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尼基人:一群被發明的祖先、一個「不存在」的民族 (電子書)

腓尼基人:一群被發明的祖先、一個「不存在」的民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瑟芬.奎因
图书标签:
  • 腓尼基人
  • 古代文明
  • 航海
  • 贸易
  • 地中海
  • 历史
  • 考古学
  • 民族
  • 文化
  • 黎凡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9年古典研究協會古德溫功績獎(Goodwin Award of Merit)得獎作品
牛津大學古代史教授開腦之作,打破你我對歷史的既定觀念

古史中聲名遠播的冒險家、前羅馬時代的地中海霸主
但是,腓尼基人真的「存在」過嗎?

為何黎巴嫩人、突尼西亞人、英國人、愛爾蘭人
都要追認腓尼基人是他們的「祖先」?

本書指出,作為「民族」的腓尼基人並不存在,
他們只是後人創造出的「想像共同體」!

【本書內容】

歷史記載,腓尼基人是地中海東岸的民族,善於經商與航海,勢力強大曾雄踞至地中海西岸,從西元前十六世紀到西元前六世紀,堪稱地中海霸主。

在希臘人和羅馬人崛起之前很久,腓尼基人就已經在地中海區經商、到處定居,也精通航海術。但這群航海高手究竟是誰,始終在歷史上成謎。如此強大的民族,竟然不曾建立過自己的國家,甚至沒有留下自己的文字記載或文學作品。本書作者因此提出一個疑問:「誰是腓尼基人?他們真的存在過嗎?」

基於大量古代文本與考古證據,作者認為,我們現今所謂擁有共同身分認同、共同歷史文化的「腓尼基人」,其實根本不存在。由於近現代的學者身陷民族主義思潮,先預設腓尼基人是一個有共同歷史文化的集合體,再試圖從文獻中尋找證據。此外,諸如近世的英格蘭人、愛爾蘭人,現代的黎巴嫩人、突尼西亞人在建立民族國家的過程中,也都曾追認腓尼基人是自己的祖先,強化國族認同。

本書指出,真實的腓尼基人不是基於民族或國家,甚至不是基於共同歷史或共同祖先,而是基於城邦、家族、殖民地互動與宗教崇拜等諸多因素而形成的群體。簡而言之,「腓尼基人作為一個民族」只是代代學者建構出的「想像共同體」,一個政治上的語彙,而非確實存在的歷史事實。

【國際書評】
奎因雄心勃勃的研究將歷史和政治科學聯繫在一起,揭示古代延續到今天仍然息息相關的事物。──《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奎因的這本書內容豐富、引人入勝,有許多圖片與深思熟慮的論證。這是一個引人矚目的廣泛研究,闡述了腓尼基人是一個政治而非種族的名詞。──《前言評論》(Foreword Reviews)

奎因對現代國家觀點如何阻礙我們對歷史身分的理解,非常專業。──密涅瓦線上大學(Minerva)多米尼克.格林(Dominic Green)

腓尼基通常被認為是希臘文明的統一先驅,而且使之相較下顯得黯然失色。然而在本書中,牛津大學古代史教授奎因認為,原始「腓尼基人」身分或文化的這一整個概念,可能根本不存在。相反地,證據顯示,腓尼基人不可能將自己視為一個超越城市或家庭層面的族群。因此,奎因認為腓尼基的歷史發明,以及腓尼基民族身分認同的敘述,本身更值得研究。──《新批評》雜誌(The New Criterion)

這是一本突破性、精湛、原創的書,揭示了古代腓尼基人如何成為現代民族主義所扭曲的範疇之下的受害者。奎因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博學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並提醒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種族」甚至「文明」是否必須成為可行的分類範疇。──台拉維夫大學伊拉德.馬爾金(Irad Malkin)

