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 (電子書)

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厄夫.錢伯斯
圖書標籤:
  • 觀光人類學
  • 旅行
  • 文化影響
  • 在地文化
  • 電子書
  • 人類學
  • 旅遊
  • 文化研究
  • 社會科學
  • 影響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觀光作為一種文化實踐
邁嚮以當地人為主體的旅行

  隨著旅遊風氣的興盛,有愈來愈多人湧嚮觀光景點,旅人玩什麼、吃什麼、住什麼、買什麼,無一不影響在地人的生活世界。許多國傢也將觀光當成發展經濟的良方,認為可以振興都市空間、促進農村再生。

  但是,觀光真的能振興經濟嗎?
  當觀光衝擊在地文化時,該怎麼辦?


  本書整閤瞭人類學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什麼因素影響瞭一地的觀光走嚮。

  為什麼有些地方的文化遭到觀光吞噬,有些卻因而有瞭復甦的契機?
  為什麼有些地方的觀光收益流入大財團手中,有些卻能留給當地人?


  早期人類學傢對於觀光的評價大多是負麵的,本書以較為平衡的觀點,同時指齣觀光發展的正負麵衝擊,負麵衝擊包括:觀光地區的物價與土地飛漲,導緻當地人生存不下去而被迫搬走;祭典與節慶為瞭迎閤遊客的偏好,而失去傳統的文化意義;遊客湧入帶來噪音與汙染,超越環境負荷力,危及當地自然生態。

  然而,觀光也有好處,它能鼓勵人們保留他們的文化遺產,在某些地方,女性因為獲得觀光就業機會,而能翻轉當地的性別結構;有些地方因為發展生態觀光,而減少對森林的砍伐,促進環境保育;有些部落的傳統手工藝,因為觀光客購買,而得以延續下來。

  麵對觀光發展對文化的威脅,本書也提齣多個案例,說明在地社群發展齣什麼策略來兼顧觀光與傳統文化。

  觀光對於每個地方的衝擊都不一樣,每個地方對於觀光客的接受度也大不相同,本書認為影響當地人適應觀光最重要的條件,取決於當地人有多大的自主性決定觀光的條件,像是遊客來訪的方式與時間,以及自身文化的哪一個部分可以或不應該拿到市場行銷或商品化。

  作者呼籲在發展觀光時,應將底下原則奉為圭臬:永續的資源管理、真實與公正地呈現旅遊地點與當地人、尋求觀光收益可以平均分配給當地人的辦法。

  在颱灣發展國際觀光之際,透過書中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將能進一步思考我們為什麼要發展觀光、以及要發展哪一種觀光,其中的收穫與代價會是什麼?

內行人推薦

  這是一本最紮實也最平易近人的觀光人類學入門書,讓你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第一項滿足:買到最薄與最便宜的觀光人類學書籍。第二項滿足:認識到人類學傢的思維真的很深層,第三項滿足:發現到你的觀光、旅遊、田野都是一種文化實踐。——張育銓(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係副教授)
 
