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出土:考古學的故事 (電子書)

時光出土:考古學的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瑞克‧克萊恩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历史
  • 文化
  • 科普
  • 电子书
  • 中国历史
  • 文物
  • 时间
  • 故事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有趣的考古入門書,
閱讀的驚奇之旅!
從沒想到,考古學可以如此精準、專業,而且快樂。
「最受歡迎的考古學圖書獎」得主傾力之作,
擁有30年資歷的考古學者,告訴你第一手考古實況。

  引領讀者從18世紀迄今的考古挖掘與發現,
  從龐貝到佩特拉、從特洛伊到兵馬俑,
  從邁錫尼到米吉多和馬撒達……


  跟著艾瑞克‧克萊恩一起踏上重大考古遺址,
  從此你將成為這位魔魅般考古說書人的頭號粉絲。
  從西臺人、米諾安人,
  談到印加、阿茲特克與莫切文明……
  聽他以鮮活的細節,呈現古代民族與文明,
  藉此追溯始於業餘消遣到今日尖端科學的考古學歷史。

  真正的考古現場永遠比電影還精彩,
  絕妙的故事敘述技巧,讓人身歷其境,
  彷彿圖坦卡門寶藏出土的那一刻,
  你也聽到了偉大考古學家卡特所留下的名言——
  「我看到了美妙的東西」。

名人推薦

  PTT馬雅人(Mayaman)      蔡佾霖
  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游逸飛 【好讀推薦】

好評推薦

  極其好讀……一些讀者或許會突然想要衝出門去,拿上鐵鍬和鏟子,朝向一個土丘或者垃圾堆。  ~~《華爾街日報》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考古學已經成為人類最偉大的學科之一。它不斷拓展著人類對歷史的認知,以及我們對人類多樣性的了解。克萊恩是這個卓越領域的領導者,並且他懂得如何把故事寫得準確而歡樂,這也是讀者之幸。  ~~羅伯特•福爾德,《國家郵報》

  這本書會拉著你的手,帶領你展開橫跨全球的旅程,探索魔力考古之謎。你將會認識著名考古學家、探訪傳奇遺址、看見使用新興技術的最新發掘。考古學充滿了「美妙的東西」,而本書作者是最傑出的考古說書人之一,是你必不可少的一本書。~~莎拉‧帕卡克(Sarah Parcak),任教於伯明罕阿拉巴馬大學、2016年TED大獎得主

  艾瑞克‧克萊恩引領讀者踏上穿越考古史的驚奇之旅,彷彿讓我們化身考古學家親身參與從古至今那些偉大的發掘時刻。對於那些好奇想要更了解考古學的人,這本書是絕佳的入門,同時對於那些終身投入的發掘者──他們肩負揭露、維護、保存我們過去歷史的人類使命──也是一部深具意義的著作。~~卡菈‧庫尼(Kara Cooney),《終將成王的女人:哈姬蘇在古埃及的崛起》作者

  本書是由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家描述這個領域「最偉大的成功案例」,節奏輕快、引人入勝,無論是何種背景的讀者都會深深著迷。~~裘蒂‧馬格內斯(Jodi Magness),《聖地考古學》作者

  在這部最新又饒富趣味的考古學入門書中,世界一流的考古學家艾瑞克‧克萊恩讓人一窺面紗之下神祕莫測、興奮刺激的考古學世界。讀者不必踏出家門,就能認識世界各地的著名遺址與發現,學會如何尋找、挖掘古代遺物。~~坎蒂達‧莫斯(Candida Moss),《迫害的神話:早期基督教徒如何發明殉難故事》作者

  我愛死這本書了。《時光出土:考古學的故事》是本充滿許多有趣故事的出色讀物,一部絕佳之作。~~肯內思‧L‧費德(Kenneth L. Feder),《透視過去:人類史前考古學入門》作者

