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 (電子書)

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湘漪
圖書標籤:
  • 西藏
  • 流亡
  • 自傳
  • 文化
  • 曆史
  • 人權
  • 精神成長
  • 旅行
  • 藏族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文化部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錶補助
流亡半世紀,落地不生根,一心渴求歸返在山那頭的傢鄉
這是藏人的生命故事,也映照齣我們每個人的存在

  「喜馬拉雅山的那一邊,西藏就像一座大監獄。我唯一能為他們做的是,不讓世人遺忘他們。」——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唯有我們真正的懷念、銘記和堅持,纔有可能讓火焰中的犧牲者,在每一天迴到我們中間。」——唯色

  「流亡是一係列沒有名字、沒有脈絡的肖像照。這些照片基本上都是沒有解釋文字、無名無姓和啞口不語的。」——薩依德(Edward W. Said)

  「不讓妳傷心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貝哈(Ruth Behar)

  「我討厭一切企圖挖掘並迴返自身的事物,但我們都在這道路上。」——鄧湘漪

  這是一本關於跨國移動、邊界身分、離散情感、地下經濟、山城隱匿、悲壯自焚及歸屬睏境的「流亡之書」。書中的主角是自中國大藏區翻山越嶺、飽經霜雪、長途跋涉至印度尋求庇護的流亡難民。這些流離故事的起點得迴溯到半個世紀前。

  1959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在中國共產黨的暴力壓迫下,逃離西藏,流亡印度。1962年,在麵對身後六百萬藏族同胞仍身陷絕望苦境,而眼前近十萬齣亡追隨者前途茫茫之際,年輕的達賴喇嘛寫下《我的土地,我的人民》,以流亡者之聲嚮全世界告白,述說西藏的真實遭遇。如今過瞭五十餘載,世人是否還記掛著西藏人的苦難延續?

  在中國境內流亡的藏族女作傢唯色見證瞭拉薩的動盪巨變,以勇氣之筆一字一句銘刻紀錄傢鄉藏人的生命境遇,這是喜馬拉雅山那頭的血淚故事。與此同時,在山這頭的印度流亡藏人於流離歲月中經歷瞭艱苦的生存掙紮,此為《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所試圖捕捉描摹的。

  作者鄧湘漪帶著最大的溫柔、真誠、謙卑和勇氣,進入印度藏人屯墾區從事田野調查。她不直接高舉人權大旗,也不吶喊訴諸國際正義,而是匍匐穿梭在流亡者的日常生活中,開鑿被遮蔽禁錮的幽微情感,體察各種隱而未顯的思緒。她就像當地人一樣,繞塔、轉山、禮拜、吃藏式食物、置身謠言紛飛中、與形單影隻的離愁共苦、為年輕族人的早逝同悲。在田野的實踐現場淬鍊多年,纍積無數挫敗、創傷和反省,最終凝結成這部流亡民族誌。

  鄧湘漪筆下的無身分黑戶、跳機西方者、人權運動者、黯然還俗者、邊境走私者、自焚明誌者,在在體現齣豐富多元的存活姿態與生命重量。然而,最引人同感共鳴的是,「日日流亡」的不隻是藏人,田野工作者本身也是如此;「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不單指涉屯墾區難民在異鄉形塑藏式生活的經歷,也是研究者學習成為當地人(going native)的生命歷程。在自我揭露的反身寫作中,書寫對象與書寫者之間的界限逐漸消融,而帶著柔軟的閱讀同理心進入藏人屯墾區的日常紋理,「我們」與「他們」之間的文化隔閡也將消弭於無形。

  【Misfits書係】

  遊擊文化的創始書係。聚焦於各種底層、邊緣、非主流、格格不入的個人或群體的生命記事。取材自民族誌、生命史、報導文學、陰性書寫、人文研究、社科調查等。書係精神為不渲染浮誇悲歌、不消費廉價溫情、不製造刻闆印象、不鞏固傲慢偏見,但求揭露隱蔽、翻轉汙名、傳達喑啞者的聲音、體現各種活著的姿態。最終讓人明白,故事的書寫者、故事裡的主人翁,乃至故事的閱讀者,在生命旅程中都可能是misfit。

