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電子書)

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琳・賽克
图书标签:
  • 工作不平等
  • 成就感
  • 职业发展
  • 社会阶层
  • 动机
  • 心理学
  • 工作满意度
  • 精英文化
  • 成功学
  • 社会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熱情!熱情!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迷茫於職涯苦海的芸芸眾生啊!追求興趣 VS 薪水穩定,你選哪一道?
每個為工作燃燒殆盡的人都以為是自己的問題,實則卻可能是大學、公司、社會文化的集體共謀

【本書獻給所有工作的人】
是時候審視在工作中追求熱情的自己

 

  美國新銳社會學家密西根大學社會學副教授艾琳・賽克(Erin A. Cech)探討「熱情法則」的理念如何與為何深植人心,讓職涯抱負者為了追尋與表現自我,甘受不穩定、低薪、打零工的困境,獻上自己的肉身築成現代資本主義的高牆;又因為學貸負擔、缺乏安全網、沒有跳板與各種社經資本,加劇延續了原有的社會不平等?而雇主也受益於「熱情法則」,得以剝削工作者。
 
■ 本書特色:
  • ■ 不穩定時代、現代版大學學歷者的「製造甘願」
  • ■ 工作成就=人生價值嗎?掌握切身有感的棘手議題
  • ■ 社會學經典提問:如何再製社會階層與社會不平等
  • ■ 清楚易懂的新銳社科研究:附錄研究設計,打開學術研究的黑盒子
  • ■ 「過勞之島」、「崩世代」與「斜槓青年」借鏡必讀
  • ■ 多取徑研究方法:結合深度訪談、資料庫量化分析與調查實驗法,研究對象橫跨畢業新血、教職人員、職涯顧問教練。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   吳曉樂/ 作家
  •   林文蘭/ 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   許菁芳/ 作家
  •   曹新南/ 1111人力銀行 社群中心執行長
  •   劉揚銘/ 自由作家
  •   蔡瑞明/ 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


「戴上自我實現緊箍咒的年輕人,如何在追求心之所繫的過程中,將熱情轉化成為自我剝削和製造甘願的助燃劑。本書揭露過勞文化的起源,令人深刻反思好工作與美好人生之間的距離。」——林文蘭(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 內容簡介:

  每當談到職涯選擇時,「追隨你的熱情所在」是一句深植人心的口號。彷彿只要這麼做,就會是一條充滿光明的道路,能避開或吞下所有受薪階級工作中的苦,吃苦當作進補。然而,這款「熱情至上」的信仰儘管充滿吸引力,卻並非每個人都能因此獲得救贖。

  在本書中,美國新銳社會學家賽克揭露「熱情法則」背後的巨大的陰暗面——這個想法如何營造出一種文化的正當性,能夠合理化並再生產出被剝削、過勞的白領階級勞動力,並因而更廣泛地強化了階級、種族和性別不平等。

  建立在當代「資本主義需要的勞工理想型」與「美國文化期待個人表現出自我」這個矛盾的命題張力上,作者透過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大量訪談高教學生、追蹤畢業入職場的學生,以及職業顧問等;也使用量化資料如美國勞工調查以及實驗研究方法等,解釋為何「熱情法則」是如此吸引人卻虛幻不實,宛如選擇職業時的緊箍咒語,讓受高等教育的人深陷於此。

  書中更進一步探問:為什麼「熱情」這樣的文化會占據人們選擇職業時的核心?在追求熱情的過程中,誰成功了,又有誰被狠狠拋下?透過這本書的實際研究,希望提醒所有求職者、教育者、高等教育管理層、產業領導者以及每一個人,重新思考,究竟我們對一份「好工作」或甚至「好好生活」的想像,到底是什麼模樣。
 

專業好評:

  扎實研究與流暢書寫,這本作品探問美國信仰裡「尋找自我」的重要命題。熱情法則讓我們能夠忍受機會不平等,甚至讓我們自我合理化這個現象。文化社會學家與每個領域的教育家將不斷閱讀、分享並且討論這本書。——米謝爾.史蒂芬 (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


