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一群加拿大慈濟人的移民故事 (電子書)

改變:一群加拿大慈濟人的移民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國慶(Gary Ho)
圖書標籤:
  • 慈濟
  • 加拿大
  • 移民
  • 華人
  • 故事
  • 紀實文學
  • 文化
  • 信仰
  • 社會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移民去人傢的國傢,腳踩人傢的地,頭頂人傢的天,
當然要迴饋纔能贏得人傢的尊敬。 
──── 證嚴法師
 
1992年,一群來自臺灣移民,成立慈濟加拿大分會。
這群華人移民,逾百萬人次的誌工,
「用迴饋贏得尊重」、「付齣還要感恩」的理念,
在人間天堂的一角,寫下52則改變的故事。
 
  從東方到西方,作者何國慶和慈濟加拿大的誌工們,一步一腳印,從細微處著手,努力實踐證嚴法師的叮囑,以迴饋贏得尊重,為華人移民形象改寫瞭全新的篇章,並且創造加拿大新誌工文化,甚至獲得加拿大總理親自頒發獎章錶揚。他們將感恩的種子,深埋加拿大土地。
 
  原本以為是花園般美麗的國度,竟然也有那麼多需要幫助的人。
  還有更多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遇上瞭,就一一解決。
 
  自涓滴小事動手做起。從教育、醫療、文化、賑災,足跡遍及地方到中央,從加拿大到世界各地,從街頭到部落,接觸的對象從貧民到總理,至今開展齣誌業,帶來近三十年的深刻影響.。這不隻是一本慈濟加拿大分會30年來的發展故事,更是一群有愛的移民們,在移民社會、國際間,以迴饋贏得尊重的動人篇章。
 
  他們改變瞭自己〉因為無所求,就沒有求不到的事,當你覺得自己所做的有意義,那就會持續做下去,這些都是發自內心的歡喜甘願。
 
  他們改變瞭誌工文化〉誌工是歡喜「做本分」,不是「我來幫你」不要覺得自己很偉大,誌工也要學習專業。
 
  他們改變瞭社會觀感〉目前由全加拿大慈濟認養定期清掃的街道,串聯起來綿延六十多公裏。連議員也穿上誌工背心,和誌工們「掃地也掃心地」,清潔瞭環境,也讓自己心靈獲得清淨。
 
  他們改變瞭醫療視野〉讓中醫在加拿大與西醫相遇。與當地中醫界共同努力推動,如今在加拿大的中醫也可以稱為Doctor。還透過義診幫助原住民健康管理,讓中醫落實在當地醫療與生活中。
 
  不管是投入慈善、教育、醫療、人文誌業,慈濟加拿大分會開齣瞭一朵美麗的花。在誌工文化從小紮根的加拿大土地上,這群移民們如何透過服務迴饋當地,改變自己、他人與社會的感動故事。正如證嚴上人所說:慈濟就像地下的一股清流,這個清流在地球地底下流,地底下沒有界線,也沒有國界,把慈濟的愛帶過去,愛是沒有國界的……。
 
本書特色
 
  1. 有故事。看作者如何從一位有成的企業傢轉變成為慈善傢的心路歷程;移民後,又如何融入當地,以感恩迴饋獲得尊重。
 
  2. 有感動。誌工們在服務過程中,不分種族、宗教,感受東西方社會、文化差異,用自己的雙手、以無所求的理念,改寫移民、華人刻闆形象。
 
  3. 有觀點。在一個誌工文化成熟發展的西方國傢加拿大,是如何「把誌工做到專業」?「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當慈濟遇上西方誌工文化,如何找到新定位。
 
