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再生的臺灣精神:林央敏的族群.地方.宗教書寫 (電子書)

蓮花再生的臺灣精神:林央敏的族群.地方.宗教書寫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雅儒
图书标签:
  • 臺灣史
  • 族群研究
  • 地方研究
  • 宗教研究
  • 林央敏
  • 臺灣精神
  • 蓮花再生
  • 文化研究
  • 社會科學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出身嘉義太保的林央敏,為臺灣重要的本土文學作家、臺語文學理論建構者與臺灣民族運動推動者。他以《胭脂淚》為臺語文學留下第一部史詩作品,亦是臺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詩篇,另以《菩提相思經》立下最大部的臺語小說長篇里程碑。〈毋通嫌臺灣〉一詩經歷改編傳唱,更是一代臺灣人認同的代表作。

  臺灣文學青年學者楊雅儒,長年研究臺灣小說中的宗教主題,以林央敏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生命經驗、文學作品、文學理論與宗教哲思,透過縝密的文本分析與訪談,剖析林央敏如何透過創作與評論,譜寫臺灣面對的苦難與尋求再生之路。本書為其數篇林央敏文學研究之集結,藉由族群歷史、宗教修辭、地方觀察等面向,呈現林央敏的長短篇創作與文學、文化評論的思考與內涵,發掘其中宛如蓮花再生哪吒的臺灣精神。

  ◎「火金姑台語文學基金」贊助出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文学、社会文化和族群认同的著作简介,聚焦于林央敏的创作脉络及其在当代台湾思想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书名:岛屿的絮语与呐喊:战后台湾文学中的族群、乡土与现代性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或多位资深文学评论家或历史学家,以增强专业性,例如:陈志诚、王秀兰) 出版社: (虚构一家具有学术声望的出版社,例如:南岛文化研究社)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战后台湾文学发展历程中,几条至关重要的叙事主轴:族群主体性的建构、乡土经验的重塑,以及在现代化浪潮下的精神困境与文化反思。 重点聚焦于那些在历史夹缝中寻找声音的作家群像,特别是那些致力于记录底层生命、探讨国家认同矛盾,并勇于挑战主流叙事框架的文学创作者。 本书并非对特定一位作家的全面研究,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梳理出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作家,是如何在政治高压与社会变迁的巨大张力下,以笔为武器,挖掘台湾这片土地深层的文化肌理与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一部:凝视历史的裂痕——族群叙事与身份的重塑 台湾文学史上,族群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核心。本书的开篇部分,着重探讨了战后初期至民主化进程中,不同族群书写所呈现出的差异性与张力。 1. 原住民书写:从边缘到中心的呼唤 本部分详尽梳理了早期原住民书写者在汉文化主导的文学场域中,如何艰难地确立自己的书写主体性。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障碍,更是知识论和文化观的根本冲突。我们考察了那些不再满足于“异域风情”描摹,而是勇敢揭示殖民创伤、土地流失以及文化断裂的文本。这些作品不再将自身定位为“他者”,而是积极参与到台湾整体历史书写中,提出了关于“共存”与“正义”的尖锐提问。例如,对传统神话的重新诠释,如何成为抵抗现代性单一价值体系的精神堡垒,以及如何在现代文学形式中,重新嵌入部落的口传历史节奏。 2. 闽南与客家:土地的记忆与离散的乡愁 对于构成台湾社会主体的大多数族群,本书分析了其内部的复杂性。闽南语书写如何从早期对日据时代的回望,逐渐转向对战后社会阶层固化和城乡差距的批判性反思。客家书写则被置于“离散”与“坚守”的双重困境中考察,分析作家如何通过对家族历史、语言传承的执着描绘,来抵抗主流文化中的同化压力,强调血缘与地域的深刻联结。我们特别关注那些成功跨越语言藩篱,以书面汉语转译地方经验的努力,及其在文化挪用与忠实再现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二部:乡土的重量与现代性的祛魅 台湾文学的“乡土论战”是理解其现代化历程的关键。本书将此议题置于全球化和本土化冲突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1. 农业社会的终结与城市化的冲击 从李潼到杨逵(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乡土文学不再仅仅是对田园牧歌式的怀旧,而是一种对现代化进程中,权力结构如何重新分配资源、如何侵蚀传统生活方式的深刻批判。本书着重分析了那些描绘工厂工人、流浪汉、以及在快速都市更新中被挤压的边缘人群的作品。这些叙事揭示了“进步”背后的代价,即传统伦理的崩塌、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在工业化逻辑下,人性的异化。 2. 地方志与身体经验的交织 本部分强调“地方”作为一种抵抗的政治符号。作家们不再满足于描绘宏大历史叙事,而是深入到具体的街道、市场、庙宇的日常肌理中,通过对地方风物、气味、方言的细致捕捉,重建被抽离的文化记忆。这种“地方志”式的书写,往往与作家的身体经验紧密相连,成为对抗宏大国家叙事最坚实的堡垒。我们审视了如何通过对“特定地点”的深描,使得抽象的“台湾性”得以具体化、可触摸化。 第三部:宗教、信仰与精神的漂流 台湾社会的高度世俗化与民间信仰的顽强生命力,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本书探讨了文学如何介入这一精神领域。 1. 汉传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张力 本书考察了作家们如何处理台湾社会中盛行的民间信仰(如宫庙文化、鬼神观念)与知识分子对理性主义的追求之间的内在矛盾。部分作家试图在道教、民间神祇的叙事中,寻找一种更接近底层人民情感需求的慰藉机制,以此对抗僵化的官方意识形态。而另一些作家则关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信仰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变化,以及信仰如何被商业化、政治化利用的过程。 2. 现代性焦虑与宗教的退隐或转型 面对西方的哲学思潮和科学理性,传统信仰面临的危机被文学敏锐地捕捉。本书分析了那些描绘知识分子在信仰真空中的挣扎与彷徨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探讨个体如何在缺乏超越性指引的世界中,重新锚定自我价值。信仰不再是制度化的宗教仪式,而内化为一种对“家园”和“根源”的形而上追问。 总结:文学作为“在场”的见证 本书最终将这些多元的叙事线索汇聚起来,论证了战后台湾文学的根本动力在于一种对“缺席”的追寻——追寻被历史磨损的族群记忆,追寻被工业文明吞噬的乡土情感,以及追寻现代性语境下失落的精神支点。这些作品群像共同构筑了一个复杂、充满矛盾,却又极具生命力的“台湾想象”,是理解当代台湾社会精神图景不可或缺的钥匙。通过对这些经典与非主流文本的细致辨析,本书旨在展现文学作为时代精神的“在场”见证所具备的深厚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雅儒


