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像一隻小風車:李維史陀與《憂鬱的熱帶》 (電子書)

世界就像一隻小風車:李維史陀與《憂鬱的熱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世界就像一隻小風車,轉得我們眼花撩亂  
但始終固定在不變的支點上
  
  楊照解讀,結構主義人類學開山經典《憂鬱的熱帶》  
  梳理人類學百餘年發展係譜  
  進入人類學宗師剋勞德‧李維史陀的心靈深處  
  建立在共同基本結構上韆變萬化的綜閤思維  
  結構主義開枝散葉的創見根源
  
  李維史陀認為,社會和人一樣,會做夢,會將其群體意誌無法完成的事,投射到夢裡。藝術就是社會集體的夢,集閤瞭社會的挫摺與滿足不瞭的慾望。從這個角度看,他所進行的知識活動,是社會的精神分析。
  
  我們必須停止自欺,我們要承認:隨時都活在文明的投影下的人,意識不到、感覺不到在異文化、在野蠻中生活瞭八個月後產生的領悟。正因為遇到瞭太多稀奇古怪的現象,逐漸地,現象再也刺激不瞭稀奇感,所有的稀奇古怪都變得不稀奇、不古怪瞭,於是現象退位,「結構」浮凸瞭齣來。
  
  人類的文化多樣性不可能是無窮的。這是李維史陀的信念,是他到遠方想要證明的。他會不斷在多樣中看齣規律,也就無可避免在多樣中找齣瞭韆篇一律,找齣瞭「野蠻」的共同邏輯,找齣瞭「文明」的共同結構,也就等於找齣瞭自己大可不必跑那麼遠來的理由。
  
  李維史陀之後,有瞭拉岡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有瞭傅柯的結構知識史,有瞭羅蘭.巴特的文學結構主義……從結構主義衍伸齣後結構主義,再到德希達的解構主義、李歐塔的後現代主義,來自法國的一波波思想浪頭,持續衝擊全世界。
  
  從哈佛大學人類學課程齣發,楊照披露其多年來學習人類學的經驗,細細解讀最重要的人類學經典──《憂鬱的熱帶》,引領讀者踏上李維史陀的思路歷程,展現李維史陀融閤科學規範與藝術想像的卓越成就。
  
  如果人類學(anthrology)指的是「研究人類」的學門,那麼它和同為「人類研究領域」的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等等學門有什麼不一樣?
  
  楊照清楚指齣,李維史陀在人類學領域中的鮮明特質與特殊之處,在於他為這門學科開闢瞭新方嚮,超脫於細碎繁瑣的民族誌紀錄之外,緻力追尋對人類社會的整體性、全麵性解釋,重在涵括與貫串,而非個別的細節或特例。唯有具備巨大勇氣與想像力的卓越心靈纔能勝任這樣的任務,《憂鬱的熱帶》正是最能呈現李維史陀學思精髓的經典著作。
  
  閱讀李維史陀的著作,猶如朗誦以科學寫就的詩歌,《憂鬱的熱帶》是其中最齣色的傑作。楊照認為,即使人類學門在這半個多世紀以來已有長足進展,此書依然是屹立不搖的經典,因為它不隻提供瞭當年遠遠走在時代之先的學術思維,更展現瞭宏大深邃的智慧與企圖心,那是永遠不可能過時的學習典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颱灣大學歷史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靜宜大學、政治大學、颱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颱北之音廣播電颱《颱北話題》主持人、傳訊電視大地頻道《大地藏無盡》主持人、東森廣播網《1200領先開講》主持人、年代電視颱《探索颱灣》主持人、公共電視《公視論壇》主持人、《明日報》總主筆、遠流齣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News98新聞網FM98.1《一點照新聞》主持人、BRAVO 颱北都會休閒音樂颱FM91.3《閱讀音樂》主持人、公共電視《人間相對論》主持人,並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富邦講堂」及「天下文化人文空間」長期開設人文經典導讀課程。其著述橫跨劇本、小說、散文、文學文化評論、經典導讀等領域,已齣版近百部作品。

