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人間:貓、酒店公關與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關於孤獨與相遇的社會學 (電子書)

片斷人間:貓、酒店公關與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關於孤獨與相遇的社會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岸政彦(Kishi Masahiko)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孤独
  • 人际关系
  • 都市生活
  • 女性
  • 旅行
  • 酒店
  • 公共关系
  • 观察性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6回紀伊國屋人文大賞TOP 1!
★入圍芥川獎的社會學家首部田野人生隨筆集★
★一本擁抱「無意義」的生命之書★

很久沒遇到一本,令我這麼捨不得讀完的書了。
──上野千鶴子/社會學家,著有《厭女》、《一個人的老後》

  我們的生活明明和這麼多人產生交集,
  為何每個人在自己的大腦裡,卻都是孤伶伶的一個人?

  隱身於日本社會的沖繩人、部落民與在日朝鮮人;
  遺忘於陽光下的黑幫小嘍囉、酒店公關與易妝者;
  不斷送盆栽的老奶奶,頭上穿洞的泥巴小貓,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
  ──社會學家與他們實際相遇,撿拾理論也無法分析的片・斷・人・間。

  「我們自己與我們的世界,不僅會說故事,更是由故事所構築而成。」
  然而,當故事被打斷、撕裂、產生矛盾的時候,
  或許才是我們面對自己與這世界最真實模樣的時刻。

  岸政彦是一位專長生活史的社會學家,也是一名入圍芥川獎的小說家。他以社會學之眼看書、看電影、閱讀人生百態,並以文學之心,寫下那些散落於日常的「無意義」,寫下那樣的片斷所集結而成的這個世界,以及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正與某個誰所產生的某種連結。

  「我們的人生或經驗都是毫無意義的。但即使如此──或說『正因如此』──它們才會如此美麗。我們不用為人生賦予過剩的、陳腔濫調的意義。同時,我們也必須知道,這種無意義本身就是一種美。而且,這樣的人生是錯過不再的,而那裡所流的血也是真真實實的血(而非故事而已)。」──岸 政彦

  〈交出人生〉
  探頭看看自己的內在到底裝了什麼,就會發現裡面根本沒裝什麼了不起的東西。有的只是,人生至今所搜集的片片斷斷的無用之物,它們之間既無關也沒必然性,甚至沒有任何意義,只是靜靜地散落在那兒。

  〈來自海的另一端〉
  我們各自禁錮在片斷而不完整的自己當中,自己也不確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卻仍試圖去影響他人及社會。我們沒有把握瓶子能否漂流上岸,被人拾起,卻仍將無窮無盡的字句,塞入瓶中,投向大海。

  〈扔掉時鐘,與狗約法三章〉
  我們喜歡將各式各樣的事物擬人化。可能是因為,這麼做能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是「有連結的」。如果世界完全無法用我們的語言來解釋,那我們就太孤獨了。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阿潑(人類學家、作家)
  陳又津(小說家)

  ▍相遇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李明璁( 社會學家、作家)
  盛浩偉(作家)
  許瞳(作家)
  溫又柔(小說家)
  蕭詒徽(作家)

  千葉雅也/哲學家、小說家
  這本書將讀者帶往奇妙的「外側」。這不是一場冒險犯難,是一個由片斷性的場景奇妙地聚合而成的社會,一種瞬間閃過的格格不入感。作者像電影般地加以剪輯串聯,其剪輯技術,高超到甚至令人感到狡猾。美得過頭。

  星野智幸/小說家
  這本書什麼都不肯告訴我們,有的只是深沉且豐沛的困惑,以及靜靜陪伴在側。正如小石頭與狗那般。而我需要這本書。

  高橋源一郎/小說家、文藝評論家
  凝神注視社會整體未來的「字字句句」。

  阿潑/人類學家、作家 
  對我自己來說,整本書都值得反覆閱讀,甚至看到了自己──畢竟,連家裡養的狗去世的這個段落都說出了我的心聲──說真的,讀到最後,我感到的是悵然與虛無,但每次看到有想要對話的段落,我都會拍下那個段落傳給不同的朋友。

