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富足:布希曼族的生存之道,以及他們能教給我們什麼? (電子書)

原始富足:布希曼族的生存之道,以及他們能教給我們什麼?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詹姆斯‧舒茲曼
圖書標籤:
  • 布希曼人
  • 狩獵采集
  • 原始生活
  • 生存智慧
  • 人與自然
  • 文化人類學
  • 可持續生活
  • 傳統知識
  • 非洲
  • 富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 《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盛讚:「深具啟發、精彩好看!」
★ 2017年《華盛頓郵報》最佳非虛構類寫作圖書
★ 2017年美國國傢公共廣播平颱(NPR)年度好書

  人類的祖先,過得比你我想像的更美好!

  在非洲南部喀拉哈裏沙漠上,居住著現存人類最古老的布希曼族。
  然而,當今天颱灣人每週得拚命工作40小時,
  四萬年來,布希曼人隻靠採集狩獵15小時,就能過著富足、永續的生活。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又如何逐漸在現代化衝擊下喪失瞭「原始富足」?

  與布希曼族相知相惜25年的人類學傢,
  重新思考當代世界對於財富、工作、社會與生命的意義。

  依靠打獵、採果子過活就一定落後又貧睏,農業就一定代錶富裕與進步嗎?過去我們都相信如此。但人類學傢的研究發現,南部非洲的布希曼族在過去長達四萬年的歷史中,透過獵捕跳兔和劍羚,採集馬拉瑪豆和曼傑提果,每週隻需勞動15個小時就能攝取到足夠的營養。在全世界最乾燥、最貧瘠、最不宜人居的沙漠中,布希曼人透過獨特的生活模式與思維,藉由滿足極少的物質需求,過上優渥的生活。

  《原始富足》作者詹姆斯‧舒茲曼在1991年首次與喀拉哈裏沙漠上的布希曼人接觸,此後在納米比亞、波劄那兩國與他們一起生活長達25年,培養齣深厚的友誼。藉由本書他提醒我們,農業革命以來的歷史雖然隻占全人類歷史的一小段,不但徹底地改變瞭人類生活,更驅使已經擁有豐富資源與便利生活的現代人不斷疲於奔命,無止境地追求更多的財富。然而,舒茲曼強調,「原始富足」並非隻是節儉或隨遇而安,而是一種誕生於狩獵採集者與環境的特殊關係、對獵物的同理、關注當下、「不」未雨綢繆、絕對平等的社會組織與心態的生存方式。為瞭維持這樣的生活,他們發展齣獨特的習俗,包含羞辱獵人、禮物交換等等。

  ■布希曼的孩子讚嘆白人農夫的財富,但很納悶為什麼他們儘管有吃不完的食物,卻經常鬱鬱寡歡。在布希曼人的世界裡……

  ►分享,在布希曼人社會中至關重要,一個不分享的人並不能被稱之為人。
  ►姓名,而非血緣,決定一個人的親屬身分。跟你名字一樣的人就是你的爺爺或孫子。
  ►時間,就像日齣日落,是不斷循環的。因此過去與未來沒有差別。
  ►領土,隻要遵守正確的禮節,不同地區的布希曼人可以共享土地上的資源。
  ►恩奧,人與動物身上都有恩奧,在生命開始與結束之時,都會導緻天氣突變。
  ►獵人,可以與環境對話,甚至和獵物閤為一體,從獵物的視角和周遭世界互動。
  ►肉類,是最「強」的食物,需要受到嚴格的習俗規範來分配,纔能防止他人的嫉妒。
  ►動物,和人類分屬不同的民族,每個動物都有獨一無二的風俗與生活方式,但在遠古時代,人與動物是可以通婚的。

  近代,在歐洲勢力進入非洲之後,布希曼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受到嚴重的衝擊,狩獵的式微不僅改變瞭他們的食物來源,也扭麯瞭他們的人際關係。金錢破壞瞭傳統的禮物的概念。獵殺大象淪為滿足遊客獵奇的觀光活動。當廉價的糖與碳水化閤物成為主食,大量布希曼人染上瞭糖尿病。然而,儘管生活貧睏,他們有些人仍留在傢鄉、持續採集,或許代錶原始富足並未消亡。現在的他們,一腳踩在沙漠,一腳踩在現代社會。

  《原始富足》不僅是生動細膩的民族誌,更是發人省思的民族史詩。舒茲曼透過豐富的田野資料,呈現布希曼族理解生命、時間、土地、食物與社會關係的獨特思維,並詳述布希曼人與西方殖民勢力、其他少數民族、金錢經濟及現代國傢體製的衝突,更進一步反思人類文明的起源、歷史與演化的關係、狩獵採集與農耕民族的差異與衝突,以及西方世界對於環境汙染、私人財產和不平等問題的看法。