名人推薦
 
  證嚴法師 ── 專文推薦
  鬍德夫(原住民民謠之父)
  黃晴雯(遠東SOGO百貨董事長) ──感恩推薦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您的特定圖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字數約為1500字: --- 書名:《無盡的疆界:探索現代世界的變遷與韌性》 內容簡介: 《無盡的疆界》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中期至今全球社會、政治和文化格局劇變的宏大敘事。本書摒棄瞭對單一事件或地域的綫性敘述,轉而采用多維視角,聚焦於那些驅動人類文明走嚮新階段的關鍵力量:快速的技術革新、全球化浪潮下的身份重塑,以及人類在麵對環境與社會不確定性時所展現齣的集體韌性。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加速的時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跨越邊界;傳統機構——無論是民族國傢、傢庭結構還是意識形態——都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挑戰。作者憑藉紮實的史學功底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帶領讀者穿梭於不同的曆史橫切麵,探究這些變化背後的深層邏輯。 第一部分:機器的黎明與舊秩序的瓦解 本部分考察瞭自二戰結束以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重塑瞭人類的日常生活和地緣政治平衡。重點探討瞭信息革命(從晶體管到互聯網的演進)如何打破瞭地理的限製,使得權力結構從自上而下的集中化,轉嚮去中心化的網絡化。我們審視瞭原子能的齣現如何永久性地改變瞭戰爭的定義,迫使大國重新思考生存的邏輯。同時,作者細緻描繪瞭後工業化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催生瞭新的階層對立和職業焦慮。其中一個關鍵章節深入分析瞭“效率”這一現代價值如何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從工廠車間到個人時間管理,對人類精神生活的影響。這不僅僅是關於技術進步的記錄,更是對技術如何重塑我們感知現實方式的哲學探討。 第二部分:流動的世界與破碎的認同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人口流動性達到瞭曆史新高。第二部分聚焦於這一宏大遷徙現象所帶來的復雜後果。本書不將“移民”或“難民”視為統計數字,而是通過對多地案例的考察,展現瞭身份認同在新的地理和社會環境中是如何被協商、建構和有時是被迫放棄的。作者探討瞭文化“雜交性”的興起,即當不同文化在一個城市或社區內交匯時,新的藝術形式、語言習慣和社會規範是如何應運而生的。 然而,這種流動性並非沒有代價。本書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由此産生的文化衝突和身份政治的抬頭。在許多傳統上被視為同質化的社會中,關於“我們是誰”的爭論變得日益激烈。作者將此現象置於更廣闊的政治經濟背景下考察,分析瞭民族主義和本土主義思潮的復蘇,它們常常是對全球化帶來的不平等和身份不確定性的本能反應。 第三部分:環境的覺醒與未來的倫理睏境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係統的影響已成為無法迴避的核心議題。本部分的論述將焦點從人類社會內部轉嚮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作者迴顧瞭從早期環境運動到當代氣候變化科學的演變曆程,強調瞭科學共識與政治行動之間的巨大鴻溝。 本書深入探討瞭“可持續性”這一概念如何從一個邊緣的生態學術語,演變為全球經濟和政策製定的核心驅動力。但同時,它也提齣瞭尖銳的倫理問題:我們是否有權為瞭當代的舒適而犧牲後代的生存基礎?麵對資源稀缺和氣候難民的增加,現有的國際法和人道主義框架將如何應對?作者還特彆關注瞭新興技術(如基因編輯和人工智能)在解決環境危機中的潛力與風險,警示我們技術烏托邦的承諾背後潛藏的權力集中和倫理陷阱。 第四部分:在不確定性中尋找錨點 《無盡的疆界》的最後一部分著眼於微觀層麵,探討個體如何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尋找意義和聯結。本書考察瞭非正式社區、誌願行動和數字社群在填補傳統社會支持體係衰退後的空白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認為,盡管我們麵臨著巨大的係統性挑戰,人類依然展現齣令人驚嘆的適應能力和創造力。通過對不同領域(如城市規劃中的社區營造、去中心化經濟模式的探索)的個案分析,本書展示瞭“韌性”並非被動的承受,而是主動的、集體的創造行為。它鼓勵讀者超越對宏大敘事的盲目追隨,轉而關注那些在細微之處發生的、旨在構建更公平、更可持續未來的日常實踐。 結論:邁嚮一個更復雜的共存 總結而言,《無盡的疆界》試圖提供一個全麵且不迴避矛盾的視角,去理解我們所繼承和正在塑造的這個復雜世界。它不是一本提供簡單答案的指南,而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以更深沉的批判性眼光,審視那些塑造我們生活軌跡的無形力量,並在不斷變化的疆界中,積極地參與到人類共同命運的塑造之中。這是一部獻給所有關心現代社會走嚮,並渴望在變革洪流中找到自己位置的思考者的著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國慶
 
  慈濟榮董召集人(1988-1992)
  慈濟加拿大分會執行長(1992-2020)
  加拿大總理哈珀親頒「英女皇鑽禧獎章」(2012)
 
  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1995~)
  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1995-1998)
  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2004-2006)
  設立傅成賢音樂獎學金(1991~)
 
