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超的社會觀察 (電子書)

吳景超的社會觀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景超
图书标签:
  • 社会观察
  • 吴景超
  • 电子书
  • 社会科学
  • 文化评论
  • 中国社会
  • 当代中国
  • 社会问题
  • 观察
  • 评论
  • 电子出版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國做母親的是世間最不幸的女子。自從十餘歲出嫁之後,一生連小產、死產在內,可以懐孕十餘次以至二十餘次。……中國人民的生活程度須要改進,這是無論什麽人都承認的一個目標。如想達到這個目標,有好些事是非做不可的,其中有一件便是節制人口。」

  吳景超為民國初年知名社會學家,曾任清華大學教授,早年研究領域遍及中國各類現代化問題,被後世譽為中國現代都市社會學研究的開創者。

  接受新思想潮流洗禮的吳景超,以社會科學的專業角度分析民國初期中國人口問題、國家制度,對社會種種體制提出建議與評論,本書收錄其與當時知識份子的來往筆談論戰以及社會觀察,為研究近代中國寶貴的資料。
  
  「在工業革命以後,情形便大不同了,以前幾百人幾千人所做的工,現在只要一架機器便可做成。所以我們爲想加增一國的生產,與其創造肉機器,不如創造鐵機器,因為鐵機器的效率遠非肉機器可比。中國人口的龐大,阻礙了中國的近代化。近代化的主要條件,便是用機械的生產方法,來代替筋肉的生產方法。」──吳景超。
《古今哲思的迴響:跨越時空的智慧探尋》 書籍簡介 在這部深入的哲學探討中,我們將引領讀者進行一場橫跨數千年文明的知識之旅。本書並非單純地梳理既有學說,而是致力於挖掘不同時代思想家們在面對人類永恆困境時所展現出的深刻洞察與獨特視角。我們將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審視從古希臘的邏輯思辨,到東方儒家與道家的倫理建構,再到近現代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交鋒,力求呈現哲學思維的多元光譜。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層次分明,旨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個堅實的思維框架,以應對日益複雜的現實挑戰。我們深信,真正的哲學並非高懸於象牙塔中的抽象概念,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社會結構及個體命運息息相關的實踐智慧。 第一部:基石與起源——奠定思維的初始點 本部分聚焦於西方哲學的源頭,探討知識與實在(Reality)的根本問題。我們將深入分析早期米利都學派對“本原”(Arche)的追問,從泰勒斯的水到赫拉克利特的變動不居,揭示人類對自然秩序的最初理性嘗試。 隨後,我們將進入蘇格拉底的倫理革命。本書不滿足於介紹其著名的“助產術”,而是著重探討其對“知識即美德”這一命題的辯證性解讀。透過柏拉圖的《理想國》與洞穴寓言,我們將剖析理念論(Theory of Forms)如何試圖在變動的現象世界之外,尋求永恆、絕對的真理標準。這不僅是對形上學的探索,更是對政治哲學與教育哲學的奠基。 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將作為本部的收官。我們將細緻闡述其邏輯學體系,特別是三段論(Syllogism)的結構及其在後世科學思維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對其“潛能與現實”(Potency and Act)的區分,以及“中道”(Golden Mean)的倫理實踐方法,提供了不同於柏拉圖的、更貼近經驗世界的實在觀。這部分旨在確立讀者理解後續所有哲學流派的必要工具箱。 第二部:文明的對話——東方智慧的深層結構 在轉向東方哲學時,本書著重於闡釋不同文化體系如何從內部邏輯出發,建構出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宇宙觀與人生觀。 