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增訂版):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誰將勝出? (電子書)

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增訂版):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誰將勝出?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雲漢
图书标签:
  • 全球化
  • 中国模式
  • 西方模式
  • 政治经济
  • 国际关系
  • 文化冲突
  • 增订版
  • 电子书
  • 社会发展
  • 比较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冠肺炎侵襲,是否將加速全球化的崩裂?
  危機過後,區域強權是否能再主導世界?
  民粹主義盛行的當下,人類文明將何去何從?


  ◎增訂版——新增專文〈探索新冠病毒危機後的世界〉

  當前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處於新舊秩序交替的黎明破曉時分。舊的觀念、規範與體制,正出現運作失靈與不勝負荷的疲乏凋零跡象;新的思維、秩序與模式正處於激盪、探索與醞釀階段,尚未破繭而出。全球經濟與人類社會正面臨五個巨大的不確定性:

  一、全球化的前景高度不確定。
  二、二戰後西方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之前景高度不確定。
  三、中美關係前景高度不確定。
  四、中國在建構後西方世界秩序中的角色與擔當,也存在高度不確定。
  五、對於人類社會如何駕馭科技革命的巨大潛力充滿不確定性。

  全球化的下一步是邁向滅亡,還是能進化成不同樣貌?曾經輝煌的西方模式,面對強勢崛起的中國模式,究竟該如何應對?

  中央研究院暨世界科學院院士朱雲漢,繼二○一五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好書《高思在雲》之後,再次提醒所有讀者:全球化的裂解危在旦夕,國際秩序與人類命運將岌岌可危,唯有徹底理解美中關係與中國的發展道路,方能為全球趨勢的未來走向,理出清晰視野。

