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性社會工作:與社會創新的對話 (電子書)

發展性社會工作:與社會創新的對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鎮忠
图书标签:
  • 發展性社會工作
  • 社會創新
  • 社會工作
  • 電子書
  • 台灣社會工作
  • 社區發展
  • 賦權
  • 社會變革
  • 實務導向
  • 跨領域合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發展性社會工作強調跨學科的整合,有利於更準確地回應社會問題與需求,因此愈來愈多非營利組織投入其中。而台灣近年來不斷興起的社會問題,如青年貧窮、長期照顧,都意味著我們需要有新的思維與工作方法,因此「社會創新」便成為發展性社會工作實踐的一條途徑。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從2015年開始至今,與台大社工系合作辦理三場有關發展性社會工作的國際研討會,並將會中分享彙整為《發展性社會工作:理念與實務的激盪》、《發展性社會工作:全球應用.發展對話》及本書出版。
 
  本書以「社會創新」為主題,收錄正在實踐的發展性社會工作創新案例,亦彙整演講及論壇記要,以分享發展性社會工作的理念、實務及對話,希望有助於讀者開拓更廣、更深的創新思維。
探索社会变迁与个人福祉: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新视野 本书聚焦于二十一世纪社会工作领域中至关重要的转型与创新,深入剖析了在全球化、技术革命及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如何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挑战,实现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的服务目标。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传统社会工作方法的综述,更是一次对学科前沿、伦理困境与实践路径的深度对话。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的重塑与跨学科融合 本书伊始,首先对社会工作自诞生以来所依赖的经典理论框架进行了审视与批判性反思。我们探讨了从福禄拜德(Florence Hollis)的个体案例工作到格鲁德(Helen Harris Perlman)的“人与环境”视角如何在新的社会生态中进行现代化解读。 1.1 批判性理论与赋权实践: 详细阐述了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思潮如何渗透到社会工作方法论中,挑战了早期由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问题界定”模式。重点分析了反压迫(Anti-Oppressive Practice, AOP) 和优势视角(Strengths Perspective) 的核心理念及其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的操作性。我们深入研究了权力、知识与主体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论证了社会工作者如何通过批判性意识培育(Critical Consciousness)来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能动性,而非仅仅成为“问题解决者”。 1.2 系统思考与生态视角深化: 超越传统的家庭系统理论,本书引入了更宏大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特别是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模型在理解个人与多层环境(从微系统到宏系统)相互作用中的应用。我们探讨了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AS)的思维如何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社会问题的非线性特征,以及如何设计更具韧性的干预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大规模移民等系统性冲击。 1.3 神经科学与社会工作伦理的交汇: 一个重要的章节致力于探讨新兴的神经科学(Neuroscience) 发现如何影响我们对创伤、压力和福祉的理解。例如,创伤知情照护(Trauma-Informed Care, TIC)不再仅仅是一种技巧,而是需要整合对大脑反应的科学认识。同时,本书讨论了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评估中的应用等前沿科技对社会工作伦理边界提出的新挑战。 第二部分:服务领域的革新与专业角色的拓展 社会工作服务的边界正在迅速扩展,本书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专业人员在新兴领域中的关键作用。 2.1 城市治理与空间正义: 聚焦于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隔离、住房危机和公共空间分配不均问题。本书详细分析了社区规划(Community Planning) 与社会工作实践的整合,强调了“自下而上”的规划模式。内容涵盖了如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来识别服务盲区,以及如何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确保边缘化群体的参与权和利益保障。 2.2 灾难响应与危机干预的范式转变: 在面对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危机时,传统的“急性干预”模式已显不足。本部分重点介绍了韧性建设(Resilience Building) 在灾后重建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建立跨部门、跨文化的心理社会支持网络。我们探讨了从灾前准备、灾中响应到灾后复原的全周期干预策略,特别关注了对“幸存者内疚”和集体创伤的长期支持。 2.3 数字鸿沟与科技赋能的实践: 数字技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远程服务(Tele-social work)的局限性,特别是其可能加剧的数字不平等。同时,我们展示了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资源分配、预测高风险人群,并探讨了虚拟现实(VR)技术在社会技能训练和暴露疗法中的潜力与风险。 第三部分:政策倡导与宏观影响力的构建 社会工作绝非仅限于个案辅导,其核心使命在于推动制度变革。本部分着重于如何将微观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有效的政策影响。 3.1 循证实践的本土化与验证: 本书深入探讨了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 的复杂性。我们强调,将国际上成熟的干预模型(如认知行为疗法在特定人群中的应用)引入不同文化背景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文化适应性调整(Cultural Adaptation) 和本地化的效果评估。内容包括如何设计和实施小型、可行性强的行动研究项目,以产生本地化的证据链。 3.2 社会预算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分析了社会工作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的独特贡献,特别是目标1(消除贫困)、目标3(良好健康与福祉)和目标10(减少不平等)。重点介绍了社会影响投资(Social Impact Investing) 和社会债券(Social Bonds) 等新型融资机制,探讨社会工作者如何从“支出部门”转变为“价值创造部门”,为政府和投资者提供可量化的社会回报数据。 3.3 政治能见度与专业自主权: 最后,本书呼吁社会工作专业提升其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政治能见度。我们考察了专业协会在倡导立法改革、维护服务对象权利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并分析了在财政紧缩背景下,如何有效论证社会服务投资的长期经济效益,从而确保专业自主性和服务质量的独立性。 本书适合所有致力于在复杂多变的当代社会中实践、研究或领导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士、高级学生以及政策制定者阅读。它提供了一个前瞻性的框架,帮助读者超越既有思维定势,构建更具适应性、公正性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服务未来。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周鎮忠
 
