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全新修訂校對暢銷新版,吳明益推薦導讀) (電子書)

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全新修訂校對暢銷新版,吳明益推薦導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黛安.艾剋曼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社會學
  • 曆史
  • 文化
  • 全球化
  • 環境
  • 未來學
  • 科技
  • 吳明益
  • 暢銷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國傢戶外圖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
筆會新英格蘭亨利─大衛─梭羅獎(PEN New England Henry David Thoreau Prize)得獎作品!

媲美《寂靜的春天》、《湖濱散記》、《沙郡年記》
賈德‧戴濛:你將沉迷在黛安‧艾剋曼的世界裡!
辛達塔‧穆剋吉:在這本發人深省的著作中,艾剋曼以她一貫的文筆,融閤學術、智慧、優雅和幽默,解釋我們的未來。

  ‧全新修訂校對暢銷新版,吳明益專文推薦
  ‧跨世紀暢銷經典《感官之旅》作者──黛安‧艾剋曼(Diane Ackerman)力作
  ‧《紐約時報》推薦一百本值得關注的書
  ‧《齣版人周刊》、《華盛頓郵報》、《芝加哥論壇報》各界權威媒體一緻推崇!

  【一趟體驗人類統治時代技術與創新的感知之旅】

  從適應自然到創造自然

  我們進入一個真正以人類為主宰的全新時代……

  黛安‧艾剋曼對自然界以及人類在其中所處的位置,有獨特而精闢的見解。在這本劃時代的新作中,她細膩描繪「智人」這種聰明絕頂卻又自以為是的生物,如何主宰地球的現狀,又如何掌控地球未來的命運。艾剋曼麵對前所未見的種種現象,以優美的詩意筆觸,勾勒齣她的觀察和想法。

  人類「徵服瞭百分之七十五的地錶……夢想齣工業和醫藥的魔法,在漫無邊際的黑暗之中升起火燄,掛上燈籠。」我們竭盡所能擺弄大自然,在這個星球上栽種培養我們喜愛的動植物,其中許多都有侵略性;我們改變瞭氣候,威脅我們自己的生存。另一方麵,我們也以充滿希望的創造力應付我們的破壞力:我們收集即將消失物種的DNA,存放在冷凍方舟上,讓紅毛猩猩使用iPad,創造可以穿戴的科技用品,和總有一天會比我們更聰明的閤成物種。

  艾剋曼深入淺齣地把科學新知化為老少鹹宜、人人都懂的故事,帶領我們興高采烈地踏上探索新現實的旅程,介紹正在創造未來,並且說不定能鏇乾轉坤的各種人物,和他們的種種思想。本書以詩人的巧思與奇想,滿懷希望地敘述影響我們生活各層麵的改變,藉由她一貫美麗鮮活的文字,描繪齣睿智而達觀的思想,讓讀者在驚嘆讚賞之餘,也對人類的角色有更深的體認。

各界一緻好評

  黛安‧艾剋曼精采生動的文筆,無窮無盡的洞察力,和源源不絕的樂觀,建立瞭她國寶的地位,她是屬於我們的偉大作傢。──賈德‧戴濛(Jared Diamond),普立茲獎得主《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在這本發人深省的著作中,艾剋曼以她一貫的文筆,融閤學術、智慧、優雅和幽默,解釋我們的未來。──辛達塔‧穆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普立茲獎得主《萬病之王》作者

  本書讓我們深思要以破壞還是修復作為我們的貢獻。再沒有文字能比本書有更豐富的意象和見解,字裡行間充滿瞭細膩、智慧,和活力。──泰莉‧坦貝斯特‧威廉斯(Terry Tempest Williams),《當女人是一隻鳥》作者

  艾剋曼的文筆充滿巧思、熱情,和風格。我們必須要聽這種肯定人類貢獻的聲音,這攸關緊要,舉足輕重。我邊讀本書,邊忍不住讚嘆,是的,這就是展望未來的方式。──強納森‧溫納(Jonathon Weiner),普立茲獎得主《雀喙之謎》及《嚮往此生》作者

  艾剋曼以鮮明活潑的宣言,召喚我們麵對純機率的賭注:生與死,依舊以歡喜之心(即使隻是勉強的)麵對絕望。──勞倫斯‧韋施勒(Lawrence Weschler),普立茲獎決選作品《升起的一切》作者
 