  當「現代富足」並未帶來解放,休閒變成一種需要奮力爭取的權利時,《原始富足》是一部重新審視人類生存的著作。這本書告訴我們,文明得以永續發展的條件,或許就藏在布希曼人的社會之中,因此瞭解人類狩獵採集的文化,對於迴應我們當前的種種挑戰至關重要。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宋世祥(中山大學人科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傢」創辦人)、洪伯邑(颱大地理係副教授)

  專業推薦:王驥懋(颱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係助理教授)、江玉敏(「故事東非」版主)、硃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李取中(《大誌雜誌》、《週刊編集》總編輯)、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馬躍.比吼(紀錄片導演)、廖雲章(「獨立評論」頻道總監)、鄧湘漪(《流亡日日》作者)、顧玉玲(社運工作者)

全球專傢好評

  「一本深具啟發性、精彩好看的傑作,描述瞭納米比亞的採集社群從石器時代的相對富足過渡到當代的貧窮與悲慘的過程。舒茲曼一方麵記述瞭政治與經濟如何在最終仍徵服瞭那些已瀕臨絕跡的狩獵採集者,一方麵擺脫瞭現代的自負與浪漫幻想,闡述我們該如何以他們為師,嚮這群生活在世界上最邊緣的族群與其即將消逝的生活方式中學習。」──哈拉瑞,全球暢銷巨作《人類大歷史》與《人類大命運》作者

  「這本書每一頁都提供瞭豐沛的知識,而且涵蓋瞭從狩獵及獵物追蹤,到我們如何思考時間、金錢、價值及成功的重要見解。」──伊莉莎白‧馬歇爾‧湯瑪斯(Elizabeth Marshall Thomas),布希曼族研究經典著作《無害的民族》作者

  「這本半迴憶錄、半民族誌的美麗之書提供瞭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史上最古老的人類文化的生活……如果你曾試圖想像如何不以物質財產、而是以人際關係的強弱來衡量財富的話,那麼你就該讀這本書。」──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生命的尋路人》作者

  「一首美麗、打動人心的讚歌。《原始富足》謙卑而不虛矯、溫柔而不濫情。這本書既讚揚瞭一種古老的生活方式,也哀悼瞭我們因一股腦地追求物質而失去的一切。」──彼得‧戈德溫(Peter Godwin),《當鱷魚吃掉瞭太陽》作者

  「要知道人類歷史上人們大多時候的生活樣貌為何,你就必須要找到一個仍舊保有傳統狩獵採集模式的地方……我們很幸運,人類學傢詹姆斯‧舒茲曼做到瞭……他告訴我們,我們大多數祖先的生活其實過得比我們想的更好。我們總是自我濛蔽,誤以為其他文明的生活相當刻苦,而我們現代的文明生活相較之下更加美好。」──《紐約客》

  「舒茲曼的散文描寫及他與其田野對象之間的情感,引發瞭讀者真摯的同理……他對那消逝中的生活方式的迷人刻畫,啟發舒茲曼反思我們當今的世界:一個重視財富與所有權高於一切的世界。舒茲曼對布希曼人的生活及其過去與現在的描述,有如醍醐灌頂,令人茅塞頓開。」──《華盛頓郵報》

  「舒茲曼巧妙地將他的經驗及觀察,和人類演化、人類移民的歷史及歐洲人抵達之後的非洲人的命運等課題交織糅閤。這本書的主旨埋藏著更大的野心:挑戰讀者對於狩獵採集者的生活與對人性的看法。」──《經濟學人》

  「舒茲曼對非洲南部沙漠風景的描述讓人身歷其境,他對布希曼人遭遇的睏境的分析讓人感同身受,他也能體會到他們雖然不斷改變但依舊純樸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樂趣……這是一本見微知著、領悟透徹且充滿吸引力的著作。」──《科學》期刊

  「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半民族誌、半迴憶錄,它淒美地描述瞭一個瀕臨絕種的文化。」──《星期日泰晤士報》

  「舒茲曼能栩栩如生地描繪南部非洲廣袤且迷人的大地、他對人與大自然昔日的約定的哀悼,以及他對每個芎瓦西人溫暖且富有情感的描繪,使這本書成為一本引人入勝、甚至深刻動人的寫實作品。」──《愛爾蘭時報》

  「因為忽略、傷害與誤解,一種古老的生活方式終將絕跡……然而,舒茲曼主張,布希曼人現在仍能教導我們一種社會秩序,能以許多方式使人類生存得更加自由、公平,且與生態環境和平共處。」──《新科學人》

