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 (電子書)

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復
图书标签:
  • 社会科学
  • 华文书
  • 本土知识
  • 转型
  • 学术
  • 中国研究
  • 台湾研究
  • 文化研究
  • 电子书
  • 方法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開啟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里程碑
 
  何謂「轉道成知」呢?中華文化的智慧,不能只是任其在民間發展,或者在文史哲領域被視作邊緣化的學術議題,其自身需要有個轉化歷程,能發展成社會科學的知識,尤其儒釋道三家都在討論的自性議題,這本來是古典中國的公共語言,卻在西風東漸後被華人社會視作學術禁忌,這並不是正常的社會現象。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發展過程中有個無法繞開的「黃光國難題」(Hwang Kwang-Kuo Problem),這是什麼樣的難題呢?
 
  在《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中,陳復指出我們應該從承認「心體」的角度,來開展相應的科學哲學來面對生命世界,進而完成「中西會通」與「儒佛會通」的義理,成熟發展出具有中華思想性質的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無人文則無法立國,社會科學的本土化,需要有人文知識來當梁柱支撐,將所謂的「文史哲」這類知識重組成系統化的理論,讓其蛻變成社會科學可理解與應用的學術語言,這就是解決黃光國難題需要跨過的知識門檻。
 
  西元2020年的尾聲,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肆虐全球,無數人失去寶貴的生命,人類文明已來到十字路口。尤其華人社會如果再不意識到如何將社會科學本土化,將很難因應被強權刻意設立文明衝突產生的險局與陷阱。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883-1969)曾提出東西四大聖哲共譜轉軸世紀(Achsenzeit)的說法,陳復懷著無限的樂觀,期待《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有如野人獻曝,藉由「金針度人」,來呼喚群賢輩出,人類第二個轉軸世紀就此到來。
 
