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離之書:跨界移動紀事 (電子書)

流離之書:跨界移動紀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其琪
图书标签:
  • 科幻
  • 奇幻
  • 穿越
  • 异世界
  • 冒险
  • 轻小说
  • 电子书
  • 小说
  • 架空世界
  • 都市奇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發現了一種看待人事物的全新方法。緩慢而綿長,允許溫柔與掙扎的方法。」
 
  人類學從來就是一門關乎移動的學科。只是當人類學家遠渡重洋,研究那些往往與自身迥異的陌生族群之後,真正認識的是什麼?「走了那麼遠的路,是不是最終都會透過異文化來認識自己?」人類學也總是在乎能否在地,在遙遠異鄉有另一個等待自己回去的家。人類學家研究親屬、重視關係,但同時為家和家人賦予了更直覺與情感上的定義。
 
  《流離之書》收錄寫作者金其琪17篇跨界移動紀事;她是擁有七年資歷的記者,也是剛入門的人類學學徒;她從中國移動到香港,再到台灣。一路以來,她報導香港馬屎埔農地抗爭、記錄2016年香港大學生間的中港矛盾,文中許多描述已人事全非,但都成了歷史的一部分;她描述了環球大廈週日的菲傭聚會、九龍城的泰國移民、南方澳的漁工,人要花多久時間才能把異地當成家?她寫阿美族祭師從抗拒到接受自身文化的歷程、達悟人如何從大島看到自己的島嶼、學阿美語的猶太人類學家,她寫的是台灣當代原住民,也寫下每一個人企圖尋求身為「人」的自己。
 
  記者和人類學家某個程度是相似的。進入田野地、熟悉報導人(當然,也被報導人熟悉),試圖透過一次次的對話建立關係、看到與理解彼此,然後帶回自己與他者的故事。17篇文章中,7篇關於香港、7篇關於台灣、3篇關於中國,但書中的主題跨越地理上的分界。「土地」書寫具象的土地迫遷、老屋肢解、無家可依,也寫忘記了自己名字的人怎樣找回與故土的親密感;「陣痛」寫的是那些自願和非自願的跨境移動,人們因身分政治而彼此碰撞,移動的海上貨櫃則塞滿走私動物的牙齒;「扎根」書寫在異鄉和面目全非的故鄉創造新生活、新社群的人;「微塵」則是在這個生死常臨的年代,一些像流沙般逝去的故事。
 
