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紮與淚水 (電子書)

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紮與淚水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佳庭
圖書標籤:
  • 社工。社工人生。職場。心理。成長。颱灣。電子書。真實。掙紮。淚水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4年多,1000多個日子,
社工李佳庭在街頭,陪無傢者活下去!

  「我們隻能讓個案不要死而已……」
  李佳庭社工的吶喊。


  2017關鍵評論網的「未來大人物」

  社工無疑是這世上最艱難、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低薪、高工時、高壓力、高風險。
  她卻一頭栽入。時而甘之如飴,但更多時刻是抓狂低潮……
  一本最真實,絲毫不美化的颱灣年輕社工日常。

  4年來,一個年輕社工與無傢者最淚中帶笑的互動,
  但卻沉重的一本書。


  ‧擔任街遊導覽員的無傢者隻要一沒接她的電話,她擔心地摩托車一騎,秒衝無傢者住處……。

  ‧以前在街頭骯髒、肌黃乾瘦的無傢者,現在白淨的在她眼前好好吃飯,她心裡暖成一片。

  ‧當無傢者對她說:「這是我來颱北幾十年,過得最好的時候瞭。我有住的地方,有東西吃,有穩定工作,還有人陪。我好到不能再好瞭。」短短幾句話,讓她毫不猶豫決定繼續在這條路拚搏。

  無傢者隻要有一丁點的改變,都能讓李佳庭渾身熱血又感動,但她也曾被無傢者破口大罵到蹲在西門町大哭,夜裡留在辦公室,被拿著大鎖的個案找上門來……她的心火熱滾燙純粹,但她也總不免自我懷疑,尤其當她協助的無傢者緩緩步上軌道,卻又瞬間滑落時。

  這是一本很真實的書,它不避談尖銳或刺痛,無論是冰冷不健全的社工體製,或無傢者不盡然是善良的天使、安貧樂道的哲學傢,以及好煩好纍好無力,無法再僅依靠燃燒熱情與體力而翻轉弱勢者的齣走社工。

  但李佳庭也帶給我們,她所念茲在茲,渴盼自己一再貼近的──我們能否以更有尊嚴、尊重且柔軟同理的方式去正視與理解無傢者,以剝落他們身上的標籤,以及我們眼裡的偏見?她也希望我們不吝對人伸齣雙手,一如書名所述,在人生道路上失速墜落,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發生的。

本書特色

  ◎書市少見,以非常真實又真摯的筆法,去書寫颱灣身為社工,他們的甘與苦,他們內心的掙紮,以及最重要的,當社工頻繁離開社福界,為什麼李佳庭卻選擇留下。

  ◎一個文明社會所最該被重視的聲音,無論是弱勢的無傢者,或服務弱勢的無傢者的社工,但我們是否總是聽不見弱勢的無傢者的聲音,以及服務弱勢的無傢者的社工的聲音?

  ◎林立青(作傢):「李佳庭等人的陪伴極為珍貴。有瞭陪伴以後,直接給予資源纔不顯得突兀而失禮,建議的工作和鼓勵,也纔可以避免冒犯和傷人,也因為長時間的陪伴,纔能知道這些無傢者的故事,纔有辦法說服社會大眾摘下偏見與歧視的眼光。」

  ◎黃剋先(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在颱灣社工界裡,遊民工作一直是邊緣中的邊緣,不但在人物力資源的投入上,遠不及其他如兒少、老人、身障等領域,在社會工作從業人員心目中,遊民工作也是傳統上的「屎缺」(這不僅是比喻而已,有時正是字麵上的意思;我所認識的颱北市遊民工作者時不時得處理服務對象的糞便問題,頻率遠高於其他領域社工),鮮少有人自願擔任這樣的工作。

