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我是間諜:人類學傢與她的祕密警察監控檔案 (電子書)

他們說我是間諜:人類學傢與她的祕密警察監控檔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凱薩琳.韋德瑞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冷戰
  • 監視
  • 檔案
  • 秘密警察
  • 政治迫害
  • 個人史
  • 迴憶錄
  • 曆史
  • 社會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祕密警察就像病毒,
入侵到所有人的生活之中
 
首部深入研究監控下的社會
文化、體製、人際網絡的民族誌
 
  ★  一部個人生命史與東歐冷戰史相互交織的自我民族誌
  ★  被監控的人類學傢現身說法,剖析前共產國傢如何監控人民,打造恐懼帝國?
 
  「本書是有關被監視的效應,而被監視已經成為瞭人皆有之的經驗。我們現在全都處於監視之下,但我們大部分人對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幾乎毫無概念。……在每天都有新監視方法誕生的今日世界,我希望本書能夠讓某些監視方法和它們的效應曝光。」——本書作者凱薩琳.韋德瑞
 
  一九七三年,來自美國的人類學博士生凱薩琳.韋德瑞到羅馬尼亞進行田野調查。她生活在外西凡尼亞一個小村莊,漸漸和當地村民培養齣傢人般的感情。她以研究當地寫齣的著作,更開啟西方國傢東歐研究領域先河。然而,隨著九○年代羅馬尼亞共產政權垮臺,她卻從解密檔案中發現:自己曾被當成間諜,受到嚴密監控。國安局中有關她的祕密檔案,多達兩韆多頁。
 
  韋德瑞決定深入研究自己的監控檔案,藉以瞭解共產政權下的監控體製與線民文化。她迴溯過去、找齣線人,甚至訪問到當年負責監控她的國安局軍官。
 
  然而揭開真相並不容易,甚至令人難堪。過程中,她曾看見自己被偷拍的影像,也曾發現過往深信不疑的人際關係,其實充滿陷阱。有人懷著目的接近她、更有朋友因她而身陷危險。而她與監控軍官的麵對麵,更是齣乎意料之外的經歷。
 
  韋德瑞以自身經驗為田野,發揮民族誌學者的敏銳,引領我們思考:
  ★ 國傢安全的機器如何運作?如何吸收線人,編織陷阱?
  ★ 國傢如何為自己製造敵人? 被監控者如何被創造齣邪惡分身?
  ★ 祕密監控如何與社會關係網絡交織在一起?
  ★ 冷戰的社會氣氛,如何孕育監控文化?
  ★ 「加害者」是甚麼樣的人?
  ★ 身為被監控者,認識真相令她備受衝擊,她如何深入反思,重拾對人的信賴,進而從檔案中剖析齣整個監控文化與機製?
 
  這是一本對監控體製極為難得的深入剖析之作。不僅曝光監控機製,也讓我們看見體製下的人性。對於臺灣讀者而言,這本書或許也能幫助我們更深入認識威權時代的歷史。
 
本書特色
 
  1. 轉型正義的啟發:促轉會在五月結束任務。對於威權時代的歷史,我們的認識仍然有許多空白。而國傢檔案未來將如何,尚未解密的檔案何時解密,也持續引起關注。什麼是臺灣轉型正義的下一步?從《他們說我是間諜》中可以讀到許多啟發。
 
  2. 補足東歐歷史空白:近期臺灣讀者對東歐歷史的關注提升,《他們說我是間諜》補充瞭共產統治時期與之後的東歐麵貌。
 
  3. 在監控資本主義時代認識監控:正如作者本人所說,當今是一個監控技術手法不斷翻新的時代,監控並非與我們無關,我們應該深入認識監控的效應。
 
  重要事件
  促轉會在五月結束任務,在此時刻以本書探討真相與和解的問題。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夏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係助理教授)
 
  推薦人
  李誌德(《鏡周刊》文化組總編輯)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阿潑(作傢)
  鬍淑雯(作傢)
  彭仁鬱(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前促轉會委員)
  楊翠(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前促轉會主委)
  劉紹華(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蘇慶軒(中研院臺史所博士後研究員)
 
各界好評
 
  「這本既迷人又重要的書應該被列為人類學傢和口訪歷史學者的必讀書單。」──西拉.菲茨帕特裏剋(澳洲歷史學傢)
 
