寫作;論社會學寫作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75767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液態現代性》導讀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黃厚銘


2017 年 1 月,以九十一歲高齡過世的波蘭籍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Z. Bauman),一生出版了將近六十本書。他的整個學術生涯,即使在被迫離開祖國波蘭前後,也幾乎是以每年超過一本以上著作的速度活躍於學術舞台。甚至,當他從波蘭轉到英國里茲(Leeds)大學任職之後,儘管不能再以母語書寫,其英文著作之遣詞造句卻依舊優美精準。在他過世前兩年,Bauman 更受邀成為 2015 年歐洲社會學會年會開幕式的主題演講者。為了向這位大師致敬,大會甚至推出和他所提理論概念相關的紀念品,其中的主題之一即是本書要談的「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

《液態現代性》在 Bauman 思想中的承先啟後

早年,Bauman 以《立法者與詮釋者》(1987)、《現代性與大屠殺》(1989)、《現代性與含混曖昧》(1991)與《後現代及其不滿》(1997)等書,一方面指出啟蒙現代性所帶來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藉此凸顯現代性的社會文化特性,對比出當代社會文化的轉變。然而,這些著作僅止於沿用了現代性與後現代的傳統概念區分。

直到2000年出版了《液態現代性》,在一系列探討後現代文化特性的著作之後,這本書可說是進一步提出獨創概念,來掌握與診斷當代社會文化的重要作品。在此書之後出版的《液態之愛》(2003)、《液態生活》(2005)、《液態恐懼》(2006)、《液態時代》(2006)、《液態邪惡》(2016)等著作,都可以說是《液態現代性》一書的深入發揮與延伸。由此可見,《液態現代性》在 Bauman 的學術發展過程中,具有承先啟後之重要地位。


《液態現代性》在思想史與社會學史上的承先啟後

社會學從發展之初,其實就與現代性密切相關。上至馬克思(K. Marx)、韋伯(M. Weber)、涂爾幹(E. Durkheim)、齊美爾(G. Simmel)或是更早的孔德(A. Comte),乃至於後來的帕森斯(T. Parsons),眾社會學大家皆致力於理解其所屬時代的社會文化特性。這些社會學家會使用現代(modern)一詞,實際上指涉的是他自己的當代(contemporary)。其中最明顯的就是 Durkheim 的「機械連帶」與「有機連帶」之概念區分,藉由古代與現代的比較,凸顯當代社會文化的特性。而 Parsons 兩兩一組的「模式變項」(pattern variables)也是如此。進一步來說,後現代思想家所提倡的「後現代」(postmodern)概念試圖彰顯的,亦是當代有別於被稱為「現代性」的時代、尤其是啟蒙現代性之特點。

總之,後現代或是液態現代性概念的提出,都是思想家企圖指出其「當代」社會文化特性有別於此前的「現代」或「古代」之成果。因此,《液態現代性》這本書的重要性,還在於 Bauman 承繼這樣的思想傳統之視野與格局,這是他做為一位思想家與社會學家的承先啟後。液態現代性,是相對於先前的「固態」現代性而存在。但在此,我們也可以進一步觀察到 Bauman 不同於後現代思想家之選擇。亦即,當代與啟蒙現代性之間不是截然二分的斷裂,而是既有延續、亦具差異的關係。有鑑於源自固態現代性的個體化發展趨勢在液態現代性中扮演了關鍵角色,Bauman 因而不認為液態現代性與固態現代性之間是截然二分的。所以,他既沿用了「現代性」一詞,卻又以「液態」和「固態」之間的不同來凸顯其當代特性,捨棄「後現代」的概念。

進一步來說,Bauman 是以「液態現代性」的概念,繞道 1982 年馬歇爾.博曼(M. Berman)描繪現代社會文化特性的著作《所有堅固的事物皆煙消雲散:現代性經驗》,與 Marx 在〈共產黨宣言〉中勾勒其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名言:”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遙相對話。Bauman 所要主張的是,Marx 所屬的現代社會,在摧毀了僵固的傳統社會文化體制之後,卻又再次形成自己的僵固體制。而 Marx 那句話,則直到 Bauman 的當代──也就是「液態現代性」的時代才真正實現。相較之下,此前的現代性只是僵硬、沉重的固態現代性而已。