  陳又津/小說家
  這個世界存在著無法分析的角落,就像現實社會也沒有明顯的參考文獻和註腳,這些片斷是他與其他人連結的時空,像是一個個微型轉運站,通往許多人內心的道路,路上有一閃而逝的奇異風景。

  許瞳/作家
  每個人都是一則無人知曉的故事,而生命是一個歪斜中空的圓。當顧著沿線條謹慎行走,當路過這錐心刺骨的人間,岸正彦沉默掇拾靈魂的透明碎片,將那些不必多說的話語、無意義的時間,悄悄補綴為一襲填滿圓心的透明百衲被。

  溫又柔/小說家
  這整個世界存在於片片斷斷的事物之中。只要培養敬小慎微的眼光,細心觀察與我們共同生活於這個社會的他者,就能更接近這個存在於他者之中的世界,彼此也能更加相互尊重吧。本書為如何通往這樣的世界,指引了一個方向。

  蕭詒徽/作家
  為了感到幸福,總是不斷替既存於生命中的事物尋找意義,害怕一切沒有理由,因而漸漸搞混了順序——其實,世上大多數事物並不是因為有價值,所以才存在的。岸政彦先生所寫的沒有一篇是勵志故事,卻像從高處掉落之後意外站立著的錢幣一樣,處處令人感到偉大,提醒了我所常常忘記的、對「存在」的敬意。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字数大约1500字。 --- 《星轨之下:深空考古学与文明回响》 内容概要 《星轨之下:深空考古学与文明回响》并非一部科幻小说,而是一部严肃、深邃的非虚构著作,它探讨了人类对宇宙中可能存在已逝文明遗迹的探索、理解与理论建构。本书的核心聚焦于一个革命性的新兴学科领域——深空考古学(Astro-Archaeology),该学科试图通过分析遥远星系团、类星体喷流边缘、甚至黑洞事件视界附近收集到的数据碎片,重构那些可能早已消亡的宇宙尺度文明(Cosmic-Scale Civilizations,简称CSC)的社会结构、技术成就及其最终的衰亡原因。 本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建立在严谨的天体物理学、复杂系统理论和理论人类学的交叉基础之上。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从费米悖论到“熵寂”的边界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现代科学对地外生命存在的观测努力,如SETI项目(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局限性。作者认为,传统搜索集中在寻找活跃的电磁信号,忽略了“死讯”——即高度发达文明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工程学痕迹(Technosignatures)或残留的遗迹(Artifacts)。 作者引入了“熵寂理论的遗迹视角”。即任何达到技术奇点并能进行星际尺度的文明,其存在必然会留下跨越数十亿年时空的印记,即便文明主体已不复存在。这些印记可能不是宏伟的金字塔或城市,而是对宇宙基本参数的微小、系统性的操纵痕迹——例如,在背景辐射中嵌入的几何结构,或者特定元素的同位素比率的非自然分布。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大过滤器”理论的最新修正版,并提出了“技术自我湮灭”的三个关键模型:资源枯竭型、认知过载型和多维稳定性危机型。这些模型为后续章节中对实际“发现”的解读提供了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数据的幽灵——遥感观测与数据噪音的抗争 深空考古学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区分宇宙的自然噪声与人工痕迹。本部分详细描述了下一代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后续项目,如“深空遗迹光谱阵列”(DTSA)所采用的极端数据过滤技术。 作者着重介绍了“结构冗余分析”(Structural Redundancy Analysis, SRA)方法。SRA算法旨在识别那些在自然物理过程中极不可能自发产生的、具有高度信息熵的重复模式。例如,在距离银河系中心150,000光年的一团球状星团边缘发现的,由特定超重元素构成的“环形结构”,其内部的元素比例呈现出数学上完美的斐波那契序列,这在自然星云演化中被认为是统计学上的不可能。 本书用大量篇幅解释了如何处理“光速延迟的偏见”——我们所观测到的任何遗迹,都是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年前的“过去时态”。这要求考古学家必须具备预测性建模能力,推断出在信号发出时,该文明可能正处于何种演化阶段。 第三部分:遗址的分类与解码——从戴森球残骸到量子纪念碑 这一部分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实证部分,作者基于现有的、高度推测性的观测数据,对可能存在的几种“宇宙遗址”进行了分类和详细的“虚拟重建”。 1. 宏观工程遗迹 (Macro-Engineering Scars): 探讨了对已知“戴森群”或“戴森层”的残骸分析。这不是关于获取能量的结构,而是关于“能源存储溢出”的证据。例如,在M87星系周围观测到的,周期性出现的、无法用黑洞吸积盘解释的伽马射线爆发模式,被提出可能是一种“超负荷的能量缓冲系统”的崩溃残留。 2. 信息与编码遗迹 (Informational Fossils): 重点关注那些被设计用来抵抗时间侵蚀的信息载体。作者分析了对脉冲星计时信号的深入研究,认为某些脉冲星群体的同步性并非引力耦合的结果,而是被预先编程的“宇宙时间戳”。解码工作集中于分析这些时间戳之间的数学关系,以期发现“文明的签名函数”。 3. 维度塌陷的证据 (Evidence of Dimensional Collapse): 这是本书中最具争议的推测。作者引用了M理论和弦理论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如果一个文明试图操纵更高维度以实现超光速通讯或生存时,可能会在我们的四维时空中留下何种“残余张力”。对引力波背景中微弱、非随机的“褶皱”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尚待证实的线索。 第四部分:文明的终局——技术神话与存在的悖论 我们如何理解一个在时间尺度上超越了人类想象的文明的终结?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文明存续的悖论”——即技术越强大,其失败的后果就越彻底。 作者提出了“技术不可逆性陷阱”的概念:某些技术路径,一旦被选择并发展到极致,其失败(如核心算法崩溃或维度不稳定)将导致系统性的、不可挽回的崩塌,不留任何可供低级文明解读的中间阶段。 此外,本书还讨论了哲学层面的影响:如果深空考古学最终证明了宇宙中充斥着无数失败的、伟大的文明,这对人类自身未来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进步的定义,并将“生存的韧性”置于“技术的力量”之上。 第五部分:回响与未来——深空考古学的伦理与人类的定位 最后一部分回到了当代。作者呼吁建立一套严格的国际深空考古学伦理规范,避免“宇宙盗窃”或对可能存在的、处于“休眠”状态的遗迹的破坏性研究。 本书的结尾,不是一个关于发现外星生命的激动人心的宣告,而是一个审慎的警示:我们在寻找逝去的伟大文明时,实际上是在寻找我们自己文明的未来可能形态。通过研究那些沉默的星轨之下,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辨认出人类自身的脆弱性与独特性。 《星轨之下》 是一部关于时间、尺度和沉默的著作,它邀请读者进行一次智力上的深潜,去触摸那些被宇宙尘埃覆盖的、亿万年前的文明足迹,思考人类在浩瀚时空中的真实位置。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岸 政彦 Kishi Masahiko