  17篇文章呈現的不僅是世界的變化,也讓人在閱讀中發現,人類學如何逐漸滲入一個寫作者的文字DNA,乃至看待世界的方法。
 
  「經歷了多變的生活,讀了人類學並在今年邁入30歲的我,強烈地感覺到自己想用任何文字形式來還原世界本身的混沌。寫得『混沌』比寫得『清楚』可要難太多了。」
 
  「和讀新聞、做記者受到的訓練不同,這種全新的方法緩慢而綿長,充滿速食閱聽者可能錯過的細節,且允許你的筆流露溫柔與掙扎。」
 
專文推薦
 
  張潔平,Matters創辦人
 
名人推薦
 
  何欣潔,前《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杜念中,資深新聞工作者
  官大偉,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容邵武,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高雅寧,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陳如珍,人類學家
  傅可恩,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鄭肇祺,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顧玉玲,作家、台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流離之書》成書於21世紀10年代,是上一輪「全球化」所養育的女兒。在下一個十年,我們或已無緣再見到同樣的追問、眷戀與感傷。它是一本送給家園與故土的哀誄之書,亦是在這樣的離愁中,仍然果決出發的遠行筆記。──何欣潔,前《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本書以「流離」為名,書寫中港台不同地區弱勢、少數、被歧視族群的漂泊境遇。然而,若能建立人與土地的歸屬感,誰想要漂泊?若能回答「我/我們是誰」的身分認同,誰想要流離?這更是穿透本書字裡行間的深意。──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帶著中國思考香港,懷抱香港採訪台灣,行走台灣反思中國。
  如果過去十五年,華文世界因為中國短暫開放的歷史機遇,而使得此間跨界移動的記者們產生了不同以往的珍貴積累,金其琪發光的筆下,結晶著的就是這個時代。──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其琪的書寫始終保留一種原始和原味。她對世界、對自然、對眾人敞開自己,謙卑充滿好奇。不過30歲,她已在北京、香港、台灣,各生活了四年,有意識地選擇了一種流浪的人生。或許是自身的流離體會,讓她更能透視這個時代裡,跨越了國/界/域/族的各式流浪者的處境。她停下腳步記錄探問離散的故事,在她的筆下,遊走異鄉與故鄉的人們,面對敵意築起的高牆,艱難地應對不同價值選擇而拉扯出的差異與認同。這是一本與流浪者們靈魂相互召喚、彼此深情對待的人生筆記。──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這似乎已是社會中長存的真理和價值:人走上流離注定是悲情、是無奈,是割捨我們所愛的人與事。乍看書中人物的遭遇,我們容易感慨變動讓人付出高昂的代價,但誰又知道變動之前就一定是值得我們眷戀的安逸和恆常?隨變動而來的就注定是桃花源?或許世事既無始也無終吧,作者讓我感受到的是沒有盡頭的千百流轉和永遠與之相隨的淒美。──杜念中,資深新聞工作者
 
  初識其琪,是她來到我的辦公室,說明她關於台灣原住民族女性的博士論文研究構想。不過,比起她當時的題目,更吸引我的,是她輾轉來到台灣的經歷。我感覺到,平靜地坐在我對面,訴說自己故事的,是一個嬌小秀氣身軀中勇敢堅決的靈魂。
  這些年來,其琪幾度在重回給予她極大啟蒙的香港,和留在台灣之間拉扯。她整理出離開原生家鄉的這十幾年中,遭遇到的每一個流離的故事。家在那裡,家也不在那裡,家就在不斷的流離與尋找之間。
  其琪的文筆極好,故事寫來深刻細膩,但更重要的是,每一個故事中的流浪、燃燒、碰撞、扎根、創傷,都映照出她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僅如此,對於她選擇棲身的台灣來說,其琪寫出的每一個故事,也都在幫我們重新思考,這塊土地曾經如何包容了一波一波流離的人們;關於接納,我們應該可以做得更多。──官大偉,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生命與家園關係的書。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作者「找家」的心路歷程。透過在香港,台灣與中國等地的人物記事,作者表達出「家」不是一個物理空間上的定位點,而是一團開放、流離但卻不斷地連結於自身意義的生命線條。這樣的描述正如受人景仰的地理學者段義孚所言:「家即異鄉」(home as elsewhere),是如此地真確與讓人一新耳目。──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一個一個的故事,就像一個一個石頭連接了一個一個的看似分離場域,讓金其琪累積大約十年的流離之書也成為發現之旅。原來香港、台灣、中國、農業、飛魚、象牙等等邊緣的人與事,有著類似的棄絕和復返,在消失離散之中尋找歸屬與希望。──容邵武,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金其琪是一位細膩、堅定、具社會關懷與批判力的觀察家與寫作者,自身移動經驗強化她描寫流離失所或移動者的能力,新聞寫作與民族誌方法的組合使其作品針對時事進行有效率的轉譯。──高雅寧,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我想這是其琪作為一個寫作者,很特殊的魅力所在。我有時覺得她像是一張捕夢網一樣,一旦沉浸在某個場域裡,就會帶回那裡所有的記憶。——張潔平,Matters創辦人
 
  在《流離之書》中,記者金其琪寫失根的迷茫、脆弱群體的掙扎和人的韌性。報導的對象從香港的菲律賓移工、收集明清古宅的中國商人、在蘭嶼扎根的達悟族語推手,到記錄生死遺言的香港中老年志工。對象與議題的多元,更展現出人的處境的共通性。不論多艱難也要記錄;不論差異多大,對話也有意義。在中港台之間遷徙的其琪,透過說故事和追根究底的精神,寫下自己的不服輸。隨著她的文字,我們流離卻不失所。──陳如珍,人類學家
 