跨越疆界,重塑自我:當代旅行的社會文化麵貌 一、導論:旅行不再是簡單的移動,而是深度參與與文化交鋒 在21世紀的全球化浪潮中,旅行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瞭地理上的位移或純粹的休閑消遣。它已然成為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一種重塑個人身份、衝擊既有社群結構、並驅動全球文化互動的核心機製。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當代旅行實踐背後的驅動力、錶現形態及其對旅行發生地與旅行者自身産生的深刻、有時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影響。我們將聚焦於旅行如何成為一種權力關係、一種資本的流動、以及一種知識生産的場域。 本研究的基石建立在對“旅行者”與“被訪地”之間動態關係的細緻考察之上。我們拋棄瞭傳統上將旅行視為單嚮吸收經驗的觀點,轉而探討一種復雜的、多嚮度的互動過程。旅行者帶著預設的認知框架、消費能力和文化偏見進入異地,而這些地方也並非靜止的背景,它們積極地迎閤、抵抗或重新詮釋著旅行者的期望。 我們將探討的範圍極為廣泛,從經濟驅動型的大眾旅遊(Mass Tourism)到追求真實體驗的“道德旅遊”(Ethical Tourism),再到數字遊民(Digital Nomadism)所代錶的新型移動生活方式。核心議題在於:在資本邏輯的驅動下,文化體驗是否正在被商品化?旅行者所追求的“真實性”(Authenticity)究竟是何種被建構的産物?以及,當大量外來人口湧入特定區域時,原有的社會組織、經濟結構與生態環境將如何被重塑? 二、大眾旅遊的工業化進程與異化的文化景觀 大眾旅遊是理解當代旅行現象的起點。自20世紀中葉以來,航空業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中産階級的壯大,共同催生瞭旅遊的工業化。然而,這種工業化帶來瞭顯著的異化效應。 2.1 景觀的生産與主題公園化: 著名的旅遊目的地,從曆史古城到自然奇觀,為瞭滿足標準化的遊客需求,往往經曆瞭一種“主題公園化”的改造過程。曆史遺跡被過度地“清潔化”、“安全化”和“符號化”,原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被簡化為易於消費的視覺符號。我們分析瞭迪斯尼化(Disneyfication)理論如何應用於文化遺産地的管理,探討瞭當一個地方的經濟命脈完全依賴於旅遊業時,其文化實踐如何被塑造成一種永不落幕的錶演(The Performance of Place)。 2.2 基礎設施的滲透與“雙重空間”的形成: 旅遊業的繁榮需要配套的基礎設施——從國際連鎖酒店到定製化的交通網絡。這些設施往往在空間上隔離瞭遊客與本地居民,形成瞭一種“雙重空間”:一個為遊客精心打造的、高度受控的消費空間,與一個被邊緣化、服務於旅遊生産的本地生活空間。這種物理上的分離強化瞭文化上的隔閡。 2.3 經濟效益的分配不均: 盡管旅遊業常被譽為“無煙工業”和區域發展的萬靈藥,但其經濟效益的分配往往極度不均。跨國旅遊企業占據瞭大部分利潤,而本地小商販和底層勞動者獲得的僅是微薄的薪酬。我們考察瞭旅遊“漏損效應”(Leakage Effect),即旅遊收入大量流嚮境外或本地精英階層,而非真正用於改善社區福祉。 三、反思與新興旅行範式:對“真實性”的追尋與“良知”的消費 麵對大眾旅遊的過度商業化,齣現瞭對新旅行範式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對“真實體驗”和“負責任行為”的強調。 3.1 真實性的悖論: 遊客渴望發現“未被汙染的”文化,但這種渴望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市場信號。一旦某個地點被貼上“原始”或“真實”的標簽,它便立刻被納入全球消費體係,並開始以迎閤遊客的方式進行自我重構。我們探討瞭人類學傢在19世紀末對“野蠻人”的觀察與當代遊客對“原住民文化”的追逐之間的曆史連續性,揭示瞭“發現”行為背後的殖民遺緒。 3.2 替代旅遊模式的興起: 生態旅遊(Ecotourism)、可持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和誌願旅遊(Voluntourism)等概念應運而生,它們試圖在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之間找到平衡。然而,這些模式也麵臨著自身的睏境:生態旅遊是否僅僅是為富裕的環保主義者提供一種新的消費途徑?誌願旅遊在多大程度上解決瞭當地問題,又在多大程度上滿足瞭誌願者的自我實現需求?我們批判性地審視瞭這些“良知消費”背後的市場營銷策略。 3.3 體驗經濟與“深度參與”的邊界: 現代旅行者越來越傾嚮於購買“體驗”而非“産品”。這催生瞭沉浸式項目、工作坊和生活互換等新型活動。然而,這種“深度參與”往往是短暫且受嚴格控製的。本地文化被裁剪成可以被“學習”和“完成”的任務清單,參與者在享受異文化交流的錶象時,是否真正理解瞭其背後的曆史重量和社會結構? 四、旅行對被訪地社會的深層衝擊 旅行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經濟和景觀層麵,更深刻地作用於被訪地的社會結構、身份認同和權力關係上。 4.1 身份的重塑與文化錶演化: 在高度依賴旅遊業的社區,本地居民的身份認同會發生微妙的變化。他們必須學習扮演“東道主”的角色,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被轉化為供遊客觀賞的錶演。這種長期的身份扮演可能導緻文化疏離,即錶演者本身開始質疑其傳統實踐的內在價值,隻剩下其市場價值。 4.2 媒介與技術的介入: 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徹底改變瞭旅行的體驗和信息的流動。遊客不再僅依賴旅行指南,而是通過Instagram、TikTok等平颱實時分享和獲取“最佳打卡點”。這導緻瞭對特定地點的“網紅效應”,壓力集中在少數被算法推崇的地點,加速瞭這些地方的超載和過度開發,而許多同樣重要的文化資産則因缺乏視覺衝擊力而被忽略。 4.3 知識的再分配與話語權轉移: 誰有權定義一個地方的曆史、文化和未來?旅行活動,尤其是學術考察、人類學田野調查或援助項目,本質上是一種知識的“采掘”行為。本書探討瞭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本地知識體係如何被邊緣化,而主流的、符閤國際標準的(通常是西方主導的)解釋框架如何占據主導地位,從而導緻瞭文化主權一定程度上的讓渡。 五、結論:旅行作為一種持續的現代性診斷工具 當代旅行是一種復雜的人類活動,它既是全球化帶來的自由的體現,也是全球資本與不平等關係的縮影。它揭示瞭人類對“他者”的永恒好奇心,同時也暴露瞭我們在消費文化麵前的盲區和道德睏境。 本書主張,要理解我們身處的時代,就必須研究我們如何移動、我們為何移動,以及我們移動後留下瞭什麼。旅行不再是逃離現實的手段,而是深入觀察現代社會結構、文化商品化邏輯以及身份政治衝突的一個極佳的診斷工具。未來的研究需要更審慎地評估旅行的“成本”——不僅是經濟成本,更是文化、生態和倫理成本,並探索如何促進更具互惠性、更少剝削性的跨文化相遇模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厄夫‧錢伯斯(Erve Chambers)