  三重人,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關懷臺灣文學與宗教發生的各種關係,撰有《人之初‧國之史:21世紀臺灣小說的宗教修辭與終極關懷》(翰蘆,2016),合著《南瓜變馬車──應用文故事指導書》(五南,2018)。

图书目录

導 言 一個睡地圖,毋咁嫌臺灣的作家林央敏

第一章 「臺灣文化民族主義」的文學實踐:短篇小說與評論
一、成為世界公民之前
二、表述「反威權」的幾種寫法
三、「提倡臺灣話文」的論評與創作實踐
四、終極關懷猶在「此岸」

第二章 寫予臺灣的浪漫歌詩:《胭脂淚》
一、詩與史
二、臺版「紅樓夢」
三、見證臺灣苦難史

第三章 宗教修辭下的二二八敘事――論陳燁《玫瑰船長》與林央敏《菩提相思經》
一、續寫或重寫?
二、同為「記憶之書」
三、「懺悔」策略的延伸
四、宗教做為救贖的可能
五、結語

第四章 流亡者之歌:論《菩提相思經》與〈無上瑜伽劫〉中佛典轉用與歷史書寫
一、流亡者之懺情錄/路:《菩提相思經》
二、藉佛典思想闡釋記憶/公義/愛情
三、魔考通關之於主角與作者的意義:〈無上瑜珈劫〉
四、結語

第五章 從嘉義到桃園而尖石:林央敏的地方書寫與臺語文實踐
一、地方感知與知識生產
二、鄉愁與使命的所在:水牛厝
三、轉大人的家:中壢/龜山/內壢
四、隱居樂活:尖石鄉農居
五、結語:「睡地圖的人」仍在文學路上

附錄一 臺灣荷馬――林央敏訪談錄
附錄二 移居和社會參與――林央敏地方活動大事紀

全書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76484
  • EISBN:978626707652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MB

图书试读

導言

一個睡地圖,毋咁嫌臺灣的作家林央敏


  1980年代以降,出身嘉義太保水牛厝的射手座林央敏先生(1955.12.19 ∼)在文壇崛起,較他稍年長五歲同世代作家有出自雲林,寫過《筍農林金樹》、《大學女生莊南安》的林雙不,而與他年齡相近的宋澤萊、李昂、向陽等,在臺灣文學座標上均屬於關切土地人文、臺灣文化,以犀利的小說或詩歌揭櫫時代特色與社會問題的創作者。

