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從書名看來,的確是瞄準了當前社會工作領域一個非常前沿且重要的議題——「發展性」與「社會創新」的連結。對於我們台灣社工界來說,這兩個詞彙近年來的熱度持續攀升,尤其是當傳統的福利服務模式逐漸遭遇瓶頸,如何從「補救式」轉向「賦能式」和「前瞻性」的介入,成了許多實務工作者和學術界共同的焦慮與探討方向。我個人非常期待看到作者能如何細膩地梳理這兩者之間的理論基礎與操作路徑。特別是「發展性社會工作」這個概念,它強調的並非單純的救濟,而是透過系統性的能力建構,讓服務對象能夠主動參與、形塑自己的未來,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結構的良性變革。而「社會創新」則提供了工具箱,像是社會企業、社區營造、數位科技應用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實務現場迫切需要理解如何有效整合進社工專業的。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案例分析,說明在台灣的特定脈絡下,如何將這些高深的理論轉化為接地氣的行動方案,那絕對是社工圖書館裡不可或缺的鎮館之寶。我猜測,內容應該會涵蓋如何評估社區的潛在發展能量,以及如何設計出能夠持續擴散影響力的創新專案,這對我們想從「服務提供者」蛻變成「社會賦能者」的夥伴來說,無疑是一劑及時雨。
评分從出版市場的角度來看,一本專注於「對話」的學術性書籍,它的受眾群相對會比較集中,不太可能像暢銷書那樣人手一本。這反而讓我對它的深度抱持更高的期待。一本好的學術論述,應該要能引發讀者之間的「再對話」。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單向度的知識傳遞,而是能夠成為課堂上、讀書會中,甚至同事茶水間熱烈爭論的起點。特別是在「社會創新」這個常被過度美化的詞彙背後,這本書能否揭示其潛藏的風險與限制?例如,當創新成果被特定機構壟斷,或者當它僅僅服務於那些「有能力被創新」的群體時,發展性社工的初衷是否還能保持純粹?台灣的社福團體經常面臨資源競爭與項目績效的壓力,這使得「創新」有時變成了一種必須達成的KPI。如果本書能提供一套批判性的工具,讓我們在追求創新的同時,還能堅守社工核心價值,提醒我們「發展」的最終目的始終是人的尊嚴與解放,而不是數字上的增長,那這本書的價值將無可取代。
评分閱讀這類主題的書籍,最怕的就是讀完後覺得「好像懂了,但不知道怎麼做」。所以,我非常看重它在方法論上的實用性。發展性社會工作強調的是參與式行動研究(PAR)和社區賦權(Community Empowerment),這些都需要高度結構化的程序和靈活的應變能力。我猜測,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如何設計出既有結構又充滿彈性的社區工作流程。例如,如何有效地引導一個充滿矛盾的社區達成共識,並將共識轉化為可執行的社會創新方案?在創新過程中,如何建立一套透明的評估指標,既能展現創新的成效,又不會因為過度量化而扼殺了創新的生命力?我個人在實務中常遇到的難題是,當我們成功導入一個新的服務模式(社會創新)後,地方政府或捐助者往往要求我們立刻擴大規模,這時候,發展性的精神——強調在地內生性成長——就很容易被犧牲。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慢速擴張」或「有機成長」的策略模型,教導我們如何在快速變動的社會環境中,為發展性工作爭取到合理的「時間與空間」,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給所有第一線的社工夥伴們。
评分說真的,現在社會工作領域的書籍,常常給人一種「理論很炫,實務很空」的感覺,不然就是「實務案例很生動,但缺乏理論深度去支撐」。我比較擔心的是,這本《發展性社會工作:與社會創新的對話》會不會落入這樣的窠臼。畢竟,「對話」這個詞用得很好,暗示著它可能試圖搭建一個橋樑,但這個橋樑建得多堅固,就看作者的功力了。我尤其關注它如何處理「政治性」與「技術性」的拉扯。發展性社工,說白了,必然涉及權力結構的鬆動與資源分配的重新思考,這本身就是高度政治的行動。而社會創新,有時候又過度強調商業化或效率化,容易變成一種技術層面的修補,避開了核心的結構性問題。如果這本書能深刻地探討,當我們採用創新模式(例如,導入社企機制)時,我們如何確保這不會成為對既有不公的粉飾太平,反而能真正落實於底層民眾的賦權與自主性,那才算真正達到了「發展」的真諦。我很想知道作者對此有沒有提出獨到的見解,畢竟在我們這個強調效率的時代,如何確保「慢工出細活」的發展精神不被快速迭代的創新浪潮所淹沒,是個嚴肅的課題。
评分翻開這本書的章節結構,光是書名就已經讓我覺得,它應該不只是一本給新手看的入門書,更像是給資深工作者或研究者提供一個進階思辨的平台。發展性概念的引入,讓人聯想到全球南北議題,以及後殖民社會工作思維的轉向。在台灣,我們面對的挑戰不光是經濟弱勢,還有原住民族的土地正義、新住民的文化融合困境,以及高齡化社會下失能者的潛能開發。這些都需要超越傳統的「個案管理」範疇,進入到更宏觀的「社區發展」和「制度倡議」層次。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分析框架,讓我們能用「發展性」的視角去解構這些複雜的在地問題,並且對照「社會創新」提供了哪些可行的工具箱,那就太棒了。舉例來說,對於偏鄉醫療資源的不足,我們是該創新一個更有效的巡迴醫療App,還是該發起一場社區自治的公共衛生運動?這兩者都是創新,但對應的社工角色和權力基礎是截然不同的。我期待本書能在這些價值判斷上,給予我們足夠的工具去做出最符合在地脈絡的專業抉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