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一群加拿大慈濟人的移民故事 (電子書)

改變:一群加拿大慈濟人的移民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國慶(Gary Ho)
图书标签:
  • 慈濟
  • 加拿大
  • 移民
  • 華人
  • 故事
  • 紀實文學
  • 文化
  • 信仰
  • 社會
  • 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移民去人家的國家,腳踩人家的地,頭頂人家的天,
當然要回饋才能贏得人家的尊敬。 
──── 證嚴法師
 
1992年,一群來自臺灣移民,成立慈濟加拿大分會。
這群華人移民,逾百萬人次的志工,
「用回饋贏得尊重」、「付出還要感恩」的理念,
在人間天堂的一角,寫下52則改變的故事。
 
  從東方到西方,作者何國慶和慈濟加拿大的志工們,一步一腳印,從細微處著手,努力實踐證嚴法師的叮囑,以回饋贏得尊重,為華人移民形象改寫了全新的篇章,並且創造加拿大新志工文化,甚至獲得加拿大總理親自頒發獎章表揚。他們將感恩的種子,深埋加拿大土地。
 
  原本以為是花園般美麗的國度,竟然也有那麼多需要幫助的人。
  還有更多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遇上了,就一一解決。
 
  自涓滴小事動手做起。從教育、醫療、文化、賑災,足跡遍及地方到中央,從加拿大到世界各地,從街頭到部落,接觸的對象從貧民到總理,至今開展出志業,帶來近三十年的深刻影響.。這不只是一本慈濟加拿大分會30年來的發展故事,更是一群有愛的移民們,在移民社會、國際間,以回饋贏得尊重的動人篇章。
 
  他們改變了自己〉因為無所求,就沒有求不到的事,當你覺得自己所做的有意義,那就會持續做下去,這些都是發自內心的歡喜甘願。
 
  他們改變了志工文化〉志工是歡喜「做本分」,不是「我來幫你」不要覺得自己很偉大,志工也要學習專業。
 
  他們改變了社會觀感〉目前由全加拿大慈濟認養定期清掃的街道,串聯起來綿延六十多公里。連議員也穿上志工背心,和志工們「掃地也掃心地」,清潔了環境,也讓自己心靈獲得清淨。
 
  他們改變了醫療視野〉讓中醫在加拿大與西醫相遇。與當地中醫界共同努力推動,如今在加拿大的中醫也可以稱為Doctor。還透過義診幫助原住民健康管理,讓中醫落實在當地醫療與生活中。
 
  不管是投入慈善、教育、醫療、人文志業,慈濟加拿大分會開出了一朵美麗的花。在志工文化從小扎根的加拿大土地上,這群移民們如何透過服務回饋當地,改變自己、他人與社會的感動故事。正如證嚴上人所說:慈濟就像地下的一股清流,這個清流在地球地底下流,地底下沒有界線,也沒有國界,把慈濟的愛帶過去,愛是沒有國界的……。
 
本書特色
 
  1. 有故事。看作者如何從一位有成的企業家轉變成為慈善家的心路歷程;移民後,又如何融入當地,以感恩回饋獲得尊重。
 
  2. 有感動。志工們在服務過程中,不分種族、宗教,感受東西方社會、文化差異,用自己的雙手、以無所求的理念,改寫移民、華人刻板形象。
 
  3. 有觀點。在一個志工文化成熟發展的西方國家加拿大,是如何「把志工做到專業」?「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當慈濟遇上西方志工文化,如何找到新定位。
 
