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一看到是「十二堂課」,我的第一個念頭是,這會不會太過於簡化了?福柯的思想體系,尤其是在《性史》前兩卷展現出來的綿密論證和大量的歷史爬梳,想要濃縮成十二個單元,風險就在於可能會變成碎片化的知識點拼湊,缺乏那種一以貫之的論述張力。畢竟,福柯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能展現出「性」是如何在歷史中被「生產」出來,而不是「發現」出來的過程。我比較在意的點是,作者會不會太過著重於介紹福柯的「發現」了什麼(例如:壓抑假說的解構),而忽略了展示福柯是如何「做」出這些分析的,也就是他的研究方法論。如果這十二堂課能紮實地帶領讀者走過福柯的田野調查路徑,例如如何解讀古代的文本、教父的佈道、還是十九世紀的臨床記錄,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幅提升。否則,如果只是停留在「福柯說性是權力的產物」這種標語式的結論,那對學術圈來說可能不夠深入,對一般讀者來說又可能不夠生動有趣,變成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處境。
评分從排版和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作為一本電子書,它的介面設計和註釋系統就顯得格外重要。福柯的著作常有大量的術語和大量的間接引文,如果這本書的電子格式在關鍵詞彙上無法提供即時的詞彙解釋或超連結,或者在引用文獻的處理上顯得雜亂,那閱讀的連貫性就會被嚴重破壞。我猜測,作者在濃縮過程中,一定會對福柯的一些核心觀念進行「截肢」式的處理,例如如何取捨「知識/權力」的內嵌關係與「主體化」的進程,這兩者對福柯體系都至關重要。我的期望是,作者在切割這十二堂課時,能確保每一堂課之間有足夠的邏輯承接,避免讀者在轉換主題時感到思緒斷裂。這不是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閒書,它需要讀者投入心力去建構知識地圖,因此,電子書的導航和結構清晰度,幾乎等同於這本書的成功與否。
评分身為一個在台灣社會脈絡下閱讀這些歐陸哲學的讀者,我對這本書的「在地化」處理非常感興趣。福柯的論述雖然是普世性的批判,但它所針對的知識體系和道德規範,畢生長於歐洲的啟蒙精神與天主教傳統。當這些理論被引進台灣,特別是面對我們這塊土地上,在威權時期積累下來的性別管控模式,以及當代多元成家議題的辯論時,它們能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我希望這「十二堂課」裡頭,能有至少一堂課是專門處理「翻譯」與「應用」的課題。例如,福柯對於「同性戀者」這個身份的「歷史化」分析,在台灣面對不同世代的同志運動經驗時,如何被重新詮釋?如果作者只是單純地「介紹」福柯,而沒有嘗試去「對話」台灣的現實,那這本書的實用性就會大打折扣。畢竟,我們買書來讀,不只是想知道西方人怎麼想,更是想知道,我們自己可以怎麼用這些工具來理解我們身處的處境。
评分其實,福柯的「性」論述之所以迷人,不單單是因為它揭露了「壓抑」的假象,更是因為它展示了一種「技術」——權力如何透過無數微小、無意識的規範和知識系統,來治理我們的身體和慾望,讓我們自願成為規範下的主體。這是一種非常精密的「治理術」。我希望這「十二堂課」能花足夠的時間,去剖析這些「技術」的運作細節,而不是只停留在宏觀的批判層面。例如,對於「告解」和「醫療化」的分析,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將我們的內在經驗外化、客觀化,從而方便權力去介入和管理?這部分需要非常細膩的梳理,因為這也是我們當代社會最常遇到的情況:我們的焦慮、我們的迷惘,似乎總是可以被某種「專業知識」標記、診斷,並提供一套「正確」的處理方案。如果這十二堂課能讓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對那些看似無害的「建議」和「標準答案」保持一絲警惕和懷疑,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學術範疇,真正進入了公共思辨的領域了。
评分這本電子書光是書名就讓人聯想到米歇爾·福柯那套深奧的「性史」研究,光是想像要怎麼把這麼龐大又複雜的理論拆解成十二堂課,就覺得這作者肯定下了不少苦心。我個人對福柯的文本有種又愛又怕的感覺,愛的是他那種顛覆性的視角,把性從單純的生理慾望拉到權力、知識、話語的交織場域;怕的是,他的論述有時候真的像迷宮一樣,繞來繞去,一不小心就迷失在「論述結構」跟「權力技術」的術語叢林裡頭。所以,如果這本書能用比較易讀的方式,幫我們建立起福柯思考性的基本骨架,那絕對是功德一件。我期待看到作者怎麼在維持學術嚴謹度跟提升可讀性之間找到平衡點,畢竟,如果只是照抄福柯的原文,那乾脆直接去啃原文書不就好了?重點在於「轉譯」的藝術,能不能讓台灣讀者,特別是那些對社會學、哲學有興趣,但還沒深入接觸過法國後結構主義的同好,能抓住核心概念,而不是被那些學術腔調給勸退。這對我們理解當代社會中關於性別規範、身體改造和身份建構的脈絡,絕對有極大的助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