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很有事:二十世紀 (電子書)

哲學很有事:二十世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Cibala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二十世纪哲学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现代哲学
  • 哲学普及
  • 电子书
  • 学术著作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二十世紀來臨時,哲學竟分裂成英美哲學與歐陸哲學兩大陣營,
  在這樣動盪的二十世紀中又會有什麼哲學故事呢?
  本書二十八個故事,帶您二十八次解讀,二十八次腦力激盪!
  最愛說故事的Cibala老師,
  這次要帶領大家,認識百花齊放的二十世紀,
  在這個一開始由「分析」與「解放」互相對立,到最後互相傾聽、理解的時代,
  會有哪些有趣的哲學故事呢?
  人類只不過就是一臺會思考的機器嗎?
  一家人之間長得像不像竟然也可以有哲學問題?
  絕對服從上級的命令,永遠是對的嗎?但如果上級命令我們為非作歹,可以不服從嗎?
  快跟著Cibala老師一起探索,找出意想不到的大小事吧!
 
  線索提示:
  ●維根斯坦認為語言的功用是什麼?
  ●沙特認為人的存在是什麼?
  ●海德格說人是奔向死亡的存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中有什麼重要的哲學意涵?
  ●為了實現自由主義,羅爾斯採用了什麼方法?
  ●傅柯如何透過監獄制度來說明「權力」這個概念?
  ●辛格認為要解放動物,我們應該要怎麼做才好?
 