  1967年生。社會學家。長居大阪,往返沖繩。大阪市立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社會學專攻取得學分肄業、文學博士,立命館大學研究所先端綜合學術研究科教授。研究主題為沖繩、生活史、社會調查方法論。著有《同化と他者化──戦後沖縄の本土就職者たち》、《街の人生》、《はじめての沖縄》等,小說《ビニール傘》入圍芥川獎,《図書室》入圍三島由紀夫獎。

  部落格:sociologbook.net/
  推特:twitter.com/sociologbook

譯者簡介

李璦祺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自由譯者。平常是兩貓一兔的媽媽;空閒時喜歡閱讀思考,熱愛參加天文物理、性別研究、社會心理、藝文創作等各式各樣的課程;壓力大時好寫長文抒懷。透過時時刻刻的觀察,讓人生的波函數,塌縮成可測量的量子態。譯有《瀕死經驗的啟示》、《橫尾忠則×9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成為新人類》等書。

  聯絡試譯與譯作賜教:aichih.lee@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1 即使是人生路途中撿拾的小石子,也是獨一無二的 阿潑
推薦序2 創造連結的轉運站 陳又津
中文版序
緒論 未被分析的事物們

人生就是片片斷斷的組合
毫不隱藏,卻無人看見
土偶與盆栽
從故事之外
街頭的卡內基音樂廳
離與歸
笑與自由
掌中的按鈕
他人的手
流過絲蘭的時間
夜行巴士的電話
朝向普通的意志
慶典與躊躇
交出人生
來自海的另一端
扔掉時鐘,與狗約法三章
故事的殘篇