儒家倫理的社會建構: 我們將剖析孔子的“仁”與“禮”如何共同構建了一個以倫理關係為核心的社會秩序。重點探討孟子對人性本善的堅持,以及荀子“化性起偽”的現實主義觀點之間的張力。特別是,我們將分析“正名”思想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實用價值,並探討儒家思想如何適應不同歷史時期的統治結構。 道家的超越與內觀: 與儒家的入世精神相對,老莊思想代表了一種對現存規範的反思與超越。本書將深入解析“道”作為不可言說、無形無象的本體論地位,以及“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最高智慧。莊子的齊物論,尤其是在面對個體有限認知時,如何提供了一種相對主義的解脫路徑,值得細細品味。 印度哲學的解脫之路: 為了擴大視野,本部分還會簡要介紹古印度思想的核心關切——痛苦的根源與解脫之道。探討佛教的四聖諦與八正道,及其對“緣起性空”的理解,這與西方形上學對實體(Substance)的執著形成了鮮明對比。 第三部:理性的光芒與陰影——近現代思想的轉折 文藝復興後,哲學重心從宇宙論轉向認識論(Epistemology)。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標誌著主體意識的覺醒,本書將詳細分析其懷疑論方法如何為後來的理性主義奠定基礎。 緊隨其後的是經驗主義的挑戰。洛克、貝克萊和休謨的論述,特別是休謨對因果律的徹底解構,將迫使讀者重新審視我們所依賴的知識確定性。本書將重點分析休謨如何幾乎將理性推向虛無,為啟蒙時代帶來了深刻的內部危機。 康德的批判哲學被視為對這場危機的宏偉回應。我們將專門闢出一章,解構其“先驗唯心論”,解釋他如何調和了理性與經驗,確立了人類知識的界限——即我們只能認識現象(Phenomena),而無法觸及物自身(Noumena)。 隨後,我們將進入對黑格爾辯證法的解析,探討其如何將歷史視為“絕對精神”的自我展開過程。這為後來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提供了思想資源,同時也為存在主義對歷史決定論的反叛埋下了伏筆。 第四部:存在的追問與現代困境 進入二十世紀,哲學開始更多地關注個體的生存體驗、語言的界限以及權力的運作。 現象學與存在主義: 胡塞爾對意識的嚴格描述,為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提供了新的起點。本書將細緻探討海德格爾對“此在”(Dasein)的追問,以及他如何區分了“本真性”與“非本真性”的生存狀態。薩特的自由與責任、加繆的荒謬感,共同描繪了現代人在失去神聖庇護後,必須自行定義生命意義的艱鉅處境。 語言的轉向與分析哲學: 與歐陸哲學的宏大敘事相對,分析哲學家們(如維特根斯坦的早期與後期工作)將焦點轉向語言的邏輯結構與日常用法。本書將探討他們如何試圖通過澄清語言的界限來解決哲學問題,以及這種方法論對科學思維的深遠影響。 權力與知識的批判: 福柯對知識體系、權力結構以及主體形塑的分析,揭示了看似中立的學術知識背後隱藏的控制機制。我們將檢視其“譜系學”方法如何挑戰了線性進步史觀,並引導讀者以更警惕的眼光審視當代社會中的監控與規訓。 結語:回望與前瞻 全書的最後部分將總結這些跨越時代和文化的思想交匯點,指出它們在面對如人工智能崛起、全球化挑戰、環境倫理等當代問題時所能提供的啟示。我們將強調,哲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最終答案,而在於訓練我們提出更精準、更有力、更具人性關懷的問題。這部著作旨在成為讀者手中一把鋒利的工具,用以解剖紛繁的世界,尋求心靈的安頓與智慧的增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原著/吳景超(1901-1968)


  安徽歙縣人,字北海。

  主修社會學,曾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後任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經濟部秘書、戰時物質管理局主任秘書、中國善後救濟總署顧問。