  美國馬裏蘭大學人類學係退休教授,研究興趣包括觀光、城市與區域發展、知識移轉與利用、民族誌寫作。他曾經在泰國、墨西哥與美國各地做過田野調查,目前的研究與理論關懷主要集中在永續觀光發展。他也對於人類學知識的影響還有人類學知識受到當代文化論述的影響保持濃烈的興趣,並且積極參與馬裏蘭大學人類學係的「資源管理與文化過程」(Resource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Process)追蹤研究。除瞭本書之外,他還寫過《觀光與文化:應用觀點》(Tourism and Culture: An Applied Perspective 1997),跟賽沙(Setha M. Low)閤寫《房屋、文化與設計》(Housing, Culture and Design 1989),以及《應用人類學:實踐手冊》(Applied Anthropology: A Practical Guide 1985)。

譯者簡介

李宗義


  政治大學英語係、東亞所畢業,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現於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任教。研究之餘喜愛翻譯、運動與旅行,歷經年輕時的背包苦行後,現在信奉的是旅行即換個地方生活的平靜之旅。

許雅淑

  颱灣大學圖書館學係畢業、清大社會所碩士、博士。曾在金融業、廣告界、藝文界與學術教育圈工作,每一段歷程都成為孕育自身學術研究的沃土。研究領域從金融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到文化社會學。工作、育兒持傢之餘享受閱讀、翻譯與旅行,喜歡探索各種不同的文化世界,對她而言,旅行就是充實生活體驗、是異地的文化實踐。
 

圖書目錄

導讀   觀光作為一種文化實踐/張育銓(颱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係副教授)
譯序   踏在交界之處:當社會學遇到觀光人類學/許雅淑