五星級推薦
 
  林逢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
  黃春木
  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世界观的重塑:一场跨越世纪的思想之旅》 书籍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思想版图,追溯西方哲学从古典理性主义的黄昏,到现象学、存在主义的兴起,再到语言哲学、后结构主义的深刻转向。这不是一部枯燥的哲学史梳理,而是一场关于人类心智如何面对现代性危机、技术进步与身份重塑的深度对话。 第一部分:理性之光与危机(1900-1945) 二十世纪伊始,旧有的形而上学基础开始动摇。古典理性主义的宏大叙事遭遇了科学的颠覆性发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撕裂了牛顿式的确定宇宙观。哲学家们被迫重新审视知识的边界、意识的本质以及真理的构成。 一、现象学的觉醒:回到事物本身 胡塞尔的现象学成为打破旧有范式的先驱。本书详述了“悬置”方法的革命性意义,它如何要求我们剥离先入为主的经验预设,直抵意识经验的本质结构。我们探讨了“意向性”概念,即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这一核心洞察,如何为后来的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奠定了基础。 紧随其后,海德格尔继承并拓展了这一路径,将焦点从纯粹意识转向“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追问。在《存在与时间》的框架下,本真性 (Authenticity) 与在世存有 (Being-in-the-world) 成为核心议题。我们细致剖析了“此在 (Dasein)”的焦虑、时间性与死亡的结构如何构成了人的存在维度。这本书不再将人视为纯粹的认知主体,而是置于一个充满意义和责任的具身情境之中。 二、逻辑实证主义的理性堡垒 与欧陆哲学的“存在”热潮并行,维也纳学派在分析哲学的土壤中试图建立严格的科学实在论。本书描绘了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如何运用逻辑分析的利剑,试图净化形而上学的“伪命题”。他们提出的“可证实性原则”是何等雄心勃勃,意图将所有有意义的陈述都锚定于经验事实之上。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其自身无法被经验证实的困境,以及它在面对价值、美学和伦理等非经验领域时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人类境况的叩问与解放(1945-1970) 二战的创伤,特别是极权主义的兴起与恐怖,使得哲学家们无法再满足于纯粹的逻辑游戏或抽象的意识分析。人类的自由、责任、荒谬感与他者性成为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存在主义的盛宴与绝望 萨特的存在主义将“存在先于本质”的口号推向高潮。本书深入探讨了在上帝缺席的世界中,人类如何被迫自由地塑造自我。我们考察了“坏的信念 (Bad Faith)”如何成为逃避自由的陷阱,以及“被抛入 (Thrownness)”的境遇如何定义了我们的初始条件。这一时期的哲学深刻地触及了政治参与、个人承诺与社会建构之间的紧张关系。 与此同时,加缪在荒谬的哲学中找到了另一种回应。通过西西弗斯的神话,他探讨了面对宇宙的沉默与人类对意义的永恒渴望之间的鸿沟。抵抗、反抗与清晰的觉知,成为了在荒诞中寻找价值的行动指南。 二、从心灵到语言的转向:分析哲学的深化 在英国,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对逻辑实证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反思。本书详细阐述了“语言游戏 (Language Games)”和“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如何颠覆了早期对语言的僵硬看法。语言不再是真理的精确摹写工具,而是一种嵌入社会实践中的工具。我们审视了普通语言哲学的兴起,它如何将哲学的任务从构建宏大理论转向澄清日常用语的模糊性,以此来“治愈”由误用语言而导致的哲学困惑。 第三部分:权力的解构与意义的碎片化(1970-2000) 世纪末的思潮,受到结构主义的深刻影响,开始关注深层结构如何支配表层现象,随后又被后结构主义的批判性解构所取代。 一、权力、知识与主体性的消亡 福柯的工作构成了这一阶段批判哲学的核心。本书重点分析了福柯如何通过对“规训 (Discipline)”与“全景敞视主义 (Panopticism)”的考察,揭示了现代社会权力运作的微妙机制。权力不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压制,而是渗透在知识、话语和机构之中的生产性力量。我们探讨了“主体性”如何被历史性的权力/知识结构所塑造和“生产”出来,而非一个先在的、自主的实体。 二、结构与差异的对决 在法国,德里达的“解构”方法挑战了西方哲学对“在场 (Presence)”的崇拜。我们剖析了“延迟 (Différance)”的概念如何揭示了意义的无限推迟性与语词之间的相互指涉关系。解构主义的目的是暴露文本和思想体系内部的二元对立是如何被不自觉地建构和维护的。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框架下,象征界、想象界与实在界的相互作用,为我们理解主体如何通过语言社会化提供了复杂的心理地图。 三、社群与正义的回响 面对批判的解构浪潮,晚期的政治哲学与伦理学开始重新聚焦于社群、多元文化与分配正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试图在理性对话中寻找达成共识的可能性,以此对抗纯粹的权力分析。罗尔斯的正义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由主义传统的系统性回归与强化,它试图在“无知之幕”后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框架。 结语:回望与前瞻 二十世纪的思想是一场持续不断的自我批判与范式转换。从追问“我是谁”到质疑“我如何能知道”,再到解构“谁在说话”,哲学家们迫使我们不断更新对真理、知识、自我与社会结构的理解。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连贯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看似疏离的思想运动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批判,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处的复杂知识环境。它邀请读者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思想遗产的积极参与者与批判性继承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Cibala(本名:蒲世豪)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臺灣師範大學、輔仁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臺灣大學哲學系兒童哲學中心實驗課老師

图书目录

導言
外星人觀察日記
復活節島上的王儲課
李斯頓紀念館
理想的語言
學生維根斯坦
阿海
小會議
思考的機器
星球○○一
史達林的刺客
奧斯維辛的最後一夜
自由的Polo哥
愛倫
圖靈測試測試
朵麗一家
坂田先生
兩封信
不容錯誤之城
邪惡的樣子
討論「討論」
作者的意思
無知之幕公司
看守者傅柯
幸福機器
教授該做的事
後現代知識商店
小孟
黑白瑪莉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69126
  • EISBN:978626307291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開場
 