名人推薦
 
  證嚴法師 ── 專文推薦
  胡德夫(原住民民謠之父)
  黄晴雯(遠東SOGO百貨董事長) ──感恩推薦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的特定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书名:《无尽的疆界:探索现代世界的变迁与韧性》 内容简介: 《无尽的疆界》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中期至今全球社会、政治和文化格局剧变的宏大叙事。本书摒弃了对单一事件或地域的线性叙述,转而采用多维视角,聚焦于那些驱动人类文明走向新阶段的关键力量:快速的技术革新、全球化浪潮下的身份重塑,以及人类在面对环境与社会不确定性时所展现出的集体韧性。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加速的时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跨越边界;传统机构——无论是民族国家、家庭结构还是意识形态——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凭借扎实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带领读者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横切面,探究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逻辑。 第一部分:机器的黎明与旧秩序的瓦解 本部分考察了自二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重塑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地缘政治平衡。重点探讨了信息革命(从晶体管到互联网的演进)如何打破了地理的限制,使得权力结构从自上而下的集中化,转向去中心化的网络化。我们审视了原子能的出现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战争的定义,迫使大国重新思考生存的逻辑。同时,作者细致描绘了后工业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催生了新的阶层对立和职业焦虑。其中一个关键章节深入分析了“效率”这一现代价值如何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工厂车间到个人时间管理,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进步的记录,更是对技术如何重塑我们感知现实方式的哲学探讨。 第二部分:流动的世界与破碎的认同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人口流动性达到了历史新高。第二部分聚焦于这一宏大迁徙现象所带来的复杂后果。本书不将“移民”或“难民”视为统计数字,而是通过对多地案例的考察,展现了身份认同在新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是如何被协商、建构和有时是被迫放弃的。作者探讨了文化“杂交性”的兴起,即当不同文化在一个城市或社区内交汇时,新的艺术形式、语言习惯和社会规范是如何应运而生的。 然而,这种流动性并非没有代价。本书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和身份政治的抬头。在许多传统上被视为同质化的社会中,关于“我们是谁”的争论变得日益激烈。作者将此现象置于更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考察,分析了民族主义和本土主义思潮的复苏,它们常常是对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和身份不确定性的本能反应。 第三部分:环境的觉醒与未来的伦理困境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本部分的论述将焦点从人类社会内部转向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者回顾了从早期环境运动到当代气候变化科学的演变历程,强调了科学共识与政治行动之间的巨大鸿沟。 本书深入探讨了“可持续性”这一概念如何从一个边缘的生态学术语,演变为全球经济和政策制定的核心驱动力。但同时,它也提出了尖锐的伦理问题:我们是否有权为了当代的舒适而牺牲后代的生存基础?面对资源稀缺和气候难民的增加,现有的国际法和人道主义框架将如何应对?作者还特别关注了新兴技术(如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在解决环境危机中的潜力与风险,警示我们技术乌托邦的承诺背后潜藏的权力集中和伦理陷阱。 第四部分:在不确定性中寻找锚点 《无尽的疆界》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微观层面,探讨个体如何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寻找意义和联结。本书考察了非正式社区、志愿行动和数字社群在填补传统社会支持体系衰退后的空白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认为,尽管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系统性挑战,人类依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对不同领域(如城市规划中的社区营造、去中心化经济模式的探索)的个案分析,本书展示了“韧性”并非被动的承受,而是主动的、集体的创造行为。它鼓励读者超越对宏大叙事的盲目追随,转而关注那些在细微之处发生的、旨在构建更公平、更可持续未来的日常实践。 结论:迈向一个更复杂的共存 总结而言,《无尽的疆界》试图提供一个全面且不回避矛盾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继承和正在塑造的这个复杂世界。它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指南,而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以更深沉的批判性眼光,审视那些塑造我们生活轨迹的无形力量,并在不断变化的疆界中,积极地参与到人类共同命运的塑造之中。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现代社会走向,并渴望在变革洪流中找到自己位置的思考者的著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國慶
 
  慈濟榮董召集人(1988-1992)
  慈濟加拿大分會執行長(1992-2020)
  加拿大總理哈珀親頒「英女皇鑽禧獎章」(2012)
 
  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1995~)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1995-1998)
  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2004-2006)
  設立傅成賢音樂獎學金(1991~)
 
  發行書法圖錄明代、民國、當代系列共三十一冊
  出版《靜思語》慈濟護專開校紀念版(1989年9月)
  著有《考驗——證嚴法師面對挑戰的智慧》(1999)
  著有《萬曆駕到:多元.開放.創意的文化盛世》(2016)