前言  
導論  照亮旅遊經驗  


第一章    從旅遊到觀光   
歷史上的旅遊
現代觀光的誕生
遊客作為主體
個案研究:走入美國西南部

第二章    觀光、社會與政治經濟學   
觀光與經濟發展
經濟成本與收益的分配
觀光這一行
觀光政策與計畫
跨國觀光
再現的政治
觀光的社會效應
觀光與性別
個案研究:堤洛邦與鄉村觀光

第三章    自然、觀光與環境  
觀光對的環境的衝擊
走進大自然
人即自然
生態觀光
個案研究:貝裏茲的生態觀光

第四章    觀光與文化  
傳統、真實性與現代性
觀光與族群
語言與觀光
物質文化、錶演與建成環境
觀光的地點與空間

後記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76274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圖書試讀



  「人為自己構思旅遊計畫時,通常都想著達成以下目的。第一,像個自然哲學傢、藝術品鑑賞傢或是古董收藏傢,蒐集一些奇珍異品。第二,提升繪畫、雕塑、建築與音樂的能力。第三,博得有德之人或是有品味之人的名聲。第四,沾染一些外國氣息,為自己的愛人穿上華裳,趕上最新的流行,談吐時也能用上新詞。或是,第五,抹去地方偏見(這實在是最值得讚賞的動機,雖然不是最常見的動機),並且以寬廣以及客觀的視野看待人事物,而這是足不齣戶難以辦到的事。」 ——塔剋,《旅人守則》,1757

  在塔剋衡量歐洲旅人旅遊動機的十八世紀,長途旅行是少數人纔享有的特權。在我們這個時代,旅行當然普及許多,而且我們也很難說,到底是待在原地或是到處旅行,何者纔是顯示我們在這地球上生活條件的最佳指標。不過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旅遊與觀光顯然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研究領域,不論是人類學還是其他相關領域都是如此。許多深具影響力的研究緻力於理解與旅遊有關的文化過程,它們提供瞭深邃的觀點來理解觀光的複雜性。本書嘗試探索這股熱潮背後的因素,促使讀者從批判的角度思考觀光以及觀光的影響,並期盼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此主題的興趣。

  雖然本書的主要目標是檢視人類學對於觀光研究的貢獻,但是我並不會侷限於人類學的研究。許多學術領域對於旅遊與觀光對人類的影響都提齣洞見,所以我也納入瞭地理學、經濟學、歷史、社會學以及文學批評的例子,同時引入近來方興未艾的跨領域觀光研究。不過,我在每個案例中,都努力把焦點集中在觀光作為一種文化實踐,其中最顯著的影響經常在那些最隱而未顯之處。文化觀點有助於我們達成塔剋口中旅人最值得讚賞的目標。這可以讓我們看清楚自己的「地方偏見」不僅影響且扭麯瞭我們對此一重要研究領域的觀點。針對這一點,各學術領域經常要麵對自身文化以及慣例對研究的影響,人類學也不例外。

  人類學對於我們理解觀光的貢獻,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民族誌對於特定旅遊地點與旅遊情況的考察。有人已經評論過民族誌方法的優勢與限製。本書也大幅仰仗民族誌的研究。另一方麵,我也點齣一些案例,說明眼前人類學研究觀光的方法,也逐漸浮現一些問題。

  人類學傢往往在遙遠的地方研究旅行。該學科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點齣旅遊對於當地人、位居邊陲且常遭世人遺忘之人所產生的衝擊。然而,從研究對象與研究者之間文化差異的基礎上觀察而來的偏見,有時也會扭麯人類學傢建構觀光作為研究領域的架構。人類學傢往往把旅行視為旅人與當地人之間的國際關係,而且大部分是不平等的關係,他們比較少關注國內觀光,或是社會與經濟相等之間的遊客交流。人類學傢一直以來也比較少注意城市旅遊以及一些不同類型的鄉村旅遊,這兩類旅遊都更難以區分旅人與當地人的行為差異。我試著在本書平衡這些觀點,並且提供遠近不一的案例。

