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我是間諜:人類學家與她的祕密警察監控檔案 (電子書)

他們說我是間諜:人類學家與她的祕密警察監控檔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薩琳.韋德瑞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冷战
  • 监视
  • 档案
  • 秘密警察
  • 政治迫害
  • 个人史
  • 回忆录
  • 历史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祕密警察就像病毒,
入侵到所有人的生活之中
 
首部深入研究監控下的社會
文化、體制、人際網絡的民族誌
 
  ★  一部個人生命史與東歐冷戰史相互交織的自我民族誌
  ★  被監控的人類學家現身說法,剖析前共產國家如何監控人民,打造恐懼帝國?
 
  「本書是有關被監視的效應,而被監視已經成為了人皆有之的經驗。我們現在全都處於監視之下,但我們大部分人對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幾乎毫無概念。……在每天都有新監視方法誕生的今日世界,我希望本書能夠讓某些監視方法和它們的效應曝光。」——本書作者凱薩琳.韋德瑞
 
  一九七三年,來自美國的人類學博士生凱薩琳.韋德瑞到羅馬尼亞進行田野調查。她生活在外西凡尼亞一個小村莊,漸漸和當地村民培養出家人般的感情。她以研究當地寫出的著作,更開啟西方國家東歐研究領域先河。然而,隨著九○年代羅馬尼亞共產政權垮臺,她卻從解密檔案中發現:自己曾被當成間諜,受到嚴密監控。國安局中有關她的祕密檔案,多達兩千多頁。
 
  韋德瑞決定深入研究自己的監控檔案,藉以了解共產政權下的監控體制與線民文化。她回溯過去、找出線人,甚至訪問到當年負責監控她的國安局軍官。
 
  然而揭開真相並不容易,甚至令人難堪。過程中,她曾看見自己被偷拍的影像,也曾發現過往深信不疑的人際關係,其實充滿陷阱。有人懷著目的接近她、更有朋友因她而身陷危險。而她與監控軍官的面對面,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經歷。
 
  韋德瑞以自身經驗為田野,發揮民族誌學者的敏銳,引領我們思考:
  ★ 國家安全的機器如何運作?如何吸收線人,編織陷阱?
  ★ 國家如何為自己製造敵人? 被監控者如何被創造出邪惡分身?
  ★ 祕密監控如何與社會關係網絡交織在一起?
  ★ 冷戰的社會氣氛,如何孕育監控文化?
  ★ 「加害者」是甚麼樣的人?
  ★ 身為被監控者,認識真相令她備受衝擊,她如何深入反思,重拾對人的信賴,進而從檔案中剖析出整個監控文化與機制?
 
  這是一本對監控體制極為難得的深入剖析之作。不僅曝光監控機制,也讓我們看見體制下的人性。對於臺灣讀者而言,這本書或許也能幫助我們更深入認識威權時代的歷史。
 
本書特色
 
  1. 轉型正義的啟發:促轉會在五月結束任務。對於威權時代的歷史,我們的認識仍然有許多空白。而國家檔案未來將如何,尚未解密的檔案何時解密,也持續引起關注。什麼是臺灣轉型正義的下一步?從《他們說我是間諜》中可以讀到許多啟發。
 
  2. 補足東歐歷史空白:近期臺灣讀者對東歐歷史的關注提升,《他們說我是間諜》補充了共產統治時期與之後的東歐面貌。
 
  3. 在監控資本主義時代認識監控:正如作者本人所說,當今是一個監控技術手法不斷翻新的時代,監控並非與我們無關,我們應該深入認識監控的效應。
 
  重要事件
  促轉會在五月結束任務,在此時刻以本書探討真相與和解的問題。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推薦人
  李志德(《鏡周刊》文化組總編輯)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阿潑(作家)
  胡淑雯(作家)
  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前促轉會委員)
  楊翠(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前促轉會主委)
  劉紹華(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蘇慶軒(中研院臺史所博士後研究員)
 
