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圍的感染──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 (電子書)

氛圍的感染──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瑋嬪
圖書標籤:
  • 氛圍
  • 感官
  • 宗教
  • 經驗
  • 文化研究
  • 人類學
  • 儀式
  • 信仰
  • 電子書
  • 颱灣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現在,我們在那裡遇見神?
 
  現代社會中的宗教樣貌一直是令人好奇的問題。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一定可以感覺到當代宗教的樣貌似乎愈來愈複雜多變,不易以傳統的理論說明。雖然虔信的教徒仍不少,但是那種仰賴清楚製度、具體儀式以及清晰符號界定的「宗教」似乎與我們愈來愈有距離;相反的,那些無法從日常生活中明確切割齣來的宗教/靈性經驗似乎更接近當代的心靈。要怎麼理解這樣的改變及其中的意涵呢?在這本書中,我們將引入「氛圍宗教」的概念來分析當代宗教中那種難以捉摸的特質。氛圍宗教是一種飄散在感官與意識空間的宗教性。它透過媒介的物質與情感的作用,創造齣氛圍與我們的感官對話,在稍縱即逝的靈光中召喚我們的情感與宗教想像。本書中的五篇文章以颱灣與中國為例,探討氛圍宗教如何隱藏在宗教與非宗教的邊界,透過與我們的共感共鳴,連結到更廣泛的文化/自然經驗。如此的過程不但使宗教能突破政治的控製,帶入更多的參與者,也交織齣比傳統更多層次的宗教與靈性體驗。
沉浸的感知:日常空間中的感知實踐與精神建構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具體場域中,感知經驗如何不僅是接收外部刺激的被動過程,更是一種積極的、建構意義與精神狀態的主動實踐。我們生活在由氣味、聲音、光影、觸感和視覺元素交織而成的多維空間之中,這些元素共同編織齣我們對環境的情感連結和文化理解。 第一部:感知的空間性與物質性 一、光影的敘事:從自然光到人造照明 光,作為最基礎的感官媒介,其質地與強度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與空間感知。本書首先解析瞭自然光在不同時間、天氣條件下對建築空間和室內氛圍的微妙塑造力。我們將考察歷史上對「光」的崇拜與應用,例如哥德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所創造的超凡脫俗的視覺體驗,以及日本傳統建築中對「陰翳」美學的追求——如何透過控製光線的強度與方嚮,使空間產生深度與靜謐感。 隨後,書籍轉嚮現代人造照明的影響。從愛迪生發明的白熾燈到當代LED的普及,技術的進步如何改變瞭我們對「真實」顏色的感知,以及如何透過精確的色溫和照度設計,在辦公室、零售空間乃至居傢環境中,刻意營造齣特定的心理氛圍。我們將分析「氛圍照明」如何超越單純的功能性需求,成為一種調節生理節律、影響消費行為甚至提升工作效率的隱形力量。 二、聲音景觀的編碼:噪音、音樂與寂靜的張力 聲音是構成環境氛圍的關鍵要素,往往比視覺資訊更直接地觸及我們的潛意識。本書詳細剖析瞭「聲景」(Soundscape)的概念,探討城市化進程中,我們如何與不斷增長的噪音汙染共存。噪音不僅是物理現象,更是一種社會和心理的壓力源。我們將探討城市規劃者和聲學設計師如何試圖重新定義「可接受的」聲音邊界,從而建構更宜居的公共空間。 同時,本書深入研究瞭音樂在特定空間中的作用。酒吧、咖啡館、商場中播放的背景音樂,其節奏、調性與音量如何被用作一種「感官錨點」,引導人們的停留時間和消費意願。更進一步,我們將對比「喧囂」與「寂靜」的體驗。寂靜不再是聲音的缺乏,而是一種需要被精心維護的稀有資源。在圖書館、冥想室或私人書房中,寂靜如何成為一種促進深度思考和精神集中的必要條件。 三、觸覺的再發現:材質、溫度與身體的介入 在高度依賴視覺的當代社會,觸覺往往被邊緣化,但它卻是我們與物質世界建立最直接聯繫的通道。本書強調「觸覺感知」在理解空間紋理和材質特性中的核心地位。從冰冷的混凝土、溫潤的木材,到粗糙的磚石與柔軟的織物,不同的材質傳達著截然不同的空間訊息——穩定、溫暖、奢華或工業化。 我們將分析人體工程學與材料科學的結閤,探討產品設計和建築設計中對觸感的精細計算。例如,如何透過地磚的紋理設計來預防跌倒,或如何在公共座椅上使用特定的塗層材料來影響人們的坐姿和停留意願。此外,書籍也觸及瞭溫度和濕度在構成「舒適」或「不適」氛圍中的生理學基礎,說明身體的溫熱感與環境的熱力學參數如何共同作用於我們的感知邊界。 第二部:氣味、味道與記憶的聯覺 四、嗅覺的無形力量:氣味與情緒的化學反應 氣味是所有感官中最具穿透力和最能觸發本能反應的媒介。本書係統梳理瞭嗅覺在大腦邊緣係統中的直接連結,解釋瞭為何某些氣味能夠瞬間喚醒強烈的、往往是無意識的情緒記憶。我們將探討「氣味設計」(Scent Marketing)如何被應用於商業領域,從高端飯店大堂的定製香氛到零售店中營造的特定產品聯想(例如皮革、咖啡或香草味)。 書籍特別關注非自願的氣味體驗,如城市異味、工業排放對居住環境的負麵影響,以及公共衛生中對氣味的治理。對氣味的控製,實質上是對公共空間和私人領域邊界的一種微妙劃分。 五、味道的文化詮釋:食物的儀式感與社交連結 味道(味覺)很少獨立存在,它總是與氣味、溫度、口感(觸覺)交織在一起,構成複雜的進食體驗。本書將食物的品嚐視為一種高度社會化和儀式化的感知實踐。我們將考察餐飲文化中對「鮮美」、「酸澀」、「辛辣」等基本味覺的文化定義與評價標準。 宴會、慶典或日常三餐,食物的呈現方式(視覺擺盤)和食用環境(餐桌氛圍)是如何被用來強化社交關係、標示社會地位,或慶祝特定的生命階段。味覺體驗的共享,成為維繫群體認同的重要感官活動。 第三部:感知的協同作用與環境的心理學 六、多感官整閤:協同效應下的認知建構 現實世界的感知從來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感官資訊的即時整閤。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是探討不同感官輸入如何相互強化或相互乾擾。例如,當視覺資訊與聽覺資訊發生衝突時(如配音與口型不符),我們的大腦如何進行修正和調整。 我們將運用聯覺(Synesthesia)的案例作為極端例子,來理解感官之間邊界的模糊性,並將此概念推廣到日常的環境感知中。一個精心設計的環境,其成功在於光線、聲音、材質和氣味能夠和諧地「閤唱」,共同指嚮一個統一的、令人滿意的感知狀態。 七、環境心理學的應用:塑造行為的感知設計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如何利用對感知的深入理解,來設計更具人性化、更具效率的空間。從醫院的康復空間如何透過柔和的自然光和寧靜的聲景來促進癒閤,到博物館如何運用引導性的光線和空間序列來控製參觀者的動線與專注力,感知設計已成為現代空間規劃不可或缺的一環。 最終,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分析框架,幫助讀者超越簡單的「美學」評價,去理解那些無形的、在我們周圍不斷作用的感官力量,以及這些力量如何潛移默化地塑形我們的心理狀態、文化規範與集體意識的邊界。它鼓勵讀者成為一個更敏銳、更具批判性的「感知者」,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極為強大的環境體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瑋嬪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係教授。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與人類學係係主任。專長為宗教、親屬與想像。著有專書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Villages and Cit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該書獲得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中文改寫為《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2020)。2021年齣版Island Fantasia:Imagining Subjects on the Military Frontline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另編有《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2018)。
 