  「帶著無畏的好奇,與一顆破碎的心,凱薩琳.韋德瑞帶我們走上一趟憂心忡忡的旅程,深入她的祕密警察檔案,處理田野工作中的信任與背叛問題,她所袒露齣的脆弱令你想握住她的手。這是一本自我民族誌與歷史的混閤體,讀來縈繞心頭又深具原創性,本書必定會成為人類學的經典。」──露絲.貝哈爾(美國人類學傢)
 
  「《他們說我是間諜》是兼具深度與好讀的著作,是臺灣罕見的羅馬尼亞社會研究,也是從親歷見聞角度齣發的東南歐現代史與冷戰學術史……至於貫穿全文,韋德瑞與羅馬尼亞友人之間的真摯感情,與四十餘年不斷的緊密人際連結也提醒我們:祕密警察檔案雖然黑暗,但人際友誼卻也無比強韌。」──夏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係助理教授)
邊緣的見證:流散、權力與記憶的迷宮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20世紀後半葉至21世紀初,特定地緣政治環境下,知識分子、藝術傢及其社群所經曆的製度性監視、心理脅迫與身份重塑的復雜曆程。這不是一部聚焦於單一事件的編年史,而是一次對“被觀察者”內部體驗的細緻解剖,通過對大量未公開的檔案片段、私人信件、日記記錄以及口述曆史的交叉比對,構建瞭一個關於權力如何滲透日常、如何利用恐懼來塑造社會敘事的多維度圖景。 第一部分:日常的異化——透明的囚籠 本書伊始,聚焦於個體如何在看似平穩的社會結構中,感知到無形之手的存在。我們審視瞭在特定體製下,知識生産與交流如何被環境所規訓。作者並未直接描述間諜活動本身,而是探討瞭“知道自己被監視”這一狀態對認知和創作自由産生的微妙而深遠的影響。 知識的過濾與自我審查: 詳細分析瞭在學術交流、齣版審查以及國際閤作中,知識分子如何自覺或不自覺地調整研究方嚮、修改措辭,以規避潛在的政治風險。例如,探討瞭在某一特定時期,關於社會結構或曆史記憶的某些議題如何被刻意邊緣化,以及這種“自我淨化”在知識譜係中留下的缺口。 通信的拓撲學: 通過對通信網絡(包括信件、電報、早期電話記錄的間接描述)的分析,揭示瞭社群內部信息流動的模式變化。研究瞭在嚴密監控下,人們如何發展齣高度復雜且非顯性的代碼和隱喻係統進行交流,這些“加密的語言”是如何成為抵抗的最後堡壘。 鄰裏與信任的瓦解: 考察瞭監視係統如何利用人際網絡,特彆是鄰裏關係、同事關係,製造不信任感。重點分析瞭告密行為(在不具體描述個案的前提下)對社區凝聚力的破壞性影響,以及這種“內部的滲透”如何比外部的壓力更具瓦解力。書中探討瞭信任的“原子化”過程,即個體如何被迫退迴到一個極度個人化的生存模式。 第二部分:檔案中的幽靈——文本與詮釋的拉鋸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角轉嚮權力機構自身的運作邏輯,但重點依然放在這些機構如何通過文本來“構建”目標對象。這部分內容避免直接引用敏感檔案內容,而是分析瞭這些檔案的“體例”和“傾嚮性”。 分類學的權力: 研究瞭監控機構在構建目標人物檔案時所采用的分類係統和標簽化策略。這些標簽(例如“不可靠分子”、“潛在顛覆者”、“西方代理人”)是如何超越事實,成為定義個人命運的既定框架?作者通過社會學和符號學的角度,解構瞭這些標簽的生成邏輯及其對個體身份認同的反作用力。 被記錄的缺席: 重點討論瞭檔案記錄中的“空白”與“沉默”。當一個人的生活被碎片化的、斷章取義的記錄所定義時,他真實的生活經驗、創造性的努力、日常的掙紮,是如何在官方敘事中被係統性地抹去的?這種“被記錄的缺席”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權力行使。 翻譯的陷阱: 在跨語言和跨文化的背景下,理解他人的意圖本身就是一場權力博弈。本書探討瞭當檔案被翻譯、被轉錄時,信息是如何在不同意識形態的過濾層中失真、扭麯,最終服務於特定政治目的的過程。 第三部分:流散與重構——記憶的考古學 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流散群體,探討在離開原生地後,個體如何麵對自己被記錄的“他者化”曆史,以及如何重建自我敘事。 離散群體的認同韌性: 考察瞭流亡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通過建立新的學術共同體、藝術團體來維持其思想的活力。這些新的空間(無論是物理上的還是虛擬的)如何成為抵抗“檔案化”的實體性對抗?重點分析瞭口述曆史的收集與保存工作,將其視為對僵化書麵記錄的必要修正。 “過去”的時間性: 分析瞭流散者與故土“過去”之間復雜的時間關係。對於被監視者而言,過去並非已完成的曆史,而是持續投射在當下的陰影。本書探討瞭如何通過藝術創作或迴憶寫作,重新“挪用”或“解毒”那些被權力機構用於定義自己的曆史片段。 對權力記憶的反思: 最終,本書提齣瞭一個更宏大的哲學思考:我們如何能從對個體被監視的經驗中,提煉齣關於現代治理、透明度倫理以及個人自由邊界的普遍性洞見?這不是關於某一個“間諜”的故事,而是關於每一個生活在信息權力結構下的人,如何保持其內在的完整性與思想的獨立性。 總結: 本書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在係統性壓力下的生存美學與思想抵抗的深度田野考察。它不提供爆炸性的“揭秘”,而是緻力於挖掘在嚴酷現實中,那些微小、復雜、常常被忽略的人類經驗和認知策略,提供瞭一個理解當代政治社會運作的獨特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薩琳.韋德瑞(Katherine Verdery)
 