  在增訂新版中,朱雲漢探索新冠病毒危機後的世界樣貌。在病毒爆發前即已進入劇烈重組階段的全球秩序,將因這場大疫而加快變動的步伐。真正的解方並非逆轉全球化,而是體認人類命運禍福相依的全球意識能超越狹隘自私的國族本位思維。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全球化的裂解与再融合(增订版):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谁将胜出?》的电子书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重塑世界秩序: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与地缘政治博弈》 作者: [此处留空,或代入其他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代入其他出版社名] 导读:风暴中的航向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转折点。过去几十年里支撑全球化的旧秩序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竞争加剧和意识形态分野的新格局。从贸易战的硝烟到科技壁垒的筑起,从地缘政治冲突的激化到全球供应链的“去风险化”浪潮,世界仿佛被一股强大的撕扯力推向分裂。然而,人类社会从未停止对秩序和整合的渴望。我们目睹的,究竟是彻底的瓦解,还是在剧烈阵痛后形成的某种“再融合”? 本书《重塑世界秩序: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与地缘政治博弈》深入剖析了当前世界面临的复杂挑战,探讨了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并展望了未来十年国际关系可能走向的几种关键情景。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理解当前复杂局面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穿透表象的迷雾,把握权力转移和范式转变的核心动力。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黄昏与新的裂痕 第一章:超全球化的终结信号 本书首先回顾了二战后至21世纪初的“超全球化”时代。这一时期以自由贸易、金融一体化和跨国公司主导为特征,极大地提升了全球效率和财富总量。然而,这种模式内在的结构性矛盾——收入分配不均、主权让渡的争议、以及对单一经济逻辑的过度依赖——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显现裂痕。本书详细分析了技术进步(尤其是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如何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社会撕裂,为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温床。 第二章:供应链的重构:从效率到韧性 疫情的爆发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暴露了“准时制”(Just-in-Time)生产模式的脆弱性。本部分聚焦于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近岸化”、“友岸化”和“多元化”取代了单一中心化的生产网络。我们探讨了关键资源(如半导体、稀土、生物技术)的国家安全属性如何上升,使得经济决策越来越受制于政治和安全考量。这种重构不仅是经济上的调整,更是对既有国际分工体系的颠覆。 第三章:意识形态与价值的边界重划 全球化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并未带来政治和价值观上的趋同。相反,不同政治哲学之间的张力正在加剧。本书将“治理模式”的差异置于分析的核心,探讨了基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西方模式与基于集体主义、国家主导的治理模式之间的核心分歧。这些分歧不再仅仅停留在外交辞令层面,而是渗透到数据治理、环境标准、乃至国际法解释权的争夺中。我们审视了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如碳关税、技术封锁)来推广或抵御特定的意识形态规范。 第二部分:权力转移与新型竞争场域 第四章:大国竞争的新形态:混合战与科技霸权 冷战后的“单极时刻”已经结束,世界正快速滑向多极化的过渡期。这种竞争不再是传统的军事部署竞赛,而是一种全面的“混合战”。本书将详细解析这种新竞争的特点:信息战、网络空间渗透、关键人才争夺以及标准制定权力的较量。特别是对“技术主权”的争夺,被视为决定未来全球领导地位的关键。谁能掌握下一代计算范式、生物科技前沿和清洁能源标准,谁就掌握了未来的地缘政治杠杆。 第五章:金融工具的武器化与“去美元化”的探索 金融系统历来是全球治理的基石,但如今它正被日益武器化。从金融制裁到资产冻结,货币和支付系统成为地缘政治工具箱中的利器。本书深入分析了各国对这种风险的应对策略,包括对数字货币(CBDC)的研发竞赛,以及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探索替代性支付机制的努力。我们评估了“去美元化”的现实可能性及其对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冲击程度。 第六章:全球治理机构的效能危机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二战后建立的多边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大规模疫情和数字经济监管等跨国挑战时,其效能受到严峻考验。本书分析了这些机构在权力结构失衡下面临的合法性危机。我们探讨了“俱乐部式治理”(如G7、金砖国家)的兴起,以及它们试图填补现有真空的努力,及其对更广泛全球合作构成的潜在挑战。 第三部分:未来的地平线:再融合的路径与风险 第七章:区域化与地缘经济集团的崛起 面对全球化的退潮,区域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但这次的区域集团更具排他性和防御性。从印太地区的经济框架到欧洲的战略自主努力,各国正转向更紧密的区域联盟以确保供应链安全和市场准入。本书对比了不同区域集团的整合深度和政治意愿,分析了这些集团如何可能在未来演变成相互竞争的经济“铁幕”。 第八章:气候危机:唯一可能的全球共识? 在所有分歧中,气候变化和生物安全仍然是少数几个需要全球协作的领域。本书考察了能源转型如何成为新的地缘经济角力场。各国在绿色技术上的投入不仅关乎减排目标,更关乎下一轮工业革命的领导权。我们评估了在极端竞争环境下,全球在气候目标上达成实质性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各国“绿色民族主义”的潜在风险。 第九章:展望:不确定的“新常态”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驱动世界走向分裂与整合的两股主要力量。作者认为,未来的世界秩序不会简单地回归旧有模式,也不会彻底瓦解为完全对立的阵营。更有可能出现一种“碎片化的再融合”:在某些领域(如气候、标准制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而在另一些领域(如关键技术、意识形态)则壁垒森严。本书探讨了如何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制定审慎的国家战略和企业应对方案,以适应一个充满动态平衡和结构性紧张的新世界。 --- 核心议题: 国际秩序的结构性转变、大国竞争的新范式、全球治理体系的适应性、经济安全与地缘政治的深度捆绑。 适合读者: 关注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全球贸易政策、以及希望深入理解当前世界格局演变的高级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学者及商业人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朱雲漢


  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目前擔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合聘教授,兼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民主化、東亞政治經濟以及國際政治經濟學。曾經擔任中國政治學會理事長、美國政治學會理事,以及美國「民主研究國際論壇」學術委員。