好評推薦
 
  陳復是王陽明「心學」的忠實繼承者,他又深受趙金祈「求如」之說的影響,陳復所說的「黃光國難題」,其實是他自己的難題;他所說的「黃光國迷陣」,其實也是他自己的迷陣,我們兩種不同「進路」的對話,不僅可以打破雙方個人視域的盲點,幫助對方完成他自身,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變五四以來,華人學術界「自我殖民」的心態,開創出一種學術論辯生機活潑的新風氣。——黃光國(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學術要進步、思想要創造,話語的爭辯、議論是需要的,生命的激活,實存的契入尤其重要。論辯不是為了輸贏,而是要解開話語,回歸存在。存在者,「存」而「在」也。存者,存誠閑其邪,生生不息也。在者,充實光輝,如如安在也。陳復對於「黃光國難題」的討論,在本土文明的發展,在東亞學術的進程,是有其精神史意義的。——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电子书《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 --- 《重塑現代性:東亞知識體系的結構性轉向與文明重構》 作者: 李文華,歷史社會學博士,專注於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地理學與知識史研究。 出版社: 宏觀文獻社 ISBN: 978-986-8755-33-1 出版年份: 2023年 書籍類別: 社會科學、哲學、歷史學、文化研究 字數: 約42萬字 定價: 新台幣 850 元 書籍簡介: 《重塑現代性:東亞知識體系的結構性轉向與文明重構》是一部極具野心的學術著作,它超越了傳統的區域研究範疇,深入剖析了自十九世紀末以來,東亞社會如何在面對西方現代性衝擊時,經歷的知識體系、社會結構乃至文化精神層面的深刻變革。本書旨在描繪一幅宏大的歷史圖景,探討東亞文明如何在「被納入」全球現代體系後,試圖尋求內在的轉化路徑與話語權的重建過程。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東亞的現代化進程並非簡單的「模仿」或「接受」西方範式,而是一個充滿內在矛盾與張力的「結構性轉向」。作者李文華從知識生產的場域入手,探究了傳統儒家倫理、國家建構以及新興工業化的力量如何交織在一起,形塑了當代東亞的獨特社會現實。他認為,理解當代東亞的政治經濟模式、社會倫理困境以及文化認同的焦慮,必須回溯到對「現代性」概念本身的解構與重構。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殖民殘響與知識的斷裂 本書開篇追溯了十九世紀中葉以降,西方科學與哲學思想對東亞知識界的衝擊。作者指出,這種衝擊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引進,更是對既有宇宙觀和知識權威的根本挑戰。特別是「科學」與「理性」的引入,如何顛覆了傳統的學術等級制度,並在精英階層中製造了一種深刻的「知識殖民」意識。李文華細緻地分析了這一時期知識分子如何應對這種斷裂,他們在引進西方學術時,如何在不自覺中將自身的文化主體性邊緣化,並催生了後續對「本土性」的焦慮。 本部分重點探討了早期的思想家如何在翻譯與詮釋西方概念的過程中,不經意地為後來的國家發展路徑埋下了結構性的伏筆。作者強調,理解東亞的現代化,必須先理解其知識體系在面對全球權力結構時所經歷的內在瓦解與重組。 第二部分:國家、工業化與社會變遷的動力學 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向宏觀社會結構的變遷。李文華採用比較歷史社會學的方法,對日本、韓國以及後來的台灣在戰後工業化進程中的不同路徑進行了深入對比。他提出了一個「國家主義發展模式」的變體分析框架,論證了東亞國家在資源動員、社會控制以及對外經濟戰略上的共同傾向,即透過強有力的國家干預來推動經濟起飛。 然而,作者並未將此視為一個簡單的成功故事。他深入剖析了這種發展模式所帶來的社會後果:高度集中的權力結構、公民社會的相對弱化,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不平等和代際矛盾。本書質疑了西方現代化理論中關於「經濟發展必然導向自由民主」的預設,指出東亞經驗提供了一種在威權結構下實現快速工業化的可能性,但也同時犧牲了某些社會價值。 第三部分:文化倫理的韌性與當代困境 本書最富爭議性且最具洞見的部分,在於對東亞文化倫理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角色分析。李文華認為,儒家傳統並未如某些論者所斷言的徹底消亡,而是在新的社會形式中展現出驚人的「韌性」。他探討了諸如集體主義、關係網絡(Guanxi/Kankei)以及對教育的極度重視,如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隱性力量。 然而,作者也尖銳地指出,這種韌性在當代社會中也轉化為嚴重的困境。例如,人際關係網絡的強化可能阻礙了現代法治精神的建立;對家庭與集體榮譽的過度強調,可能壓抑了個體創造性與異議表達的空間。本書詳細分析了當代東亞社會在面對全球化、少子化和身份認同危機時,傳統倫理資源的耗竭與轉化。 第四部分:邁向知識自主:東亞視角的重構 在最後一部分,作者展望了東亞知識體系如何從依賴西方話語中掙脫出來,尋求一種「知識自主性」。這不是簡單地「復古」,而是強調在吸收全球知識的同時,必須將其置於東亞本土的歷史語境和社會現實中進行批判性整合。 李文華主張,東亞的學術界需要發展出能夠解釋自身社會現象、反映自身價值關切的理論工具,而非僅僅成為西方理論的註釋者。他探討了後殖民理論、批判理論在東亞語境中的在地化實踐,並呼籲學術研究應當更直接地面對當前社會的根本性問題,例如數位社會的治理、環境倫理的重塑,以及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的張力。 學術貢獻與閱讀價值: 《重塑現代性》是一部宏觀而細膩的跨學科研究。它成功地將歷史、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化研究的視角熔鑄一爐,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理解當代東亞複雜性的深度框架。本書適合所有關心全球化、現代性批判、以及東亞地區發展軌跡的學者、研究生以及對社會變遷有濃厚興趣的廣大讀者。它不僅是對東亞經驗的深入總結,更是一份對未來知識生產方向的深刻詰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復
 
  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學者,現任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曾任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兼生命教育研究室召集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海峽兩岸心理諮詢協會榮譽理事長,現任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副理事長。專業研究在齊文化與齊學術、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陽明學與中國現代化、心學心理學暨華人本土心理諮詢。擅寫詩文,倡導與實踐心學來復興中華文化。著有《心學工夫論》(2005)、《書院精神與中華文化》(2005)、《先秦齊文化的淵源與發展》(2009)、《戰國齊學術的特徵與影響》(2009)、《心學風雲記:王陽明帶你打土匪》(2018)、《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2018),編有《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2019)等書。
 