  學歷: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社會福利博士
  現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福利學院Hutto-Patterson慈善基金會講席教授
  研究專長:社區服務、社會服務輸送、社區分析、需求評估
 
楊培珊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博士
  現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研究專長 : 長期照護、老人福利、質性研究、社會工作整合服務模式、失智友善社區網絡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為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筆名杏林子,1942年2月28日-2003年2月8日),因著上帝的呼召及一顆愛身心障礙者的同理心,捐出多年稿費,和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於1982年12月1日創辦了屬於身心障礙朋友的伊甸園──「伊甸基金會」。
 
  伊甸秉持「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的理念,提供身心障礙朋友各項社會福利服務,並傳達基督救贖的訊息,落實福利與福音並重的使命。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 James Midgley 
推薦序二 / Jo Spangaro 
推薦序三 / 古允文
推薦序四 / 李禮孟
主編序 / 楊培珊
謝誌 / 林文賓

理念篇
1. 發展性社會工作與社會創新
/ Manohar Pawar(國際社會發展聯合會主席)
2. 經濟成長與社會總體發展共同演進的推手─社會經濟
/ 胡哲生(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理事長)
3. 亞洲社會企業發展:為發展性社會工作帶來的洞見與學習
/ Marie Lisa M. Dacanay(亞洲社會企業研究所主席)

本土篇
1. 以在地投資活化社區產業
/ 高永興(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顧問)
2. 公私協力推動偏鄉區域創新:梨山長照交通接送個案
/ 侯勝宗(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
3. 社會工作的創新實踐:南投埔里鎮厚熊笑狗生活照顧體系
/ 梁鎧麟(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4.「錢盡」與「前進」?! 談經濟弱勢戶就業困境與培力
/ 林祈妏(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台北區區長室高專)、王珮君(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恩望身心障礙者人力資源中心主任)、林易萱(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恩望身心障礙者人力資源中心組長)
5. 自立培力‧遊戲自在:發展性社會工作於智能障礙者社區居住之運用
/ 徐慧敏(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新北區區長室特專)、簡仲君(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新北市汐止秀峰家園組長)