  他領導的「亞洲民主動態調查」跨國團隊,長期在亞洲十九個國家進行政治價值、政治參與與民主品質等議題的調查研究。
 

图书目录

推薦序 遍地烽火,何日河清:從鑲嵌到融合 許倬雲
推薦序 全球化下的西方與中國:讀朱雲漢《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的一點感悟 鄭永年

導 言
第一章 反全球化政治浪潮全面來襲
第二章 新自由主義革命與超級全球化
第三章 國際秩序變局與修昔底德陷阱危機
第四章 我們需要擔心金德伯格陷阱嗎
第五章 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
第六章 全球化架構的韌性
第七章 中國再興的全球意涵
第八章 中國道路與人類未來
第九章 探索新冠病毒危機後的世界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9926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2MB

图书试读

導言

  當前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處於新舊秩序交替的黎明破曉時分,也正處於科技大爆發對現有社會體制帶來顛覆性衝擊的文明蛻變前夕。舊的觀念、規範與體制,正出現運作失靈與不勝負荷的疲乏、凋零跡象;新的思維、秩序與模式正處於激盪、探索與醞釀階段,尚未破繭而出,因此全球經濟與人類社會正面臨五個巨大的不確定性:

  第一,全球化的前景高度不確定。從二○一六年開始,西方社會反全球化運動與排外民粹主義風起雲湧,英國選擇脫歐,川普異軍突起,義大利反歐盟聯盟上台,西方已開發國家內部對自由貿易與經濟開放的社會共識已經全面鬆動,全球化引爆的政治兩極化衝突震盪,讓不少經濟研究機構紛紛提出警告,他們擔心世界經濟已經開始步入「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的通道,過去三十年高速前進的全球化即將出現逆轉。二○一九年底,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大流行,暴露了全球產業供應鏈缺乏應對突發大型災變的韌性,助長了經濟民族主義的聲浪,更讓全球經濟瞬間跌入一九二九年大蕭條以來最急遽的衰退,讓有些觀察家擔心這場庚子年大瘟疫將是壓倒全球化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二,二戰後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之前景高度不確定。在川普主政下,美國外交政策加速轉向唯我獨尊的民族主義、專斷的單邊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向中國與歐盟發起貿易戰,並拒絕履行多項國際條約義務,拋棄維護國際秩序的責任,不惜讓許多過去美國帶頭建構的國際多邊體制失靈或陷入癱瘓。在最近爆發的這場百年來僅見的全球公衛危機中,川普政府不但未曾在全球抗疫行動中扮演任何建設性角色,反而在全球搶奪各國急需的醫療物質,還遷怒世衛組織並停止經費資助。川普變局讓許多國際觀察家擔憂,由於國際領導權青黃不接,戰後美國主導的所謂「自由國際秩序」恐難逃分崩離析的命運,這就是哈佛大學奈伊(Joseph Nye)教授所擔心的,世界經濟因領導真空危機而滑向「金德伯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

  第三,中美關係前景高度不確定。川普身邊的鷹派智囊正在逐步推升與中國(以及俄羅斯)的戰略對抗,試圖在美國社會掀起一場全面對抗中國威脅的麥卡錫主義式風潮,甚至擺出不惜對中國發動一場新冷戰的決心,最近為了掩飾川普抗疫不力而企圖嫁禍中國。這讓國際關係學者高度擔憂,因為如果中美之間戰略摩擦與對抗快速升級,雙邊關係將陷入傳統國際政治霸權爭鬥的零和遊戲,不但會嚴重衝擊全球與區域的和平與穩定,也會將世界經濟推向全面裂解的深淵。這就是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前院長艾利森(Graham Allison)所提醒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的歷史悲劇可能重演。

