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比較視野下的現代性──從台灣出發的反省 (電子書)

交互比較視野下的現代性──從台灣出發的反省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湯志傑
图书标签:
  • 現代性
  • 台灣
  • 比較視野
  • 文化研究
  • 社會理論
  • 電子書
  • 亞洲研究
  • 後殖民研究
  • 批判理論
  • 視覺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年,在關於現代性的研究中,歐洲經驗已不再是金科玉律,不同區域於何時又是以何種方式進入現代,實有探討的價值與必要。本書站在多元現代性與後殖民理論的反省基礎上,結合實際歷史研究的進展,倡議以交互比較與相互連結的歷史兩種研究取徑,重探現代性的發展,並企圖從台灣出發,追求超越東方╱西方、殖民╱被殖民僵固二分的知識生產模式。

  本書透過探討自律市場、文化與文明概念的演變、專業與公民身分的關係、清帝國的早期現代統治理性、台灣民間神明信仰的現代性、中小企業的彈性生產網絡、中國的天朝主義⋯⋯等政治、經濟與文化三大面向,重新定位台灣的現代性經驗,並與西方的發展進行交互比較。

  採取交互比較的方法,可避免以本質化的方式把現代性理解為某些特徵;引進相互連結的歷史考察,則可彰顯現代性本身所內含的異質性,皆有助於開展出超越既有多元現代性的另一種研究路數。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的、与您的书名《交互比較視野下的現代性——從台灣出發的反省》(电子书)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 《数字浪潮中的人文守望:后工业时代的技术伦理与社会重塑》 作者: 陈立峰 出版社: 世纪方舟文化 出版年份: 2024年 定价: 88.00 元 (平装) / 45.00 元 (电子版) 内容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数字技术彻底重塑。算法的黑箱、人工智能的崛起、虚拟现实的渗透以及全球数据流的无孔不入,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更对人类固有的伦理基础、认知模式乃至主体性构成了深刻的挑战。本书《数字浪潮中的人文守望:后工业时代的技术伦理与社会重塑》,正是在这样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背景下,试图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一次审慎而深入的哲学与社会学考察。 本书并非关注某一特定技术产品的操作手册,而是致力于探讨技术本身的“存在论”意义及其对人类社会结构的形塑作用。作者陈立峰教授,作为国内知名的科技哲学研究者,通过跨越西方思辨哲学、现象学、以及当代社会理论的深厚积淀,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旨在帮助读者跳出日常对技术工具性的简单认知,从而把握技术背后的深层逻辑。 第一部分:技术本体与人类处境的变迁 本书开篇深入探讨了“技术理性”的当代形态。作者认为,与传统工业时代的工具理性不同,今天的技术呈现出一种“内生性”和“自主性”,它不再仅仅是人类意志的延伸,而逐渐成为一种塑造人类经验的“环境”。本部分重点分析了从海德格尔的“追问技术之本质”到德勒兹“机器社会”的理论脉络,考察了大数据驱动下的决策逻辑如何取代了传统的、基于经验和常识的判断体系。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而是人类主体性在算法面前的“去中心化”危机。书中详细剖析了“信息茧房”如何固化了认知边界,以及在超连接世界中个体身份认同面临的模糊性。 第二部分:数字伦理的灰色地带与治理困境 随着技术的深入应用,一系列紧迫的伦理问题浮出水面。本书将大量的篇幅聚焦于数字时代的伦理困境。作者没有停留在对隐私泄露等表层问题的谴责,而是深入探讨了“算法偏见”的结构性根源——数据源的不平等、训练模型的隐含价值取向,以及这些偏见在信贷审批、司法判决乃至公共资源分配中产生的实质性不公。 此外,本书对“责任主体”的界定进行了严肃的哲学辩论。当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当AI生成的作品引发版权争议时,责任究竟归属于程序员、公司、用户,还是算法本身?作者借助规范伦理学和实践哲学的视角,探讨了构建新的技术问责机制的必要性,并批判性地考察了当前各国在数据主权和跨国数字治理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第三部分:社会重塑:劳动、社区与公共领域 数字浪潮对社会肌理的重塑是全方位且不可逆的。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社会学的分析,关注技术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在劳动领域,作者分析了“零工经济”的兴起,它如何模糊了雇佣关系,将风险转嫁给个体,并在效率的名义下重构了劳动力的价值。同时,本书也辩证地探讨了自动化对工作本身的意义的冲击,展望了在“后稀缺时代”人类如何重新定义“有意义的劳动”。 在社区与公共领域,作者关注“虚拟化”对“在场性”的消解。线上社区的繁荣与实体社区的衰落形成了鲜明对比。本书探讨了这种空间与社群的疏离如何影响公民参与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作者强调,数字工具虽然提供了新的表达平台,但如果缺乏对公共话语质量的坚守和对“共同生活空间”的维护,民主参与的深度将难以保证。 第四部分:人文精神的重建与未来的想象 面对技术的强大势能,本书并非悲观主义者。最后一部分回归到“人文守望”的核心议题。作者呼吁,在技术加速主义盛行的当下,必须重新激活人文科学的批判力量和想象力。这包括重申人类判断的不可替代性、倡导“慢思考”以对抗即时反馈的诱惑,以及探索技术与人文价值如何达成一种“共生互惠”而非“替代竞争”的关系。 陈立峰教授认为,未来的关键不在于“限制”技术,而在于“塑造”技术——用更深刻的人文关怀去引导技术的发展方向,确保技术进步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和尊严。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技术开发者以及所有关注人类命运的普通读者,提供一套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思考工具,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并驾驭这场深刻的时代变革。 --- 目标读者: 关注科技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信息社会研究,以及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议题有深度思考需求的读者、政策研究者和高校师生。 核心价值: 提供超越技术工具论的深刻洞察,重塑后工业时代的人文价值坐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湯志傑(Chih-Chieh Tang)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副教授、Soziale Systeme: Zeitschrift für soziologische Theorie 及《思與言》編輯委員。研究專長領域為系統理論及歷史社會學,過去主要致力於釐清從傳統中國到現代台灣的長期社會結構演變,晚近開始勉力嘗試納入世界史的視野,希望透過對縱橫交織的考察,比較各地到現代轉型的異同。近作如“A Rewriting Experiment of Moder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nected Histories: Taiwan as a Laboratory of Modernity”、〈重新認識現代性的必要:來自概念史與知識社會學的初步反省〉、〈文明與暴力共存的弔詭︰從蹴鞠、擊鞠與捶丸的興衰管窺華夏文明的文明化歷程〉。