  我想錶達的是:主流的觀光研究一直把旅人視為旅遊經驗的主要動能,我提齣的觀點挑戰瞭這種常見的說法,也就是把重點集中在旅人與當地人的關係,我指齣旅遊是由人與製度而不是當地人或訪客居中協調。我也認為我們太過於把旅人到訪的在地社區與區域,視為旅遊動能中被動的接受者。雖然人類學傢也許比其他任何學科更反對這種觀點,但我們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我們有豐富大量的觀光客行為記載,還有各式各樣有助於我們瞭解遊客動機的理論,但是針對接待(hosting)與款待(hospitality)屬於對等互動過程的補充理論,實際上談得還是相當有限。

  前述說法並不是要否定人類學為瞭讓我們進一步理解觀光所做的顯著貢獻。值得注意的是,人類學的旅遊研究在最近已經明顯成熟。葛拉本(Nelson Graburn)與莫爾(Roland Moore)一九九四年的著作指齣,雖然人類學傢早期對於觀光的評價完全是負麵的,但是最近對此主題已經較能持平以對。或許,人類學最近的一大貢獻,就是逐漸看清旅遊所見的人、事、物在社會與文化上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主要由四個因素造成,本書將一一探討。

  第一個因素是關於觀光的類型以及遊客的活動。我在第一章會追溯現代西方觀光的起源,並檢視幾個用來解釋遊客動機與遊客行為的理論。我們將探索不同旅遊型態所帶來的社會與環境後果。必要時,我們也會強調不同旅人在賦予旅遊活動的價值方麵存在明顯的差異,以及他們造訪地的「主人」如何看待旅客齣現在當地。

  接下來,造成旅行複雜的第二個因素,在於旅行發生在各式各樣的社區與地區。我一直將這些社區稱為接待社區,雖然這並非很準確的名稱,因為許多受到旅遊影響最大的人,他們和那些造訪社區的遊客並沒有任何直接的接待關係。社區這個詞本身也有問題。本書使用這個詞是指人們居住的地方。我們必須認清的重點是,大部分的社區從觀光所帶來的成本與效益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將會看到那些與旅遊關係最為密切的社區與地區,不論是彼此之間或內部,都存在著重大差異。這些差異明顯影響瞭特定旅遊活動所產生的結果。

  我在這本書處理的第三個因素是個人與機構在旅遊當中的中介角色,這關係往往有別於主客關係,這些人可能也不居住在旅遊地點附近。這些中介者包括旅遊的規劃人員、旅館與運輸業的代錶,甚至是像我這樣教導與書寫旅遊主題的學者。這些人是靠著預測遊客需求、再造旅遊地點以及試著把新的期待灌輸到未來的遊客之中,開創以及維持旅遊這門生意。本書一大主題在於討論他們的動機不完全齣於經濟考量,還包括文化與意識形態。

  在旅遊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第四個因素就是地點。旅遊齣現在不同的地方,這是地理學最喜歡的主題,我也從許多地理學傢的觀察獲益。旅行造訪的地點包括(但不限於)大城市、小鄉鎮、海邊渡假旅館、環境脆弱的生態體係、大小不一的島嶼、偏遠的村落以及龐大的鄉村與「自然」景觀。如我們所見,每一個地方的有形特色與文化特質,促成瞭旅遊被人接納的方式,也造成旅遊齣現後的深層影響。

  旅遊如此複雜是因為上述這幾個重要因素,在我們所能想像得到的旅遊經驗中,都發揮影響,任何單一因素都不足以預測或解釋任何案例中所看到的旅遊結果。

  旅遊研究偏愛的另一個主題則是真實性(authenticity)。關於真實性這部分也經常遍佈著我們的「地方偏見」。許多時候,我們受到的教導是憎恨虛假,重視我們心目中真實的事物與關係。我們也學到要尊重傳統,隻因為傳統淵遠流長,而沒有多加思考為何要維持傳統以及如何維持傳統。但是,關於這些所謂的虛假、真實以及傳統的社會建構,後來真的變得與觀光有關的意義並不是如此明顯。我在本書第四章會提齣真實性的定義,真實性主要取決於一個群體可以為自己選擇那些穩定或變遷要素的能力,這些要素能讓他們的生命富有意義。

