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S伊斯蘭國的新娘:13名年輕女子與無法離開的寡婦之屋 (電子書)

ISIS伊斯蘭國的新娘:13名年輕女子與無法離開的寡婦之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扎德‧莫阿維尼
图书标签:
  • 伊斯兰国
  • ISIS
  • 叙利亚
  • 伊拉克
  • 恐怖主义
  • 女性
  • 战争
  • 人道主义危机
  • 极端主义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世人的眼裡,
她們難道只是一群天真的新娘,或工於心計的怪物?
 
遠離家鄉、成為ISIS新娘的她們,
怎麼也料想不到,等待自己的,竟是一次次成為寡婦的人生。
 
成為ISIS的女人
  2014年,以伊斯蘭國為名的激進組織,躍上世界各大媒體。他們殘酷的處決方式與斬首影片,引發各界關注、恐懼與好奇。他們一方面以暴力掠奪中東、中亞地區的婦女,一方面也用傳單、影片、網路文宣,向那些活在西方世界的穆斯林兄弟姊妹呼喊,提醒他們的「悲慘」處境,呼喚他們一起為伊斯蘭國努力。
  那些年,有不少女性湧入伊斯蘭國控制下的城市。她們可能是外交官女兒、實習醫師、成績優異的少女,但也有無家可歸的低收入女性和孤獨的家庭主婦,她們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難民逃走後留下的房子裡落腳,為這個伊斯蘭教的祖國,這個她們相信自己正在建立的祖國,搭建了許多臨時診所和學校。她們為何願意拋棄看似的安穩生活,去那個戰亂之地?除了伊斯蘭國的宣傳,她們身處的社會又給了她們什麼推力?
 
絕望的寡婦之屋
  這些進入伊斯蘭國的女性,部分成為聖戰士之妻,也就是伊斯蘭國的新娘。身為聖戰士的妻子,很容易在丈夫成為烈士後變成寡婦,然後又被指定嫁給下一任聖戰士為妻。等待期間,她們可能得住進寡婦招待所,等待再次成為新娘,以及不遠的將來再次成為寡婦。
  本書收錄13名在伊斯蘭國的女性故事,她們來自英國、德國、突尼西亞、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與利比亞等不同國家。她們或年輕、年長,或受教育或沒受過教育,有些是主動加入伊斯蘭國,有些是被迫,只好逃亡或想辦法在伊斯蘭國謀生。
 
她們可以回家嗎?
  當2019年美國宣布擊敗伊斯蘭國領導者巴格達迪後,又有一批新的寡婦誕生。在伊斯蘭國勢力減弱後,這些女性向自己原本的祖國求助。但對於她們的祖國而言,卻面臨道德與實際面的兩難。她們是否自願加入伊斯蘭國,還是被迫參加?倘若接納她們回國,國民是否可以接受自己的鄰居在伊斯蘭國生活過,甚至當過ISIS新娘。
  長期以來,為了符合反恐論述,從聯合國到各國政府都把這些背景各異女性簡化成一種樣貌。彷彿她們的選擇只有一或兩個理由。本書主要以13名女性的故事,以及她們周遭人物的經歷,追溯這些女子做出選擇的理由,同樣也思考她們的未來又在何方?