  林央敏初以〈第一封信〉(1982)受注目而正式進入文壇,1984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睡地圖的人》,當時作品以浪漫唯美的詩歌居多,明顯帶有古典詩詞影響之跡,相信讀者多半對他這些詩句風格已經比較陌生:「你已活自上古中古,也活在今朝明日,銀河有你,愛琴海有你,洛水和華清池的波上 你立過,從魏宮唐宮走到民國的青溪。」(〈望荷〉)「太子丹在老遠老遠醞釀著,燕國到民國/一個憤怒,是國族的脾氣/哼呵一欠,生命千萬……」(〈風蕭蕭兮〉)不過,同一本詩集,仍然可見作者內在的「叛逆」之聲,以及試圖與社會日常接軌,舉凡:〈自由〉、〈夜市〉、〈街頭〉、〈珍味〉等。

  後來其新詩、散文、劇本、小說相繼出版:《第一封信》(1985)、《霧夜的燈塔》(1986)、《不該遺忘的故事》(1986)、《惜別的海岸》(1987)、《大統領千秋》(1988)、《胭脂淚》(2002)、《寶島歌王葉啟田人生實錄》(2002)、《陰陽世間》(2004)、《希望的世紀》(2005)、《蔣總統萬歲了》(2005)、《斷悲腸》(2009)、《菩提相思經》(2011)。

  他來不及趕上1977 年到1978 年鄉土文學論戰席捲臺灣的風浪,直到美麗島事件後,聽著美國之音播放「時事經緯」節目,讀了「風雨之聲」的小冊子,才開始關心民主政治、人權議題,後來他寫了不少激切的評論,誠如:《臺灣民族的出路》(1988)、《臺灣人的蓮花再生》(1988),也關切臺語文的教育、書寫,撰寫了《臺語文化釘根書》(1997)、《臺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2012)等。他大量投入臺語文創作應是1987 年左右,令人印象鮮明的是其〈毋通嫌臺灣〉:

  咱若愛祖先
  請你毋通嫌台灣
  土地雖然有較隘
  阿爸的汗,阿母的血
  沃落鄉土滿四界

  咱若愛囝孫
  請你毋通嫌台灣
  也有田園也有山
  果籽的甜,五穀的芳
  予咱後代食袂空

  咱若愛故鄉
  請你毋通嫌台灣
  雖然討趁無輕鬆
  認真拍拚,前途有望
  咱的幸福袂輸人

  原為詩歌,後來被譜上不同版本歌曲,因而它也以「歌詞」獲得「新時代心聲」歌詞創作獎的首獎,方耀乾就曾比對過詩歌版與歌謠版的歌詞,詩歌版明顯強調抵抗殖民的意圖。雖然歌詞部分相對柔軟,但解嚴後的1988年,這首歌仍一度被禁止播放與歌唱。1987年,《臺灣新文化》發行至第11 期(1987.8)時,林央敏先生正式加入成為社務委員,在此前後,他的臺灣意識越來越鮮明,也常發表批評政治的言論,因而被「約談」或作品遭查禁的頻率也增加。舉凡:1984 年曾受調查局安插在教育局的教師思想警察人二室單位約談;1987 年12 月應其母校輔仁大學草原文學社之邀與「統派」人士辯論兼演講「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但演講前一刻鐘輔大訓導處接獲情治單位指示,禁止他上臺發言;另有評論集《臺灣民族的出路》被查禁⋯⋯回顧其來時路,這些驚險刺激並未阻止他繼續持筆創作,反而讓他更大量地參與推廣臺語文的活動,擔任過臺語文推展協會會長、《茄苳》臺文月刊社社長、番薯詩社同仁、《台灣新文學》編委、《台灣文藝》編委、靜宜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臺文戰線社長、臺灣筆會理事、海翁臺語文教育協會常務理事等。

  為了讓臺語文書寫更得以實踐,他曾編過《簡明臺語字典》、《TD臺語電腦字典查閱系統》、《TD使用手冊》等工具性語言專書與軟體;也主編過《語言文化與民族國家》、《臺語詩一甲子》、《臺語散文一紀年》、《臺語詩一世紀》。此外,由於他1979 年以降就在桃園生活,因而近年來,響應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他也編選過《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桃園文學百年選》,這肯定也是吃力的工作,因為在網羅桃園出生的作家與真正著眼桃園生活日常的作品之間未必一致,如何揀擇勢必不易。