  透過豐富的資料與引人入勝的敘事,此書展露一個我們如此熟悉親近的念頭:追求我們心之所嚮,這件事如何再製不平等的體制,而且可能根本不值得我們犧牲時間、金錢與休閒生活。這是一本所有研究不平等的學者、職涯顧問,以及所有向年輕人提供意見的人的必讀之作。——雪萊.科雷爾(史丹佛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兼社會系禮任教授)

 

  這是一本兼具文化評論與社會階層研究的作品。並不是每天都能有作者發現一件新事物,兼具值得大家關心但又同時潛藏在習以為常的文化當中。作者讓我們得以深思:究竟大學生對生活與職涯的想像為何,以及他們到底從同儕與顧問間得到了什麼樣的觀念與建議。——傑瑞.A.雅各(賓州大學社會系教授)

 

  正值COVID-19疫情讓更多人重思工作與人生的意義,對於那些希望職涯能有些變化、思考著該如何做職業選擇與工作應當在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的人而言,這本書提供相關的洞見。這本書也推薦給那些會形塑其他人職業選擇的人,像是教育者或職涯顧問等;影響勞力市場裡人們職業結果的人,像是人資與組織領導者;以及擁有權力改正結構性問題的政策決定者。推薦給對職業、熱情、工作意義、隔離與不平等有興趣的社會科學家。——《管理科學季刊》

 

跟失控的正向思考一樣失控的,是「追隨你的熱情」?
追寻意义的迷宫:当代职业的悖论与重建 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工作”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谋生手段,它被赋予了过度的精神重量——成就感、自我价值乃至人生意义的终极载体。本书深入剖析了这种对工作成就感的集体热望如何扭曲了职业生态,并探讨了由此产生的深远社会后果。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有效率地攀登职场阶梯的指南,而是一场对我们赖以构建职业身份的根本假设的审视。 第一部分:神话的构建——成就感的时代叙事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热爱你的工作”的口号所主导的时代。从硅谷的创业神话到精致的个人品牌塑造,社会精英们成功地将职业成功与个人完善、道德优越感紧密绑定。本书首先追溯了这种叙事是如何在后工业时代兴起,如何利用了人类对目标和归属感的基本需求,并将其商品化。 工作的“灵性化”: 探讨了在传统宗教和社区纽带逐渐式微后,工作如何被提升到一种近乎宗教的地位。它承诺的不仅是薪水,更是救赎和存在感。我们分析了社交媒体文化,特别是“HustleCulture”(奋斗文化)如何利用视觉符号和即时反馈机制,强化了“越辛苦越有价值”的信念,即使这种辛苦往往是无效的、自我消耗性的。 “激情溢价”的陷阱: 详细考察了当个人“热情”成为一种可量化的职业资产时,雇主如何利用这种心理倾向,以提供“更酷的文化”或“更大的使命感”为名,来合理化低薪或过度的工作时间。这是一种隐形的剥削,因为劳动者难以拒绝一份他们“真心热爱”的工作。 内部审查的加剧: 当工作成为身份的核心时,任何工作中的挫折或失败都会被内化为个人缺陷,而非系统性的问题。本书描绘了这种心理负担如何导致了高强度的自我监控和对“不够投入”的恐惧,从而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焦虑循环。 第二部分:权力的流动——成就感与结构性不平等 最引人深思的是,这种对个人成就感的狂热追逐,如何不成比例地加剧了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本书认为,成就感的叙事往往掩盖了结构性的权力分配问题。 知识精英的“隐形福利”: 分析了在创意产业、高科技和金融领域,高收入者如何更容易地将他们的工作重新定义为“有意义的探索”或“解决世界难题”,从而使他们的辛劳显得高贵。这种自我赋能的叙事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要求更高的回报和更少的监管,因为“他们是真正相信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意义的匮乏”与底层劳动: 对比了那些从事服务性、护理性或重复性劳动的人群。他们的工作对社会至关重要,但却极少被赋予“激情”或“使命感”的标签。本书探讨了这种“意义的匮乏”如何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低薪地位和可替代性,因为这些工作被社会视为“不得不做”而非“选择去做”的事务。 “专业化”的异化: 考察了专业人士(如医生、教师、律师)在过度强调“专业成就”的过程中,如何与普通大众产生了隔阂。这种精英化的自我肯定,虽然带来了个人满足感,却可能削弱了他们对更广泛社会公平的关注,使他们成为现有体系的既得利益者。 第三部分:逃逸路线——重塑工作的价值 如果对成就感的盲目追逐只会加剧不平等并消耗个体,那么我们该如何重建一个更健康、更公平的职业观?本书提出了两条主要的重建路径:社会维度和个体维度。 去中心化“自我”: 提倡将工作的价值部分地从个人身份中剥离出来。这要求社会建立更强健的“非工作”身份体系——通过更完善的公共福利、更普及的艺术和社区参与机会,来验证个体的价值,使其不再完全依赖于职业的成功。 重新发现“劳动的美德”: 呼吁恢复对“尽职尽责”、“可靠性”和“社区贡献”等传统劳动美德的尊重,而不是只追逐那些具有高曝光率的“创新”或“颠覆性”的成就。强调那些默默支持社会运转的工作,并确保它们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和尊重。 对抗“绩效的暴政”: 探讨了如何从组织层面着手,改革衡量生产力的指标。减少对微观管理和持续可见性的要求,转而关注产出的实质影响和工作过程的可持续性。鼓励建立允许“不完美”和“适度休息”的企业文化,将“可持续的贡献”置于“瞬间的辉煌”之上。 结论: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开辟呼吸的空间 本书最终认为,要真正解决由“失控的热情”所驱动的不平等,我们需要一场深刻的文化校准。我们必须学会区分“有意义的工作”(Meaningful Work)和“使人有意义的工作”(Work that makes one meaningful)。只有当我们能够坦然接受工作仅仅是生命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时,我们才能真正开始构建一个对所有人更公平、更少焦虑的职业未来。这本书是为所有在追逐职业光环的路上感到筋疲力尽,并开始质疑这一切是否值得的人们而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琳・賽克 Erin A. Cech

