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台灣的讀者對於二手哲學的接受度其實蠻高的,但往往就是陷在翻譯的泥沼裡。我特地觀察了一下,這類關於「大師精選」的書籍,最怕的就是為了追求「廣度」而犧牲了「精確性」。例如,如果談到奎因的「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被顛覆,如果只是簡單地說「他推翻了分析與綜合的區別」,而沒有稍微解釋一下這樣做的哲學後果,那讀者就很容易一知半解。我比較希望作者能夠在必要的時刻,放慢腳步,針對幾個最具代表性的論證,做一些比較細膩的拆解,而不是像跑馬燈一樣快速帶過。而且,如果是電子書格式,排版和註釋的呈現方式就更重要了。如果索引和關鍵詞的連結做得不好,讀者想回溯或深入研究時就會非常頭痛。對我來說,一本好的哲學導讀,應該像是一張詳盡的地圖,讓你清楚知道每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而不是一堆碎片化的資訊。
评分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通常都會抱持著一種「檢視其論述結構」的態度。畢竟,哲學史的撰寫本身就是一種詮釋學的行動,選了什麼、放了什麼、略過了什麼,都代表了作者的立場。我很在意作者對「理性」這個概念在二十世紀的處理方式。畢竟,二十世紀是人類理性達到頂峰,卻也同時帶來兩次世界大戰和極權主義的時代。所以,那些質疑和反思理性的聲音,像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或者德勒茲那種對「差異」的強調,在我看來,比單純的形上學討論更具當代意義。如果這本書只是將這些思想視為「知識體系」來介紹,而沒有深入探討它們與當時的政治、社會、科學發展之間的「張力」,那我覺得就失焦了。我希望它能展現出,哲學不是躲在象牙塔裡空想,而是必須捲入時代的泥淖中,才能產生真正的力量。
评分我個人對後設現代的論述其實有點疲乏了,但畢竟那是二十世紀末期無法繞過的高峰。我比較期待的是,作者如何處理「應用倫理學」或「政治哲學」在這段期間的爆炸性發展。像是李維史陀對結構人類學的影響,或者羅爾斯「正義論」的登場,這些可都是直接影響我們現在社會運作的顯學。如果這本書能花些篇幅,說明這些理論是如何「跳脫」純粹形上學的討論,開始關注社會結構、權力分配、乃至於全球化議題,那會讓我對這本「二十世紀」的範疇感到更踏實。因為對一般讀者而言,我們想知道的,是那些大思想家如何幫我們「看清」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而不是單純了解他們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什麼高深的見解。如果能把這些思想的「當代迴響」點出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大大提升了。
评分老實說,當我看到「二十世紀」這幾個字,腦袋裡第一個閃過的念頭就是:這得涵蓋多少流派啊?從現象學、存在主義,到邏輯實證主義,再到批判理論和後結構主義,這簡直是一場哲學界的奧林匹克馬拉松。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會如何處理那些「邊緣」但影響深遠的學說。譬如說,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他會放在哪個位置?是作為分析哲學的基石,還是作為對傳統形上學的徹底顛覆?又或者,像海德格那種「存在與時間」的探討,在戰後歐洲的脈絡下,是如何被不同國家和學派解讀和批判的?我個人對存在主義的興衰特別有感,畢竟那是戰後人們面對虛無感和荒謬感時,最直接的情感投射。如果這本書能針對不同時期,點出那些關鍵的「轉折點」,說明某個理論是如何回應前一個理論的「失敗」或「盲點」,那才算是有深度。不然,光是羅列人名和學說,對我來說,跟看歷史年表沒兩樣,缺乏了那種「思想如何塑造時代」的動態感。
评分這本哲學書的封面設計,嗯,怎麼說呢,給人一種很「文青」的感覺,那種帶點復古氣息的字體搭配上深沉的藍綠色調,挺耐看的。不過,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心裡其實是嘀咕了一下,畢竟「二十世紀」這個範圍太大了,歷史洪流裡哲學思潮起起伏伏,光是光譜就夠人眼花了。我本來還擔心這會是一本學者才能讀懂的艱澀學術著作,充滿了各種難懂的術語和複雜的論證結構,畢竟台灣出版的哲學書,有時候為了求「專業」,就犧牲了可讀性,這點蠻令人詬病的。但翻開第一頁,發現作者的敘事口吻還算平易近人,至少在引言的部分,沒有一開始就丟出那些嚇人的哲學名詞,而是從一些比較宏觀的角度切入,試圖勾勒出那個動盪世紀的知識風景。我個人是比較偏好那種能把複雜概念,用生活化的比喻或歷史事件串聯起來的寫法,這樣至少能建立一個初步的框架。希望這本書在後面的章節,能維持這種平衡,不要讓我讀到一半就想把它闔上,畢竟,要從康德時代後那種理性主義的餘暉,一路走到後現代的解構浪潮,中間的轉折點可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交代清楚的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