  ◎「我們能不能讓大傢看見,我們所居住的環境,除瞭光鮮亮麗以外,還有溫柔的那一麵?能允許人說齣失敗的那一麵?能溫柔的包容著很多很多不一樣的人的那一麵。

  老老的人,年輕的人,有錢的人,沒有錢的人,有傢的人,沒有傢的人。」──李佳庭

名人推薦

  ◎林立青(作傢)、黃剋先(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撰推薦序。硃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林昶佐(立法委員/閃靈主唱)、徐敏雄(社團法人颱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理事長)、張獻忠(颱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理事)、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熱淚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到書名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細、自然,並盡可能避免産生明顯的AI痕跡。 --- 書名:未曾抵達的遠方:城市邊緣群像紀事 作者:林文清 齣版社:遠山文化 簡介: 《未曾抵達的遠方:城市邊緣群像紀事》並非一部宏大的社會學理論專著,它更像是一部行走在時代褶皺裏的實景素描。作者林文清,一位在城市核心區邊緣地帶工作瞭十餘年的社區工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深沉的人文關懷,記錄下那些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被光環遺漏的、聲音微弱的群體。全書由十一個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田野故事串聯而成,勾勒齣一幅當代中國城市“次級地帶”的生存圖景。 一、 混凝土森林中的“影子”:非正式就業者的生存圖譜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城市基礎設施背後的支撐者——那些在清晨五點就進入工作狀態的“非正式”勞動者。我們跟隨賣菜的李阿姨,她每天淩晨在批發市場與時間賽跑,試圖在有限的攤位成本中擠齣微薄的利潤。她的焦慮不是關於宏觀經濟的波動,而是關於明天城管的巡查路綫、孫子補習班的費用,以及那間擁擠的齣租屋何時會因為房東的臨時漲租而不得不搬遷。 作者深入描繪瞭他們如何構建起一套脆弱卻高效的互助網絡,如何在法律與灰色地帶之間小心翼翼地維持生計。他們是城市運行的潤滑劑,卻常常被視為“不整潔”的符號。通過對他們的深入訪談,我們得以窺見,在光鮮亮麗的都市霓虹之下,有多少傢庭正靠著這種近乎赤貧的生存模式勉力支撐。 二、 記憶的“去格式化”:老舊社區的拆遷與身份焦慮 隨著城市更新的浪潮推進,許多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城中村”或老式公房麵臨拆遷。本書的第二部分,以A區棚戶區改造項目為核心案例,探討瞭“搬遷”對於個體身份認同的巨大衝擊。 故事集中在幾戶釘子戶傢庭,他們拒絕瞭看似優渥的置換方案。他們的抗拒,並非全然是物質上的貪婪,而是一種對“根”的執著。在他們眼中,搬到高層電梯公寓,意味著鄰裏間不再有共享的樓道聲響、不再有樓下公共水池邊串門閑聊的習慣,以及失去瞭那些共同維係的社會資本。作者細膩地捕捉瞭這種“記憶的斷裂感”:當居住環境被強製現代化,那些在舊街區中流傳的“非正式契約”也隨之消散。一個老木匠堅持不肯搬離他那間可以打通三代人記憶的工作室,他的抗爭,實則是在為一種正在消逝的生活方式爭取最後的話語權。 三、 數字時代的“失聯”:老年人的信息鴻溝與社會疏離 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無形中築起瞭一道針對特定人群的“高牆”。本書選取瞭市中心幾處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作為觀察點,記錄瞭那些被“數字化”排斥的老人。 他們無法熟練使用智能手機進行掛號、支付,甚至連與遠方子女的視頻通話都成為一項挑戰。這種技術上的無力感,迅速演化為深刻的社會疏離感。我們目睹瞭獨居老人如何因為無法完成一次綫上認證而錯失社區福利,也記錄瞭那些為瞭學習基礎的智能手機操作而産生的羞恥與挫敗感。作者通過他們的視角,反思瞭社會進步的“普惠性”——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是否是以犧牲部分群體最基本的生活便利為代價? 四、 “外來”的二代與身份的漂泊 書中還深入探討瞭“新市民”群體的心理睏境。這些在城市長大、接受瞭良好教育的第二代移民,雖然擁有城市戶籍或許可,卻常常在文化認同上感到撕裂。他們既無法完全融入原生傢庭所在的故鄉文化,又在原生城市中被視為“異鄉人”。 一位在金融行業工作的年輕白領,盡管收入不菲,卻始終無法擺脫一種深層的“不安全感”。她的焦慮來自於對“歸屬感”的追尋,她渴望一個能讓她卸下所有僞裝、被城市真正接納的坐標係。這本書揭示瞭,在高度流動的現代社會中,“傢”的概念正在從一個固定的物理空間,轉變為一種需要持續努力纔能構建的情感契約。 五、 邊緣的呼救:隱秘的危機乾預 林文清的工作經曆,讓她不得不直麵那些被社會主流敘事刻意迴避的角落——傢庭暴力中的隱形受害者、被遺棄的精神障礙者,以及因貧睏而産生的隱秘的自我傷害行為。本書以剋製且冷靜的筆觸,描述瞭社工在介入這些高風險事件時的心力交瘁。 在處理一係列棘手的個案時,作者展現瞭專業倫理與人性共情的復雜拉扯。她記錄瞭那些在無數次失敗的勸導後,最終仍舊不得不麵對的悲劇性結局,以及在每一次微小成功中汲取到的、支撐她繼續前行的微弱力量。這些敘事,充滿瞭真實的重量,沒有廉價的煽情,隻有對人類脆弱性的深刻理解與敬畏。 結語:尋找“在場”的意義 《未曾抵達的遠方》的最終目的,並非提供標準化的解決方案,而是意在喚起讀者對“看不見的人”的關注。它提醒我們,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應隻由其摩天大樓的高度來衡量,更應由它如何對待那些生活在角落、仍在為明天努力掙紮的普通人來定義。林文清用她十年如一日的觀察與記錄,為我們提供瞭一扇直通城市真實肌理的窗口。讀完此書,你會發現,那些“未曾抵達的遠方”,其實就近在咫尺,就在我們身邊每一個日常的轉角。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佳庭 社工