  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院人類學傑齣教授,密西根大學的俄羅斯與東歐研究中心前主任,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凱薩琳.韋德瑞作為美國學界研究東歐政治、經濟與文化領域先驅,在冷戰時期開啟羅馬尼亞的民族誌研究先河。她的著作包含《消失的公頃:後社會主義外西凡尼亞的財產與價值》(The Vanishing Hectare: Property and Value in Postsocialist Transylvania)、《祕密與真實:羅馬尼亞祕密警察檔案中的民族誌》(Secrets and Truths: Ethnography in the Archive of Romania’s Secret Police)等。
 
  2020年,她獲得斯拉夫、東歐和歐亞研究中心(ASEEES)頒發傑齣貢獻獎。她以親身經驗所寫成的《他們說我是間諜》一書齣版後,同獲歷史學與人類學界肯定,該書並被譽為「人類學傢和口訪歷史學者的必讀書單」。
 
譯者簡介
 
梁永安
 
  臺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專職資深譯者。譯作涵蓋文學、社會科學、神學等領域,翻譯作品包含《下一個基督王國》、《今日,何謂歷史?》、《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等書。

圖書目錄

導讀:祕密警察的祕密與人類學者的自我田野之旅    夏剋勤  
 
字體、化名和讀音說明
鳴謝
 
序幕
第一部分     被監視下的研究工作
第一章         一九七O年代:作為軍事間諜的「民俗學傢」
第二章         一九八O年代:敵人的許多張麵具  
題外話         閱讀一己檔案的省思
 
第二部分     進入監視的機製
第三章         揭示
第四章         反省
尾聲
 
註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52358
  • EISBN:978626705232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5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哇,這本書光書名就夠引人遐想瞭,對吧?「他們說我是間諜:人類學傢與她的祕密警察監控檔案」,這組閤聽起來就像是懸疑小說的開場,但更令人好奇的是,這究竟是真實事件的側寫,還是一種帶有批判色彩的學術反思?身為一個習慣在書架上尋找深度內容的颱灣讀者,我對這種橫跨學術田野調查與政治高壓的議題特別有感。我們這個島嶼的歷史,從威權到民主的轉型過程中,人與權力的角力、資訊的流動與控製,始終是繞不開的核心命題。所以,當看到一位人類學傢——這個本該是觀察者、記錄者的人——反而成為被「觀察」的對象時,那種角色錯置帶來的震撼感是很強烈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記錄的客觀性與自身處境的危險性之間取得平衡的?是選擇將那些檔案公諸於世,讓歷史還原其貌,還是在自我保護的考量下,留下隻能意會的隱喻?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這種學術倫理的拉扯,那價值就非凡瞭。畢竟,在資訊戰與認知作戰的時代,誰在監控誰,以及監控的目的為何,都值得我們仔細端詳。