吳鴻昌(Hung-Chang Wu)

  臺灣大學社會所博士,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社會學理論、經濟社會學、政治社會學與文化社會學。長期的學術興趣是使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學其他經驗性次領域產生交流與對話。近來的研究主題則是比較視野的中國現代性的歷史發展。近作如〈經濟學帝國主義抑或行動理論的重建:對社會學理性選擇理論的反思〉、〈冷戰結構視野下的太陽花〉、“China: Ancien Régime, Revolution, and After”。

林峰燦(Feng-Tsan Lin)

  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專長領域為巫術與宗教社會學、文化社會學,以及社會學理論。過去幾年主要關注文化概念的歷史轉折與精神分析的社會學內涵,目前正撰寫Freud與大眾文化爭議的研究。

蔡博方(Po-Fang Tsai)

  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社會理論、法律社會學、文化社會學及公民身分研究,過去致力於以社會理論來考察公民身分概念在規範學科與經驗學科之間的交錯,晚近開始嘗試以韋伯的理論研究晚清民初中國社會的公民身分演變,並納入對專業主義的考察,刻畫現代社會轉型中公民身分與專業主義的關係。近作如“The Introduction and Reception of Max Weber's Sociology in China and Taiwan”、〈報刊現代性與公民身分:以《申報》為例的反思〉、〈公民身分社會學的理論企圖:規範性與經驗性研究的整合〉。

林文凱(Wen-Kai Lin)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與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台灣經濟史、台灣法律史與歷史社會學,過去主要致力於清代台灣經濟史與法律史的考察,晚近開始進行日治時期台灣殖民現代性演變之研究,並從台灣學術史的角度關注西方與日本帝國近代學知在東亞各地的交流影響。近作如〈臺灣近代統治理性的形構:晚清劉銘傳與日治初期後藤新平土地改革的比較〉、〈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晚清臺灣的財政──劉銘傳財政改革事業的歷史制度分析〉。

