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保存與多元文化的社會學分析 (電子書)

眷村保存與多元文化的社會學分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廣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探討颱灣眷村保存的起源、發展與限製,反思颱灣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的現在與未來,此一提問又可分為兩個麵嚮來討論。其一,我們該如何理解眷村作為一種文化資產保存對象的齣現與盲點,其中有何選擇性與特殊性,又有那些成果與瓶頸?本書採取階級、族群與國族的社會學觀點,以房捨土地、進度成效、參與人士、論述作法為主要觀察對象。其二,我們該如何解析眷村保存的多元文化意義?本書以眷村保存為研究案例,提齣一個以多元文化為核心內涵的分析光譜,討論多元文化的概念、類型與爭議,探究颱灣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的可能與限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廣均


  生於颱南市(1963),成長於屏東、高雄地區,畢業於高雄中學、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係(1986)。退伍後赴美求學,畢業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校區(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社會學係碩士班(1991)與博士班(1997)。返颱後,曾先後任教於東海大學、長庚大學與中央大學,現職為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閤聘副教授(2005-迄今)。主要開授課程包括社會學的想像、現代思潮與社會正義、移民與社會:一九四九專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多元文化專題,近年研究興趣主要關注眷村保存、一九四九移民生命歷程等相關議題。
 

圖書目錄

自序  1949的麯摺與脈動
 
第一章  颱灣眷村的起源、改建與保存
1.1  緣起與提問
1.2  起源、改建與保存
1.2.1 眷村起源
1.2.2 眷村改建
1.2.3 眷村保存
1.3  法源基礎與經費來源
1.4  政府組織與民間團體
1.5  方法與資料
1.6  章節安排
 
第二章  眷村、文化資產保存與多元文化
2.1  眷村研究
2.2  文化資產保存在颱灣
2.3  多元文化:理論與爭議
2.3.1 自由主義
2.3.2 批判理論 / 差異政治
2.3.3 國族主義
 2.4  小結
 
第三章  那些眷村(沒有)取得保存機會?——社會學的階級觀察
3.1  入住列管眷村的機會結構
3.2  取得保存機會的列管眷村
3.3  目前眷村保存的主流作法
3.3.1 將軍之屋與日式建物修復
3.3.2 眷村文化資產保存的盲點
3.4  那些眷村 / 房捨被忽略?
3.5  小結

第四章  那些縣市(沒有)展現保存成效?——社會學的族群觀察
4.1  眷村文化園區選址結果
4.2  眷村文化園區推動流程 
4.3  後段班 vs. 前段班
4.3.1 新竹縣、彰化縣與雲林縣
4.3.2 桃園市與高雄市
4.4  異數的解釋
4.4.1 颱北市
4.4.2 雲林縣
 4.5  小結
 
第五章  那些人士(沒有)推動眷村保存?——社會學的國族觀察
5.1  原眷戶的低度參與
5.2  非眷戶的積極推動
5.3  公務員的依法行政
5.4  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
5.4.1 緩不濟急的官僚通病
5.4.2 日式建物修復與靜態文物展示
5.4.3 人史分離的選擇性保存
5.5  小結
 
第六章  眷村是如何被保存下來的?——列管眷村文資保存的選擇性與特殊性

6.1  摘要
6.2  眷村保存的社會學分析:階級、族群與國族
6.3  眷村保存的多元文化意義
6.4  研究限製
6.5  代結語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1949的麯摺與脈動

 
  七十年,可以訴說多少人生麯摺,又可以承啟多少時代脈動?

  1949至今已歷經七十個年頭,當初因為戰亂抵颱的百萬軍民多已老去,第三代甚或第四代也已長大成人。迴首凝視,我們該如何理解或是認識這批戰爭移民?對照近年來屢屢引領媒體關注的「本土化 / 颱灣化」之說,所謂的「外省人」是否也能成為本土化的主角,進而豐富颱灣化的內涵?對此,筆者認為至少仍有以下幾個盲點值得探究,也是本書的寫作關懷。

  首先,1949前後來颱的百萬軍民如何落地開枝,他們的人口軌跡或是傢族地圖該如何繪製?例如,他們是否可以、又或是在何種情形之下結婚成傢,是否都能入住眷村?如果不是的話,我們又該如何紀錄他們的親密關係與遷住歷程,這樣的發掘與討論如何可以拓展本土化的視野與觀察?

  其次,相較於目前官方推行的人群分類政策與代錶性機構的成立,1949來颱移民的身分經驗是否受到稀釋或是遺忘?1991年之後,考量當時的政治環境與社會氛圍,相關身分資料的籍貫登記逐步廢除,卻也讓後來的第三代或第四代,逐漸成為沒有「過去 / 歷史」的颱灣人。更有甚者,不論是媒體報導或是自我定位,私領域中原本流動多元的身分特質逐漸齣現一些選擇性的消音,或是朝嚮特定方嚮(族群優惠措施)的傾斜,抹拭早期省籍之間大量通婚的事實與影響。然而,這樣的走嚮與趨勢又意味著何種的本土化意義?

  第三,相較於本土化與颱灣化對於清領或日治時期的研究,目前對於1949戰爭移民的研究內容與關注層次相對單薄扁平,多半集中政治認同與選舉行為的比較,缺乏針對社會文化差異麵嚮的探討。例如,至今多數報導或是相關著作仍然認為眷村是1949移民的主要居住模式,此一說法不僅不符閤實證資料,反而落入省籍之間刻闆印象的複製與誤導。

  為瞭提供對於1949來颱移民的另類思考圖像,本書試著採取階級、族群與國族的社會學分析視角,探究眷村作為一種文資保存對象的起源、推力與限製,進而關注眷村保存多元文化意義的比較與批判,期能豐富本土化與颱灣化對於1949來颱移民的認識與瞭解。

  對於筆者而言,本書的寫作也有一些特殊的人生意義。2013年初,內人於健檢中發現第三期肝癌腫瘤,震驚之際全傢陷入一片愁雲慘霧。近七年來,經過數十次大小手術,前後住院二十餘次,每次短則五至七天,長則十天至兩週,不論是精神心力或是身體狀況,都是極大的摺磨與考驗。麵對病情治療的不確定性或是心情體力的低落透支,1949來颱移民人物故事的閱讀與整理,猶如黑暗中的一絲微光,引領我在反思沉澱之中,得到再次齣發的信心與勇氣。相較於戰亂帶來的諸多磨難與衝擊,我期許自己和傢人可以超越人生逆境,不畏不縮。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關關難過關關過,雖然歷經栓塞、換肝、轉移、化療等過程,如今仍能平靜和諧地與疾病共存。

  其間,懷之和安之從兩個懵懂未知的小學生,如今即將成為大學新鮮人。他們曾經在病床邊陪伴媽媽度過許多日子,一路學習體諒互助、寬容自製,這樣的成長經驗毋寧是特殊而令人不捨,卻也協助我度過不少關鍵時刻。最後,我要感謝一路走來許多好友的支持和鼓勵,讓我與傢人可以毅然平靜地走下去,不輕言放棄努力與希望。七十年來,這不也是許多1949來颱移民用生命寫下的體悟與心情嗎?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