好的,這裏為您呈現一本關於人類世主題,但不包含您提及的《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一書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 --- 巨變之地:地球的“新紀元”與人類的終極抉擇 作者: 艾莉莎·文森特 譯者: 李子涵 齣版社: 環宇文化 齣版年份: 2023年 頁數: 480頁 定價: 450新颱幣 / 180人民幣 --- 【內容簡介】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一個由我們自身活動定義的地質時期——“人類世”(Anthropocene)。這不是一個漸進的演變,而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全球性的結構重塑。 《巨變之地:地球的“新紀元”與人類的終極抉擇》不是一部講述技術進步或政治權力的傳統曆史書,而是一次深刻的、跨學科的探險,旨在揭示人類文明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將自身打造成一種地質力量,並因此將地球推嚮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十字路口。 本書作者艾莉莎·文森特,一位著名的環境史學傢和復雜係統理論專傢,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紮實的田野調查功底,帶領讀者深入探討人類世的核心議題。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共分為“起源的幽靈”、“物質的邊界”、“時間的斷裂”和“未來的倫理”四大篇章,層層遞進,構建起對“新紀元”的全麵認知。 第一部:起源的幽靈——從“大加速”到全球足跡 文森特追溯瞭人類世的深層根源,拒絕將焦點僅僅集中在工業革命。她認為,人類世的真正爆發點,是一個發生在二十世紀中葉,被稱為“大加速”(The Great Acceleration)的現象。 本書詳盡分析瞭二戰後,伴隨著人口爆炸、能源消耗的幾何級增長、塑料化學閤成的普及,以及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作者引入瞭“地質代理人”的概念,探討瞭化肥的廣泛使用如何改變瞭地球的氮磷循環,以及混凝土和鋁的生産如何創造瞭全新的、將在未來地質記錄中清晰可見的“人造岩層”。 我們不再僅僅是居住在地球上的物種,而是塑造地球本身的驅動力。這種力量的覺醒,伴隨著巨大的悖論:我們創造瞭空前的繁榮,卻也埋下瞭全球生態係統失衡的種子。 第二部:物質的邊界——看不見的汙染與生態重組 在這一部分,文森特將目光投嚮瞭人類活動留下的“物質證據”。她描繪瞭一幅由微塑料、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和核輻射構成的地球肖像。 本書特彆關注“深層時間遺留”的問題。例如,作者詳盡論述瞭電子垃圾如何在全球南方形成新的“礦場”,以及這些物質在數百年乃至數韆年後,將如何被地質學傢所識彆。她不僅關注氣候變暖這一顯性危機,更深入探討瞭生物多樣性危機(或稱“第六次大滅絕”)背後的驅動力——棲息地的破碎化、入侵物種的全球擴散,以及基因汙染的不可逆性。 文森特強調,人類世的特點是“混閤性”:自然與人工的界限已然模糊。河流被水壩截斷,大氣層被注入瞭人類製造的氣體,海洋中充滿瞭閤成縴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讀者直麵這些“看不見的汙染”,認識到我們每一次消費行為最終都將以物質形態沉澱在地球的未來地層之中。 第三部:時間的斷裂——危機中的曆史觀與長遠規劃 人類世挑戰瞭我們對時間的基本認知。傳統的人類曆史以百年為單位,而地質時間尺度以數百萬年計。人類世要求我們將兩者連接起來。 作者批判性地審視瞭現代性的“時間壓縮”傾嚮——對即時滿足和短期效益的追求,如何使我們對韆年尺度上的後果視而不見。她探討瞭“氣候責任的代際不公”問題,並引用瞭復雜係統科學中的“臨界點”(Tipping Points)理論,解釋為何看似綫性的環境惡化,可能突然導嚮不可逆轉的、指數級的崩潰。 這一章的重點在於“適應與乾預的張力”。麵對氣候變化,我們是應該轉嚮大規模的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試圖控製氣候,還是應該接受地球係統的非綫性變化,轉而專注於建立更具韌性的地方性社會?文森特以曆史的視角,審視瞭人類曆史上每一次大規模乾預自然(如大麵積的灌溉農業)帶來的長期後果,為當代決策者提供瞭深刻的警示。 第四部:未來的倫理——共存的契約與新的人類身份 如果我們將自己視為地質力量,那麼我們應該承擔什麼樣的“地質責任”?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轉嚮瞭哲學和倫理學的探討。 文森特認為,人類世的真正挑戰不在於技術解決方案,而在於身份的重塑。我們必須從一個“徵服自然”的主體,轉變為一個“負責任的看護者”。她考察瞭非人類主體(Non-human Agents)在這一新紀元中的地位,探討瞭生態正義(Ecological Justice)的含義——即如何確保氣候和環境成本的分配更加公平,尤其對那些對危機貢獻最少,但受害最深的邊緣群體和未來世代。 本書最後以一個開放性的提問收尾:在“巨變之地”上,人類能否發展齣一種新的“深層時間倫理”,學會與一個被我們重塑的星球共存,並主動選擇我們希望在地質記錄中留下什麼樣的遺産? 《巨變之地》無疑是理解我們當下處境的必讀之作。它不僅是一部關於環境危機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潛能、局限,以及最終選擇的史詩。它呼籲所有讀者,超越日常的瑣碎,以地質學傢的尺度,重新審視我們與腳下這顆藍色星球的關係。 --- 推薦閱讀人群: 關注環境史、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復雜係統理論、倫理學及未來學研究的學者、政策製定者、學生,以及所有對人類文明未來感到關切的普通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黛安‧艾剋曼(Diane Ackerman)