專業推薦
張育軒(說說伊朗創辦人)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蔡芬芳(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
莊德仁(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好的,这是一本虚构的、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引人入胜,并避免任何明显的模板化痕迹。 --- 铸铁与迷雾:旧世界钟表匠的最后一次校准 一卷关于失落的技艺、不可名状的腐蚀,以及在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城市中,一位老人对精确的偏执追求的故事。 作者:阿列克谢·科瓦奇(Alexei Kovacs) 类型:历史悬疑 / 蒸汽朋克/哥特式小说 字数:约 550 页 内容提要 布拉格,1888 年。 这座城市并非我们熟知的那个金色之城,而是“普拉格尼姆”(Pragnim)——一个被永久的雾霭和沉重的工业烟尘笼罩的失落都会。在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当电力和标准化开始吞噬一切手工技艺时,普拉格尼姆依然固守着其古老的机械信仰。这里的每一座钟楼、每一台自动人偶,都依赖于复杂、难以理解的齿轮系统来维持其运转。 伊利亚·沃克(Ilya Volkov)是这座城市里最后一位受人尊敬的“时序大师”。他不仅仅是钟表匠;他是维护城市“心跳”的人。他的店铺隐藏在一条狭窄的石板巷道深处,门窗终年紧闭,里面堆满了黄铜、红宝石轴承和各种形状奇特的工具,散发着机油、陈年木材和微弱的臭氧气味。伊利亚坚信,时间的流逝并非线性,而是由无数精密且脆弱的装置编织而成。一旦任何一个关键的齿轮发生偏差,整个世界的秩序就会崩溃。 然而,一个严酷的事实正在侵蚀他的世界:他年迈的双手开始颤抖,记忆如同被酸腐蚀的黄铜片一样模糊不清。 核心情节 故事开始于一场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普拉格尼姆中央大教堂的主报时钟,在午夜十二点时,慢了整整三分钟。 对于任何普通市民而言,这不过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失误。但对于伊利亚来说,这是世界末日的序曲。这三分钟的偏差,在他看来,是某种更深层次的“熵”——一种无法被修复的机械性溃烂——正在这座城市内部蔓延的信号。 伊利亚的助手,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年轻机械师,马尔科,试图用现代化的、更容易维护的系统来替换老旧的部件。但伊利亚固执地拒绝了任何“简化”的提议。他坚信,这座城市的“灵魂”就存在于那些由他已故导师亲手打磨、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复杂传动装置中。 随着调查的深入,伊利亚发现钟摆的异常并非偶然的机械故障。他追踪着那微小的误差,发现其源头指向了城市地下深处一个被遗忘的、可能已经废弃的“起源之盒”——一个传说中由早期工程师打造的、用于校准整个城市所有机械的初始装置。 腐蚀的真相 伊利亚和马尔科必须穿越布拉格尼姆层层叠叠的机械地狱:穿过蒸汽弥漫的下水道、躲避那些由故障代码驱动的、行为怪异的自动维护机器,以及应对那些被“时间偏差”所吸引、试图窃取稀有部件的地下机械黑市商。 他们发现,这种“时间腐蚀”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源于一种内部的、哲学的冲突:追求永恒精确的古老技艺,与冰冷、快速、可替代的现代工业化思想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有人——或是某种东西——故意在关键节点上施加影响,试图彻底“重置”这座城市的时间原点,从而抹去旧时代的技艺和记忆。 伊利亚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修理一个钟表,而是要决定:他是否应该为了拯救这座城市的整体“节奏”,而亲手摧毁那件他毕生奉献去维护的、已然失灵的“起源之盒”。他的选择,将决定普拉格尼姆是继续在迷雾中缓慢衰败,还是彻底坠入永恒的静止。 主题深度 本书探讨了“匠人精神”在工业化浪潮中的脆弱性、对传统手艺的深沉敬意,以及衰老所带来的无力感。伊利亚的每一次拧紧螺丝,都像是在与自己的生命倒计时做斗争。同时,小说也以哥特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被工业革命遗忘的、充满蒸汽与黄铜光泽的异化都市景观,每一道锈迹都诉说着被时代抛弃的故事。 读者对象 喜爱《克苏鲁的呼唤》中对宏大、不可名状力量的探索,以及热衷于《雨果》和《钟表匠的妻子》中细腻人物刻画的读者。适合偏爱慢节奏叙事、偏爱环境描写和心理深度的历史奇幻爱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扎德‧莫阿維尼Azadeh Moaveni
記者、作家及學者。在中東二十餘年新聞工作期間,報導範圍涵蓋伊朗、黎巴嫩、敘利亞、埃及與伊拉克等國,並出版《唇膏聖戰》、《德黑蘭蜜月》等書,曾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希林·伊巴迪(Shirin Ebadi)合著了《伊朗覺醒》一書。她的作品出現在衛報、紐約時報等知名報刊裡,其中關於ISIS的報導曾獲普立茲新聞獎提名。莫阿維尼亦在紐約大學教授新聞學,現於國際危機組織內擔任資深性別分析師。

