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考古學:突厥遺緒與歐亞草原的世界 (電子書)

石人考古學:突厥遺緒與歐亞草原的世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俊雄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突厥史
  • 草原文化
  • 欧亚史
  • 石人
  • 考古报告
  • 历史学
  • 民族学
  • 文化遗产
  • 中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重量級考古學者,深入歐亞草原實地考察
剖析突厥石人的前世今生,挖掘草原世界的文化實相
 
以突厥石人為核心,探究西方及東方的石人傳統
從歐洲草原的斯基泰古墳,到大唐盛世的帝王陵寢
豐富多元的圖像資料,建構歐亞大陸石人的完整系譜!
 
  歐亞大陸北方的草原上,佇立著無數的石人像。這些石像被雕琢成男性戰士或女性婦人的形象,它們面容肅穆,手持弓箭或酒盅,每一座都有著獨一無二的造型。這些石人是古代突厥人重要的傳統習俗,也是佛教與伊斯蘭教興起前,歐亞草原遊牧民族普遍的信仰及文化核心。
 
  這些歐亞石人的存在,也吸引了千年來無數旅人的目光,他們對石人存在敬意、賦予各種解釋:
 
  ●「經過這裡的奇普查克人(突厥系部族,又稱欽察人),無論是誰,都會在這個獨特的石人面前彎腰蹲著。那些行走的人會繞道而行,然後騎馬,像對待神明一樣,向它敬拜。當馬靠近雕像時,騎乘者從箭筒裡取出了箭,以表敬意;把畜牧群帶到那裡的牧民,將羊放在它的面前。」
  →波斯詩人尼札米(Nizami)對遊牧民族敬拜石人的描述。
 
  ●「庫曼人(奇普查克人的別稱)除了在埋葬的死者上面製作一個大墳丘外,為了紀念死者,還會製作用一隻手在肚臍處拿著碗面向東方的石人雕像。」
  →方濟各會修道士魯布魯克(Rubruck)對石人文化意義的理解。
 
  然而,今天歐亞草原的遊牧民族多數已信奉佛教與伊斯蘭教,以至於大多數人都遺忘了石人的存在與相關傳統,最終讓這些石人成為了草原上的難解之謎。這些謎團,引發了許多歷史與考古學者的興趣,他們追問:
 
  為何古突厥人要豎立這些石人?它們對遊牧民族具有什麼文化意義?又為何從蒙古高原到黑海、綿延萬里的大草原上,都能發現這些石人的身影?
 
  ■石人不只是古突厥人的習俗,更是歐亞草原世界的文化傳承!
 
  歐亞大草原的石人,來自今天已經消逝的古突厥文化。突厥人是在西元六世紀中葉興起的草原遊牧民族;他們在短短數十年間迅速擴張,在歐亞大陸上建立了貫通東西方的突厥帝國。因此,突厥人的傳統習俗──為紀念死者而豎立的石人,便隨著突厥人的擴張,散布至歐亞大草原的各處。
 
  石人是突厥人尚武傳統的象徵,也是突厥人自身形象的體現。本書指出,石人具有兩種不同的意義,第一種是表現突厥人征服的敵人形象(此種石人又稱為「巴爾巴爾」),第二種則是表現突厥王公貴族的形象。而不論是哪一種石人,對突厥人來說都是重要的敬拜對象,因此是理解古突厥以及古代遊牧民族文化的重要關鍵。
 
  本書認為,突厥石人不只是突厥文化的原創,還有著更加古老的傳承。比如上古時期的歐亞草原遊牧民族如斯基泰人、薩爾馬提亞人都有豎立石人的習俗,其影響遍及古歐洲及西亞地區。因此,本書搜集歐洲各地如法國、義大利、東歐、土耳其的石人圖像,對比突厥石人的造型特徵並建構圖像系譜,對歐亞草原世界的石人傳統進行了完整的考察。
 
  ■剖析突厥石人的文化內涵,挖掘歐亞大陸文化交流的見證者!
 