後記
出處一覽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7122
  • EISBN:978957085898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3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1(節錄)

即使是人生路途中撿拾的小石子,也是獨一無二的
阿潑(人類學家、作家)


  「我一方面分析那些談話內容,儘量讓我做的調查能歸類在『社會學』的學問範疇中,另一方面,也盡可能地珍視那些,被排除在我的詮釋之外的談話與插曲。不,倒不如說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談話或插曲,反而經常存在於,被我狹隘的理論與理解排除在外的部分。」日本社會學者岸政彦在《片斷人間》緒論中說,自己很受那些發生在眼前的細枝末節本身「無意義性」影響。這顯然更有趣。如同他說的,雖然他的工作是透過社會學的理論框架,分析統計數據或歷史資料,但他真正喜歡的,「是那些無法分析的事物,是那些單純存在的事物,更是那些暴露在陽光下並逐漸被遺忘的事物。」

  因此,我可以理解岸政彦先生何以在自己的研究專注之外,還要寫這麼一本田野之外、理論無法分析且散落在故事之外「斷簡殘篇」的書,而這些反思與採訪過程中的經歷,確實讓人很有感觸與共鳴──例如,岸政彦撿拾石頭的習慣,我也曾經在每個災區現場做過。每到災區,除了拍攝許多遺留物,想像這些物品主人的經歷與故事,我也會撿拾石頭,想像他在這塊土地上的見證,想像它承載的歷史。

  這是一篇訴說自己經驗的推薦文,因為這本看似隨筆、短札的書,帶著社會學的意識,也有田野的紀錄思考,故事的訴說,心理與哲學的探索,人際關係與社會偏見的顛覆,乃至於生命意義的扣問,最後落於「生而孤獨」的輕嘆。在每次路途中,我都會取出書稿閱讀,但太多漂亮值得記錄的句子段落,最後幾乎整份書稿都被我畫了線。對我自己來說,整本書都值得反覆閱讀,甚至看到了自己──畢竟,連家裡養的狗去世的這個段落都說出了我的心聲──說真的,讀到最後,我感到的是悵然與虛無,但每次看到有想要對話的段落,我都會拍下那個段落傳給不同的朋友。我想,對於不同讀者來說,都可以從這本書裡找到自己喜歡、有共鳴,且可以與之對話的部分。

推薦序2(節錄)

創造連結的轉運站
陳又津(小說家)


  二○一七年,岸政彦五十歲時,出版了第一本小說《塑膠傘》,入圍芥川賞。兩年後,他再度以《圖書室》入圍三島由紀夫賞。在日本,高齡出道的作家不少,但像岸政彦這樣一直有專書論著發表,卻忽然開始寫小說的人,就十分罕見了。

  《片斷人間》於二○一五年出版,岸政彦說,他無法將這些「片斷」放進社會學的論文或報告,卻也無法忘懷這些時刻。連社會學者都無法解釋的困惑,是串連這本書的主旋律。當我們在生活中遇見怪異的陌生人,多半只是得到「那人怪怪的」、「來找麻煩的」這種印象,只求火速逃離。但社會學家必須密集地接觸、分析,持續面對未知的風險。

  這本書展開了一場介於田野、研究與虛構的寫作,內容涵括學者對於現象的思索、在田野過程中的困惑與掙扎,也有些像小說才有的奇妙人物。但這些人就存在於我們周遭,只是我們缺乏足夠的好奇心和勇氣去描述這些人──我們怕跟那些怪人產生連結,甚至意識到自己就是那些怪人。在這本書中,岸政彦如此歸納自己的社會學工作:「一直以來我所做的就是,一邊傾聽這些個人生活史,一邊思考『社會』的涵義。」

  社會是什麼、人又是什麼?