各界好評
 
  「這本既迷人又重要的書應該被列為人類學家和口訪歷史學者的必讀書單。」──西拉.菲茨帕特里克(澳洲歷史學家)
 
  「帶著無畏的好奇,與一顆破碎的心,凱薩琳.韋德瑞帶我們走上一趟憂心忡忡的旅程,深入她的祕密警察檔案,處理田野工作中的信任與背叛問題,她所袒露出的脆弱令你想握住她的手。這是一本自我民族誌與歷史的混合體,讀來縈繞心頭又深具原創性,本書必定會成為人類學的經典。」──露絲.貝哈爾(美國人類學家)
 
  「《他們說我是間諜》是兼具深度與好讀的著作,是臺灣罕見的羅馬尼亞社會研究,也是從親歷見聞角度出發的東南歐現代史與冷戰學術史……至於貫穿全文,韋德瑞與羅馬尼亞友人之間的真摯感情,與四十餘年不斷的緊密人際連結也提醒我們:祕密警察檔案雖然黑暗,但人際友誼卻也無比強韌。」──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边缘的见证:流散、权力与记忆的迷宫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特定地缘政治环境下,知识分子、艺术家及其社群所经历的制度性监视、心理胁迫与身份重塑的复杂历程。这不是一部聚焦于单一事件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被观察者”内部体验的细致解剖,通过对大量未公开的档案片段、私人信件、日记记录以及口述历史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个关于权力如何渗透日常、如何利用恐惧来塑造社会叙事的多维度图景。 第一部分:日常的异化——透明的囚笼 本书伊始,聚焦于个体如何在看似平稳的社会结构中,感知到无形之手的存在。我们审视了在特定体制下,知识生产与交流如何被环境所规训。作者并未直接描述间谍活动本身,而是探讨了“知道自己被监视”这一状态对认知和创作自由产生的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的过滤与自我审查: 详细分析了在学术交流、出版审查以及国际合作中,知识分子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研究方向、修改措辞,以规避潜在的政治风险。例如,探讨了在某一特定时期,关于社会结构或历史记忆的某些议题如何被刻意边缘化,以及这种“自我净化”在知识谱系中留下的缺口。 通信的拓扑学: 通过对通信网络(包括信件、电报、早期电话记录的间接描述)的分析,揭示了社群内部信息流动的模式变化。研究了在严密监控下,人们如何发展出高度复杂且非显性的代码和隐喻系统进行交流,这些“加密的语言”是如何成为抵抗的最后堡垒。 邻里与信任的瓦解: 考察了监视系统如何利用人际网络,特别是邻里关系、同事关系,制造不信任感。重点分析了告密行为(在不具体描述个案的前提下)对社区凝聚力的破坏性影响,以及这种“内部的渗透”如何比外部的压力更具瓦解力。书中探讨了信任的“原子化”过程,即个体如何被迫退回到一个极度个人化的生存模式。 第二部分:档案中的幽灵——文本与诠释的拉锯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权力机构自身的运作逻辑,但重点依然放在这些机构如何通过文本来“构建”目标对象。这部分内容避免直接引用敏感档案内容,而是分析了这些档案的“体例”和“倾向性”。 分类学的权力: 研究了监控机构在构建目标人物档案时所采用的分类系统和标签化策略。这些标签(例如“不可靠分子”、“潜在颠覆者”、“西方代理人”)是如何超越事实,成为定义个人命运的既定框架?作者通过社会学和符号学的角度,解构了这些标签的生成逻辑及其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反作用力。 被记录的缺席: 重点讨论了档案记录中的“空白”与“沉默”。当一个人的生活被碎片化的、断章取义的记录所定义时,他真实的生活经验、创造性的努力、日常的挣扎,是如何在官方叙事中被系统性地抹去的?这种“被记录的缺席”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权力行使。 翻译的陷阱: 在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背景下,理解他人的意图本身就是一场权力博弈。本书探讨了当档案被翻译、被转录时,信息是如何在不同意识形态的过滤层中失真、扭曲,最终服务于特定政治目的的过程。 第三部分:流散与重构——记忆的考古学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流散群体,探讨在离开原生地后,个体如何面对自己被记录的“他者化”历史,以及如何重建自我叙事。 离散群体的认同韧性: 考察了流亡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建立新的学术共同体、艺术团体来维持其思想的活力。这些新的空间(无论是物理上的还是虚拟的)如何成为抵抗“档案化”的实体性对抗?重点分析了口述历史的收集与保存工作,将其视为对僵化书面记录的必要修正。 “过去”的时间性: 分析了流散者与故土“过去”之间复杂的时间关系。对于被监视者而言,过去并非已完成的历史,而是持续投射在当下的阴影。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艺术创作或回忆写作,重新“挪用”或“解毒”那些被权力机构用于定义自己的历史片段。 对权力记忆的反思: 最终,本书提出了一个更宏大的哲学思考:我们如何能从对个体被监视的经验中,提炼出关于现代治理、透明度伦理以及个人自由边界的普遍性洞见?这不是关于某一个“间谍”的故事,而是关于每一个生活在信息权力结构下的人,如何保持其内在的完整性与思想的独立性。 总结: 本书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在系统性压力下的生存美学与思想抵抗的深度田野考察。它不提供爆炸性的“揭秘”,而是致力于挖掘在严酷现实中,那些微小、复杂、常常被忽略的人类经验和认知策略,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政治社会运作的独特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薩琳.韋德瑞(Katherine Verdery)
 