  本書最重要的觀點就是:突厥石人不只是遊牧民族的文化體現,更是古代歐亞世界透過草原交流的見證。
 
  當突厥帝國興起後,與歐亞大陸上不同文明的各大帝國如唐帝國、波斯薩珊王朝、阿拉伯帝國及拜占庭帝國有著頻繁的交流。因此,石人造型的細節也隨著文化交流而產生各種變化。比如石人手持容器的方式,以及手指的各種造型,便是明顯受到波斯文化的影響。
 
  再者,本書認為過去西方的研究,過於側重歐洲石人的傳統,而忽略突厥與古代中國的密切聯繫。
 
  因此,本書更深入考察秦漢、魏晉及隋唐時代的石造藝術,並且詳細列舉唐帝國歷代帝陵及各式墓葬中的石像造型,與突厥石人的異同。進而主張突厥石人其實深受唐代文化影響。比如突厥石人特有的拱手造型,便是明顯受到古中國影響的結果。
 
  因此可說,突厥石人隨著突厥帝國的興盛,融合了歐亞大陸的不同文化,成為大草原上最獨特的文化景觀。然而,隨著突厥帝國的衰亡,石人文化逐漸式微,最終被外來宗教如摩尼教、伊斯蘭教所取代;這些宗教禁止敬拜偶像的規範,讓後來的草原遊牧民族,最終遺忘了古老的石人傳統。
 
  ■歷史研究╳考古調查=還原突厥石人與古代歐亞草原世界!
 
  本書是日本中亞史及考古學者林俊雄在其四十年的研究生涯中,走遍歐亞大草原,調查石人真相的重要成果。他深入中國西北、蒙古、中亞、東歐與俄羅斯的草原地區,考察各地石人的遺跡與相關傳說,並對石人及相關墓葬遺址進行測繪與攝影,在本書中呈現了將近三百幅的第一手圖像資料。
 
  本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草原石人的特徵,探討其起源與古代突厥人的密切關係。第二部分則是追尋草原石人的前世今生,比較上古時期的遊牧民族的石人,以及古歐洲與古中國石人造型的異同。第三部分則是考察草原石人逐漸式微的背景及原因。
 
  本書不只是針對古突厥時代石人及相關遺址的詳實考古研究,更系統地闡述了歐亞大陸各地從史前時代到十九世紀豎立石人像的源流發展,以及不同地域間石人遺存的組成、石人表現特點與相互關係。因此,讀者透過本書不只能清楚了解歐亞大陸的石人傳統,更能對古代歐亞草原的世界,產生真實且豐富的想像。
 
