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說禮:重建當代日常禮儀(增補本) (電子書)

彭林說禮:重建當代日常禮儀(增補本)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禮是文明民族的標誌,任何一個進入文明時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禮儀。

進出電梯時,該讓孩子在先,還是讓老人在先?
告別式上的花圈,為什麼中間都要寫個「奠」字?
請客人吃飯,應該讓客人先進門,還是自己先進門?
上臺領獎時,該從容不迫走過去,還是小步快跑上臺?

◎ 先秦時期,士相見禮是野雞?
古人送禮物第一條原則是,應當富於道德隱喻。《士相見禮》中說,士相見用的禮物是雉(野雞)。原因是雉一旦被人包圍、無法逃脫時,既不會懼怕人的恐嚇,也不吃誘餌,而是迅速自殺,所以人很難抓到活的野雞。用雉作為見面禮,是以此表達彼此要用「守節死義」的精神相互砥礪的意思。

◎ 主人向客人敬茶,客人可手指敲桌面致謝?
據說,這個規矩是這樣來的:當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訪,為隨行人員倒茶,隨行人員不敢當此大禮,但又不敢暴露皇帝的身分,於是彎起手指節輕敲桌面,表示向皇上磕頭。現在,有些人用這種方式感謝倒茶的主人。這實際上非日常生活中應當遵循的禮儀規範,即便它的來歷確實與皇帝微服私訪有關,也只是特殊情況下的變通的禮節。

◎ 劉備送別徐庶,其身影被樹擋住,劉備下令把樹林砍了?
《弟子規》中說:「過猶待,百步餘。」意思是說,客人離去了,主人不要馬上轉身回去,而是應該再目送一陣,大概等到客人走出一百步左右,不再回頭的時候,也即禮書上所說的「客不顧」,主人才能回去。送別的路程越長,說明彼此的情誼越深。《三國演義》裡劉備送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後彼此道別,劉備依然佇立目送,不料徐庶的身影被一片樹林擋住了,劉備下令把樹林砍了,小說中以此表現二人之間的深情及符合禮儀的精神。


★本書特色:從總體角度闡釋禮的文化內涵,依稱謂、容貌、穿戴、方位、坐立、行走、拜揖、交談、書信、餐桌上的禮儀分為十講,希望讀者除了知道生活中的實用禮儀知識外,還能了解禮的精神內涵。

禮的核心精神是尊重,其內涵貫穿著中華文明的演變歷程,始終沒有改變。

著者信息

彭林,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年從事中國古代史與學術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著有《中國古代禮儀文明》、《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等,發表論文百餘篇,演講近千場。

图书目录

自序
「敬淨靜雅」國民基本禮儀
第一講 什麼是禮
第二講 學會稱呼
 一、分清敬稱與謙稱
 二、就高不就低
第三講 容貌的禮儀
 一、足容重
 二、手容恭
 三、目容端
 四、口容止
 五、聲容靜
 六、頭容直
 七、氣容肅
 八、立容德
 九、色容莊
 十、坐如屍
第四講 穿戴有禮
 一、穿得緊湊
 二、不求奢華
 三、符合身分要求
 四、體現文化素養
 五、體現本民族的文化個性
第五講 我的位置在哪裡
第六講 坐立的禮儀
第七講 行走的禮儀
第八講 拜揖的禮儀
 一、跪拜
 二、作揖
 三、鞠躬
 四、執手
第九講 彬彬有禮的交談
 一、不同場合下的禮貌用語
 二、語言禁忌
 三、雅言
第十講 信裡的『乾坤』
第十一講 做客應該注意啥
第十二講 餐桌上的禮儀
代跋 禮與中國人文精神
 一、中華禮儀之邦的緣起
  從制禮作樂到修治齊平
  從孔子之道到獨尊儒術
 二、禮是中國人衡量文明進程的標尺
  禮是文明民族區別於野蠻民族的標誌
  禮是君子與小人相區別的標誌
  禮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體現
 三、禮是中國文化之心