譯者簡介

李易安
專職譯者與獨立記者。關注邊界、地緣政治、族裔性、海外華人、移動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等議題,對於中亞、太平洋地區、前蘇聯國家與伊斯蘭世界尤感興趣。著有:《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公路上3萬5千6百公里的追尋,在國與界之間探索世界》。譯有:《歐亞帝國的邊境》《啟蒙運動》等書。

图书目录

目次
第一部 繼承之荊
第二部 離開的女孩們
第三部 整裝出發
第四部 伊斯蘭之地的子民
第五部 愛與哀傷,週而復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625132
  • EISBN:9789862625156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稜鏡下的伊斯蘭──性別、宗教與戰爭
蔡芬芳/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

我常在以多元文化主義為主題的課堂上問學生,當提到伊斯蘭或是穆斯林的時候,會想到什麼?最常出現的答案不外乎是「不吃豬肉、戴頭巾」。回想自己以前在德國留學時,雖然周遭隨處可見穆斯林,仍然所知甚少,而且也不免停留在刻板印象之中。而隨著擔任教職之後,從研究印尼客家華人穆斯林開始,以及探究西方改宗的穆斯林女性之後,方始踏入了伊斯蘭的世界,透過人類學視角,從研究對象的生命故事呈現他們在成為穆斯林過程中所經歷的苦痛,而伊斯蘭提供了他們身心安頓之所。

當時我在德國印象最深刻的不外乎就是穿著罩袍(burqa 或是 burka)的女性,特別是全身黑色的罩袍,而對男性的印象則是他們的鬍子。二○○一年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在德國(與其他西方國家)瀰漫著一股不歡迎穆斯林的氛圍,彷彿眼簾所及的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甚至是連台灣友人也在閒談之間,提到在公車上或是在火車上,避免與穆斯林坐在一塊兒。二○一五年到二○一六年跨年之際的科隆(Köln)集體性侵事件更加導致德國(與其他西方國家)的穆斯林受到排斥,當我二○一六年暑假重返德國時,在科隆火車站可以感受到警察加強巡邏的嚴肅氣氛。從這些點滴可見身處西方的穆斯林之處境。

身在台灣的我們,或許常不自知地覺得中東世界距離我們甚遠,甚至可能認為無關,然而如何理解伊斯蘭卻也意味著我們要從何種角度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特別是我們是否聽到了由穆斯林自己發出的聲音?隨著阿扎德‧莫阿維尼筆下的十三位女性,我們進入了她們的人生。從她們的經歷中,除了明白她們前往伊斯蘭國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是,作者帶著我們回到她們在投身伊斯蘭國之前的生活,以便更加清楚是因為她們曾經度過的生活而一步步地走向伊斯蘭國,例如突尼西亞的努兒歷經因為自己戴頭巾而被奉行世俗主義社會所排斥的疏離感,抑或是未能從原生家庭獲得溫暖,而又因為強迫式婚姻被壓得無法喘息的麗娜。當然,書中來自倫敦的青少女之前過得就是一般青少年的生活,例如去彩妝店購買化妝品,或是敘利亞中產階級的年輕女孩沉浸在英國文學的世界中,也喜歡好萊塢的明星。還有來自德國的改宗者敦雅,為何她願意成為穆斯林,甚至前往伊斯蘭國,這些女性在在皆顛覆了我們對穆斯林可能會有的扁平認知。