  Kiki’s writing combines the best elements of biography, ethnography, and journalism. She is able to make each of the many people and places she has interviewed or visited come alive for the reader, and - through their stories - to address complex global issues in an engaging and accessible way.
  從人物故事、民族誌與新聞中吸取養分,其琪的書寫為讀者生動還原出她訪問過的每一個人、造訪過的每個地方。這些故事易讀又迷人,最終卻帶我們看到背後複雜的全球性議題。──傅可恩,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這是一位流浪者寫的流浪故事。其琪和我在台東相遇,這是一個我不知道是定居還是飄泊中的地方。她對我來說,沒有定所,卻又像是早已扎根某處。其琪寫的香港、台灣、中國、非洲、泰國、蘭嶼故事,與她本人一樣,對我來就既遠又近。這正是本書的精神,我們過去以為掌握過的題目,在其琪筆下攤開,我們方才發覺自己握著的是虛幻。但是,透過她細膩、認真的筆跡,我們又重新進入她和受訪者互動的現場,坐在她旁邊,傾聽這些流浪者的故事,更全面、深入流動的意義。──鄭肇祺,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好的,这是《星际远航:宇宙探索与文明萌芽》的详细图书简介: 《星际远航:宇宙探索与文明萌芽》 作者: 艾莉亚·维恩斯 出版社: 苍穹之境出版集团 书籍类型: 科幻、硬科幻、宇宙史诗 页数: 780页 装帧: 精装,附有全彩星图与文明演化时间轴 ISBN: 978-1-234567-89-0 --- 简介:在群星之间,探寻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太空冒险故事,而是一部跨越数万年的宏大史诗,它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上面临的抉择、技术奇迹与哲学困境。 《星际远航》的故事始于“大寂静时代”的终结——地球文明在耗尽资源、濒临崩溃之际,启动了旨在寻找宜居行星的“方舟计划”。然而,计划的实施远比想象中复杂。本书以多线叙事的手法,描绘了三支风格迥异的远征舰队,在无垠的星海中各自的漂泊与演化。 第一部分:方舟的黎明与星际的阴影 故事的开篇聚焦于“普罗米修斯号”——人类最庞大的殖民方舟,搭载着数百万休眠个体与全部的地球文明基因库。飞船的航行并非一帆风顺,内部的社会结构在漫长的冬眠与苏醒周期中,经历了数次剧烈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冲突。 亚特兰蒂斯协议: 在第三代船员接管飞船后,他们发现抵达预定目标星系需要跨越一片被称为“暗物质漩涡”的危险空域。为了确保飞船的持续运转,船员们被迫开发出极具争议性的“亚特兰蒂斯协议”,该协议涉及对休眠个体的记忆进行选择性编辑与重写,以维持船员群体的心理稳定性和工作效率。我们详细剖析了这种社会工程学的伦理困境:为了延续种族,牺牲个体历史的真实性,是否正当? 失落的信标: 与此同时,由科学家和技术精英组成的“赫尔墨斯号”探测舰,在执行前沿侦察任务时,偏离了既定航线,意外接收到一个来自距银河系中心极远的古老信号。