  第四,中國在建構後西方世界秩序中的角色與擔當也存在高度不確定。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正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新動力,也正以更大的力度要求改革全球治理機制,提出追求更民主、公平、包容與可持續的國際新經濟秩序的目標,中國國家領導人也提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願景,全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化開闢新路徑與注入新動力,並積極創建新的多邊合作機制與搭建全方位的多層次政策協調平台以深化南南經濟夥伴關係。一方面,這些正面發展在廣大的非西方世界激起了對全球經濟秩序重構的樂觀期待;另一方面,也引來西方國家的疑慮、抗拒與抵制,畢竟西方國家早已將自己位居世界秩序的核心,以及掌控普世價值標準的話語權,視為天經地義。西方國家的知識與政治菁英雖然對自己體制優越性的信心已經動搖,也不再提倡歷史終結論,但尚未存在與非西方新興國家平起平坐的心理準備,更談不上迎接多元文明而願意彼此尊重、相互借鑑。西方政治菁英傾向將中國所展現的制度自信與全球治理改革倡議,視為對西方核心利益的挑戰與威脅,並刻意把中國施展的新型軟實力刻意扭曲為﹁銳實力﹂。而在開發中世界也有不乏對西方中心秩序早已養成嚴重心理依賴或利益依附需求的社會菁英,對於中國宣導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人類可持續發展願景與新型多邊合作倡議半信半疑,甚至盲目跟隨西方媒體妖魔化中國的論調起舞。

  第五,對於人類社會如何駕馭科技革命的巨大潛力,充滿不確定性。量子物理、人工智慧、萬物聯網、綠色能源與生命科學正處於科技大爆發的前夕,新科技對現有的社會結構、物質供需關係,以及工業化社會的生產與交換模式,將帶來顛覆性的改變,涉及極為複雜的利益協調與分配、基本權利重新設定、社會分工模式變革,以及道德風險控管等制度創新議題。科技大爆發也將帶來棘手的社會變革路徑選擇難題。人類社會正處於歷史十字路口,我們也可能身不由己走上邪路,放縱壟斷性數位資本攫取支配新增生產力與主導社會秩序的絕對權力,並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但我們也可能藉助科技革命的巨大賦能潛力,讓世界人口爆炸帶來的糧食、能源、水資源、疾病控制、生態挑戰與基本需求保障等問題迎刃而解,並有機會開啟通往分享經濟與共享社會的康莊大道。

  這本小書就是我對令許多世人感到困惑的五個不確性的初步觀察、分析與思考。我的基本觀察是,當中國愈來愈接近恢復其於人類歷史舞台的中心地位時,面臨的挑戰必然愈大,戰略情勢也必然更險惡與複雜。「新冷戰」威脅、「債務陷阱」、「銳實力」等批評聲浪此起彼落。中國的理論、道路、制度與文化自信,宏大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在G20架構下積極作為,完全超出美國菁英的預想,一時之間心理難以調適。在最近這場新冠病毒大感染危機中,西方已開發國家居然成為全球疫情集中爆發的震央;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在應對疫情第一波爆發所展現的應變、控制、協調與調度能力,以及把確診病例與死亡人數成長曲線迅速而有效壓制下來的客觀紀錄,更是為西方社會菁英帶來巨大的心理震撼,他們對自身的體制與文化自信、自尊與優越感,遭遇到一次顛覆性的打擊。所以在疫情消退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政客與媒體必然掀起新一波對中國的詆毀與攻訐,西方媒體與智庫也會炒作「去中國化」的全球化這個議題。中國大陸需要審慎因應當前美國冷戰思維重現、戰略對抗升高,以及仇中情緒高漲,預估攀登頂峰的最後一段路程可能十分驚險。

  儘管中美戰略對抗形勢可能日趨險惡,中國大陸領導人需要保持冷靜與戰略定力,我個人對全球戰略格局變化趨勢與中國面對的百年未有之變局,有五個基本判斷:

  一、西方中心世界秩序開始式微,以中國為首的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人類歷史進入後西方中心時代,世界經濟重心快速移向亞洲,新興經濟體開始全面參與國際社會規則與標準制定,人類歷史回歸多元文明並舉的常態。在全球秩序重組歷史分水嶺的時刻,中國的角色最為關鍵,中國的國際擔當已經難以推卸,但仍須量力而為,在短期內仍須沉著應對新舊秩序並存及多元模式磨合的過渡期必然發生的局部震盪與戰略摩擦。