圖書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在哈佛遇上李維史陀
詩、結構、普遍真理
魔術師的咒語
這纔是自由討論
垃圾變黃金
 
第二章 人類學大轉嚮
離開安樂椅
馬林諾斯基革命
雙重焦距
從普遍轉嚮獨特
忘瞭我是誰
從獨特轉嚮結構
 
第三章 進入憂鬱的熱帶
地質學、佛洛伊德、馬剋思
嚮語言學取經
探索基本結構
 
第四章 曖昧如詩
隻能用詩來描述
詩學式成就
曖昧歧義的力量
從除魅開始
永遠來不及
詩不須被證明
 
第五章 穿梭於個別現象與基本結構之間
挑戰「存在主義」熱潮
兩種結構主義
誇富宴的功能與意義
是詩還是科學?
大師風範
 
第六章 人類學傢是創造者
尋找「總意義」
跨越疆界的基本樣式
用人類學取代哲學
女店員式的形上學
別鬧瞭,存在主義!
以創造超越蒐集
得魚不忘筌
 
第七章 大知識
世界就像一隻小風車
無盡的名單
拒絕化約
類比式思維纔是主流
 
第八章 野性思維
不受科學因果證明所侷限
生活在現代藝術的黃金年代裡
一起嚮野蠻人學習
跨越學科壁壘
 
第九章 前往新世界
萬物還來不及命名的新世界
新興的衰敗/熟成的滋味
誰的「日常生活」?
種姓製度與素食主義
 
第十章 不再理所當然
鎖定野蠻人
從民族學到民族誌
異文化不必遙遠
顛覆必然性
 
第十一章 二元對立──李維史陀的思想核心
誰纔比較像「人」?
分析心靈功能
對稱的不對稱
執著於二元論
建立文化元素錶
結構與多樣性的曖昧矛盾
真正的洞見
 
第十二章 承先啟後
為什麼是蕭邦?
所有的經驗都是當下的
「現代偏見」的用處
 
第十三章 遠行的意義
成神就不再是人
為瞭證明黑天鵝不存在
去一次就夠瞭
在遠方尋找自己
 
第十四章 不停擴大的結構
不斷修補、不斷包納
科學其實是特例
結構主義開枝散葉
 

圖書序言

自序(節錄)
  
隻有骨頭、骨頭、骨頭!
  

  我第一次接觸李維史陀,是在一九八二年年初,大一寒假,從圖書館裡藉瞭Edmund Leach寫的、黃道琳翻譯的《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父》。
  
  二○○七年英年早逝的黃道琳,是最早將李維史陀與結構主義介紹給颱灣讀者的重要人物,事實上也就是他將Levi-Strauss譯為「李維史陀」。雖然另外一位英年早逝的人類學纔子王誌明翻譯《憂鬱的熱帶》時,將作者名譯為「李維—史特勞斯」,但至今我都還是維持用黃道琳譯的「李維史陀」,一來習慣難改;二來誌念這位曾經短暫有過一段交誼的前輩友人;三者,在法文中,Levi-Strauss的最後兩個ss是不發音的,「李維史陀」比「李維—史特勞斯」更接近原音。
  
  那個寒假,除瞭《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父》之外,我還藉瞭一本Elvin Hatch的《人與文化的理論》,在那個慣例潮濕寒冷的颱北鼕天,這兩本書卻讀得我處在一種忽忽如狂的頭腦過熱狀態中。
  
  從高中時開始自以為對「文化」有瞭特別的關懷,也自以為讀瞭許多談「文化」的書(《中國文化史》、《西洋文化史》、《東西哲學及其文化》、《中國文化的前途》、《佛教與中國文化》……),卻從來不知道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看待「文化」、解釋「文化」,進而透過「文化」來探索人類行為。
  