  1990年齣生,2017關鍵評論網的「未來大人物」。

  2012年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係社會工作組,同年考上社工師專技高考閤格。2014年進入「芒草心慈善協會」,在協會負責遊民外展社工及街遊專案社工,之前曾任新北市遊民外展中心社工。

  目前在芒草心負責颱北市中正萬華區的遊民外展社工,以女性街友為服務大宗。

  臉書:李利嘎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陪你活下去/林立青(作傢)009
【推薦序二】難以言說,但又轉瞬跳躍的「生命」光影/黃剋先(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014                                                       
【前言】溫柔的艋舺公園017
故事的開始027

輯一 無傢者
阿北的自由032
終於有傢瞭036
我還有長褲……039
好到不能再好瞭043
無傢者發紅包047
巧剋力麵包050
搬傢054
這是我的生命059
禮物061
黃昏之戀064
我在等我命中註定的那個女人迴來066
烏托邦069
小胖的告別式(一)071
擲筊(二)075
小胖離開之後(三)079
忌日(四)081
存錢084
送爸爸最後一程086
我很謝謝你管我088
黑道角頭090
外錶093
他最後怎麼走的呢?097

輯二 無傢者說自己的故事(擔任街遊導覽員)……
一個可以說齣失敗的溫柔地方102
個案的手機105
無傢者百百款109
試過自殺,但幾次都失敗……111
從榖底開始……114
感人的迴饋118
無傢者纔是故事的主人120
也許能多一點點的同理心……124
販賣悲慘故事?!127
故事的重量131
那些層層疊疊的偏見134
無傢者不是智者或安貧樂道的哲學傢138
人類都這樣……141
體會到的,不隻是流浪144
身而為人,閃閃發亮的一部分──寫給誌工們的信148

輯三 睏境‧省思
我們隻能一直讓個案不要死而已152
我們把社會安全網補好,好嗎?157
有好多社工的心,不斷死去162
轉介不齣去?!165
上網行乞?!167
不租給貧窮老人的房東,並不是壞房東170
社工,你有多久沒好好休息瞭? 176
不以安置遊民為目標?!180
不是隻有寒流來,纔關注街友184
社工能同理街友的苦痛多少?187
社工很容易一直做,就把自己燃燒光瞭190
「有就很好瞭,還挑?!」──社工的盲點194
 討厭遊民?!198
遊民歧視遊民201
人生太難206
感人肺腑的遊民小故事?!208
不需要把遊民描繪成可憐的小天使210
社工不用把自己搞得這麼卑微213
毫不質疑,纔是最可怕的215
社工可以成為自己的樣子,你可以更好的217
阿伯沒遇到我們的話,要倒在那裡多久?221
「普通」是種奢侈224
「我想殺我爸」228
我們或許並無法,體會他人的宇宙231

輯四 社工心內話
如何當個不會對個案生氣的好社工?238
寧願當遊民……240
節日對社工來說有多可怕241
社工比個案還窮?!243
心中小碎唸246
「他要看櫻花?!」248
草根味250
打賭252
C罩杯253
社工與律師254
安置?!255
考上社工,不一定當社工257
矮拉芙優,雖然你有時候很漂亮258
無傢者和你我一樣260
前輩,社工領那麼少錢,要怎麼活啊?261
三百塊262
遊民之間的落差264
汙名265
以後不要當社工……267
奇妙的花錢邏輯269
神祕萬華270
你的工作,是世界上的女生看不上眼的工作272
我喜歡我的社會工作274

【附錄一】七成的街友有工作,九成非自願──你真的瞭解街友嗎?277
【附錄二】努力工作的街友值得幫,花錢買酒的街友,不值得幫?其實可能都是同一人287
【附錄三】「我不是街友,我隻是睡瞭三年遊民收容所。」街友歧視街友?!293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06161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5.7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陪你活下去/林立青(作傢)


  我是從網路上的文字開始認識李佳庭的,大概和我開始在網路寫作的時間差不多。我還記得第一次見麵時,相約在他們的辦公室,裡麵三貓圍繞。社工們在一樓辦公的時候,服務的無傢者就住在他們辦公室樓上。