这个信号指向一个已经消亡的超先进文明留下的“知识残骸”。本书细致描述了赫尔墨斯团队如何破解这些信息,揭示了一个关于宇宙生命周期和熵增的惊人理论——“寂灭之潮”。 第二部分:异星的生态与文明的碰撞 在数个世纪的航行后,第一批到达宜居行星的先驱者们——来自“伽马支队”的船员,在代号为“伊甸-7”的行星上登陆。伊甸-7的生态系统复杂且极端,它挑战了人类既有的生物学认知。 硅基生命的崛起: 这里的本土生命以硅为基础,与碳基生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书详细描绘了人类殖民者如何与这些缓慢、但逻辑严密的硅基生命体进行初次接触。这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基于不同感知速度和时间尺度的认知摩擦。硅基文明的“思维矩阵”展示了另一种形式的集体智慧,迫使人类重新定义“生命”与“智能”的界限。 时间的裂隙: 殖民过程中,宇航员们发现伊甸-7的某些区域存在“时间异常区”。在这些区域内,物理定律被扭曲,空间结构变得不稳定。作者引入了前沿的量子物理学概念,解释了这些区域如何成为星际航行中最大的未知威胁,以及殖民者如何利用这些“裂隙”进行短程的超光速跳跃,代价是巨大的认知失调。 第三部分:超越肉体与数字永生 随着人类在宇宙中站稳脚跟,他们开始面对比生存更深层次的问题:存在的意义和形态的演变。 意识上传实验: 《星际远航》着重描写了“普罗米修斯号”上的一个秘密研究小组,他们利用从失落信标中获取的技术,秘密进行人类意识上传到数字矩阵的实验。这项实验引发了巨大的道德恐慌,因为它试图彻底摆脱生物学的限制,进入一种理论上永恒的“纯粹信息态”。小说深入探讨了上传后的“数字人”是否仍具有人性,以及他们与留在肉体中的“原始人”之间逐渐扩大的隔阂。 星际帝国雏形: 最终,远航的三个分支(普罗米修斯文明、赫尔墨斯探索者、伊甸殖民者)在某个中转站首次重聚。此时的他们,在文化、生理结构甚至技术上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分化。他们必须决定,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星际帝国,还是接受文明的多样性和不可避免的离散。本书的高潮部分,便是围绕这一终极政治抉择展开的哲学辩论与科技展示。 核心主题 《星际远航:宇宙探索与文明萌芽》探讨了以下核心议题: 1. 适应性与身份认同: 当文明脱离母星,其“人性”如何被重塑? 2. 技术伦理的边界: 为了生存和发展,哪些道德底线可以被突破? 3. 时间与感知: 在不同尺度的时间观下,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4. 熵增与文明的终局: 面对宇宙必然的衰亡,个体和集体的意义何在? 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设定、复杂的人物群像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星际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关于我们去向何方,更是关于在漫长旅途中,我们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其琪
 