  克萊恩同時呈現出文明和考古學進程精采絕倫的歷史──他對這主題的學識無人能及。~~羅伯特‧R‧卡吉爾(Robert R. Cargill),《打造聖經的城市》作者
尘封的记忆与未竟的探索:一部关于人类文明起源的史诗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文明如璀璨的星辰,在时间之海中升起又落下。有些光芒万丈,留下了宏伟的遗迹供后人凭吊;而另一些则悄无声息地隐没于黄沙之下、深海之渊,只余下零星的碎片等待着被重新拼凑。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些已然广为人知的故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尚未完全揭开面纱的谜团,深入探寻那些在历史的缝隙中沉睡的文明之声。 这是一部关于“失落”的考古学的叙事。我们追随的脚步,将穿越古老的苏美尔平原,探访尚未被完全解读的楔形文字泥板;深入中美洲的雨林深处,试图理解玛雅文明突然衰落背后的环境危机;我们还将潜入地中海的深处,打捞那些沉默的腓尼基商船,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早期景象。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与最初的低语 世界并非总是由清晰的线性叙事构成的。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依靠工具、艺术和居住遗址向我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本书的开篇,将带读者回到旧石器时代的壁画洞穴,那些赭石与木炭描绘的野牛、猎人和神秘符号,是人类抽象思维的萌芽。 我们详细考察了“新月沃土”之外的文明迹象。例如,在欧亚大草原上发现的墓葬群,它们展示了早期游牧民族复杂的宗教信仰和对马匹的驯化,这些文化与定居的农业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有趣的互动。我们深入分析了戈培克利石阵(Göbekli Tepe)的建造者,那些可能早于农业革命的史前祭司群体,他们的巨石阵不仅仅是建筑奇迹,更是人类社会组织能力和宇宙观的早期体现。这里没有宏大的王权,只有虔诚与协作的证明。 在亚洲,本书避开了对秦汉盛世的常规叙述,转而关注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特别是哈拉帕(Harappa)和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的城市规划。这些拥有先进排水系统和标准化度量衡的城市,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突然神秘地衰落了。它们的文字至今未能被完全破译,这使得这座庞大的城市群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我们尝试从地质学和气候学的角度,重建导致其衰亡的可能因素——河流改道、季风模式的永久性改变,或是贸易网络的崩溃。 第二部分:帝国的阴影与边缘的辉光 许多考古研究热衷于研究那些建立起庞大帝国的中心城市,但真正的文化活力往往存在于边缘地带。本书力图发掘这些被主流历史叙事忽略的声音。 我们细致考察了努比亚王国(Kush),位于尼罗河上游的库施,它不仅是埃及文明的南方邻居,更在某些时期成为了征服埃及的强大力量。他们的金字塔规模虽然不如吉萨,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对铁器的早期应用,揭示了非洲大陆上独立发展的复杂性。我们审视了他们的王权结构,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埃两个巨大文明的夹缝中,保持了长达千年的独立与繁荣。 在中东,我们聚焦于赫梯帝国(Hittite Empire),一个曾与埃及法老争夺黎凡特霸权的铁器时代强权。虽然他们的首都哈图沙(Hattusa)已被发掘,但其外交记录和法律体系所展现出的高度文明,仍然被很大程度上遮蔽在了巴比伦和埃及的光芒之下。本书详细对比了赫梯在外交文书中使用楔形文字的灵活性,以及他们对战俘和盟友的相对宽容政策。 第三部分:海洋的回响与跨文化的交织 人类的迁徙和贸易,是构建复杂社会的重要驱动力。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考察海洋考古学的新发现,这些发现正在重塑我们对古代世界互联性的认知。 我们追踪了“海上民族”(Sea Peoples)的踪迹。这些身份至今模糊不清的群体,在青铜时代晚期的大崩溃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摧毁了迈锡尼文明和部分埃及王朝。通过对地中海沿岸沉船遗址的分析,我们试图辨认出这些入侵者可能的文化来源,是来自爱琴海的岛民,还是安纳托利亚的难民?这些漂浮的遗骸,是混乱时代最直接的物证。 在南亚,我们探索了室利佛逝(Srivijaya)王国的遗址。这个活跃于马六甲海峡的海洋贸易帝国,其繁荣依赖于对香料和珍稀木材的垄断。由于大部分建筑材料为易腐木材,留存下来的物质证据相对稀少,本书结合了中国、阿拉伯和当地的文献记载,重构了其港口布局和贸易网络,揭示了东南亚在早期全球化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部分:新大陆的寂静之声 当旧大陆在铁器时代挣扎时,美洲大陆正孕育着独特的文明奇观。本书特意将焦点放在那些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就已衰落的文化上。 特奥蒂瓦坎(Teotihuacan),这座宏伟的“众神之城”,其鼎盛时期的人口规模足以与同时期的罗马相媲美,然而,它的建造者是谁、其政治结构如何运作,至今仍是谜团。我们分析了其金字塔的精准天文定位,以及城市布局中蕴含的宇宙观,探讨了社会精英在缺乏明确文字记录的情况下,是如何维持如此大规模的社会控制的。 在秘鲁的海岸线上,我们拜访了莫切文明(Moche)的精英墓葬。这些陶器艺术品,以其令人震惊的写实主义风格,记录了战争、祭祀、性爱乃至日常生活场景。这些“活着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安第斯山脉前印加文化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和仪式生活,远比后来的印加帝国更为早熟和精细。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强调考古学并非是寻找“黄金与宝藏”,而是通过科学的挖掘、严谨的年代测定和跨学科的解读,去倾听那些早已逝去的声音。这些失落或沉默的文明,提醒着我们,人类历史的轨迹充满了偶然性、韧性与无尽的未知。每一次挖掘,都是对我们自身起源的一次重新提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瑞克‧克萊恩(Eric H. Cline, 1960-)  