  《哲學很有事》系列來到二十世紀了,上一個世紀。這是第一次我們討論的哲學家不全是已逝者,還有活著的哲學家,例如辛格與哈伯瑪斯。
 
  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哲學家面對著科技帶來的巨大優勢與挑戰。在古希臘,蘇格拉底能對著三、五百人演講,但即便不用二十一世紀的網路,光憑電視,復活的蘇格拉底也能輕鬆對三、五百萬人演講,還能留下影音紀錄。哲學的傳播理應更容易,但優勢也帶來了挑戰,因為哲學的對手也能這樣。
 
  蘇格拉底的對手是辯士學派,而辯士學派是一種哲學,蘇格拉底與辯士的對立是種哲學爭論。二十世紀哲學的主要對手根本就不跟你爭論,因為它的本質是就是「不思考」,是由於大量的教育、刺激的娛樂、繁忙的生活、多元的社會關係、各種競爭的壓力、頻繁的社交導致的「不思考」。
 
  古人有限的教育往往成為思考的限制,現實生活卻能觸動他的思考。現代人教育普及,言論自由多樣,生活卻剝奪了人思考的機會跟樂趣。現代都市的生產力與人口遠超過古代的雅典或羅馬,主軸卻是生產與消費,對思考的興趣缺缺。齊克果認為「不思考」是種傳染病,而現代文明的巨大城市正是這種病患的聚集場所。
 
  不思考的病不會致死,它只是讓人變的不完整,被他人與外物宰制,生命沉悶無望。它剝除掉人的靈氣,讓人如動物般工作與存活,被成見、習慣或其他人的意見統治著,無法享受發現或創造的樂趣。齊克果形容現代人的人生就像一個喝醉的農夫駕著馬車要回家,路人看起來是農夫駕車,其實是那隻顫顫巍巍的老馬,憑著退化的記憶找尋歸途。
 
  不思考還讓人以用心思考為「恥」,以認識新事物為「累」。在教養上,我們不做榜樣,只堆資源,把責任丟給孩子,名之為「栽培」。在社會議題上,不顧思考就想憑話術解決意見對立,換湯不換藥的結果仍是對立收場。我們成了結果論者,不思考事情來龍去脈,不管好壞都什麼也沒學到。我們成了風向者,認為有人支持就是對的,謾罵弱者顯示自己高人一等。我們成了抄襲者,因為思想氣若游絲,無力創造。這些就是不思考的病。
 
  我無意說,哲學「必定能」解決以上症狀,也無意說「只有」哲學才能解決以上症狀,因為很多科學、藝術、文學中也都含有「思考」。我要說的僅僅是哲學閱讀「可以幫助」人喜歡思考,而建立思考能稍稍緩解這些症狀。哲學不是必需品,不是萬靈丹,但它仍是個好東西,值得向讀者介紹,值得有緣者收藏。這從我寫第一個故事時就已經確定了,不信你可以翻前幾本書。
 
  所以,我誠摯地邀請讀者,繼續這趟二十世紀的思考之旅,以思考的節奏,邊讀邊想,邊想邊讀,理解別人的同時也理解自己,最終目標是建立自己的思考。
 
  實際內容
 
  本集故事稍多,共有二十八篇,筆者盡可能維持兩陣營平衡,協調結果是英美哲學十五篇,歐陸哲學十三篇。英美比歐陸多兩篇是因為筆者在學校時期主要研究英美哲學,取材稍比歐陸哲學容易。
 
  本書的故事數量不少。雖然有二十八個故事,但還是有很多沒介紹到的哲學家。這些哲學家或思想並非不重要,而是筆者的能力跟時間都有限罷了。筆者希望本書能提供一條跨過哲學門檻的橋樑,既不是唯一橋樑,也不是過橋者的唯一,跨過橋樑後,再建座更好的橋,或尋找更酷的方式過河,都令我欣慰。
 
  在順序上,我盡量按照哲學家或哲學思想的出現時間安排先後。但二十世紀的社會變化較過去頻繁,完全照順序的結果會是有些破碎的,所以在〈導言〉最後一部分我會依照主題再把故事簡單分為八類。讀者可以依照自然的時間順序,也可用主題方式閱讀。
 