本書特色
 
  ★深入歐亞大陸草原各地石人遺址,第一手考古調查成果
  ★近三百張的獨家珍貴圖像,還原石人的真實面容與細節
  ★結合多語言文獻及考古成果,剖析突厥時代的歐亞文化交流史
  ★以突厥石人為核心,完整建構歐亞石人傳統的圖像系譜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石人考古學:突厥遺緒與歐亞草原的世界”主题不相关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尽的、内容丰富的替代文本: --- 书名:《失落的航线:大航海时代的地中海贸易网络重构》 作者:艾琳娜·费拉里 出版社:环球历史学社 出版年份:2023年 --- 内容简介 《失落的航线:大航海时代的地中海贸易网络重构》是一部深度聚焦于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即传统意义上“大航海时代”的视角下,被严重边缘化却依旧充满活力的地中海贸易体系的权威著作。本书挑战了长期以来以大西洋贸易为中心的史学叙事,力图重建一个更为复杂、多层次的全球贸易图景,揭示地中海在早期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的关键性角色。 本书的撰写基于对意大利、奥斯曼帝国、威尼斯、热那亚、马耳他骑士团以及北非各“巴巴里”国家(Barbaric States)档案库中从未充分利用的贸易记录、航运日志、海关文书和私人通信的细致梳理。作者艾琳娜·费拉里教授,一位享誉国际的海洋史专家,运用了全新的定量分析方法,结合社会史、经济史与文化交流史的视角,对这一时期地中海经济的韧性、适应性和内部张力进行了开创性的考察。 第一部分:范式的转变与地中海的“韧性” 本书伊始,费拉里教授首先审视了“大航海时代”概念的局限性。传统史学倾向于将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视为地中海贸易的终结或衰落的标志。然而,本书通过对香料、丝绸和粮食价格波动数据的分析,证明了地中海在16世纪的贸易量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在某些特定商品的贸易中保持了惊人的增长势头。这种韧性并非源于孤立,而是基于地中海内部强大的金融基础设施和成熟的商业惯例。 作者详细考察了威尼斯共和国在面对葡萄牙绕航的竞争时,如何通过深化与奥斯曼帝国腹地的联系,尤其是亚历山大和黎凡特港口的深度合作,成功地将贸易重心从单纯的远东产品转向了更具地域特色的原材料和奢侈品市场。书中特别分析了“土耳其地毯”(Turkish Carpets)和东部玻璃制品的贸易流向,展示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影响力如何通过商业契约渗透到欧洲市场深处。 第二部分:金融的脉络与风险管理 地中海贸易的持续繁荣,离不开其高度发达的金融工具。本书深入剖析了文艺复兴晚期和巴洛克早期地中海城市中票据兑换、保险机制(如“海损分摊”协议)以及早期信贷网络的发展。费拉里教授发现,马耳他骑士团的财政运作,作为一个介于天主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军事与商业实体,在规避风险和提供跨信仰贷款方面发挥了不为人知的关键作用。 通过对热那亚银行家家族记录的研究,作者揭示了资本如何灵活地在巴塞罗那、那不勒斯和君士坦丁堡之间流动,以支持大型航运投资。这些金融工具的复杂性,远超当时大西洋沿岸新兴殖民地的粗放式贸易融资模式。书中对“双重记账法”在地中海贸易结算中的普及程度进行了量化比较,有力地支持了地中海金融系统的先进性。 第三部分:角力的平衡:海权、私掠与区域秩序 大航海时代是海权争夺的时代,但地中海的冲突并非简单地表现为国家间的全面战争。本书重点分析了“私掠”与“海盗活动”之间的模糊地带,以及它们如何被各方势力用作外交和经济胁迫的工具。 “巴巴里海岸”的角色被重新审视。作者认为,阿尔及尔、的黎波里和突尼斯的掠夺活动,并非完全是对欧洲贸易的破坏,而是在特定时期内,奥斯曼帝国对地中海西部商业流向施加影响的一种“次级国家行为”。通过对俘虏赎金记录的统计,书中揭示了地中海沿岸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套心照不宣的“赎买-交换”机制,这种复杂的互动网络维持了一种脆弱的、但却高效的区域商业秩序。 此外,本书还对威尼斯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克里特岛和西西里岛周边的海军部署进行了详细的军事经济分析,阐明了控制关键“咽喉要道”(如墨西拿海峡)的战略意义,是如何牵制了远洋贸易的资源投入。 结论:全球视野下的地中海重估 《失落的航线》的最终结论是,地中海在16世纪并未“衰落”,而是“重组”了其功能。它从一个主要的远东商品集散地,转型为一个高度专业化、金融驱动的欧洲内部(特别是南欧与奥斯曼帝国)高附加值商品和金融资本的交换中心。大西洋贸易的崛起,并非彻底取代了地中海,而是迫使后者向更精细、更内向、更具金融深度的方向发展。 本书通过扎实的档案工作和创新的分析框架,为海洋史、经济史和近东研究领域提供了里程碑式的贡献,迫使研究者重新绘制早期全球化时代的贸易地图,将地中海置于其应有的中心位置上。它不仅仅是一部贸易史,更是一部关于权力、金融和适应性的深刻研究。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俊雄
 
  創價大學文學部教授,專長古代中央歐亞史、中亞考古。研究主題包括遊牧民國國家的起源與擴張、歐亞大陸草原上的石人像、絲路上獅鷲圖案的傳播,以及馬具與打火石的起源等等。著有《草原王權的誕生:斯基泰與匈奴,早期遊牧國家的文明》(中文版由八旗出版),《獅鷲的飛翔──以聖獸觀察文化交流》(グリフィンの飛翔──聖獣からみた文化交流,2006)、《遊牧國家的誕生》(遊牧国家の誕生,2009);共著有《中央歐亞的考古學》(中央ユーラシアの考古学,1999)、《中央歐亞的世界》(中央ユーラシアの世界,2000)。
 
譯者簡介
 
朱振宏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從事中國中古史、北亞遊牧民族史、中國史學史等研究與教學,著作有《西突厥與隋朝關係史研究(518-617)》、《隋唐政治、制度與對外關係》、《大唐世界與「皇帝.天可汗」之研究》以及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图书目录

序言

【第壹部|突厥的石人】
第一章:何為石人?