  進入田野之前,研究者心中通常都有個研究目的,像是補充前行研究的不足,或是顛覆既有的理論。但過程總是會聽到出人意表又精神一振的故事,這該怎麼辦呢?這些外人看來沒什麼好寫,甚至是離題的片斷,反而更能顯現研究者自身的特質。不過,因為論文架構的規範以及讀者的期待,這些有趣的地方通常會被刪掉,頂多成為花絮或後記。例如我研究某個題目時,雖然讀了別人寫的文章或意見,但還是會試著詢問當時的筆者,有沒有什麼沒寫的部分?這往往是過去沒機會發揮,這次卻絕對不容錯過的機會。

  無論是跑田野或寫小說,我們常常在聽人說話的時候入迷了,在某個當下意識到「這個可以寫」,但動筆敘述之後,卻懷疑自己似乎在虛構,甚至違逆當事人的意願。人一不小心,就會成了故事的容器或俘虜。採訪能拓寬個人認知的界線,無論是幾個小時、幾天的採訪都有類似效果,但身為社會學家的岸政彦也提醒我們:「記錄這種片斷性邂逅中所談到的片斷性人生,然後直接將其普遍性地、整體性地視為對方的人生,或詮釋為對方所屬的族群的命運,這其實是一種暴力。」

中文版序(節錄)

  此次,聽說這本小書被翻譯成中文出版,我感到無比開心。台灣和香港皆是我非常喜愛且多次造訪之地,一想到能讓生在這些地方、與我素未謀面的讀者讀到這本書,就由衷感到幸福。

  在台北、香港的街頭漫步時,我總想像著:「如果我生長在此地,不知會過著什麼樣的人生?」我想,肯定與我現在的人生截然不同吧。

  說不定,某個生長在台北或香港「過著不同人生的另一個我」,也造訪過日本的大阪(我現在所居住的城市)。

  初來乍到的另一個我,在大阪這個陌生城市的陌生巷弄裡,說不定也會一邊漫步,一邊想像著:「如果我生長在大阪,不知會過著什麼樣的人生?」

  我甚至還曾幻想:「我現在在大阪的這個人生,說不定就是生長在台灣或香港的另一個我來到大阪旅行時,正在想像的人生。」

  我以傾聽人們的「生活史」為工作,至今已超過二十個年頭。長期以來,我以居住在沖繩及大阪的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市民為對象,傾聽著他們的成長經歷與人生故事。

  生活史的敘述,或者說一個人的人生本身,是由許許多多繁雜的、片斷的故事插曲所組成,這些故事插曲相互矛盾、支離破碎、謬誤百出又模稜兩可。

  然而與此同時,也是實際存在的真實人生中的活生生、血淋淋的現實故事,如果在上面劃一刀,恐怕真的會流出血來。

  許多人──甚至是社會學家──主張,應該讓個人訴說的生活史,回歸於純粹的「陳訴」或「故事」。因為他們認為,那些故事與現實毫無連結,既曖昧不明又充滿歧義,只是單純的「趣聞」罷了。這一派說法,如今在現代思潮、哲學、人類學、社會學上,儼然已成為主流,然而從過去到現在,我一直對此說法感到強烈的扞格不入。

  我們對這個「自己」出生於何處、身處在哪個時代,毫無選擇權利,但我們又終其一生都不得不與這個「自己」相處下去。即使中途厭倦了這個「自己」的人生,也不可能換另一個人生來過過看。

  一方面,個人生活史的敘述是充滿歧義而又流動性的,是模稜兩可而又謬誤百出的。另一方面,即使如此,我們的人生仍是錯過不再的,我們都是被禁錮在自己的人生中,而無法實際體驗他者的生命的。

  這本書就是誕生於我思考著這兩件事的過程中。

  這裡我想要表達的,並非「上帝藏在細節中」或「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彌足珍貴」之類的大道理。我們的人生或經驗都是毫無意義的。但即使如此──或說「正因如此」──它們才會如此美麗。我們不用為人生賦予過剩的、陳腔濫調的意義。同時,我們也必須知道,這種無意義本身就是一種美。而且,這樣的人生是錯過不再的,而那裡所流的血也是真真實實的血(而非故事而已)。