  發行書法圖錄明代、民國、當代係列共三十一冊
  齣版《靜思語》慈濟護專開校紀念版(1989年9月)
  著有《考驗——證嚴法師麵對挑戰的智慧》(1999)
  著有《萬曆駕到:多元.開放.創意的文化盛世》(2016)

圖書目錄

推薦序:加拿大是創造奇蹟的大本營 ─ 釋證嚴
 
自序:上人的祝福
 
前言:學習與緻敬──馬偕醫師和利瑪竇精神
 
第一章 人生篇:因緣慈濟,開啟人生新頁
01 因為認同、發心支持
02 成立榮董聯誼會
03 慈濟護專開校典禮
 
第二章 移民篇:上人的話,在加拿大實踐
04 自力更生、就地取材
05 如何迴饋?
06 心轉念轉事情轉
07 卑詩省督林思齊成為榮董
 
第三章 學生篇:用愛教育,啟發人的良能
08 創設入學獎助金
09 貧童也能安心去看牙醫
10 新佛學重鎮在UBC
11 弱勢學童也能去營隊
12 後段班男生變校園足球明星
13 愛心早餐溫暖學童的心
14 慈濟破例在校園設募款箱
15 弱勢孩子有瞭新文具和書包
16 人文學校裡,人人都是老師
 
第四章 遊民篇:眾生平等,付齣也要感恩
17 食物銀行開始供應新鮮蔬果
18 食物銀行的氣氛改變瞭
19 為韆人煮餐,上瞭雜誌封麵
20 一瓶洗髮精讓街友狂喜
 
第五章 老人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1 老人享用慈濟特餐
22 誌工的親子關係更緊密
23 老夫妻教我們疼惜夫妻緣分
24 連一碗湯都是用心服務
25 慈青服務老人,成為銀行之寶
 
第六章 病人篇:中西醫聯手,提升醫療品質
26 支持兒童醫院,我們受邀到白宮
27 「愛幼」要有心,不是「愛幼」
28 中醫師獲認證,從此也是Doctor
29 臺灣文化節中醫義診
30 溫哥華國際中醫學院捐慈濟
31 多倫多漢博大學跟慈濟閤作
32 捐助醫療物資閤力抗疫
 
第七章 原住民篇:中醫師走進部落,帶來希望
33 原住民部落義診
34 原住民身心更健康
35 關懷原住民婦女
 
第八章 地球篇:愛護環境,與地球共生息
36 掃地也掃心地
37 百人上街頭掃地
38 大型活動零垃圾
39 茹素環保救地球
 
第九章 災民篇:加國急難救助與全球賑災
40 啟動全球賑災
41 南亞海嘯
42 用愛化解仇恨
43 災民笑瞭
44 四川震災
45 臺灣旅遊團重大車禍
46 加拿大小鎮水災
47 加入政府的急難救災單位
48 加拿大最猛烈的森林大火
 
第十章 結語篇:我們的改變
49 市長與慈濟日
50 部長、省長都來訪
51 舉辦公民入籍宣誓
52 總理兩次接見
跋 大愛花朵在加拿大土地綻放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6716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1MB

圖書試讀

自序
 
上人的祝福
 
  一九九二年,我移民到加拿大,創立加拿大慈濟分會,每當我與慈濟基金會創始的幾位師兄姊迴憶往事,內心總是滿懷感恩。參與慈濟,讓我們的移民生活變得有聲有色。
 
  我有個老同學是位牙醫,比我早兩年移民加拿大,有一次我去找他,他說:「你快點移民來吧!這邊好山好水,像是人間天堂,我還可以天天去打網球、遊泳,以前在臺北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病人,根本不可能過這樣的生活。」
 
  沒想到,等我們全傢移民到溫哥華時,他卻正在準備打包行李要迴臺灣,我問:「這裡不是人間天堂嗎?為什麼沒住多久就要急著迴臺灣?」這次他說:「每天打球、享受好山好水,時間久瞭,就像例行公事一樣,覺得『好無聊』。而且我想通瞭,天堂不是給人住的,我還是要迴人間。在臺灣看診雖然忙碌,其中還是有很多樂趣,而且許多病患都是我的老友,和他們聊聊天也不錯。」
 
  就這樣,我搬到溫哥華,我的老同學卻迴到臺灣。從他的話語裡,我體會到不論人到瞭哪裡生活,心中還是會期許自己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期待被人需要。
 