齊偉先(Wei-Hsian Chi)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專長領域為宗教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藝術社會學、社會學理論。長期關注宗教團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因應發展模式,試圖從中揭示不同宗教的宗教性。近年來特別關注民間信仰在現代治理環境下的變遷與所面臨的挑戰,嘗試從傳統的視角探索足以挑戰宗教社會學對「宗教」理解方式的局限性。相關近作有〈臺灣民間宗教儀式實踐中的「品味動員」:陣頭、品味社群與宗教治理〉、〈漢人民間宗教與新媒體:以臉書為媒介的宗教建構〉。

謝斐宇(Michelle Fei-yu Hsieh)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為發展社會學與經濟社會學。近期研究關注台灣中小企業的技術學習與創新,和東亞發展模式的比較。近作如“Learning by Manufacturing Parts: Explain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aiwan’s Decentralized Industrialization”、“Embedding the Economy: Taiwan’s State and Export-led Development”、〈從頭家島到隱形冠軍:台灣中小企業的轉型,1996-2011〉。

鄭祖邦(Tsu-Bang Cheng)

  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專長與興趣為韋伯研究、政治社會學、戰爭與現代社會等。近年主要的研究重點在於從中國因素觀察香港本土意識的發展。相關著作收錄於《戰爭與社會》、《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書。
 

图书目录

謝辭
作者簡介
 
第壹篇 反省的出發點
 
第一章 導論/湯志傑
第二章 從比較到交互比較與相互連結的歷史:尋找重新認識現代性的立足點/湯志傑
 
第貳篇 重探西方經驗
 
第三章 現代性經濟想像的起源:市場觀念的興起/吳鴻昌
第四章 文化╱文明概念與現代性:一個簡略的歷史考察/林峰燦
第五章 公民身分、專業主義與現代性:歷史經驗與理論系譜/蔡博方
 
第參篇 定位台灣經驗
 
第六章 清帝國在台灣的早期現代統治理性:對東、西方現代性演變的再思考/林文凱
第七章 台灣漢人民間神明信仰的現代性:宗教的社會鑲嵌變遷/齊偉先
第八章 超越(發展)國家vs.網絡的迷思︰重探現代經濟的替代發展途徑/謝斐宇
第九章 中國的天朝主義:一個未/無法完成的現代民族國家/鄭祖邦
 
引用文獻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335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就很引人注目了,「交互比較視野下的現代性」,光是讀到這個詞組,我就忍不住想,作者到底想怎麼解構我們習以為常的「現代」?特別是從「台灣出發」這個錨點,這就厲害了,因為台灣的現代性經驗,從日治時期的殖民現代化,到戰後的威權發展,再到如今的民主轉型與全球化拉扯,簡直就是一齣層次錯綜複雜的戲碼。我預期作者一定會拋出一些顛覆性的觀點,挑戰那些從西方文本出發定義的、單一線性的現代化敘事。我想像作者可能像個老練的織工,把我們熟悉的歷史脈絡、社會結構、文化認同,在「比較視野」這個顯微鏡下,重新編織。例如,對於「集體性」與「個體性」的拉扯,在台灣的脈絡下會呈現出何種獨特的張力?是受到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含蓄內斂,還是在不斷的外部衝擊下,被迫催生出的快速個體覺醒?這種多重光譜下的反思,肯定能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自我叩問:我們所認知的「進步」或「成熟」,其底色究竟是什麼?如果能將這種反思擴展到當代生活中的文化現象,比如流行文化中的符號挪用與身份焦慮,那就更精彩了。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厭倦了宏大敘事,渴望深入肌理層面探討台灣社會哲學根基的讀者準備的深度饗宴。