海外篇
1. 閃亮星星的孩子
/ 陳進松(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賽馬會心志牽社交能力發展及就業支援中心經理)
2. 社會共融餐廳:以香港扶康會社會企業餐廳案例說明
/ 麥潤芸(香港扶康會副總幹事)、蕭慶華(香港扶康會服務總監)
3. 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從精神障礙轉變到精神健康
/ 黃素娟(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社會企業總經理)

對話篇
1. 綜合座談:能力的培養與建立─跨領域合作所需的知識、技能、工具及資源
/ 周鎮忠(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福利學院教授)、Manohar Pawar、Marie Lisa M. Dacanay、胡哲生、黃秉德(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常務董事)、楊培珊(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侯勝宗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8819412
  • EISBN:97895788194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MB

图书试读

主編序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於2014 年首度舉辦「發展性社會工作:理念與實務的激盪」國際研討會,當時提出「發展性社會工作」概念可說是石破天驚的創舉,引起諸多迴響;之後於2016 年再度以「全球應用‧發展對話」主題、2019 年第三度舉辦國際研討會,提出「社會創新」的主題。這三次國際研討會,逐步累積出更寬廣的概念範疇與實踐領域,但始終如一的是,發展性社會工作的核心精神,就是「對話」、「共生共融」、「在地紮根」與「不斷創新的改變」。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三次研討會的發表論文,都在基金會同仁的高度專業協助之下,以專書論文集的形式正式發表,不讓研討會中的精闢發言,在一天半的熱鬧之後就消失而無從參採或引用,這實在是非常大的一項工程,甚至可說是台灣社工界近年來碩果僅有的大建設,趁此機會,我要特別給予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全體同仁,熱烈的掌聲以及一個大大的擁抱,你們真棒!多年以來,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非常榮幸能成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忠誠伙伴,我系古允文教授、鄭麗珍教授、以及我系多年好友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福利學院周鎮忠教授,長期在「發展性社會工作」這個主題上,亦師亦友地陪伴基金會同仁,2019 年本人有幸能躬逢其盛,接下前輩教授系主任的棒子在台灣大學法學院霖澤館舉辦國際研討會,同時也非常榮幸擔任2019 研討會論文集的主編,繼續協力辦好這項有意義的工作,更豐富了台灣發展性社會工作的文獻與資料庫。
 
  2019 年會議邀請到國內外發展性社會工作的專家學者,內容精采絕倫,本人全程參與,見證了研討會現場熱烈的氛圍,以及不同世代的社會工作者所共同擁有的願景與目標:改變社會結構性貧窮、提升個人發展與福祉、以及不斷地以社會創新來因應變動中的全球與亞洲國家內部的經濟與社會難題。這些精彩的報告,不僅僅推促著社會工作者向前奔跑,也激勵著我們每一位回到社會工作的初衷本懷,無論是在兒少、老人、精神康復者、智能障礙者、弱勢者就業與培力、資源缺乏的偏遠社區工作、新興的社會企業等,都能以本次大會的主軸精神,在永續性與適切性的標準下,不斷的精進、調整服務內容與服務輸送的模式。
 
  這本論文集包括理念篇、本土篇、海外篇、以及統整性的對話篇,會議講者們將會議報告精心整理為論文,共計12 篇文章,不但將發展性社會工作的核心理念再次做一個整理,同時介紹近年國內和國外的實際案例分享,是理論與實務對話的典範,這樣的對話非常值得各位讀者細心閱讀(對,要閱讀喔)與反思。同時,亦可作為各單位彼此之間交流分享時的參考,以刺激出更多的創新火花,與有效執行的方法。
 
  發展性社會工作的實務經驗分享,以及工作同仁的現身敘事,是2019 年研討會的閃閃亮點。在本論文集中,我們可更深入瞭解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長期投入發展性社會工作的成果,包括經濟弱勢戶的就業培力與脫貧、智障者的自立生活,以及這次代表團聲勢龐大的香港伙伴們所分享的自閉症朋友們的社交發展計畫、社會共融餐廳、及由精神康復華麗轉身為精神健康的工作模式等,都是非常令人驚豔的社會創新。這些實務計畫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發展性社會工作中強調的「伙伴關係」與「資源網絡」,換句話說,在發展性社會工作的實踐路途,社會工作者必須彼此合作,同時也要突破我們的同溫層,牽起企業、政府、社區各種資源伙伴的手,才能共創美好新世界。但挑戰的是,在牽手的同時,社會工作者也要保持我們的獨立性與倡議性,以免反而受制於政府的階層管理及資本主義的泥淖之中。
 