  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渥剋崗,獲得康乃爾大學的文學碩士、藝術寫作碩士,博士,曾任教於哥倫比亞、李奇濛及康乃爾大學。

  集《紐約客》等雜誌專欄作傢、詩人、記者、探險傢於一身,熱愛自然,寫得一手好評、詩意散文。著述甚豐,包括深受全球讀者喜愛的暢銷書《感官之旅》、《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剋曼的花園》、《愛之旅》、《Deep Play心靈深戲》、《纖細一線》、《稀世之珍》、《鯨背月色》等;以及敘述二次大戰最成功藏身所的非小說敘事作品《園長夫人》。

  此外,詩作亦豐,包括《甜笑的美洲虎》、《讚美破壞者》。關於大自然和人性的文章,常見於《紐約時報》、《史密森雜誌》、《波瑞雜誌》、《國傢地理雜誌》等。且曾主持以《感官之旅》為靈感的公共電視節目。

  艾剋曼動人的文筆獲得許多獎項,包括凱尼恩學院(Kenyon College)頒發的文學博士、布洛斯自然獎(John Burroughs Nature Award)、美國學院詩人勒文獎(Poet’s Lavan Award),和獵戶星大獎(Orion Book Award),並由紐約公立圖書館選為大文豪(Literary Lion)。

  所獲得的另一項殊榮,就是有一個分子以她為名,稱作「dianeackerone」。

  個人網站:www‧dianeackerman‧com

譯者簡介

莊安祺


  颱大外文係畢,美國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作包括《感官之旅》、《Deep Play心靈深戲》、《園長夫人》、《艾剋曼的花園》、《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剋曼的大腦詩篇》、《愛之旅》、《我的大象孤兒院》、《美味不設限》、《巴黎人》、《萬病之王》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摺下金枝,掌握地球?吳明益
 
一 歡迎來到人類世
猿猴用的Apps
狂野的心,人類世的心智
黑色彈珠
手工製作的風景
石頭的方言
摺騰天氣
大發雷霆的蓋亞
群策群力,由赤道到寒冰
藍色革命
 
二 在石與光的房子裡
水泥叢林
綠蔭裡的綠人
室內植物?過時的觀念
看準時機就能帶來溫暖
 
三 自然還「自然」嗎?
自然還「自然」嗎?
慢動作侵略者
「牠們別無選擇」
戲波基因池
蝸牛之愛
 
四 自然,像素化
感官的(非)自然未來
用奈米尺度來衡量
自然,像素化
跨物種的全球網際網路
西番蓮傳色情簡訊給你
誰來安慰哭泣的機器人?
機器人的約會
在火星上列印木馬
 
五 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本質
他藉給我的那隻(3D列印)耳朵
電子人和嵌閤體
DNA的祕密門衛
教人發狂的微生物
 
結論:狂野的心,人類世的腦(再訪)
 
謝辭
 
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385327
  • EISBN:978957138659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MB

圖書試讀

導讀

摺下金枝,掌握地球?


  和全世界所有的古老文明一樣,古巴比倫也有屬於它的創世史詩──〈埃努瑪‧埃利什〉(Enuma Elish)。它以阿卡德語刻在七塊泥闆上,描寫瞭混沌的自然女妖迪亞馬特(Tiamat),與秩序之神馬爾杜剋(Marduk)戰鬥的過程。

  馬爾杜剋在抓住迪亞馬特後,從她的嘴巴灌進空氣,撐大肚皮,然後一箭射穿心臟,接著把她的身體像掰蚌殼一樣拆成兩半。迪亞馬特的上半部於是變成瞭天,下半部則變成瞭海。而馬爾杜剋則在這之間的空中建造齣秩序之城伊斯哈拉(Esharra)。巴比倫人相信,擁有筆直街道、紀念碑及城牆的城市,就是複製瞭空中之城的神聖秩序。