這本書雖然主要以投身伊斯蘭國的女性為主體,然而與這些女性相關的其他女性(例如母親、姊妹、同學、伊瑪目夫人等)以及男性(例如父親、兄弟、丈夫、男朋友、伊瑪目等)同樣地重要,因為書中女性所在的社會位置與生命經歷,皆在與其相關的人們的相對性中構成。此外,女性所處國家在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的位置、國內政治、歷史背景、社會文化皆是我們在理解她們之所以做出投身伊斯蘭國的選擇時不可或缺的宏觀架構。至於她們個人的生命經歷,除了與她們的性別有關,她們家庭的社會階級、族裔身分,或是否具有移民背景也都在她們的個人經驗中發生作用。在上述各種因素交織之下而形成的經驗,皆讓她們做出為何投身伊斯蘭國,成為戰士的妻子之決定。更甚者,不論是西方或是伊斯蘭國的常見論述之一則將一切歸於宗教,然而事實上從書中女性或其他相關人物的經驗中得知,除了尋找一個能夠實行伊斯蘭教義與生活方式的理想之地,還有其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社會不平等所造成的,例如在突尼西亞的一般百姓,即使相當努力準備應徵公務職位考試,但卻永遠都不得其門而入,永遠都是工會成員或是有關係的人才能獲得工作。但也有可能是情感所需,或希望建立美好家庭而與丈夫或是男友在當地共築未來人生。當然還有許多其他與個人經驗交織而成的在地脈絡與社會屬性的因素,促使了她們以及其他男性願意成為伊斯蘭國的子民。此外,我們也須注意,並非社會受挫者才會前往伊斯蘭國,還有其他原來屬於社會中堅分子的男男女女也投入了伊斯蘭國的懷抱,例如醫生、外交官或知識分子等。這些階級上的差異,更讓我們看到促使他們遷移背後的因素是相當多樣的。

阿扎德‧莫阿維尼依著時序,讓不同的女性登場,雖然看似是不同國家的女性,然而她們各自因為網路而與素昧謀面者連結了起來,社會媒體也讓書中部分女性進入了一個新世界,打開眼界。當今社會,網路的效用絕對不容小覷。在書中女性的生活,社會媒體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僅能夠知道各地情形,甚至是後來逃離敘利亞的有力工具,然而它亦同時是西方國家、伊斯蘭國,以及身在其中的行為者(政府、新聞媒體、宗教人士、個人等)為了達到各自目的(例如西方與伊斯蘭國皆在傳遞抹黑對方的訊息或是為自身辯白)之手段。因此,我們有其必要,需要認知到網路與社會媒體在當代研究或呈現人們生活時是無法缺席的。

作者莫阿維尼因其長久浸淫在中東世界與從事相關報導,讓我們有幸能夠一窺ISIS伊斯蘭國崛起的過程,以及了解在其中的女性生活世界與心路歷程,更重新解讀性別與戰爭之關係。這部作品同時讓大歷史與個人經驗交織,作者扎實的採訪、求證以及細膩的筆觸,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欲罷不能,也跟著書中人物一一進入了他們的世界,最重要的是,透過本書,像是透過稜鏡的多角折射,看到宗教與戰爭之下,女性多樣的生命經驗,以及穆斯林內部的異質性。在我看來,本書不僅清楚勾勒出複雜國際情勢之外,更透過有血有肉的人物,讓身處台灣的我們稍稍與他們同感,因為他們生命中的喜怒哀樂與人生挫敗,並不會因為膚色、國籍、宗教而不同,因著共同的經驗而產生的共感,拉近了我們與伊斯蘭國戰士之妻的距離。行文至此,仍意猶未盡,因為本書中尚有許多值得我們探討的議題,例如虔信伊斯蘭的女兒對於母親不遵守教規的指責,抑或是原本抱著前往理想國度的女性為何後來要逃離,希望「回家」,而這「家」又是哪兒?尤其對於移民後代來說,與接收國的關係更常常是當代探討多元文化主義或是後多元文化主義時的主題。其他在此文中尚未提及的議題,事實上正是說明了探究伊斯蘭國現象與牽涉其中的行為者是相當複雜的浩瀚工程,因此本書作者能夠完成此書,實屬不易!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排版和字體的選擇來看,這本電子書在閱讀體驗上做了不少心思。尤其是在那些引用一手資料或當事人訪談的部分,字體會稍微變化,給人一種「這是從另一個世界傳遞過來的聲音」的感覺,這種處理手法相當高明,它區分了敘事者的聲音和被敘事者的聲音,避免了內容的混雜。我特別留意了作者的行文節奏,好的非虛構寫作必須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電影,不能讓讀者在沉悶的背景資訊中迷失方向。我希望看到的是,時而推進得極快,如同逃亡般的緊張感;時而又緩慢下來,細細品味當事人在做出重大決定前內心的掙扎與猶豫。如果能將歷史脈絡與個體命運巧妙地穿插,讓讀者在理解宏觀背景的同時,不忘記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那這本書的深度就達標了。這種平衡,是這類報導文學最難拿捏的藝術。