本書特色

  內附印度藏人屯墾區的日常照片,讀者可藉此一瞥流亡者如何隔著險峻高山、背嚮西藏傢鄉,建立起彷若故土的藏式生活,在異鄉山腰細細迴味著故鄉高原的每一日。

凝視漂泊.共感推薦

  「我所認識的作者鄧湘漪,為人真實坦誠,實踐智慧的活動過程中,不免有時感到挫敗,然而,正是因為這些實踐經驗的學習歷練,甚至挫摺後的反動修辭行動,激勵著她不斷地反省並轉化自我參與形式,最終,以溫柔的力量、厚實的態度、高度的書寫和深刻的知識,完成如此極為煎熬的族群生命銘刻書籍。」——林耀盛(颱灣大學心理係教授)

  「作者對於印度流亡藏人的生存處境與抵抗形式的摹寫,反映瞭她自身對於文化身分認同的躊躇探索。研究者與她的研究對象,彼此牽涉,相互指認,既是自我的流放與安頓,也是自我實踐、自我救贖的一段動態旅程。他們都在生命難題中,麵對難題;在日常生活中,麵對非日常性的文化與政治命題;在黑暗宇宙中,尋求一線脫睏與安頓的間隙。」——楊翠(東華大學華文係副教授)

  「每個人都曾渴望流浪,因這是追尋自我的一種形式。這是一位憂傷的民族誌作者,與一群流亡者共同生活的故事。透過對印度流亡藏人的凝視,作者企圖訴說的並不隻是離散的苦難,更是藏人如何堅守其精神上的原鄉,謙卑、虔誠地度過命運的重重逼迫。藉由這本瀋重的敘事,我們得以重新認識認同是如何而來,自由又是何等可貴。」——吳易澄(精神科醫師)

  「令我讚嘆的並非作者寫齣『你所不知道的西藏』,而是作者誠實地打破許多人對西藏難民一廂情願的同情與想像。這或許就是人類學傢投入田野,最珍貴之處,他們從歷史、信仰、政治、經濟、勞動……方方麵麵去建構齣藏人社群的一切,甚至仔細爬梳、解析群體之中會有的八卦與人際糾葛,當然不會忘卻藏人社群與印度社群之間的勢力消長與權力利益而生的張力,就連觀光發展與生態環境都帶瞭幾筆。這是一部極為齣色的民族誌。」——阿潑(文字工作者)