  曾在史丹佛大學克萊曼性別研究所博士後研究、萊斯大學任職。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社會學博士,蒙大拿州立大學電機系與社會系學士。

  研究領域為社會不平等、性別社會學、文化社會學、LGBTQ不平等、職業與專業、科學與科技研究及混合研究方法。她特別關注不平等是如何透過文化機制——特別是透過那些看似無害的文化信念與實作,得以再製。其研究被廣泛引用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時代雜誌》、《哈佛商業評論》與《科學》及《自然》等。二〇二〇年被《企業平等雜誌》(Business Equality Magazine)評選為「四十歲以下四十位傑出LGBTQ+領導人」。


譯者簡介

黃文鈴

  菜市場長大的孩子。三十五歲那一年決定離開熟悉的臺灣,目前定居柏林滿五年。喜歡這裡的自由跟可能性,但常常想念臺灣各種好吃的美食。

  曾獲柏林政府非德語文學研究、國藝會長篇小說補助、文化部青年創作等補助計畫;曾任國內報社記者、《報導者》特約記者,因為想第一線採訪難民,選擇出走臺灣。二〇二二年八月出版《誰是外來者》一書。目前定位自己是寫作者與記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到達很遠的地方,讓更多人聽見受訪者的故事。


图书目录

自序     
導論 
何謂熱情?誰重視追求熱情?/熱情原則的根據/熱情原則的領先地位/熱情原則的文化基模/大學生與具大學學歷者的熱情/資料來源/章節摘要    
 
第一章 熱情原則是什麼?        
有工作抱負的人如何做出職涯抉擇?/ 什麼是「好的職涯決策」的優先文化考量/ 什麼是「熱情」?/顯著的熱情/財務與就業相關指導原則/大學生以外的熱情原則/ 熱情原則是否會影響個人的職涯決策?/作為經濟底線的大學學位/熱情原則應用於職場/熱情原則僅是正當化敘事嗎?/ 有大學學歷的工作者會更看重熱情嗎?特權者(才得以享有)的熱情?/ 誰對什麼有熱情?追求熱情與職業隔離/未來展望