  艾瑞克‧H‧克萊恩是古希臘羅馬研究及人類學教授、喬治華盛頓大學國會考古學院(Capitol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院長。他也是名活躍的考古學家,曾在希臘、克里特島、賽普勒斯、埃及、以色列、約旦和美國進行挖掘與考察。他的眾多著作有《西元前一一七七年:文明崩塌的那一年》(1177 B.C.: The Year Civilization Collapsed)。

譯者簡介    

黃楷君


  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廣播電視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雖然不是穆斯林,卻一直和伊斯蘭很有緣分,於是經營了臉書粉絲專頁「伊斯蘭沒有面紗」。現為自由編譯。

  聯絡方式:kaichunhg289@gmail.com
 

图书目录

引言  一隻石化猴爪
 
序言  「美妙的東西」:圖坦卡門與他的陵墓
 
第一部    早期的考古學與考古學家
第一章 在古義大利歸於塵土
第二章 掘出特洛伊
第三章 從埃及到永恆
第四章 美索不達米亞的謎團
第五章 探索中美洲叢林
挖深一點,之一  你怎麼知道要挖哪裡?
 
第二部  非洲、歐洲與黎凡特:從早期原始人到農人
第六章 發掘我們最古老的祖先
第七章 肥沃月彎最早的農夫
 
第三部  發掘青銅器時代的愛琴海
第八章 揭露最初的希臘人
第九章 發現亞特蘭提斯?
第十章 海底的魔力
 
第四部  揭露古典時期
第十一章 從擲鐵餅到民主制度
第十二章 羅馬人曾為我們做了什麼?
挖深一點,之二  你怎麼知道要怎麼挖?
 
第五部  聖地與更多地方的發現
第十三章 發掘哈米吉多頓
第十四章 聖經出土
第十五章 馬撒達謎團
第十六章 沙漠之城
挖深一點,之三  這東西有多老,又為什麼能留存至今?
 
第六部  新大陸考古學
第十七章 沙中的線條,空中的城市
第十八章 巨頭、羽蛇神與金雕
第十九章 潛艇與殖民者;金幣與鉛彈
挖深一點,之四  找到的東西你可以自己留著嗎?
 
結語  回到未來
致謝
參考書目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2074
  • EISBN:978957053207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6.9MB

图书试读



「美妙的東西」:圖坦卡門與他的陵墓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霍華德.卡特第一次窺視圖坦卡門的陵墓。他瞇著眼睛,試圖從他鑿出的小開口看進去,唯一的光源是他伸出的一隻手上握著的蠟燭。他發現自己正看進一個從地面到天花板都塞滿了物品的房間,包括黃金製品,因為到處都可以看到黃金的光芒。認捐這趟挖掘所有費用的卡納封伯爵(Earl of Carnarvon)猛拽卡特的外套,焦急地跳上跳下。「你看到什麼了?你看到什麼了?」他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卡特回答:「我看到了美妙的東西」。