也正如前述 Durkheim 以「機械連帶」和「有機連帶」的概念區分來對照出其當代社會文化的特色,Bauman 正是以「傳統」、「固態現代性」、「液態現代性」這三元的概念區分,主張其所屬的時代不再是啟蒙現代性的社會文化。對我來說,這不僅僅是時代的變化,也標誌著 Bauman 自身思想的躍進。後者意味了  Bauman 並不滿足於沿用現代或後現代的概念,故自成一家之言,並以後續的十幾年來發揮與延伸他在 2000 年這本書中所提出的「液態現代性」概念。

固態現代性的社會文化特性,正如固體一樣,是以空間的占領為主;液態現代性的社會文化特性,卻著重時間上的速度與彈性。本書即以波灣戰爭為例進行分析。簡言之,昔日美國投入越戰之所以付出慘痛代價,是因將具體的軍力以飛機、船舶、車輛等運輸工具的方式投入戰場。其目的在於實際占領地盤據為己有,卻也得因此面臨隨時隨地出沒的游擊隊之偷襲。相較之下,波灣戰爭的特殊意義在於不再以實際的軍力或軍事設施來占領陣地,而是隨時以來自遠方的飛彈或飛機來消滅敵軍。只要敵軍進占就立刻會被轟炸機或飛彈掃蕩,因而美軍得以持續控制陣地,卻無須實際占領。亦即,液態現代性意義下的占領,不再是以固態的軍事設施與人員來占領,而是遠距的、即時的占領。因此,Bauman 認為這就有如液體的流動狀態,勝敗關鍵在於隨時的變化。

前段的討論,不僅利用了「空間」與「時間」兩種不同意象,實際上也指向了兩種不同的媒介與媒介速度。更精確地說,Bauman 劃分「傳統」、「固態現代性」與「液態現代性」等三個歷史發展階段,乃深受傳播學者麥克魯漢(M. McLuhan)的軟性技術(或媒介)決定論的影響。McLuhan 依據所使用的不同媒介,將人類文明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以口語為主要傳播媒介的部落社會,再來是以印刷術、汽車與火車等機械媒介為主的民族國家,最後是當代以電子媒介為主的地球村。McLuhan 把從第一個階段到第二個階段的發展,描繪為相對速度上的加速,所導致的結果是「去部落化」,才會使得部落社會瓦解,並轉變為民族國家。而第二個階段到第三個階段的發展,則是從相對速度到絕對速度(光速)的加速,所導致的結果是眾所周知的「再部落化」,讓人類再次緊密聚集為地球村。

Bauman 亦將其所提出的傳統、固態現代性與液態現代性等三個歷史階段,分別對應到三種不同速度的技術。依序是濕體(wetware)、硬體(hardware)與軟體(software),分別架構了前述三種不同的社會文化特性。但究其實質,這三種技術正是 McLuhan 的口語(人體)、機械、與即時性的電子媒介。兩人在思想上的相近性,亦可證諸於不時出現在 McLuhan《理解媒介》(1964)與 Bauman《液態現代性》中的速度與加速這兩個詞彙。顯然,Bauman 獨創的「液態現代性」概念絕非憑空從天外飛來的莫名靈感,而是有其深厚的學理基礎。衡諸當代,他也算是將速度與即時速度用以理解當代社會文化特性、而立足於學術潮流的先鋒之一。

Bauman 對當代社會文化之液態現代性特性的掌握,也跟前面所提到的社會學家們一樣,並非片面歌頌當代的進步,而是為了能更精準診斷其中的問題。因此,包括《液態之愛》、甚至包括沒有直接用到「液態」這個詞的《廢棄的生活》(2007)等書,都是企圖指出一切講求快速、彈性的當代,其親密關係的輕盈與脆弱,或是不尊重生命與自然資源、「用後即丟」的輕視浪費。

扣緊當代的資本主義,Bauman 實際上在比本書更早的《全球化》(1998)裡,就已經以「不在地主(absentee landlord)」的概念指出,藉由電子媒介日益彈性流動的資本與資本家,其也削弱了與在地的連結。跨國企業無須面對他們為當地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也可無視居民與勞工的抗爭。只要遭逢阻礙,就撤資遷廠,拍拍屁股走人,逼使各國政府得以各項租稅優惠予以挽留。這不僅完美再現於台灣桃園 RCA 污染案,也說明了全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緣由。由此可見,Bauman 的液態現代性概念,可以超越 Marx 筆下與民族國家或傳統戰爭緊密相關的沉重資本主義概念,並進而掌握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體制如何利用網際網路等電子媒介所帶來的彈性與速度,及其「不可承受之輕」的後果。


我們自己的承先啟後?