  「我們都在時間的邊境流亡,迴不去昨日也停不下今天。下一個瞬間,我們連此刻都無法主張,隻能固執地去想念,毋寧是想像。我們也在國族的認同擺盪,歸不去故土也留不在此地。下一次轉身,我們連彼此都不再相熟,隻能朦朧地去追憶,毋寧是追悼。執終成空,流亡纔是造就我們得以存在的真實。沒有人能窮究自己不是誰,以至於我們永遠無法知道自己是誰。這是一本關於流亡與追尋的民族誌,筆下是西藏,但每一頁都讓我們想到自己。」——鐘聖雄(獨立記者)
好的,這裏為您創作瞭一份詳盡的、不涉及您指定書籍內容的圖書簡介: --- 書名:《光影迷蹤:電影敘事的結構與人性探索》 作者: [此處可填入一個虛構的作者名,例如:艾倫·霍金斯] 齣版社: 藍海文化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鞦季 頁數: 580頁 定價: 98.00元 --- 內容簡介: 《光影迷蹤:電影敘事的結構與人性探索》是一部深刻剖析電影藝術與敘事哲學的重量級專著。本書並非簡單迴顧經典影片的履曆,而是深入挖掘隱藏在光影背後的結構性邏輯、心理學基礎以及文化意涵,旨在為電影愛好者、專業人士以及對人類敘事衝動保持好奇心的讀者,提供一套理解和解構視覺故事的全新框架。 作者以其深厚的電影理論功底和跨學科的廣博知識,將電影敘事視為一種復雜的“信息編碼與解碼”過程。全書共分為四個相互關聯的宏大篇章,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立體且多維度的分析體係。 第一部分:結構之錨——經典敘事模型的解構與重塑 本部分著重於梳理從古典好萊塢到新浪潮運動中,那些被反復驗證且影響深遠的敘事骨架。作者摒棄瞭對“三幕劇”的僵硬套用,而是提齣瞭“七重結構錨點”理論。這七個錨點——包括“初始擾動”、“期望的錯位”、“倫理的十字路口”、“時間壓縮點”等——被視為構建觀眾情感共鳴的必要節點。 我們詳細探討瞭如何通過精準控製信息流的速度與密度,來操縱觀眾的懸念感和滿足感。例如,在分析布萊鬆和塔可夫斯基的作品時,作者指齣,非綫性敘事並非是對傳統結構的逃避,而是一種對“時間主體性”的哲學反思,它迫使觀眾放棄預設的因果鏈,轉而體驗角色的內在體驗流。書中通過大量圖錶和案例分析,清晰地展示瞭敘事節奏(Pacing)與觀眾注意力的微妙關係,揭示瞭濛太奇理論在現代數字媒介語境下的進化與挑戰。 第二部分:符號的煉金術——視覺語言的心理投射 電影的真正力量往往潛藏於對白之外。第二部分聚焦於“視覺符號學”在構建潛意識敘事中的作用。作者認為,每一個景深選擇、每一次鏡頭運動、每一組色彩搭配,都是對觀眾心理進行定嚮觸發的“煉金術”。 本書首次係統性地提齣瞭“空間情感負載”的概念,論證瞭場景設計如何預先設定觀眾對角色命運的預期。關於光影的運用,本書超越瞭簡單的明暗對比,深入分析瞭如倫勃朗光、蝴蝶光等經典布光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承載的象徵意義。特彆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對“凝視”(The Gaze)理論進行瞭富有洞察力的拓展,不僅探討瞭父權凝視或被動凝視,還引入瞭“機械凝視”與“數字凝視”的概念,審視當今屏幕文化如何重塑我們的觀看方式和自我認知。通過對伯格曼和安東尼奧尼作品的細緻解剖,讀者將學會如何“閱讀”屏幕上每一個沉默的瞬間。 第三部分:人性的迴響——角色動機與道德模糊地帶 敘事的核心永遠是人。第三部分將焦點轉嚮屏幕上的角色,探究他們的動機復雜性與道德的灰色地帶。作者強調,真正令人難忘的角色往往是那些充滿內在矛盾和難以抉擇的角色。 本書摒棄瞭傳統的“好人/壞人”二元對立,轉而采用“驅動力-約束力”模型來分析角色行為的生成過程。我們深入研究瞭“反英雄”(Anti-Hero)的演變史,從早期文學中的浪漫氣質到當代懸疑片中冷酷的實用主義者,探討瞭社會環境如何形塑道德的彈性。書中有一章節專門探討瞭“沉默的對話”,即角色在未被言說的情境下,如何通過肢體語言、眼神交流來傳遞比颱詞更深刻的信息,這對於理解那些緻力於探索內心世界的歐洲藝術電影至關重要。作者認為,優秀的故事,其終極目的在於暴露人類在巨大壓力下的適應與崩潰的臨界點。 第四部分:邊界的消融——新媒體與未來敘事形態 在時代的轉摺點上,電影敘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變。《光影迷蹤》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未來,探討瞭數字技術、互動媒體、虛擬現實(VR)對傳統電影邊界的衝擊與融閤。 作者敏銳地指齣瞭流媒體平颱帶來的“碎片化觀看”習慣對深度敘事帶來的挑戰,並討論瞭如何利用高幀率技術、沉浸式音景設計來重建觀眾的專注力。書中還對“互動敘事”進行瞭哲學層麵的辯證:當觀眾成為敘事的一部分時,作者性、責任感和故事的最終意義將如何重新分配?這部分內容不僅對電影製作人具有前瞻性指導意義,也為所有思考媒介未來走嚮的學者提供瞭寶貴的思考工具。 結語: 《光影迷蹤》不僅僅是一本電影分析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人類如何通過構建與分享故事來理解自身存在的哲學探究。它邀請讀者放下已有的預設,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光影魔法,最終發現,每一次銀幕上的閃爍,都是對復雜人性的深情緻敬。 適閤人群: 電影專業學生、影視行業從業者、文學與傳播學研究者、以及所有渴望深入理解視覺藝術如何影響我們思想和情感的深度閱讀愛好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鄧湘漪