  二、全球化的動力仍十分豐沛,已經在世界各地創造了眾多而廣大的利益攸關者,還有更多的潛在利益攸關者期待分享全球化的紅利。反全球化運動主要集中爆發於西方已開發國家,因此全球化的融合能量仍遠大於裂解能量;新冠病毒危機會引導全球產業布局的調整,並激發網路經濟的蓬勃發展,而不是全球化的全面倒退。過去三十年由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全球化的路徑與規則需要調整,必須與包容性成長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建立有機的連結。高度經濟對外開放需要相應的國際多邊體制以及社會保障體制,才能維持全球化的社會支持基礎。COVID-19 病毒大流行導致的嚴重經濟與社會衝擊,凸顯了當前全球治理機制以及各國社會風險管理體制均嚴重落後於經濟全球化,國際社會急需建構全球健康與公衛互助機制,來控制流行疾病的風險。過去長期由西方國家把持的全球治理機制已經僵固老化,需要新興市場國家參與改革,才能紓解反全球化的社會壓力,並有效回應當前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生態失衡、地球暖化、流行疾病、人口爆炸、貧富懸殊等生存發展挑戰。

  三、中國模式與美國模式有機會進行一場良性競爭,而模式競爭優勝劣敗的關鍵不僅僅在於哪一個體制可以在二十一世紀科技創新競賽中居於領先,也在於哪一個模式可以更靈活的掌握科技創新帶來的制度創新與社會變革機遇,可以更有效的去發掘這些新科技對社會的巨大潛在效益並駕馭其風險,可以更有效的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以及5G通訊,進行數位化社會風險管理。這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政治體制是否能為社會治理、生產組織、經濟分工與合作模式、物質交換與分配機制的革命性演進,打造健康的生態環境。
 
  四、美國放棄多邊主義與戰略收縮,正好為全球政治經濟秩序轉型帶來契機。全球社會正迫切需要超越新自由主義的窠臼,建立更符合對等與互惠原則的經濟交換與合作模式,一個更能統籌兼顧地球上絕大多數群體可持續性發展需要的全球貿易、貨幣與金融體制,一個更尊重文化與宗教多樣性及差異性的全球公共論述場域,一個更能體現「休戚與共」及「和而不同」理念的全球社會和平共處規範。亞洲國家可以先在自己的區域建構公共衛生共同體,以及更緊密的經濟共同體,退可以應付全球化裂解的風險,進可以審時度勢積極掌握參與全球秩序改造的歷史機遇。

  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國推進全球化路徑與規則的修正,提供新型國際公共服務產品(公共財),引領全球治理機制改革,以及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終將得到廣大非西方世界愈來愈積極的回應。歐亞大陸更緊密的經濟整合也可以為陷入停滯的西歐帶來經濟生機。而美國川普政府所展現的激進單邊主義以及超級流氓大國行徑,最終必將被廣大全球社會所唾棄,美國對中國發起經濟圍堵、科技封鎖,最終必然導致美國作繭自縛。中國思考新興大國全球責任與推進全球治理變革的最高指導思想應該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這是源於自己的文化傳承與數千年智慧的積累,也是孫中山先生一生倡議的最高理想;這既是中華文化嚮往的地球上多元文明和睦共處、互助合作的最高境界,也是中華民族追求全面復興並再度站立於先進文明之林的初衷。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在觀察台灣在國際局勢中定位的讀者,這本書的標題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台灣的處境,正好卡在所謂的「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的夾縫之中,我們的生存哲學本身就是一種複雜的「再融合」實踐。因此,我更在意的是,作者如何處理不同治理體系在面對全球性挑戰(比如氣候變遷或大規模疫情爆發)時的效率與韌性比較。西方模式的決策過程常常因民主程序的延宕而顯得緩慢,但其社會彈性似乎較高;而另一邊的體制,在動員資源和快速推動基礎建設上展現出驚人的效率,但其代價和長期風險又是什麼?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細膩的比較分析,避免使用刻板印象來描述任一模式。更重要的是,這些模式的內在矛盾在「裂解」的過程中是如何被激化的?這種內部壓力,往往比外部壓力更能決定一個模式的存續性。我期待看到更具人文關懷的分析,而不只是冰冷的數據比對。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就夠引人深思了,尤其還加上「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誰將勝出?」這個直指核心的提問,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來一探究竟。我最近剛好在關注一些國際經貿局勢的變化,很多傳統的學術框架似乎已經無法完全解釋當前複雜的國際關係了。市面上關於全球化的討論很多,但往往流於表面,或是過度偏向單一意識形態的論述。我期待這本增訂版能在既有的基礎上,更深入地剖析不同發展模式在當前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究竟還保有多少解釋力。特別是對於「裂解」這個詞,我認為用得非常貼切,它不像「衰退」那麼絕對,而是暗示著結構性的重組與陣營的分化。這種動態的視角,比起靜態的比較,更能反映現實的複雜性。我希望作者能提供豐富的案例和紮實的數據,而非空泛的理論推演,這樣才能真正讓人信服。畢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從紛亂的表象中抓取出關鍵的趨勢,是每一位關心世界局勢的讀者最需要的。