  他們對外叫街友「無傢者」,對內,則說這些「案主」,接受芒草心輔導而入住安置空間的每個人是「住民」,每個名詞都避開瞭歧視和標籤,慎重的存在著。

  「原本我們希望這裡是可以專門照顧女生的,但居民反對,政府又不願意支持,所以我們到現在還是沒有辦法照顧街頭的姊姊們……」佳庭說這話的時候,言詞之間毫無情緒,彷彿已經接受瞭這既成的事實,但又隨即眼睛發亮地說,「但是啊,或許有一天,我們颱北市真的可以有一個專門照顧女生的地方……」當她這麼說時,一個「個案」走進辦公室,訴苦、抱怨、罵政府幾句以後,拿瞭泡麵、罐頭離去。隔沒多久,另一個個案騎著腳踏車前來。其實,這裡的社工早已見怪不怪,在佳庭和前來索討食物、詢問情報的個案時,另一個社工則是和個案進行「多吃青菜」的勸導,同時給瞭對方待用餐券。我印象所及,每一次到芒草心,都有個案圍繞:來預藉幾百元的,問申請輔助資格的,問工作的,訴苦的,拉著人聽他罵政府的。

  芒草心的辦公室燈光常常亮著。在入夜以後,社工們仍在辦公室內加班。如果關燈,那很可能是去瞭另一個據點──「入船廳」或安置中心,或者是去街頭夜訪,但也還是有些人會在這個時間來找社工,來問遇到街友該如何是好,拿瞭物資,想要捐贈的,當然也有剛下班的個案前來,因為他們剛下班,加上通勤的時間,都已經是夜晚瞭,所以芒草心的辦公室總是很晚熄燈。偶爾有瞭社會新聞和案件,纔開始喧囂起來,或許他們會在第一時間迴應、澄清,又或者是社工和在地組織們聚集起來討論,該如何抹去社會大眾眼中的偏見,這是芒草心的工作。站在第一線的位置,接受社會的現實,並且試圖爭取一些資源和空間。

  這本書就是佳庭寫下第一線社工對於無傢者、社福、艱苦人的觀察和體悟,以及她零距離接觸到的無傢者的真實麵貌和自己當時的感受。

  社工在書寫上的角度特殊,她既是第一線的專業助人工作者,也不諱言自己是低薪、工時過長,並且被各種計劃或者公部門核銷資料壓到喘不過氣的在職貧窮勞工。她既有專業訓練,必須遵守社工倫理,麵對的,卻又是比她年紀還大,人生經驗還要豐富,卻陷入低潮的個案。

  因為同為貧窮,所以她能感同身受於社會對於貧睏者的不友善,她會看見相較於自己的努力,她的個案常齣現對未來毫無規劃,不知節製,或者為瞭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但她在此時,又因為自己的專業訓練及職業而看見社會上的老年貧窮和年齡歧視,而更清楚自己的侷限和社會的壓迫。這裡麵還有自己的處境:社工是在颱灣低薪且過勞的一群人。由近貧者照顧赤貧者,一個社工就這樣地陪著這些無傢可歸,社會不願意多花點理解的人們活著、走著。

  因此,在李佳庭的筆下,整本書必須從萬華寫起,藉由社工的筆觸,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和媒體上不同的城市麵貌。老人和無傢者群聚的艋舺公園,在她的筆下卻是颱北最溫柔擁抱著每一個來到此地的人,觀音菩薩聞聲救苦的龍山寺在白天時,承接著所有人的祈願。無論貧富貴賤,凡願意的,都可以到這裡來,而在我眼中的艋舺夜晚,大悲尊者座前公園也接受所有的人白白來住。我想佳庭他們所做的事,就是未來人們說的使徒或者護法吧。

  但是現實遠遠更為複雜,我等沒有神通,我看見的社工也滿身傷痕。

  這不是一本無限關懷無傢者的書,更不是政令宣導和社工係入門教科書文,這是一本真實的第一線觀察紀錄。你在本書中接下來所看到的個案,都是活生生的人,既然如此,他們也會有情緒,也有自己的人生和過往的記憶,他們並不是書中所寫到的「感人肺腑小故事」,更不可能完全沒有情緒的受助者。他們會在賺到錢以後喜孜孜的跑來和社工分享,也會在酒後對著社工進行情緒勒索。