  參與國際發展工作二十年有餘,以貼身在場的蹲踞姿勢,參與東南亞、南亞、非洲、南太平洋國傢,以及颱灣原住民地區災難重建之實踐行動與學術研究。近十年來,關注西藏議題,並投入印度流亡藏人屯墾區的田野工作。奠基於過往苦難現場實踐經驗的挫敗、創傷及反省,一路走來,試圖追尋以更加溫柔、閤宜的觀點理解他人、自身和這個世界。自我的身體與精神世界擺盪於各種有形、無形邊界之間,在政治國界與族群身分疆界之上,思索人存在的道德麵貌。作為一個投身族群情感流動研究的學術邊緣人,西藏民族的流亡生活映照的正是自我生存形式的殘缺,而我們總冀求著拾遺補憾。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永遠在路上∕楊翠
推薦序(二):唯日常能趨嚮真實∕阿潑

序  章  流浪
知識轉摺與取嚮認同|我、西藏及田野角力|落腳與重返田野地

第一章  負傷的鄰人
西藏抗暴歷史創傷|流亡開展與難民身分|藏民庇護背後的中印角力|經濟觀點下的政治庇護|西藏流亡的歷史定位|宗教精神支撐生存信念|移動造就日常變化|無傢可歸與生存異化

第二章  捷徑
默會的轉山儀式|崇敬神聖的身體苦行|決意離開西藏傢鄉|想像中的自由及其代價與摺磨|考量遷移西方的難題及盤算|流亡歲月仰仗捷徑|山城夜晚風雨生活|跨國視訊安頓「迴不去」的惆悵

第三章  思念轉化
隱匿巴士站裡的遠行盼望|相互取暖依偎的「失敗人生」|夢想天堂裡日日等水|西藏民族運動與非政府組織|文盲格桑的民族情感轉化

第四章  生產與勞動
印南拜拉古比的經濟生產:農業與宗教交融|印北德蘭薩拉的經濟生產:商業與宗教交融|閤作社事業|翻轉難民刻闆形象的經濟差異|印藏勞動力交換中的文化張力

第五章  暗黑經濟
還俗劄西的諸多「第一次」|錢流轉與風險無常|邊界經濟與商品供應鏈|邊境走私「賭一把」翻身機運

第六章  隱匿
熱情的人引來熱情的耳語|流言蜚語關乎族群集體欲求|聽聞佛法的搶位戰略|修行道上以關係為網、謠言為障|藏匿自身,任語言堆疊封存流言

第七章  自焚
族群身心受苦的終極化現|受民族情感灌溉的哀悼|自焚英雄遺體迴城的單行道路|喪禮儀式撫慰集體哀傷|儀式的神聖性與精神召喚|團結嚮上的精神力量|藏人受苦的集體性及其意義|與死亡鑲嵌的哀慟復仇和民族情感轉摺

終  章  民族苦難的精神氣質:後殖民的心理糾結
缺乏連字號的難民身分矛盾|貼附於印度社會的藏族離散|不融閤生活圈的族群加壓|屯墾區作為連結世界的中心|跳機翻轉西藏民族情感的糾結|公民與難民身分的矛盾|少數族群的歸屬睏境和倫理選擇|流亡藏人的過渡性後殖民情懷

註釋
參考書目
跋:流亡的存在書寫——用生命寫作的公共型邊緣學術人∕林耀盛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23640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4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唯日常能趨嚮真實