  闡發心學二十二年,歷經各種生死交關的考驗,拍攝磨課師課程《王陽明帶你打土匪》,榮獲教育部磨課師課程A類新星計畫(2015),課程除在國立交通大學育網磨課師平台播出,並獲得大陸清華大學學堂在線慕課平台選為簽字認證課,經營三年,修課人數已超過八萬人,陸續榮獲校內宜大績優通識課程優等獎(2017)、宜大教學卓越績優人員特優獎(2017)、宜大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2017),校外榮獲全國網路票選人氣磨課師第一名(2017)、中華民國數位學習科技優質金質獎(2017)與教育部標竿課程獎(2018)。長期探討心學的自性議題,榮獲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如何藉由釐清黃光國難題建構華人修養心理學」(2017),並榮獲宜大106學年度博雅學部學術研究績優獎(2018)。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黃光國難題——傳承儒家的兩種進路╱黃光國
推薦序二 陳復對「黃光國難題」提出批判的精神史意義——從我與「本土心理學」的邂逅說起╱林安梧
自序 轉道成知論——開啟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里程碑
 
第一章 黃光國難題——如何替中華文化解開戈迪安繩結
前言
第一節 引論:把握住黃光國闡釋的核心觀念
第二節 黃光國難題:科學哲學的認識與釐清
第三節 戈迪安繩結:解開黃光國難題的辦法
 
第二章 儒家心理學——黃光國難題正面臨的迷陣與突破
前言
第一節 引論:黃光國難題產生的背景與視域
第二節 多重哲學典範的實質內涵與觀念轉化
第三節 排除黃光國難題對儒家心理學的障礙
 
第三章 修養心理學——黃光國儒家自我修養理論的問題
前言
第一節 普世性或特殊性?黃光國的自我觀念
第二節 道義統攝利益:儒家關係主義的源頭
第三節 士人倫理:儒家自我修養理論的調整
 
第四章 多重哲學典範——解決黃光國難題依據的實在論
前言
第一節 引論:再論多重哲學典範的實質內涵
第二節 商榷結構主義在多重哲學典範的意義
第三節 詮釋學觀點對多重哲學典範的再擴充
第四節 結語:解決黃光國難題依據的實在論
 
第五章 萬法不離自性——誠意面對黃光國難題的答客問
前言
第一節 發展中華自主學術系統的知識研究策略
第二節 中西有別與上下有別:本土心理學的歸路
第三節 自性的六種特徵:釐清我們對話的焦點
 
第六章 黃光國難題的誤區——由案例反思儒家倫理療癒
前言
第一節 中體西用:如何釐清儒家的倫理療癒
第二節 三種反思:黃光國談的儒家倫理療癒
第三節 案例討論(一):傳統倫理療癒的局限
第四節 案例討論(二):轉化倫理療癒的突破
 
第七章 自性的曼陀羅模型——解決黃光國難題的工夫論
前言
第一節 反思自我的曼陀羅模型如何沒有曼陀羅
第二節 黃光國的轉向:後期黃光國思想的發展
第三節 發展自性的曼陀羅模型該有的背景脈絡
第四節 兩線四面理論:陰陽五行學說的新詮釋
第五節 總結:解決難題需要的兩線四面工夫論
 
第八章 破解黃光國難題——如何構築清晰的知識論策略
前言
第一節 黃光國對中西本體論抱持著模糊態度
第二節 坦塔洛斯的困題:對心理學的再思反
第三節 宗教研究本土化須面對的黃光國難題
第四節 自性的有無:佛學對自我修養的策略
 
第九章 黃光國難題的體用觀——化解中西本體論的歧異
前言
第一節 質性跳躍:李約瑟難題到黃光國難題
第二節 中體西用:架構自成系統的體用關係
第三節 再演繹費依阿本德的多元主義方法論
第四節 建構實在論:化解中西本體論的歧異
 
第十章 後期黃光國思想——陽明學與榮格心理學的對話
前言
第一節 後期黃光國思想會形成的背景與脈絡
第二節 榮格心理學對後期黃光國思想的影響
第三節 自性:陽明學如何與榮格心理學對話
 