.古突厥時代
.各式各樣的石人及其分布

第二章:石人的細部表現──髮型、帽子、衣領、容器、手指、火鐮
.髮型
.帽子和頭盔等
.衣領
.容器及其拿法
.手指表現
.腰帶上的東西

第三章:伴隨著石人的石圍圈和石列
.小規模的石圍圈
.土牆和溝槽包圍的遺址
.可汗等級的遺址

第四章:石人是表現誰呢?
.檢討中國史料
.石人和巴爾巴爾(balbal)

第五章:用石圍圈或土牆、溝槽圍起來的設施是火葬墓抑或是紀念遺址?
.火葬墓說法的根據和弱點
.檢討闕特勤和毗伽可汗陵墓
.土葬墓在哪裡?

第六章:突厥第一汗國時期沒有石人嗎?
.突厥第一汗國時期的遺址(一)──布古特(Bugut)遺址
.突厥第一汗國時期的遺址(二)──特圖夫(Tsetsüüh)遺址
.其他被認為是突厥第一汗國時期的遺址

第七章:石人何時出現?
.最早的石人?(一)──恩格圖(Unegt)遺址
.最早的石人?(二)──希韋特.烏蘭(Shiveet-ulaan)遺址
.最早的石人?(三)──新疆伊犁地區昭蘇縣的石人

第八章:石人何時消失?
.回鶻汗國沒有製作石人嗎?
.西方倖存的石人

【第貳部|古代歐亞大陸的各種石像】
第九章:歐洲和西亞的石像

.法國南部和義大利北部的石像
.東歐的石像
.中歐的石像
.安納托利亞和高加索地區的石像

第十章:斯基泰和薩爾馬提亞的石像
.前斯基泰時代的石像
.斯基泰的石像
.受斯基泰影響的石像
.薩爾馬提亞的石像

第十一章:中亞、西伯利亞、蒙古的石像(突厥石人除外)
.奧庫涅夫文化的石像
.鹿石
.鹿石和突厥石人之間的時代
.新疆阿勒泰獨特的石像

第十二章:中國的石像
.秦漢的石像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石像
.唐代石像(一)──獻陵、永康陵、興寧陵、李壽墓
.唐代石像(二)──昭陵及其陪葬墓
.唐代石像(三)──恭陵、乾陵及其陪葬墓
.唐代石像(四)──定陵以降
.唐代石像(五)──從唐初到玄宗時期的總結

第十三章:中國、突厥和粟特的三角關係
.昭陵和乾陵的蕃酋像、石人是受到突厥石人的影響嗎?
.中國喪葬制度帶給突厥的影響
.粟特對中國和突厥的影響

【第參部|突厥時代以後的石人】
第十四章:波洛韋茨的石人

.文獻史料中所見波洛韋茨石人
.波洛韋茨石人的分類

第十五章:蒙古東南部的石人
.集中在蒙古東南部的座像石人
.奇普查克後裔建立的石人

第十六章:伊斯蘭時期以後的「石人」
.沒有臉部的「石人」
.現代的石人

結尾語
後記
譯者後記(文/朱振宏)
附錄:
一、中央歐亞編年表
二、突厥.回鶻時代祭祀可汗等級與貴族的營建設施
三、唐代陵墓原有的石刻數量(唐初至高宗、武后時代)
注釋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9821
  • EISBN:978626712979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電子書的形式對我這種需要隨時查閱資料的讀者來說非常方便,但前提是排版和索引必須做得夠好。這本關於「石人考古學」的著作,想必涉及大量的地名、族群名稱以及不同考古遺址的編號,如果電子書的搜索功能不佳,或者缺乏清晰的圖例編號,閱讀體驗就會大打折扣。我特別關注的是,書中對於「石人」的類型學劃分是否清晰?例如,從最早期的薩滿式形象,到後來出現的帶有中亞佛教或波斯風格影響的形態,這些細微的演變過程,是否能透過清晰的圖示和詳盡的比較分析呈現出來?如果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圖,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石人的風格分佈和文化影響的路徑,那麼這本書的工具書價值就極高了。我希望它不只是一本「讀物」,更是一本可以隨手翻閱、隨時比對的「參考寶典」。