刺激又原創。奎因廣泛探討我們所說的「腓尼基」這個名詞,如何在不同時期各有其歷史意涵。 ──彼得.凡.多梅倫(Peter van Dommelen),《劍橋史前史:地中海的青銅與鐵器時代》共同編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腓尼基人:一群被發明的祖先、一個『不存在』的民族(電子書)”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但完全不涉及原书主题,同时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 --- 跨越时空的旅人:失落文明的足迹与现代的回响 一部探寻人类起源、技术演进与文化重塑的宏大叙事 本书是一部跨越数个世纪、横亘欧亚大陆与北非海岸的深度历史考察,旨在解析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我们不再聚焦于某个单一的民族或帝国,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面貌,却常常被主流史学边缘化的群体、技术与思想流变。 第一部分:光影交错的史前边缘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人类早期的技术飞跃期。我们首先探讨的是早期航海技术的革命性进步。这不是关于特定船只的设计,而是关于人类如何从沿岸漂泊转向远洋探索的心智转变。我们将细致分析风力利用的早期萌芽、定向系统的朴素形式,以及这些创新如何悄然改变了人类对“已知世界”的认知边界。这个阶段,地理概念的扩展与资源获取模式的转变是核心议题。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冶金术的早期传播网络。青铜时代的结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复杂的技术扩散过程。本书将描绘出那些负责原材料(如锡、铜)的流动路线,以及这些技术知识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区域间进行“非官方”的交流与适应。重点在于理解技术知识如何在缺乏正式教育机构的时代,通过工匠阶层、贸易路线和文化接触点进行代际传递和改良。我们审视的不是谁首先发明了合金,而是这些合金如何重塑了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日常生活。 第二部分:书写系统的演化与信息革命的先声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记录信息的能力是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石。本书的第二部分致力于剖析符号与文字的早期形态。我们对比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象形文字,以及东方独立发展的记事系统。本书关注的并非这些系统的内在结构,而是它们在不同社会中如何承担起行政管理、宗教仪式和商业记录的不同职能。 一个重要的焦点是信息载体的演变。从泥板到莎草纸的转变,不仅仅是材料的更换,更代表着信息流通速度和便携性的巨大飞跃。我们将讨论,当信息可以被更轻便地携带时,远距离的商业合同、外交信函以及学术交流的可能性是如何被解锁的。这种信息载体的轻量化,预示着我们今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的早期雏形。 第三部分:贸易路线与文化交融的无形之网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重点放在古代陆地和海洋贸易路线的复杂性。我们不再仅仅罗列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的商品清单,而是深入研究这些路线背后运作的金融机制与信用体系。古代的商人如何建立信任?早期的汇兑工具是如何运作的?这些看似是经济史的细节,实则是人类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体现。 我们将描绘跨文化接触中的“中介人”角色。这些行走于不同语言和习俗之间的个体,往往是技术、信仰和艺术风格得以传播的关键枢纽。他们的身份模糊、忠诚多变,是古代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本书通过对这些“中间地带”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融合的动态过程——它很少是单向的灌输,而常常是复杂的互动与再创造。 第四部分:城邦的兴衰与地缘政治的常青藤 在文明发展的后期,城邦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兴衰模式,成为历史研究的经典课题。本书考察了那些在强权夹缝中求生存、通过商业和海上力量实现短暂辉煌的小型政治单元的治理哲学。我们探讨了他们如何在军事压力与经济机遇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海洋霸权”的早期概念。这不是指某支无敌舰队的军事胜利,而是指一个政治实体如何通过对关键航道、贸易节点的控制,来实现对其腹地资源的有效辐射和保护。这种以流动性为核心的权力结构,与依赖固定疆土的帝国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理解现代地缘政治提供了历史深层基础。 结语:被遗忘的教训与现代的镜像 本书的总结部分将焦点拉回当代。通过对古代技术传播的非线性模式、文化交流中的中介角色,以及商业信用体系的早期建构的考察,我们试图提炼出超越时空的普适性洞察。当我们面对当代全球化、供应链重塑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议题时,这些古代文明的经验与教训,或许能提供一种独特的、去中心化的历史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的处境与未来走向。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人类智慧如何突破地理和认知的限制、对那些在历史舞台中央闪耀片刻后又隐入尘烟的创新者、以及对世界复杂性感到好奇的读者的作品。它引导我们超越教科书上固化的民族叙事,去感受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技术、贸易与思想的织网中,是如何艰难而又辉煌地前行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瑟芬.奎因Josephine Quinn
牛津大學古代史教授和伍斯特學院研究員,也是希臘西部和布匿地中海研究的聯合主席。

譯者簡介

王約
畢業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文所、喬治梅森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曾任職漢聲雜誌、商業周刊、壹週刊、美國華府作協會長。譯有派翠克.弗莫《時光的禮物》、羅柏.卡普蘭《重回馬可孛羅的世界》,以及《紙的世界史》、《偷書賊》、《威尼斯共和國》等書。

图书目录

導論

第一部 魅影腓尼基人
第一章 黎巴嫩沒有駱駝
第二章 泰倫之子
第三章 海上民族

第二部 四海八方
第四章 文化政治
第五章 托非特燔祭圈
第六章 城邦之王的地中海

第三部 帝國的身分認同
第七章 第一個腓尼基人
第八章 腓尼基新世界
第九章 腓尼基群島

結論
略縮語對照表
注釋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67186
  • EISBN:9789860767193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