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傢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電子書)

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傢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阿潑
圖書標籤:
  • 災後重建
  • 人類學
  • 社會影響
  • 文化衝擊
  • 災難研究
  • 口述歷史
  • 颱灣
  • 921地震
  • 社會科學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災難發生那一刻,大地沒有停止吐息。
人們如在輪轉帶上那樣,規律且反覆地醒著睡著生活著。
沒有人知道某個機颱將齣現變化,機颱上的人更不知道――
這一秒就是命運的岔途……
 
首部以人類學傢兼記者的角度,重構災民與現場、歷史與社會現狀,
爬梳亞洲三大天災重建與重生的災後報告書!
 
 
以記者、誌工、人類學傢觀察角度切入三個現場
 
  當日常變成無常,探尋生命存在的意義成瞭斷垣殘壁中最重要的價值。阿潑帶著自身的九二一經驗,以及「阪神震災紀念」的偶遇,以記者筆法,兼容人類學傢的觀察,完成書寫軸幅跨越東亞、二十一世紀初最為世人熟知的三大天災──南亞大海嘯、四川大地震、三一一海嘯──其災後重建的難處、倖存者們的故事,以及最重要的探究「改變」與「信仰/信念」之間的關係。
 
  三一一海嘯事發三個月後,她以記者身分訪談壓抑情緒錶達的災民,儘管日本東北滿目瘡痍,災民仍在淒風苦雨的氛圍裡相信活著便有意義。汶川震後半年,中國對四川災區的重建在世人目光中大刀闊斧展開,她以誌工身分走入災區,與災民因長時間相處而有更深的互動;她記錄災民對政府發放物資與援助,從期待到失落、再從憤慨到自立圖強的過程,他們從天災中學到的領悟是,日子終究得過、天助人助不如自助。南亞海嘯的九周年紀念日,阿潑以人類學傢的角度迴溯重構印尼亞齊人與天災、人為內戰、信仰之間的關係,侃侃而談的災民深信海嘯的存在、自己的存活,都是神的旨意。
 
◎探究災民如何在不同民族性與信仰的幫助下,重建災後心理
 
  阿潑以人類學傢的角度綜觀全貌,比方她寫東日本、四川、印尼亞齊災民心聲,三個國傢不同民族性的歧異造就瞭不同的災後樣貌,她拋給瞭讀者這樣的題目:為什麼不同國傢的災民的反應會不一樣?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
 
  麵對天災帶來的無常,書中提及日本東北普遍的壓抑與謙遜、中國四川災民怨而不懟的惆悵、印尼亞齊人因信仰而謙卑感恩的釋然……這之中,還迴顧瞭日本麵對海嘯與地震,又是如何從百年前的相關經驗記取教訓,轉化成文學、藝術作品勸告世人;四川又如何一邊嚮颱灣的九二一重建經驗者取經,同時自助而能助人;印尼也因海嘯而改變瞭國內局勢,水火不容的亞齊與雅加達當局解除內戰,並迴頭省察伊斯蘭信仰與華人跨海至此,從掀起波瀾乃至落地生根、重塑印尼現狀的歷史因由。
 
  天災不會隻帶來毀滅,它猶如雙麵刃,同時也帶來改變的機會。人定未必真能勝天,但是渺小的人類仍舊能從中學習進步的價值。災後重建,絕不隻是把原本的城市復原迴來。每一次的毀滅或許能帶來一次改變,改變的可能是不具實體形象的社會結構,也可能是族群關係。從記憶到遺忘,從遺忘再想起,在災難的創傷中感受生命、找迴生活,便是人類麵對日常的中斷時,奮力迴到日常的路徑。
 
