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電子書)

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潑
图书标签:
  • 災後重建
  • 人類學
  • 社會影響
  • 文化衝擊
  • 災難研究
  • 口述歷史
  • 台灣
  • 921地震
  • 社會科學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災難發生那一刻,大地沒有停止吐息。
人們如在輪轉帶上那樣,規律且反覆地醒著睡著生活著。
沒有人知道某個機台將出現變化,機台上的人更不知道――
這一秒就是命運的岔途……
 
首部以人類學家兼記者的角度,重構災民與現場、歷史與社會現狀,
爬梳亞洲三大天災重建與重生的災後報告書!
 
 
以記者、志工、人類學家觀察角度切入三個現場
 
  當日常變成無常,探尋生命存在的意義成了斷垣殘壁中最重要的價值。阿潑帶著自身的九二一經驗,以及「阪神震災紀念」的偶遇,以記者筆法,兼容人類學家的觀察,完成書寫軸幅跨越東亞、二十一世紀初最為世人熟知的三大天災──南亞大海嘯、四川大地震、三一一海嘯──其災後重建的難處、倖存者們的故事,以及最重要的探究「改變」與「信仰/信念」之間的關係。
 
  三一一海嘯事發三個月後,她以記者身分訪談壓抑情緒表達的災民,儘管日本東北滿目瘡痍,災民仍在淒風苦雨的氛圍裡相信活著便有意義。汶川震後半年,中國對四川災區的重建在世人目光中大刀闊斧展開,她以志工身分走入災區,與災民因長時間相處而有更深的互動;她記錄災民對政府發放物資與援助,從期待到失落、再從憤慨到自立圖強的過程,他們從天災中學到的領悟是,日子終究得過、天助人助不如自助。南亞海嘯的九周年紀念日,阿潑以人類學家的角度回溯重構印尼亞齊人與天災、人為內戰、信仰之間的關係,侃侃而談的災民深信海嘯的存在、自己的存活,都是神的旨意。
 
◎探究災民如何在不同民族性與信仰的幫助下,重建災後心理
 
  阿潑以人類學家的角度綜觀全貌,比方她寫東日本、四川、印尼亞齊災民心聲,三個國家不同民族性的歧異造就了不同的災後樣貌,她拋給了讀者這樣的題目:為什麼不同國家的災民的反應會不一樣?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
 
  面對天災帶來的無常,書中提及日本東北普遍的壓抑與謙遜、中國四川災民怨而不懟的惆悵、印尼亞齊人因信仰而謙卑感恩的釋然……這之中,還回顧了日本面對海嘯與地震,又是如何從百年前的相關經驗記取教訓,轉化成文學、藝術作品勸告世人;四川又如何一邊向台灣的九二一重建經驗者取經,同時自助而能助人;印尼也因海嘯而改變了國內局勢,水火不容的亞齊與雅加達當局解除內戰,並回頭省察伊斯蘭信仰與華人跨海至此,從掀起波瀾乃至落地生根、重塑印尼現狀的歷史因由。
 
  天災不會只帶來毀滅,它猶如雙面刃,同時也帶來改變的機會。人定未必真能勝天,但是渺小的人類仍舊能從中學習進步的價值。災後重建,絕不只是把原本的城市復原回來。每一次的毀滅或許能帶來一次改變,改變的可能是不具實體形象的社會結構,也可能是族群關係。從記憶到遺忘,從遺忘再想起,在災難的創傷中感受生命、找回生活,便是人類面對日常的中斷時,奮力回到日常的路徑。
 