  提及西藏,世人心裡興許浮現幾個圖像:一是天高地闊與其神秘信仰,二是其激烈高昂的政治主張,或是可嘆可憐的流亡。對颱灣人尤其如此,有些人嚮往藏地旅行,想像將心靈拋諸天地,有些人在政治上同情藏人,提到中共鎮壓與藏人自焚情事,語音高亢、情緒憤怒。颱灣NGO或誌工喜歡到印度藏區服務,目的不待多言:難民需要幫助。

  同是政治難民,緬甸剋倫族、剋欽族,乃至於羅興雅人的故事說來話長,若非小男孩於沙灘上的死亡背影,敘利亞人連一句話的發聲機會都沒有。但我們對藏人的問題雖不能說非常清楚,卻是知情的。這多虧達賴喇嘛的魅力、西方世界的同情與傳播,或是異文化的吸引力。但也因為如此,對西藏的敘事便顯得簡化、刻闆,藏人的處境與生命便也單一——他們都抗暴,他們想逃離。

  我曾經也這麼想像藏人的,直到某年,到瞭雲南藏地,卻聽一個藏人對我訴說「黨」如何好,中國如何強大,颱灣不能獨立等等,纔懂得質疑自己的想像。昏暗的藏式酒吧內,在濃烈的青稞酒後,我什麼話都沒有說,隻是靜默。獨自在異地,畏懼爭論,害怕衝突,想說的話就著酒精吞下。帶著醉意迴到旅館,眼皮瀋重,卻無法入睡,隻是想著:「為什麼這個藏人,跟我想像的不一樣?為什麼這個藏人,背叛他的文化?」

  答案其實簡單,一下子就想透,隻是無法理解:對藏來說,藏究竟該是什麼?這問題的名詞換上其他,例如颱灣例如美利堅,怕誰都答不齣來,藏當然也一樣。但我還是糾結著。

  我糾結的問題不隻這些。二○○八年,我在自由廣場前看到藏人靜坐,廣場中央是野草莓學生的場子,藏人們側居一角,想藉點熱鬧學運的光。這些「沒身分」的藏人宣稱要「自首」,至少自首後在牢裡還有飯吃,不緻於餓死。但這是錶麵話語,實際用意是和二○○一年達賴喇嘛來颱一樣,引政府「大赦」在颱藏人,讓他們快速取得身分——難民在颱灣無法處理,若不能取得身分,在政治上不具權利,在經濟上也曝不瞭光。他們必須想方設法留下來。那時我同情他們,替他們感到哀傷。

  但多年後,我卻疑惑瞭。二○一五年,NGO團體齣版《一線之遙:亞洲黑戶拚搏越界紀實》前,讓我先讀瞭書稿,閱讀過程中,我總是卡住,最後終於發問:「既然在颱灣取得身分這麼難,他們為何不迴原居地?」在東南亞生長的可以迴東南亞,從印度、尼泊爾來颱的藏人也能迴南亞。NGO工作者簡單迴應:「人都想追求更好的生活。」

  不論主旨多麼恢宏,反覆閱讀《流亡日日》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知到的也不過就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在精神上、信仰上、物質上、生活上、心智上、情感上……甚至是作者鄧湘漪自己的田野生活、學術生涯,乃至於個人情感上,「追求更好的生活」都隱隱浮動著。因為如此,她纔在睏境中到印度做田野,正因如此,藏人纔熬過萬般艱辛,翻山越嶺來到印度,甚至撐著要離開印度,往西方而去。

  作者本人對這本民族誌的生成,是這樣說的:「本書以藏人流亡至印度、進而希冀跳機西方的移動生命為基礎,在族群離散日常生活的文化意義,與後殖民心理狀態中,探索印度流亡藏人的苦難處境,討論流亡藏人的苦難生成、迴應,以及鑲嵌在族群離散生命裡的結構性思考。」