  擔任過特教老師的林央敏,五十歲時毅然退休,雖曾有好友相勸應該為了退休金多待幾年,他卻表示領月退雖然合法,卻是不義的,由此也可見其「性格」。而我初次拜訪林央敏先生,是在2012 年,當時,我正為了博士論文的撰寫,探討21 世紀借重宗教修辭譜寫身世認知的臺灣小說,為了《胭脂淚》、《菩提相思經》的書寫問題,前往林央敏先生內壢的住家訪談。一個下午的時間,對於初次見面的我,他很親切地回應我許多問題,結束訪談後,更因擔心我交通不便,特地驅車載我到車站,途中,他又興奮地分享接下來想書寫的篇章。那之後,直到我畢業改寫博士論文為《人之初.國之史:二十一世紀臺灣小說之宗教修辭與終極關懷》(臺北:翰蘆圖書,2016)出版,都和林央敏先生斷斷續續地保持聯繫,他時常鼓勵我的研究方向,而多年來,我又陸續寫了幾篇與他著作相關的小論文。2021 年,因緣於「2021 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跨境閩南.文化連結:金門與桃園視角的全球過程與移民記憶」國際研討會,與林央敏先生重逢,在他鼓舞之下,我決定將這幾年的觀察討論集結成這本書。其實,就這本書的篇章主題,無法盡論林央敏的書寫議題,但也大抵能勾勒出他對臺灣歷史文化、政治、族群、宗教、語言的關懷。

  這本書定名為《蓮花再生的臺灣精神:林央敏的族群.地方.宗教書寫》,除了呼應其曾出版的《臺灣人的蓮花再生》,亦盼標顯出作者在短篇小說、評論、長篇小說的創作如何譜寫臺灣面對的苦難與尋求再生之路,而副標則彰顯本書所關注的幾個向度。

  架構上,第一章「臺灣文化民族主義」的文學實踐,討論其短篇小說與評論,改寫自曾發表於《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第54 期(2014.10)的〈「臺灣文化民族主義」的文學實踐─論林央敏小說藝術與終極關懷〉一文。聚焦於林央敏在文化活動參與、臺語文論述以及短篇創作,討論他自許成為世界公民以前應當追求的自我認同。

  第二章「寫予臺灣的浪漫歌詩」,處理林央敏長篇史詩《胭脂淚》怎樣以天上人間、前世今生的架構,從男女主角的愛情勾畫出清國時期至二二八以降的臺灣故事。

  第三章「宗教修辭下的二二八敘事──論陳燁《玫瑰船長》與林央敏《菩提相思經》」,本文曾發表於《第18 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暨鍾逸人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真理大學,2014),頁159-176。本次集結成書稍事修改,主要觀察林央敏與陳燁同在21世紀問世的書寫二二八之作,一者借鏡佛教修辭,一者挪用基督宗教資源,就二書的書寫策略對照比較。

  第四章著重宗教修辭的觀察,「流亡者之歌──論《菩提相思經》與〈無上瑜伽劫〉中佛典轉用與歷史書寫」中關於《菩提相思經》部分,主要取自筆者《人之

  初.國之史:二十一世紀臺灣小說之宗教修辭與終極關懷》第三章第一節內容,增添近年林央敏續筆發表〈無上瑜伽劫〉的部分,探討其續寫的意義。

  第五章「從嘉義到桃園而尖石:林央敏的地方書寫與臺語文實踐」,則發表於「2021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跨境閩南.文化連結:金門與桃園視角的全球過程與移民記憶」國際研討會,也收錄於《「2021 年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2022.4)。該文乃從地方空間視角切入,以林央敏的遷徙足跡,觀察其生命經驗與創作的交互影響。

  附錄一為曾發表於《臺文戰線》的「臺灣荷馬─林央敏訪談錄」,附錄二則為第五章原附錄表格,如今增補獨立成章,供讀者綜覽參考。

  如今,林央敏先生彷彿頑童歡欣地嘗試在新竹尖石深山的隱居生活,盡情體驗深山的各種手作日常,也不時滑回市區參加文友活動,偶爾在臉書上以極短篇分享生活與身心感受、回應時事,如此自在樂活的歲月靜好,或許比起再寫什麼巨作來得更重要。然而,做為臺灣文學研究學者,集結這些篇章成書,總是期盼見證某個世代的作家曾經奮勇、曾經艱辛拓墾、曾經以筆追尋個人救贖、乃至為臺灣寫下故事的精神,林央敏是其一。放眼文壇縱橫,這種緊握手中之筆要見證些什麼、傳承些什麼、開創些什麼的生存之勇氣,往往是我在閱讀臺灣文學作品時,深感可貴、感動之處;對於自己而言,也經由本次集結回顧,發現若干需要修正的論述觀點,故也一併更新。