既然前述的社會學家與傳播學者等思想家都致力於理解他們自己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特性,我們是否也該立足於自己的當代,一樣致力於掌握此一時代的社會文化特性,而非一味沿用 Bauman 所提出的液態現代性概念,認為其必定適用於我們呢?換言之,我認為 Bauman 的《液態現代性》這本書承先啟後的意義,不僅是在於他自己諸多著作中的地位,或是與眾多思想家有著一致的現實關懷,還在於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發;那就是應該正視自己當代社會的特性,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迷信權威地套用其他學者所創的概念。畢竟,這些既有的概念也只是他們立足於自己的時代而提出的見解,所以我們當然也得立足自己的時代,並在此一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創發。

也因此,我個人才會在近年提出「流動的群聚(mob-ility)」概念,企圖掌握當代社會中最典型的人際關係樣貌,其底層則是 Bauman 在本書以及早期的《自由》(1988)一書中所提及的自由與安全、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愛恨交織(ambivalence)」概念──融入社會就擔心失去自我,保有個性又覺得失去社會支持。然而,儘管 Bauman 自己不時會在著作中提及此一愛恨交織的心態,卻在《液態現代性》之後推出了《個體化社會》(2001)一書來探討當代社會的人際關係;在《液態之愛》中,他亦過度強調個體化與個人主義輕盈且脆弱的愛情之來由。結果,便是錯失了愛恨交織的矛盾張力。實際上,儘管愛情在當代是如此脆弱,卻無礙於人們的渴求,這證明了人們既想與他人連結,又不願固定下來的矛盾心態。進而,Bauman 對「掛釘社群(peg community)」或「衣帽間共同體(cloakroom community)」的保留態度,也代表他過於注重此一現象背後的個體化潮流,卻忽略了既然還有社群,就表示人們還是希望能夠與他人、尤其是集體的情緒共感。而流動的群聚正是人們在個人與社會之間、與在自由與安全之間愛恨交織的結果。

由此可見,流動的群聚概念,一方面是延續 Bauman 有關自由與安全的愛恨交織之討論主張,相對於傳統社會中的人們犧牲自由來換取集體所提供的安全保障,現代社會的人們則開始伸張其個體性與自由;而當代的人們在享有充分的自由以後,又再回頭渴望在集體中與他人的情緒共感。然而,在既不願放棄個性與自由,又想融入集體並獲得安全感的情形下,就形成流動多變、時聚時散的群聚關係,想要感受集體亢奮就加入,但又會隨時隨地抽身以保有個性與自由。這正是當代社會文化有別於傳統或現代社會文化的特色。因此,在另一方面,「流動的群聚」在呼應「液態現代性」所蘊含的流動特質以外,卻也不像 Bauman 那樣偏重個體化的因素,而是以自由與安全、個人與社會的愛恨交織來說明此一流動性或液態化的成因。

循此,我個人也主張,Bauman 筆下液態現代性的具體展現之一──行動電話的普及──並不只是個體化的展現,還有永恆聯繫的面向。亦即,從室內電話到手機的變化,固然反映了個體化的趨勢,但也有隨時與他人保持聯絡的動機,這恰恰展現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愛恨交織。再者,相應於從固態現代性到液態現代性之間的轉變,Bauman 認為政治的意義也從狹義的權力分配的政治轉向了生命政治。針對這一點,我的老師葉啟政雖同樣以個體化為後現代社會的結構性原則,卻主張當代政治型態之核心已經轉向了心靈政治,而比 Bauman 更能貼切於晚近各種宗教活動盛行的趨勢。但我的見解與 Bauman 或葉啟政皆有所不同。我認為,當代(後現代)社會的結構性原則是個人與社會的愛恨交織,繼而也否定了 Bauman 以液態現代性為個體化發展趨勢的延續與極致。並據此認為當代的政治意涵並非以個體化為基礎的生命政治,而是葉啟政所謂的心靈政治。不過,我卻也認為心靈政治的興起和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愛恨交織密切相關,而非個體化的結果。亦即,當代新興宗教的盛行,正是個體化與集體情緒共感交織下的產物。