  早年溫哥華的移民中,有位曾在臺灣外商銀行服務的師姊,她住滿六年後迴臺灣,參加老同事的聚會。有人恭喜她坐滿漫長無趣的移民監。她卻說:「我在加拿大忙得很,幾乎每週都有活動,有時候是去食物銀行、有時在協助鼕令發放、有時去關懷街頭流浪的青少年,或者到養老院主持節目,哪會無聊?」
 
  同樣都是移民,卻有全然不同的生活與感受。由於參與慈濟,我們這群移民,活齣不一樣的人生,活齣精采。我們的腳步從地方走進中央,再跨越國界,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接觸的人從街頭到部落,由城市到鄉村;服務的族群包括兒童、婦女、老人傢以及原住民⋯⋯在我們付齣的過程中,看到許多燦爛的笑臉,有人說,我們像他生命中的angel(天使)。
 
  其實我們隻是一群平凡人,一群外來移民,但我們立下良善的目標,長期持續地去做,涓滴細流終能匯成大江大河,開展誌業,並獲得社會認同,也創造許許多多的「改變」。所以,我想記錄下這些移民誌工們在加拿大的故事,讓世人知道這群人長期以來的努力。這份努力為移民們贏得社會的尊重,而這份努力的緣起,是證嚴法師(後文尊稱上人)的一席話。我要聲明在先,當初不是為瞭發展慈濟而去加拿大;那是九○年初,為瞭讓下一代能獲得更好的教育環境、拓展國際視野,我決定舉傢移民到溫哥華。行前,我到花蓮見師父,嚮他告假,說我們全傢要移民,不能當誌工瞭。
 
  上人說:「移民去人傢的國傢,腳踩人傢的地,頭頂人傢的天,一定要迴饋纔能贏得人傢的尊敬。」
 
  這句話對我猶如「當頭棒喝」,一時內心震撼,因為我過去從未這樣思考過。確實,到瞭人傢的地方,在享受福利與資源的同時,也應該想想怎麼迴饋。上人所說的「迴饋纔能贏得尊重」,不僅利益眾生,也利益我們這些新移民。
 
  上人接著說:「慈濟就像地底下的一股清流,這個清流在地底下流動,是沒有國界的。就像愛是沒有國界的,把慈濟愛的種子帶過去,在加拿大的土地播種。」「你們要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師父給你祝福,讓你去發展。」
 
  原本我要移民的想法很單純,但這席話啟發瞭我。上人的精神放諸四海皆準,我對慈濟很有信心。所以,就決定瞭,來做吧!做就對瞭。我移民加拿大之際,慈濟海外分會隻有美國分會,加拿大則是一塊尚未開發慈濟誌業的新大陸。
 
  加拿大社會福利相當完善,不僅提供全民健保、公立學校實行十二年免費義務教育;不僅慈善機構多、捐款也多,對外國援助也總是慷慨解囊;當地誌工也多,尤其在中學教育製度中結閤瞭誌工教育,高中生畢業前要當誌工服務滿三十小時等。
 
  加上生活環境佳,成為許多人的移民首選。八○年代左右,就吸引一波香港人移民,之後臺灣的新移民也陸續到來。他們在移民前大多都有相當的社經地位,移民後齣手闊綽,住大房子、過好生活。
 
  但事實上,加拿大曾有過長達百年的排華血淚史,但在許多老僑(早年移民)的努力下,形象已稍有好轉。然而仍有不少新移民的行為,為當地居民帶來睏擾,偶有排華情緒。
 
  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我們還能做些什麼?這是加拿大慈濟發展之初的最大挑戰。我不斷思考上人說的那句話:「慈悲要有智慧,要多用心。」有光的地方,就會有影子存在,於是我們用心去找齣那些黑暗的角落,提供服務。
 
  知道我們能做什麼,這還不夠。我們接著思考,慈濟的本質和特色是什麼?如何與一般誌工服務有所區別?
 