评分

我對「人類學傢」這個身份特別感興趣,因為這個學科的核心精神就是去理解「他者」,並盡力消除自身文化偏見。那麼,當這位人類學傢成為被國傢定義、被貼標籤的「他者」時,她如何抵抗這種被簡化、被汙名化的過程?這不是單純的政治受難者的自述,而是挾帶瞭專業知識和理論框架的反擊。我猜測,她很可能在檔案中看到瞭國傢機器如何運用語言、分類學和意識形態來建構一個「危險人物」的樣貌。這種國傢敘事與個人經驗的對撞,纔是最精彩的火花所在。我們颱灣社會一直在討論文化主體性,而主體性往往是在外力強加的定義下被激發齣來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展現齣,在國傢權力的凝視下,個體如何憑藉其專業訓練和人性韌性,重塑自己的故事和身份認同。這種知識分子在極端壓力下的應對策略,對所有從事文化、教育或研究工作的人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示範。

评分

從齣版形式來看,既然是電子書,想必在資訊檢索和引用上會有它獨特的便利性,但同時也讓人好奇,這類涉及敏感政治檔案的書籍,在數位時代的保存與傳播是否會麵臨新的挑戰?畢竟,紙本書的物理存在有時反而成為一種保護,而電子檔的流傳,卻可能讓某些片段被輕易地移除或竄改。不過,撇開技術層麵的問題不談,光是「祕密警察監控檔案」這幾個字,就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提供瞭一扇窺視體製運作的後門。在我們這個資訊透明度越來越高的社會,很多人可能覺得政治監控已經是老舊的議題,但事實上,科技的進步隻會讓監控的形式更隱蔽、更個人化。這位人類學傢所經歷的,或許能為我們理解當代社會中無所不在的數據監控,提供一個極為寶貴的歷史參照點。我希望作者不隻是抱怨,而是能提供一種「如何看穿」這些監控機製的方法論,而不是僅僅展示自己如何被睏住。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選題本身就帶有一種「不畏懼」的態度,這點在華人社會的齣版環境中尤其難能可貴。我們有很多關於歷史創傷的書寫,但多半是事後纍積瞭足夠的安全距離纔敢提筆。這位人類學傢似乎是選擇在檔案還熱騰騰的時候,就去麵對它,甚至可能是在還未完全脫離那種被監視的氛圍時就進行整理。這種近距離的直視,賦予瞭書本一種近乎「搏命演齣」的張力。如果作者能清晰地區分齣「學術的假設」與「政治的誣陷」之間的界線,並在文字中保持那份知識分子的清明,那麼這本書的貢獻就不僅限於歷史記錄,而是一種當代知識分子勇氣的展現。它提醒瞭所有身處於複雜地緣政治環境中的人:真正的研究,有時必須踏入權力的核心地帶,即便那意味著自己會成為研究的對象。這份堅持,就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說真的,這類型的迴憶錄或紀實文學,最考驗作者的敘事功力。如果隻是單純羅列公文、報告,那讀起來鐵定枯燥乏味,很容易讓人打瞌睡。我個人期待的是一種「故事性」,一種能將冰冷的檔案轉化為有血有肉的個人經驗的魔法。想像一下,你正在異國進行田野調查,研究一個敏感的文化或社會結構,結果你卻發現,你筆下的觀察對象,同時也是你的監控者。這種潛藏的恐懼感、隨時需要「演戲」的緊繃,如果能透過細膩的文字描寫齣來,那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文學體驗。颱灣的文學作品在處理戒嚴時期或兩岸關係議題時,很常使用這種「隱形之手」的描寫手法,但這本書的主角似乎是直接麵對國傢的「祕密警察」體係,這層次感很不一樣。我尤其想知道,當她麵對這些監控檔案時,她的「人類學傢」視角是否啟動瞭?她是如何用學術的眼光去解構這些國傢機器試圖形塑的「她」的形象的?這不隻是一個人的故事,更像是一場關於國傢權力如何定義「他者」的田野觀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