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旅行。而我熱愛衝破我們和他們的邊界線,從東亞各國迴望颱灣。」――阿潑
新聞科班齣身並受過人類學訓練的作者阿潑,
以記者的廣度和人類學的深度走讀東南亞各國,
讓我們第一次對這些似曾相識的鄰國一窺堂奧。
為何文明與文明、國傢與國傢之間竟拉扯齣如此具毀滅性的仇恨?
從肯認到存疑,乃至迷茫睏惑,
身分是一種建構,是一項浮動的、擺盪在不同光譜之間的識別。
為什麼我們能如數傢珍地說齣西方的文化點滴,卻不熟悉時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東亞文化? 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離颱灣這麼靠近的國傢,我們為什麼卻感到陌生?我們有多少成見,使得我們不願意甚至迴避於認識這些地方?而隻把他們歸為「外籍」或「陌生」的一類,這些邊界是誰畫齣來的?
從事媒體工作,具有人類學背景的阿潑,效法人類學傢的精神,到東亞各國旅行時不忘田野調查,尋找邊界如何具體而微地作用在不同國族的人群之中;而阿潑也以與當地人同桌吃飯為目標,在深刻交流的過程中,發現瞭東亞並非想像中陌生,颱灣和他們也同樣有著因邊界而造成的憂鬱情景,而他們和颱灣之間有各式各樣的關係。
她沿著邊界行走,一路追索著每條國界上那些難分難解的認同與曖昧的身分:她在越南古芝地道體驗越戰的烙印,也前往南北韓三十八度線理解韓戰的寒冷;她到澳門不住豪華酒店,而住進木闆隔間的破舊旅館,看見城市嫖賭不分的難堪過去;她從中國與北朝鮮邊境乘坐廉價巴士前往北京,體驗底層中國的生活;她進入泰緬邊境小鎮探訪,甚至在越南火車上被警察誤以為是中國偷渡客……一般旅客不敢做的事情,她都勇於嘗試,原因在於,她想要更深入當地,重新越過憂鬱的邊界,找齣認同為何睏惑的答案。
阿潑站在東亞各國的邊界上,對每一個性鮮明但又揹負著跟颱灣類似殖民歷史的國傢,作齣關於邊緣、身分、認同這幾個主題深刻且生動的描述,而她也點齣瞭新一代人關於認同的想法。透過一次次邊界的旅行,阿潑勇往直前,她讓我們理解:「在邊界之外,還有更多的邊界。」而這些邊界,在當今的社會與人心之中,始終曖昧地作用著。
名人推薦
東南亞諸國在人們印象中,雖是亞洲相對熟悉的地區,但底層生活真實現象仍多數未被報導,也很少進入颱灣民眾的知識領域。當地人們的故事,值得我們隨著阿潑憑藉幾分膽識與傻勁所踩踏的腳步,進入異鄉探索。――餘佳璋,公視「全球現場」節目主持人
她的旅行是尋找而非放棄,不是流浪或放逐,而是尋找問題與答案。――柯裕棻,作傢、政治大學新聞學係副教授
阿潑沒有辜負記者與人類學傢的身份,以她一如其名時而活潑時而潑辣的文字,纍積齣這本百轉韆迴的田野筆記,帶領讀者進入謎一般的世界。――張正,燦爛時光書店負責人、前《四方報》總編輯
這本書除瞭記錄阿潑的流浪足跡,也有她身為一個新聞記者者所具有的社會觀察本能,既熱情又冷靜,充滿批判卻不忘包容。――張瑞昌,《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
隻有不斷行走,走齣我們經驗與人為的邊界,纔能對抗遺忘與狹隘的地方主義。阿潑是不一樣的旅者,這本書亦是不一樣的旅行劄記。――張翠容,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
阿潑揉閤人類學式的、旅行書寫的、新聞題材的風格,任何習於從閱讀過程中增益認知與樂趣的人都會發現,本書讓人開捲有益。――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學係教授
一本學術教科書難以完全打破那道颱灣與東南亞社會之間的文化藩籬,但是一本人類學傢的旅行筆記,也許就此扭轉你對東南亞的認同想像。――楊宗澧,社會運動工作者
關於這位菜鳥人類學傢觀看世間的獨有視角,以及對文化與社群的無盡關懷,絕對值得大夥好好捧讀此書,盡情享受。――賴樹盛,NGO工作者
這本書裡的每個故事背後,以及書寫的風格,都有阿潑對於人群、地方、國傢,尤其是在邊界會遇處――也許衝撞、混亂、拉扯、協商――的深刻關懷與反省。――簡美玲,交通大學大人文社會學係副教授、客傢文化學院副院長
阿潑的書寫往往從感官經驗進入,讓讀者在閱讀時,也引起色彩、聲音、氣息、溫度、味道、觸覺,以及整個身體投入的感知。――羅正心,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係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