 
第二章 為何熱情原則極具說服力?
熱情原則的歷史根基/熱情原則有多新穎?/追求熱情的吸引力:理由一:出於熱情努力工作/理由二:追求熱情能帶來美好人生/喬該怎麼做?/質疑或強調熱情原則的背景環境:家庭壓力、課程與同儕影響、職涯顧問與教練/對於熱情原則的批評/追求熱情的吸引力之涵義

 
第三章 熱情的特權?        
大學畢業後持續追求熱情/追求熱情的挑戰/熱情與穩定性的交集/安全網與跳板:安全網、跳板/追求熱情如何延續了社經差異/不穩定當中的熱情/追求熱情的不平等後果        

 
第四章 作為規範性與詮釋性敘事的熱情原則?
熱情原則的文化基模/勞動市場(不)公平:擁護熱情原則與賢能制管理理念/熱情(不)是你所需的一切:信奉熱情原則與個人責任說法/熱情原則如何洗選職業不平等/熱情(不)具個人獨特性/熱情原則與理解職業隔離以及結構性不平等/洗選/齊聚力量更強大:個人主義的勞動市場信念如何互挺,加深不平等的現狀/廣泛考量不平等

 
第五章 剝削熱情?熱情原則的需求面
熱情是勞工剝削的一部分嗎?/為了熱情犧牲/充滿熱忱的員工工作更努力嗎?/雇主特別偏愛具有熱忱的員工?/偏好擁有熱忱的求職者/剝削熱情
 
結論        
熱情原則與不平等的長期延續/熱情原則在剝削裡的作用/未來行動的考量/美好生活的熱情與文化觀念
後記        
謝辭        
附錄A
研究方法/職涯有志之士的訪談/職涯有志之士後續訪談/與職涯顧問與教練的訪談/熱情原則調查/熱情原則調查實際做法與操作/二〇一八年與二〇二〇年的熱情原則調查/熱情原則實驗/全國勞動力變化調查/績效原則調查/社會概況調查/資金與領土確認
附錄B
二〇二〇大學生研究之補充分析/數據與研究方法/研究結果
附錄C
輔助數據/附錄C.1 受試者遵循熱情原則的領域類別/附錄C.2 求職廣告/附錄C.3 青年專案經理職缺求職信/附錄C.4 會計人員職缺求職信/附錄C.5 青年專案經理職缺履歷表/附錄C.6 會計工作職缺履歷表/附錄C.7 推薦錄用求職者的可能性/附錄C.8 預測受試者薪資
注釋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2934
  • EISBN:9786263102941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在話,要我這樣一個每天被各種KPI追著跑的中階主管來評價,我會非常關注書中對於「結構性問題」的剖析。許多人會把工作不順歸咎於個人不夠努力,認為是自己能力不足,但這往往只是轉移了焦點。如果一個體系從根本上就設計了資源的極度集中,讓少數人能透過壟斷權力或資訊來獲取超額回報,那麼絕大多數人即便拼命燃燒熱情,也只是在為這個結構提供穩定的燃料罷了。這本書如果能清楚地描繪出,這種「熱情驅動」的模式是如何被企業策略性地利用,以壓低整體人力成本,那我就會認為這本書的貢獻非常巨大。我期待看到作者從更宏觀的經濟角度出發,而非僅限於個人心靈雞湯的層面。畢竟,對抗結構性的不平等,需要的不是更多個體的「熱血沸騰」,而是集體的清醒與制度的革新。我希望這本書能點醒那些還沉浸在「我能改變一切」幻想中的人,認清現實的複雜性。