穿越风暴的边缘:一部探索人类韧性与社会重塑的田野调查 本书汇集了多位顶尖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深度田野观察与严谨分析,聚焦于全球范围内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人类社群如何从创伤中艰难地恢复、适应,并最终实现结构性的社会重塑。它并非仅仅记录灾难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往往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间隙地带”——那些在紧急救援与漫长重建之间形成的、充满张力和创造力的灰色地带。 第一部分:崩溃与重构的微观图景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灾难发生初期,社会秩序的暂时瓦解如何催生出非正式的互助网络与新的权力动态。我们通过一系列基于长时间田野工作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在官方救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时,地方社区的自组织能力如何成为生命线。 社区的“非线性”恢复路径: 传统的灾后恢复模型往往假设一个线性的、自下而上的回归状态。然而,本研究挑战了这一观点,展示了在特定文化与社会资本背景下,社区的恢复往往表现出高度的断裂性与突变性。例如,在某次特大洪水事件后,原有的权威结构被削弱,而基于特定技能(如工程、医疗或组织协调)的新型临时领导者群体浮现。我们详细描绘了这些临时权力结构的形成、运作及其生命周期,直至新的规范被确立。 物质遗存与记忆的物质化: 灾难不仅摧毁了物理空间,更将创伤固化于遗留的物质之中。本书探讨了“废墟”作为一种社会符号的意义。我们分析了被遗弃的房屋、被清洗的街道以及幸存者保留的特定物品,如何成为创伤记忆的物质载体。研究者们穿梭于这些物理残骸之间,记录了居民如何通过对这些物质的重新命名、重构或遗忘,来管理其集体心理负荷。这部分特别关注了“景观人类学”的视角,审视灾难景观如何在短期内被社会建构为“警示碑”,长期又如何被“日常化”和“去政治化”。 情感经济学与互助的悖论: 灾后互助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反应,但本书深入挖掘了这种互助背后的“情感劳动”与社会交换。当援助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时,信任的建立与瓦解速度惊人。我们考察了“施予者”和“接受者”身份的快速转换,以及这种身份转换如何影响个体在重建阶段的社会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分析了“受害者叙事”的政治性,即个人如何选择性地向外界呈现其痛苦,以获取资源或社会同情,以及这种叙事如何在社区内部形成新的不平等。 第二部分:制度的摩擦与日常的抵抗 当外部援助和政府机构进入后,灾难现场演变为一个复杂的多方博弈场。本部分聚焦于宏观制度力量与微观日常生活实践之间的持续张力。 “标准”与“情境”的冲突: 各国政府和国际援助机构往往携带预设的、标准化的重建方案。然而,这些方案在面对高度异质化的灾区现实时,常常遭遇地方知识的强力抵制。本书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揭示了“技术官僚的理性”与“生存的在地智慧”之间的摩擦点。例如,在住房重建项目中,标准化设计如何与当地的宗族结构、气候适应性需求产生冲突,以及社区如何通过“软性抵抗”(如拖延、曲解官方指令或进行‘地下改造’)来维护其生活方式的连续性。 “重建”中的身份政治: 灾后重建往往成为社会权力结构进行“修正”或“固化”的关键时刻。本书细致考察了在财政拨款与土地使用权重新分配过程中,边缘群体(如少数族裔、低收入者、性别少数群体)的权利是如何被重新协商或系统性地剥夺的。我们运用“空间正义”的理论框架,分析了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堤坝、新社区规划)如何无意中或有意识地排斥了特定人群,加剧了灾前的结构性不平等。 时间感的错位与“永恒的过渡期”: 灾难事件常常被社会赋予一个明确的起点和预期的终点。然而,本书指出,对于身处其中的个体而言,生活往往被困在一种“永恒的过渡状态”中——既无法完全回到灾前,也无法进入预期的“新常态”。我们通过对个体时间叙事的分析,描绘了这种“时间错位感”如何影响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以及代际关系的维系。 第三部分:记忆的工程与未来的协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对灾后社会如何“面向未来”的考察,关注记忆的建构、教育的转型以及社会契约的再谈判。 纪念碑之外的记忆实践: 除了官方竖立的纪念碑和博物馆,本书探究了社区内部非正式的、流动的记忆实践。这包括非正式的仪式、讲述给下一代的“口头历史”,以及通过艺术创作(如壁画、社区剧场)对创伤经验的转化。我们认为,这些“非官方”的记忆空间,是社区进行集体疗愈和自主叙事权争夺的核心战场。 教育系统的重塑与“灾难素养”的建立: 灾后重建不仅仅是物理的,更是认知和教育体系的重塑。本书评估了教育系统在应对危机、传授风险认知,以及处理学生创伤心理方面的有效性。研究强调了将地方灾害史纳入课程的重要性,视其为培养未来公民“批判性韧性”的基础。 新的社会契约的萌芽: 最终,重大的灾难事件迫使一个社会重新审视其核心价值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基本信任关系。本书通过对灾后政治对话和公民参与模式的分析,探讨了在危机中诞生的新的“风险共享伦理”。这种伦理不再仅仅是关于技术预防,而是关于社会结构内部的公平、透明度以及对脆弱性的集体承认。 总结而言,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层次、拒绝简单化答案的框架,用以理解人类社会在经历剧烈冲击后,并非简单地“恢复原状”,而是在混乱与创造并存的张力中,协商出一个既承载了深刻创伤,又孕育了新可能性的复杂“新常态”。 它是一份对人类适应性、社会复杂性以及地方知识价值的深刻致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潑


  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曾擔任記者、NGO工作者以及研究員,資歷多樣。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開卷好書獎等。

  著有《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合著有《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咆哮誌》等。在轉角國際、鳴人堂等媒體平台持續筆耕。