  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院人類學傑出教授,密西根大學的俄羅斯與東歐研究中心前主任,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凱薩琳.韋德瑞作為美國學界研究東歐政治、經濟與文化領域先驅,在冷戰時期開啟羅馬尼亞的民族誌研究先河。她的著作包含《消失的公頃:後社會主義外西凡尼亞的財產與價值》(The Vanishing Hectare: Property and Value in Postsocialist Transylvania)、《祕密與真實:羅馬尼亞祕密警察檔案中的民族誌》(Secrets and Truths: Ethnography in the Archive of Romania’s Secret Police)等。
 
  2020年,她獲得斯拉夫、東歐和歐亞研究中心(ASEEES)頒發傑出貢獻獎。她以親身經驗所寫成的《他們說我是間諜》一書出版後,同獲歷史學與人類學界肯定,該書並被譽為「人類學家和口訪歷史學者的必讀書單」。
 
譯者簡介
 
梁永安
 
  臺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專職資深譯者。譯作涵蓋文學、社會科學、神學等領域,翻譯作品包含《下一個基督王國》、《今日,何謂歷史?》、《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等書。

图书目录

導讀:祕密警察的祕密與人類學者的自我田野之旅    夏克勤  
 
字體、化名和讀音說明
鳴謝
 
序幕
第一部分     被監視下的研究工作
第一章         一九七O年代:作為軍事間諜的「民俗學家」
第二章         一九八O年代:敵人的許多張面具  
題外話         閱讀一己檔案的省思
 
第二部分     進入監視的機制
第三章         揭示
第四章         反省
尾聲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52358
  • EISBN:978626705232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書光書名就夠引人遐想了,對吧?「他們說我是間諜:人類學家與她的祕密警察監控檔案」,這組合聽起來就像是懸疑小說的開場,但更令人好奇的是,這究竟是真實事件的側寫,還是一種帶有批判色彩的學術反思?身為一個習慣在書架上尋找深度內容的台灣讀者,我對這種橫跨學術田野調查與政治高壓的議題特別有感。我們這個島嶼的歷史,從威權到民主的轉型過程中,人與權力的角力、資訊的流動與控制,始終是繞不開的核心命題。所以,當看到一位人類學家——這個本該是觀察者、記錄者的人——反而成為被「觀察」的對象時,那種角色錯置帶來的震撼感是很強烈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記錄的客觀性與自身處境的危險性之間取得平衡的?是選擇將那些檔案公諸於世,讓歷史還原其貌,還是在自我保護的考量下,留下只能意會的隱喻?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這種學術倫理的拉扯,那價值就非凡了。畢竟,在資訊戰與認知作戰的時代,誰在監控誰,以及監控的目的為何,都值得我們仔細端詳。