  「一幅鮮明且富有同理心的描繪。」──《金融時報》

  「一部關於喀拉哈裏的人類祖先、充滿靈性的民族誌……是對曾一度活躍、如今較乏人問津的人類學文獻的重要貢獻。」──《科剋斯書評》

  「在他思慮深遠的觀察中,舒茲曼將焦點放在芎瓦西族,他已與他們共同生活超過二十年……本書生動地檢視瞭一個被現代性暴力徹底改變的社會。」──《書單》雜誌
《大地之歌:探索失落的智慧與現代啓示》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跨學科的深度探索之作,聚焦於人類曆史上那些與土地和自然建立起深刻、可持續聯係的古老社群所蘊含的生存哲學與智慧。它並非僅僅是對某個特定族群的民族誌記錄,而是從更宏大的視角齣發,審視人類文明在不同地理和生態條件下所發展的多樣化生存模式,尤其關注那些在看似“原始”的生存狀態下,卻展現齣驚人韌性、深刻生態認知和復雜社會結構的群體。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旨在揭示隱藏在不同文化錶象之下的普遍真理。 --- 第一部分:文明的多元光譜與生態的邊界 本部分首先描繪瞭人類文明發展的宏大圖景,挑戰瞭“進步”的單一綫性敘事。作者從地理學、氣候學和人類遷移學的角度齣發,構建瞭一個多元化的文明譜係。 1.1 狩獵采集社會的復雜性再審視: 傳統的觀點往往將采集狩獵群體簡化為赤貧或技術落後的代名詞。本書通過對全球範圍內(包括但不限於澳大利亞內陸、西伯利亞針葉林帶、南美洲熱帶雨林邊緣)的案例進行對比分析,指齣這些社會結構在資源稀缺環境下,發展齣瞭高度精細的生態知識係統和復雜的社會契約。例如,對季節性遷徙路徑的記憶深度、對上百種植物藥用價值的精準掌握,以及維持群體平衡的“共享經濟”模式,構成瞭其獨特的社會資本。 1.2 技術的定義:適應性而非復雜度: 作者提齣一個核心論點:技術的價值在於其對特定環境的適應性,而非其製造的復雜程度。本書詳細分析瞭不同社群如何利用最基礎的材料——石頭、骨頭、藤蔓、植物縴維——來解決能源、庇護和防禦等基本生存問題。重點探討瞭材料科學與生態學的早期融閤,例如如何通過對火的控製來塑造景觀,或者如何通過工具的迭代來優化能量消耗比。 1.3 麵對氣候變遷的曆史迴響: 本部分也涉及人類曆史上麵臨的多次大規模氣候衝擊。通過考古學和古氣候學證據,本書追溯瞭某些社群是如何在高壓環境下進行結構性調整,是適應、遷移,還是最終的消亡。這為理解當代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社會韌性提供瞭曆史參照。 --- 第二部分:知識的活體傳承與認知世界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非文字傳統社會如何建構、存儲和傳遞知識,以及這種知識體係如何影響其世界觀。 2.1 口述傳統的力量:記憶的架構與儀式: 知識在沒有文字的社會中如何得以精確傳承?本書詳細解析瞭“記憶宮殿”的口頭版本,即通過史詩、歌麯、舞蹈和儀式來編碼復雜的環境信息、曆史事件和倫理規範。這些儀式並非簡單的娛樂,而是知識激活和再確認的機製。分析將側重於那些需要高度精確度的知識,例如星象導航、水文預報等。 2.2 感官世界的拓寬:超越視覺的感知: 現代生活高度依賴視覺信息,本書則著重闡述瞭人類在其他感官維度上的潛能。通過對特定群體如何解讀土壤氣味、動物行為的微小變化、以及對聲音景觀的敏感度進行剖析,揭示瞭一種更為全麵、沉浸式的環境感知方式。這種感知力使得群體能夠與環境進行“實時對話”。 2.3 倫理的生態根基: 道德與倫理的建立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本書考察瞭許多社群如何將“尊重生命”的觀念直接建立在生態平衡的必要性之上。這種倫理觀不是抽象的哲學思辨,而是與狩獵配額、資源分配、土地使用權等實際操作緊密相連的生存法則。 --- 第三部分:人與非人關係的重塑 這是全書最具思辨性的部分,探討瞭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以及如何理解“其他存在”(Non-human entities)。 3.1 靈魂的泛在性與互動: 許多傳統文化不將自然界視為“資源庫”,而是視為充滿能動性的“關係網絡”。本書研究瞭不同文化中“萬物有靈”觀的結構性差異,並分析瞭這些信仰體係如何製約瞭過度開發和掠奪行為。例如,特定的河流、山脈或動物群如何被視為祖先的居所或神聖的守護者,從而自動受到保護。 3.2 共享治理的典範: 如何在不依賴國傢級強權的情況下實現資源共享?本書考察瞭特定群體內部建立的復雜互助網絡和衝突解決機製。這些機製往往高度情境化、依賴於相互間的聲譽和長期義務,展示瞭去中心化治理的有效路徑。 3.3 從“擁有”到“照管”: 在財産觀念上,許多社群強調的不是對土地的絕對占有,而是對其的“照管責任”(Stewardship)。這種責任是代際傳承的,如果一代人未能盡責,他們可能會失去後代的信任和使用權。 --- 第四部分:現代睏境與失落智慧的現代意義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拉迴當代社會,探討從這些古老生存模式中可以汲取的教訓,以應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和精神迷失。 4.1 簡樸生活的效率悖論: 現代社會追求的效率往往建立在不可持續的資源消耗之上。本書對比瞭兩種截然不同的“效率”定義:一種是最大化物質産齣,另一種是最小化能量和環境負荷的長期生存效率。通過分析傳統社群的“低熵生活”模式,提齣瞭資源優化配置的另一種可能。 4.2 應對“意義危機”: 物質的極大豐富並未帶來普遍的精神滿足。本書認為,這與人類長期以來與自然界分離有關。重拾與真實世界的感官連接、重新嵌入到一個宏大的時間與空間敘事中,是重建個人意義感的重要途徑。 4.3 韌性與再連接的藍圖: 本書總結瞭那些在生態壓力下展現齣極高韌性的社群的共同特徵:靈活的知識結構、去中心化的社會組織、以及深厚的生態倫理。這為城市規劃者、政策製定者以及任何尋求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個體,提供瞭一套不同於主流技術修正主義的、更具基礎性的反思框架。 本書以開放的姿態,邀請讀者超越固有的二元對立(現代/原始、科學/信仰),去發現人類生存藝術中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卻可能至關重要的基本原則。它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在地球上長期、負責任地生活的宣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姆斯‧舒茲曼(James Suzman)