  第一個主題是英美哲學中「什麼是語言?」與「什麼是意義?」的問題。第一篇〈外星人觀察日記〉介紹弗列格的意義概念;第四篇〈理想的語言〉是羅素前期的理想語言觀;第五篇〈學生維根斯坦〉中表現的是維根斯坦前期的語言概念;第十五篇〈朵麗一家〉談後期維根斯坦的意義概念。
 
  第二個主題是英美哲學中與邏輯或計算理論有關的問題。第八篇〈思考的機器〉介紹通用圖靈機的設計;第十四篇〈圖靈測試測試〉介紹圖靈測試的概念;第二十七篇〈小孟〉呈現的是反圖靈測試的思想實驗:中文房間的論證。
 
  第三個是英美哲學中跟科學哲學與心智哲學有關的主題。第七篇〈小會議〉介紹邏輯實證論的世界觀;第十八篇〈不容錯誤之城〉介紹波柏的知識觀;第二十八篇〈黑白瑪莉〉是個心智哲學重要思想實驗的故事版。
 
  第四個主題是英美哲學的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第十七篇〈兩封信〉談柏林的兩種自由;第二十二篇〈無知之幕公司〉介紹羅爾斯《正義論》中的著名思想實驗;第二十四篇〈幸福機器〉則是諾齊克的思想實驗;第二十五篇〈教授該做的事〉呈現應用倫理學中的動物權概念。
 
  第五個主題是歐陸哲學對現代性的分析與批判。第二篇〈復活節島上的王儲課〉介紹現代性的「除魅」概念;第三篇〈李斯頓紀念館〉看韋伯詮釋資本主義的根源;第九篇〈星球○○一〉介紹海德格後期對科技的批判;第二十六篇〈後現代知識商店〉呈現後現代主義的知識觀。
 
  第六個主題是歐陸哲學中的存在主義與女性主義。第六篇〈阿海〉介紹海德格《存有與時間》中某個著名觀點;第十二篇〈自由的Polo哥〉介紹沙特的自由概念;第十三篇〈愛倫〉是波娃的女性主義思想。
 
  第七個主題是與政治體或事件相關的思想。第十篇〈史達林的刺客〉介紹二十世紀蘇聯的共產主義;第十一篇〈奧斯維辛的最後一夜〉介紹的是法西斯主義;第十六篇〈坂田先生〉的主角是冷戰與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第十九篇〈邪惡的樣子〉想呈現鄂蘭在《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一書中的觀點。
 
  第八是歐陸哲學中關於溝通、詮釋乃至於文明本身的批判。第二十篇〈討論「討論」〉介紹哈伯瑪斯的理想溝通;第二十一篇〈作者的意思〉呈現巴特的「作者已死」的觀念;第二十三篇〈看守者傅柯〉呈現傅柯對文明與權力概念的分析。
 
  故事數量不少,我就不增加篇幅了,希望大家會喜歡。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台灣的讀者對於二手哲學的接受度其實蠻高的,但往往就是陷在翻譯的泥沼裡。我特地觀察了一下,這類關於「大師精選」的書籍,最怕的就是為了追求「廣度」而犧牲了「精確性」。例如,如果談到奎因的「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被顛覆,如果只是簡單地說「他推翻了分析與綜合的區別」,而沒有稍微解釋一下這樣做的哲學後果,那讀者就很容易一知半解。我比較希望作者能夠在必要的時刻,放慢腳步,針對幾個最具代表性的論證,做一些比較細膩的拆解,而不是像跑馬燈一樣快速帶過。而且,如果是電子書格式,排版和註釋的呈現方式就更重要了。如果索引和關鍵詞的連結做得不好,讀者想回溯或深入研究時就會非常頭痛。對我來說,一本好的哲學導讀,應該像是一張詳盡的地圖,讓你清楚知道每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而不是一堆碎片化的資訊。