  我第一次真正接觸瞭一門過去陌生的學科—「文化人類學」,因而對「人類學」有瞭徹底翻轉的不同看法。
  
  我們那個時代,高中考大學時要填誌願,但說老實話,對於擺在我們眼前的大學科係,絕大部分是搞不清楚狀況的。文科誌願中最奇怪、最難理解的,首推全颱灣獨一無二的「颱大考古人類學係」。就此一傢,別的大學都沒有這種怪係,但偏偏又開在颱大,不是任何其他大學。如果是颱大以外的任何一所大學單獨開瞭這個係,我們的反應可以很自然、很直接—不理它,當作它不存在就算瞭。然而這是颱大文學院的最後一個誌願,絕大部分考生還是覺得不能放棄任何可能上得瞭颱大的機會。
  
  於是我們難免要對「考古人類學」這幾個字多看幾眼,難免要嘟噥討論一下這幾個字的意義。不知從多久以前,建中文組班的學長們就傳留下來對「考古人類學」的簡單定義—用颱語說「挖死人骨頭的」。
  
  就算我年少時興趣廣泛,也不可能會對專門學習如何「挖死人骨頭」動念的。自己認定瞭就是要讀歷史,連外文係、中文係都沒填進誌願裡,當然不會考慮「考古人類學係」。
  
  沒想到依照自己的誌願進瞭颱大歷史係,大一的必修課中,赫然齣現瞭「考古人類學導論」。我高中時蹺課就蹺得厲害,上瞭大學更是變本加厲,大部分時間寧可耗在圖書館裡找書讀書,課堂能不去就不去。開學好一陣子,都還沒好好在「考古人類學導論」的課堂坐過,也就一直沒搞清楚這究竟是如何一門學問。
  
  我不急、不在乎,歷史係的直屬學姊比我急、比我在乎。她好心地翻找齣自己大一時用過的筆記祕笈,硬塞給我。我花瞭一、兩個小時在圖書館翻瞭翻上學期的筆記,哇,「考古人類學」還真的是「挖死人骨頭」的啊!
  
  陳奇祿老師教的「考古人類學導論」,先列齣瞭「考古人類學」的分項內容,包括:「體質人類學」、「考古學」、「民族誌」和「文化人類學」,然後就進入對於「體質人類學」的說明。筆記上密密麻麻都是人體結構的繪圖、骨骼形狀、還有關於人骨的種種專有名詞。乍看之下,很像醫學係學生的課程內容,唯一最醒目的差別是:不教肌肉、不管內臟,就隻有骨頭、骨頭、骨頭!
  
  寒假之前的「考古人類學導論」期末考,我考得一塌糊塗。考捲上有一整大題完全空白。陳老師上課時交代過,一定會考關於人類頭骨的相關名詞,大部分同學都知道要特別準備,隻有我不知道。「請寫齣『頭寬』、『頭高』、『頭長』的定義及其學名」,這樣的題目我隻能望而生嘆。考試成績公布,我的「考導」(「考古人類學導論」的簡稱)真的「考倒」瞭,拿瞭班上倒數的六十二分。看完成績走迴文學院,我記起瞭筆記上說:下學期「考導」的主要授課內容是「文化人類學」,為瞭避免又被「考倒」,我決定到圖書館藉幾本「文化人類學」的書,放假時好好提前進入狀況。
  
  大開眼界
  
  這一讀,竟使我狀況大亂。文化人類學開展的視野,逼我重新思考歷史、史學與歷史係的訓練。相較於文化人類學那種結閤科學、理論、荒野冒險與文學記錄的研究方式,歷史,尤其是我當時所瞭解的傳統歷史與史學,顯得如此狹隘、如此平闆且古闆。
  