黃剋先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研究專長有宗教社會學、都市底層研究、質性方法、微觀社會學,關注的研究議題包括華人社會宗教發展、政教關係、基督宗教以及都市邊緣群體。著有專書《危殆生活:無傢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曾發錶多篇宗教相關論文於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Social Compass、《臺灣社會學刊》、《颱灣社會學》等期刊。個人學術網站:sites.google.com/view/kehsienhuang/。
 
齊偉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專長領域為宗教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藝術社會學與社會學理論。近年來的研究主題聚焦於颱灣民間信仰的社會學分析,試圖從非西方、非基督宗教的視角,反省宗教社會學傳統中既有分析框架的侷限。並探究颱灣現代社會治理環境中,民間信仰的發展與變遷。相關近作有〈雲嘉地區媽祖廟參香網絡的時空因素分析:參香群的圈域研究〉、〈颱灣漢人民間神明信仰的現代性:宗教的社會鑲嵌變遷〉、〈颱灣民間宗教儀式實踐中的「品味動員」:陣頭、品味社群與宗教治理〉、〈漢人民間宗教與新媒體:以臉書為媒介的宗教建構〉。
 
楊秀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所博士,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博士生。自研究所始,長期投入道法儀式音樂和戲劇化儀式展演研究。著有〈道教正一派普度法事及其唱腔研究:以硃堃燦道長為對象〉、〈臺灣道法儀式之「演」與「譯」──以臺北與臺南為中心〉,該論文獲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10年獎助博碩士論文及國立臺灣圖書館110年度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編有《庚子年安西大醮》(2022)。
 
魏斌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曾就讀於武漢大學圖書館學係、歷史學係,為文學學士、歷史學博士。曾在日本德島大學綜閤科學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等訪問研究。近年主要研究領域為魏晉南北朝史、中古區域史,著有《「山中」的六朝史》(2019),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中華文史論叢》、《史語所集刊》、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等刊物發錶論文四十餘篇。
 
蔡怡佳
 
  臺灣大學心理學係學士,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美國杜根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心理學碩士,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宗教學博士。專長為後現代視野之宗教研究以及宗教人類學。曾任教於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現任輔仁大學宗教學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心理學、宗教與身體感、宗教與生態心理學、宗教與障礙研究,以及生態繪本中的靈性視野。著有《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2019)。

圖書目錄

編序/林瑋嬪、黃剋先
作者簡介
導論 氛圍的感染/林瑋嬪、黃剋先

第一部分 國傢之外
第一章 國傢世俗主義下的氛圍宗教:以中國大學生的靈恩基督教信仰為例/黃剋先

第二部分 感官經驗、氛圍與宗教
第二章 宗教與非宗教之間:香火、香路與咖啡/齊偉先
第三章 氛圍道教:轉型中的颱灣當代安龍送虎儀式/林瑋嬪、楊秀娟

第三部分 宗教或自然?
第四章 想像洞天:神仙、洞穴與地方氛圍/魏斌
第五章 「荒野教?」:自然、體驗與靈性/蔡怡佳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6003
  • EISBN:978986350619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0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