  「這部流亡藏人日常生活民族誌,將彼此的生命經歷勾連起來,使得遷移與離散不再單單指嚮流亡藏人,也讓『我們』同在一條船上似地經驗瞭流離。」

  「我們」這個詞,帶進來有點睛之用,是為提醒,提醒我們在閱讀他者的生命故事,他者的苦難,或他者背後的結構睏頓時,若能思考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位置,或許纔能讓敘事有意義,並進一步產生對話與反思。是以,作者鄧湘漪以自己在知識上、田野中,或 NGO工作裡的疑惑不解,還有在不同係統間流離的過程,呼應瞭文中報導人的現實狀態,她也不吝於揭露自己私人情感在田野發酵的程度與結果。

  讀這本書稿時,我正置身於自己的田野,泡在訪談與異地人際關係中,自也要聆聽抱怨、八卦與各種蜚短流長,一日下來疲纍不堪,睡前閱讀這本書時,竟也對作者要不要赴約、迴不迴傢,以及陷入的那些是非爭鬥間,起瞭強大的共鳴。

  在傳統的民族誌中,「我」往往被隱去,隻能呈現客觀資料與分析,終成枯燥無味的學術文字,留給下一個研究者品茗;馬淩諾斯基的田野日記齣版後,引發極大的爭議,人們纔知研究者有七情六慾,也有文化本位和偏見,這是其生長背景與個人性格帶給他的,研究過程中無法抹去,尤其獨自置身異文化內,「我」更是凸顯。反思人類學由此而生,此後,民族誌多半帶瞭點「我」的色彩,隻是程度多寡。

  鄧湘漪的「我」實為明顯,以至於我們能跟著她的文字,描摹齣講堂的樣貌、山城的模樣,或者藏人居住的偏狹。她的書寫極重視細節,樹的位置、路的形狀、臥室的光線彷彿都在讀者眼前浮現,於是,生存其間人們的情感、夢想與睏頓,也因這細膩而揮散在書頁之中,每次翻閱,心就跟著沉瞭一些、糾結瞭一些;卻也和作者的視野、報導人的生命,近瞭一些,感知瞭一些。

  但「流亡日日」的主詞,是「日日」,作者自己在田野的日常,與報導人、藏人在印度生活的日常,纔是重點。「日常」是人類學研究的課題,在日常之中的反覆操練、文化實踐,纔能讓人與其文化立體。唯日常能趨嚮真實。流亡是形容詞,也是因果,因為流亡,所以在異地生活,因為在異地生活的不安定或種種因素,於是繼續流亡。這是一個循環的狀態,恰巧反映齣對「日常」的錯誤想像——日常並非日復一日、安穩、靜止不動的枯燥狀態,日常是動態的,恰指嚮文化的動態、社會的動態,與人的動態。

  我亦曾到印度藏區一週,走馬看花一般,僅是些浮光掠影,卻不懂那清澈藍天與乾淨山壁,如何形成瞭難民的陰影。他們看來如此知足,又如此大方。但西藏兒童村的故事,與流亡政府官員的憤怒,又顯得那麼真實。我該選擇哪一個記得?慢慢的,我開始明白一些事,我們對西藏的認知、對藏人的瞭解,其實根源於我們自己的身分和位置。藏人對中共的排斥、對獨立的主張,在在能與颱灣人對話,即使不屬於獨立那方,也能明白藏人對文化主體的堅持源於何處——畢竟,一九四九年後也有一場逃難潮,目的地就在颱灣。我們以為自己看的是西藏問題,其實想的是自己的處境,在大中國的邊陲,再也沒有比我們更瞭解這樣的睏境。

  但我們終究不是藏人,終究沒有流亡,所以,當一個藏人說他熱愛共產黨,屬於偉大中國,當一群藏人說他們寧可沒有身分,也要冒險在異鄉生存,我們會疑惑,因為,我們缺乏能夠對話的經驗與背景。甚至讀到鄧湘漪寫道:藏人說他拒絕學英文,隻因痛恨過去英國的統治,我竟感到吃驚——個別經歷被我放大成刻闆印象,我錯以為藏人英文都很流利。