图书目录

推薦序:加拿大是創造奇蹟的大本營 ─ 釋證嚴
 
自序:上人的祝福
 
前言:學習與致敬──馬偕醫師和利瑪竇精神
 
第一章 人生篇:因緣慈濟,開啟人生新頁
01 因為認同、發心支持
02 成立榮董聯誼會
03 慈濟護專開校典禮
 
第二章 移民篇:上人的話,在加拿大實踐
04 自力更生、就地取材
05 如何回饋?
06 心轉念轉事情轉
07 卑詩省督林思齊成為榮董
 
第三章 學生篇:用愛教育,啟發人的良能
08 創設入學獎助金
09 貧童也能安心去看牙醫
10 新佛學重鎮在UBC
11 弱勢學童也能去營隊
12 後段班男生變校園足球明星
13 愛心早餐溫暖學童的心
14 慈濟破例在校園設募款箱
15 弱勢孩子有了新文具和書包
16 人文學校裡,人人都是老師
 
第四章 遊民篇:眾生平等,付出也要感恩
17 食物銀行開始供應新鮮蔬果
18 食物銀行的氣氛改變了
19 為千人煮餐,上了雜誌封面
20 一瓶洗髮精讓街友狂喜
 
第五章 老人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1 老人享用慈濟特餐
22 志工的親子關係更緊密
23 老夫妻教我們疼惜夫妻緣分
24 連一碗湯都是用心服務
25 慈青服務老人,成為銀行之寶
 
第六章 病人篇:中西醫聯手,提升醫療品質
26 支持兒童醫院,我們受邀到白宮
27 「愛幼」要有心,不是「爱幼」
28 中醫師獲認證,從此也是Doctor
29 臺灣文化節中醫義診
30 溫哥華國際中醫學院捐慈濟
31 多倫多漢博大學跟慈濟合作
32 捐助醫療物資合力抗疫
 
第七章 原住民篇:中醫師走進部落,帶來希望
33 原住民部落義診
34 原住民身心更健康
35 關懷原住民婦女
 
第八章 地球篇:愛護環境,與地球共生息
36 掃地也掃心地
37 百人上街頭掃地
38 大型活動零垃圾
39 茹素環保救地球
 
第九章 災民篇:加國急難救助與全球賑災
40 啟動全球賑災
41 南亞海嘯
42 用愛化解仇恨
43 災民笑了
44 四川震災
45 臺灣旅遊團重大車禍
46 加拿大小鎮水災
47 加入政府的急難救災單位
48 加拿大最猛烈的森林大火
 
第十章 結語篇:我們的改變
49 市長與慈濟日
50 部長、省長都來訪
51 舉辦公民入籍宣誓
52 總理兩次接見
跋 大愛花朵在加拿大土地綻放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6716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1MB

图书试读

自序
 
上人的祝福
 
  一九九二年,我移民到加拿大,創立加拿大慈濟分會,每當我與慈濟基金會創始的幾位師兄姊回憶往事,內心總是滿懷感恩。參與慈濟,讓我們的移民生活變得有聲有色。
 
  我有個老同學是位牙醫,比我早兩年移民加拿大,有一次我去找他,他說:「你快點移民來吧!這邊好山好水,像是人間天堂,我還可以天天去打網球、游泳,以前在臺北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病人,根本不可能過這樣的生活。」
 
  沒想到,等我們全家移民到溫哥華時,他卻正在準備打包行李要回臺灣,我問:「這裡不是人間天堂嗎?為什麼沒住多久就要急著回臺灣?」這次他說:「每天打球、享受好山好水,時間久了,就像例行公事一樣,覺得『好無聊』。而且我想通了,天堂不是給人住的,我還是要回人間。在臺灣看診雖然忙碌,其中還是有很多樂趣,而且許多病患都是我的老友,和他們聊聊天也不錯。」
 
  就這樣,我搬到溫哥華,我的老同學卻回到臺灣。從他的話語裡,我體會到不論人到了哪裡生活,心中還是會期許自己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期待被人需要。
 