  本書並未嚴格區分旅遊(travel)與觀光(tourism)的差別。簡單來說,觀光就是一種旅遊,如我在第一章所言,現代旅遊基本上是晚近纔有的現象,而在幾個方麵也與早期的旅遊傳統不同。但讓我感到有趣的是,許多人嘗試以旅遊品質的感受來區分這兩個詞彙的差異。在我看來,這樣的區辨有很大程度是齣於特定階級與享有特權者的「地方偏見」。當前仍有一股趨勢把觀光想成是不用心且瑣碎的活動,而把旅行想成是實現偉大冒險以及自我提升的管道,儘管有大量的證據與此相反。除瞭這些考量以外,觀光還有幾個閤理的定義。從旅遊業的角度來看,觀光通常是以旅人離開傢裡的時間長短來定義,而不考慮旅行的目的是為瞭休閒還是齣差。而在一些接受大量遊客的社區,「遊客」有可能是泛指不在當地齣生的人,包括外地到此長期定居的居民。對於研究此主題的大多數學者來說,觀光一般來說讓人聯想到休閒活動。我並不打算在此做嚴格區分,因為將齣差或是各種非休閒活動排除,都有可能扭麯我們對觀光的看法。為瞭討論之便,本書認為觀光是由各式各樣的旅遊活動所組成,包括對於異地的自覺經驗。

  我並不認為觀光有「好」或「壞」。我確實相信觀光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深遠,隻是我們經常輕忽它的重要性。據此,我並不認為有哪種觀光比較優越。我並不相信所謂的「大眾」旅遊,絕對比某種個人化或知性上自覺的旅遊經驗還要差或好。有錢人、一般人以及窮人的觀光經驗同樣令我感興趣。另一方麵,我也認為各種形式與風格的觀光應該將底下的原則奉為圭臬:永續的資源管理、真實與公正地呈現旅遊地點與當地人、尋求讓旅遊所帶來的收益可以平均分配的辦法。在這些方麵,我們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謹記在心,旅遊是一種全民運動,因此我們對此主題的興趣是受到各自經驗的啟發,同時也可能受到更多學術研究的引導。如果在此方麵成功,本書可以幫助讀者對他(她)的旅遊經驗有新的啟發,就如同我在此主題上的研究,已經改變許多我思考自身旅遊經驗的角度。

  我也希望當我們進一步瞭解觀光的社會與文化影響之後,可以讓我們所有人成為更有見識、也更懂得尊重的旅人。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我必須給予高度肯定,它並非單純地羅列個案,而是透過理論框架的搭建,來解釋觀光行為背後的動力學。特別是關於「凝視權力」的討論,讓我腦中跑過無數畫麵,像極瞭過去在國外,麵對那些拿著長焦鏡頭對準路邊小販的歐美遊客。那種被物化的感覺,不論你是不是從事與文化相關的行業,都會本能地感到不適。書中引用的哲學傢觀點,成功地將這種日常的微小摩擦,提升到結構性的層次。它說明瞭「看」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權力展現,而觀光客,往往是這套權力關係中最不受約束的一方。這使得閱讀體驗從學術理論轉化為對自身行為的深刻反省。我甚至開始懷疑,我對某些遙遠國傢的印象,有多少是基於親身經歷,又有多少是基於那些攝影師、導遊、甚至是旅遊雜誌所設定好的「最佳視角」。這種對既有認知結構的瓦解,是這本書最精采的部分,它不是在批判觀光,而是在解構我們如何「被教導去觀光」。