  於是秉持「以人文關懷為本,用感恩、尊重和愛的態度與人交流」的原則,加拿大慈濟從開拓、生根到成長茁壯,我們實踐上人的話,讓自己的移民生活有瞭新麵貌,改變瞭加拿大的一角,也改變瞭許多人的人生。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在話,在現今這個全球化快速推進的時代,年輕一代對於「身份認同」的焦慮感越來越重。這本關於「加拿大慈濟人」的故事,恰好能為正在摸索方嚮的年輕讀者提供一個獨特的參照點。他們的故事或許不能完全複製,但那種勇於跨齣舒適圈、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絕對是普世的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拋齣一些深刻的提問:當你的文化基因被移植到新的土壤時,如何確保它能健康地開枝散葉,而不是枯萎凋零?對於那些在海外齣生的第二代、第三代,書中是否觸及瞭他們在尋找自我身份認同時所麵臨的挑戰?畢竟,他們身上流淌著兩種文化的血液,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和諧,是現代移民傢庭最核心的課題。如果這本書能觸及到這些層麵,那它就超越瞭一般的組織紀實,成為一本關於「身份重塑與文化傳承」的深刻論述瞭。

评分

這本書光是「移民故事」這幾個字,就勾起瞭我對跨文化適應的無限想像。我們常說「落地生根」,但這「根」要紮得多深、多穩,其中的學問可大瞭去瞭。加拿大和颱灣的社會結構、價值觀肯定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尤其是在人際互動和生活步調上。我猜測,書中一定會提到他們如何調適心態,從「我們是誰」到「我們正在成為誰」的這個轉變過程。更別提「慈濟」這個身份在異地文化中的詮釋瞭。他們如何讓加拿大的在地居民理解他們的精神核心,又如何將慈濟的理念融入到當地社會服務中,而不顯得格格不入,這中間的平衡拿捏,想必是極為精妙的課題。我期望看到的不僅僅是他們在生活上的蛻變,更是他們如何在保持自身精神信仰的同時,成功地成為瞭多元文化社會裡一個積極正嚮的參與者。這種內外兼修的成長麯線,纔是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群像描繪」能力特別感興趣。慈濟的成員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有醫生、有傢庭主婦、有退休人士,當這麼多背景迥異的人聚集在同一個目標下,並共同麵對異國的挑戰時,他們之間的化學反應會是如何?是會激發齣更強大的凝聚力,還是會因為觀念差異而產生摩擦?我期待看到書中能夠呈現齣這種張力,而不是一味地歌頌美好。真正的「改變」,往往來自於內部的磨閤與修正。如果能透過幾位代錶性人物的獨特視角,讓讀者窺見他們在團隊協作中的掙紮與成就,那這本書就更具深度和層次感瞭。這不僅僅是一個群體的傳記,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建立新型社群」的社會學觀察報告,隻是包裹在溫暖的人文故事外衣下罷瞭。

评分

哎呀,最近看到這本《改變:一群加拿大慈濟人的移民故事》的書名,就讓人心裡頭湧起一股暖流。書名本身就很有畫麵感,想像著一群來自不同地方、懷著不同期盼的慈濟人,在加拿大這個異鄉土地上,如何紮根、如何互相扶持,那種篳路藍縷的過程想必充滿瞭酸甜苦辣。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人,我們對慈濟的印象大多是他們在賑災、在社區服務上的付齣,那些光鮮亮麗的成果背後,其實隱藏著多少涓滴纍積的汗水與淚水?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描繪齣他們在異國他鄉,麵對語言障礙、文化衝擊時,如何用「誠正信實」的信念去剋服,那真的會讓人非常感動。我特別好奇,他們是如何在異鄉維持那份心靈的定力?畢竟,遠離瞭熟悉的環境,親朋好友的支持係統也變弱瞭,那份「人親土親」的情感連結是如何在新國度裡被重新建立起來的呢?光是想像這些,就覺得這本書肯定能帶給我們很多關於「韌性」的啟示。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改變」這個主題本身就蘊含著極大的戲劇張力。人生總是在變動中前行,而移民本身就是一場宏大的「改變」儀式。對這群人來說,他們改變的不隻是地理位置,更可能是生活習慣、思維模式,甚至是他們對「傢」的定義。我希望這電子書的敘事風格能夠細膩地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情緒波動,那些在深夜裡望著窗外,對故土的思念,以及麵對新生活時的忐忑與期待交織的複雜心境。一個成功的移民故事,不該隻是流水帳式的紀錄,而是要能讓人讀齣人性的光輝與脆弱。如果作者能穿插一些具體的、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比如他們學會用當地口音說某個詞彙時的窘態,或是第一次在異國他鄉感受到被無條件接納時的狂喜,那這本書的感染力就會倍增,讓人彷彿身歷其境,一同經歷那份深刻的洗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