  當時,卡特和他的贊助人卡納封已經耗費了五年的時間,只為尋找圖坦卡門的陵墓。結果陵墓竟然就在他們每季考察所設置的營帳正下方,位於現今路克索(Luxor)尼羅河對岸的國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他們並不知道墓就在那裡,因為圖坦卡門的陵墓深埋在一層岩石碎片之下,那些石片是稍晚兩百年左右,在附近建造拉美西斯六世(Ramses VI)墳墓的工人們所堆棄的。

  卡特花了十年才挖到這座陵墓。墓穴裡的物品都被帶到開羅的埃及博物館(Egyptian Museum)收藏,至今仍然在那裡展示。然而,卡納封未能親眼看見這一切發生,因為他在一九二三年四月初,陵墓開啟後不久就過世了。他的死亡是一場意外──他在刮鬍子的時候不小心劃開了一個蚊子叮咬的腫包,引發敗血症而身亡。謠言很快就散布開來:這座陵墓一定受到了詛咒,所以任何人在任何時刻只要在陵墓開啟時在場,都會隨後喪生,這件事被媒體大肆報導。可是,卡特自己在找到陵墓後又活了十七年,因此這個謠傳的故事似乎不可能有任何真實性可言。諷刺的是,現在推測圖坦卡門死因的理論中,最可信者是他同樣也因蚊子的叮咬,而染上瘧疾身亡。

  ※※※

  圖坦卡門在位期間正處於古埃及的新王國時期(New Kingdom period)。他是第十八王朝的統治成員之一,第十八王朝約於公元前一五五○年開始,持續到公元前一三○○初即覆滅。古埃及最著名的幾位統治者都是出身於這個時期,包括遠近馳名的女法老王哈姬蘇(Hatshepsut),在位約二十年;她的繼子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征服了今日的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和約旦的多數地區;阿肯那頓(Akhenaton),人稱異教法老,因為他可能是我們現今所謂一神教的發明者;以及阿肯那頓美麗的妻子娜芙蒂蒂(Nefertiti)。而最後這兩位最有可能是圖坦卡門的父母。

  圖坦卡門在公元前一三三○年左右登上古埃及王位,當時他年約十八歲。十年後,他意外身亡,並被埋葬於國王谷,他的陵墓被隱埋而遺忘,直到三千五百年後才再度為人發掘。

  ※※※

  卡特第一次造訪埃及時年僅十七歲。到了一九○七年,他已經是個受人敬重的埃及學家。不過,卡納封第一次聯繫卡特時,脾氣不好的他正好丟了飯碗,早些時候他拒絕為某個牽涉到法國觀光團的問題道歉,因此失去他的公職。於是,卡特成天畫水彩風景畫打發時間。至於卡納封,他正遵從醫師的指示,離開英格蘭到埃及過冬休養,因為他在一場車禍中刺穿了他的肺部。

  這兩名男子在各地共事了十年之後,決定在國王谷搜尋圖坦卡門的陵墓。約從公元前一五○○年開始,多數新王國時期的古埃及法老都埋葬在這個乾燥少雨、岩石密布的山谷,就在今日路克索城的對岸。幾世紀前,許多開鑿在山腰的陵墓都已在古代被發掘並遭洗劫一空,但仍有幾座尚未被發現。圖坦卡門的墳墓就是其中之一。

  在漫長的五個年頭裡,他們幾乎無所斬獲,卡納封的資金將近消耗一空、興趣漸失,卡特突然發覺國王谷有個地方他們尚未調查過──他們每年紮營的地點。他們在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一日開始發掘工作。僅僅三天後,在十一月四日星期六的早上十點,他們就發現了通往圖坦卡門陵墓的第一道臺階。

  當天整天及翌日,卡特順著臺階往下走,來到了陵墓的入口。十一月五日的日落時分,他已經可以看見封閉門面上的灰泥印有王室墓地的標誌,表示裡頭埋葬的是重要人士。卡特暫且停工,發了一封越洋電報給人在英格蘭的卡納封。在他的日記裡,他一字不差地記錄下這封電報的內容:

  終於在山谷裡找到美妙的新發現
  一座封印完好的宏偉陵墓
  在你抵達前維持原狀
  恭喜你

  他沒告訴卡納封的是,他其實很擔心陵墓裡空無一物。雖然門上確實有墓地守衛的完好封印,他仍能從封閉門口的上方看出,這道門分別被打開又闔上了兩次。他相當肯定這座陵墓曾經在古代遭竊,問題在於墓裡是否有留下任何東西供他們發掘。

  卡納封在十一月二十三日抵達挖掘現場,工人們又立刻開挖。到了隔天,他們已經能夠確認是圖坦卡門的陵墓,因為能夠清楚看到印有他名字的封印,就位於王室墓地的封印下方。

  他們終於在十一月二十五日打開沉重的石門,一道長廊出現在他們眼前,裡頭刻意填滿了土壤、石頭、灰泥和各種瓦礫碎石。這道入口走廊近三十英尺長。隔天,他們鎮日清理無止盡的碎片殘骸,工人們挖出的瓦礫在陵墓入口外堆起了一座更大的石堆。到了下午兩點,他們抵達第二道封閉的門口,通往我們今日稱之為前廳(Antechamber)的房間。

  不過,他們仍然不知道門的另一頭會是世紀大發現,還是被古代盜墓者搬空的陵墓。他們唯一能確定的是卡特說得沒錯,這座陵墓曾在古代被二度闖入。第一次顯然是在最初埋葬後不久發生的,當時入口的走廊依然空無一物,只放了幾樣物品,如幾個盛裝屍體防腐材料的罈罐。第二次入侵則是在走廊被填滿白色石片之後。卡特和卡納封在移除瓦礫時可以清楚看出,當時的盜墓者沿著左上邊緣挖出一條隧道,因為在某個時間點這條隧道又被填滿了深色的火石和燧石片。

  從他們在第二道門上鑿出的小洞中看進去,卡特如釋重負,因為他看見前廳裡仍堆滿了物品。他在之後寫下:

  起初我什麼都看不見,從墓室裡竄出的熱氣令燭光閃爍,但不久後,當我的眼睛習慣那道光,墓室內的細節就從薄霧中緩慢浮現,有奇特的動物、雕像和黃金——到處都是黃金的閃爍光芒。一時之間——站在一旁的其他人一定覺得漫長無比——我被驚豔得啞口無言,而當卡納封閣下再也無法忍受懸念,焦急地詢問:「你有看到任何東西嗎?」我只能說出這幾個字:「有,我看見美妙的東西。」

  在十一月二十六日的日記裡,卡特進一步描述接下來發生的事,聽起來就像出自好萊塢電影的情節,但卻是真實情況,絕非幻想。他們把洞鑿得更大一些,好讓他和卡納封能同時看向裡頭,他們憑著一支手電筒和另一根蠟燭的光,注視著那個房間,眼前所見令他們瞠目結舌。按其所述,那是「非凡的寶藏收藏」,「有兩尊奇特而黝黑的國王雕像,穿著金色涼鞋,手握枴杖和權杖,在黑暗的籠罩下隱約可見;幾座形狀奇特的鑲金臥榻,如獅頭、哈索爾(Hathor)頭像和陰間的野獸;……幾只雪花石膏花瓶,有些刻有蓮花和紙莎草的精美紋章;幾座古怪的黑色聖壇,有鑲金的蛇獸從中竄出;……幾張雕工精緻的椅子;一座鑲金的寶座;……各種形狀和設計的腳凳,普通和珍稀材質皆有;最後則是一堆混亂傾倒的戰車部件,金光閃閃,有個人形雕像從中探出頭來。」

  這篇日記收尾時,卡特彷彿仍在恍惚之中,他僅僅寫道:「我們關閉那個洞穴,鎖住置於第一道門上的木格板,騎上我們的驢子返家,沉思著我們方才看見的東西。」很難想像卡特和卡納封在發現到新事物的第一時間有何感受,尤其是他們歷經了好幾年的搜索與失望,但他們的夢想成真了,而且遠遠超越預期。

  ※※※

  之後,卡特和他的團隊在清空第一間房間裡的所有物品時,找到了一條打結的披巾遺存,裡面包裹著八只實心的黃金戒指。卡特認為有批盜墓者在過程中被逮個正著,包著戒指的披巾就被這些入侵者或官方人士隨意丟進某個箱子裡。