無論如何,以上的見解都只是我個人的努力。讀者也應該以自己的方式來承繼與修正 Bauman 所留下的知識遺產。


最後,實際上早在 2002 年,就已經有本書的簡體中譯本問世。只是,光從至今還誤導著學界的《流動的現代性》書名,以及全文錯誤百出的翻譯來看,新譯本的絕對必要性不言自明。而此一繁體中譯本的品質與譯筆,也才能彰顯 Bauman 優美的文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台湾本土文人的那种特有的“书卷气”和“人情味”的结合体。它既有学者论证的严谨逻辑,又带着一种与读者平等对话的亲切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意味。作者在阐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会不时地穿插一些生活化的比喻,这些比喻往往精准到位,让人会心一笑,瞬间打通了理解上的堵塞点。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那种细致入微的考量,每一个动词、每一个形容词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既保证了表述的准确性,又赋予了文字一种独特的美感。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舒服,仿佛是在一个知识渊博的长辈的指导下,进行一场深入而又轻松的思维漫步。这种恰到好处的温度感,让厚重的议题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让我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简约中带点哲思的排版,真的很符合现在大家对“有质感”的追求。虽然是电子书,但那种触感和视觉的融合感处理得相当到位,让人感觉作者和出版社在这次的呈现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不是那种随便应付的电子版本。我个人觉得,好的书籍不光是内容要充实,它的外在呈现也是一种对读者的尊重。这本书的字体选择、行距的调整,都看得出来是经过细致考量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屏幕也不会有那种强烈的疲劳感。而且电子阅读器上的排版适配性极佳,无论你用多大的屏幕看,那些细微的层次感都不会丢失,这在很多电子书中是很难做到的。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仿佛拿到了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而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这样的开端,已经让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质量有了很高的预期,毕竟愿意在包装上花心思的作者,通常对待内容也不会马虎。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不是那种一开始就抛出所有核心概念的“硬核”读物,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茶师,慢慢地泡开一壶上好的台湾高山茶。初读时,你会觉得作者似乎在绕着弯子说话,铺陈的案例和背景信息看似松散,但当你读到三分之一处时,你会突然惊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铺垫,其实都在为后面的核心论点打地基。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发现的乐趣。尤其是一些关键转折点,作者的处理手法非常干净利落,既保留了原有的探讨深度,又确保了普通读者不会被复杂的理论卡住。这种行文的张弛有度,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深怕错过任何一个隐藏的线索。对于习惯了快节奏信息轰炸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难得的、能够让人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阅读节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力,那是一种超越了当下热点、直抵事物本质的预判能力。它没有过多地纠结于眼下那些天天被媒体炒作的短期波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正在缓慢但坚定地重塑我们生活形态的底层结构变化。在阅读过程中,你会不断地被作者提出的那些“如果……将会怎样”的设想所触动,这些设想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基于现有信息和历史规律的严谨推演。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被浓雾笼罩的低地,被带到了一处高地,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思维工具,让你在面对未来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能够多一份从容和准备。这种赋能感,是衡量一本深度阅读材料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而这本书无疑是成功的。

评分

从内容的广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跨领域知识整合能力。它不是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探讨,而是像一个灵巧的织工,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社会现象、历史脉络,甚至是一些前沿科技的动态,都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又缜密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不同学派观点时的那种中立和审慎态度,他很少做“一锤定音”式的断言,更多的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不同视角下的可能性。这种做法,在如今这个“非黑即白”的讨论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在阅读时,脑子里会不断地跳出过去学到的知识点,然后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它们。这种知识的“激活”和“重构”过程,就是一本好书带给读者的最大价值,它让你读完后,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了一种微妙但深刻的改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