  早年溫哥華的移民中,有位曾在臺灣外商銀行服務的師姊,她住滿六年後回臺灣,參加老同事的聚會。有人恭喜她坐滿漫長無趣的移民監。她卻說:「我在加拿大忙得很,幾乎每週都有活動,有時候是去食物銀行、有時在協助冬令發放、有時去關懷街頭流浪的青少年,或者到養老院主持節目,哪會無聊?」
 
  同樣都是移民,卻有全然不同的生活與感受。由於參與慈濟,我們這群移民,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活出精采。我們的腳步從地方走進中央,再跨越國界,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接觸的人從街頭到部落,由城市到鄉村;服務的族群包括兒童、婦女、老人家以及原住民⋯⋯在我們付出的過程中,看到許多燦爛的笑臉,有人說,我們像他生命中的angel(天使)。
 
  其實我們只是一群平凡人,一群外來移民,但我們立下良善的目標,長期持續地去做,涓滴細流終能匯成大江大河,開展志業,並獲得社會認同,也創造許許多多的「改變」。所以,我想記錄下這些移民志工們在加拿大的故事,讓世人知道這群人長期以來的努力。這份努力為移民們贏得社會的尊重,而這份努力的緣起,是證嚴法師(後文尊稱上人)的一席話。我要聲明在先,當初不是為了發展慈濟而去加拿大;那是九○年初,為了讓下一代能獲得更好的教育環境、拓展國際視野,我決定舉家移民到溫哥華。行前,我到花蓮見師父,向他告假,說我們全家要移民,不能當志工了。
 
  上人說:「移民去人家的國家,腳踩人家的地,頭頂人家的天,一定要回饋才能贏得人家的尊敬。」
 
  這句話對我猶如「當頭棒喝」,一時內心震撼,因為我過去從未這樣思考過。確實,到了人家的地方,在享受福利與資源的同時,也應該想想怎麼回饋。上人所說的「回饋才能贏得尊重」,不僅利益眾生,也利益我們這些新移民。
 
  上人接著說:「慈濟就像地底下的一股清流,這個清流在地底下流動,是沒有國界的。就像愛是沒有國界的,把慈濟愛的種子帶過去,在加拿大的土地播種。」「你們要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師父給你祝福,讓你去發展。」
 
  原本我要移民的想法很單純,但這席話啟發了我。上人的精神放諸四海皆準,我對慈濟很有信心。所以,就決定了,來做吧!做就對了。我移民加拿大之際,慈濟海外分會只有美國分會,加拿大則是一塊尚未開發慈濟志業的新大陸。
 
  加拿大社會福利相當完善,不僅提供全民健保、公立學校實行十二年免費義務教育;不僅慈善機構多、捐款也多,對外國援助也總是慷慨解囊;當地志工也多,尤其在中學教育制度中結合了志工教育,高中生畢業前要當志工服務滿三十小時等。
 
  加上生活環境佳,成為許多人的移民首選。八○年代左右,就吸引一波香港人移民,之後臺灣的新移民也陸續到來。他們在移民前大多都有相當的社經地位,移民後出手闊綽,住大房子、過好生活。
 
  但事實上,加拿大曾有過長達百年的排華血淚史,但在許多老僑(早年移民)的努力下,形象已稍有好轉。然而仍有不少新移民的行為,為當地居民帶來困擾,偶有排華情緒。
 
  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我們還能做些什麼?這是加拿大慈濟發展之初的最大挑戰。我不斷思考上人說的那句話:「慈悲要有智慧,要多用心。」有光的地方,就會有影子存在,於是我們用心去找出那些黑暗的角落,提供服務。
 
  知道我們能做什麼,這還不夠。我們接著思考,慈濟的本質和特色是什麼?如何與一般志工服務有所區別?
 