  吳景超早年的學術工作集中在對中國工業化問題的思考上,他也特別注意對中國土地制度的研究,可以說是中國現代都市社會學研究的開創者。

  後參與中共土地改革等對知識份子的思想改造,成為共產主義的擁護者,但仍被當作右派遭到批鬥,最終因肝癌過世,直至1980年才獲得平反。

主編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图书目录

吳景超兩本著作的編輯前言/蔡登山
導讀:吳景超的學術及人生道路/謝泳
吳景超‧龔業雅‧梁實秋/蔡登山
編輯書前註

【吳景超的社會觀察】
世界上的四種國家
民族學材料的利用及誤用
社會學觀點的應用
發展都市以救濟農村
中國的政制問題
耕者何時有其田?
論地主的擔負
中國的人口問題
經濟的改造
生產效率與生活程度
六十年來的中國經濟
書評:婚姻向何處去?
論耕者有其田及有田之後
中國工業化的資本問題
家庭與個人職業
私有財產與公有財產——美蘇經濟制度述評之一
論經濟自由——美蘇經濟制度述評之一
資本形成的途徑——美蘇經濟制度述評之一
蘇聯的生活程度
美、蘇對外的經濟關係

附錄:吳景超先生主要著作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4089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7.4MB

图书试读

編輯前言

吳景超的兩本著作
蔡登山


  吳景超和聞一多、羅隆基並稱為「清華三才子」,他是胡適最為看重的年輕人之一,他被稱為「中國都市社會學第一人」,但和同代人的久負盛名相比,吳景超早已淡出人們的記憶。但他是一個漸被歷史塵封、卻不應該被所遺忘的人。我在十幾年前曾讀過學者謝泳的《清華三才子:聞一多‧羅隆基‧吳景超》一書,當時我最感興趣的是前兩人,因為吳景超所涉及的是社會學,並不在我研究的範圍。今年五月一日政大教授劉季倫告知我吳景超的《劫後災黎》是可以重新出版,他說他認為該書是記抗戰結束後中國慘狀的很重要的書籍。於是我二話不說從圖書館找到這本一九四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影印本仔細拜讀。一九四六年吳景超出任中國善後救濟總署顧問,同年五月至八月間,他應善後救濟總署之邀,從重慶出發,到貴州、廣西、湖南、廣東、江西五省考察災情及各區善後救濟分署的救災工作。他記錄了旅途中的見聞,全書採日記形式寫成,真實感很強。後來他自己又寫了〈看災來歸〉一文發表於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日《大公報》,可視作這本日記的整體敘述,因此我把它放在日記的前面權充做一篇導言。

  對於吳景超的成就,我實在無能為力去寫篇導讀,因為在這之前,他的著作我無一本讀過,更遑論它是社會學的領域。於是只好向老友謝泳求助,從他的大著中摘錄成〈吳景超的學術及人生道路〉一文做為導讀,蒙他應允,十分感謝。而書後我也補充了三篇附錄,分別是《清華暑期週刊》第七八期由佚名寫的〈吳景超〉和第十期吳景超自己寫的〈回憶清華的學生生活〉兩文,可做他生平的補充;而他在《新經濟半月刊》第二期發表的〈抗戰與人民生活〉則是由《劫後災黎》這本考察日記所延伸的論述文章,和本書有直接的關連性,故加以收錄。

  吳景超著述的學術價值長期被忽視,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吳景超興趣廣泛,涉及社會學的多個領域,其著作大致如下:(一)《都市社會學》,世界書局一九二九年版;(二)《社會的生物基礎》,世界書局一九三○年版;(三)《社會組織》,世界書局一九二九年版;(四)《第四種國家的出路》,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版;(五)《中國工業化的途徑》,長沙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八年版;(六)《中國經濟建設之路》,重慶商務印書館一九四三年版;(七)《戰時經濟鱗爪》,中國文化服務社一九四四年版;(八)《劫後災黎》,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四七年版;(九)《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國民經濟》,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十)《蘇聯工業化時期的計畫收購和計畫供應》,通俗讀物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十一)《唐人街:同化與共生》,築生譯、郁林校,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