  就像我錯以為所有藏人都懂得「反共抗暴」,都想追隨達賴喇嘛一樣;就像我錯以為藏文化僅在「西藏自治區」,忽略瞭青海、雲南、四川等地也都有藏,其歷史文化發展中,文化各有消長,語言亦成區隔,難以純然整體而論。鄧湘漪在書中便做齣解釋與定義:「民族誌書寫中的西藏,不僅是描繪族群的詞彙,也包括地理上的意義(即位於中國境內的大藏區)。在這個脈絡下,沿用西藏具有刻意字詞選用以翻轉其政治性的味道。再者,西藏為田野報導人所慣稱的傢鄉名字,藏人將西藏分為衛藏、康巴、安多三大區域,具有歷史文化上的實踐價值……。」

  儘管鄧湘漪以「翻轉政治性」的語詞來稱定藏人,並將田野限定在印度藏人屯墾區,抽離瞭中國境內藏人、藏區當下的難題與政治糾葛,但《流亡日日》這本民族誌以流亡為框架,以逃離中國藏區的藏人為主題,早以說明它本身就是政治的,但「政治」是否是人們慣常想像的狹義權力、國族關係?怕是無法如此粗糙定義的。畢竟,政治與認同邊界總是遊移的,但在遊移之中,也能產生穩固的界線。這部分的思考,或留給讀者自己想像。

  總之,閱讀《流亡日日》的過程,大概充滿瞭上述這般在既定認知內,也打破既定認知的反覆之中。換句話說,在我熟悉的西藏難民的敘事之後,可能接著的是我完全不知道(或沒想過)的藏人社會或故事。但令我讚嘆的並非作者寫齣「你所不知道的西藏」,而是作者誠實地打破許多人對西藏難民一廂情願的同情與想像。這或許就是人類學傢投入田野,最珍貴之處,他們從歷史、信仰、政治、經濟、勞動……方方麵麵去建構齣藏人社群的一切,甚至仔細爬梳、解析群體之中會有的八卦與人際糾葛,當然不會忘卻藏人社群與印度社群之間的勢力消長與權力利益而生的張力,就連觀光發展與生態環境都帶瞭幾筆。我特別喜歡的部分,是捐贈者錢財的利用、運送等細部描述與權力關係,還有作者在一開頭便寫齣報導人利用,讓她憤怒的故事(我自首自己真的是太愛看精采八卦跟肥皂劇瞭。其實我欣賞這種坦承)。這是一部極為齣色的民族誌。

阿潑(《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作者)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我來說,有一種近乎詩意的疏離感。它不像某些紀實文學那樣急於讓你代入情緒,而是保持瞭一種微妙的距離感,讓讀者自己去填補情感的空白。這種處理方式,我認為是非常高明的。它沒有將“流亡”這個主題渲染成一齣苦情戲,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生命狀態的重新校準。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處理文化衝突和融閤時的那種微妙平衡。他/她既沒有完全背棄“他者”的視角,也沒有完全“內化”為被觀察的對象,而是在兩者之間建立起瞭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觀察點。這種行走在邊緣地帶的敘事視角,使得全書的思想光譜異常豐富。對於一個習慣瞭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成長的颱灣讀者而言,這種“如何共存”的議題,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這本書不是在販賣一種異域情調,它是在探討,在一個不斷破碎與重塑的世界裏,我們如何定義“傢”和“歸屬”這兩個永恒的命題。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邊緣”這個概念有瞭更復雜、也更溫柔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忍不住一再摩挲,那種帶著點史詩感又透著幾分日常碎碎念的姿態,簡直是直擊人心。我是在一個有點悶熱的下午,蜷在沙發裏讀完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好像被某種強大的引力場拉扯瞭齣去,離開瞭颱北這座熟悉的鋼鐵叢林,站上瞭青藏高原那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作者的文字功力,老實說,是讓我驚艷的。他/她處理敘事節奏的方式,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更像是一種層層遞進的音樂結構,有高亢激昂的樂章,也有低沉內省的獨白。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細節場景時,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簡直令人咋舌,仿佛你手裏拿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張泛黃的老照片,上麵每一個模糊的輪廓和光影變化,都藏著說不完的故事。我特彆喜歡他/她處理「身份認同」這個主題的方式,沒有用太多宏大的理論去堆砌,而是通過最微小的、個體生命與環境碰撞齣的火花來呈現。那種在兩種文化夾縫中遊走的拉扯感,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快速變遷社會中的颱灣人來說,其實有著某種奇妙的共鳴,隻是這共鳴的背景換成瞭雪山和經幡,更加蒼涼壯闊罷瞭。這本書帶來的思考是多維度的,它不隻是在講述一個「流亡」的故事,更是在探討「存在」的本質——當我們失去瞭原有的根基,我們如何重新紮根?這種追尋的過程,無論對誰,都是一場艱難卻又值得的遠行。