  在我的理解之中,協助弱勢者的方式有三種方嚮。第一種是直接給予資源,要錢給錢,要衣服、食物就給衣服、食物,要醫療照顧就給醫療,這方法最好,也最直接、有用,可是凡人不是神祇,沒有神蹟大能,也沒有這麼多的資源可以不間斷的挹注。第二種則是鼓勵自身的改變,鼓勵需要被協助的人進修,或者學習某種技能,藉以改變自己的未來。可惜這些常淪為口號,或者變相指責弱勢者不夠努力。第三種則是改變社會結構,希冀用文字圖片或者演講來改變社會大眾對於弱勢者的看法,又或者是爭取社會資源,來營造更友善的環境,但這方式所需的時間最久。

  這三個方嚮都有其功用,也都有其侷限,唯一能夠三者共同使用並且嘗試的方法,隻有花時間進行大量的陪伴。

  因此,李佳庭等人的陪伴極為珍貴。有瞭陪伴以後,直接給予資源纔不顯得突兀而失禮,建議的工作和鼓勵,也纔可以避免冒犯和傷人,也因為長時間的陪伴,纔能知道這些無傢者的故事,纔有辦法說服社會大眾摘下偏見與歧視的眼光。

  這也是我在認識佳庭以後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諸如安全感、同理心、勇氣、慈悲、犧牲,都不可能透過上對下的教育,或者承諾達到。隻有透過陪伴和相處,人性的善良和美德纔有可能被看見,並且挖掘,也隻有陪伴能夠稍稍緩和孤寂和空虛,能讓人在麵對寂寞和失落時多一點勇氣。人們常說颱灣人善良,卻常不知道該如何運用自己的善良。颱灣人隨時可以行善,卻難以改變自己的偏見和觀念,因為我們不常有這樣的紀錄和書寫。

  還好,我們有瞭一位年輕並且坦承的社工。

  在她筆下的每一個人,沒有全然的潔白,更沒有全然的灰暗,連同她自己都有矛盾,都會喪誌灰心,也因此,這本書挖掘齣在城市街頭之中,那退色人生之下的光輝。

  我誠摯地希望每個人都能看見社工如何用陪伴,改變這個社會。

難以言說,但又轉瞬跳躍的「生命」光影

黃剋先(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當今颱灣社會雖走嚮多元、平權,但對於某些群體仍然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因此在與他們的日常互動中,仍帶著某些偏見及歧視性對待,例如本書中的一組服務關係中的兩端主角:社會工作者,以及無傢者。前者,常被誤認為和「誌工」、「義工」無異,是群「(徒)有愛心」而說不齣有什麼專業的人;後者則常與「好吃懶做」、「為非作歹」劃上等號。但透過佳庭社工的現身說法,細緻、真誠地描寫她幾年下來與無傢者工作的經驗及觀察,讀者能清楚看到,社會工作的「專業」及價值在哪裡,無傢者也是有血肉、敢愛恨、持夢想、願追求的人。他們在很多麵嚮上與我們無異,有很多時候,則更為堅毅勇敢、誠懇實誠,隻是在追逐成為「成功人士」的路上,遇到瞭各種不順遂及意外。

  同時,本書並非遊民社會工作教導的手冊,也不是一昧為無傢者塗脂抹粉的光明正嚮敘事。佳庭透過一則則時而幽默,時而帶著酸楚的短篇小故事,真摯地描繪著每個人的臉孔及心意。讀完,彷彿能感受到那種難以言說,但又轉瞬跳躍於你我周遭的「生命」光影,讓我們直麵人生汪洋裡,各種酸甜苦辣及不確定性帶來的偶然。即使你或許並非特別關心無傢者或社工處境的人,也能從閱讀中感受到樂趣。

  從這本書中,也可進一步反省颱灣社會工作者的處境。在颱灣社工界裡,遊民工作一直是邊緣中的邊緣,不但在人物力資源的投入上,遠不及其他如兒少、老人、身障等領域,在社會工作從業人員心目中,遊民工作也是傳統上的「屎缺」(這不僅是比喻而已,有時正是字麵上的意思;我所認識的颱北市遊民工作者時不時得處理服務對象的糞便問題,頻率遠高於其他領域社工),鮮少有人自願擔任這樣的工作。究其原因,與服務對象「難搞」;許多時候需要外展到公共空間,而無法待在辦公室裡做個案管理;民眾投訴多而難解決;下班時間常需要on call;遊民及遊民社工帶著的汙名有關。

  若更深入的看待遊民工作的睏難,對比鄰近國傢,如香港、日本,乃至於遠一點的美國,會發現遊民社會工作之不易及不可欲,很多時候與颱灣社工訓練的特定偏嚮有關,例如強調個體主義式的個案管理(而非社區工作或其他可能);預設案主是有固定居所,而不是「趴趴走」;與國傢高度閤作下的專業化走嚮(透過製式教育及考試製度,潛在排除瞭另類社工實作的可能);國傢福利體製對於單身無傢底層男性的不重視。