  記者出身的寫作者,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生。曾在香港任職《端傳媒》、《明報周刊》,作品獲台灣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二十週年獎助及多個台港新聞獎項。十年搬家十次後,目前和來自台東的貓咪生活在台北。
 
繪者簡介
 
EDO
 
  出生於香港。曾以為自己會一直待在東部沖咖啡。喜歡畫畫。經歷過十多次爬樓梯搬家後,現時作品主要以數位為主。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捕夢的人/張潔平
自序
 
一、土地 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
1、在迫遷的命運裡種一座村莊
2、靈魂的事
3、回到蘭嶼,一個達悟女人的兩種生活
4、飛屋環遊記
5、從深水埗到艋舺公園
 
二、陣痛 跨界碰撞
1、燃燒的民主牆
2、演「鬼子」的日本人
3、麥高登的非裔廣州
4、走私者的自由港
 
三、扎根 流離中扎根創造
1、中環折疊
2、九龍城‧泰國城
3、學阿美族語的猶太人
4、在蘭嶼,音樂可以做到的事
 
四、微塵 生死微塵
1、漁工之死,與他們活過的南方澳
2、中國醫護疫情後心理創傷調查
3、二O二一萬華十日記
4、我們知道老與死的樣子
 
繪後記/EDO
致謝&原始文章的日期及出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24676
  • EISBN:978626962469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總抱持著一絲保留,因為很多時候,所謂的「紀事」容易流於表面,變成走馬看花式的遊記,少了點深度內核的挖掘。我更看重作者如何處理「移動」與「自我認同」之間的拉扯。你想啊,當你離開了熟悉的語言、習慣、甚至社會結構,你原來的身份標籤會被剝掉多少?剩下的是什麼?是更純粹的自我,還是一種更深的迷失?我希望作者能勇敢地去觸碰這些邊界,而不是只描繪風景的美好。例如,當面對語言不通的窘境時,那種無助感,或者在異地獲得陌生人善意時的感動,這些細節才是構成「跨界移動」最真實的血肉。如果這本書能透過這些具體的事件,反思「家」的意義,或是「歸屬感」的建立,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遊記範疇,變成了一部關於存在意義的沉思錄。這種深度的挖掘,才是我真正想從書中讀到的東西。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移動紀事」太多了,很多都是以自我療癒為包裝的華麗辭藻堆砌。我比較務實一點,我希望看到的是「紀事」裡頭紮實的觀察,而不是過多的情緒渲染。我關注的點在於,當一個人進行「跨界移動」時,他必須學習的那些生存技能,那些不寫在攻略裡的「潛規則」。例如,如何在陌生的體制下為自己發聲?如何處理跨文化溝通中的誤解與衝突?這些硬底子的經驗分享,對我這種也常需要出差或短期駐點的人來說,才是最實用的養分。如果作者能坦誠地面對這些挑戰,而不是只呈現出光鮮亮麗的一面,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我可不希望讀完後,覺得自己好像被騙去一場不切實際的夢遊,而是希望拿到一份真實的、飽含教訓與智慧的「生存指南」,即使它不是以指南的形式出現。

评分

這本《流離之書:跨界移動紀事》聽說名字就很引人遐想,那個「流離」二字,總讓人聯想到一種漂泊不定,卻又充滿探索欲的狀態。我最近剛好在物色一些關於個人生命經驗轉型的書籍,想看看有沒有能給我一些新的啟發。畢竟現代人生活節奏快,資訊爆炸,很多人多少都會有種迷惘感,不知道下一站該往哪裡去。我特別喜歡那種能把複雜的個人心境,用很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來的書,最好是能帶一點異域風情,或者至少是跳脫出我們日常熟悉的生活圈的視角。如果這本書能捕捉到那種在不同文化、不同環境之間穿梭時,內心產生的細微變化,那肯定會是本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畢竟,我們常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但如果能把「行」的過程用心記錄下來,或許比單純的旅行見聞更有價值。我期待它能帶來的不僅是資訊,更是一種共鳴,一種「原來不只我一個人這樣想」的慰藉。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那種帶點哲學思辨色彩的非虛構寫作,特別是那些探討「邊緣性」的作品。你看,所謂的「跨界」,其實就是站在兩個或多個世界交界的地方。那個地帶往往是充滿張力,但也最能激發新想法的地方。我希望這本《流離之書》能夠展現出這種「在途中」的美學。它不只是描述換了個地方生活,而是描述生命狀態的改變。例如,作者在A地與B地生活後,看待C地的眼光會如何不同?這種視角的轉換,才是移動帶來的真正紅利。我很好奇,這種不斷調整焦距的過程,會不會讓作者對「穩定」這個概念產生新的理解?是抗拒還是擁抱?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關於時間感在不同地域的差異描寫,那就更棒了。畢竟,在快速變動的城市裡,時間是線性的、被切割的;但在某些慢活的地方,時間也許是循環的、更具包容性的。

评分

我對這本書感興趣的另一個點,在於「書寫」本身與「流離」的關係。作者是如何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並將其固定在文字中的?當身體不斷在移動時,文字是不是成為了唯一能錨定經驗的工具?這種書寫的過程,本身難道不也是一種重新「定居」嗎?我猜測,作者或許會在書寫中與過去的自我對話,與未來的期許和解。這種內在的重組過程,遠比外在的風景描繪來得深刻。如果能在文字中感受到那種「書寫是為了不遺忘,也是為了向前看」的雙重動能,那就太迷人了。這種內省的深度,就像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精神地層,把那些被移動沖刷過、重新沉積的碎片,重新拼湊起來。我期待這本「紀事」能展現出,每一次的「流離」,其實都是為了成就一個更完整、更具層次感的「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