评分

我對這本書最深層的期待,是它能否提供一條「出路」,而不僅僅是揭露問題。揭露問題容易,但要如何在一片追求效率與績效的狂熱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可持續的平衡點,這才是最難的。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全力衝刺」的台灣人來說,學會「有節制地投入」,甚至學會「接受不完美」,簡直是一種反直覺的訓練。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心理調適方法,比如如何區分「內在驅動的使命感」與「外在壓力的焦慮感」。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在面對下一次升遷機會或更高壓的專案時,能更冷靜地評估其中的隱性成本,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一看到機會就一頭栽進去,那它對我的意義就不只是「一本好書」,而可能是一次職涯生涯的「急剎車」與「導航重設」。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們,把那份珍貴的熱情,從「失控」的消耗戰,轉化為「精準打擊」的長期戰略。

评分

我身邊許多朋友,尤其是那些在外商或科技業打滾的菁英,看似光鮮亮麗,但私底下那種焦慮感和「隨時可能被取代」的恐懼,是外人難以想像的。他們不斷地學習新技能、考取各種證照,核心驅動力就是那份「我必須比別人更優秀」的執念。這種追求卓越的內在驅力,如果沒有被導向建設性的目標,很容易就變成一種自我懲罰的循環。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比較心態」在台灣職場中的巨大影響力。我們太習慣去看隔壁桌的同事拿了多少獎金,或是臉書上哪個同學又升職了,這種社會性的參照組,不斷地拉高了我們對「成功」的定義門檻。當真正的成就感難以獲得時,人們就會轉而追求外在的證明,比如頭銜、大公司的名字,甚至是社群媒體上的點讚數。如果這成了主流,那麼那些選擇走非傳統路線、或是在小地方默默耕耘的人,他們的價值是否就被社會集體地貶低了?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辯證地看待這種「成就感」的誘惑,以及它如何加劇了不同階層間的資源分配不均。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讀了心頭一震,簡直是直戳我們這些在外闖蕩的台灣上班族最深層的痛點。「失控的熱情」,這不就是描述我們在職場上那股拼了命也要往上爬的勁兒嗎?我記得我剛畢業出來,那股衝勁簡直像裝了無限電池一樣,總覺得只要我肯投入時間、肯加班,就一定能換來應得的回報和認可。那時候,成就感就是我的燃料,工作上的每一個「搞定!」都比領到薪水還讓人興奮。然而,隨著年資越深,這種「熱情」似乎越來越難維持,周遭的同事也像被抽走了靈魂一樣,大家都在做,但那股發自內心的動力卻逐漸被消磨。書名中的「助長了不平等」,這點特別引起我的好奇,到底我們這些拼命追求表現的人,最後是不是反而成了鞏固既有階級的工具?這讓我開始反思,我過去那些犧牲睡眠、犧牲家庭的努力,究竟是成就了我的夢想,還是只是成了一種被體制化、被鼓勵的「奴性」?如果熱情失控,我們該如何重新校準方向,才能在不犧牲個人生活的基礎上,真正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是淪為企業機器裡一顆隨時可替換的螺絲釘?光是書名就引發了一連串的哲學思辨,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勵志書。

评分

坦白講,我對市面上那些鼓吹「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職涯書籍早就感到厭倦了。每次翻開,都是一堆標準化的成功學口號,彷彿只要你足夠努力、足夠正向思考,宇宙就會為你敞開大門。但現實是,我們這些在小島上打滾的螺絲釘,面對的是全球化的競爭壓力,以及根深蒂固的派系文化和論資排輩的體制。這本書敢用「失控」這個詞,我猜測它試圖打破的,正是這種「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回報」的假象。我很好奇它會如何分析台灣特有的職場文化,像是那種把「責任制」美化成「高自主性」的操作手法,或是那種建立在人情世故與長官意志之上的升遷機制。如果成就感本身就是一種被設計出來的獎勵機制,目的只是為了讓我們更心甘情願地接受超額勞動,那這種獎勵豈不是比單純的金錢報酬更具欺騙性?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扎實的社會學或心理學的視角,來解構我們習以為常的「奮鬥文化」,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情緒宣洩。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工具,讓我們識別出哪些「熱情」是健康的,哪些已經是對自我消耗的慢性毒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