  其餘的內室中,有間現在稱之為附室(Annex),另一間則通常被稱為寶庫(Treasury),兩間都曾被第二批的盜墓者闖入並洗劫一空。雖然這兩間內室的保存狀況比前廳好一些,但卡特估計那些搶匪帶走了收藏在寶庫裡多達六成的珠寶。

  這些內室裡仍塞滿了大量的遺物,卡特耗費將近整整三個月才將所有物品編目移出。他終於在一九二三年二月中旬進入墓室。他在二月十五日的日記只寫著:「為打開通往埋葬室的封閉入口做準備。」二月十六日的日記也僅僅寫道:「打開封閉入口」,並記錄當天參與工作的人員名單。

  那些在場的人們都見證了《紐約時報》所謂「埃及考古挖掘史上最了不起的一天」。卡特等人在事後詳盡說明時,特別描述到包圍國王靈柩的巨大鑲金聖壇,以及堆放在墓室內其他地方不可勝數的物品。

  其他干涉考察的事件接踵而至,包括許多法律爭論,所以一直到近兩年後──也就是一九二五年的十月──卡特才親眼看見圖坦卡門的木乃伊。他被埋葬在三具棺材之中──三具層層相疊的棺木。最外面的兩具是木製的,覆滿金箔,但最裡面的那層竟重達近二百五十磅,因為是用實心的黃金打造而成的。圖坦卡門本人躺臥在這具棺木之中,鑲有青金石和藍色玻璃的黃金死者面具仍掛在臉上,死者面具下方,他的身體和雙腿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瀝青(柏油)。

  卡特試圖要把木乃伊取出棺木,還一度在棺木下方點燃火堆,卻徒勞無功,最終他決定在原處檢驗那具木乃伊。他在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十一日的日記裡,寫下情緒節制的筆記,或多或少讓我們感受到這件事對他的意義:「今天是考古史上偉大的一天,或許我也可以說是考古發掘史上偉大的日子,同時也是某人在歷經多年工作、挖掘、維護和記錄,渴望親眼見證過去僅是推測的事實,終於理想成真的日子之一。」卡特和他的助手們花了九天,小心翼翼地拆開並研究圖坦卡門的木乃伊,並記錄了所有包裹材料內部的物品。

  ※※※

  從圖坦卡門的骨骸可以明顯看出他逝世時年紀很輕,可能落在十八到二十二歲之間。近年來,有些關於這具木乃伊的新研究發表,發展出新理論來探討圖坦卡門為何在青少年的年紀早逝。這些研究多採用較新的技術,對闡明圖坦卡門生前和死亡的某些面向多有助益。

  二○○五年,埃及古蹟最高委員會(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的前祕書長札希.哈瓦斯(Zahi Hawass),主導一項圖坦卡門木乃伊的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研究,結果指出圖坦卡門的一隻腿骨有複雜性骨折的痕跡。這可能引發感染,進而導致死亡。
  若事實如此,他可能是從戰車上摔落而意外喪命,雖然有些人認為他是遭到謀殺身亡的。

  同年,有三組不同的法醫人類學團隊接到指示,要試圖重建圖坦卡門的臉部特徵。每一組團隊所完成的結果大異其趣。法國團隊認為他的面容有些女性化特質;埃及團隊認為他的體型較為魁梧;而美國團隊在不曉得他們正在重建何方神聖的頭部的狀態下,又得出另一種詮釋。

  在更近期的二○一四年,有另一項電腦斷層掃描研究發表,在學者圈和媒體間引發辯論。研究人員透過近兩千次掃描的結果,進行虛擬的屍體解剖。藉此,他們總結出圖坦卡門患有許多輕微的生理症狀,包括上排牙齒突出、內翻足以及各種遺傳性疾病。他們也認為他曾罹患瘧疾,這可能是導致他喪生的原因,而不是先前推測的腿骨折。