  在這篇序文的最後,我想再次強調,社會工作的本質永遠是“progressive”激進的,我們致力於挑戰既有的不公平、不正義、與限制人類發展與解放的框架與元素。根據Merriam-Webster 辭典的解釋,“progressive”必須是有進展的,因此社會工作者必須時時保持敏銳與警覺,不能耽於每天重複性的工作流程中而原地踏步,只求每年的預算達標,計畫核銷順利就好;就如演講人之一,亞洲社會企業研究所主席Marie Lisa M. Dacanay 所強調:「社會創新必須讓社會產生變革或轉型」,而這指涉的變革或轉型,是直指主流社會的,而不是只在社會工作者自己的單位或圈子之內。
 
  再者,“progressive”必須是能運用或連結新觀念、新知識發現、及能掌握新契機的,社會工作者所對應的總是社會中弱勢、缺乏、不被看見的人群和他們的需求與夢想,如何能不斷學習,不斷挑戰自我,也挑戰我們的專業,俾利於更好的服務成效,以免永遠追在社會問題的後面氣喘噓噓地追趕,卻無法打破貧窮、歧視、創傷與孤獨的循環。正如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黃秉德教授所看見的,目前社會創新的投入規模不足,以及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侯勝宗教授所體驗到的社會在創新典範轉移過程中的動能不足,以及不同部門之間合作的困難,都挑戰著發展性社會工作現在與未來是否能真正成功翻轉主流社會結構性壓迫所產生的「弱勢人口」與「社會問題」。
 
  正如大會主題演講嘉賓國際社會發展聯合會主席Manohar Pawar 所高聲呼籲的:「發展性社會工作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創新;當社會創新之風吹起時,請隨之而飛。」各位親愛的社會工作者與伙伴們,希望這本論文集能成為您飛翔時翅膀下的風!
 
楊培珊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從書名看來,的確是瞄準了當前社會工作領域一個非常前沿且重要的議題——「發展性」與「社會創新」的連結。對於我們台灣社工界來說,這兩個詞彙近年來的熱度持續攀升,尤其是當傳統的福利服務模式逐漸遭遇瓶頸,如何從「補救式」轉向「賦能式」和「前瞻性」的介入,成了許多實務工作者和學術界共同的焦慮與探討方向。我個人非常期待看到作者能如何細膩地梳理這兩者之間的理論基礎與操作路徑。特別是「發展性社會工作」這個概念,它強調的並非單純的救濟,而是透過系統性的能力建構,讓服務對象能夠主動參與、形塑自己的未來,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結構的良性變革。而「社會創新」則提供了工具箱,像是社會企業、社區營造、數位科技應用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實務現場迫切需要理解如何有效整合進社工專業的。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案例分析,說明在台灣的特定脈絡下,如何將這些高深的理論轉化為接地氣的行動方案,那絕對是社工圖書館裡不可或缺的鎮館之寶。我猜測,內容應該會涵蓋如何評估社區的潛在發展能量,以及如何設計出能夠持續擴散影響力的創新專案,這對我們想從「服務提供者」蛻變成「社會賦能者」的夥伴來說,無疑是一劑及時雨。