  於是秉持「以人文關懷為本,用感恩、尊重和愛的態度與人交流」的原則,加拿大慈濟從開拓、生根到成長茁壯,我們實踐上人的話,讓自己的移民生活有了新面貌,改變了加拿大的一角,也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是「移民故事」這幾個字,就勾起了我對跨文化適應的無限想像。我們常說「落地生根」,但這「根」要扎得多深、多穩,其中的學問可大了去了。加拿大和台灣的社會結構、價值觀肯定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尤其是在人際互動和生活步調上。我猜測,書中一定會提到他們如何調適心態,從「我們是誰」到「我們正在成為誰」的這個轉變過程。更別提「慈濟」這個身份在異地文化中的詮釋了。他們如何讓加拿大的在地居民理解他們的精神核心,又如何將慈濟的理念融入到當地社會服務中,而不顯得格格不入,這中間的平衡拿捏,想必是極為精妙的課題。我期望看到的不僅僅是他們在生活上的蛻變,更是他們如何在保持自身精神信仰的同時,成功地成為了多元文化社會裡一個積極正向的參與者。這種內外兼修的成長曲線,才是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评分

哎呀,最近看到這本《改變:一群加拿大慈濟人的移民故事》的書名,就讓人心裡頭湧起一股暖流。書名本身就很有畫面感,想像著一群來自不同地方、懷著不同期盼的慈濟人,在加拿大這個異鄉土地上,如何扎根、如何互相扶持,那種筚路藍縷的過程想必充滿了酸甜苦辣。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我們對慈濟的印象大多是他們在賑災、在社區服務上的付出,那些光鮮亮麗的成果背後,其實隱藏著多少涓滴累積的汗水與淚水?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描繪出他們在異國他鄉,面對語言障礙、文化衝擊時,如何用「誠正信實」的信念去克服,那真的會讓人非常感動。我特別好奇,他們是如何在異鄉維持那份心靈的定力?畢竟,遠離了熟悉的環境,親朋好友的支持系統也變弱了,那份「人親土親」的情感連結是如何在新國度裡被重新建立起來的呢?光是想像這些,就覺得這本書肯定能帶給我們很多關於「韌性」的啟示。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改變」這個主題本身就蘊含著極大的戲劇張力。人生總是在變動中前行,而移民本身就是一場宏大的「改變」儀式。對這群人來說,他們改變的不只是地理位置,更可能是生活習慣、思維模式,甚至是他們對「家」的定義。我希望這電子書的敘事風格能夠細膩地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情緒波動,那些在深夜裡望著窗外,對故土的思念,以及面對新生活時的忐忑與期待交織的複雜心境。一個成功的移民故事,不該只是流水帳式的紀錄,而是要能讓人讀出人性的光輝與脆弱。如果作者能穿插一些具體的、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比如他們學會用當地口音說某個詞彙時的窘態,或是第一次在異國他鄉感受到被無條件接納時的狂喜,那這本書的感染力就會倍增,讓人彷彿身歷其境,一同經歷那份深刻的洗禮。

评分

說實在話,在現今這個全球化快速推進的時代,年輕一代對於「身份認同」的焦慮感越來越重。這本關於「加拿大慈濟人」的故事,恰好能為正在摸索方向的年輕讀者提供一個獨特的參照點。他們的故事或許不能完全複製,但那種勇於跨出舒適圈、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絕對是普世的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拋出一些深刻的提問:當你的文化基因被移植到新的土壤時,如何確保它能健康地開枝散葉,而不是枯萎凋零?對於那些在海外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書中是否觸及了他們在尋找自我身份認同時所面臨的挑戰?畢竟,他們身上流淌著兩種文化的血液,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和諧,是現代移民家庭最核心的課題。如果這本書能觸及到這些層面,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組織紀實,成為一本關於「身份重塑與文化傳承」的深刻論述了。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群像描繪」能力特別感興趣。慈濟的成員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有醫生、有家庭主婦、有退休人士,當這麼多背景迥異的人聚集在同一個目標下,並共同面對異國的挑戰時,他們之間的化學反應會是如何?是會激發出更強大的凝聚力,還是會因為觀念差異而產生摩擦?我期待看到書中能夠呈現出這種張力,而不是一味地歌頌美好。真正的「改變」,往往來自於內部的磨合與修正。如果能透過幾位代表性人物的獨特視角,讓讀者窺見他們在團隊協作中的掙扎與成就,那這本書就更具深度和層次感了。這不僅僅是一個群體的傳記,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建立新型社群」的社會學觀察報告,只是包裹在溫暖的人文故事外衣下罷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