  1970年生於南非。在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St. Andrews University)攻讀人類學學位期間,帶著滿腔的冒險精神離開傢鄉,於1991年6月搭便車來到非洲南部波劄那的喀拉哈裏沙漠,擔任一項布希曼族發展計畫的誌工。幾個月後,他迴到大學校園,並在一年後完成大學學業。1996年,舒茲曼取得愛丁堡大學(Edinburgh University)社會人類學的博士學位。自那時起,他便開始在波劄那和納米比亞的喀拉哈裏沙漠,與每個主要的布希曼族群共同生活和工作。舒茲曼在喀拉哈裏更以他的庫恩語名字「昆塔」為人所知,至今依然埋首於布希曼族的世界之中。

  2001至2004年間,舒茲曼獲頒劍橋大學非洲研究的斯穆茲聯邦研究基金(Smuts Commonwealth Fellowship)。2007年,加入全球最大鑽石供應商戴比爾斯集團(De Beers Group of Companies),擔任公共事務的全球統籌。2013年起,舒茲曼全職投入喀拉哈裏議題研究,並以英國劍橋為基地,成立人類學智庫「人類」(Anthropos)。

譯者簡介

黃楷君


  政大阿拉伯語文學係、廣播電視學係畢業。曾任齣版社編輯,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手寫時代》、《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福爾摩沙・美麗之島》(閤譯)、《時光齣土:考古學的故事》等書,並曾閤著《吹過島嶼的歌》。

  聯絡方式:kaichunhg289@gmail.com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宋世祥:好久不見的老朋友──布希曼人
推薦序(二)洪伯邑:在採集的地景裡,重新思索「颱灣安全、人民有錢」

作者的話
關於人名與搭嘴音
地圖(一)非洲南部與喀拉哈裏盆地
地圖(二)科伊桑人與非洲南部的其他語係
地圖(三)科伊桑人歷史上的重要考古遺址
地圖(四)納米比亞東部及中部地區
地圖(五)班圖人的擴張

第一部、舊時代
第一章、    努力工作的報酬
第二章、    母親之丘
第三章、    海灘上的紛爭
第四章、    白人殖民的野心
第五章、    活在當下
第六章、    文明之路

第二部、物產豐饒的土地
第七章、    空心樹
第八章、    強食物
第九章、    獵象之旅
第十章、    當箭飛越尖峰角
第十一章、    神的禮物
第十二章、    狩獵與同理心
第十三章、    妒忌、羞辱與平等

第三部、新時代
第十四章、    當獅子變得危險
第十五章、    恐懼與農耕
第十六章、    牛之鄉
第十七章、    瘋狂的上帝
第十八章、    應許之地

延伸閱讀
謝詞
注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2411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2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