评分

閱讀這類宏大敘事的書籍,最怕的就是行文枯燥,變成只有學術界圈子裡才懂的術語堆砌。我個人偏好那種能將複雜的結構性問題,用清晰、流暢的語言包裝起來的著作。特別是涉及「勝出」這個詞,它帶有強烈的預測性,但歷史往往充滿諷刺。我更傾向於探討「適應性」而非「絕對勝利」。哪一個模式能更有效地消化衝擊、吸取教訓、並自我修正?這才是關鍵。如果這本增訂版能加入許多近期的田野觀察或訪談內容,讓理論與現實的接觸面更廣,那絕對會大大加分。我常常覺得,書本上的理論模型,在面對真實世界中那些充滿非理性因素的人類行為時,常常顯得蒼白無力。我希望作者能展示出,在面對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經濟邏輯如何被政治意志和群眾情緒所扭曲、重塑,這才是最引人入勝的部分。

评分

對於「增訂版」這三個字,我的要求會比初版更高。這代表作者必須對過去的論點進行一次徹底的檢視,因為世界變化得太快了。如果只是增加幾章關於近期事件的附註,那實在不夠誠意。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是否意識到過去某些預測的失準,並對其理論框架進行了根本性的調整。例如,在過去幾年,全球化思潮中對於「技術決定論」的過度樂觀,似乎正在被對「國家安全」優先的思維所取代。這種核心信念的轉變,對中美兩大模式的競爭態勢會有什麼樣的長期影響?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勇於面對自己過去的盲點,並且提出一套更具彈性、更能包容「不確定性」的新分析工具。畢竟,在一個連「穩定」都成為奢侈品的時代,能夠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來應對不確定性,就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了。

评分

說實話,光看書名,我就已經在心裡跟作者打賭了。這場「模式之爭」根本沒有標準答案,它牽涉的不只是經濟政策,更深層的是價值觀、治理體系乃至於文化認同的競爭。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在「增訂版」中,是否針對近幾年來如供應鏈重組、科技戰的升級,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的飆升,做了哪些重大的理論修正或案例補充?上次讀到類似主題的書,對於新興市場國家如何縫合自身發展需求與全球化拉力之間的矛盾,探討得不夠透徹。我特別關注「再融合」這個概念,這聽起來比「脫鉤」(Decoupling)更具操作性,它暗示著儘管有裂痕,但聯繫依然存在,只是連接的方式改變了。如果作者能細緻描繪出這種「新常態」下的連結路徑,比如數位經濟、綠色轉型等領域的跨境合作,那將非常有價值。我希望這本書不要落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陷阱,而是能呈現出第三條路徑的可能性,即使那條路非常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