评分

說真的,這類型的回憶錄或紀實文學,最考驗作者的敘事功力。如果只是單純羅列公文、報告,那讀起來鐵定枯燥乏味,很容易讓人打瞌睡。我個人期待的是一種「故事性」,一種能將冰冷的檔案轉化為有血有肉的個人經驗的魔法。想像一下,你正在異國進行田野調查,研究一個敏感的文化或社會結構,結果你卻發現,你筆下的觀察對象,同時也是你的監控者。這種潛藏的恐懼感、隨時需要「演戲」的緊繃,如果能透過細膩的文字描寫出來,那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文學體驗。台灣的文學作品在處理戒嚴時期或兩岸關係議題時,很常使用這種「隱形之手」的描寫手法,但這本書的主角似乎是直接面對國家的「祕密警察」體系,這層次感很不一樣。我尤其想知道,當她面對這些監控檔案時,她的「人類學家」視角是否啟動了?她是如何用學術的眼光去解構這些國家機器試圖形塑的「她」的形象的?這不只是一個人的故事,更像是一場關於國家權力如何定義「他者」的田野觀察。

评分

我對「人類學家」這個身份特別感興趣,因為這個學科的核心精神就是去理解「他者」,並盡力消除自身文化偏見。那麼,當這位人類學家成為被國家定義、被貼標籤的「他者」時,她如何抵抗這種被簡化、被污名化的過程?這不是單純的政治受難者的自述,而是挾帶了專業知識和理論框架的反擊。我猜測,她很可能在檔案中看到了國家機器如何運用語言、分類學和意識形態來建構一個「危險人物」的樣貌。這種國家敘事與個人經驗的對撞,才是最精彩的火花所在。我們台灣社會一直在討論文化主體性,而主體性往往是在外力強加的定義下被激發出來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展現出,在國家權力的凝視下,個體如何憑藉其專業訓練和人性韌性,重塑自己的故事和身份認同。這種知識分子在極端壓力下的應對策略,對所有從事文化、教育或研究工作的人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示範。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選題本身就帶有一種「不畏懼」的態度,這點在華人社會的出版環境中尤其難能可貴。我們有很多關於歷史創傷的書寫,但多半是事後累積了足夠的安全距離才敢提筆。這位人類學家似乎是選擇在檔案還熱騰騰的時候,就去面對它,甚至可能是在還未完全脫離那種被監視的氛圍時就進行整理。這種近距離的直視,賦予了書本一種近乎「搏命演出」的張力。如果作者能清晰地區分出「學術的假設」與「政治的誣陷」之間的界線,並在文字中保持那份知識分子的清明,那麼這本書的貢獻就不僅限於歷史記錄,而是一種當代知識分子勇氣的展現。它提醒了所有身處於複雜地緣政治環境中的人:真正的研究,有時必須踏入權力的核心地帶,即便那意味著自己會成為研究的對象。這份堅持,就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從出版形式來看,既然是電子書,想必在資訊檢索和引用上會有它獨特的便利性,但同時也讓人好奇,這類涉及敏感政治檔案的書籍,在數位時代的保存與傳播是否會面臨新的挑戰?畢竟,紙本書的物理存在有時反而成為一種保護,而電子檔的流傳,卻可能讓某些片段被輕易地移除或竄改。不過,撇開技術層面的問題不談,光是「祕密警察監控檔案」這幾個字,就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提供了一扇窺視體制運作的後門。在我們這個資訊透明度越來越高的社會,很多人可能覺得政治監控已經是老舊的議題,但事實上,科技的進步只會讓監控的形式更隱蔽、更個人化。這位人類學家所經歷的,或許能為我們理解當代社會中無所不在的數據監控,提供一個極為寶貴的歷史參照點。我希望作者不只是抱怨,而是能提供一種「如何看穿」這些監控機制的方法論,而不是僅僅展示自己如何被困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