评分

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通常都會抱持著一種「檢視其論述結構」的態度。畢竟,哲學史的撰寫本身就是一種詮釋學的行動,選了什麼、放了什麼、略過了什麼,都代表了作者的立場。我很在意作者對「理性」這個概念在二十世紀的處理方式。畢竟,二十世紀是人類理性達到頂峰,卻也同時帶來兩次世界大戰和極權主義的時代。所以,那些質疑和反思理性的聲音,像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或者德勒茲那種對「差異」的強調,在我看來,比單純的形上學討論更具當代意義。如果這本書只是將這些思想視為「知識體系」來介紹,而沒有深入探討它們與當時的政治、社會、科學發展之間的「張力」,那我覺得就失焦了。我希望它能展現出,哲學不是躲在象牙塔裡空想,而是必須捲入時代的泥淖中,才能產生真正的力量。

评分

我個人對後設現代的論述其實有點疲乏了,但畢竟那是二十世紀末期無法繞過的高峰。我比較期待的是,作者如何處理「應用倫理學」或「政治哲學」在這段期間的爆炸性發展。像是李維史陀對結構人類學的影響,或者羅爾斯「正義論」的登場,這些可都是直接影響我們現在社會運作的顯學。如果這本書能花些篇幅,說明這些理論是如何「跳脫」純粹形上學的討論,開始關注社會結構、權力分配、乃至於全球化議題,那會讓我對這本「二十世紀」的範疇感到更踏實。因為對一般讀者而言,我們想知道的,是那些大思想家如何幫我們「看清」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而不是單純了解他們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什麼高深的見解。如果能把這些思想的「當代迴響」點出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大大提升了。

评分

老實說,當我看到「二十世紀」這幾個字,腦袋裡第一個閃過的念頭就是:這得涵蓋多少流派啊?從現象學、存在主義,到邏輯實證主義,再到批判理論和後結構主義,這簡直是一場哲學界的奧林匹克馬拉松。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會如何處理那些「邊緣」但影響深遠的學說。譬如說,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他會放在哪個位置?是作為分析哲學的基石,還是作為對傳統形上學的徹底顛覆?又或者,像海德格那種「存在與時間」的探討,在戰後歐洲的脈絡下,是如何被不同國家和學派解讀和批判的?我個人對存在主義的興衰特別有感,畢竟那是戰後人們面對虛無感和荒謬感時,最直接的情感投射。如果這本書能針對不同時期,點出那些關鍵的「轉折點」,說明某個理論是如何回應前一個理論的「失敗」或「盲點」,那才算是有深度。不然,光是羅列人名和學說,對我來說,跟看歷史年表沒兩樣,缺乏了那種「思想如何塑造時代」的動態感。

评分

這本哲學書的封面設計,嗯,怎麼說呢,給人一種很「文青」的感覺,那種帶點復古氣息的字體搭配上深沉的藍綠色調,挺耐看的。不過,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心裡其實是嘀咕了一下,畢竟「二十世紀」這個範圍太大了,歷史洪流裡哲學思潮起起伏伏,光是光譜就夠人眼花了。我本來還擔心這會是一本學者才能讀懂的艱澀學術著作,充滿了各種難懂的術語和複雜的論證結構,畢竟台灣出版的哲學書,有時候為了求「專業」,就犧牲了可讀性,這點蠻令人詬病的。但翻開第一頁,發現作者的敘事口吻還算平易近人,至少在引言的部分,沒有一開始就丟出那些嚇人的哲學名詞,而是從一些比較宏觀的角度切入,試圖勾勒出那個動盪世紀的知識風景。我個人是比較偏好那種能把複雜概念,用生活化的比喻或歷史事件串聯起來的寫法,這樣至少能建立一個初步的框架。希望這本書在後面的章節,能維持這種平衡,不要讓我讀到一半就想把它闔上,畢竟,要從康德時代後那種理性主義的餘暉,一路走到後現代的解構浪潮,中間的轉折點可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交代清楚的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