  最後,感謝補助此書出版的火金姑臺語文學基金,促成此因緣的林央敏先生、前衛出版社林文欽社長、以及提供編輯建議的鄭清鴻主編。

2022.5.10 楊雅儒,臺大臺文所國青研究室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尤其是「蓮花再生」這個意象,聽起來就充滿了生命力和轉化的力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對「再生」的渴望一直都很深切,從歷史的傷痕到當代的挑戰,我們都在尋找如何重新站立、如何讓文化精神再次綻放的道路。這本書如果真的能觸及到林央敏老師那種細膩又深刻的筆觸,去探討我們這個社會的集體意識,那絕對值得細細品味。我期待它能像一道清流,洗滌掉那些陳腔濫調,真正挖掘出在族群交織、地方認同拉扯的複雜脈絡中,那份不滅的、屬於台灣人的精神底色。畢竟,林央敏老師的作品,向來不只是文字的組合,更是一種時代精神的召喚,讓人讀完後,總會對腳下的土地產生更深一層的敬畏與責任感。我特別想知道,在她的筆下,「再生」是如何從虛無縹緲的概念,轉化為紮根於生活細節的堅韌實踐。

评分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台灣文學發展的讀者來說,林央敏老師的名字本身就是品質的保證。她的文字風格,總是有種魔力,可以把看似枯燥的社會觀察,提升到哲學思辨的層次。我猜測,這本關於「再生」的書,不會只是停留在對過去美好事物的緬懷,畢竟,蓮花重生,必然要經歷淤泥的淬煉。我特別好奇,在探討「精神」的再生時,她是否碰觸到了當代年輕世代的疏離感和迷惘?我們這代人,在快速變遷的社會裡,面對著身份認同的模糊不清,究竟該從族群的根源中汲取能量,還是該在新的地方實踐中尋找意義?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既不失批判性,又能給予實質慰藉的思路,那它就超越了一本普通評論集或散文的範疇,而是成為了一本心靈指南。這種需要深度投入才能領略其精髓的作品,才是真正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細讀的。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擺明瞭就是直搗黃龍,點出了當代台灣社會最核心的幾大議題:族群關係的張力、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流失與重塑,還有宗教信仰在現代性衝擊下的變遷。坦白講,現在市面上談論這些主題的書不少,但能做到不流於學術口號,又能保持批判深度的,實在不多見。我比較關心的是,林央敏老師如何處理「族群」這個敏感詞彙。是單純的描寫多元共存,還是更進一步地去解構那些看不見的權力結構和歷史積怨?特別是地方書寫,台灣的地方特色正在快速被標準化的消費文化吞噬,如果這本書能透過她的視角,重新激活那些即將失傳的、與土地緊密相連的記憶碎片,那將是一份極其珍貴的文化資產。光是想像她如何將這三者(族群、地方、宗教)編織成一張綿密的網,就足以讓人屏息以待,看她如何描繪這片土地深層的靈魂。

评分

老實說,讀書有時候也是在尋找一種共鳴的聲音,特別是面對那些複雜的文化議題時。林央敏老師的書,往往具備一種「時代見證者」的重量。如果這本書真的聚焦在「族群、地方、宗教」這三個核心支柱上進行書寫,那麼它就提供了一個極為強大的分析工具,讓我們得以重新校準自己看待台灣的儀器。我最期待的是,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一種知識上的拓展,不只是知道「是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我們可以如何面對」。這種深度的人文關懷,往往是電子書時代最稀缺的資源。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更清晰地理解,在經歷了這麼多衝擊後,我們的「精神」是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情況下,找到了一條通往「蓮花」的道路。這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張通往理解台灣內在世界的複雜地圖。

评分

最近這幾年,台灣社會的內耗似乎越來越嚴重,各種論述都顯得過於極端化,缺乏和解的空間。「蓮花再生」這個主題,聽起來就帶著一種超脫的意圖,試圖在紛亂中找到一個清明的核心。我希望作者能夠跳脫傳統二元對立的框架,用一種更具包容性的眼光,去看待我們這塊土地上各種不同的生命經驗。例如,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邊緣聲音,那些在不同宗教信仰間掙扎的個人,他們是如何實踐著自己的「再生」?如果能從這些細微之處著墨,將宏大的「臺灣精神」書寫,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生命場景中,那麼這本書的說服力就會大大增強。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和好」的可能路徑,而不是單純的揭露傷口,畢竟,再生必然是為了下一個階段的共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