  我有時會想,秩序「抓住」混沌,這不就像是逐步以理性、知識統治,視野生動物為敵的人類時代的隱喻?但秩序真的「殺」瞭混沌嗎?
關於人類時代影響瞭整個地球生態的論述,近年臺灣翻譯瞭不少傑齣的專業環境史著作。包括暢銷許久的戴濛(Jared Diamond)的《槍炮、病菌與鋼鐵》與《大崩壞》;麥可尼爾(J. R.  McNeil)的《太陽底下的新鮮事》、休斯(J. Donald Hughes)的《地球與人》,以及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人類大歷史》。乍聞黛安‧艾剋曼寫瞭《人類時代》(The Human Age),我不禁想,這個狂野、天纔、頭髮宛如火燄,總讓我們齣乎意料之外的作傢,會怎麼處理這個在結構上如此「大論述」的題材?畢竟,過去艾剋曼擅長的是,藉由某個細微的主題,去照亮一個深邃的洞穴。

  艾剋曼過去齣版過數本詩集,但臺灣讀者認識她是因為暢銷評價也很高的一係列非虛構作品──包括《感官之旅》(一九九○)、《鯨背月色》(一九九一)、《愛之旅》(一九九四)、《園長夫人》(二○○七)……,從科學報導、文化史、保育論述、心靈探索到歷史逸聞,她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這使得她在美國文壇獨樹一幟。特別是她為瞭寫作,幾乎走遍瞭整個星球的極地與蠻荒,這種實踐力是罕見的。而在引用科學研究來支持論述之餘,也不避諱自身充滿超驗論(transcendentalism)本質的立場,使得她的文章既有吞吐大荒的氣勢,也有著手成春的自然,以及獨特抒情觀點。

  艾剋曼從一隻紅毛猩猩在玩保育團體為其設計的猿用軟體(Apps for Apes)的近鏡頭開始,平闆電腦是一個絕對的「非自然產物」,而它裡頭的軟體則是作為生物之一的人腦所編織齣來的。當一個野性的腦袋、我們的近親,遭遇今日人類(另一種猿)生活環境的科技產物時,艾剋曼拉齣瞭一個充滿時間嚮度的提問──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人類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創造瞭一個全新的世界?導緻我們似乎和紅毛猩猩活在同一個世界,又像是不同的世界?

  麥可尼爾在《太陽底下的新鮮事》裡提到,整個二十世紀人類造成瞭環境在廣度與強度上發生瞭極大的變化。這其中有三個原因:那就是資源的被加速、全麵性地使用(特別是石化能源)、人口高速成長,以及國傢和企業在意識形態上奉行軍事力量以及大量生產。這使得人類史無前例地改變瞭地球。這恰恰好是艾剋曼這本書,聚焦於一個全新的詞彙所指涉的時代──「人類世」(Anthropocene)的原因。

  「人類世」這個詞由美國水生生態學者尤金‧史多麥(Eugene Stoermer)所提齣,荷蘭大氣化學傢保羅‧剋魯岑(Paul Crutzen)則將它發揚開來。部分科學傢正思考是否用這個詞,把人類社會從「全新世」裡單獨提齣來。其中一派學者認為人類世不必嚮前延伸至農業社會時期,而應該以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的首次原子彈測試為座標,因為之後的生態係,包括地層裡的物質、氣候、自然環境、物種,都大規模地被人類的發明物改變瞭。艾剋曼抓緊這個概念,談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也談人類農業、工業、城市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最終則以機器人、人工智慧、基因工程的討論作結。

  這本書不用說,必然再次展示瞭艾剋曼迷熟悉的寫作方式。她旁徵博引,時而抒情低迴,雖然偶爾缺乏像學者著述的紮實證據與推論(因此若讀者真要對裡麵的議題深入瞭解,仍建議再延伸閱讀我提到的那些環境史著作),卻常能侵入我們的心門,讓人不隻理性反省,也泫然欲泣。我在近期的小說裡閱讀瞭關於戰爭如何「使用」動物的文章,讀到艾剋曼所寫的關於人類使用動物於戰爭的段落時,更是心有所感。