图书序言

  禮是文明民族的標誌,任何一個進入文明時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禮儀,只有野蠻民族才沒有禮儀。本書所介紹的,就是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禮儀。
  中華禮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遠遠超出了待客之道、交際之法的範疇。它以傳統道德為表裡,是仁愛、友善的人文傳統的展現;它涵蓋的範圍,大到天人關係、國家典制,小至言談舉止、修身養性,無所不包。中華之禮的文化精神,可作如下提要:
  禮的終極目標是和。人的個性各不相同,家庭、社群各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因而很容易發生衝突。儒家承認並尊重個體的差異,但主張求同存異、和諧相處。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具有普世價值的真理。走向「和」的世界的橋梁則是禮,所以《論語》說「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主旨,是促進個人身心的和諧、人際關係的和諧,最終達到全社會的和諧。
  禮的核心精神是敬,走向「和」的要領,是謙卑自奉,低調行事,以恭敬之心對待親戚、朋友,乃至弱勢群體,遇事多為他人著想;對家國天下,以及人生、事業,始終懷有深深的敬意,尊老敬長,尊師重道,敬業樂群,相敬如賓,自尊自愛當然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內心秉持的誠敬,只有透過禮才能讓對方感受到,而對方也會以同樣的敬意回報我們。我敬人人,人人敬我,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平等。
  禮的外在形式是規範,是相處與自處的各種規則與儀式。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這就決定了人身上不可避免地殘留著動物的野性,如貪婪、無序、惡鬥、粗魯等。就某種意義而言,人類的進步,就是克服自身野性的過程。禮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來的規範,讓人自覺地區別於禽獸,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言談舉止,卓具君子風範,引導人成為真正的人、高尚的人。
  禮的重要特色是典雅。禮既然是文明的產物,就必然體現文明的魅力。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有數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也是唯一的一種從未中斷的文明。五千年文明體現在禮的形態上,則是儀態萬方,溫文爾雅,動靜語默,從容中道,揖讓周旋,風度翩翩。中華禮儀中的遣詞用語,言簡意賅,內涵深沉,字字珠璣,朗朗上口,多是經過千年錘煉而成,賞心悅耳,儒雅可親。
  《管子》中的「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說的是精神與物質必須同步發展的道理。中國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騰飛,無數民眾過上了小康生活。然而,在精神道德層面的發展相對滯後,社會亂象屢見不鮮。很多出國旅遊的民眾,由於缺乏禮儀素養,給東道國留下的印象很不好,遭到「中國只有富人,沒有貴族」的譏評,中國的民族形象受到損害。而中國的人文生態也著實堪憂。現在該是把「知禮儀」的教育提上議事日程的時候了。中華禮儀教育應當從兒童抓起,從現在做起,讓更多的民眾在實踐禮的過程中,不斷體悟道德的真諦,變化氣質,涵養德性。如此行之數年,社會風氣定當大有改觀。
  在當今所謂「經濟一體化」的大潮面前,我們也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世界經濟絕對不能走向單極化,只有在多極化的環境下,人類經濟才是安全的。與此類似,人類文明是多元的,這是人類文明能不斷走向繁榮的前提。一旦全球文明日益趨同,成為單一文明,變得「同而不和」,人類文明就走進了死胡同。多元文明決定了禮儀的多樣性。中國自古就有「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說。不同民族、國家的交往,應該彼此尊重對方的禮儀傳統。具體的做法是「入境問俗」、「入鄉隨俗」,這是不同的文化享有平等的尊嚴的體現,是國格之所在。當今之世,並不存在一種世界禮儀,把西方商務禮儀當作全球的禮儀規範,是西方中心主義的邏輯,我們切莫盲從。燦爛的中華禮儀文化,理應在人類禮儀文化的百花園中占有一席之地,為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提供智慧與經驗,這也是我決定將此書重新修訂和增補後再版的初衷。
  衷心希望每一位炎黃子孫都對中華禮儀懷有溫情與敬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