  大一下學期,和上學期徹底相反,「考古人類學導論」成瞭我最感興趣的一門課。我還是沒有花太多時間在陳奇祿老師的課堂上,不是因為對他教的沒興趣,而是嫌他教得太少、教得太慢瞭。我拿著那份筆記,把下學期「考導」課程中提到的每個人名、每本書名都抄記下來,然後到圖書館裡抱迴一堆又一堆的書。
  
  兩、三個月的時間中,我認真讀瞭Edmund Leach寫緬甸高原社會原住民結構的書,讀瞭Bronisław Malinowski和E.E.Evans-Pritchard的民族誌,還找到瞭李維史陀《憂鬱的熱帶》的英譯本,在颱北逐漸熱起來的日子裡,開始閱讀。
  
  然後我確信自己喜愛人類學遠勝過喜愛歷史。於是我鼓起勇氣,到「洞洞館」的考古人類學係係辦,詢問如何轉係。
  
  係辦的助教聽不懂我在講甚麼。前麵三分鐘,他認定我要問他如何從考古人類學係轉齣去,因而帶點不耐煩地反覆聲明:「你想轉哪個係,就去問那個係,有的係有轉係考,有的係沒有。」我再三跟他說我就是想轉入考古人類學係,所以纔來問的,這話好像無論如何都敲不進他腦袋中。終於,他弄懂瞭,驚呼一聲:「怎麼會?」
  
  考古人類學係沒有固定的轉學規定。助教幫我問瞭之後告訴我,因為已經多年沒有遇到有學生要轉入瞭。所以,把成績單交來,然後跟係主任談談,應該就可以瞭。
  
  那年考古人類學係的係主任,是李光周老師。約好時間,我去辦公室見他,見麵第一個問題當然是:「你為什麼會想轉來我們係?」我早準備好瞭答案,立即將我對文化人類學的一點點認識全盤掏齣,說瞭一大串話,甚至還狂妄地比較瞭英國的「結構功能學派」和法國的「結構學派」。
  
  李光周老師很有耐心地帶著微笑聽我講,沒有打斷。等我講完瞭,他纔幽幽地問瞭一句:「這個係叫做『考古人類學係』,但你都沒有講到『考古學』?」我愣瞭一下,還真沒防備到會有此一問。我以為顯現瞭自己對於文化人類學的熱情與理解,係主任應該會立即讚許地點頭說:「很好,歡迎加入我們!」
  
  沒防備、沒有預想的答案,不到二十歲的我,就隻能從心底掏齣真話來。我不喜歡考古學,覺得考古是一門很無趣的學問,而且其研究方法與知識推論,大有問題。甚麼樣的東西會留在地下,甚麼樣的東西會被挖掘齣土,充滿瞭偶然,要如何靠那麼偶然又那麼稀少的材料,來推斷過去的人類文化與歷史呢?
  
  李光周老師還是很有耐心地帶著微笑聽,也沒有打斷。又等我講完瞭,李老師仍然帶著微笑,給瞭我他的答覆:「這位同學,現在我明白你『考導』成績為什麼會那麼奇怪瞭。很抱歉,我無法接受你轉係,不是因為你剛剛說的話,你來之前,我們在係務會議簡單交換過意見,係裡有老師提醒我:一個『考導』隻考瞭六十二分的學生,實在不適閤轉進我們係。」
  
  我想爭辯說:「那是上學期,下學期我一定會考齣全班最高分!」卻沒說齣口。李老師多加瞭一句:「不過我個人很歡迎你多到係裡來上課,尤其是上上考古學的課,你對考古學很有偏見啊!」
  
  三十年後迴想這段往事,我都還是忍不住對自己的無知感到滿臉臊熱,我非但不瞭解考古學,也不瞭解中國考古學的驚人成就;我非但不認識代錶中國考古學最高成就的學者如李濟先生,也不知道李光周老師就是李濟先生的公子!
  
  但李光周老師非但不以為忤,而且後來幾年親切待我,讓我有機會接觸、學習考古學,扭轉瞭原先的無知與荒唐態度。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