  這些書籍幾乎是早年的版本,圖書館也不一定有。我並沒有特別去尋找,因為在這之前我看過好友陳正茂教授蒐集的全套《新路》周刊裡面有不少吳景超的精彩文章。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四日,吳景超去拜訪胡適,說要辦一個刊物,由錢昌照出錢,吳半農主編,劉大中負責經濟,錢端升負責政治,蕭乾負責文藝,而自己則負責社會,此刊物就是《新路》周刊。它於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五日創刊於北平,但在同年十二月十八日就停刊,共出刊二卷六期(計三○期)。《新路》是「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會」的機關刊物,作者群陣容堅強,網羅不少華北學術界領袖,如吳景超、潘光旦、劉大中、蔣碩傑、樓邦彥、邵循正、邢慕寰、周炳琳、蕭乾、汪曾祺、楊振聲等碩學鴻儒。除了《新路》周刊外,我利用中研院的「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上海圖書館製作)去尋找,在上百篇的文章中找出二十篇重要而具代表性的文章,它們分別發表於《獨立評論》、《獨立時論》、《新經濟》、《新路》周刊等,編成《吳景超的社會觀察》一書。我兩度到中研院去蒐集這些文章,最後去的時間記得是五月七日,而吳景超恰恰在一九六八年五月七日去世的,冥冥之中,似有因緣。而就在文稿蒐集完成後的一週後,新冠疫情爆發。緊接著中研院圖書館禁止院外人士進館至今,幸好文稿已經蒐集完成,否則將會延宕不知到何時。

  學者呂文浩說:「在中國第一代社會學家裡,吳景超治學方法的特點是非常鮮明的,他善於而且勤於搜集當時世界各國尤其是工業化各國的社會統計資料,並以此為依據觀察當時中國社會的問題,提出一些前瞻性的論斷。正因為他的這一特點,他對當時中國社會問題的判斷,思想往往比較敏銳而新穎。」謝泳對吳景超評價很高,他說:「凡論述某一問題,視野都很開闊,他總是要把眼光放在全世界範圍來觀察,他引述的理論和數據都是當時最新的,他涉獵之廣泛,學術格局之宏闊,在同時代的學者當中,是不多見的。」

  南京大學學者龐紹堂將吳景超的學術風格,概括為六點:
  1、受過系統、嚴格的西學訓練,精通多種外語。
  2、文風樸實,語言平實,論證精當,邏輯簡明,絕無玄奧晦澀之論證、故做莫名高深之炫耀,通俗易懂,但鞭辟入裡,指心見性,切中命門要道。
  3、注重實證統計,論述必有根據。
  4、悟透西學,具國際視野,中西比較,西西比較,旁徵博引,善用史料,說話皆有出處。
  5、注重研究社會重大問題,關注社會敏感問題,即使一得之見,也秉筆直書,不回避,不矯飾。
  6、並未秉承社會學所謂價值中立的理解主義傳統。

  吳景超的著作,是中國都市社會學的發軔;他提出的「區域經濟」、中國工業現代化的理論,他對中國社會階級的理解,對於中國農村土地、租佃及人口問題的判斷與解釋,影響至今。尤其在《新路》周刊中有多篇文章是吳景超寫完之後,先發給劉大中、蔣碩傑等等這些經濟學者看過,然後每人再發表意見討論(討論內容亦刊登),最後吳景超就這些同或不同的意見,做總答覆。「疑義相與析」,創下最佳的典範。一九四八年十月下旬,胡適曾向翁文灝、蔣介石推薦吳景超、蔣碩傑、劉大中。三人中,劉大中和蔣碩傑後來都來到台灣,在台灣的土地改革及稅制改革中發揮了很大作用,蔣碩傑還曾被提名角逐諾貝爾經濟學獎。

  通觀吳景超所寫的文章,他其實給中國現代化之路提供了願景。而這些前瞻性論點至今依然適用於當今的社會。二○二一年是吳景超誕辰一二○週年,我們以這兩本小書,來緬懷這第一代的社會學家,希望他不被世人所遺忘!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