  然而,或許因為遊民工作領域的邊緣,倒也成就瞭一個專業化大趨勢下的飛地。在這裡,匯集瞭各方英雄/雌豪傑投身工作。他們也有不少人深具專業素養,但同時也極具反身性及能量,開發齣瞭各種令人驚豔的創意實作。近年來,更結閤瞭社會企業、宗教慈善、學校教育、企業社會責任等不同領域的力量,逐漸形成瞭完整、有彈性、具多元包容及反思能力的服務網絡。

  其中,佳庭服務的芒草心協會就是具代錶性的組織,其推齣的方案,如街遊、真人圖書館、起傢工作室,不僅能增加無傢者的經濟收入,同時也著眼於打造他們社會關係,並維護尊嚴,同時進行社會對話及議題倡議。

  誠願這些服務無傢者的第一線社工誠懇無偽的告白及反思,能提供颱灣社會工作進一步發展的養分,也能讓你我對無傢者、經濟弱勢的議題,有更深的認識。

前言

溫柔的艋舺公園


  雖然很多觀光客覺得艋舺公園很恐怖,但我很喜歡那裡。

  春天有九重葛花瓣雨,夏天有盛開的大花紫薇與黃金色阿勃勒花串,鞦天則是橘紅到像燃燒的鳳凰花。鼕天的艋舺公園有什麼花,我倒是沒有印象,因為我的注意力都被艋舺公園與三水街交叉口的超便宜芋頭粥吸走瞭。

  抬頭的花景美好,人間的風景也很好。
  很多老人傢與身障者推著輪椅在這裡聚集。他們通常很無聊的在發呆,有些人賭棋(警察也在旁邊密集巡邏著)。
  很多老人會很強調他們不是街友,他們是特地從三重或闆橋搭車來這裡看人的。

  一開始,剛來艋舺公園,的確會覺得怪怪的。這裡休息的人和東區或西門町的時尚少年、少女,或大安森林公園裡麵穿著較體麵的人差距很大。他們年紀大,穿著也比較破舊。但你再停留久一點,你會喜歡這個公園,這是一個溫柔的公園,她的懷抱中接納瞭老人,與沒有傢的人。

  但許多人不這樣覺得,他們認為就是因為艋舺公園有很多遊民聚集,所以「這個問題應該被處理」。主張驅趕、潑水當然是很不人道的做法,所以社會局採取瞭許多專案與措施,例如警方加強在艋舺公園巡邏,因此這裡見警率很高。

  而社工也常常到艋舺公園探訪,有新麵孔的遊民,就會聊聊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地方,需要安置的話,社工會協助找到住所,甚至還不用社工齣麵,這裡的人就會叫你去梧州街36號(註)找社工瞭。

  不想接受安置,睡在公園的遊民,他們的傢當也會在每個人領到一個袋子後,打包好,然後在公園分成幾個點,集中管理。等到晚上八、九點可以睡覺的時候,遊民會取走袋子,並在地上打開鋪蓋,好好休息。隔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後,他們會再打包後,將袋子放迴去,接著去旁邊的廣場排隊,等著上工。接著就會有許多老人傢早上起床後,從傢中搭車來艋舺公園,開始新的一天。

  城市是屬於大傢的,盡最大的努力,讓所有人都能好好在這城市生活。

  以前,艋舺公園的地下二樓曾經有一個很酷的地方,有許多的老人傢會在那裡看電視、喝茶、唱歌、跳舞,但很多人覺得那裡暗暗的,很可怕,後來就被改造成瞭開放、乾淨、充滿文創氣息的商業空間瞭。

  那些看起來窮窮老老的人沒有瞭,大傢可以放心瞭,但那裡也沒有人瞭。
  然後大傢開始檢討起為什麼地下二樓沒有人,一定是因為標示不清楚的問題。一定不是因為我們把原本在那裡的人趕走瞭的緣故。
  另外,青草巷也被檢討瞭,覺得那裡舊舊、亂亂的。事實上,我帶著遊客導覽的時候,大傢都很喜歡青草巷有機的氛圍。
  一走進去,撲鼻的青草味。抬頭時,上麵掛著像外星球的果實,低頭時,也滿滿的草藥。
  老闆熱情地問你要買什麼,你可以跟老闆討論你的狀況,老闆會給你建議,之後你帶著天然的花花草草,迴傢煮茶喝。
  你的感官會很忙,而我很喜歡。我希望這裡不要變成棉花田生機園地那種風格,那樣的店,已經很多瞭。

  萬華,是個溫柔的地方,包容著很多很多不一樣的人。老老的人,年輕的人,有錢的人,沒有錢的人,有傢的人,沒有傢的人。
  我其實很難過。很想問,因為不好「看」,觀光客會害怕,所以不值得齣現在這裡嗎?
  如果拆瞭艋舺公園,或辦很多熱鬧活動,想辦法讓這些不體麵的人不要齣現在這裡,那他們要去哪裡?
  而龍山寺已經很多觀光客瞭,這樣還不夠嗎?艋舺公園也要更觀光取嚮嗎?我們到底要觀光到什麼程度?
  我們能不能讓觀光客看見,這城市除瞭光鮮亮麗以外,還有溫柔的那一麵?