评分

我一直覺得,探討台灣的現代性,最難的不是描述現狀,而是如何準確捕捉到那種「過渡性」的狀態。我們似乎永遠都在「成為」的路上,卻很少有時間真正停下來「成為」某種穩定的狀態。這本書如果能精準描繪這種漂浮感,那就太成功了。我猜測,作者或許會用「時間性」作為切入點,探討台灣社會在面對歷史記憶時的斷裂與連續性。我們的時間感可能是破碎的,上一代人對「傳統」的執著,與下一代人對「未來」的焦慮,構成了強烈的 الزمن錯位。這種錯位,正是「交互比較」下最能產生火花的地方。作者必須具備高度的同理心,才能理解這種夾縫中的生存哲學。我特別期待看到關於「地方性」如何抵抗或吸收全球化趨勢的論述。當全球標準化試圖抹平差異時,台灣的哪些獨特文化實踐,在「比較」的過程中被重新凸顯出來,成為一種另類的現代性表達?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紮實的文本分析,例如文學作品或電影中的主題重複,來佐證其論點,那麼這本作品的學術說服力將大大提升,不只停留在哲學思辨層面。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很學術,但如果內容能夠真正「接地氣」,與台灣社會的脈動緊密結合,那它絕對是本熱銷書。我希望看到的不僅是高深的理論推演,更是那些鮮活的案例。比如,當我們談論現代性帶來的效率至上主義時,能不能連結到台灣職場文化中那種永無止盡的加班哲學?或者,當討論到主體性的建立時,能否回溯到家庭結構中的權威轉移,以及年輕一代如何與長輩的價值觀進行無聲的角力?「交互比較視野」這個視角,或許能讓作者跳脫出「台灣vs西方」這種二元對立的框架,轉而探討不同層面(例如,經濟體、文化社群、個人意識)之間的相互滲透與影響。我對這種細膩的層次剖析很感興趣。畢竟,台灣的現代性從來就不是單一路徑,它混合了美援時期的文化移植、本土意識的勃發,以及近幾十年來對身份認同的強烈建構需求。如果作者能捕捉到這些細微的「疊影」,並且用清晰且富有啟發性的文字呈現出來,這本書就能成為社科領域的里程碑,讓原本覺得理論遙不可及的讀者,也能在字裡行間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共鳴。

评分

真正好的思辨性著作,能讓讀者在合上書本後,對周遭的一切產生新的好奇心。這本《交互比較視野下的現代性》,如果能達到這種效果,那它就超越了一本學術專著的範疇,成為一本引導日常覺察的指南。我好奇作者如何處理「主體性」的建構問題,尤其是在一個高度依賴外部評價(無論是地緣政治上的還是文化市場上的)的環境中,台灣主體意識是如何進行自我論證的?「比較視野」或許意味著作者會不斷地設置參照點,但不希望是那種傲慢的優越感或自卑感,而是真誠地去理解,在不同的參照系下,我們的價值觀和社會規範是如何被重新定義的。這種辯證的思考過程,是台灣知識界非常需要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激發一場關於「我們是誰」的公共討論,一種不帶政治口號,而是基於深刻的文化與歷史反思的對話。如果能將複雜的哲學概念,轉化為能被廣泛討論的議題,讓更多非學術背景的讀者也能參與到這場「反省」的工程中,那麼這本書的社會意義將是無可估量的。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會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新的方法論,來處理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難以名狀的「不協調感」。你懂的,就是那種感覺——我們似乎已經進入了所謂的「現代社會」的種種硬體設施都到位了,高樓大廈、科技網路,應有盡有,但心靈層面總像是被卡住了一樣,進退失據。作者如果能成功地架構起一個「交互比較」的框架,那麼它就不再只是單純的歷史回顧或社會學描述,而是一種活生生的、用來檢測我們當前處境的工具。我猜測,書中可能會大量運用不同學科的語彙進行對話,或許會從現象學切入,探討台灣人在時間感上的特殊經驗——那種既想往前衝刺又時常被過去的幽靈拉住的糾結。特別是「反省」這個動詞,它暗示著一種回望與批判的姿態,不是要全盤否定,而是要釐清哪些「現代性」的遺產是我們需要繼承的,哪些又是需要被解構和揚棄的。如果能深入分析台灣在面對全球化浪潮時,如何巧妙地進行「借力使力」,將外來的刺激內化為自身發展的動力,而不是盲目模仿,那本書的價值就不言而喻了。我非常期待那種論述的「力度」,讓人讀完後能重新整理自己對「進步」的定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