穿越風暴的邊緣:一部探索人類韌性與社會重塑的田野調查 本書匯集瞭多位頂尖社會科學研究者的深度田野觀察與嚴謹分析,聚焦於全球範圍內重大災難事件發生後,人類社群如何從創傷中艱難地恢復、適應,並最終實現結構性的社會重塑。它並非僅僅記錄災難本身,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往往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間隙地帶”——那些在緊急救援與漫長重建之間形成的、充滿張力和創造力的灰色地帶。 第一部分:崩潰與重構的微觀圖景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災難發生初期,社會秩序的暫時瓦解如何催生齣非正式的互助網絡與新的權力動態。我們通過一係列基於長時間田野工作的個案研究,揭示瞭在官方救助體係尚未完全建立時,地方社區的自組織能力如何成為生命綫。 社區的“非綫性”恢復路徑: 傳統的災後恢復模型往往假設一個綫性的、自下而上的迴歸狀態。然而,本研究挑戰瞭這一觀點,展示瞭在特定文化與社會資本背景下,社區的恢復往往錶現齣高度的斷裂性與突變性。例如,在某次特大洪水事件後,原有的權威結構被削弱,而基於特定技能(如工程、醫療或組織協調)的新型臨時領導者群體浮現。我們詳細描繪瞭這些臨時權力結構的形成、運作及其生命周期,直至新的規範被確立。 物質遺存與記憶的物質化: 災難不僅摧毀瞭物理空間,更將創傷固化於遺留的物質之中。本書探討瞭“廢墟”作為一種社會符號的意義。我們分析瞭被遺棄的房屋、被清洗的街道以及幸存者保留的特定物品,如何成為創傷記憶的物質載體。研究者們穿梭於這些物理殘骸之間,記錄瞭居民如何通過對這些物質的重新命名、重構或遺忘,來管理其集體心理負荷。這部分特彆關注瞭“景觀人類學”的視角,審視災難景觀如何在短期內被社會建構為“警示碑”,長期又如何被“日常化”和“去政治化”。 情感經濟學與互助的悖論: 災後互助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反應,但本書深入挖掘瞭這種互助背後的“情感勞動”與社會交換。當援助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時,信任的建立與瓦解速度驚人。我們考察瞭“施予者”和“接受者”身份的快速轉換,以及這種身份轉換如何影響個體在重建階段的社會地位。特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分析瞭“受害者敘事”的政治性,即個人如何選擇性地嚮外界呈現其痛苦,以獲取資源或社會同情,以及這種敘事如何在社區內部形成新的不平等。 第二部分:製度的摩擦與日常的抵抗 當外部援助和政府機構進入後,災難現場演變為一個復雜的多方博弈場。本部分聚焦於宏觀製度力量與微觀日常生活實踐之間的持續張力。 “標準”與“情境”的衝突: 各國政府和國際援助機構往往攜帶預設的、標準化的重建方案。然而,這些方案在麵對高度異質化的災區現實時,常常遭遇地方知識的強力抵製。本書通過跨文化比較研究,揭示瞭“技術官僚的理性”與“生存的在地智慧”之間的摩擦點。例如,在住房重建項目中,標準化設計如何與當地的宗族結構、氣候適應性需求産生衝突,以及社區如何通過“軟性抵抗”(如拖延、麯解官方指令或進行‘地下改造’)來維護其生活方式的連續性。 “重建”中的身份政治: 災後重建往往成為社會權力結構進行“修正”或“固化”的關鍵時刻。本書細緻考察瞭在財政撥款與土地使用權重新分配過程中,邊緣群體(如少數族裔、低收入者、性彆少數群體)的權利是如何被重新協商或係統性地剝奪的。我們運用“空間正義”的理論框架,分析瞭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如堤壩、新社區規劃)如何無意中或有意識地排斥瞭特定人群,加劇瞭災前的結構性不平等。 時間感的錯位與“永恒的過渡期”: 災難事件常常被社會賦予一個明確的起點和預期的終點。然而,本書指齣,對於身處其中的個體而言,生活往往被睏在一種“永恒的過渡狀態”中——既無法完全迴到災前,也無法進入預期的“新常態”。我們通過對個體時間敘事的分析,描繪瞭這種“時間錯位感”如何影響心理健康、職業規劃以及代際關係的維係。 第三部分:記憶的工程與未來的協商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轉嚮對災後社會如何“麵嚮未來”的考察,關注記憶的建構、教育的轉型以及社會契約的再談判。 紀念碑之外的記憶實踐: 除瞭官方竪立的紀念碑和博物館,本書探究瞭社區內部非正式的、流動的記憶實踐。這包括非正式的儀式、講述給下一代的“口頭曆史”,以及通過藝術創作(如壁畫、社區劇場)對創傷經驗的轉化。我們認為,這些“非官方”的記憶空間,是社區進行集體療愈和自主敘事權爭奪的核心戰場。 教育係統的重塑與“災難素養”的建立: 災後重建不僅僅是物理的,更是認知和教育體係的重塑。本書評估瞭教育係統在應對危機、傳授風險認知,以及處理學生創傷心理方麵的有效性。研究強調瞭將地方災害史納入課程的重要性,視其為培養未來公民“批判性韌性”的基礎。 新的社會契約的萌芽: 最終,重大的災難事件迫使一個社會重新審視其核心價值和政府與公民之間的基本信任關係。本書通過對災後政治對話和公民參與模式的分析,探討瞭在危機中誕生的新的“風險共享倫理”。這種倫理不再僅僅是關於技術預防,而是關於社會結構內部的公平、透明度以及對脆弱性的集體承認。 總結而言,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多層次、拒絕簡單化答案的框架,用以理解人類社會在經曆劇烈衝擊後,並非簡單地“恢復原狀”,而是在混亂與創造並存的張力中,協商齣一個既承載瞭深刻創傷,又孕育瞭新可能性的復雜“新常態”。 它是一份對人類適應性、社會復雜性以及地方知識價值的深刻緻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潑


  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曾擔任記者、NGO工作者以及研究員,資歷多樣。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開捲好書獎等。

  著有《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閤著有《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咆哮誌》等。在轉角國際、鳴人堂等媒體平颱持續筆耕。

  Facebook:「島嶼無風帶」
 

圖書目錄

【第一部】海的子民
.無常之地
.災難與媒體
.「不要輸啊,釜石!」
.自助人助天助
.這片海是心靈的故鄉
.一起生活,就不會寂寞
 
【第二部】大地呻吟
.震動一瞬間
.花椒與香蕉
.抗震英雄
.公民社會的崛起
.羌與邵
.一棵不會說話的大樹
.不該重建的映秀
.重.生

【第三部】海嘯過後
.水來瞭
.戰火與災難
.馳援
.成龍的房子
.真主的安排
.紀念日

【最終章】記憶與遺忘
.參考書目與感謝名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865427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