  此外,二○一○年完成的圖坦卡門木乃伊DNA測試提供了更多關於他父母和祖父母的資訊。多數的學者假設圖坦卡門的父親是法老王阿肯那頓,儘管他們從未在古代碑文中被同時提及。這份新的DNA研究指出學者們的假設大概是正確的,雖然仍然無法確定他的母親是誰,其中一說可能是娜芙蒂蒂。隨著科技持續進步,最終我們或許能夠百分之百確認他的家系血統。

  ※※※

  不過,圖坦卡門和他的陵墓仍謎團重重。埃及學家尼古拉斯.里維斯(Nicholas Reeves)等人指出,圖坦卡門的許多陪葬品原本似乎並不屬於他,因為有些陪葬品上面有印著其他王室成員名字的痕跡。甚至連圖坦卡門著名的黃金死者面具也可能不是他的,這或許是因為他年紀輕輕便猝死,而不得不和原本不屬於他的陪葬品一起埋葬,甚至連那座陵墓也可能不是為他所準備的。

  二○一五年,一間名為 Factum Arte 的公司在網路上發表高解析度的圖坦卡門陵墓內的彩繪牆面照片後,里維斯的假設也因此躍上新聞版面。Factum Arte 總部位於馬德里,是一間專門複製藝術作品的公司,那些彩繪牆面的照片是一項更大型計畫的一部分──在他的陵墓附近蓋一座供觀光客參觀的複製墓室。原始的陵墓已經遭到現代訪客的破壞,因為無意間在呼吸中排出的溼氣;也因為蓄意在牆上刻畫的塗鴉,正如法國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Altamira)、拉斯科(Lascaux)和肖維的舊石器時代洞穴繪畫;這些繪畫的情況我們在後面的章節還會進一步說明。此外,Factum Arte 掃描了裝飾背景牆面背後的東西,也在網路上發表結果。

  尼古拉斯.里維斯看了這些掃描圖片,就像早他近一世紀前的霍華德.卡特一樣,他心想著:他看見了「美妙的東西」。里維斯認為,他看到了墓室北牆和西牆彩繪背景後方有兩個隱藏的入口。他不禁聯想陵墓中尚有其他房間尚未被發掘,甚至可能包括一個完整的墓區,裡頭放著娜芙蒂蒂的軀體。

  埃及官方迅速開始檢驗里維斯的假設。他們邀請一位名為渡邊廣勝的日本專家,用高科技的透地雷達(GPR)系統,來掃描墓室中兩面牆背後的區域。透地雷達的運作原理和傳統雷達相同,但可以用來偵測地底下或牆後方的物品。二○一六年初,兩個方位的初步掃描結果都是肯定的。兩面牆背後似乎都各有一間附加的房間,而且兩間房裡都可能放有金屬和有機物品。然而,二○一六年三月,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的一支團隊進行二次掃描,卻「無法找出同樣特徵的確切位置」,於是引發對第一次掃描結果的質疑。這個情況是個很好的例子,說明即使是最優秀的遙測檢驗,也仍需要實際的挖掘來確認其結果,我們將會在接下來的章節裡看見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更多案例。現在,我們正在等待更進一步的結果和同行評閱的發表研究。

  ※※※

  發現圖坦卡門陵墓的故事距離最初的發掘已將近一個世紀,至今仍不斷激發共鳴。這個最負盛名的例子讓考古學的魅力和吸引力一目了然,更展現出這門學科能夠蘊含多少驚喜。我的經驗亦然,考古學可能帶來無數這樣的驚喜,從平凡到偉大者皆有,而如我們將在本書所見,為這樣的考古發掘做出諸多貢獻的正是科學和科技的嶄新進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来迷上那种讲述“人”的故事的书籍,而不是单纯聚焦于宏大的历史事件。 毕竟,那些埋在土里的东西,最终都是古代人的生活痕迹。 我很好奇,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他们是怎么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 他们的艺术审美是如何形成的? 他们对宇宙、对生死又是抱持着怎样的理解? 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将冰冷的考古报告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叙事,把那些出土的陶罐、青铜器、骨骸,都赋予它们背后的主人翁的生命故事。 台湾的读者对于“在地性”的议题越来越关注,如果能有一本书,能将国际考古学的理论,巧妙地结合台湾本土的考古发现进行对比阐述,那就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了。 这样的书读起来就不会有距离感,会让人感觉,原来那些遥远的故事,其实跟我们脚下的土地息息相关。 真正好的科普读物,应该是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好奇心,让人开始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周遭的环境。