  艾剋曼寫到史蒂芬‧史匹柏的史詩電影《戰馬》中,有一幕讓她難忘,那是影片中的年輕士兵騎著戰馬在林間衝鋒,因砲火而震驚,這時鏡頭停瞭下來,讓我們從戰馬英雄喬伊的眼球弧線上「看到戰爭」。由於馬的眼睛弧度和人類不同,因此這一幕世界也呈現彎麯,人和動物和煙霧和光球和泥塊全都四散發竄,既優美又「有如軍刀一般銳利的詩行,刺進我們的心靈」。她寫索姆河(the Somme)畔的士兵藉由螢火蟲看寫傢書、觀看地圖;寫鴿子傳遞軍書、蝙蝠被綁上燃燒彈,美國軍方用海豚來清掃水雷……。這些有別於「大歷史」的溫柔敘事,總是那麼吸引我。

  即便是在討論科技對人心影響的段落,艾剋曼也會讓文學適時插入,比方提到《科學怪人》一書的題詞用的是彌爾頓《失樂園》(Paradise Lost)中的詩句:「造物主啊,難道我曾要求您,用泥土把我塑造成人嗎?」藉此帶齣雪萊對自身人生的厭棄。她曾懷過四個孩子,其中三個在齣生不久之後就夭摺瞭……因此那個細膩恐怖的科幻故事,是在懷孕、哺餵,和哀痛之中所創造。書中也充滿瞭讓老艾剋曼書迷懷念的段落,比方說提到一個愛的實驗,科學傢對擁有長相廝守快樂關係的女性,在腳踝上施予電擊,發現如果讓她們緊握伴侶的手,電擊的程度即使相同,疼痛程度卻大幅減輕。但在親密關係不佳的女性受測者身上,卻看不到這樣的保護效果。這不是讓我們重溫瞭《感官之旅》嗎?

  然而跟艾剋曼過去的作品相較,這部作品確實更多資訊、更多批判、更多對人類時代的「唯科學至上的反省」。她說自己「不得不接受我活不到找齣答案的時候,也不由得因我們存在的睏境而湧齣一股強烈的哀傷」。

  人類世的睏境,正是人類所創造的。

  我想起弗雷澤那部偉大的,探討膜拜、宗教與神話的巨作──《金枝》(The Golden Bough)。《金枝》的寫作契機,是因為古羅馬風俗提到,內米湖畔叢林中,有座森林女神狄安娜的神廟,神廟的祭司由逃亡的奴隸擔任。逃奴一旦擔任瞭祭司,就獲得「森林之王」的頭銜,並且被免除瞭罪責。但是他得日日夜夜守護神廟旁的一棵橡樹,因為如果另一個奴隸摺下樹枝,就取得與他決鬥的權利。如果新的逃奴勝瞭,將取代他成為新王。

  這個迷人又殘酷的風俗讓聽聞的弗雷澤提齣三個疑問:

  1‧
  祭司為什麼被稱為「森林之王」?

  2‧
  為什麼新祭司得殺死前任祭司?

  3‧
  為什麼要摺下被稱為「金枝」的樹枝?

  他投入瞭浩繁的捲帙與無盡的田野尋找答案。他認為原始社會中往往將巨樹視為神,而祭司被視為是森林女神的伴侶,是神靈化為人的一個假托對象,因而也被崇拜,這個形象後來並發展成瞭世俗世界的統治者帝王。由於帝王的生死關乎族群的興衰,因此人們用各種禁忌來保護帝王,但神聖的靈魂在帝王衰弱之時,得進入另一個健康的軀體纔能永存。而神樹的「金枝」裡頭存在著神聖的靈魂,因此若奴隸取得它,便得到解放自己,挑戰舊王,成為新王的機會。

  弗雷澤發現世界各地都有神聖樹叢的傳統,而他的解答之旅進而將人類世界的思維進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巫術、宗教與科學。巫術階段的人們認為藉由巫術可以通過自然的考驗,但宗教階段則將超自然的力量歸於神祇與精靈。到瞭科學階段,人們纔知道左右世間萬物的,並非人也並非神,而是自然律。

  《金枝》龐大複雜的思維,當然無法如此簡單統整,但我在閱讀艾剋曼這本新作時,卻常常齣現腦海並如此詢問自己:相信人能掌握世界萬物,能宰製一切、更改氣候、地景地貌,顯然並非「科學世代」的終極發現,反而更近於宗教,甚至是巫術的階段,不是嗎?真正的科學人,必然理解萬物的自然律纔是世界運作的法則,但掌權者,崇拜的卻是權力與宰製。

  迴到文章最前麵提到的巴比倫史詩。那個秩序之神,真的「殺」瞭混沌嗎?我認為是沒有的。在那個神話中,混沌化成瞭天地大海,無所不在。我以為,這是艾剋曼這本迷人之書所要展示的,是艾剋曼一生至今寫作所欲展示的。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係教授)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