  起初他們/馬丁‧尼莫拉
  當納粹來抓共產黨人,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共產黨員。

  當他們關押社會民主黨人,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社民黨員。

  當他們來抓工會會員,我沒有抗議。
  ——我不是工會會員。

  當他們來抓猶太人,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猶太人。

  當他們來抓我時,再也沒人為我說話瞭。

  來自於維基百科reurl.cc/2g8Dm

  註:颱北市萬華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故事的開始

  我在一個非營利組織──芒草心慈善協會當社工,而社會倡議是我工作的一部分。社會倡議聽起來很厲害,但其實也沒有,就是澄清大眾對無傢者的汙名與誤解,讓無傢者自己說自己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於是,我很常齣去簡報或是街遊(註1)。與遊客互動時,我會跟他們說無傢者不是好吃懶做、不是不願意工作、不是像大傢想的那麼壞等等。因為講過很多次瞭,有時候腦子裡就像裝瞭開關,按下去,就會跑齣很多政治正確,聽起來很弱勢關懷的話。我甚至有時候一邊想著其他事情,一邊放任嘴巴自己動。

  不過,我其實有很長的時間,我覺得我在欺騙大傢。

  我的個案就是不想工作啊!我陪他去就業服務站,為瞭改善他在意的外錶,幫他染髮、幫他填錶格、載他去麵試、拜託老闆錄用他,最後,他說太纍,連嘗試都不願意,所以老闆錄取他,他還是沒去上班。之後,無論我怎麼勸,他卻連跟我去找工作的時間,都不願意開給我瞭。

  但,我還是必須一再地跟社會大眾說:「無傢者大多是因為健康狀況、年齡、學歷等因素,而被主流市場排除,並不是他們天性懶惰。」就算個案們再怎麼機車,例如,不珍惜我替他媒閤的工作機會。上班兩小時,因為圖書館不能抽菸,就飆罵清潔公司主管三字經而離職。努力存瞭很久的錢,因為又跟人打架而賠光光,而我也曾經發生晚上留在辦公室,被拿著大鎖的個案找上門來……

  每一次發生這些事,我都隻能在腦中,一直不斷告訴自己,這是個案,不是每個人都這樣。這些是例外。

  我努力把社會大眾覺得感人的事情寫在粉絲頁上,但我並沒有說齣自己被破口大罵,走離開個案很遠後,纔蹲在西門町的人行道旁邊大哭的事情。

  我努力呈現他們閃閃發亮的地方,用力忽略那些讓我傷心的部分。但,這樣實在太纍瞭,我沒有正嚮到那種程度,我也是會難過、會受傷、會哭的人,我沒辦法擠齣那麼多光明麵給大傢看,所以我的文字生產愈來愈少,我也愈來愈不喜歡自己自欺欺人。

  我甚至對自己生氣。
  為什麼我沒辦法像Carl Rogers(註2)一樣有同理心?
  為什麼我不能全然的接受個案的真實樣貌?
  為什麼我是這麼差的社工……
  不管發生什麼事,其實我並不氣個案,我最氣的是對個案生氣、嫌惡、疲倦的我自己。

  於是,我開始叫自己不要那麼硬撐瞭,我寫不齣來溫馨感人的小故事,就是寫不齣來。違心的話,就不要說。當我不再勉強後,我反而更有餘裕去思考那些遊民壞脾氣,或我認為他們做瞭壞決定背後的原因。

  雖然,我目前還是沒辦法寫齣街友溫馨感人的小故事,但心情的輕鬆狀態比努力正嚮,努力假裝心裡住瞭Carl Rogers,好瞭很多。

  我現在一樣整天唉唉叫,但至少叫得很暢快。我演講一樣是講那些,但我開始不避諱去談政治不正確的部分。是啊,就是有街友不工作,就是有街友脾氣很壞。但你仔細想想身邊的人或你自己,你應該也有認識類似的人吧?他們的差別,隻是有沒有傢而已。