评分

這本關於觀光人類學的論著,其跨文化比較的廣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並沒有將焦點局限於歐美日遊客與亞洲特定文化之間的互動,而是將視野擴展到全球各地,從加勒比海島嶼的生態旅遊,到冰島極光下的商業化,再到拉丁美洲的聖地朝聖遊。這種全球視野的並置,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觀光」這個現象的理解,它不再是單一的、線性的發展模式。最讓我震撼的是,書中論及數位科技如何加劇瞭「即時分享」的壓力,使得旅行經驗被切割成無數碎片,而這些碎片必須符閤社交媒體的審美標準。這讓我立刻想到瞭自己手機裡那些為瞭發限時動態而重拍十幾次的風景照。那種「為發布而旅行」的現象,被書中稱為「螢幕後的在場」,精準地捕捉瞭現代人的焦慮。整體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套極為嚴謹且宏觀的分析工具,讓我麵對任何一場旅行,無論是去澎湖還是在地小鎮的一日遊,都能有更深層次的反思,它改變瞭我對「旅行」這個行為的定義。

评分

這本關於觀光人類學的書,說實在話,我從頭到尾都感到一種強烈的衝擊。特別是當書中提到現代旅遊如何無意中塑造甚至扭麯瞭我們眼中的「異國風情」時,那種感覺就像是看著一幅精心繪製的風景畫,突然被告知畫布本身纔是主角。書裡探討的很多案例,讓我聯想到幾年前去東南亞某個古蹟看日齣,導遊急著催促大傢在最佳角度拍照,然後立刻轉往下一站的場景。那時候隻覺得趕時間,但現在迴想起來,那段經歷根本不是「體驗」,而是一場被標準化流程篩選過的「打卡」。書中深入剖析瞭這種「錶演性」的文化展演,遊客期待看到某種他們想像中的「原味」,而當地人為瞭迎閤這種需求,不得不將自己的生活儀式變成一場迎閤目光的商品。這種互相利用的關係,細緻入微地被書寫齣來,讓我對過去幾次旅行的純粹性產生瞭巨大的懷疑。它不是一本教你怎麼玩得開心的旅遊指南,而是一本讓你反思自己「為何而遊」的深刻文本,讀完後真的會讓人對接下來的每一次齣發都多一層複雜的思慮。

评分

說真的,這本探討觀光衝擊的學術作品,行文風格雖然紮實,但某個章節對全球化下文化商品化的論述,簡直是直擊颱灣社會的痛點。想想看,我們自己有多少地方風景,不也是被包裝成某種「限定版」的體驗,然後像流水線一樣被傾銷給慕名而來的遊客?書中對「真實性」的界線模糊化處理,讓我立刻聯想到某些原住民部落的觀光行程。那些原本是族群內部傳承的儀式或生活習慣,在麵對大量外來者時,如何悄悄地被修改、簡化,甚至增添瞭更具戲劇性的元素,以符閤觀光客追求的「異域感」。這種內化的異化過程,比外在的商業剝削更難察覺。作者並不直接指責,而是用細膩的田野觀察,層層剝開這種「雙嚮塑造」的複雜性。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迫使我們跳脫齣「遊客」的舒適圈,以一個人類學傢的冷靜視角,去審視我們自身對待「他者文化」時,那種隱藏在讚美背後的佔有慾與期待。讀起來雖然有點沉重,但絕對是理解當代社會現象的一把重要鑰匙。

评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書,充滿瞭拗口的術語,但齣乎意料地,作者在描述地方居民應對觀光衝擊的韌性時,展現瞭極大的同理心與文學性。書中描寫瞭某些社區如何巧妙地在「迎閤」與「抵抗」之間走鋼索,他們學會瞭哪些該展示,哪些必須隱藏,形成瞭一種高明的「文化自覺操作」。這部分讓我聯想到颱灣某個以傳統工藝聞名的山城。早期大傢都在搶著做低價複製品搶市佔率,但後來部分匠人開始嚴格限製接單量,並將部分生產流程轉為「預約式教學體驗」,讓外人看到的是「工藝的嚴謹」而非「產品的廉價」。這種主動設定邊界的做法,在書中被歸納為一種積極的文化再主體化。這不隻是被動的承受,而是一種主動的「設定議程」,讓觀光成為一種被控管的資源交換,而非單純的文化傾銷。這種從受害者視角轉嚮能動性視角的描寫,讓整本書的基調顯得非常正麵且具備實用指導意義,對於想在觀光產業中找到永續發展模式的人來說,無疑是寶貴的參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