评分

從出版市場的角度來看,一本專注於「對話」的學術性書籍,它的受眾群相對會比較集中,不太可能像暢銷書那樣人手一本。這反而讓我對它的深度抱持更高的期待。一本好的學術論述,應該要能引發讀者之間的「再對話」。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單向度的知識傳遞,而是能夠成為課堂上、讀書會中,甚至同事茶水間熱烈爭論的起點。特別是在「社會創新」這個常被過度美化的詞彙背後,這本書能否揭示其潛藏的風險與限制?例如,當創新成果被特定機構壟斷,或者當它僅僅服務於那些「有能力被創新」的群體時,發展性社工的初衷是否還能保持純粹?台灣的社福團體經常面臨資源競爭與項目績效的壓力,這使得「創新」有時變成了一種必須達成的KPI。如果本書能提供一套批判性的工具,讓我們在追求創新的同時,還能堅守社工核心價值,提醒我們「發展」的最終目的始終是人的尊嚴與解放,而不是數字上的增長,那這本書的價值將無可取代。

评分

閱讀這類主題的書籍,最怕的就是讀完後覺得「好像懂了,但不知道怎麼做」。所以,我非常看重它在方法論上的實用性。發展性社會工作強調的是參與式行動研究(PAR)和社區賦權(Community Empowerment),這些都需要高度結構化的程序和靈活的應變能力。我猜測,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如何設計出既有結構又充滿彈性的社區工作流程。例如,如何有效地引導一個充滿矛盾的社區達成共識,並將共識轉化為可執行的社會創新方案?在創新過程中,如何建立一套透明的評估指標,既能展現創新的成效,又不會因為過度量化而扼殺了創新的生命力?我個人在實務中常遇到的難題是,當我們成功導入一個新的服務模式(社會創新)後,地方政府或捐助者往往要求我們立刻擴大規模,這時候,發展性的精神——強調在地內生性成長——就很容易被犧牲。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慢速擴張」或「有機成長」的策略模型,教導我們如何在快速變動的社會環境中,為發展性工作爭取到合理的「時間與空間」,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給所有第一線的社工夥伴們。

评分

說真的,現在社會工作領域的書籍,常常給人一種「理論很炫,實務很空」的感覺,不然就是「實務案例很生動,但缺乏理論深度去支撐」。我比較擔心的是,這本《發展性社會工作:與社會創新的對話》會不會落入這樣的窠臼。畢竟,「對話」這個詞用得很好,暗示著它可能試圖搭建一個橋樑,但這個橋樑建得多堅固,就看作者的功力了。我尤其關注它如何處理「政治性」與「技術性」的拉扯。發展性社工,說白了,必然涉及權力結構的鬆動與資源分配的重新思考,這本身就是高度政治的行動。而社會創新,有時候又過度強調商業化或效率化,容易變成一種技術層面的修補,避開了核心的結構性問題。如果這本書能深刻地探討,當我們採用創新模式(例如,導入社企機制)時,我們如何確保這不會成為對既有不公的粉飾太平,反而能真正落實於底層民眾的賦權與自主性,那才算真正達到了「發展」的真諦。我很想知道作者對此有沒有提出獨到的見解,畢竟在我們這個強調效率的時代,如何確保「慢工出細活」的發展精神不被快速迭代的創新浪潮所淹沒,是個嚴肅的課題。

评分

翻開這本書的章節結構,光是書名就已經讓我覺得,它應該不只是一本給新手看的入門書,更像是給資深工作者或研究者提供一個進階思辨的平台。發展性概念的引入,讓人聯想到全球南北議題,以及後殖民社會工作思維的轉向。在台灣,我們面對的挑戰不光是經濟弱勢,還有原住民族的土地正義、新住民的文化融合困境,以及高齡化社會下失能者的潛能開發。這些都需要超越傳統的「個案管理」範疇,進入到更宏觀的「社區發展」和「制度倡議」層次。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分析框架,讓我們能用「發展性」的視角去解構這些複雜的在地問題,並且對照「社會創新」提供了哪些可行的工具箱,那就太棒了。舉例來說,對於偏鄉醫療資源的不足,我們是該創新一個更有效的巡迴醫療App,還是該發起一場社區自治的公共衛生運動?這兩者都是創新,但對應的社工角色和權力基礎是截然不同的。我期待本書能在這些價值判斷上,給予我們足夠的工具去做出最符合在地脈絡的專業抉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