後記 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
附錄一 總結五四,再創未來: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宣言
附錄二 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宣言始末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848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6MB

图书试读

自序(節錄)
 
轉道成知論——開啟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里程碑
 
  這本書《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終於要出版了,誠如我的先師韋政通教授生前所言:「你這些年跟黃光國教授的辯論,等於你撰寫一本有關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博士論文。」雖然先師墓木已拱,然而往事並未如煙。猶記得十二年前,我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做博士後研究,因中華民國科學教育之父趙金祁教授希望我能了解黃光國教授對於科學哲學的最新認識,藉由訪談光國教授的因緣,從此開始聆聽他各種有關課程,經由大量的對話,讓我對如何發展華人本土社會科學有更清晰的想法,同時對於光國教授某些觀點容有不同意見,但因光國教授係望重士林的大師級學人,或許來自他始終覺得任何文化的菁華都來自知識菁英撰寫的文集,使得他極度重視文本討論,我如果要讓他理解我的觀點,不書寫成文字將毫無獲得釐清的機會,因此我索性直搗黃龍,冀圖修正他理論的誤差,並將我跟他的觀點異同直接鋪陳成論文,他則針對我的問題做回應,如此一來一往,讓我撰寫出十篇論文,就成為本書的底稿。
 
  然而,這本書的出現,還有更早的源頭。我是深受五四運動理念影響的中華知識分子,胡適先生的每本著作我都曾經讀得滾瓜爛熟,即使現在他的主張不再對我的學問帶來絲毫影響,卻依然深刻影響我寫字的文風。然而,我畢竟已經沒有上一個世代在學術層面的恩怨情仇,早已能平情對待從自由主義到保守主義各種不同的觀點,這包括錢穆先生同樣是我酷愛研究的史學大家,更不用說我後來在學術層面的師承相當多元:不論從胡適先生到我大學時期的老師李敖先生;從錢穆先生到我念博碩士時期的指導教授陳啟雲先生;從牟宗三先生到我終身視如精神父親的韋政通教授;從本土心理學之父楊國樞先生到我這些年來深刻請益的黃光國教授;甚至科學教育領域跟趙金祁教授學習科學哲學的經驗,都在我生命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估計在我這一年齡層的學人,沒有幾人有我這種閱歷,這使得我的思路不再只是人文學的思考,更不再有傳統與現代的壁壘,而會從中華文化整體未來該何去何從的角度,來思考學術議題。
 
  但這只是論證層面,我至關緊要的成長經驗,來自我二十二年來對於心體的體證。當年在泰山鄉辦書院,人生腹背受困,在絕境中驀然悟得心體的存在,從此開始琢磨與實踐生命的學問。但我在這些層面的體會,只有在宋明儒學尤其陽明心學中能獲得交相印證,或許是科學主義(scientism)與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影響太深,不論是自由主義或保守主義的學人都沒有任何「見聞之知」可提供給我參考,反而是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的幾位靈性大師諸如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 1861-1925)、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1895-1986)與阿南達穆提(Anandamurti, 1921-1990)的觀點能讓我意識到有關自性與空性交會的體證絕不是個人主觀的感受,而是超越主客關係的實存經驗。但最奇怪的現象莫過於這些議題竟然不被視作學術殿堂可討論的內容,這曾經令我深感痛苦,基於能在學術獲得承認的現實考量,我不得不「盡棄所學」,將生命的體證放在心中,轉而學習使用社會科學的語言來寫論文。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講,在台灣社會,「本土化」這三個字有時候聽起來有點像是口號,尤其是在面對全球化浪潮時,很容易被指責為「閉關自守」。因此,這本《轉道成知》若要成功,它必須證明「本土」與「世界」之間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互相對話的。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種排外的民族主義式學術,而是能夠將台灣的經驗提煉出來,反過來對世界社會科學的普世性進行挑戰與豐富。例如,在研究社會資本或信任機制時,我們社會中的「人情社會」網絡,如何在數位時代下變形與延續?這類問題如果能得到創新的解答,並能被國際學界看見,那才是真正的「突圍」。我個人對於那種能夠跨越學科界線的論述特別感興趣,如果作者能巧妙地融合歷史學、人類學的觀察,來豐富社會科學的視角,讓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部關於台灣社會的宏大敘事,而不是枯燥的理論堆砌,那我絕對會是這本書的忠實擁護者。