  無傢者不是乖寶寶、小白兔,他們有他們的算計,他們有他們的純真,他們有時候很機車。
  他們就是人,我也是。
  這就是我每天服務的對象。

  註1:指協助策劃以街友為導覽者的「街遊」導覽行程。期盼更多人能透過不同、多樣的視角,走入颱北,瞭解街友的生命經驗,並打破諸多對街友不友善的刻闆印象,改善汙名。

  註2:卡爾‧羅傑斯(Carl Ranson Rogers,一九○二─一九八七年),二十世紀美國心理學傢,人本主義的創始者之一。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書名,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一個年輕人,滿腔熱血地踏入這個行業,卻很快就被現實的洪流沖刷得七零八落。這種「夢想幻滅」的主題,在颱灣的許多專業領域都存在,但在社工界,因為涉及的是人命與尊嚴,所以顯得格外沉重。我尤其想知道,作者如何定義「成功」?在一個很多案子永遠不會有圓滿結局的領域裡,他如何定義自己這一天的努力是有價值的?是成功阻止瞭一場悲劇?還是隻是讓某個人的痛苦稍微減輕瞭一點點?這種微小的勝利,如何支撐他走過下一個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明天?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捕捉瞭那種「在絕望中尋找微光的過程」,非常貼近我們島嶼上努力生活的每一個人的心境。我準備好迎接這場深刻的情感洗禮瞭。

评分

我對這類型的「行業實錄」總是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在颱灣,社會福利的缺口大到需要社工們用血肉去填補。我相信,這本書絕對會掀起一場關於「理想與現實」的辯論。年輕社工的「掙紮與淚水」,很可能不僅僅是對個案的反應,更是對整個社會安全網失靈的控訴。我猜想,作者在書中可能提到瞭許多他想做卻受限於法規、預算或行政流程的時刻,那種有心無力的挫摺感,對一個初入職場的理想主義者來說,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這些內部矛盾攤開來討論,那它就不隻是一本自傳或個案集,而是一份推動社福改革的有力文獻瞭。我期待看到那些「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的具體陳述,以及作者如何嘗試去迂迴前進的智慧。

评分

這本《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紮與淚水》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緊,立刻聯想到颱灣社會基層那種無聲的吶喊。每次看到新聞裡報導那些被邊緣化的個案,心裡總會糾結萬分,不知道前線的工作人員是抱著多大的決心纔能日復一日地麵對這些睏境。我常常在想,當我們這些旁觀者隻能隔著螢幕感嘆時,第一線的社工們,特別是年輕人,他們是如何消化那些無力感、如何調適自己不被那份沉重完全吞噬的?這本書光是標題就拋齣瞭一個極其殘酷的倫理叩問,讓人無法迴避地去思考,在資源有限、體製僵化的情況下,「介入」的邊界到底在哪裡?什麼時候該放手,什麼時候又該奮力一搏?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閱讀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社會結構中那些光照不到的角落,也讓人對那些默默守護的人,油然而生一股敬意與心疼。讀完可能會哭,但那眼淚或許能讓我們更清醒地看見真實。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簡直是直擊颱灣社會的痛點啊!「躺多久」這三個字,精準地描繪瞭那種結構性的怠惰與漠視。我們社會的通病就是,一旦齣瞭事,大傢就習慣把責任丟給「專業人士」,然後自己退迴安全的距離觀望。但社工的專業,很多時候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陪著走」,陪著個案在黑暗中摸索,而這條路常常是漫長且充滿變數的。我預感這本書裡一定充滿瞭許多案例的細節描寫,那些冰冷的數字背後,其實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的破碎故事。這種第一人稱的敘事,是最能穿透人心的。我希望它能喚醒更多人的「同理心公民意識」,而不是停留在那種「給點錢就好」的淺薄慈善。畢竟,有些「躺著」的人,需要的不是施捨,而是被看見的尊嚴。

评分

說實話,社會工作這個領域,在外人看來常常被浪漫化,彷彿隻要有愛心、有熱忱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光是「年輕社工」這幾個字,就道盡瞭多少心酸。他們既要麵對案主的複雜創傷,又要應付上級的績效考核、填不完的報告,中間還要處理來自傢屬、社區甚至自己內心的巨大拉扯。我最好奇的是,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下,這本書的作者是如何找到齣口的?是靠著某個關鍵的個案,讓他決定把這些掙紮寫齣來嗎?或者說,透過書寫,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療癒的儀式?我總覺得,要長期在社福界待下去,需要的早就不是單純的熱情瞭,而是一種近乎鋼鐵般的韌性,和對體製的深刻理解與辯證。如果這本書能揭露一些我們社會大眾不瞭解的職場現實,那它就功德無量瞭,畢竟,隻有理解睏境,纔能談得上支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