  這就是我想透過這本書表達的。

用户评价

评分

仔細推敲「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這個設定,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種帶著決絕美感的文學母題,但若融入了當代社會的細節,那份美感可能就會被現實的灰塵覆蓋。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是在歌頌浪漫的逃亡,而是在探討「逃亡」本身是否已成為一種新的常態。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似乎都有無數個數位分身的「片段」散落在網路世界,但真實的自我卻愈發難以聚合。我希望作者能巧妙地將「孤獨」這個抽象概念,透過這些角色在特定場景中的物理移動和眼神交流(或缺乏眼神交流)來具體化。這是一本關於我們如何試圖在這些臨時拼湊起來的「片斷」中,找到一點點能稱之為「連結」的溫度的故事,而這種溫度,或許就像夜行巴士駛過收費站時,那短暫而明確的電子音一樣,短暫卻真實。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種魔幻的現實感,「片斷人間」這四個字,不曉得是想表達現代社會的疏離,還是生活本身就是一連串無關緊要的片段組合在一起。我猜測作者或許是用貓、酒店公關和私奔的女子這三個看似不搭嘎的角色,來描繪我們如何在城市叢林中尋找溫暖的錨點。光是想像一隻貓優雅地穿梭在奢華與俗氣交界處的酒店大廳,而那位公關小姐可能正在努力維持著完美的假面,最後還來個夜行巴士上的私奔,這簡直就是一場充滿張力的現代寓言。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勾勒出這些「片斷」如何碰撞、如何交織出關於「孤獨」與「相遇」的社會學視角。台灣的社會脈動,無論是都會的快速節奏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微妙距離感,似乎都跟這個主題不謀而合。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不同於一般心靈雞湯的、更具批判性或至少是更貼近底層真實感受的觀察角度,畢竟,誰不是在某個深夜巴士上,帶著一點點無可奈何的決心,奔向一個未知的目的地呢?

评分

說實話,光是「夜行巴士私奔」這個意象,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產生高度的興趣。那種在午夜時分,引擎轟鳴著將人帶離熟悉軌道的力量,簡直就是一種儀式性的逃離。在台灣,夜車往往承載著太多複雜的情緒,可能是異鄉遊子的歸鄉、是戀人未盡的告別,或是像書中女子那樣,帶著一箱子秘密奔向全新的開始。這種對「移動」的迷戀,恰恰反映了對「停駐」的恐懼。我想,作者必然花了不少筆墨去描寫那種在顛簸中尋求安穩的矛盾心理。而酒店公關,那個標準的「服務型人格」,她與貓咪的互動,是不是代表著她對非語言、純粹情感連結的渴望?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把這些場景的氛圍寫出來,讓讀者彷彿能聞到空調房裡的消毒水味和夜車窗外的濕氣,那它就成功了一半。

评分

這本書名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早期的幾米繪本風格,但多了點社會學的冷靜剖析。我特別關注「貓」在其中的意涵。貓這種生物,獨立、高傲,卻又偶爾會在你最脆弱的時候靠近取暖。在一個充斥著表演性人際關係的「片斷人間」裡,貓咪是不是成了角色們唯一可以卸下防備的對象?如果作者能描寫出,那位酒店公關是如何對待一隻流浪貓,與她如何應對挑剔的客戶之間的巨大反差,那種心理上的張力就會非常飽滿。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種「人際關係的失真」是如何被一隻無關人類社會規則的貓咪給輕易地揭穿。這不僅僅是關於孤獨,更是關於「真誠」在現代化都市結構中,如何變成一種奢侈品,甚至是一種被小心翼翼隱藏的弱點。

评分

閱讀這類帶有強烈社會觀察基調的作品時,我總會自動進入一種審視的模式,特別是當提到「社會學」這個詞彙時,難免會讓人聯想到那些冷冰冰的理論框架。然而,書名裡那些具象的元素——貓咪的靈性、酒店公關光鮮外表下的疲憊、以及那種帶著決絕的「私奔」——聽起來像是要將理論的骨架,穿上充滿人味與故事的血肉。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些邊緣或中產的場景中,捕捉到那些現代人難以言說的寂寞。在台北,這種孤獨感常常是「熱鬧的孤獨」,身邊人來人往,但心卻像是被隔著一層透明的塑膠膜。我希望這本書能剖析,當這些角色在特定的空間(如豪華酒店或狹窄的巴士座位)相遇時,那種短暫的連結,究竟是瞬間的救贖,還是加深了他們各自的疏離感?這或許才是「片斷人間」最核心的叩問:我們究竟是誰,在不屬於我們的空間裡,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