评分

從名字來看,「轉道成知」帶著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與轉化意涵,這讓我對書中的方法論部分充滿期待。在我們過去的研究中,很多時候是「知」先行,然後才去找「道」來印證,結果常常是削足適履。我希望這本書真正做到的,是讓研究者先深入「道」——也就是深入台灣社會的具體生活實踐與歷史脈絡——去體察,然後才能「成知」,發展出真正有生命力的理論。這與台灣近年來強調的「實踐」導向研究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層次顯然更高,它要求的是一種徹底的思維模式的轉換。對於我這種長期在第一線觀察社會變遷的人來說,最怕的就是那種高高在上、完全脫離群眾生活的精英學術。如果這本書能夠揭示一些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下的社會規則,一些外人很難察覺的文化密碼,並將其轉化為系統性的知識,那它就成功地完成了「突圍」的使命,也讓我對未來台灣社會科學的發展感到樂觀。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電子檔,我第一眼就被它那種「非主流」的氣勢給吸引住了。在當前的學術圈,大家都在追求快速發表、引用量,真正能停下來對學科根基進行反思的鳳毛麟角。《轉道成知》顯然是想走一條更艱難的路,試圖從根本上挑戰我們對於「社會科學」這三個字的理解。我猜測,作者在論述過程中,一定會面臨來自保守學術界的巨大阻力,因為這不僅僅是換個名詞,而是要撼動既有的學術權威和資源分配。所以,我更關注的是,作者如何論證這些「突圍」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是不是有足夠的實證基礎來支撐起這個宏大的理論建構?譬如說,在解釋當代台灣的公民運動或政治極化現象時,傳統的理性選擇模型顯然不足,那麼,作者提出的「本土化」模型又能提供哪些更精準的預測或解釋力?這本書如果能真正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分析工具,讓後來的研究者可以拿來用,而不是停留在哲學思辨層面,那就非常了不起了。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兼具批判性深度與實用價值的學術成果。

评分

老實講,光是書店裡那一堆翻譯的社會學經典擺在那裡,就足以讓人感到一種學術上的壓力。《轉道成知》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帶著一種「另闢蹊徑」的決心,很像是在說,夠了,我們不能永遠只當西方學問的翻譯機和搬運工。我最在意的點是,作者如何處理「本土」這個概念的複雜性。在台灣,什麼才算是真正的「本土」?是藍綠對立下的省籍情結,還是更深層次、跨越族群的共同生活經驗?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僅是一些理論的邊角料,而是能夠清晰地描繪出,在我們這個特殊的政治與文化環境下,什麼樣的提問方式、什麼樣的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捕捉到社會運作的微妙之處。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運用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在學術殿堂中常被忽略的文化符碼或社會實踐,來建構新的分析框架,那絕對是令人振奮的。這本書如果成功,或許能成為我們大學課堂上,用來「解殖」我們思想的關鍵讀物,而不是又一本擺著好看的學術裝飾品。

评分

这本《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光看書名就讓人充滿好奇,特別是「本土社會科學」這幾個字,在我們台灣這個社會脈絡下,一直都是個引人深思的議題。老實說,我們長期以來接受的學術訓練,從課本到研究範式,很大程度上還是根植於西方主流理論的框架。這使得我們在解釋台灣在地發生的種種社會現象時,總覺得有些水土不服,像是套用西方的模型去硬套我們複雜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常常會掛一漏萬。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不只是批評現況,而是真正從我們華人社會的具體經驗出發,建立一套更貼近現實、更具解釋力的分析工具。我猜測,作者應該會深入探討傳統儒家思想、民間信仰,乃至於日治時期留下的社會結構,如何揉合進戰後發展的軌跡中,形成現今獨特的社會動力學。如果能看到一些紮實的田野調查案例,或者對既有理論進行在地化的深度重構,那這本書的價值可就不可限量了。總之,對於任何關心台灣社會如何能擁有自己一套「說法」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值得一讀的敲門磚,希望能看到一些真正破除迷思的真知灼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