评分

坦白講,我對某些描述「異國情調」或過度美化「異端魅力」的寫法非常反感。這類題材很容易落入一種陷阱:不是過度簡化受害者為無知羔羊,就是將加害者塑造成擁有某種扭曲的吸引力。我更期待的是一種極度的「去浪漫化」。我希望讀到的內容是,在那種極權控制下的日常生活,它有多麼的枯燥、多麼的令人窒息,而不是被賦予某種史詩般的戲劇色彩。真正的恐怖,往往存在於那些最微不足道的日常規訓之中,例如,今天只能吃什麼,明天必須穿什麼樣的衣服,連眼神的方向都要符合規範。如果作者能夠捕捉到這種在極度常規化之下的極端非人道,那種細膩的描寫,會比任何血腥的場面都來得震撼人心。我對這種「反高潮」式的描寫,抱持著最高的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坦白說,第一眼看到就讓人有點心頭一震,它那種冷冽又帶著某種難以言喻的悲劇感,成功地抓住了我的目光。我通常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會比較謹慎,畢竟涉及的議題太過沉重和敏感,但這次我決定給它一個機會。我期待它能在不煽情的前提下,深入挖掘那些被捲入極端意識形態的年輕靈魂,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吞噬的。畢竟,很多時候,我們光是站在外界的視角去批判,卻忽略了人性在極端壓力下複雜的轉變過程。我很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夠的田野調查和細膩的心理描摹,讓我能理解,在那個封閉的社群裡,愛、恐懼、歸屬感與被洗腦,是如何交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如果它能讓讀者從「旁觀者」的優越位置跳脫出來,去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辦」這個殘酷的問題,那麼它就成功了一大半。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恐怖組織的書,更像是一面映照人性幽暗深處的鏡子,我非常重視這種引人深思的力量。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與中東的文化和政治距離相對遙遠,這使得我們更容易用一種相對抽離的視角去解讀這些事件。然而,這種距離感也可能導致我們無法真正體會到當地社會結構對女性的壓迫性。因此,我更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的文化和社會背景註釋,幫助我們理解,在那個特定的文化土壤裡,宗教教義是如何被用來合理化性別歧視和暴力行為的。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比較學術性的分析,哪怕只是簡短的註解,去解釋某些阿拉伯詞彙或伊斯蘭法條在當地是如何被「在地化」並用來鞏固權力的,那對我這樣非專業的讀者來說,將是極大的助益。我需要的不是被餵食結論,而是被引導著去理解一個複雜的系統是如何運作的,尤其是在性別權力結構這一層面上。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從摘要上看,似乎採取了多線敘事的策略,這對讀者來說是個挑戰,但也可能是最大的收穫。如何將十幾個不同背景、不同時間點捲入的女性故事,整合在一個清晰的邏輯線索下,而不讓讀者感到頭暈目眩,是考驗作者功力的關鍵。我特別好奇的是,作者如何處理「離開」這個主題。對於那些最終成功脫困的人,她們的心理創傷如何被書寫?對於那些選擇留下或最終消逝的人,作者又如何尊重她們的選擇或命運,不施加過多的道德審判?「寡婦之屋」這個意象本身就充滿了後設的意味,它不僅指涉物理上的隔離,更指向一種社會性的標籤與自我認同的崩塌。我希望看到的是,即使在絕境中,人性中殘存的微弱意志是如何努力地重建自我邊界,即使那重建的過程是破碎且充滿矛盾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