评分

身為一個熱衷於歷史地理學的讀者,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文明的興衰,絕對不能脫離它所處的地理環境。歐亞草原,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既是遊牧民族的搖籃,也是不同帝國力量角逐的戰略要地。這本《石人考古學》光是點出「歐亞草原的世界」這個宏大視角,就已經讓我精神一振。我猜想,作者在論述上,一定會非常細膩地勾勒出從阿爾泰山脈到東歐大草原這片區域的生態環境如何形塑了突厥人的生活方式與擴張模式。更重要的是,石人作為一種標誌性的物質文化,它在不同地域的風格差異,是不是隱含著突厥諸部之間權力關係的微妙變化?我期待它能提供豐富的圖像資料佐證,畢竟沒有圖片的考古學論文,對我來說簡直是乾巴巴的教科書。如果能搭配詳細的地理資訊圖表,那就更完美了,我想看看這些石像到底分佈在哪些關鍵的游牧路線上。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那個古樸的石人圖像,光是盯著看就讓人感覺時光倒流了好幾百年。我最近剛好對中亞地區的歷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在絲路貿易興盛那個年代,不同文化是如何交會、碰撞,最後形塑出獨特的文化面貌。這本電子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充滿期待,它似乎想告訴我們,那些靜默矗立在草原上的石人,其實是解讀突厥族群遷徙與歐亞大陸文化交流的關鍵密碼。我預期它會深入探討這些考古遺物背後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甚至是他們如何看待自然與宇宙。特別是「突厥遺緒」這個詞,讓我聯想到汗血寶馬、雄鷹與彎刀的意象,希望作者能把那種宏大、蒼涼的草原史詩感,用紮實的考古學論述娓娓道來,而不是淪為純粹的學術堆砌。畢竟,好的歷史著作,應該能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彷彿能感受到當年草原風沙撲面而來的震撼。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面上的學術書,很多都寫得高深莫測,光是術語就要花我好幾天時間查閱。我非常希望這本電子書在專業度與可讀性之間能找到一個平衡點。畢竟主題是「考古學」,它必須建立在嚴謹的年代學和文化層次分析上,但若能用更貼近現代人理解的方式,將數百年前的草原社會邏輯重新建構出來,那就太棒了。特別是關於突厥的喪葬習俗和對祖先的崇拜,這往往是理解他們世界觀的核心。「石人」本身就是一種紀念碑,是族群集體記憶的載體。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透過這些冰冷的石頭,去重現那些逝去英雄的生前故事與他們所經歷的榮光歲月。如果寫得像偵探小說一樣引人入勝,那絕對是這本書的加分項,能夠吸引更多非專業讀者走進這片冷門卻迷人的學術領域。

评分

對於習慣閱讀台灣本土出版品的讀者來說,涉及中亞與遊牧民族的專著,往往在翻譯或資料引用上會帶有很強烈的西方漢學影子。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本書在論述結構上,會不會試圖從一個更貼近東方視角,或者說是「非西方中心」的角度去解讀突厥文明的發展路徑?石人考古學,聽起來就很像是在挑戰既有的、以定居農業文明為主流的歷史敘事。我希望作者能夠大膽地提出一些顛覆性的觀點,例如質疑傳統上對遊牧民族「野蠻」的刻板印象,轉而闡釋他們在軍事組織、法律體系,乃至於藝術審美上的高度發展。如果能引進一些較新的、來自俄羅斯或中亞地區學者的研究成果來作為對話,那這本書的視野就會更加開闊,也更能反映學術前沿的動態,而不是停留在幾十年前的定論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