  Facebook:「島嶼無風帶」
 

图书目录

【第一部】海的子民
.無常之地
.災難與媒體
.「不要輸啊,釜石!」
.自助人助天助
.這片海是心靈的故鄉
.一起生活,就不會寂寞
 
【第二部】大地呻吟
.震動一瞬間
.花椒與香蕉
.抗震英雄
.公民社會的崛起
.羌與邵
.一棵不會說話的大樹
.不該重建的映秀
.重.生

【第三部】海嘯過後
.水來了
.戰火與災難
.馳援
.成龍的房子
.真主的安排
.紀念日

【最終章】記憶與遺忘
.參考書目與感謝名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865427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講真,現在市面上的災後報告,十本有八本都是講救災流程、物資分配或政治責任的硬邦邦文件。讀起來很「有用」,但總覺得少了點「人味」。我真正想從這本書裡獲得的,是一種對於「時間感」的重新認識。災難發生的那一刻,時間彷彿被凍結了,但隨後,在重建的過程中,時間又是如何加速或扭曲地流逝?那些失去家園、親人或工作的人,他們如何度過漫長的「等待期」?這種「日常的中斷」不只是物理空間的瓦解,更是對個人生命節奏和未來預期的徹底打亂。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倖存者如何將「災難日」銘刻在他們的個人敘事中,它是如何成為一個轉折點,一個無論如何都無法繞過去的記憶節點。更進一步說,對於社會來說,這種集體創傷如何被編織進新的文化規範或儀式中?畢竟,人類社會最擅長的,就是透過儀式來處理那些巨大到難以消化的經驗。

评分

每次翻開一本關於重大事件的分析書籍,我心裡總會有一種複雜的期待:既希望看到嚴謹的學術論證,又不免帶著點感性的不安。畢竟,談論災難,無論角度多麼客觀,終究是面對人類脆弱性的時刻。我關注的重點通常會放在方法論上,也就是這位人類學家是如何建立與受訪者的信任關係,並在那個充滿創傷的場域中,維持田野工作的倫理標準。這絕非易事,一個不恰當的提問,或是一個疏忽的解讀,都可能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因此,如果這本書能夠細膩地呈現出人類學家在田野中的自我反思與困境,那將會是極大的加分項。畢竟,書寫者本身也是災難經驗的一部分,他們的視角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我特別想知道,面對那些難以言喻的悲傷與失序,作者是如何平衡學術的冷靜分析與身為一個「人」的同理心。這種內在的拉扯和辯證,往往是成就一本優秀人類學著作的關鍵要素,它讓讀者感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深刻的、跨越學科的溝通與理解。

评分

翻開任何一本深度報導,我最期待的都是那些微觀層面的細節捕捉,那些在宏大敘事中總是會被犧牲掉的片段。例如,在斷水斷電的環境下,鄰里之間是如何重新分配資源、建立起新的權力結構?或者,當語言本身都不足以描述眼前的混亂時,人們會發展出哪些新的溝通方式或非語言的默契?人類學的魅力就在於此,它要求我們放下既有的分類框架,去觀察那些最原始、最未經修飾的行為模式。我特別想知道,在看似崩潰的秩序之下,是否存在著某種更深層次、更具韌性的社會組織邏輯正在浮現?這可能不是政府主導的結構,而是基於互助、血緣、或共同受難經驗所建立起來的「臨時性社群」。如果這本書能捕捉到這些「縫隙中的生活」,描繪出人們在絕境中展現出的創造性適應,那就太棒了。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廢墟上看到了新芽,儘管微小,卻充滿了生命的張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低調卻又帶點滄桑感的色調,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輕鬆的閒書。我通常在挑選非虛構類書籍時,會特別留意作者的背景,因為這直接決定了書中觀點的深度和銳利度。如果作者本身就是長期蹲點在災區的田野工作者,那他們捕捉到的細節和脈絡,絕對是那些只透過新聞快訊了解災情的人無法體會的。我個人對社會學和人類學領域的著作特別感興趣,因為他們總能穿透表象,直指核心的人性與社會結構在極端壓力下的真實樣貌。這類型的書往往不是在講述「發生了什麼」,而是在探討「為什麼會這樣」、「災難如何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倖存者如何重塑日常的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冷靜、抽離的視角,擺脫媒體的戲劇化渲染,用紮實的觀察告訴我們,在巨大的衝擊過後,人們是如何慢慢地、笨拙地,重新把那些碎裂的生活碎片拼湊起來。那種「日常的中斷」本身就是一種極為深刻的田野主題,它考驗的不僅是基礎設施的恢復,更是社會記憶和集體認同的韌性。期待能在字裡行間,找到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微小、卻極為關鍵的人類應對機制。

评分

從學術出版品的角度來看,一本好的報告書,其價值往往在於它能提出多少「新問題」,而非「舊答案」。災後重建的課題其實很老套,但災難對「關係」的影響卻是無限複雜的。我想知道,在災難面前,原有的社會階層、性別差異、世代隔閡,是如何被放大或消弭的?比方說,對於年長者來說,失去熟悉的環境和生活習慣,其精神上的衝擊是否比青壯年更為劇烈?他們又是如何被納入(或被排除在)新的互助體系之外的?如果作者能用人類學的細膩筆觸,描繪出這些在重建過程中被重新定義的「身份標籤」,那將是對這本書主題極大的補充。畢竟,真正的災後報告,不該只停留在硬體的修復上,而必須深入到社會心靈層面的修復與重塑。我希望讀完後,能對台灣社會在面對不可預期的衝擊時,其內在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