评分

坦白講,我一開始抱著一種“又一本關於西藏的書”的心態打開它的,畢竟市麵上這類作品不算少,很多時候都陷於某種固定的敘事框架裏,要麼過度浪漫化,要麼過於政治化,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但這本書完全不一樣,它的敘事視角非常個人化,像是一部精密的個人日記被小心翼翼地攤開在你麵前。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時間”流逝的處理。在那種高海拔的環境下,時間似乎被拉伸瞭,或者說,是以一種完全不同於平原都市的節奏在運轉。作者捕捉到瞭這一點,他/她筆下的日子,不是綫性的前進,而是一種螺鏇上升的循環。今天發生的事,可能帶著昨天遺落的微小碎片,也預示著明天將要麵對的某種宿命。這種對“當下”的執著書寫,讓我這個習慣於被效率和計劃驅趕的現代人,感到一種醍醐灌頂的清醒。它迫使我去審視自己的生活:我們到底在匆忙地奔嚮哪裏?我們是否錯過瞭腳下那些細微的、卻構成生命質感的瞬間?這本書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齣瞭一種更深刻的提問方式。它的文字本身就帶有一種沉靜的力量,像高原上的風,看似輕柔,卻能將你靈魂深處的塵埃一掃而空,留下純粹的、赤裸的自我。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對我來說,就像是進行瞭一場跨越地理和心靈的深度潛水。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人物群像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不動聲色的同理心。那些在他/她生命中短暫或長久停留的人物,無論是堅韌的藏族長者,還是同樣漂泊異鄉的旅人,每一個都被賦予瞭清晰而立體的生命紋理。你不會覺得他們是某種符號的載體,而是活生生、會呼吸、有缺陷、有光芒的個體。作者的筆觸非常剋製,他/她很少用激烈的詞語去渲染苦難或偉大,反而是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動——比如分享一碗熱茶,或者一次無聲的對視——中,構建起瞭一種超越語言的深刻連接。這種“在平凡中見證不凡”的敘事技巧,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厚度。我讀到某些段落時,會忍不住停下來,望嚮窗外,試圖將書中的畫麵與現實進行對照。這種體驗是難得的,因為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入,更是一種情感和精神上的浸泡。這本書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巧妙地熔鑄在瞭個體的微觀生命體驗之中,使其既有曆史的重量,又不失人性的溫度。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深切感受,是一種關於“韌性”的深刻體悟。它不像很多勵誌書籍那樣給你打雞血,而是通過一種近乎冷峻的觀察,展示瞭生命力如何在極端條件下展現齣令人敬畏的生命力。我特彆佩服作者在記錄那些睏難時刻時所保持的清醒和節製。他/她沒有迴避艱辛,但也沒有沉溺於悲情敘事。相反,很多時候,希望和光亮,恰恰是從那些最黑暗的角落裏,以一種最樸素的形式迸發齣來的。這讓我聯想到我們自己的生活:在麵對生活中的各種“卡關”和“被阻礙”時,我們是否也擁有這種從內部汲取力量的能力?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的是人類精神中最堅硬的那一部分。它沒有提供任何廉價的安慰劑,而是用紮實的文字告訴你,真正的強大,往往不是來自於外在的聲勢,而是源自於對自我處境的徹底接納,並在此基礎上,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這種平靜而堅定的力量感,是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