评分

现在的读者胃口很大,不只要求内容有深度,对“如何呈现”也越来越挑剔。 我个人对那种能引发哲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 考古学本身就是一门关于时间、遗忘与记忆的学问。 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是一个被时间刻意“保留”下来的信息碎片,我们所有的解读,都只是对过去无限可能性的一种猜测和重构。 我喜欢探讨这些“不确定性”的书籍。 比如,当我们通过现代科技还原古代的样貌时,我们究竟是在还原真实,还是在投射我们当代的想象? 这种对“真实性”的追问,往往比对具体事实的陈述更有启发性。 一本好的历史或考古类书籍,不应该只是提供答案,更应该提出更深刻的问题,促使读者反思我们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这类书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对“时间”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会更加珍惜每一次与历史“接触”的机会,即使这种接触是通过文字和想象完成的。 这是一种非常内敛但持久的阅读回响。

评分

哇,最近在找书看,看到一堆书名都很有意思,有些光是名字就让人忍不住想点进去瞧瞧。 像那种会让人联想到历史、时间痕迹的,总有种魔力。 毕竟谁不爱听故事呢? 尤其是那些从土里被挖出来,背后藏着千百年秘密的玩意儿,光是想象那个过程,就已经够精彩了。 常常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是建立在无数个过去的片段之上,只是我们常常忘了去看那些被埋藏起来的珍贵瞬间。 有时候觉得,光是看那些考古发现的图片,就能让人感觉穿越时空,跟古人对话一样。 这种“看见”过去的感觉,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震撼多了。 我是那种喜欢深度挖掘的人,不只是看看热闹,更想知道“为什么”和“怎么会这样”。 如果一本书能把这些复杂的历史脉络,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串联起来,那就太棒了。 期待能找到那种,读完后会让人忍不住到处跟朋友分享“你知道吗,原来……”的书。 毕竟,知识的乐趣不就是在于分享和启发新的思考吗? 现在的阅读趋势也越来越多元了,不只是文学小说,很多科普、历史类的书籍也做得非常精美,装帧设计也越来越有品味,光是捧在手上阅读的触感,都成了享受的一部分。

评分

说真的,现在台湾的出版市场竞争激烈,要跳出来真的不容易。 我个人比较偏爱那种能提供独特视角或研究深度的作品。 尤其对于那些传统教科书没有深入探讨的议题,如果能有一本书愿意去挖掘,那绝对是我的首选目标。 譬如说,很多历史叙事都带有既定的框架,如果能有一本跳脱传统框架,用全新的理论或材料去重新解读已知的文物或事件,那种“颠覆认知”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 我对那种细节控的书籍非常着迷,那种作者考据扎实、引用资料详尽到让人佩服的程度。 想象一下,作者为了一个小小的时间点或一个器物的用途,翻阅了多少古籍,对照了多少田野报告,光是这份毅力就值得我们给予掌声。 这种类型的书,读起来虽然可能需要多花点心思,但收获的知识密度是极高的。 读完之后,你会有一种自己也参与了某种“解谜”过程的成就感,觉得自己的知识库又扩充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维度。 这样的书,绝对是值得放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翻阅、对照的“工具书”级别的存在。

评分

坦白说,面对一堆厚厚的学术专著,很多人会望而却步。 所以,我特别欣赏那些能把艰涩的专业知识“翻译”成一般大众也能理解的语言的作者。 这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化,更是一种思维的转译和耐心的展现。 这种“普及化”的工作非常重要,它打破了知识的壁垒,让更多对考古有兴趣但缺乏专业背景的人也能从中受益。 理想中的这本书,应该要有非常清晰的结构和逻辑流程,不会在章节之间跳跃得太厉害,读起来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导览员,一步一步带领你探索一个复杂的地底迷宫。 另外,现在数字化阅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果能够搭配高质量的图像和图表,甚至是互动式的说明(虽然电子书在这方面潜力无穷),那阅读体验会大大加分。 我很看重作者在行文中是否保持了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 毕竟,阅读的初衷是获取乐趣和知识,而不是为了通过考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